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藏象2》課件_第1頁
《新醫藏象2》課件_第2頁
《新醫藏象2》課件_第3頁
《新醫藏象2》課件_第4頁
《新醫藏象2》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臟腑之間的關系臟

腑之間的關

心肝脾肺腎,屬于中醫的五大系統是以五臟為中心,以經絡為通道,內聯臟腑組織器官外絡四肢九竅,皮肉筋骨,并與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的五大組織結構。現在它們也被稱之為五大功能活動的系統。

臟與臟

中醫的這五大系統在整個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協調人體氣、血、津液使之保持陰陽平衡的作用。

中醫的五大系統,重點是研究各系統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用司外揣內,以常測變的方法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古代醫家在漫長的血與淚的實踐中,對中醫五大系統的認識是很深刻的“五臟化液、五臟所主、五臟應象、五臟所藏、五氣所病、五精所養、五臟所惡、五臟所發、五勞所傷以及五味五入〞等等,說明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是活的動態系統,各個臟腑組織有著各自不同的活動,同時,又是整體活動不可分割的組成局部。“五臟一體觀〞這種不割裂機體統一性的研究方法,是中醫的特點也是中醫的長處,已經引起西醫及中西醫結合工作者極大重視。古代解剖學過早的夭折,破壞了人們對局部微觀研究的條件,這就迫使具有興旺思維能力的古醫家傾全力于整體的研究,其研究手段就是用他們天才的直覺來觀察人體,以他們個人豐富的經驗合理外推認識人體的模式,給中醫理論帶來了直觀和思辨。用這種有機自然觀來探討、分析、歸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進而成為中醫理論的一大特點——整體觀念。五臟之間的相互聯系常為如下十種:

心與肺心與肝心與脾心與腎肝與脾肝與肺肝與腎肺與脾脾與腎腎與肺1.心與肺

心主血、肺主氣、心血肺氣、相互依存,所以心與肺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氣與血的兩個方面。同居上焦心肺陽中之陽主血主氣血載氣氣行血陽中之陰部位陰陽屬性功能〔1〕肺氣助心行血心主血脈,推動血液循環,但要維持血流運行還需靠肺氣的資助,肺氣通過宗氣的作用幫助心行血,宗氣生成于肺,而生成后灌注到心脈中去,推動血液運行,所以肺有病變,宗氣缺乏,往往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產生血液瘀滯的病證,如時邪犯肺或肺為痰阻,而出現心悸,口唇紫紺,舌質青紫,胸悶不舒,這在肺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氣管炎等病程是常見的。治療就要驅除濕邪,清利氣道化痰濁,恢復肺的正常功能。故有“氣為血帥,氣行那么血行,氣滯那么血淤〞等理論。〔2〕心血運載肺氣,以布散周身肺主氣司呼吸,從自然界吸入之清氣與水谷精微相結合形成宗氣,宗氣的布散和輸部全身又要依附于血液靠心血運載,故前人有“血為氣母〞的說法,因此,假設心有病變,影響的血液運行,使肺氣的布散不利,阻滯于肺內,可出現胸悶氣短咳喘不能平臥等癥,這在臨床心臟病,心力衰竭時最常見的心源性呼吸困難時最明顯的病癥。這時重在治心,當溫心陽益心氣,通脈除痹,而不是治肺所能解決問題的。另,某些外感溫熱病〔以熱象偏重為主要特征并具有季節性和傳染性的疾病〕的開展變化過程中可以從肺衛階段直入心營,即“逆傳心包〞逆傳對順傳相對而言,本應衛氣營血依次傳變,但不經過氣分,直接深入營血,病情加重,多見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極期或后期,常見各型腦炎,腦膜炎,大葉性肺炎伴有中毒腦病。因為心肺同居上焦關系密切,故肺病可以進入影響到心,出現神志病癥。2.心與肝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活動的兩個方面。心肝主血藏血主神主疏泄調節血量煽動血行調暢氣流促進疏通

