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頂尖計劃”與湖南省某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_第1頁
河南省“頂尖計劃”與湖南省某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_第2頁
河南省“頂尖計劃”與湖南省某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_第3頁
河南省“頂尖計劃”與湖南省某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_第4頁
河南省“頂尖計劃”與湖南省某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頂尖計劃”

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高爾基指出:“文學的第三要素是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

般的相互關系。”情節由四個部分組成,即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

分不能分為四個等份,發展是重場戲,高潮是次重場戲,開端和結局又次。只有這樣,

才能準確地把握節奏,才能有美的價值,這是作家們所共同遵守的創作原則。正如福

斯特所說:“美感是小說家無心以求卻必須臻及的東西。”結構是大于情節的,敘述

性文學的結構包括情節與非情節兩個因素,它們一道構成了敘述性文學的節奏,決定

著故事的向前發展和發展的速度。我們可以將中國古典小說的情節分為對話型(包括

旁白,心理活動)、行動型、抒情型、敘述型,非情節分為靜態型(環境描寫,肖像

描寫)、評論型(有詩為證,有詩贊日)等。

對話型,即依靠人物間的對話推進情節的發展,一般是依據人物言語節奏的快慢來區

分的。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雖無刀光劍影,卻也有弓張弩發之勢。旁白與心理描寫,

則可說是對話的補充形式。中國古典小說的心理描寫受戲曲的旁白影響較深。蔣干盜

書,周瑜故作不知,故意旁白數語,用筆簡練,既強調了情節的發展,又豐富了人物

的性格。而行動型的情節因素往往是把動作行為和言語的描寫摻雜在一起。

抒情型的情節因素既不是指景物的描寫,也不是指借助萬物抒發壯志,而是指作品中

抒情氣息濃厚的場面穿插。它們是情節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對調節情節、加強人

物間的聯系、豐富復雜的人物性格,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赤壁之戰中的抒情場面在

中國古典小說中有著獨到之處,群英會周瑜醉里舞劍,高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

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孔明草船借箭,性命系于一

旦,卻拉著魯肅談笑,只顧飲酒取樂。凡此種種,它們把情節拉長了,同時又把情節

豐富了;既使情節舒緩了,同時又使情節更有韻味了。

敘述型的情節因素是情節發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戰發展的最基本模式。

再來看非情節因素。中國古典小說,人物肖像的描寫一般是漫畫性勾勒,通常是用畫

臉譜的方法以突出人物性格;環境的描寫沒有大段的景物描寫,卻長于抒情,對環境

作簡潔的交代。評論型是用前人的詩詞,或作者假托一人,大都用韻文的形式。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描寫的成功,就在于情節內部的節奏嚴謹和非情節因素對內部

節奏的補充,所有這些造就了赤壁之戰獨特的節奏。

(摘編自張強《論〈三國演義〉赤壁之戰的敘事節奏》)

材料二:

如果敘事人在敘述歷史人事時有意變換敘事時間和歷史時間之間的比例尺度,那么敘

述就會出現疏密張弛,呈現出某種帶有規律性的敘事節奏。明清時的演義評點家們則

常愛用急與緩、濃與淡等方面的對比效應來形容演義小說的敘事節奏。如毛宗崗即借

用繪畫色彩的濃淡來作譬喻:“《三國》一書,有近山濃抹,遠樹輕描之妙。”(《讀

三國志法》)可以說,絕大多數演義小說的敘事節奏基本上都是由輕描淡寫的概述和

濃墨重彩的場景反復交替構成的。

與概述相對,場景在演義中一般多用于一些能見出作者敘事旨趣的戲劇性情節關目,

但是就現存演義對“熱鬧處”敷演的效果來看,卻多半令人生厭。其所以如此,蓋因

敘事者為了突出其心目中的英雄,或為了以戲劇性取悅讀者,過于頻繁地描寫了一個

又一個的戰爭場面,諸如攻城劫寨、出奇設伏、爭鋒廝殺、布陣斗法等,但都大同小

異。所以毛宗崗說:“每見他書所記劫寨之事,不過'殺入寨中,并無一人,情知中

計,望后便走'等語耳。層層疊疊,數見不鮮。”(《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總評)

