中醫(yī)外科學考試復習重點(八)_第1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復習重點(八)_第2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復習重點(八)_第3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復習重點(八)_第4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復習重點(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復習重點

★★第七章瘡瘍(占15%)

▲瘡瘍是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內治法:消、托、補。外治法:應根據(jù)瘡瘍初、中、后期分別辨證用藥。

初期宜箍圍消腫,陽證者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太乙膏、干捶膏,可加摻紅靈丹、陽

毒內消散,或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新鮮草藥搗爛外敷;陰證可選用回陽玉龍散、回陽玉

龍膏、陽和解凝膏,加摻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陰半陽證選用沖和散、沖和膏。

中期膿熟時宜切開排膿,尤其應注意切開時機、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選擇。

后期宜提膿去腐,生肌收口,陽證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膿去腐,陰證用七三丹、五五丹

提膿去腐;瘡口膿水太多時,不論陽證、陰證均可用中藥溶液濕敷;瘡口太小或成痿時,宜

用白降丹、干金藥線腐蝕;瘡口雷肉高突時用平雷丹;膿腐干凈用生肌散、八寶丹,并根據(jù)

具體情況配合使用墊棉法或擴創(chuàng)法。

第一節(jié)相

方是發(fā)生在皮膚淺表部位、范圍較小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診斷]

局部皮膚細中疼痛,可伴發(fā)熱、惡寒、口干、便秘、小便黃等癥狀。

1.有頭拜:患處皮膚上有一色紅灼熱之腫塊,約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淺,中央有

一小膿頭,膿出便愈。

2.無頭拜:皮膚上有一紅色腫塊,范圍約3cm左右,無膿頭,表面灼熱,壓之疼痛,2

—3天化膿后為一軟的膿腫,潰后多迅速愈合。

3.蟋蛀相:好發(fā)于兒童頭部。臨床上可見兩種類型。一種是堅硬型,瘡形腫勢小,但根

腳堅硬,潰膿后膿出而堅硬不退,瘡口愈合后,過一時期還會復發(fā),常一處未愈,他處又生。

另一種是多發(fā)型,瘡大如梅李,相連三五枚,潰后膿出而瘡口不斂,日久頭皮竄空,如蟋蛀

竄穴之狀。

4.乖病:好發(fā)于項后、背部、臀部等處。幾個到數(shù)十個,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亦可在

身體各處散發(fā),一處將愈,他處續(xù)發(fā),或間隔周余、月余再發(fā)。

[辨證論治]

L內治法

(1)熱毒蘊結證。治法:清熱解毒。方藥: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2)暑熱浸淫證。治法:清暑化濕解毒。方藥:清暑湯加減。

(3)體虛毒戀,陰虛內熱證。治法:養(yǎng)陰清熱解毒。方藥:仙方活命飲合增液湯加減

(4)體虛毒戀,脾胃虛弱證。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濕熱。方藥:五神湯合參苓白術

散加減。

"一■**■?|±:

第一TT

疔是一種發(fā)病迅速,易于變化而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多發(fā)生在顏面和手足等

處。發(fā)于顏面部的疔瘡很容易走黃而有生命危險。

顏面部疔瘠

顏面部疔瘡是指發(fā)生在顏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顏面部相、癰。

1.內治法

(1)熱毒蘊結證:治法:清熱解毒。方藥: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2)火毒熾盛證:治法:瀉火解毒。方藥: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

手足部疔瘡

手足部療瘡是指發(fā)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1.內治法

(1)火毒凝結證:治法:清熱解毒。方藥: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2)熱盛肉腐證:治法:清熱透膿托毒。方藥: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3)濕熱下注證: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方藥:五神湯合草薜滲濕湯加減。

紅絲疔

▲紅絲疔是發(fā)于四肢,皮膚呈紅絲顯露,迅速向上走竄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惡寒發(fā)

熱等全身癥狀,邪毒重者可內攻臟腑,發(fā)

1.內治

(1)火毒入絡證治法:清熱解毒。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

(2)火毒入營證治法:涼血清營,解毒散結。方藥: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五味消

毒呦口減。

爛疔

爛疔是一種發(fā)于皮肉之間,腐爛甚劇,病勢暴急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氣性

壞疽。

L內治法

(1)濕火熾盛證:治法:清熱瀉火,解毒利濕。方藥:黃連解毒湯合草薜化毒湯加減。

(2)毒入營血證: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方藥: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加減。

疫疔

疫療是接觸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因具有傳染性,其狀如疔,故疫疔。相當

于西醫(yī)的皮膚炭疽。

1.內治法

疫毒蘊結證:治法:清熱解毒,和營消腫。方藥: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第三節(jié)癰

▲癰是指發(fā)生于體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

膿性淋巴結炎。

L內治法

(1)火毒凝結證。治法:清熱解毒,行瘀活血。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

(2)熱盛肉腐證。治法:合營清熱,透膿托毒。方藥: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3)氣血兩虛證。治法:益氣養(yǎng)血,托毒生肌。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頸癰

頸癰是發(fā)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稱"時毒"。相當于西醫(yī)

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1.內治法

(1)風熱痰毒證:治法:散風清熱,化痰消腫。方藥:牛萼解肌湯或銀翹散加減。腫

塊堅硬,加玄參、赤芍、花粉清熱消腫。

腋癰

腋癰是指發(fā)生于腋窩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又名"米疸""夾肢癰"。相當于西醫(yī)的腋部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1.內治法

肝郁痰火證:治法:清肝解郁,消腫化毒。方藥:柴胡清肝湯加減。

臍癰

臍癰是指生于臍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臍炎,臍腸管異常,臍尿管異常繼

發(fā)感染。

1.內治法

(1)濕熱火毒證:治法:清火利濕解毒。方藥: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加減。

(2)脾氣虛弱證:治法:健脾益氣托毒。方藥:四君子湯加減。

*委中毒

委中毒是發(fā)生在胭窩委中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胭窩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

炎。

L內治法

(1)氣滯血瘀證。治法:合營活血,消腫散結。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2)濕熱蘊阻證:治法:清利濕熱,和營活血。方藥:活血散瘀湯合五神湯加減。

(3)氣血兩虧證:治法:調補氣血。方藥:八珍湯加減。

第四節(jié)發(fā)