藏神主神明〔1〕在血液方面:心主血,肝藏血,血液充盈那么心有所主,肝有所藏,以維持心肝兩臟的生理功能正常。此外,肝藏血,心行之,共同調節血流量,以適應機體對血液的需求量,因此心肝有病變往往在血液方面表現出來,假設心血缺乏,那么肝血亦受損,反之,肝血缺乏心血亦因之而缺乏,可出現血虛,心肝不養的病癥,如心悸、失眠、頭暈、肢體麻木、月經量少以至閉經等。心脾主血脈主運化血運行化生統制3.心與脾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和血液運行方面〔2〕在血液運行方面:心脾兩臟相互配合,心氣推動血液循環運行脾氣統攝血液,使之運行于脈內,而不外溢,因此心脾有病變時,血液循環常受到影響。心腎上焦下焦陽陰水主血主藏精腎水上濟心腎相交精血互生生理方面: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

心神腎精相互為用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腎藏精——積精可以全神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水氣凌心精神失調腎陽虛損,下焦水寒不化,心陽虛損,水氣上凌于心腎精缺乏,不能奉養心神心神缺乏,無力控馭腎精失眠、心悸、怔忡心煩、腰膝酸軟、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癥。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在下——水腫、形寒

肢冷、尿少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憊在下——夢遺滑精〔2〕精血互生心主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互相滋養。在病理狀態下,腎精虧損與心血缺乏常互為因果。在臨床上可見腎炎病人,尿毒癥,腎性貧血而心慌,這是腎精不能化血。〔3〕調節神志活動心藏神,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腎藏精與志,精又是神志活動的物質根底,故積精可以全神,養精蓄銳。因此,心腎功能協調,叫神志活動正常,假設心腎功能失調或心血腎精缺乏,均可見到,神志活動的病變,如心煩,失眠,健忘,頭暈,精神不振等。5.肝與脾它們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貯藏。主疏泄

藏血主運化生血統血促進運化滋養肝血肝脾〔1〕在消化方面,肝脾兩臟的協調配合起著重要作用。首先脾胃的正常升降,有賴于肝氣的疏泄調節,故?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土得木而達〞即脾土得肝木之疏泄,才能氣機升降流暢,健運不息,另外脾土健運時對肝的生理功能也有資助作用,這是因為,脾胃后天之本,為各種精微物質之化源,脾氣健運,水谷精微輸送到肝臟,以滋養肝體,肝木得養,疏泄功能正常。

假設肝脾二臟有了病變,不但可影響到正常消化,而且肝脾病變亦常相互影響,例:脾虛不運,水濕停留,久蘊成熱,濕熱熏蒸肝膽,可使肝膽疏泄不利,膽汁外溢,形成黃疸,習慣上稱這種病理變化為“土壅侮木〞。假設肝疏泄失常,就會影響脾胃升降運化,從而形成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臨床上常見到生氣后,胸肋痞滿,食欲不振,食后腹漲,噯氣不舒等。也可能有生氣后照吃不誤,食欲不減者,很少見。〔2〕在血液的生成貯藏運行方面:肝有儲藏血液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脾能統血,又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生血充足,那么肝有所藏,肝血充足。另外,血液的正常運行與肝的疏泄作用和脾的統攝作用都有關系,共同維持血液循環功能的正常,肝脾病變,影響到血液,那么可出現出血、血虛等病癥。肺-肝-居上焦陽中之陰主肅降主氣主宣發位于下焦陰中之陽

主升發藏血主疏泄

陽升

陰降

血為氣母

氣為血帥

調暢氣機

促進疏泄6.肝與肺肝與肺的主要表現在氣機的升降方面,肺居膈上,為陽中之陰臟,其氣肅降下行,肝居膈下,為陰中之陽臟,其氣升發上升,古人有“肝氣升于左〔陽〕,肺氣降于右〔陰〕〞的說法,因此,肝升肺降,陽升陰降,調節著人體氣機,維持氣機升降的功能正常。

