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樂陵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東省樂陵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東省樂陵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東省樂陵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東省樂陵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期中質量檢測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1.杜佑在《通典》中對一位皇帝做了這樣的描述:“登極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筑長城東西千余里,皆征百萬余人。”據此判斷。這位皇帝是()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唐玄宗【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運河的開通。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按由北到南的順序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C項正確;秦始皇建立秦朝,與材料反映的開通大運河不符,排除A項;隋文帝建立隋朝,他在位時期沒有開通大運河,排除B項;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在位時期出現“貞觀之治”,材料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C項。2.大運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的,它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由此可見,大運河開鑿后()A.促進了中外文化融合 B.推動了隋朝的統一C.加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D.鞏固了北部的邊防【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它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可知,大運河開鑿后加強南北經濟的交流,C項正確;題干中主要體現了對于經濟的影響,沒有提及中外文化的融合,排除A項;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從605年起,開鑿大運河,大運河開鑿時隋朝已統一全國,排除B項;大運河開鑿后加強南北經濟的交流,并加強了對南方的統治,材料沒有體現大運河開鑿后鞏固了北部的邊防,排除D項。故選C項。3.“科舉以詩賦文章作試題,并不是測試應試者的特殊文學天才,而是測試他們的一般文化素養。測試的目的不是尋找詩人而是尋找官吏。其意義首先不在文學史而在政治史。中國居然有那么長時間以文化素養來決定官吏,今天想來都不無溫暖。”材料主要說明了A.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中國人的文化素養B.科舉考試選拔官吏時注重其文化素養C.科舉制度推動了中國詩賦文章的發展D.用考試選拔官員彰顯了公平公正原則【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科舉以詩賦文章作試題……測試他們的一般文化素養。測試的目的不是尋找詩人而是尋找官吏。其意義首先不在文學史而在政治史。中國居然有那么長時間以文化素養來決定官吏,今天想來都不無溫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說明了科舉考試選拔官吏時注重其文化素養。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4.唐太宗強調:“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農時)為本。”下列與材料觀點相符合的是()A.知人善任 B.虛懷納諫 C.勸課農桑 D.戒奢從簡【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農時)為本。”和所學知識可知,國家以人民為根本,經營農桑衣食,體現了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C項正確;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反映了唐太宗任用人才方面的舉措,排除AB項;戒奢從簡反映了唐太宗生活作風方面的舉措,排除D項。故選C項。5.《舊唐書·崔融傳》記載:“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舶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材料反映了唐朝()A.商品交流繁盛 B.城市經濟繁榮 C.民族交往頻繁 D.政治制度完善【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舟航……交貿往還,昧旦永日。”可知,這體現了唐朝商品交流繁盛,A項正確;城市經濟繁榮、民族交往頻繁、政治制度完善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BCD項。故選A項。6.生產工具的改進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下列生產工具出現于唐朝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詳解】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在江南水田使用曲轅犁,D項正確;秧馬是北宋時期插秧工具,排除A項;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時期,排除B項;耬車是漢朝時期出現的播種工具,排除C項。故選D項。7.下圖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其中階段③的特征是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時間軸再結合所學,581年到907年,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唐朝末年,統治腐敗,農民起義不斷發生。907年,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故階段③是隋唐時期。隋朝統一了南北,唐朝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實行對外政策,與世界各國交流頻繁,科技、藝術方面都有很大建樹。隋唐是中國歷史上繁榮與開放的時代,A項正確;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對應④,是宋元時期,排除B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對應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對應①,是秦漢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8.在評價唐太宗時,《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A.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完全一致C.《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 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答案】D【解析】【詳解】據題干“《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知,《舊唐書》《新唐書》對唐太宗的評價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說明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D項正確;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項;《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題干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9.