"癰之大者名發(fā)。"說明發(fā)的病變范圍較癰為大。故發(fā)是病變范圍較癰大的急性化膿性

疾病。

鎖喉癰

鎖喉癰是指發(fā)生在頸前正中結喉處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因其組中繞喉故名。相當于西醫(yī)

的口底部蜂窩組織炎。

L內治法

(1)痰熱蘊結證:治法:散風清熱,化痰解毒。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2)熱盛肉腐證:治法:清熱化痰,和營托毒。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

(3)熱傷胃陰證:治法:清養(yǎng)胃陰。方藥:益胃湯加減。

臀癰

臀癰是發(fā)生于臀部肌肉豐厚處范圍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臀部蜂窩組織

炎。

1.內治法

(1)濕火蘊結證:治法:清熱解毒,和營化濕;方藥: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2)濕痰凝滯證:治法:和營活血,利濕化痰。方藥:桃紅四物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3)氣血兩虛證:治法:調補氣血。方藥:八珍湯加減。

手發(fā)背

手發(fā)背是發(fā)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手背部蜂窩組織炎。

L內治法

(1)熱毒壅阻證:治法:清熱解毒,和營化濕。方藥: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2)氣血不足證:治法:調補氣血。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足發(fā)背

足發(fā)背是發(fā)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全足背高腫掀紅疼痛,足心不腫。相

當于西醫(yī)的足背部蜂窩組織炎。

L內治法

濕熱下注證:治法:清熱解毒,和營利濕。方藥:五神湯加減。

第五節(jié)有頭疽

有頭疽是發(fā)生于肌膚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癰。其特點是局部初起皮

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鍬熱紅腫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圍發(fā)生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之

后狀如蓮蓬、蜂窩。范圍常超過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發(fā)于項后、背部等皮膚

厚韌之處,多見于中老年人和消渴病患者,易出現(xiàn)內陷之證。

1.內治法

(1)火毒凝結證:治法:清熱泄火,和營托毒。方藥: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2)濕熱壅滯證:治法:清熱化濕,和營托毒。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

(3)陰虛火熾證:治法:滋陰生津,清熱托毒。方藥:竹葉黃黃湯加減。

(4)氣虛毒滯證:治法:扶正托毒。方藥:八珍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四侯”對疽,發(fā)背,必以侯數(shù)為期,七日成形,二侯成膿,三侯脫腐,四侯生機"

古時7天為一侯。

第八節(jié)丹毒

▲丹毒是患部皮膚突然發(fā)紅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內治法

(1)風熱毒蘊證: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2)肝脾濕火證:治法:清肝瀉火利濕。方藥:柴胡清肝湯、龍膽瀉肝湯或化斑解毒

湯加減。

(3)濕熱毒蘊證: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方藥:五神湯合革辭滲濕湯加減。

(4)胎火蘊毒證:治法:涼血清熱解毒。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第十節(jié)走黃與內陷

走黃與內陷為瘡瘍陽證疾病過程中,因火毒熾盛,或正氣不足,導致毒邪走散,內攻臟

腑的危險性證候。相當于西醫(yī)的全身性急性化膿性感染。繼發(fā)于疔瘡的常稱為走黃,因疽毒

或疔以外的其他瘡瘍引起者,稱內陷。

走黃

▲走黃是疔瘡火毒熾盛,早期失治,毒勢未能及時控制,走散入營,內攻臟腑而引起的

一種全身性危急疾病。

一、內治法

毒盛入血證:治法:涼血清熱解毒。方藥: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方

合并加減。

內陷

▲內陷為瘡瘍陽證疾患過程中,因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導致毒邪走散,正不勝邪,毒

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營血,內傳臟腑的一種危急疾病。

內陷證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加之治療失時或不當,以致正不勝邪,

反陷入里,客于營血,內犯臟腑。

1.火陷:由于陰液不足,火毒熾盛,復因擠壓瘡口,或治療不當或失時,以致正不勝邪,

毒邪客于營血,內犯臟腑而成。

2.干陷:由于氣血虧虛,正不勝邪,不能釀化為膿,載毒外泄,以致正愈虛,毒愈盛,

從而形成內閉外脫。

3.虛陷:毒邪雖已衰退,而氣血大傷,脾氣不復,腎陽亦衰,導致生化乏源,陰陽兩竭,

從而余邪走竄入營。

1.內治法

(1)邪盛熱極證(多為火陷):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養(yǎng)陰清心開竅。方藥:清營湯

合黃連解毒湯、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加皂角刺,穿山甲。

(2)正虛邪盛證(多為干陷):治法:益氣補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藥:

托里消毒散、安宮牛黃丸加減。

(3)脾腎陽衰證(多為虛陷):治法:溫補脾腎。方藥:附子理中勵口減。

(4)陰傷胃敗證(多為虛陷):治法:養(yǎng)胃生津。方藥:益胃湯加減。

第八章乳房疾病

1、乳房疾病:發(fā)生在乳房部位的疾病稱為乳房疾病。

2、辯證要點:1)肝郁胃熱2)肝氣郁結3)肝腎不足4)陰虛痰凝

3、觸診:應先檢查健側乳房,再檢查患側,以便對比。正確的觸診手法是四指并攏,用手

指末二節(jié)的指腹平放在乳房表面輕柔按摸,切忌用手指抓捏。否則會將捏起的腺體組織錯誤

地認為是乳腺腫塊。其JI質序是先觸按整個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觸摸乳房的4個象限,

即內上、外上、外下、內下象限,繼而觸摸乳暈部分,注意乳頭有無溢液和溢血。最后觸摸

腋窩、鎖骨下及鎖骨上區(qū)域。

觸診注意事項:1.發(fā)現(xiàn)腫塊時,應注意腫塊的位置、形狀、數(shù)目、大小、質地、邊界、表面

情況、活動度及有無壓痛。2.腫物是否與皮膚粘連。3.時間最好在月經來潮的第7-10天,

是乳房生理最平穩(wěn)的時期,有病變容易發(fā)現(xiàn)。4.結合年齡、病史及其他輔助檢查方法。

4、治療:

內治:1)疏表解毒法2)清熱解毒法3)托里透膿法4)解郁化痰法5)補益扶正法6)調

攝沖任法

外治:L敷貼2、手術

第五節(jié)乳癖

1、乳癖:是乳腺組織發(fā)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乳腺增生病。

其特點是音側或雙側乳房疼痛并出現(xiàn)腫塊,乳痛和腫塊與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密切相關。乳

