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怒江市重點中學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怒江市重點中學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怒江市重點中學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怒江市重點中學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怒江市重點中學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怒江市重點中學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著名史學家錢穆指出“徐州一會,實當時諸候稱王之初步,戰(zhàn)國驚人一大事”。錢穆所指“徐州相王”的“驚人”之處在于A.諸侯國的政治地位獲得較大提升 B.魏齊結盟改變了各國間力量對比C.諸侯國的政治體制發(fā)生重大變化 D.傳統(tǒng)的禮法體制和秩序遭到踐踏2.“通過條約‘合法’地剝奪榨取、管束控制中國,驅使中國社會脫出常軌,改道變形。”這種情形最早出現于A.鴉片戰(zhàn)爭后 B.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C.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后 D.解放戰(zhàn)爭時期3.嚴復曾在《救亡決論》中最早大聲疾呼:擺在中國面前的問題已不是一般的“自強”、“求富”,而是要直截了當地起來“救亡”。促成嚴復發(fā)出“救亡”呼聲的慘痛事實是()A.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 B.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中打敗中國C.八國聯軍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 D.巴黎和會拒絕中國正義要求4.明代統(tǒng)治者認為,商賈以通有無,并采取過一些利商的措施,比如“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又說“凡自織布帛、農器、食品及……魚蔬雜果非市販,俱免稅”。這反映了明朝前期()A.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C.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D.政府重視民生經濟5.“蹈厲”一詞,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后比喻奮發(fā)有為、意氣昂揚。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詩句來形容抗日戰(zhàn)爭。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說“民族精神,隨抗戰(zhàn)的發(fā)展面蹈厲。民族意識,受抗戰(zhàn)的洗煉而純一”。材料體現出A.抗戰(zhàn)時期各黨派的矛盾因服從抗戰(zhàn)大局日漸消除B.抗戰(zhàn)的勝利促進了國家團結并引領了政局的走向C.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戰(zhàn)最終走向勝利的決定性因素D.抗日戰(zhàn)爭對民族精神的激發(fā)超越了黨派的局限性6.日軍某部《戰(zhàn)斗詳報》載:12月13日(1937年),“根據旅團部命令,俘虜全部殺掉,其方法可以十幾名為一組槍殺。”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盧溝橋事變 B.八一三事變 C.南京大屠殺 D.九一八事變7.明中后期,河南地區(qū)棉農種植的棉花,除滿足自身需要及供給本地棉紡織業(yè)外,還有大批被輸往江南,供應松江、蘇州等地的棉紡織業(yè),因而鐘化民認為“中州地區(qū)所產棉花雖然數量很大,卻盡歸商販,民間衣服率從貿易”。這反映了()A.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 B.自然經濟日趨瓦解C.長途貿易較為興盛 D.經濟分工更加細化8.下表為1921—1927年中共黨員發(fā)展情況表。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50多人195人420人994人57967人A.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B.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C.馬克思主義實現中國化 D.中共黨組織不斷完善9.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畫家達維特(大衛(wèi))的作品風格是“考古式地真實再現當時的情景”,他因《馬拉之死》、《網球廳宣誓》、《拿破侖加冕》、《蘇格拉底之死》等作品被譽為“歷史的見證者”。據此判斷,該畫家屬于A.新古典主義流派B.現實主義流派C.后現代主義流派D.浪漫主義流派10.鴉片戰(zhàn)爭后,出于策略需要,領事裁判權這項侵略要求在英國對華總戰(zhàn)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決目標。但清朝官員率先提出主動出讓,目的是想盡快擺脫涉外糾紛的麻煩,于是有了“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事件,應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辦理,內民由內地懲辦”的條文。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沒有突破閉關鎖國束縛B.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C.對外奉行妥協投降政策D.法律制度建設嚴重滯后11.羅馬共和國時期,大法官被授予自行決定訴訟程式的權力,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公平”“正義”對《十二銅表法》及其他法律進行解釋、補充和糾正。這一現象表明A.法律的創(chuàng)制具有隨意性 B.貴族仍享有較大的政治特權C.平民與法官矛盾尖銳化 D.羅馬法形成過程具有開放性12.長期以來史學界一般認為鐵犁牛耕的推廣推動了土地制度變革,而韓汝玢先生對春秋至戰(zhàn)國早期出土的鐵器做了統(tǒng)計,共130余件(分屬39項發(fā)掘),大部分為鼎、劍、刀、鳥形牌飾等,而鋤、鏟等農具約30余件,其中有些顯然不足作為農具使用的。這說明()A.史學界的普遍認識缺乏依據 B.歷史的特性影響著史學認知C.史學認知必須結合考古發(fā)掘 D.學術爭鳴推動史學理論創(chuàng)新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詹姆士一世聲稱:“國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稱為神,因為他在人間行使類似神權那樣的權力……國王是神在人世間帶著呼吸的翻版。”材料二:霍布斯認為,國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為了擺脫“人人對人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人們通過締結契約建立具有絕對權威的國家來統(tǒng)轄一切。材料三:恩格斯說:“王權是進步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tài)對抗”。材料四:盧梭提出,必須建立一種全新的契約,這不是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契約,而是全體人民之間的契約。通過社會契約,人民建立一個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問題:(1)指出前兩則材料觀點的區(qū)別。(2)材料三和材料四,關于恩格斯和盧梭對王權的認識是否矛盾?為什么?(3)試從歷史角度分析恩格斯所說“王權是進步的”。14.(20分)城市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階段,積極穩(wěn)妥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1)讀上圖,比較1950年以后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的異同點。——摘自《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2)請閱讀上表,說明近代中國城市化發(fā)展狀況并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徐州相王”打破了諸侯由周王冊封的制度規(guī)定,是對當時分封制度和禮樂制度的破壞,嚴重削弱了周王的權威,故選D;“徐州相王”是魏王和齊王之間相互承認對方為王,與諸侯國政治地位的提升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徐州相王”時間沒有改革變各國間力量對比,更沒有使諸侯國的政治體制發(fā)生重大變化,排除BC。故選D。2、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條約榨取中國,使中國社會改道變形的情況最早出現于鴉片戰(zhàn)爭以后,《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fā)生改變,故選A項;BCD項都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不符合“最早”說法,排除。故選A。3、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加深,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運動,B選項符合題意。ACD選項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4、D【解析】

