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課《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實錄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實錄
一、課堂導入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
師:在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所中國知名的大學。(屏顯浙江大學校門圖片)
生:浙江大學。
師:浙江大學是中國首批9所“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坐落在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浙江省杭州市。這么美麗的大學大家想考嗎
生(幾個人回答):想。
師:不錯!有志氣!要好好準備,成功是留給有準備之人的。大家再看另一張圖片。(屏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圖片)
生(紛紛讀樓前題字):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
師:這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是以浙大老校長竺可楨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成立于2000年5月。學院學生從全校各院系優秀本科生中選拔,是為專門培養學校優秀本科生而實施“特別培養"和“精英培養”的一個榮譽學院。在浙江大學,竺可楨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竺可楨老先生也受人景仰世代相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竺可楨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和竺可楨)
二、識人-認識一位科學家竺可楨
師:同學們,學院樓前這座清瘦儒雅的學者雕像想必大家能猜出他是誰(屏顯竺可楨雕像)生(齊):竺可楨。
師:對,是竺可楨老先生。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竺可楨先生。(屏顯)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竺可楨曾在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大)求學。1910年,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哈佛大學博士畢業。1920年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36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為浙江大學的長足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求是是竺可楨為浙大制定的校訓。求是的精神包括:(1)不盲從,不附和,一切以理智為依歸。(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茍且。
(摘自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網頁介紹,有刪改)
師:正是因為始終秉承求是的科學精神,才使得竺可楨在多個學科領域頗有建樹,成就了他偉大科學家的美名。(板書:科學家求是的科學精神)今天我們跟隨竺可楨一起學習一門新科學-物候學。(板書:物候學)
三、品文-學習一門新科學物候學
師:語文的學習在于平時知識的不斷積累。下面我們一起學習文中的重點字詞。(屏顯)1.重點字詞注音
竺(zhú)可楨(zhēn)翩(piān)然簌簌(sù)
孕(yùn)育銷聲匿(nì)跡諺(yàn)語懸(xuán)殊
2.多音字注音
qiáo連翹qiào翹尾巴guān觀測guàn道觀shuāi衰草連天cuī鬢毛衰luò落葉là丟三落四chālào落枕差異cī參差chāi差遣chà差勁
3.詞語解釋次第:依次。
翩然:形容動作輕快迅速的樣子。
銷聲匿跡:本指不公開說話,不公開路面。文中指昆蟲無聲無息,無影無蹤。
師:《大自然的語言》屬于一篇科技說明文,閱讀這類科技文章大家要善于抓住關鍵詞。關鍵詞也就是課文重點闡述的一些主要話題,大家速讀課文,找找本文的關鍵詞是什么
生1:物候學。生2:物候。
師:對,本文是一門專門講述物候學的文章。那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自然現象為物候。物候學是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的一門科學。師:大家很容易找到,在文章的第3段有關于物候和物候學的解釋,這種概念的解釋在說明
文中我們把它叫什么生:下定義。
師:其實竺可楨的原文對物候和物候學的表述不是這樣的,編者對原文進行了改編。大家請看原文。(屏顯)
這一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動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國古代人民所稱的氣和候。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變換
分為所謂的二十四節氣,把在寒暑的影響下所出現的自然現象分為七十二候。
物候學和氣候學相似,都是觀測一年里各個地方、各個區域里春夏秋冬四季的推動,它們都是地方性的科學。所不同的是,氣候學是觀測記錄某地的冷暖晴雨,風云變化,例如某天刮風,某時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熱等,據以推求其原因和趨向。物候學則是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往來、養育,例如楊柳綠、桃花開、燕子始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氣候觀測是記錄當時當地的天氣,而物候觀測的記錄,不僅反映了當天的天氣,也反映了過去一個時期內天氣的積累。所以物候學有時也叫生物氣候學。