房腫塊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一,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好。

2、臨床表現(xiàn):乳房疼痛以脹痛為主,可有刺痛或牽拉痛。乳房腫塊可發(fā)生于單側或雙側,

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見于其他象限。腫塊的質地中等或硬韌,表面光滑或顆粒狀,

活動度好,大多伴有壓痛。

腫塊的形態(tài)常分為下列類型:1)片塊型2)結節(jié)型3)混合型4)彌漫型

3、辯證論治:

內治:1)肝郁痰凝證一疏肝解郁,化痰散結一逍遙簍貝散加減。

2)沖任失調證一調攝沖任一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

第九節(jié)乳巖

1、乳巖:是指乳房部的惡性W瘤。相當于西醫(yī)的乳腺癌。期特點是乳房部出現(xiàn)無痛、無熱、

皮色不變而質地堅硬的腫塊,扒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頭溢血,晚期潰爛,

凹如泛蓮。

2、病因病機:1)情志失調2)飲食失節(jié)3)沖任不調

3、臨床表現(xiàn):1)一般類型乳腺癌:常為乳房內出現(xiàn)無痛曲中塊,邊界不清,質地堅硬,

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動,常與皮膚黏連,出現(xiàn)病灶中心酒窩征,個別可伴乳頭溢液。

2)特殊類型乳腺癌:a炎性癌b濕疹樣癌。

4、辯證論治:內治

1)肝郁痰凝證一疏肝解郁,化痰散結一神效瓜簍散合開郁散加減。

2)沖任失調證一調攝沖任,理氣散結一二仙湯合開郁散加減。

3)正虛毒盛證一調補氣血,清熱解毒一八珍湯加減。

4)氣血兩虧證一補益氣血,寧心安神一人參養(yǎng)榮湯加味。

5)脾虛胃弱證一健脾和胃一參苓白術散或理中湯加減。

第十一章皮膚及性傳播疾病

1.皮膚病:指發(fā)生在皮膚、粘膜及皮膚附屬器的疾病。

皮膚結構(表皮、真皮、皮下)

皮膚病病因:風、濕、熱、蟲、毒、血瘀、血虛風燥、肝腎不足

病機:氣血不和、臟腑失調、邪毒結聚

?(-)自覺癥狀取決于皮膚的性質、病情的輕重以及患者個體差異等,最常見的癥狀是瘙

癢,其次是疼痛此外尚有灼熱感、蟻行感、麻木

*(二)他覺癥狀以表現(xiàn)在患處的皮膚損害最有意義

*1、原發(fā)性皮損是皮膚病在其病變過程中,直接發(fā)生及初次出現(xiàn)的皮損,有斑疹、丘疹、風

團、皰疹、膿皰等

*1)斑疹為局限性皮膚明顯的顏色變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積大而成片的稱斑片

分為紅斑、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

*2)丘疹為高出皮面的實性丘形小粒,直徑一般為0.5cm,多為風熱、血熱所致。

*3}斑丘疹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間,稍有隆起的的皮損。

*4)風團為皮膚上局限性水腫隆起,常突然發(fā)生,迅速消退,,不留痕跡,發(fā)作時伴

有劇癢。

*5)結節(jié)為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的實質性損害,質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氣

血凝滯所致,常見于結節(jié)性紅斑等病。

*6)皰疹為內有腔隙、含有液體、高出皮膚的損害。

*7)膿皰皰內含有膿液,其色混濁或為黃色,周圍常有紅暈,皰破后形成糜爛,溢

出膿液,結膿痂。

*2、繼發(fā)性皮損:原發(fā)性皮損經過搔抓、感染、治療處理和在損害修復過程中演變而成,有

鱗屑、糜爛、潰瘍、痂、抓痕、皺裂、苔葬樣變、色素沉著、皮膚萎縮等。

3.皮膚病內治法:祛風法、清熱法、祛濕法、潤燥法、活血法、溫通法、軟堅法、補腎法。

熱瘡

定義:在發(fā)熱過程中或后,發(fā)生在皮膚、粘菌交界處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

特點:皮損為成群水泡、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復發(fā)。病因病機:

1.肺胃熱盛證:疏風清熱、辛夷清肺飲合竹葉石膏湯

2.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龍膽瀉肝湯加減板藍根、紫草、玄胡索

3.陰虛內熱證:滋陰清熱、增液湯加板藍根、紫草、馬齒黃、石斛

外治:清熱解毒,干燥收斂,止癢。滲出多者龍膽紫溶液外搽;皮色發(fā)紅而無滲出者用爐甘

石洗劑。

風熱瘡

定義:又名玫瑰糠疹、皮損局部呈紅斑、斑上有糠皮狀脫屑、為自限性皮膚病,常先出現(xiàn)母

斑后有子斑,多發(fā)于軀干和四肢

(2)病因病機:

風熱蘊膚證:疏風清熱止癢消風散

風熱血燥證:涼血消風散

原發(fā)斑或母斑定義Pgl56

黃水瘡

定義:西醫(yī)稱膿皰瘡、是指發(fā)于皮膚的傳染性,化膿性皮膚病。

特點:兒童當中流行的以淺表膿皰、膿痂為主要表現(xiàn),有傳染性,自身接種性。

病因病機:

(1)暑濕凝證:清暑利濕解毒、清暑湯加馬齒范、蕾香

脾虛濕蘊證:參苓白術散加冬瓜仁、廣蕾香

貓眼瘡(多形性紅斑)

1、定義:以紅斑為主的兼有巨疹、水瘡等多形性損害的急性自限性類癥性皮膚病(具有靶

形或虹膜樣損害)

內治:1、風熱蘊膚:消風散加減2、風寒阻絡證:當歸四逆湯加減。3.濕熱蘊結證:龍膽

瀉肝湯4.火毒熾盛證:清瘟敗毒飲合導赤散

蛇串瘡

定義:西醫(yī)稱帶狀皰疹、是皮膚出現(xiàn)群集性水皰,于身體單側沿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痛如