下圖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凈土變”中舞伎圖,圖中兩個舞伎戴寶石冠,穿石榴裙,揮舞長巾相對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說明唐朝()A.政治穩定清明 B.文化包容開放 C.婦女地位低下 D.經濟繁榮昌盛【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圖中兩個舞伎戴寶石冠,穿石榴裙,揮舞長巾相對而作胡旋舞”可知,舞伎著裝具有外域風情,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反映了唐朝文化的文化包容開放,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社會文化生活,無法體現政治穩定清明,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文化生活,不能推斷唐朝婦女的地位,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文化生活,無法體現經濟繁榮昌盛,排除D項。故選B項。1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文化能夠傳承數千年而未中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強大的文化包容性。以下河南歷史文化遺產最能體現這一內涵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所謂“強大的文化包容性”指的是容納和包容外來文化,洛陽龍門石窟包含了外來的佛教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C項正確;安陽殷墟、登封中岳廟和南陽醫圣祠均是中國本土文化,都沒有體現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11.下圖為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描繪了唐代宮廷中開展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參賽者在馬球場上相互配合,馳騁拼搏。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A.對外交往成效顯著 B.宮廷生活奢靡無度 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社會風氣剛勁豪邁【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馬球圖》,描繪了唐代宮廷中開展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打馬球本是少數民族的娛樂活動,題干內容體現了唐朝時期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喜好騎馬、打球,說明唐代社會風氣充滿活力、剛勁豪邁,D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唐朝時期受少數民族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而喜好騎馬打球,沒有體現唐代與對外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了唐朝是充滿活力、剛健豪邁的社會風氣,不能體現宮廷生活狀態,喜好騎馬打球不能體現腐敗奢靡,排除B項;材料所述內容體現了宮廷中開展的馬球運動,沒有體現市民生活,排除C項。故選D項。1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故有“詩史”之稱,下面兩首詩反映了唐朝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其轉折點是()憶普(節選)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垂老別(節選)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A.八王之亂 B.安史之亂 C.黃巢起義 D.藩鎮割據【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詩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句一反映的是開元盛世,詩句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亂爆發后人民遭受的災難與統治者的殘酷。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唐玄宗末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B項正確;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排除A項;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末,排除C項;安史之亂之后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13.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指出:“五代諸鎮節度使,未有不用勛臣武將者……五代之亂,朝廷威令不行,藩帥劫財之風,甚于盜賊,強奪枉殺,無復人理。”這段材料反映出()A.唐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B.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C.宋初實現中原和南方統一 D.五代時期武將掌權的危害【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五代諸鎮節度使……甚于盜賊,強奪枉殺,無復人理”可知,五代時期諸節度使不聽朝廷號令,貪財之風勝于盜賊,殺人作惡毫無人性,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西域,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安史之亂,唐朝藩鎮割據出現于安史之亂之后,排除B項;材料時間未涉及宋朝,排除C項。故選D項。14.宋太宗曾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若為內患,深可懼也。”為消除“內患”,宋朝()A.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B.實行文化專制政策C.實行重文輕武政策 D.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和所學知識可知,宋太宗認為外患不如內憂,這內憂指的是北宋統治者擔心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武將擁兵自重局面的重演,所以北宋初年控制軍權,削弱兵權,將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C項正確;隋朝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排除A項;明朝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實行“八股取士”,清朝也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排除B項;為監視官民,明朝設立廠衛特務機構,排除D項。故選C項。15.2007年,考古人員成功打撈出南宋初期的“南海一號”古沉船,并出水景德鎮、龍泉窯等地燒制的宋代著名瓷器數千件,30余種。若用于研究宋代歷史,它們屬于()A.實物史料 B.文獻史料 C.口述史料 D.圖像史料【答案】A【解析】【詳解】據所學可知,實物史料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文獻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記錄史料的資料,如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紙、雜志、信件等。