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29第十單元第29講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_第1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29第十單元第29講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_第2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29第十單元第29講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_第3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29第十單元第29講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_第4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29第十單元第29講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29講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一、選擇題1.(2024·遼寧適應性測試)彼特拉克特殊推崇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的作品,而伏爾泰對李維作品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并且認為古典史家的很多記載都是“無稽之談”。這種變更(B)A.反映了古典文化走向沒落 B.表現了理性的批判精神C.說明白人文精神遭到質疑 D.受到了宗教改革的影響[解析]伏爾泰對李維不是盲目推崇,而是懷疑其真實性,這是理性的批判精神,故選B項;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行為表現了啟蒙運動中的理性精神,并不是古典文化走向沒落,解除A項;伏爾泰并不是在質疑人文精神,解除C項;伏爾泰的行為表現了理性精神,這是宗教改革中沒有出現的,不能說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解除D項。2.15世紀,意大利文化領域中出現了“言必稱古典”的局面。當時的先進人士將“全面發展的人”作為志向,蔑視宗教禁欲主義和封建門第觀念,力求成為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人。據此可知,當時(D)A.宗教信仰意識日益淡薄 B.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弘揚C.教化已擺脫了宗教束縛 D.人文主義精神迎來了發展[解析]依據“15世紀,意大利文化領域中出現了‘言必稱古典’的局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打著復原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宣揚資產階級新文化,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使人文主義精神迎來了發展,D項正確;文藝復興不反對宗教信仰,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弘揚傳統文化,解除B項;“教化已擺脫了宗教束縛”不符合史實,解除C項。3.1511年,伊拉斯謨出版《愚人頌》,成為歐洲各國的暢銷書。“愚人”是中世紀寓意文學中的一個人格化、形象化的概念,作者借“愚人”之口訕笑當時的僧侶、神學家、君主和貴族。《愚人頌》的問世(B)A.重塑了古希臘文化的志向和精神B.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C.引發了一場反對封建秩序的革命D.為德國宗教改革開拓了道路[解析]伊拉斯謨的《愚人頌》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作,作者借“愚人”之口訕笑當時的僧侶、神學家、君主和貴族,這沖擊了教會的神權統治,推動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故B項正確;文藝復興借助了古希臘文化,“重塑”說法錯誤,故A項錯誤;啟蒙運動引發了一場反對封建秩序的革命,故C項錯誤;馬丁·路德為德國宗教改革開拓了道路,故D項錯誤。4.意大利拉斐爾與明代唐寅都是15世紀向16世紀過渡時期的繪畫大師。唐寅創作了《削肩仕女圖》,作品中的仕女肩若削成,腰如絲索,呈現出男權下女性的抑郁與柔弱。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則被詮釋成一位慈愛的母親,漂亮、端莊、溫柔動人。據此可知,兩者的作品都(C)A.是資本主義經濟在藝術上的反映B.運用了相同的繪畫工具和材質C.反映出畫家具有人文主義的情懷D.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與融合[解析]材料“唐寅創作了《削肩仕女圖》,作品中的仕女肩若削成,腰如絲索,呈現出男權下女性的抑郁與柔弱”,表明唐寅對明朝末年男權社會的不滿和對女性的憐憫,具有人文主義情懷;“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則被詮釋成一位慈愛的母親,漂亮、端莊、溫柔動人”表現出畫家對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神學世界觀束縛人性的抗拒和對人文主義的追求。兩位畫家都具有人文主義的情懷,C項正確;中國明朝時期尚未產生資本主義經濟,A項錯誤;材料無法說明兩者運用了相同的繪畫工具和材質,B項錯誤;明清時期中國實行“海禁”政策,與西方沒有大規模的文化溝通,兩幅畫的創作風格也不一樣,D項錯誤。