減輕商稅以及對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給予免稅,反映出明朝初期政府重視民生經濟,故D正確;明朝沒有廢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狀況,排除B;明初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并沒有提高,排除C。【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凡自織布帛、農器、食品及……魚蔬雜果非市販,俱免稅”,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5、D【解析】

據材料“民族精神,隨抗戰(zhàn)的發(fā)展面蹈厲。民族意識,受抗戰(zhàn)的洗煉而純一”表明抗日戰(zhàn)爭對民族精神的激發(fā)超越了黨派的局限性,D正確;A錯在“消除”;材料沒有體現抗戰(zhàn)勝利的影響,B錯誤;材料沒有強調抗戰(zhàn)勝利的原因,C錯誤。6、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C正確;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A排除;八一三事變是日本侵略上海,B錯誤;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東北,D錯誤。7、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明朝中后期,棉花等農作物開始面向市場,說明的是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A正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B排除;長途貿易興盛的說法不符材料主旨,材料強調的是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C排除;材料與經濟分工細化無關,D排除。故選A。8、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從中共一大到五大黨員人數增加看,正是由于此時國內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有更多的人投身革命事業(yè),故A項正確;B項是1924年才建立,排除B項;此時馬克思主義還沒有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排除C項;D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9、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古典主義”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斗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盛行于法國大革命時期,故A項正確;現實主義流派流行于工業(yè)革命后,故B項錯誤;后現代主義流行于二戰(zhàn)后,故C項錯誤;浪漫主義流行于工業(yè)革命時期,其特色是注重個性表現,耽于幻想和夸張,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把握材料的時間信息。本題的時間信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由此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即可。10、B【解析】