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

特點:皮膚上出現(xiàn)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T則周圍神經分

布、疼痛劇烈。

二、病因病機

(1)肝經郁熱:龍膽瀉肝湯

(2)脾虛濕蘊:除濕胃苓湯、參苓白術散

(3)氣滯血瘀:桃紅四物、柴胡舒肝

定義:發(fā)生在皮膚淺表部位的良性贅生物。

尋常疣:好發(fā)于手指、手背、甲廓此處、乳頭狀螯生物,

扁平疣(扁痕):顏面部、手背為主

1、定義:發(fā)生在表皮、毛發(fā)、指(趾)甲的淺部真菌性皮膚病。

2、分類:頭癬、體癬、股癬、甲癬、花斑癬。

損害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蝕變形,甲板增厚或萎縮翹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癬)

二、病因病機:

風濕毒聚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消風散加地膚子、白鮮皮

濕熱下注證:草薜滲濕湯、龍膽瀉肝湯、五神湯。

疥瘡

定義:由于疥蟲(疥螭)寄生于人體皮膚所引起的一種接解傳染性皮膚病.

特點:夜間劇癢、皮損形態(tài)多樣:呈丘疹,丘瘡疹,水瘡,遂道,結節(jié)。灰白或淺黑色隧道

內可找到疥蟲。

病因病機:濕熱蘊結證:黃連解毒湯合三妙丸加地膚子、白鮮皮、百部、苦參。

接觸性皮炎

1、定義:皮膚、粘膜接觸某些外界致病物質所引起的皮膚急性炎癥反應。

*濕瘡

(1)定義:西醫(yī)稱濕疹、是指各種因素引起的具有滲出傾向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

特點:對稱性、多形性、浸潤性、瘙癢性、易轉化為慢性。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二、病因病機

1、濕熱蘊膚證:龍膽瀉肝合草薜滲濕湯加減。

2、脾虛濕蘊證:除濕胃苓湯合參苓白術散。

3、血虛風燥證:當歸飲子合四物消風飲。

(二)外治

1、急性、滲出:干燥收斂,清熱消炎。

2、丘疹、水瘡:清熱止癢。

3、亞急:清熱,干燥,收斂。

4、慢性:滋潤,止癢。

癮疹

1.定義:又名尊麻疹、是指皮膚上出現(xiàn)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xiàn)、發(fā)無定處的瘙癢性、

過敏性皮膚病。

2.病因病機:稟賦不耐,邪毒侵犯

風熱犯表證:消風散

風寒犯表證:麻黃桂枝各半湯

腸胃濕熱證:防風通圣丸

血虛風燥:當歸飲子

藥毒

定義:藥物所引起的皮膚、粘膜的急性炎癥,別名藥疹,西醫(yī)稱藥物性皮炎。

特點:病前用藥史,泛發(fā)對稱,多數(shù)手足心有疹,局限固定,形態(tài)多樣,紅而新鮮

分型:1)固定紅斑型2)尊麻疹樣型3)麻疹樣4)剝脫皮炎型

*1常引起藥疹的藥物有抗生素類、解熱鎮(zhèn)痛類、磺胺類、巴比妥類、安眠藥及各種預防接

種的生物制品。

藥毒急救:(作為常識掌握)

1)一般藥疹,使用抗組胺藥物、維生素C和鈣劑。

2)重癥藥疹,宜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除上述治法外,宜早期足量使用皮質類固醇,

如氫化可的松300—400mg或地塞米松10—15mg,維生素C2—3g加入5%或10%葡萄

糖溶液1000-2000ml中,靜脈注射。至病情緩解后,改為強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必要

時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繼發(fā)感染。

牛皮癬(神經性皮炎)

1、定義:以皮損呈苔醉樣變及陣發(fā)性瘙癢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西醫(yī)稱神經性皮炎。

2、特點:皮膚狀如牛領之皮;頑癬:病情頑固,時輕時重;好發(fā)于頸項部。有局限型,泛

發(fā)型之分。

二、病因病機

中醫(yī):初起風濕熱邪為患,久病多伴有營血虧虛,其病機:氣血凝滯(血闋、肌膚甲錯)

四、治療

(一)內治:養(yǎng)血、疏風、止癢

(二)外治:潤膚止癢:霜、軟膏、油劑,糖皮質類激素,尤卓爾、尿素類軟膏、維A酸

霜類。

風瘙癢(皮膚瘙癢癥)

(1)定義:無原發(fā)性皮膚損害,以瘙癢為主要癥狀的皮膚感覺異常的皮膚病。分類:全身性、

局限性。

2.特點:多發(fā)生于老年人、成人,好發(fā)于冬季。瘙癢呈陣發(fā)性,尤以夜間為重,無原發(fā)皮損,

有繼發(fā)皮損。

3.病因病機:1.血熱風熱:消風散;2.濕熱蘊結:龍膽瀉肝湯;3.血虛肝旺:當歸飲子。

白瘧

1、定義:及銀屑病,是以紅斑為主、兼有丘疹、水皰、等多形性皮損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

皮損為丘疹、水皰等多形損害、和虹膜樣特征性紅斑。

*2特點:在紅斑上有松散的銀白色鱗屑,抓之有薄膜或露水珠樣出血點。病程長,發(fā)作反

復不易根治

*3'根據(jù)其II凝特征,可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jié)型、紅皮病型

二、病因病機

L血熱風燥:犀角地黃湯

2、血虛風燥:當歸飲子合四物加消風

3、氣滯血瘀證:桃紅四物加減

4.濕毒蘊阻證:葷薜滲濕湯

5.火毒熾盛證:清瘟敗毒飲

白駁風

(1)定義:以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皮膚變白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局限性色素脫失性皮膚病。

西醫(yī)稱白瘢風。

(2)病因病機:

1.肝郁氣滯證:逍遙散

2.氣血瘀滯:通竅活血湯

黎黑斑

定義:由于皮膚色素改變而在面部呈現(xiàn)局欣注褐色斑的皮膚病,西名稱為黃褐斑。

特點:孕婦和經血不調婦女多見,顏面,兩頰、鼻、唇多見,褐色、淡黑斑片常呈現(xiàn)對稱分

布。

病因病機:

