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1頁
2017秋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2頁
2017秋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3頁
2017秋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4頁
2017秋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

-1-

21、《孟子》二章

教學百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義。

通過朗讀、默讀、品味、批注等多種方法和自主、合作、

過程與方法

探究等多種方式來理解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與價值觀

第1課時《富貴不能淫》

學習日標

1.了解作者,熟悉文體。(重點)

2.分析內容,把握寫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們經常說“大丈夫說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們一起

來看看“亞圣”孟子對“大丈夫”的闡釋。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芻B(今山東鄒城)人,距離孔子的故鄉

曲阜不遠。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學派

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

“亞圣”。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

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

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但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

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政治主張未被采納。

-2-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分析內容

提問1: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

畏的當權者。

提問以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確:“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力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

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

身,達則兼濟天下”。

提問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

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

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可列舉文天祥、魯迅、項

羽等典型例子。

提問4:說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現實意義。

明確:這句話出自《孟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

行為準則。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

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三、板書設計

富貴不能淫

妾婦之道: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

大丈夫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2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學習日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重難點)

3.正確認識課文所反映的道理,積極進行反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認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人要成就大業,就必須經受一番艱

苦的磨煉;但也有人認為,“順境也能出人才”,因為環境只是外在因素,內因

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樣才能造就人才?現在,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孟

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吠畝(qudn)傅說(yue)膠吊(ge)拂亂(fii)

曾益(z?ng)拂士(bi)憂患(huan)

2.教師點撥。

(1)通假字

。置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簟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

③入則無法家弗士(拂,同“弼”,輔佐)

(2)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方其筋骨(使,一勞累)

像其體膚(使,,,,饑餓)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提問1:文章開頭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出身卑微,歷經苦難磨煉,最終都被提拔任用,

有所作為。

提問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目標導學三:研讀課文,了解思路

提問3: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論證思路嗎?

明確:先談人,列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主要著

眼于“生于憂患”,這是全文的重點;后論國,主要著眼于“死于安樂”,從正

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目標導學四: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提問4: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受艱苦磨難,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

磨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思想一一苦其心志;生活一一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

——行拂亂其所為。目的一一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養其忍耐力,增強其能

力)。

提問5:現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的說法是否還有現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他強調人

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

“苦”“勞”“餓”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而貪圖安樂自然

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

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對于國家

來說,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極其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

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

三、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出身低微一磨煉成才(六人)

造就人才(正面)

國家興亡(反面)正反描寫

-5-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心論點)

數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先從字音詞義等入手,讓學生整

體感知課文,然后再對中心論點進行概括、對論證思路進行

可取之處

分析等,最后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進行體驗和反思。整

體來看,整個教學過程流暢,學生學習也不是很吃力。

由于時間問題,只是匆忙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文言文

不足之處

翻譯這個重要的環節有所疏忽,講解不夠細致。

-6-

22、愚公移山

教學百標

1.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重點)

知識與技能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重點)

過程與方法①誦讀法;②自主學習法;③合作探究法。

情感、態度

欣賞愚公不畏自然艱險,努力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與價值觀

第1課時

學習月標

i.了解列子及相關文學常識。

2.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難詞、難句的能力。(重點)

3.著重理解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此外還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

本質區別。(重點)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

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歷經千百年,愚公精神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當

然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為什么不修路,不

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的呢?帶著這個問

題,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家及作品簡介

列子,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為。

-7-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

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等/端,

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朝成,寓道于事。

2.教師點撥。

(1)一詞多義

且:A.年且.九十(將近)

B.耳焉置土石(況且)

(2)特殊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倒裝句)

提問1:通讀課文,試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

明確: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提問2:文中寫了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這對表

現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文中寫的這些,都有利于愚公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體來說,山的

高峻顯示愚公的決心大;遺男的相助,說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鄉鄰

的擁護;智叟的阻止,則是通過愚公、智叟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以

突出愚公為子孫后代造福而移山的遠大抱負和長遠目光;寫神的搬山,則是突出愚公

精神的感人。

提問3:請談一談你對愚公這一形象的認識。

明確:愚公以九十高齡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

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

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后代子孫;正因為有這樣的抱負,他才會

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二是他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在人和自然關

系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而自然條件在相當長的時期

內不會有變化,盡管移山的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

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這種抱負和信心

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動反映。

提問4:結合課文說說智叟的形象特征。

-8-

明確: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鼠目寸光,安于現狀,胸無大志的人。

目標導學三:比較探究,理解內涵

提問5:智叟的笑和質疑與愚公妻子的“獻疑”有什么不同?