因此,高明一點的作家就比較注意省儉筆墨,將之留供一些重要場合使用。如《三國

演義》所寫大小戰爭約有四百場,但真正濃墨重彩、肆筆渲染的卻只有官渡、赤壁、

彝陵等幾個大戰役和一些相對次要的戰役,于是全書便顯得跌宕起伏、節奏分明。當

然,如果敘事人僅將濃墨重彩涂染在一些重要的戰爭場面之上,而不追求內容、節奏

的變換,那么這樣的節奏有時也仍然會讓人覺得單調和膩煩。所以,精明的敘事人在

龍爭虎斗、雷轟電激的戰爭場景之間又別出心裁地穿插了一些花明草媚、溫柔旖旎的

場景,以“舒其氣而殺其勢”。毛宗崗說:“《三國》一書,有笙簫夾鼓、琴瑟間鐘

之妙。如正敘黃巾擾亂,忽有何后、董后兩宮爭論一段文字……令人于干戈隊里時見

紅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傳與美人傳合為一書矣。”(《讀三國志法》)

不過,從根本上講,敘述事件都無一例外地要受制于敘事人的主觀因素。以《三國》

中的“當陽之戰”為例:歷史記載,這場戰斗的勝利者是曹操。作為演義小說的敘事

人,是不能隨意變更或掩蓋其真相的,但是又不愿正視、實敘之。于是,敘事人便在

敘事的時間節奏上巧做文章:一方面只是匆匆勾勒劉備敗走新野等大敗,另一方面則

描繪了“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鬧長坂橋”等大敗中的“小勝”;他以高度同

情的筆調虛寫了大敗,同時又以熱烈興奮的心情實寫了“小勝”。

(摘編自紀德君、洪哲雄《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時間處理藝術》)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的情節中發展是重場戲、高潮是次重場戲,而開端和結局在小說節奏方面的作

用比發展和高潮小,小說家往往通過把握節奏來表現小說美的價值。

B.毛宗崗評論《三國》”有近山濃抹,遠樹輕描之妙”,是通過繪畫藝術中近處景色

濃、遠處景色淡產生的對比效應來論述小說《三國》的敘事特點。

C.如果場面描寫只為了突出敘事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或使情節具有戲劇性等,就會出

現概述的特征,描寫出諸如攻城劫寨、出奇設伏等大同小異的戰爭場面。

D.材料列舉《三國》“當陽之戰”的例子,是為了證明敘事者敘述的事件隱藏有敘事

者的主觀因素,即演義小說的敘事者會根據自己的看法改寫史實。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的結構大于情節,小說敘述情節能夠完善小說結構。高爾基認為情節是文學的

第三要素,體現的是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

B.中國古典小說中,對話型和行動型情節中的人物語言描寫有差異,前者除了人物對

話,還包括人物的旁白和心理活動,而后者會把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結合起來進行描寫。

C.敘述型的情節因素是情節發展的最基本模式,《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情節就是

敘述型情節,具體特點是景物描寫具有抒情性、情節概述和豐富場景反復交替。

D.小說在描寫戰爭場景時為了避免讓人覺得單調、膩煩,有時會注重內容、節奏的變

化,如《三國演義》在敘述赤壁廛戰時,加入了曹操欲取二喬的內容。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

A.諸葛亮舌戰東吳主降派,一口氣駁倒七名文士,為孫權、劉備聯合抗擊曹操奠定了

基礎。

B.孫劉和曹操雙方積極準備戰事,戰爭即將爆發,但龐統挑燈夜讀、曹操宴長江橫槊

賦詩。

C.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進攻江東,把戰船連鎖,以求渡過長江天險與孫劉聯軍決一