藏血

主疏泄藏精

主封藏腎精養肝相互調節制約肝腎同源肝血化精7.肝與腎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肝腎同源和陰陽互相聯系兩個方面。肝腎〔1〕肝腎同源所謂“肝腎同源〞是指肝腎的生理功能都以精血為物質根底,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血有賴于腎精滋生,腎精足,那么肝血旺。腎精亦賴肝血的滋養,肝血旺,那么精有化源,而腎精亦賴肝血滋養,肝血旺,那么精有化源,而腎精充盛。正是由于精血之間相互化生,所以腎精與肝血盛,那么同盛,衰那么同衰,因此“肝腎同源〞又稱為“精血同源〞。另,肝血腎精都以水谷精微為物質根底,故腎精肝血又同源于水谷精微,靠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旺盛。8.肺與脾它們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氣與水液代謝兩個方面。主氣司呼吸

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化生氣血運化水濕益氣生津保進脾運肺脾〔1〕在氣的方面肺主氣,司呼吸,脾為氣血化生之源,肺脾配合,為后天之氣的生成打下了根底,為宗氣的生成提供了條件。另外,肺臟的津氣需要脾臟運化的的水谷精微以補充,因此,肺氣的盛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于脾氣的強弱,故有“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門戶的轉軸〕“脾能助肺益氣〞之說。另外肺氣肅降,促進水液下行排泄,對脾亦有調節作用,故肺脾兩臟在生理情況下密切配合,相互資助,發生病變,那么往往互相影響。脾氣虛損,失去對肺的資助因而肺氣亦虛,因而形成肺脾兩虛的征候,可見納少,腹脹便溏咳嗽,氣短,乏力等癥。習慣上稱此種病變為“土不生金〞。假設脾肺久虛,宣發功能失常,精津失于布散,脾氣因之而虛弱,這是肺脾兩虛發生的另一個原因。〔2〕在水液代謝方面脾氣運化水濕,肺為水之上源,而主通調水道,因此,肺脾兩臟協調配合,在維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素問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所以脾與肺的病變,那么往往能影響到水液代謝,使之發生紊亂。而且脾肺病變常為互相影響。例,脾氣不運,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停留,聚而為飲,凝而為痰,痰阻塞于肺,那么可使肺氣失于通暢,產生胸悶,咳吐痰涎等病癥。因此中醫又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肺病日久,也可影響到脾臟,如肺失宣降,水液代謝發生障礙,水濕停留,阻滯于中焦,脾為濕困,那么運化功能失調。后天之本化生精微運化水濕先天之本

藏精主水司二便

相互滋生

脾精滋腎精

腎陽溫脾陽轉輸運化蒸騰氣化水液9.脾與腎脾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先天和后天的互相滋養。脾腎〔1〕在飲食的消化吸收方面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脾的運化作用下,飲食方得以消化,精微物質才得以吸收,但是脾的生理作用需要借助腎中陽氣的溫煦才能保證消化功能的正常,而腎臟精氣的充足亦賴于水谷精微的不斷的補充和生化。因此,在生理方面,脾與腎互相資助,互相促進,在病理方面脾與腎的病變亦往往互相影響。例如,腎陽缺乏不能溫脾陽,那么脾陽亦虛弱。脾陽久虛,那么可進一步損害腎陽,亦會出現腎陽虛的證侯。最終可導致脾腎陽虛。〔2〕在水液代謝方面脾主運化,腎主氣化,脾腎兩臟配合使水液代謝通利,脾腎有病病變時,那么水液代謝障礙產生水腫等病癥。臨床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往往著重于脾腎。10.腎與肺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水和氣兩個方面。居上焦氣之主水之上源位下焦