肝郁氣滯證:逍遙散

肝腎不足證:六味地黃丸

脾虛濕蘊證:參苓白術散

氣滯血瘀證: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

粉刺

(2)定義:以面胸背處出現(xiàn)的丘疹如刺,擠出碎米狀白色粉汁為表現(xiàn)的皮膚病。(發(fā)生于

顏面、胸背等處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X西醫(yī)稱座瘡

(3)病因病機:

1、肺胃熱盛證:枇杷清肺飲。

2、濕熱內蘊證:枇杷清肺飲,黃連解毒湯。

3、痰濕蘊結證:二陳湯合參苓白術散。

面游風

定義:是發(fā)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皮炎,表現(xiàn)為皮膚油膩而出現(xiàn)紅斑,其上覆有鱗屑。西

醫(yī)稱脂溢性皮炎。

特點:多見于青壯年、乳兒。于皮脂豐富部位如頭皮、前額、眉弓、鼻唇溝、胡須處多發(fā),

分為干性型:干燥白色鱗屑;濕性型:紅斑、油膩性魚鱗屑。自覺瘙癢。

內治:

①風熱血燥:消風散合當歸飲子

②腸胃濕熱:參苓白術散合茵陳蒿湯

酒渣鼻

1、定義:發(fā)于面部中央以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伴有丘疹、水皰、鼻贅的慢性皮膚病。

2、特點:初超起鼻部潮紅一發(fā)展為伴有巨疹、膿瘡、毛細血管擴張,發(fā)展為鼻贅。

3.內治法:

肺胃熱盛證:枇杷清肺飲

熱毒蘊膚證:黃連解毒湯合涼血四物湯

氣滯血瘀證:通竅活血湯

油風(斑禿)

L定義:頭發(fā)突然成片脫落的慢性皮膜病

二、病因病機:血熱一生風—風熱上擾。

三、臨床表現(xiàn):起病突然,圓形、橢圓形脫發(fā)區(qū)頭皮光亮,無自覺癥狀、多有誘發(fā)因素,有

自愈傾向。

內治法:

血熱風燥型:四物湯合六味地黃湯

氣滯血瘀證:通竅活血湯

氣血兩虛證:八珍湯

肝腎不足證:七寶美髯丹

結節(jié)性紅斑(爪藤纏)

(1)定義:發(fā)生于下肢的紅斑結節(jié)性皮膚病。

(2)特點:多發(fā)于小腿伸側,呈結節(jié)性紅斑、三再行皮下結節(jié)、大4不等、紅色或紫紅色、

疼痛或者壓痛、青年女性多見。

(2)內治

濕熱瘀阻:草薛疹濕湯+桃紅四物。

寒濕入絡:陽和湯

紅蝴蝶瘡(紅斑狼瘡)

定義:以面及手等暴露部位皮膚紅斑、鱗屑、萎縮,狀似蝴蝶,可累及全身多臟器的自身免

疫性結締組織疾病。分為盤狀紅蝴蝶瘡和系統(tǒng)性紅蝴蝶瘡。

內治:

熱毒熾盛證: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

陰虛火旺證:六味地黃湯合大補陰丸、清骨散

脾腎陽虛證: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湯

脾虛肝旺證:四君子合丹桅逍遙散

氣滯血瘀證:逍遙散合血府逐瘀湯

尖銳濕疣

定義:以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病毒感染弓’I起的一種多發(fā)于外陰、肛周皮膚黏膜交界處

的淡紅色或者污穢色良性贅生物,經性接觸傳染,多發(fā)于性活躍人群。

內治:

濕毒下注證:草薜化毒湯加馬齒范、土茯苓、大青葉

濕熱毒蘊證:黃連解毒湯加苦參、土茯苓、大青葉、馬齒范

補充

▲"經典性病":梅毒、淋病、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及腹股溝肉芽腫

▲197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式決定使用性傳播疾病(STD)來代替舊名,病種增加了費淋球

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皰疹,艾滋病、尖銳濕疣等達20多個病種。

外用藥物使用原則及劑型選擇應用Pgl48

*接觸性皮炎與急性濕瘡鑒別診斷Pg168

藥毒為本章節(jié)重點之一,需重點掌握:定義,病因病機,引起原因,臨床表現(xiàn),常見類型,

治療與預防Pg173~175

梅毒為本章節(jié)重點之一,需重點掌握:定義,病因病機,傳播途徑,臨床表現(xiàn)(一期與二期),

治療(主要以青霉素)與預防

梅毒二期獨特點:玫瑰疹

檢查:梅毒血清試驗需在硬下疳發(fā)生2'3周后,開始陽性,7'8周后全部陽性。硬下疳出現(xiàn)

1'2周后,近位淋巴結即開始腫大,穿刺查螺旋體常陽性,消退速度較硬下疳緩慢。

淋病:定義,特點,治療(主要以抗生素)Pg203非淋菌性尿道炎定義,與淋病比較

生殖器皰疹:定義,特點,治療Pg212

艾滋病:定義,病因病機,傳播途徑,臨床表現(xiàn)

窗口期:從患者感染HIV到形成抗體所需的時間

第十二章肛門直腸疾病★

1直腸的位置走行:

直腸全長12—14cm,上端約在第三舐椎平面與乙狀結腸相接,下端在尾骨尖稍上方與肛

管相連,其上下兩端狹小,中間部分膨大,膨大部分稱為直腸壺腹。直腸沿骨氐尾骨彎曲前下

方下行,與肛管形成了一個近似90。的角,稱肛直角。直腸腔內有3個半月板形的皺裳,稱

為直腸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糞便的逆行。

2肛門括約肌分為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外括約肌分皮下部、淺部和深部。

*3肛管直腸環(huán)外括約肌的深淺二部圍繞直腸縱肌2肛門內括約肌并聯(lián)合肛提肌的恥骨直

腸肌,環(huán)繞肛管直腸連接處,組成一肌環(huán),稱為肛管直腸環(huán),手術時切斷該環(huán)將引起肛門失

o

4肛管和直腸周圍有五個大間隙:2個骨盆直腸間隙,2個坐骨直腸間隙,1個直腸后間隙

5肛管直腸部位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4支動脈:直腸上、下動脈,肛門動脈,靚中動脈。

6肛管和直腸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糞便、分泌黏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藥物

7肛門直腸疾病的的治病因素常見有風、濕、熱、氣虛、血虛等。

第一節(jié)痔

*1、痔: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fā)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或肛管下