死戰。

D.周瑜接到曹操的挑戰信后毀書斬使,以表白抵抗的決心,引發曹操與東吳在三江口

交戰。

4.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三國演義》采用了什么方式來控制小說的敘事節奏。

5.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使用了哪些具體的手法來推動情節

發展。

【答案】1.B2,C3.B

4.①采用情節和非情節兩個因素的巧妙結合來控制敘事節奏。②采用變換敘事時間和

歷史時間的比例尺度控制敘事節奏。(如果回答“由輕描淡寫的概述和濃墨重彩的場

景反復交替來控制敘事節奏”亦可)

5.①人物對話。店小二和林沖的對話,差撥、陸虞候、富安三人的對話等都推動了故

事情節的發展。②人物行動。如林沖怒殺陸虞候等人推動了情節發展。③情節本身的

敘述。如林沖遇到李小二時的相關內容是情節發展的基本模式。④環境描寫。描寫風

雪和草料場、古廟等,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

A.“通過把握節奏來表現小說美價值”錯,材料一“四個部分不能分為四個等份,發

展是重場戲,高潮是次重場戲,開端和結局又次。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節奏,

才能有美的價值”是說只有把握情節,才能準確地把握節奏,使小說產生美的價值。

C.“就會出現概述的特征”錯,材料二“與概述相對,場景在演義中一般多用于一些

能見出作者敘事旨趣的戲劇性情節關目”是說出現戲劇性情節關目,而不是出現概述

的特征。

D.“演義小說的敘事者會根據自己的看法改寫史實”錯,材料二是說“作為演義小說

的敘事人,是不能隨意變更或掩蓋其真相的”。

故選Bo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情節就是敘述型情節”錯,以偏概全,材料一“敘述

型的情節因素……也是赤壁之戰發展的最基本模式”是說最基本模式,說明除此以外,

還有其它模式。

故選C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觀點是作品中抒情氣息濃厚的場面穿插對調節情節、加強人物間的聯系、

豐富復雜的人物性格,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A.“諸葛亮舌戰東吳主降派,一口氣駁倒七名文士”沒有體現場面穿插;

B.“龐統挑燈夜讀、曹操宴長江橫槊賦詩”體現場面穿插;

C.“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進攻江東,把戰船連鎖”沒有體現場面穿插;

D.“毀書斬使”沒有體現場面穿插。

故選B?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材料一“中國古典小說的情節分為對話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動)、行動型、抒情

型、敘述型,非情節分為靜態型(環境描寫,肖像描寫)、評論型(有詩為證,有詩

贊曰)等”“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雖無刀光劍影,卻也有弓張弩發之勢。旁白與心

理描寫,則可說是對話的補充形式”屬于情節因素中的對話型;“赤壁之戰中的抒情

場面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有著獨到之處,群英會周瑜醉里舞劍”屬于抒情型;“敘述型

的情節因素是情節發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戰發展的最基本模式”;“《三國

演義》赤壁之戰描寫的成功,就在于情節內部的節奏嚴謹和非情節因素對內部節奏的

補充,所有這些造就了赤壁之戰獨特的節奏”由此概括出:采用情節和非情節兩個因

素的巧妙結合來控制敘事節奏。

②結合材料二“如果敘事人在敘述歷史人事時有意變換敘事時間和歷史時間之間的比

例尺度,那么敘述就會出現疏密張弛,呈現出某種帶有規律性的敘事節奏”“如毛宗

崗即借用繪畫色彩的濃淡來作譬喻:'《三國》一書,有近山濃抹,遠樹輕描之妙。'”

可知,采用變換敘事時間和歷史時間的比例尺度控制敘事節奏。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材料一“中國古典小說的情節分為對話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動)、行動型、抒情型、

敘述型,非情節分為靜態型(環境描寫,肖像描寫)、評論型(有詩為證,有詩贊曰)