氣之根水之下源

肅降

攝納

氣化肺腎宣降腎為主水之臟,肺為水之上源,故水液代謝的是否正常與肺腎兩臟的關系甚為密切。如果肺的宣降功能失去職責或者腎的氣化作用不利,不僅都可以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而且兩者之間又常互相影響,造成水液代謝的嚴重障礙出現咳逆喘息,不得臥,水腫等證。所以?素問·水熱穴論?說:“故水病,下為浮腫大腹,上為喘吁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1〕水的方面肺司呼吸,腎主納氣,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腎納氣作用來協助,只有腎中精氣充盛,吸入之氣才能經過肺的肅降下納于腎所以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的說法。假設腎的精氣缺乏攝納無權,氣浮于上,或肺氣久虛,傷及腎氣,而致腎不納氣,均可出現氣喘,動者尤甚等病癥。另外,肺腎之陰液也是互相滋養的,而腎陰又為一身陰液之根源,所以肺陰虛可損及腎陰,腎陰虛那么不能上致肺陰。肺腎陰虛可出現顴紅,潮熱,盜汗,干咳,音啞,腰膝酸軟等病癥。〔2〕氣的方面

心與脾心與腎肺與脾脾與腎肝與腎最為常見精氣血津液神

精氣神,古人稱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精氣血津液神祖國醫學認為:生命的運動形式是氣與血在人體內循環周行。氣血充盛,運行正常,那么人體強健,氣血缺乏,或運行發生障礙,就要發生疾病。氣血運行停止,即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從某種意義來講,人的一生,就是氣血循行不息的一生。那么,什么是氣血,它們何以對人的生命具有如此重要之意義?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可以一言以蔽之——氣與血,都是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而且,氣又是功能活動的表現。復雜的說,是因為氣與血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我們這里所說的氣與血是廣義的一種稱謂,氣是人體之氣血,是營、血、精,津液這些液態營養物質的統稱,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精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物質,又是構成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物質根底。故云:“精者,身之本也。〞一般來說,精有兩重含義,即廣義之精與狹義之精,前者泛指構成人體的物質根底,其中包括狹義之精與血、津液等。后者即指腎臟所藏之精。精的根本概念精是由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精是人體生命的本原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根本物質狹義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廣義之精:人體之內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質精的貯藏

精的施泄

精的貯藏與施泄精的代謝后天之精經脾氣的轉運輸送至各臟腑組織先天之精貯藏于腎臟腑之精剩余局部分藏于各個臟腑之中,濡養臟腑,并化氣以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的機能

化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精的功能:繁衍生命化生腎氣以促進生殖腎精先天之精合化生成生殖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充盛

精的功能:濡養

后天之精充盛臟腑之精充盈腎精充盛臟腑組織官竅得到精的充養生理機能正常發揮先天稟賦缺乏后天之精化生障礙腎精虧虛五臟之精也衰臟腑組織官竅得不到精的濡養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精的功能:濡養

二、氣

氣的概念氣的分類氣的功能氣的運行氣的運用中醫學所說的氣,概括起來,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能夠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二是指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如心氣,脾氣,腎氣,胃氣,經脈之氣等。在理解氣的含義時,物質概念是根本,所謂功能是以物質為根底的,人體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有機體,生命的存在,即是在于它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的進行由必須依靠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所以物質和機能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即氣是物質和機能的綜合體。關于氣的生成,存在形式與功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精化為氣〞,而精的來源有先天與后天兩局部,所以氣的生成也有先天與后天兩個方面。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的為先天之氣,又稱“元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由后天水谷之精化生來的氣,為后天之氣,在生命活動中,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是相互依存不可別離的。生成之源

氣的生成水谷之氣:水谷之精化生

清氣:來源于自然界先天之氣〔元氣〕:源于先天之精,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后天之氣〔宗氣〕精充那么氣旺腎為生氣之根精耗那么氣衰脾胃為生氣之源