端皮下血栓形成或增生的結締組織,俗稱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

*2、內痔:是指肛門齒線以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痔內靜脈叢擴大曲張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軟

靜脈團。好發(fā)于截石位的3、7、11點處,又稱為母痔區(qū)。其特點是:便血,痔核脫出,肛

門不適感。

*3、臨床表現(xiàn):1)便血2)脫出3)肛周潮濕4)疼痛5)便秘

*4、內痔的分度:

I度:便時帶血,滴血噴射狀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無痔核脫出。

口度:常有便血,排便時有痔脫出,便后可自行還納。

in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勞累、負重時痔核脫出,需用手還納。

IV度:偶有便血,痔脫出不能還納,多伴有感染、水腫、糜爛和環(huán)死,疼痛劇烈。

*5、辯證論治:A、內治:多適用于I、II期內痔。

1)風熱腸燥證-清熱涼血祛風-涼血地黃湯加減。

2)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止血-臟連丸加減。

3)氣滯血瘀證-清熱利濕,行氣活血-止痛如神湯加減。

4)脾虛氣陷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補中益氣湯加減。血虛者合四物湯。

B、外治法:1)熏洗法2)外敷法3)塞藥法4)枯痔法

C、其他療法:

1)插藥法

2)注射法:①硬化萎縮注射法②消痔靈注射法③壞死枯脫注射法

3)結扎陪療法:①貫穿結扎法②膠圈套扎法

4)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釘合術

5)手術后的常見反應及處理方法①疼痛②小便困難③出血④發(fā)熱⑤水腫

*6、外痔:發(fā)生于齒狀線以下,是由痔外靜脈叢曲張或痔外靜脈叢破裂或反復發(fā)炎纖維增生

而成的疾病。其特點是:自覺肛門墜脹、疼痛、有異物感。可分為靜脈曲張性外痔、血栓性

外痔和結締組織外痔等。

7、結締組織外痔:是指急、慢性炎癥的反復刺激,使肛門緣皺裳的皮膚發(fā)生結締組織增生、

肥大,痔內無曲張的靜脈叢。包括哨兵痔、贅皮外痔。肛門異物感為其主要癥狀。

8、靜脈曲張性外痔:是齒狀線以下的痔外靜脈叢發(fā)生擴大曲張,在肛緣形成的柔軟團塊。

以肛門墜脹不適為主要癥狀。

9、血栓性外痔:是指痔外靜脈破裂出血,血積皮下而形成的血凝塊。其特點是:肛門部突

然劇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血塊。好發(fā)于膀胱截石位的3、9點處。

10、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內外痔靜脈叢曲張,相互溝通吻合,使內痔部分和外痔部分

形成一整體者。多發(fā)于截石位3、7、11點處,以11點處最為多見。

第二節(jié)息肉痔

息肉痔是指直腸內粘膜上的贅生物,是一種常見的直腸良性腫瘤。

臨床特點:腫物蒂小質嫩,其色鮮紅,便后出血。分為單發(fā)性和多發(fā)性。

第三節(jié)肛隱窩炎

肛隱窩炎是指肛隱窩肛門瓣發(fā)生的急慢性炎癥性疾病,又稱肛竇炎,常并發(fā)肛乳頭炎,肛乳

頭肥大。

肛隱窩炎是肛周化膿性疾病的重要誘因。

▲肛隱窩炎不愈可致肛膿腫,肛膿腫不愈可致肛漏

第四節(jié)肛癰

1、肛癰:是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發(fā)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膿腫。相當于西醫(yī)學的肛門直腸

周圍膿腫。其特點是:多發(fā)病急驟,疼痛劇烈,伴高熱,破潰后多形成肛漏。

2、辯證論治:內治

1)熱毒蘊結證-清熱解毒-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2)火毒熾盛證-清熱解毒透膿-透膿散加減。

3)陰虛毒戀證-養(yǎng)陰清熱,祛濕解毒-青蒿鱉甲湯合三妙丸加減。

3、其他療法:

1)手術:①膿腫一次切開法②一次切開掛線法③分次手術

2)術后處理

3)手術中的注意事項

①定位要準確

②切口:淺部膿腫可行放射狀切口,深部膿腫應行弧形切口,避免損傷括約肌。

③引流要徹底

④預防肛漏形成

⑤術中如確實找不到內口,不應勉強行一次根治術,可僅做切開引流。

第五節(jié)肛漏

肛漏是指直腸或肛管與周圍皮膚想通所形成的瘦管,也稱肛瘦。▲一般由內口,屢管和繼發(fā)

性外口三部分組成,也有僅具內口或外口者。

▲臨床表現(xiàn):流膿,疼痛,瘙癢。

第六節(jié)*肛裂

1、肛裂:肛管的皮膚全層縱行裂開或形成潰瘍者稱肛裂。

2、臨床表現(xiàn):1)疼痛2)出血3)便秘

3、分類:1)早期肛裂2)陳舊性肛裂

4、辯證論治內治

1)血熱腸燥證-清熱潤腸-涼血地黃湯合脾約麻仁丸。

2)陰虛津虧證-養(yǎng)陰清熱潤腸-潤腸湯。

3)氣滯血瘀證-理氣活血,潤腸通便-六磨湯加紅花、桃仁、赤芍等。

5、其他療法:1)擴肛法2)切開療法3)肛裂側切術4)縱切橫縫法5)術后處理

第七節(jié)脫肛

脫肛是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

▲直腸脫垂分三度:(具體參考課本P254)

(1)一度脫垂:為直腸黏膜脫出,長3——5cm,便后可自行回納。

(2)二度脫垂:直腸全層脫出,長5——10cm,呈圓錐狀,便后有時需用手回復。

(3)三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10cm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

松弛無力。

第十三章泌尿男性疾病(本章節(jié)不太重要,可放在最后看)

泌尿,男性生殖系統(tǒng)包括泌尿系統(tǒng)(腎,輸尿管,膀胱)和男性生殖系統(tǒng)(睪丸,附睪,

輸精管,前列腺,精囊,陰囊,陰莖)以及兩者的統(tǒng)一通道即尿道。

泌尿系統(tǒng)中醫(yī)學稱之為溺竅,生殖系統(tǒng)的功能,中醫(yī)學稱之為精竅。

《外科真詮》認為:"玉莖(陰莖)屬肝,馬口(尿道)屬小腸,陰囊屬肝,腎子(睪

丸、附睪)屬腎,子系(精索)屬肝"