等”。

①人物對話。材料一中有“對話型,即依靠人物間的對話推進情節的發展,一般是依

據人物言語節奏的快慢來區分的”,小說開頭店小二和林沖的對話,為下文的店小二

偷聽差撥講話埋下伏筆,引出了差撥、陸虞候、富安三人的對話等都推動了故事情節

的發展。

②人物行動。材料一中有“行動型的情節因素往往是把動作行為和言語的描寫摻雜在

一起",如林沖怒殺陸虞侯等人,最后被逼上梁山,推動了情節發展。

③情節本身敘述。材料一中有“敘述型的情節因素是情節發展的最基本模式”,如林

沖遇到李小二時的相關內容是情節發展的基本模式。路遇李小二是情節發展的開始,

因為遇到李小二,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矛盾沖突。

④環境描寫。材料一中有“環境的描寫沒有大段的景物描寫,卻長于抒情,對環境作

簡潔的交代”環境的描寫屬于非情節因素,描寫風雪和草料場、古廟等,風雪為人物

的活動渲染氣氛,“那雪正下得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吳老爹

臺靜農

羊鎮的十字街,還是以前那樣擾攘著。

這是好幾年以前的事了,十字街右邊一家油鹽店的吳老爹,現在誰也不知道他了。他

十四歲的時候,便來到這油鹽店家。據他自己說,他的雙親死得非常早,沒有姊妹兄

弟,只是獨自一■人在這人世間。

他的主人和主母見他謹慎而且忠實,對他也非常好,幾十年來,從沒有向他發過怒,

或向他斥責過。不幸主母死后的二年,主人便跟著死了。主人就將剛十八歲已經結過

婚的少主人,托吳老爹好好地同著少主人一起過活。

可是少主人的性格,并不能像主人那樣安分守己地生活。主人的遺產只是他一生辛勤

經營的油鹽店,主人生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地坐在柜臺里,守著一兩油五文鹽的生涯,

但是少主人竟沒有這樣的耐性子,有時候憤然地說:“這生意真不是人做的。”吳老

爹起初以為這是少年免不了的毛病,曾委婉地勸他,他也倒聽話。

主人死后第二年,少主母生了一個兒子。吳老爹幾乎比少主人還高興,覺得主人畢竟

是有德的。至于少主人的行為,可漸漸地不規矩起來了,下午或晚間總是不在家的日

子多。

吳老爹時常在少主人面前說比方想開導他,但是少主人卻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有時

還遭少主人的斥責,輕則說“老暈了曉得什么”,重則便說“你是俺老子么",往往

使吳老爹面子下不去,啞口無言地低下頭去。

少主人越鬧越不成樣子了,成天是不在家的,到了晚上雖然回來一次,但與家事不相

關的,卻是將錢筒里的錢倒了。少主母幾乎天天暗地里哭,吳老爹遇見的時候,總勸

她不要過于傷心,少主人一定是這幾年走混沌運,命里帶的,也沒有法子,什么時候

運氣轉了就好了。其實他心里時常盤算,少主人究竟什么時候才交好運呢?

少主母的兒子卻一天長得好似一天,兩頰微微紅,兩手臂同嫩藕一樣,非常活潑愛笑。

吳老爹更是愛他,幾乎成天將他抱在懷里。就是平常少主人給他氣受,甚至辱罵他,

他見了他的小少爺這悶氣便煙一般地消散了。

有時候他還這樣地想:再過幾年,少主人轉了運,好好地興家立業。小少爺也漸漸長

大了,叫他念書識字,他這樣的聰敏,自然就成了出色的人物了。老天再叫我多活幾

歲,能夠看見小少爺受人家尊敬,受人家夸獎,然后死了去,見了主人和主母,他老

兩口一定很歡喜的。也許主人會笑著說:“老吳到底是有用,難為他帶了兒孫都成人

了。”