肺為生氣之主

氣的生成

相關臟腑功能肺主呼吸之氣,吸入自然界清氣、呼出濁氣肺將清氣與水谷之氣結合生成宗氣?靈樞·脈度?說:“氣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可見,氣是以“如水之流〞的形式存在體內的,但由于氣的來源與分布有所不同,具體功能也有差異,故通常將氣歸納為元氣,宗氣,中氣,營氣,衛氣。元氣宗氣中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一〕氣的分類1、元氣又稱“原氣〞,“真氣〞。元,有原始、根本之意,真即真元、天真、根本之意。所以說:“元氣是人體諸氣中最重要、最根本之氣。〞元氣來源于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藏于臍下三寸的“丹田〞。人體出生后那么依賴后天水谷精微之氣的補充和滋養,并通過三焦而分布于全身,內而臟腑器官,外達腠理肌膚,無處不到。所以?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與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難經·六十六難?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元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含義: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生成:由腎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賴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養補充。分布:發于腎,以三焦為通路,循行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功能: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元氣可見,人體各個臟腑組織得到元氣的激發,才能各自發揮其不同的功用。因此,元氣愈充分,臟腑器官的功能愈強健,身體就健康少病。反之,如先天稟賦缺乏,或因久病傷損,那么元氣衰憊臟腑功能低下,那么諸病自生。元氣是否充分,是人體健康與否的重要保證。有同學問,氣功中的氣指的什么?現在,國內外開展中醫“氣〞的討論和研究已成為時代的命題。其中拿“氣功〞來說,涉及到中醫學的“氣化論,經絡論〞是氣功和中醫的共同理論根底。古代,中醫和氣功是密不可分的,一個醫家往往又是氣功師,氣功師也懂得醫道。能行醫治病。只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兩者才分家。首先,氣功中的經絡的活動,可以證實真氣的存在,一般人所以感覺不出經氣循環傳導,是因為傳導信息較弱,或干擾因素太多,影響了真氣的運行效果。練功排除了干擾激發和增強了它循環運行的效應,故能感知有“氣〞循環傳導如水流或冷熱,麻木,痠脹和蟻行的現象,同時伴有皮膚電位降低,溫度上升,肢體容積及區域性血流相應變化等效應,具有一定客觀指征。還有,從氣功獲得的普通內臟生理效應,證明真氣具有動力作用和聯絡協調作用。練功時,大腦皮質處于不同與休息與睡眠的主動內抑制狀態,耗氧率降低,效能提高,呼吸中樞抑制,肌肉松弛,交感神經中樞緊張性降低而付交感神經中樞興奮性增強,使機體“耗能性〞反響性降低,呈現內臟功能的普遍改善與加強,這與中醫學關于氣功加強真氣運行,提高臟腑組織的活動能力和協調關系的認識是不謀而合的。真氣在體內運轉不息,以意志運氣至經穴,發放于體外稱為“外氣〞,目前已經探測到外氣有受低頻漲落調制的紅外輻射,靜電增量,磁場某種定向脈沖,微粒流以及某種射線,甚至次聲波等物理效應,是不同形式存在的物質。同時“外氣〞有超距作用即在不接觸軀體的情況下作用于病人調動或變為病人的“內氣〞〔真氣〕起到治療作用,這就不但證明了真氣的物質性而且把它作為物質微粒與發揮的作用有機的統一起來了。楊梅君——大雁功馬春——上海中醫研究所副所長治癌癥還有現代實驗證明,中醫中藥益氣助陽法有增強肌體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玉屏風散〕因此有人提出“元氣可能是機體免疫功能形成的物質根底的說法〞。2、宗氣,又稱大氣宗,有本始的意思。故在?靈柩·五味?中稱之為“大氣〞。?醫門法律·大氣論?也說:“大氣即宗氣之別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經脈奉之為尊主也。〞宗氣是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來的水谷之氣結合而成,聚集于胸中?靈柩·邪客篇?說:“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這不但說明了宗氣所在的部位,并且指出了宗氣的在主要功能,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的運行。?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出于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更說明了從心跳的強弱,可以論察宗氣的盛衰,宗氣不僅對呼吸和心的搏動有推動作用,而且對視,聽,言,動各種機能都有關。故又有稱宗氣為“動氣〞之說。?讀書筆記?中指出:“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骨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