師:讀完這兩段文字,你們明白物候和物候學的概念了嗎還有沒有什么想說的生3:書上的文字太簡單。
生4:我還明白了氣候學和物候學的聯系與區別。
生5:我想了解什么是七十二候師:你了解二十四節氣嗎
生5:了解,我還能背《二十四節氣歌》。師:那你給大家背誦一下。
生5: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全班鼓掌)
師:讀完這兩段文字,你們明白物候和物候學的概念了嗎還有沒有什么想說的生3:書上的文字太簡單。
生4:我還明白了氣候學和物候學的聯系與區別。生5:我想了解什么是七十二候
師:你了解二十四節氣嗎
生5:了解,我還能背《二十四節氣歌》。師:那你給大家背誦一下。
生5: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全班鼓掌)師:你背了《二十四節氣歌》,老師下面給你們講講七十二候。(屏顯)
生6(驚呼):哇,好難啊!生7:像八卦圖。
生8:不對,像往日下雨戴在頭上的斗笠。
(全班笑)
師(微笑):這個圖難道不漂亮嗎生(齊):漂亮。
師:七十二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勞動的經驗總結,也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它以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六節氣為一季,四季為一年,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為候應。候應有植物候應、動物候應和非生物候應三類。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師:在明白了七十二候以后,下面我們看看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生:緯度和經度的不同,高下與古今的差異,共四個因素。
師:這四個因素的順序能不能調動為什么它們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
生:不能調。緯度和經度是從地球的角度說的,高下的差異是從某一個地區說的,古今差異是從時間角度說的。
師:那么說作者是先從整個地球大空間再到某一區域小空間,按照先空間再時間的順序敘述的。
生:這四個因素應該還有主次順序,緯度的差異影響最大,然后是經度,最后是古今的時間差異。
師:作者在談論四大因素的影響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生:還有做比較。
師: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有哪些
生:第一,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利用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師:四個方面的意義,你怎么一下子全找到了
生:這四點都在最后一段,而且還有詞語提示,如“首先"此外”“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
師:這一點很好,善于從文中找到相關的提示語。
生:老師,我認為意義還有一條,“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這一點作者特別強調,文字最多。
師:補充得很棒!我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認真通盤考慮,不能有遺漏。(停頓一下)我發現大家對課文第1、2段和最后一段的內容沒有涉及,為什么這三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生:第1、2段列舉了各種自然現象,為下文談論物候和物候學知識做鋪墊。
師:第1、2段列舉了哪些自然現象它們之間什么關系生: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現象,按時間先后敘述。
師:在作者的文字里,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怎樣找四位學生分別說說文中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述文字。
生: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
師:從早春的冰雪融化到百花的相繼開放,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生機與活力的春天圖景。夏天怎樣
生:夏天炎熱,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
師:寫夏天的文字就一句話,簡潔含蓄,相對于春天的四句話來說,是簡略了許多。我們再看秋天。
生: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相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
師:作者只用了三句話,就精妙地寫出了秋景變化的全過程。冬天作者又是怎么寫的
生:沒有直接寫冬天,只用一個詞語“風雪載途”形容寒冬。
師:我們發現、作者在寫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時候,文字的長短詳略也不一樣。春天用了四句話、夏天一句、秋天三句、冬天沒有,只用詞語一筆帶過。當然這些句于組合連綴在一起,給我們呈現了一年四季自然景象的美麗畫卷。下面大家齊讀第1段、感受四季的自然美景。(學生齊讀第1段)
師:第1段寫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那么第2段又寫了什么內容
生:也在寫杏花、桃花、布谷鳥等自然現象。
師:那第2段有沒有與第1段不同的地方要不然可以將它并入第1段。
生:寫到了勞動人民。
師:很好!這就是第2段與第1段不同的地方。那么,第2段寫到了勞動人民的哪些事他們之間什么關系
生1:杏花開了,大自然在傳語勞動人民要趕快種地。
生2:桃花開了、大自然在暗示勞動人民要趕快種谷子。生3:布谷鳥唱歌,提醒勞動人民要“割麥插禾"。
師:也就是說勞動人民根據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是這個意思嗎
(學生點頭)