自從少主人不在家以后,他天天抱了小少爺坐在柜臺里面,替少主人支持生意,入款

都被少主人掠去賭博,因之也無法添置貨物,門面漸漸地艱窘,也漸漸地冷落起來。

之后,少主母說她有些首飾,想私自變賣了,在生意上添補,吳老爹聽了,想了一想,

嘆了口氣,慘然地說:“好罷,那么今晚上就辦妥,明天好買油。”

第三天一個暴風雨的晚間,好久沒有回家的少主人忽然回來了。吳老爹一見非常的驚

異,因為少主人完全變了相貌了。少主人的臉色好像一張白紙,兩眼深陷,下領瘦削,

再也看不出來以前肥紅的面龐了。頭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襖,下面赤著腳,

褲子提在膝蓋上,他從也沒有夢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這樣的模樣。

少主人一進屋,將斗笠放在門口,很疲乏地坐在一個矮椅上,看看屋里,什么也沒有

問。少頃,啞聲地說:“我還沒弄到飯吃呢。”

這時候吳老爹站在燈的旁邊,忽然聽少主人這樣地說,全身頓時發抖。沒吃飯就是了,

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話頭呢,這分明是街上行乞的口吻。

“我已經將房子賣了。就是這,還不夠還賬,明日還要將家具賣掉。我的女人同孩子,

我叫他們回娘家過活去。跟著我,我也沒有法子。不過……”少主人的聲音有些嗚咽

了,“不過,吳老爹我對不住你,我沒有好處給你,反累你老人家受罪!家業丟了,

我倒不在乎。只是吳老爹你,我真有些良心不安!”少主人哭了,再也說不下去了。

吳老爹也放聲哭了。少主母早已暈了。

“少主人將來怎樣呢?”吳老爹哭著問。

“我么?”少主人已經忍住了眼淚,“我要當兵去!你不要太傷心了,我就要走,他

們在那里等著我分賬!”說了,戴上了斗笠,開了門匆匆地走了。

當晚吳老爹迷離地倒在床上,心中空洞,并不覺得如何的悲傷。不過思想異常紛亂,

使他不能安靜。他知道了他平常的一切的夢,現在是完全破碎了,而且破碎得了無痕

跡。他悔恨,他不該信任命運,命運所給予的希望,直是扯謊和欺騙,結果是這樣的

慘報。

他不愿再活下去了,生是這樣無聊和空虛。轉而既要是當下死去,豈不是使活著的人,

更難忍受嗎?還是活著罷,為著那尚活著的人,為著那尚有未盡的憂苦和勞瘁!

第二天清早晨,鎮北首,大路上,有一個老人戴著破斗笠,穿著草鞋,背了小小的包

袱,獨自在春雨紛紛的大路上緩緩地走著。

從這老人迎面走過的三四個穿蓑衣的少年工人,這里面忽然有一個叫著說:“這不是

十字街油鹽店的吳老爹么?這老頭背著包被上哪里去呢?”

吳老爹好像沒有聽著后面有人招呼他,仍舊在大路上緩緩地走著。癡立在路旁的這一

陣少年,于是都目送著這老人向那不可知的地方走去。

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九日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吳老爹在羊鎮生活了幾十年,離開還沒幾年就被羊鎮的人徹底忘掉了,這足以看出

羊鎮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

B.吳老爹守護的是一家油鹽店,老主人對他很好,他也很關心少主人一家,但是他最

終選擇了放棄油鹽店。

C.少主人開始是聽吳老爹的話的,但吳老爹的話總是那么幾句,少主人就不再聽了,

而且有時還訓斥他。

D.少主人最后一次回家顯得很匆忙,交代了家里的事情后就離開了,他逃離了這個家,

不愿再擔負起家庭的責任。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描寫吳老爹少年時的狀況和老主人對待他的態度,展現出吳老爹的悲慘境