明確: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

妻是關心,她提問題,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語氣,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

她并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焉置

土石?”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

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得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

有意挖苦譏笑和嘲諷,“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

是一個愚蠢至極、不可救藥的老頭。

三、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對比

愚公目光遠大

堅持不懈定能克服困難

智叟一一目光短淺

-9-

第2課時

學習月林

i.分析文章的對比、襯托手法。(重難點)

2.分析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難點)

3.聯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大致了解了課文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再來細讀課文,深

入分析,深入研究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合作探究,分析內容

提問1:結合課文具體說說本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和諷刺烘托的手法。

明確:二山高峻與人少力微、工具簡陋對比,愚公、京城氏之子與智叟的對

比。愚公用發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決實際問題是智,智叟用靜止的眼光,阻止

愚公挖山則是愚。這樣就有很強的諷刺效果。烘托,主要指側面描寫,如太行、

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懼”,天帝的“感”,對愚公堅強

意志和必勝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提問2: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

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

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目標導學二:辨析寓言,明確主旨

提問3: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著什么深刻道理?

明確:本文通過愚公立志移山,終于搬掉兩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

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不怕困

難,持之以恒,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板書設計

-io-

不利條件方七百里,高萬仞一一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一一年齡之高

叩石墾壤,箕畚一一工具之簡陋

子孫荷擔者三夫一一人力之單薄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一一路途之遙遠智叟笑而止之

有利條件雜然相許一一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一一鄰人的參與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發展的觀點

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

拔的毅力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學反思

將教學重點放在愚公和智叟兩人的對比上,在分析兩個

人物的性格特點中揭示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難點則放在

可取之處

對比烘托手法的分析以及神話結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上,從而

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對有的知識

不足之處點講解比較淺,導致學生對課文的掌握不是很透徹,以后要

注意這一點。

-11-

23、周亞夫軍細柳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實詞。

知識與技能2.了解周亞夫是怎樣治軍的。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把握主體部分。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讀懂句子、理解文義。

情感、態度

學習周亞夫忠于職守的精神。

與價值觀

學習目標

i.了解司馬遷及其作品《史記》。

2.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重點)

3.學習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比襯托人物的表現手法。(重難

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說明紀律在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共場所需

要紀律,行軍打仗需要紀律,學校學習也需要紀律。想當年,岳家軍紀律嚴明,

威震八方;戚家軍令行禁止,勇退倭寇;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人人稱頌。

今天,就讓我們到課文中認識另一位紀律嚴明的將軍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疏通字詞

1.作者及作品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偉大的歷

史學家和文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對歷史學和文學的極

其寶貴的貢獻。《史記》不僅是史學著作的典范,而且是傳記文學著作的

-12-

典范,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讀準字音。

祝茗侯(zi)Mn(ji)粵(gou)弓卷(nu)TQ(zhao)

按轡(p4i)揖.(yi)胄,(zhbu)ft(nang)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整體感知

提問1理清課文的內容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為第一自然段。簡要交代了邊境的緊張形勢和劉、徐、周三

軍的駐地。

第二部分為第二自然段。寫周亞夫在細柳營嚴格治軍。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個

層次:第一層從“上自勞軍”到“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寫細柳營軍容嚴整,

常備不懈。第二層從“先驅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寫

細柳營軍紀嚴明,連天子也不例外。第三層從“至營,將軍亞夫,,,,”到“成禮

而去”,寫細柳營軍禮嚴謹,一絲不茍。

第三部分為第三自然段。寫漢文帝深明大義,贊嘆周亞夫治軍嚴謹。

提問2:課文為什么要先寫文帝到霸上和棘門的情況,后寫文帝在細柳營遇

到的情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先寫文帝在霸上和棘門遇到的情況,是為寫文帝在細柳營遇到的情況

做鋪墊,兩種情況進行對比,更加凸顯了細柳營軍紀嚴明,從而也更加突出周亞

夫的忠于職守、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更令人敬佩。

提問5:文帝所說的“此真將軍矣”中的“真”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語言描寫:”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軍中

不得驅馳”“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敘述:“軍士吏被甲,銳兵刃,轂弓弩,持滿”“上至,又不得入”“于是

天子乃按轡徐行”“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周亞夫的下屬與皇帝的隨從的描寫:“先驅曰:'天子且至'”“壁門士吏

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提問4:用自己的話概括周亞夫的性格特點。

明確:治軍嚴整,軍紀嚴明,剛正不阿,恪盡職守,不阿諛奉承,不趨炎附

勢。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寫法探究

-13-

提問5:“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這正是對周亞

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蕩,有什么說什么,不阿諛奉承別人而取得富貴,不

違反做人原則而取得地位。你認為是這樣的嗎?如果是,假如有一天你也像周亞

夫那樣,成了國家干部,或者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那又該怎么樣發揚周亞夫

的“真”將軍精神呢?

明確:有敬業精神,恪盡職守等。

提問6:為了表現周亞夫的性格特征,課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的表現手法,請你找出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好在哪里?