口述史料是指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圖片、影像史料是指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像資料等。“南海一號”古沉船及出水的景德鎮、龍泉窯等地燒制的宋代著名瓷器都是歷史實物,屬于實物史料,A項正確;材料中打撈出的“南海一號”是實物史料,而不是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和圖像史料,排除BCD項。故選A項。16.對比分析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表所示史事的共同影響是()澶淵之盟宋夏和約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給遼錢物。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保持著和平局面,雙方貿易往來頻繁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A.促進了政權之間的經濟交流 B.加強了北宋對西北地區的管轄C.導致民族之間隔閡日益嚴重 D.推動了北方地區實現完全統一【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遼與宋議和、雙方貿易往來頻繁——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宋夏邊界貿易興旺”可知,這體現出,雙方議和,邊界貿易往來,促進了政權之間的經濟交流,A項正確;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有利于西北安定,不能體現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法錯誤,排除B項;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有利于減輕民族隔閡,排除C項;推動了北方地區實現完全統一這一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17.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后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這主要反映了兩宋時期()A.政權并立 B.農業發達 C.民族交融 D.國家統一【答案】C【解析】【詳解】由材料“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后施仁政的象征”“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這說明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接受了漢族的政治理念,這主要反映了兩宋時期民族交融,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強調的是民族交融,政權并立、農業發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兩項;國家統一與兩宋時期的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8.七年級某班同學在學習宋朝歷史時繪制了下面四幅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詳解】據所學可知,與北宋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是西夏和遼,D項正確,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與南宋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為西夏和金,排除A項;B項沒有表明是北宋還是南宋,排除B項。故選D項。19.宋朝政府鼓勵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采取各種優惠政策招徠外國商人,力圖將海外貿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地獲取市舶利益。“江海求利,以資國用”是兩宋時期的基本對外國策。這反映出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重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支持 B.航海技術進步 C.造船業發達 D.商品經濟發達【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采取各種優惠政策招徠外國商人,力圖將海外貿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地獲取市舶利益”可知宋代政府鼓勵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由此可知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重要原因是政府政策的支持,A項正確;材料反映出宋代海外貿易的繁榮是政府政策的支持,航海技術的進步、造船業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發達等都沒有體現,排除BCD項。故選A項。20.圖一、圖二顯示了有關唐、宋不同時期人口占比的數據變化。這一歷史現象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B.經濟重心不斷南移C.南方總人口數超過北方 D.北方人口占比多于南方【答案】B【解析】【詳解】觀察圖一、圖二可知,唐朝時期北方黃河流域的人口占比較大,到北宋初期,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口占比較大,且超過北方人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地區的經濟和人口逐漸超過北方。材料中的人口變化反映了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B項正確;材料旨在強調不同地區人口占比的變化,土地兼并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南方總人口數超過北方這是圖二所體現的,屬于現象,不屬于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排除C項;北方人口占比多于南方這是圖一所體現的,與題意不符,不屬于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21.“說話”是宋代瓦子中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說話”內容豐富,“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廟堂田野具有之”,因其通俗易懂,情節入勝,特別受歡迎。“說話”()A.真實再現了紛繁復雜的歷史 B.體現了市民階層的娛樂生活C.是研究宋代瓦子的唯一史料 D.加強了政府對市民思想的控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瓦子”、“通俗易懂,情節入勝”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說話”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娛樂生活,B項正確;“說話”是一種藝術形式,無法真實再現了紛繁復雜的歷史,排除A項;“說話”是宋代瓦子中一種形式,并不是研究宋代瓦子的唯一史料,排除C項;材料無加反映政府對市民思想的控制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22.《元史·地理志》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朝政府這樣做的初衷是()A.便利賦稅征收 B.改善民族關系 C.促進物資交流 D.