遇和老主人對他的關愛,為后文吳老爹的做法奠定了情感基礎。

B.小說通過老主人和少主人對待油鹽店的態度和做法的對比,表現了社會的變化給人

們心靈帶來變化的本質,也側面表明少主人、吳老爹的悲劇是時代悲劇。

C.面對小少爺時,吳老爹能忘記生活中的煩惱,原因除了小少爺長相喜人、充滿童趣

外,更重要的是吳老爹在小少爺的身上播種了希望。

D.小說結尾處用路旁的少年“癡立”“目送”等神態描寫來襯托吳老爹的形象,讓讀

者更能深切體會吳老爹此時的孤獨寂寞,為文章營造出悲涼的氛圍。

8.文中畫橫線處是如何展現少主人“落魄”特征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9.臺靜農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魯迅語),

書寫鄉村悲慘的故事,形成自己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請結合小說《吳老爹》簡要分

析。

【答案】6.D7.B

8.①正面描寫。描寫了少主人的外貌、神態等,表現他的落魄。②側面描寫。從吳老

爹的“驚異”“沒有夢想到”等表現少主人的落魄。

9.①現實主義風格/黑暗的社會現實。小說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那時社會

不安定,人們沒有美好的未來等。②濃郁的鄉土氣息。人物語言具有鄉土氣息,比如

少主人說的“老暈了”“俺老子”等;故事的背景就設定在鄉村等。③悲慘的人物命

運。無論是少主人一家,還是吳老爹,命運都很悲慘,少主人敗完家業過著悲慘的日

子、少主母和孩子最終要回娘家、吳老爹辛苦一輩子但不得不在老年離開羊鎮等。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A.“這足以看出羊鎮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推斷沒有依據。“十字街右邊一家油

鹽店的吳老爹,現在誰也不知道他了”只是強調他離開得久。

B.“但是他最終選擇了放棄油鹽店”理解錯誤,原文“不過,吳老爹我對不住你,我

沒有好處給你,反累你老人家受罪!家業丟了,我倒不在乎。只是吳老爹你,我真有

些良心不安!”,是少主人敗了家業,老人沒有去處,所以吳老爹離開了油鹽店。

C."但吳老爹的話總是那么幾句,少主人就不再聽了"理解錯誤,少主人不務正業,

整日在外賭博,即使被吳老爹批評,也不再聽了,甚至訓斥他。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B.“表現了社會的變化給人們心靈帶來變化的本質”于文無據。少主人的變化原因文

中只是提及嫌生意不好做,以及游手好閑,好賭博;沒有提及社會原因。

故選Bo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

首先是正面描寫:“好久沒有回家的少主人忽然回來了。吳老爹一見非常的驚異,因

為少主人完全變了相貌了。少主人的臉色好像一張白紙,兩眼深陷,下須瘦削,再也

看不出來以前肥紅的面龐了。頭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襖,下面赤著腳,褲子

提在膝蓋上,他從也沒有夢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這樣的模樣”,句中對少主人形

象的刻畫,進行正面描寫。“少主人的臉色好像一張白紙,兩眼深陷,下須瘦削,再

也看不出來以前肥紅的面龐了。頭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襖,下面赤著腳,褲

子提在膝蓋上”等語句描寫了少主人的外貌、神態等,表現他的落魄。

其次是側面描寫。“吳老爹一見非常的驚異”他從也沒有夢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

這樣的模樣”,從吳老爹的“驚異”“沒有夢想到”等側面表現少主人的落魄。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藝術特色、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臺靜農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魯迅語),

書寫鄉村悲慘的故事,形成自己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本文體現這一特點,表現在

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本文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時代景象,以批判現實的眼光觀照黑暗的社會。小說

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現實,那時社會不安定,底層人民生活艱難,沒有美好

的未來,即使如吳老爹這樣的本分、勤勞、善良、對未來有規劃,懷揣美好希望等,

也是沒有出路,希望完全破碎,可見社會的黑暗和無望了。

其次,“鄉間的”悲慘的人物命運表現在人物命運上。無論是少主人一家,還是吳老

爹,命運都很悲慘,少主人敗完家業過著悲慘的日子、少主母和孩子最終要回娘家、

吳老爹辛苦一輩子但不得不在老年離開羊鎮等,每一個人物都要面對更困難的未來,

悲劇氛圍籠罩整部小說。

第三,“泥土氣息”體現在人物語言具有鄉土氣息,比如少主人說的“老暈了”“俺

老子”等;還表現在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鄉村等,設定在底層人民生活的環境。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時不作勿為