5.1549—1560年,約4776名法國逃難者進入加爾文派限制下的日內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們將技術和資金由奢侈品德業投入一般的鐘表業,日內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鐘表業的搖籃。這反映出,當時(D)A.人文主義傳播緩和了社會沖突B.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技術轉移C.工匠精神確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內瓦經濟發展[解析]加爾文教派主見發財致富,支持商業,受到加爾文在瑞士宗教改革的影響,法國的逃難者涌向日內瓦,其中一些人將技術和資金投入到日內瓦的鐘表業,促進了瑞士鐘表業的旺盛,這說明當時的宗教改革促進了日內瓦的經濟發展,D項正確;宗教改革雖然促進了人文主義傳播,但是材料未涉及社會沖突的緩和,A項解除;材料未涉及經濟發展和技術轉移之間的關系,B項解除;C項說法過于肯定,城市的生活面貌主要和經濟發展程度親密相關,解除。6.宗教改革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依靠祈禱可以戰勝疾病。1532年,馬丁·路德提出“全部嚴峻的疾病都是魔鬼帶來的……醫生是我們的主——上帝派來的身體修理工,就像神學家是靈魂的治療師”。該觀點(C)A.背離了“因信稱義”的主見B.維護了封建神學的權威C.有助于醫學觀念的進步D.遲滯了近代科技的發展[解析]材料“宗教改革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依靠祈禱可以戰勝疾病”說的是人們的觀念受到神學的束縛;而材料“醫生是我們的主——上帝派來的身體修理工,就像神學家是靈魂的治療師”說明宗教改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有助于醫學觀念的進步,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因信稱義”,解除A項;宗教改革減弱了封建神學的權威,解除B項;該觀點促進了近代醫學的發展,解除D項。7.讀下圖,據此推斷1535—1558年英國諾福克郡莊園財產分布對比圖(D)A.教皇與大眾沖突快速激化B.文藝復興沖擊了神權統治C.自然科學弱化了宗教信仰D.宗教改革強化了世俗權力[解析]材料反映出教會的財產比重下降,國王、地方巨頭、士紳財產比重上升。結合所學學問可知,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打擊了教會勢力,教會的財產安排到世俗,擴大了世俗力氣,D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英國一個郡的財產安排,且不肯定和羅馬教皇有干脆關系,解除A項;文藝復興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提倡資產階級文化,并不能干脆影響教會財產,解除B項;自然科學的確沖擊宗教信仰,但對教會財產并無干脆影響,解除C項。8.弗朗西斯·培根是“信任事實的大信徒”,他特殊厭煩的是觀點,認為“觀點只能促進激烈的交談,而不能尋求真理”。培根的這一看法得到當時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諸多學者的認可。材料表明(D)A.封建神學統治地位被顛覆B.培根首開試驗科學先河C.自由同等思想得到了傳播D.自然科學領域有所突破[解析]依據材料,培根的想法——厭煩觀點,被很多自然科學學者認可,這表明在自然科學領域很多人情愿接受新思想,自然科學領域有所突破,故D項正確;材料只是涉及新思想,無法推斷封建神學的地位變更,故A項錯誤;伽利略首開試驗科學先河,故B項錯誤;材料與啟蒙思想無關,故C項錯誤。9.恩格斯說:“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氣。”很多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狄德羅、霍爾巴赫等,都是牛頓學說的熱情的信奉者和傳播者。據此可知(D)A.法國成為當時世界的科學中心B.牛頓學說在法國曾經風靡一時C.天主教在歐洲的統治地位丟失D.近代科學為啟蒙運動奠定基礎[解析]依據材料“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氣”“很多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是牛頓學說的熱情的信奉者和傳播者”可知,啟蒙思想家信奉科學,近代科學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故D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法國是世界科學中心,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牛頓學說對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并不能說明牛頓學說在法國曾經風靡一時,故B項解除;天主教沒有在歐洲丟失統治地位,故C項錯誤。10.比利時醫生維薩里(1514—1564)訂正了古代解剖學的很多錯誤,對近代醫學起了很大的作用;1628年英國人哈維創立了比較完善的血液循環理論,闡明白心臟在血液循環中的作用。這些成果主要源于(A)A.崇尚科學的理性精神 B.擺脫了宗教思想束縛C.近代醫學設備的發展 D.生物進化思想的影響[解析]材料反映了維薩里、哈維在醫學方面的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源于二人獨立思索、理性推斷、崇尚科學的精神,故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這些醫學成果并非借助近代化的設備,而是當時解剖學的發展以及對醫學理性思索的結果,故C項錯誤。D項出現于19世紀。11.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啟蒙思想家創作了相當數量的文學類作品,如伏爾泰的諷刺小說《醇厚人》、盧梭的哲理小說《新愛洛依絲》、狄德羅的戲劇《私生子》等,這些作品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備受時人追捧。