加強各地聯系【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各地的聯系,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反映的正是元朝建立遍布全國的驛站,D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元朝建立遍布全國的驛站加強各地聯系,便利賦稅征收、改善民族關系、促進物資交流與題干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BC項。故選D項。23.《元史》中記載:“元之天下視前代所以為盛”“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根據材料推斷,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A.元朝疆域空前遼闊 B.漢化的需要C.地方政權割據 D.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元之天下視前代所以為盛”、“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分析可知元朝疆域遼闊,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立了行省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元朝開創行省制度,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在地方設行中書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A項正確;漢化的需要,與材料反映的元朝疆域遼闊無關,排除B項;元代完成了全國統一,沒有出現地方政權割據,排除C項;忽必烈采取過一系列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但與行省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4.“畢昇木活字(1041-1048)→沈括知延州(1080-1082)→西夏文活字(1080-1216)→回鶻木活字(1300前后)→歐洲木制活字(1420-1426)”。該時序變化反映了活字印刷術的()A.印刷效率 B.排版方法 C.商業價值 D.傳播歷程【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活字印刷術,先傳到北宋周邊民族政權,再逐漸傳到歐洲,這體現的是傳播歷程,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活字印刷術在空間上的擴展,不是說印刷效率、排版方法、商業價值,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25.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修訂歷法時,曾參考阿拉伯天文學家伊本·尤尼斯等人著作: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不少阿拉伯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傳入了阿拉伯地區。這反映了()A.文明的差異性 B.文明的雙向交流 C.文明的多樣性 D.文明的隔閡沖突【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修訂歷法時,曾參考阿拉伯天文學家伊本·尤尼斯等人的著作和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傳入了阿拉伯地區”表明中國的歷法借鑒了阿拉伯文明,同樣中國的文明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傳入了阿拉伯地區,反映了文明的雙向交流,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中國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的交流借鑒,未涉及兩者文明的差異,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國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的交流借鑒,未涉及兩者文明呈現的不同導致的文明的多樣性,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國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的交流借鑒,未涉及二者因為文明的不同而產生隔閡和沖突,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6分,第27小題17分,第28小題17分,共50分。)26.國家治理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保障。李老師以“國家治理促盛世”為主題設計了下面的學習任務單。請你完成相關學習任務。任務一【走近人物————感受政治統治】(1)杰出帝王的有效治理推動歷史發展。請從下面唐朝和元朝兩組帝王中,各選一位寫出人物簡介。任務二【解讀文物———見證經濟繁榮】(2)歷史文物見證人類智慧和創造力。分別簡述圖一中文物的作用和圖二中文物產生的歷史背景。圖一“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簡,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圖二“州縣之折納、四方之征商、坊場河波之課息,不貴共錢”皆用交子。——《財用門·儲幣》任務三【鑒賞藝術———感悟歷史價值】(3)下面藝術作品中任選一幅請從社會風貌和藝術價值兩方面進行解讀。|任務四【走近遺址———見證歷史發展】(4)請分別簡述下列兩處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答案】(1)圖片1是唐太宗,唐朝第二個皇帝,開創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強大的基礎。圖片2是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女皇帝,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圖片3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國,促進了蒙古族的發展。圖片4是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2)圖一作用:灌溉工具,促進了唐朝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圖二背景:北宋商貿繁榮,貨幣交易量增長,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雕版印刷術進一步發展。(3)圖三,社會風貌:開放包容,藝術價值:造型精美,色彩艷麗,體現了唐朝陶瓷業的繁榮;圖四,社會風貌:城市的繁榮,藝術價值:宋代風俗畫的典范,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任選其一即可)(4)理由:隋朝大運河,古代世界上最長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體現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智慧和成就;泉州市舶司,我國僅存的古海關遺址,體現了宋朝開放的對外政策。【解析】【小問1詳解】簡介:根據任務一圖片①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①是唐太宗,唐朝第二個皇帝,開創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強大的基礎;根據任務一圖片②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②是武則天,周朝皇帝,是我國唯一的女皇帝,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根據任務一圖片③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③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國,促進了蒙古族的發展;根據任務一圖片④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④是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小問2詳解】作用:根據任務二圖片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一是筒車,它的作用是灌溉工具,其使用促進了唐朝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背景:根據任務二圖片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二是交子,這是紙幣,它出現,是因為北宋商貿繁榮,貨幣交易量增長,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以及雕版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得紙幣的印刷成本降低。