客②,人事不起勿為始。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則與天同極。未得天極,

則隱于德;已得天極,則致其力。既成其功,順守其從,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贏縮為寶。毋亡③天極,究數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靜

民觀時,待令而起。故曰:修陰陽之從,而道天地之常。贏贏,縮縮,因而為當;死死

生生④,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圣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盡行之者有

天下。

賢者誠信以仁之,其所處者,柔安靜樂,行德而不爭。故賢者柔節先定行于不敢而立

于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時,不亂民功,秉時養人,先德后刑,順于天,微

度人。

(節選自《管子?勢》)

材料二:

凡戰,所謂勢者,乘勢也。晉武帝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惟羊祜、杜預、張華

與帝意合。祜病,舉預自代。及祜卒,拜預鎮南大將軍,預乃啟請伐吳之期。帝報待

明年方欲大舉。預上表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

止于無功耳。朝臣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之

失,故違之耳。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若今中止,孫皓怖而生計,則明年之計或

無所及矣。”時帝與張華圍棋,而預表適至。華推桿⑤斂手日:“陛下圣明神武,國

富兵強。吳王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帝乃許之。預多張旗幟,

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奪賊心。時諸將會議,或曰:“今大暑,水潦方降,疾

疫將起,宜伺來冬,更為大舉。"預曰:“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

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遂指授群帥,徑造秣陵,所過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孫皓。

(節選自《百戰奇略》)

【注】①政:通“征”,征伐、征討。②客:起兵伐人者謂之客。③亡:通“忘”。

④死生:猶隱顯也。⑤秤:棋盤。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標號涂黑。

故賢者柔節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陰陽,指宇宙間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或指星相、占卜的方術等。

B.秉,文中指秉順、遵循,與成語“秉燭夜游”中的“秉”意思相同。

C.適,文中指適逢、恰逢,與《屈原列傳》中“適長沙”的“適”意思不同。

D.斂手,指拱手、兩手抱拳,表態度恭敬,也可用于指縮手,表不敢妄動。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如果不合天的準則,就應當退隱而修德,一旦合乎了天的準則,也就成

功了,這時候要順著事理情勢而持守業績。

B.取得成功,需遵循天地間的規律,能伸能屈并掌握適當的度;如果不成功,未必是

最初的常態或基礎的問題,可待天命起事。

C.對于伐吳一事,杜預認為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

其結局最差不過沒有成功而已。

D.杜預在指揮作戰時注意出擊敵人要害之地,瓦解敵人的斗志,而且堅持利用有利態

勢,一鼓作氣擊破敵人,平定了吳國。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直是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之失,故違之耳。

(2)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將起,宜伺來冬,更為大舉。

14.從吳國角度看,晉武帝答應提前實施滅吳行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BCE11.B12.A

13.(1)只是因為滅吳之計不是出于他們的謀劃,勝利后的功績也不能歸于他們本身,

且又都羞于承認自己原來意見的錯誤,所以他們的主張與帝意相違背。

(2)如今正值酷暑,大雨剛開始降下,疫病將要流行,我們應當等到冬季到來,再

大舉進攻。

14.①伐吳之事已逐漸外露,吳國如果想出對策,會使伐吳局面被動。②吳王荒淫暴

虐,濫殺賢能之人,對其立即征討,將不會花費很多代價。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賢者都柔和克制而率先保持鎮定,行事立足于不敢,建功立足于不能,奉

守謙弱的品格而始終堅持著。

“柔節先定”和“行于不敢”都是“賢者”的謂語,中間斷開,即B處;