泌尿男性病常見證型:濕熱下注證,氣血淤滯證,濁痰凝結證,腎陰不足證,腎陽虛衰

證。

第一節(jié)子癰

子癰是指皋丸及附睪的化膿性疾病。中醫(yī)稱睪丸和附睪為腎子,故以名之。子癰分急性

子癰與慢性子癰,兩者都有睪丸或附睪腫脹疼痛的特點。相當于西醫(yī)急、慢性睪丸或附睪炎。

[辨證論治]

內治法

(1)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方藥:枸橘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2)氣滯痰凝證。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方藥:橘核丸加減。

外治法

(-)急性子癰未成膿者,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水調勻,冷敷。病灶有波動感,穿刺有膿

者,應及時切開排膿引流。膿稠、腐肉較多時,可選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藥線引流;膿液已

凈而潰口未愈時,外用生肌白玉膏。

(二)慢性子癰蔥歸溫腫湯坐浴,或沖和膏溫敷。

第二節(jié)囊癰

囊癰是發(fā)于陰囊部位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陰囊紅腫疼痛,皮緊光亮,寒熱交作,

形如瓢狀。相當于西醫(yī)的陰囊蜂窩組織炎。

[辨證論治]

內治法

1)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方藥:龍膽瀉肝湯或瀉熱湯加減。

外治法

未成膿者,用玉露散、金黃散或雙柏散涼水凋糊冷敷。若紅腫范圍較大者,用三黃湯(大

黃、黃柏、黃苓)煎湯作冷濕敷,頻換敷料,保持冷濕,有利于消炎退腫止痛。已成膿者,

及時切開排膿引流,切口選擇以最接近膿腫灶并有利于引流為原則。宜臥刀直切,注意避

免損傷鞘膜與睪丸。

第三節(jié)子痰

子痰是發(fā)生于腎子的瘡滂性疾病。中醫(yī)文獻稱腎漏、穿囊漏。其特點是患病的附睪有慢

性硬結,逐漸增大,形成膿腫,潰破后膿液稀薄如痰,并夾有敗絮樣物質,易成竇道,經久

不愈。相當于西醫(yī)的附睪結核。

[辨證論治]在辨證論治的同時,應用西藥抗痛治療6個月以上。

內治法

(1)濁痰凝結證。溫經通絡,化痰散結。方藥:陽和湯加減,兼服小金丹。

(2)陰虛內熱證。滋陰清熱,除濕化痰,佐以透膿解毒。方藥:滋陰除濕湯合透膿散加減。

(3)氣血兩虧證。補氣養(yǎng)血,溫補腎陽。方藥:十全大補湯加減,兼服小金丹。

外治法

未成膿者,消腫散結,外敷沖和膏,每天1一2次;已成膿者,切開引流。慢性竇道

形成者,選用化腐藥物制成藥線或藥條腐蝕竇道壁,達到腐去新生、促進愈合的目的。

第六節(jié)尿石癥

尿石癥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之一。臨床表現(xiàn)以疼痛,血

尿為主。

[診斷]

1.上尿路結石:包括腎和輸尿管結石,典型癥狀是突然發(fā)作的腰部或腰腹部絞痛或血尿。

2.膀胱結石:小兒多見,典型癥狀為排尿中斷,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陰莖頭和遠端尿道,此

時患兒常手握陰莖,蹲坐哭叫,經變換體位后又可順利排尿。

3.尿道結石:主要表現(xiàn)為排尿困難,排尿費力,呈點滴狀,或出現(xiàn)尿流中斷及急性尿潴留。

[辨證論治]

內治法

(1)濕熱蘊結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方藥:三金排石湯加減。

(2)氣血淤滯證。理氣活血,通淋排石。方藥:金鈴子散合石葦散加減。

(3)腎氣不足證。補益腎氣,通淋排石。方藥:濟生腎氣丸加減。

第八節(jié)慢性前列腺炎

由于前列腺受到微生物等病原體感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而發(fā)生的炎癥反應。本病屬

于中醫(yī)的"白濁""勞淋""腎虛腰痛”等范疇,因病位在精室,故又稱"精濁"。

[辨證論治]

抓住本病腎虛(本),濕熱(標),瘀滯(變)三個基本病理環(huán)節(jié),以及肝郁貫穿始終,分清

主次,辨證用藥。

(1)濕熱蘊結證。清熱利濕。方藥:/UE散加減

(2)氣滯血淤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藥:前列腺湯加減。

(3)陰虛火旺證。滋陰降火。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

(4)腎陽虛孫證。補腎助陽。方藥:濟生腎氣丸加減。

(5)補充:肝郁氣滯:柴胡疏肝散加減。

第九節(jié)前列腺增生癥

前列腺增生癥俗稱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見疾病之一。臨床特點以尿頻,夜尿次數(shù)

增多,排尿困難為主,嚴重者可發(fā)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現(xiàn)腎功能受損。本病屬于中醫(yī)

的癖閉范疇,現(xiàn)稱之為"精癖"。

[病因病機]脾腎兩虛,氣滯血瘀,濕熱蘊結

畛斷]

直腸指檢:1度大如鴿蛋,突入直腸約l-2cm;2度大如雞蛋,突入直腸約2-3cm,中央

溝變淺,3度大如鴨蛋,突入直腸大等于3cm,中央溝消失或突出。

[辨證論治]

治療以溫腎益氣,活血利尿為基本治療法則

內治法:

(1)濕熱下注證。清熱利濕,消癖通閉。方藥:八正散加減。

(2)脾腎氣虛證。補脾益氣,溫腎利尿。方藥:補中益氣湯加菟絲子,肉灰蓉,補骨脂,

車前子等。

(3)氣滯血瘀證。行氣活血,通竅利尿。方藥:沉香散加減。

(4)腎陰虧虛證。滋補腎陰,通竅利尿。方藥:知柏地黃丸加丹參,琥珀,地龍等。

(5)腎陽不足證。溫補腎陽,通竅利尿。方藥:濟生腎氣丸加減。

第十四章周圍血管疾病★

第一節(jié)股腫

*股腫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血管內發(fā)生異常凝固而引起靜脈阻塞、血液回流障礙的疾病。