師:換句話說,大自然中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說的語言、而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讀懂了大自然的語言。從這個層面看,文章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生:采用擬人的手法,語言更生動好懂。
師:我們大家都很聰明,這個問題很簡單。下面我們回顧一下文章思路;第1段主要列舉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變化,第2段主要講述勞動人民能夠根據這些外在的自然現象合理安排自
己的農事(板書:自然現象)。第4段就開始講述用自然現象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物候學。從第3段到第11段,作者依次闡述什么是物候學、物候現象怎么觀測,影響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物候學的研究意義何在,可以說邏輯嚴密、層次清晰。從這個角度說,物候學是通過觀察自然現象然后探究其內部本質的一門科學。(板書:外在現象內在本質)
四、質疑問難-習得一種科學的讀書態度
師:課本注釋①說本文是根據竺可楨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的。帶著好奇心,老師估算了兩篇文章的字數,其中《大自然的語言》1600多字,《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4800多字。可見編者對原文做了大量的刪改。那么改寫后的《大自然的語言》有沒有令我們不滿意或者覺得不好的地方下面我們就以一種質疑問難的讀書方法給文章提些意見,然后一起討論解決,好不好
生:好。
師:老師先做個示范說說我的問題。老師總感覺這篇文章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不妥,雖然這個標題生動形象地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但感覺與文章中心內容略不一致,要是改成“物候與物候學”標題可能好一些,你們同意我的觀點嗎討論后交流。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并不時參與交流)
生1:我不同意,課文標題有一種親切感,我們中學生容易理解接受。
生2:我也不同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文章開頭和結尾形成照應。生3:我認為以“物候和物候學”為題,更符合文章內容。
生4:改成“物候與物候學"以后,感覺又與開頭和結尾寫“大自然的語言”文字不相符。生5:“物候和物候學"標題專業性太強,我們難以理解。
生6:從第12段內容看,共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承接第11段內容,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第二句話與第一句話聯系不緊密,純粹是為了照應文章開頭、匆忙結尾。
生7:我贊同“大自然的語言”這個標題。文章由各種自然現象寫起,這些自然現象就是大自然表現出來的語言,當勞動人民懂得它們的語言并應用到農業生產時,那就是物候學,也就是課文主體部分闡述的內容。如果改成“物候與物候學"的標題,我們也會發現它與開頭和結尾的一些文意不合。
師:權衡比較,還是課文標題恰當些,是嗎生7(點頭):對!
師:老師被你說服了,我接受“大自然的語言”這個標題。下面老師再補充一點,《大自然的語言》主要選自原文的一、二部分。原文共四個部分:一是大自然的語言,二是四大因素,三是在各國的發展,四是作用很大。大家還有別的疑問嗎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生:這篇文章的語言很豐富。例如作者在講到物候現象的四大因素時,四個句子的表述都不一樣。第7段第一句“首先是緯度",第8段第一句“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第9段第一句“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第10段第一句“此外,物候現象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寵物救生與急救操作考核試卷
- 模具超聲波無損檢測技術考核試卷
- 核電站設計與建設中的質量監督與驗收標準考核試卷
- 漆器工藝品目標消費群體研究考核試卷
- 竹材采運信息化與大數據分析考核試卷
- 電磁場掃描與探測教具考核試卷
- 租賃店鋪的社區關系維護考核試卷
- 煤炭行業人才培養與引進考核試卷
- 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文化產業管理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財貿學院《藝術市場營銷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苯乙酸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
- 2022-2023學年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 邏輯與思維 10-2 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 教案-
- 萬邦特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產18000噸特種紙遷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 【建模教程】-建模-數學建模夏令營
- 高中英語高頻詞匯拓展延伸
- 誠信友善教學反思(十篇)
- 2023版思想道德與法治專題6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道德品格PPT
- 部編本六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古詩詞誦讀
- 銷售立項申請表
- 裝飾裝修掛靠工程合同協議書范本
- 一案八制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