明確:側面描寫:文帝在前兩位將軍處遇到的情況;周亞夫軍隊的軍容;漢

文帝的贊嘆;群臣的驚嘆。正面描寫:周亞夫的言行舉止(筆墨較少)。正側面相

結合的手法使人物性格特征更加形象突出,通過對比襯托更能突出表現周亞夫的

“真”將軍形象。

三、板書設計

文帝巡視霸上、棘門直馳入

將以下騎送迎若兒戲耳

對比

細柳營軍士整裝,嚴陣以待

兩次不得入

軍中不得驅馳

請以軍禮見真將軍矣

教學反思

讓學生反復地閱讀課文,熟悉課文,積累了豐厚的文言語句

的感性材料。不僅了解了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而且許多字詞在

可取之處

理解中也無師自通了。學生一旦能自己領悟出來,也便能成為學

習中的“趣”了。

文言文雖然地位很重要,但在教學上總是缺乏“趣”,原因

在于它沒有活的語境。人們平時說話是不會用它的,因而無從聽

不足之處

至心既無從聽到,也就談不上有什么“活”的語境。所以學起來

顯得枯燥無味。

-14-

24、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知識與技能2.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1.誦讀中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過程與方法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

人情感。

情感、態度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與價值觀審美情趣。

第1課時《飲酒〈其五〉》《春望》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意,體會情感,背誦詩篇。(重點)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

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邊塞詩”“詠志詩”等都大放

光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類體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學新課

飲酒(其五)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詩人。海陽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

-15-

自然,極受后人推崇,影響深遠。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

田居》《飲酒》。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縣令,八十

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后,

飲酒即興所創作的一組五言古詩。此為第五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

2.明確詩歌節奏,自由朗讀詩歌。

3.請一個學生朗讀。

目標導學二:梳理詩意,解說內容

提問1:請結合文中注釋自譯全詩。

提示: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請問你為什么能夠這樣

呢?(是因為)心靈避離塵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偏靜了。在東籬下采摘菊花,無

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傍晚山色秀麗,飛鳥們一起結伴回巢。這里面有人生的

真諦,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

目標導學三:深入賞析,把握情感

提問2:本詩流露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獲得恬靜心境

的思想感情。

提問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

樣的心境?“見”字能否改為“望”字?為什么?

明確:“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見”表現

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寫出了詩人

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而“望”字則

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提問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確: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提問5:本詩是如何將記敘、描寫、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請簡要評析。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的生活環境;“采

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描寫,細致地描寫采菊的

過程,并以所見寫“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

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16-

三、板書設計

飲酒(其五)

而無車馬喧一一生活寧靜

心遠地自偏內心恬淡

采菊見南山熱愛自然

山夕飛鳥伴——內心愉悅

寧靜致遠淡泊名利

春望

目標導學一: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自由地朗讀,至少讀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久點名讀,正音。注意"搔(sdo)、簪(zdn)”是平舌音。

提問1:思考:本詩主要描述了什么內容?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詩描述了詩人困居長安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他憂國思家

的情感,反映了他熱愛國家、眷戀親人的美好情操。

目標導學二:品味詩句,描繪畫面

提問2詩歌的首聯寫了哪些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一幅怎

樣的畫面?

明確:寫了國、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

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

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提問3: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學生可能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艷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

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

人佇立在嬌艷的花旁,聽著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里嗔怪它們的無情而

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言之成理即可)

提問4: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

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

-17-

愁而頻頻搔首。

三、板書設計

春望

望所見:寄情于物

所感:觸景生情翹首望景

盼所盼:家書萬金

所思:戰休國安低頭思親憂國思親

第2課時

《雁門太守行》《赤壁》《漁家傲》

學習目標

i.熟讀古詩,并背誦。(重點)

2.體會意境,把握情感。(難點)

3.品讀詩句,體會修辭之美。(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講述李賀以詩求見韓愈的故事。內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賀帶著一首詩去求見韓愈。當時,韓愈剛把

客人送走,非常疲倦,準備休息。當他的門人把這首詩送給他時,他一邊脫著衣

服,一邊很隨意地看了送過來的詩歌。可是,當他看到開頭兩句詩時,便大為震

驚,連忙請李賀進來詳談。而這首僅以開頭兩句就打動韓愈的詩,就是我們今天

所要學習的《雁門太守行》。

二、教學新課

-18-

雁門太守行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

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一生抑郁,27歲

病逝。他的詩常以描寫想象中的或聽說的戰爭場面,表達自己以死報國的決心和

立功的壯志。

2.學生放聲自由地朗讀,至少讀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目標導學二:品味詩句,深入賞析

提問1:首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確:首句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提

問2:第三、四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明確: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

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斗的激烈和悲壯。用嗚咽的角聲、紫色的血跡,渲染悲

壯慘烈的氣氛,寫出了激戰中邊塞風光的悲壯之美。

提問3:最后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兩句詩點明主旨,活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賢才的典

故,表現了將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提問4: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

首詩為例作具體說明。

明確: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色,不但

鮮明濃艷,而且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

畫卷。

三、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首聯:敵軍圍攻,守衛森嚴

頷聯:號角滿天,戰斗殘酷

頸聯:夜半偷襲,戰斗又起

尾聯:報效君王,甘愿身死

以色示物以聲感人

-19-

赤壁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感知大意

提問1:讀準節奏,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泥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

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

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深入賞析

提問2: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

用?

明確: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

又引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提問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

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杜牧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