從材料“領事裁判權……清朝官員率先提出主動出讓”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領事裁判權對中國的危害,拱手相讓,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對近代國際關系茫然無知,沒有體現出閉關鎖國政策和對外妥協,故AC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出清政府法制建設的狀況,故D項排除。【點睛】“領事裁判權……清朝官員率先提出主動出讓”是關鍵信息。11、D【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法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羅馬法,這表明羅馬法形成過程具有開放性靈活性,故D項符合題意;法律的創(chuàng)制是根據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不是隨意的,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中看不出貴族享有特權以及平民與法官矛盾尖銳,B、C兩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12、B【解析】

歷史研究需要史料和考古相互印證才能更加準確可靠,材料中“韓汝玢先生對春秋至戰(zhàn)國早期出土的鐵器做統(tǒng)計的結果”說明當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鐵農具使用并不普遍,凸顯的是歷史的特性影響著史學認知,B正確;AC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與學術爭鳴無關,D排除。故選B。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詹姆士強調君權神授,王權至上;霍布斯反對君權神授,認為國家是契約的產物。(2)不矛盾。恩格斯從王權確立早期對民族國家的形成發(fā)展的角度去分析。盧梭從資產階級興起,反對封建專制的角度去看待的,視角不同。或者從作者所處社會時代的角度分析亦可。(3)12世紀以后,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西歐君主和新興的市民階級結成聯盟,在打擊封建領主分裂割據的斗爭中,確立了等級君主制,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進步。15世紀末,王權的強大推動了民族國家的產生。此時,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得到發(fā)展,君主專制取代等級君主制,王權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各國君主頒行了一系列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重商主義政策,大力提倡對外貿易,大大加快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在各國王權的大力支持下,新航路的開辟,西歐海外殖民擴張,推動了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漸向整體的現代世界的演進。即便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后,王權遭到了弱化,但君主立憲政體保障了英國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為工業(yè)革命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從這些角度看,王權確實有進步的方面。【解析】

(1)依據材料一“國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稱為神,國王是神在人世間帶著呼吸的翻版”可知詹姆士強調君權神授以及王權至上;依據材料二“國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人們通過締結契約建立具有絕對權威的國家來統(tǒng)轄一切”可知霍布斯反對君權神授以及提出國家是契約的產物。(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關于王權的描述可知是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因此二者并不矛盾。第二小問理由,依據材料三“正在形成的民族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tài)對抗”可知恩格斯從王權確立早期對民族國家的形成發(fā)展的角度去分析。依據材料四“社會契約,人民建立一個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和所學可知盧梭從反對封建專制的角度去看待。(3)依據材料三的觀點和所學從12世紀以后確立的等級君主制,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進步、15世紀末,王權的強大推動了民族國家的產生、各國君主頒行了一系列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重商主義政策、新航路的開辟,西歐海外殖民擴張,推動了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漸向整體的現代世界的演進、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保障了英國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等回答。14、(1)共同點:城市化水平都在提高。不同點: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比發(fā)達國家低,1950—1975年前后城市化發(fā)展速度較慢,目前處于城市化中期(快速增長階段),未來城市化發(fā)展趨勢與發(fā)達國家差距在縮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發(fā)展狀況:整體上發(fā)展緩慢;長江下游、南南沿海和兩廣地區(qū)城市化比率最高。原因: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但依然占據統(tǒng)治地位;通商口岸聚集地區(qū),商品經濟的繁榮,近代企業(yè)的興辦,使城市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解析】

(1)共同點:根據材料中三條曲線的走勢可知,不管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它們的城市化水平都是在提高的。不同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