其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腫脹、疼痛、局部皮溫升高和淺靜脈怒張四大癥狀。相當于西醫(yī)的深靜

脈血栓形成,以往稱血栓性深靜脈炎。

[病因病機]

中醫(yī):血脈損傷、久臥傷氣、氣虛血瘀

西醫(yī):血流滯緩,靜脈管壁結構改變,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而外傷,

手術,分娩,腫瘤可直接誘發(fā)本病。

畛斷]

1.病史:多有長期臥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術、外傷史

2.部位:小腿深靜脈、股深靜脈、髓骨深靜脈。

(1)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肢體疼痛是其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肢體腫脹一般較局限

以踝及小腿部為主。臨床上常稱為周圍型。

(2)器股靜脈血栓形成:疼痛性質為脹痛,部位可為全下肢,以患肢的髓窩、股三角區(qū)

疼痛明顯,甚至可連及同側腰背部或會陰部。體溫可在37-38度左右,臨床上常稱為中央

型。

(3)繼發(fā)性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內的腓腸靜脈叢,順行生長蔓延至整

個下肢靜脈主干,或由原發(fā)性骼骨靜脈血栓形成,逆行擴展到整個下肢靜脈者。

3.表現(xiàn):腫脹疼痛、皮溫升高、淺靜脈怒張。

4.并發(fā)癥: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靜脈血栓脫落后引起睡塞或睡栓塞。

5.后遺癥:出現(xiàn)肢體腫脹、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潰瘍形成的后遺癥。

[辨證論治]

1.內治法

(1)濕熱下注證。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藥:四妙勇安湯加味。

(2)血脈瘀阻證。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藥:活血通脈湯加減。

(3)氣虛濕阻證。治法:益氣健脾,祛濕通絡。方藥:參苓白術散加味。

第二節(jié)血栓性淺靜脈炎(簡單了解)

血栓性淺靜脈炎是發(fā)生于體表淺靜脈的血栓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xiàn)以淺靜脈走行處

呈條索狀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為特征。

[病因病機]

中醫(yī):濕熱蘊結,肝氣郁滯,外傷筋脈。

西醫(yī):發(fā)生在上肢者為醫(yī)源性多見,發(fā)生在下肢者,為病人靜脈曲張發(fā)展而來。

畛斷]

本病多見于青壯年,男女都可發(fā)病,好發(fā)于四肢(尤多見于下肢),次為胸腹壁等處。

初期(急性期):在淺層脈絡路徑上出線條索狀物,患處疼痛,皮膚發(fā)紅,觸之較硬,

捫之發(fā)熱,按壓疼痛明顯,肢體沉重,一般無全身癥狀。

后期(慢性期):患處遺有一條索狀物,其色黃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壓疼痛,或

結節(jié)破潰形成臊瘡。臨床上常見有肢體血栓性淺靜脈炎、胸腹壁淺靜脈炎、游走性血栓性

淺靜脈炎。

倒辛證論治]

1.內治法

(1)濕熱蘊結證。治法:清熱利濕,解毒通絡。方藥:清利通絡湯加減。

(2)脈絡瘀阻證。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散結。方藥:活血通脈湯加雞血藤、桃仁、忍冬

藤。

(3)肝氣郁結證。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方藥:柴胡清肝湯或復元活血湯。

第三節(jié)筋痛

筋瘤是以筋脈色紫,盤曲突起如蚯蚓狀、形成團塊為主要表現(xiàn)的淺表靜脈病變。筋瘤好發(fā)于

下肢,相當于西醫(yī)的下肢靜脈曲張。

[病因病機]

中醫(yī):1.長期從事站立負重工作,勞倦傷氣,或多次妊娠,氣滯血瘀,血壅于下,結成筋瘤;

2.驟受風寒或涉水淋雨,寒濕侵襲,凝結筋脈,筋攣血瘀,成塊成瘤;

3.外傷筋脈,瘀血凝滯,阻滯筋脈絡道。

西醫(yī):下肢靜脈曲張是由于靜脈瓣膜缺陷、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壁薄弱和靜脈內壓力持

續(xù)升高所引起。

畛斷]

臨床:好發(fā)于長久站立工作者或懷孕的婦女,多見于下肢。

癥狀:早期感覺患肢墜脹不適和疼痛,站立時明顯,行走或平臥時消失。

體征:患肢淺靜脈逐漸怒張,小腿靜脈盤曲如條索狀,色帶青紫,甚則狀如蚯蚓,瘤體質地

柔軟,抬高患肢或向遠心方向擠壓可縮小,但患肢下垂放手頃刻充盈回復,碰破則流出大量

淤血,此時立即坐位壓迫止血。

[鑒別診斷]

血瘤筋瘤

瘤體小如豆粒,大如拳頭瘤體沿主干靜脈走向而迂曲,狀如蚯蚓

正常皮色或呈暗紅或紫藍色色帶青紫

形成瘤體的血管一般為叢狀的血管或毛細血瘤體由管徑較粗的靜脈曲張而形成

[辨證論治]

1.內治法

(1)勞倦傷氣證。治法:補中益氣,活血舒筋。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2)寒濕凝筋證。治法:暖肝散寒,益氣通脈。方藥:暖肝煎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3)夕M分瘀滯證。治法:活血化瘀,和營消腫。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第四節(jié)腺瘡(簡單了解)

臊瘡是指發(fā)生在小腿驟骨部位的慢性皮膚潰瘍。常為筋瘤的后遺癥。相當于西醫(yī)的下

肢慢性潰瘍。

[辨證論治]

1.內治法

(1)濕熱下注證。治法:清熱利濕,和營解毒。方藥:二妙丸合五神湯加減。

(2)氣虛血瘀證。治法:益氣活血,祛瘀生新。方藥:補陽還五湯合四妙湯加減。

第五節(jié)脫疽

*脫疽是指發(fā)生于四肢末端,嚴重時趾(指)節(jié)壞疽脫落的一種慢性周圍血管疾病,又

稱脫骨疽。

▲西醫(yī)學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和糖尿病足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主要由于脾氣不健,腎陽不足,又加外受寒凍,寒濕之邪入侵而發(fā)病。

總之,本病的發(fā)生以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而氣血凝滯、經脈阻塞為其主要病機。

畛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