“行于不敢”為狀語后置句,“而”字一般在句首,“而”前斷開,即C處;

“立于不能”是狀語后置句,應在后面斷開,即E處。

故在BCE處斷句。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

B.錯誤。秉順、遵循;拿著。句意:行時政順養國人。/晚上手執蠟燭在外面游玩。

C.正確。適逢、恰逢;到……去。句意:恰逢杜預的奏表送到。/到長沙。

D.正確。

故選B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一旦合乎了天的準則,也就成功了”錯,原文“己得天極,則致其力”,意思是

已合于天的準則,則發揮自己的實力。

故選A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直”,只;“計不出己”,滅吳之計不是出于他們的謀劃;“功不在身”,

勝利后的功績也不能歸于他們本身;“恥”,以……為羞恥。

(2)“水潦”,大雨;“起”,流行;“伺”,等到;“更”,再。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若今中止,孫皓怖而生計,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矣”

可知,伐吳之事已逐漸外露,吳國如果想出對策,會使伐吳局面被動。

②由“吳王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可知,吳王荒淫暴虐,濫殺賢

能之人,對其立即征討,將不會花費很多代價。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叛逆的念頭或行為開始發生,天地都沒有什么征兆,就先去征討,事情就不會成功。

天根據人的善惡予以禍福,圣人根據天的征兆而采取行動。敵方沒有天時之災,不可

輕易進攻,沒有人事之禍也不可開始宣戰。首先是人事的禍亂發生,然后天地表現出

懲罰的征兆,最后由圣人通過征伐來完成,這就與天的準則一致。不合于天的準則,

就應當退隱而修德;已合于天的準則,則發揮自己的實力。功成以后,就順守其功業,

沒有人能取而代之。

成功之道,貴在能伸能屈。不可忘記天的準則,盡天數就應停止。舉事如果不成,既

不要改變常態,也無須毀棄最初的基礎,休養民力觀測時機,等待天命起事。所以說:

要遵循陰陽運行規律,而履行天地的常規。伸伸屈屈,要根據時機運用恰當;隱隱顯

顯,要根據天地的征兆行事。天地顯示征兆,圣人完成征伐之事,這樣就謀取小事有

小利,謀取大事有大利,全面謀取者則據有天下。

賢者對人總是誠信仁愛,他平時自處,總是柔安靜樂,實行德政而不與人爭。所以賢

者都柔和克制而率先保持鎮定,行事立足于不敢,建功立足于不能,奉守謙弱的品格

而始終堅持著。所以他能做到不違背天時,不打亂民功,行時政順養國人,先用恩德

后用刑殺,既順于天道,又揣度人心行事。

材料二:

大凡作戰,所說的“勢”,就是乘勢而上。晉武帝司馬炎秘密制定了一個滅亡吳國的

計劃,但朝臣討論時,多數人的主張與帝意相違,唯有羊祜、杜預和張華的看法與武

帝意圖相合。羊祜病重時,曾向武帝舉薦杜預代替自己的職務。等到羊祜死后,晉武

帝便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杜預向晉武帝請示大舉伐吳的日期。武帝回復說等到明

年再考慮大舉攻吳之事。杜預再次上表說:“凡事都應該分析比較它的利害得失,現

在攻吳之舉,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結局最差

不過沒有成功而已。朝臣們說吳國敗亡的形勢還沒有到來,只是因為滅吳之計不是出

于他們的謀劃,勝利后的功績也不能歸于他們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認自己原來意見的

錯誤,所以他們的主張與帝意相違背。自入秋以來,伐吳之事已經逐漸外露。倘若中

途停止,吳國皇帝孫皓因擔心被伐而想出對策,那么明年伐吳的計劃或許就落空了。”

當時晉武帝與張華在下圍棋,恰逢杜預的奏表送到。張華立即推開棋盤拱手向武帝說:

“陛下英明偉大,國家富饒,兵力強大。吳王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