這表明法國啟蒙思想家(B)A.缺少哲學與政論主見 B.重視民眾的思想覺醒C.溫柔地批判封建制度 D.對文學創作更有熱忱[解析]啟蒙思想家通過通俗的文學作品,向民眾滲透自己的啟蒙思想,反映出啟蒙思想家重視引導民眾的思想覺悟,用更切實的方法解放民眾思想,從而更好地傳播啟蒙思想,故選B項;啟蒙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的政論主見,比如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解除A項;啟蒙運動矛頭直指封建制度,并不溫柔,解除C項;啟蒙思想家創作文學作品,不代表就更有熱忱,這是一種主觀的自我臆斷,解除D項。12.科學的發展和理性的高揚標示著啟蒙運動以來的社會進步,而在《論科學與藝術》和《論人類不同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卻認為科學進步是道德敗壞的根源,文明的演進反而意味著人類的墮落。據此可知,盧梭(D)A.側重于人的自然屬性 B.相識到自由受限的根源C.反對科學技術的作用 D.揭示了當時的道德危機[解析]結合材料中“認為科學的進步是道德敗壞的根源”“文明的演進反而意味著人類的墮落”等信息可知,盧梭相識到理性主義泛濫下的人倫道德的丟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危機,故選D項;A項與材料無關,故解除;材料不涉及自由,故解除B項;材料揭示盧梭意識到當時的道德危機,并不是在反對科技,故解除C項。13.(2024·全國高考文綜Ⅰ卷·33)16世紀的思想家蒙田從教化要培育“完全的紳士”理念動身,強調要注意培育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即不僅體魄強健、學問淵博,而且具有良好的推斷力和愛國、堅韌、英勇、關切公益等優秀品質。蒙田的教化主見(A)A.體現了文藝復興思想對人的相識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C.反映了啟蒙運動生而同等的理念D.擺脫了宗教觀念的長期束縛[解析]蒙田的教化主見是注意培育“完整的人”,特殊是具有良好的推斷力和優秀品質,體現了對人的重視,結合“16世紀”可知,夢田的教化主見體現了文藝復興思想對人的相識,故選A項;蒙田的教化主見是人文主義的體現,沒有體現政治要求,不能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解除B項;啟蒙運動起先于17世紀,與題意時間不符,解除C項;蒙田的教化主見是從培育“完全的紳士”理念動身,不能體現擺脫宗教觀念的束縛,解除D項。14.(2024·江蘇適應性考試)伏爾泰依據元雜劇改編的《中國孤兒》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宗教寬容、君主賢明的志向國度,而孟德斯鳩則在言語間從方方面面抨擊中國的各種弊端。他們探討中國的共同目的是(B)A.促進對中國文化的全面了解B.為各自的思想找尋依據和佐證C.為建立民主共和制營造輿論D.探尋推翻法國君主統治的對策[解析]伏爾泰和孟德斯鳩從各自的角度,或正面贊揚中國,或反面抨擊中國,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各自的思想找尋依據和佐證,B項正確;“全面了解”的說法錯誤,解除A項;孟德斯鳩并不主見民主共和,解除C項;孟德斯鳩主見君主制,解除D項。15.1751—1780年,法國學者狄德羅等主持編撰的《百科全書》接連出版。該書編撰的經濟來源,不是通常的資助人出資,而是約4000位訂購者的預付款。到1789年,該書售出兩萬多冊,創建了上百萬里弗的利潤。由此可以看出(B)A.啟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會的追崇B.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發揮重要作用C.思想文化領域的大變革即將起先D.資本主義剩余價值學說深化人心[解析]據材料“不是通常的資助人出資,而是約4000位訂購者的預付款”可知,該書的編撰實行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生產經營方式發生變革,故選B項;A項“全社會的追崇”表述過于肯定,不符合史實,解除A項;據所學學問可知,思想文化領域的大變革即啟蒙運動,其興起于17世紀,18世紀在法國達到高潮,解除C項;資本主義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容,誕生于19世紀,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藝復興的種子,和他本身一樣,不是刻板的,乃是能因地因勢而變更他所開之花的。現在且作一表,來表示這個種子傳入西歐各國后所產生的特殊花果。”文藝復興在西歐各國產生的特殊花果國別花果重要緣由德意志宗教哲學宗教革命1.民族性簡潔,宜于宗教2.民族性喜好用,不樂羅馬教的儀式3.教皇在德意志的威信,本不甚深西班牙葡萄牙地理上的發覺殖民地的競爭及歐化的遍及全球1.近海宜商業2.宗教及愛冒險的民族性法蘭西政治哲學法國革命1.專制政體的發達2.政治的亟需改革英吉利應用科學工業革命1.工業發達2.尚好用的民族性——摘編自陳衡哲《西洋史》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就材料整體或其中隨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符合邏輯,論證充分,表達清楚)[答案]示例一:論題:文藝復興加劇了德意志對天主教的信仰危機,促成了德國馬丁·路德改革。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借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旗號,張揚人文主義,反對天主教會禁欲主義,促進了思想解放。但是,過度張揚人欲的思想,導致了羅馬教廷的腐敗墮落,引發了歐洲廣闊地區對羅馬教廷的不滿。日耳曼人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