宗氣含義:由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于胸中的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又名月亶中生成:由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和肺從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氣相結合而成。分布:宗氣聚于胸中,上長進道,貫注心脈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生理功能:上出于肺循喉嚨而走息道——推動呼吸——與呼吸、語言、發聲有關貫注心脈——推動血行——與氣血運行、心搏的力量及節律有關沿三焦下行與臍下丹田——資先天元氣3、中氣因其化生與中焦脾胃而命名。所以李東垣稱其為“胃氣〞,主要由于不斷攝取食物,經胃的腐熟,脾的運化而生成。綜合其功能主要為助脾胃腐熱,消化水谷運化精微至全身,以營養臟腑器官,維系和固提中下焦臟腑之部位,化生營衛之氣升清降濁,轉氣機等。以上三氣,宗氣積于上焦膻中,其敷布在肺,中氣源于中焦脾胃,其轉輸在脾,元氣稟受于先天,藏于下熱“丹田〞,經三熱而通達全身,三者均為人體重要之氣,故又通稱為“三氣〞。4、營氣營,是營養、營運之意。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氣中比較富有營養的物質。居于脈中,為血液的組成局部,營養周身而發揮營養作用。故?靈樞·邪客篇?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素問·痹論?又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酒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由于營氣居于血中,行于脈內而達于周身,故?靈樞·營衛生會篇?又說:“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營周不休〞。雖然營血二者概念不同,但又不可別離,故常并稱“營血〞。含義: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又稱“營血〞、“營陰〞。生成: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中之精專局部〕分布:進入脈中,循行運行全身,內入臟腑,外達肢節,終而復始,營周不休。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

營氣5、衛氣衛有“衛護,保衛〞之意,衛氣的生成和敷布與脾肺腎三臟有密切關系。衛氣、根源于先天由腎中先天之精所化生,腎居下焦。故素有“衛出于下焦〞之說。但?靈柩·營衛生會篇?指出:“衛氣與營氣一樣,皆生于水谷〞“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素問·痹論?也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可見,衛氣又必須依賴于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發揮作用。再那么衛氣敷布全身,充實肌表發揮其防御和溫煦功能,必須依靠肺氣的宣發。故衛氣又有“根于下焦,滋養于中焦,開發于上焦〞的說法。衛氣,其性剽悍滑疾〔活動能力強〕,運行急疾而流利,不受經脈之約束,行于皮膚肌肉,臟腑組織。其功能主要是護衛肌表,抗御外邪的入侵,主司汗孔之開合,調節體溫,溫煦臟腑,潤澤皮毛等。?靈樞·本臟?說:“衛氣者,所以溫分內,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也。〞這是對衛氣功能的精辟概括。人體臟腑活動,特別是肌表,皮膚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強弱,有密切的關系,假設衛氣缺乏,肌表不固,常出現形寒怯冷,自汗不止,而且外邪易乘虛而入,致人于病。含義:行于脈外而具有保護作用的氣。又稱“衛陽〞。生成: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氣〕分布: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內至胸腹臟腑,外而皮膚肌腠,布散全身。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溫養全身、調控腠理。

衛氣二者皆由水谷精微化生

性質:精純柔和

分布:行于脈中功能:營養周身生化血液屬性:主內守屬陰性質:膘疾滑利

分布:行于脈外

功能:溫養臟腑

護衛體表屬性:主衛外屬陽

營氣衛氣二者運行協調,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其往來貫注,并行不悖,營中有衛,衛中有營