【小問3詳解】解讀:根據任務三圖三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吸收了少數民族的風格反映了唐朝的社會風貌為開放包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三彩呈現的藝術價值是造型精美,色彩艷麗,體現了唐朝陶瓷業的繁榮。根據任務三圖四《清明上河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了北宋汴京繁榮的居民生活,反映的社會風貌是城市的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是宋代風俗畫的典范,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小問4詳解】理由:圖片五隋唐大運河遺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大運河被列為文化遺產可從大運河的長度、作用、建筑成果等方面進行論述,如:隋朝大運河,古代世界上最長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體現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智慧和成就;圖片六泉州市舶司遺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泉州市舶司被列為文化遺產可從我國對外貿易和政策的角度進行論述,如:泉州市舶司,我國僅存的古海關遺址,體現了宋朝開放的對外政策。27.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大一統”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圖一政治制度的開創者是誰?他和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2)據材料二,指出在這一階段中結束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實現國家統一的朝代有哪些?并說明這些朝代分別開創了哪些新制度?材料三:(貞觀年間)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萬,詔群臣議區處之室,……彥博曰:“孔子曰:‘有教無類’,若故其死亡,授之生業(謀生之業),教之禮儀,數年之后,患為吾民。”上卒用彥博策。——《資治通鑒》(3)材料三中的“上”采取了怎樣的民族政策?除材料所述史實外,請再舉一例。材料四:(4)圖一反映的是我國古代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結合圖二回答德州在當時歸哪一機構管轄?并列舉一例這一時期政府對邊疆的管轄措施。(5)根據以上材料,說一說“大一統”積極意義有什么?【答案】(1)開創者:秦始皇。(或嬴政)措施:郡縣制,推恩令(2)朝代:隋朝、元朝。新制度:科舉制、行省制。(3)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舉例:文成公主入藏等。(4)朝代:元朝。機構:中書省。措施:如設置澎湖巡檢司加強對澎湖和琉球(今臺灣)的管轄等。(5)積極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等【解析】【小問1詳解】開創者:根據材料一“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和所學知識可知,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所以,圖一政治制度的開創者是秦始皇。(或嬴政)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所以,秦始皇和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分別采取了郡縣制和推恩令。【小問2詳解】朝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以大興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當時在南方的割據政權是陳朝。陳后主不問政事,沉迷享樂。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元滅南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政權分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指出在這一階段中結束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實現國家統一的朝代有隋朝、元朝。新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把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其他地區,除了吐蕃、畏兀兒地區之外,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這一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時期繼續沿用。所以,這些朝代分別開創的新制度為科舉制、行省制。【小問3詳解】民族政策: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上”指的是唐太宗。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舉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贊普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所以,這一時期政府對邊疆的管轄措施有文成公主入藏等。【小問4詳解】朝代:根據材料四“中書省”“行中書省”可得出,圖一反映的是我國古代元朝的政治制度。機構:根據圖二和所學知識可知,把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德州在山東。所以,德州在當時歸中書省管轄。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可知,可以從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進行分析,所以,設置澎湖巡檢司加強對澎湖和琉球(今臺灣)的管轄等。【小問5詳解】積極意義:根據以上材料可知,可以從秦始皇、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措施,維護了祖國統一,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隋朝設立科舉制,元朝建立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團結等進行分析,所以,“大一統”積極意義有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等。28.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老師正在以“覓文化傳承,揚民族自信”為主題,組織某歷史小組進行階段性探究學習,請你也一起參與進來吧。

【雙向交流————唐朝文化融中外】(1)分別寫出與上述人物相關的事跡,體現了唐朝對外交往的什么特點?【識圖猜節———詩詞里的節日】(2)仔細閱讀上面圖畫和詩詞,請依次寫出它們反映的是哪些傳統節日?【史料分析————科技改變世界】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