含義:是構成各臟腑、經絡的根本物質,也是推動和維持各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根底。生成:由肺納自然界的清氣脾胃運化水谷之精氣和腎先天之精綜合而成分布:分布于臟腑和經絡之中功能:構成臟腑經絡組織,維持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經絡臟腑之氣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分布在人體不同部位之氣,其化生雖有不同,但總的說來,不外于腎中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很吸入自然界之清氣三局部,腎中精氣來自父母藏于腎中是為先天之精氣,水谷之氣是由脾消化吸收飲食物而來的后天水谷之精氣,清氣存在與自然界中,經肺吸入體內。總之,氣生成的多少,與先天之精氣是否充足,飲食營養是否豐富,肺脾腎三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關系,其中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尤為重要。所以?靈樞·五味篇?說:“谷不入,半日那么氣衰,一日那么氣少矣。〞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難經·八難?指出:“氣者,人之根本也。〞由于其來源和分布不同,各自功能也相互有別,但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二〕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攝作用氣化作用營養作用氣的功能1、推動作用人體臟腑經脈的生理功能,生長發育,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輸布,都依靠氣的激發和推動,方能維持正常:如元氣有激發和推動臟腑的作用,使其功能生生不息,不斷化生新的氣血津液,以供生命活動之消耗和生長發育之需要。又如宗氣,貫心脈而行氣血,故有“氣為血肺,氣行那么血行〞之說。此外,津液的輸布于尿的排泄,即人體整個誰液代謝過程,也都依靠氣的推動作用而完成的,假設氣虛那么推動作用減弱,生長發育就會緩慢,臟腑功能亦會衰退甚至出現血行滯緩,淤阻和水溫內停等病癥。2、溫煦作用人的體溫恒定主要靠氣的溫煦和調節,?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即溫煦。?靈樞·本臟篇?說:“衛氣者……司開合者也〞,即調節汗孔之開合,以維持體溫之恒定。如果體內陽氣虛衰,溫煦作用減弱,那么見畏寒怯冷,四肢不溫。但假設開合失司,開多陽氣外泄而畏寒,假設合多該開不開那么陽氣閉合,又會使體溫升高,所以在理解氣的溫煦作用的同時,還應了解氣對體溫的調節作用。3、防御作用氣能護衛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里所說的氣,是指氣的防御作用。外邪已經侵入身體之后,氣又能與病邪作斗爭,驅邪外出,恢復健康。?靈樞·刺節真邪篇?說:“虛邪入之,于身也深……有所結,氣歸之……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這里所說的“氣歸之〞“氣因于骨〞都是指正氣聚積于邪氣入侵之處,發揮抗拒外邪的作用。4、固攝作用固攝就是控制,統攝的意思。氣的固攝作用主要表現于統攝血液,在脈管中運行,而不溢于脈外,控制和調節汗孔,膀胱及肛門的開合,使汗、尿、糞有節制的排出體外。固攝腎精使其不妄泄耗損,攝納腎氣,維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濁之氣的正常交換,提固維系臟腑器官位置,使之不虛陷下垂。氣的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是相輔相成的,雙方必須相互協調,如氣對血的作用,一方面能推動血液的流行,一方面又能統攝血液的運行,假設氣不推動,那么血液滯緩或淤阻脈道,假設氣失統攝那么血行失制,不循其經,溢出脈外而為害。只有推動與固攝相互協調,血液才能正常、而有規律的循行于脈中。5、氣化作用“氣化〞是氣的功能之一,即體內各種物質的化生和相互轉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精化為氣。〞王冰注曰:“氣化那么精生。味和那么形長〞。實際是對人體各種物質相互轉化,即物質代謝過程的概括。二是指臟腑的某種功能活動。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那么能出矣。〞這里的氣化僅指膀胱氣化即膀胱的排尿而言。又如?內經?說:“腎主水〞即指腎對水液的蒸騰氣化而言,腎的氣化正常那么開合有度,開,那么代謝的水液和廢物得以排出,合,那么機體所需要的水分得以保存。而且強調腎的氣化作用在水液代謝過程中是貫徹始終的,可以說:“氣化是中醫機體內復雜物質代謝過程的樸素認識。〞6、營養作用作為物質的“氣〞對人體其有的營養作用,它不僅能“肥腠理〞“榮四末〞,而且內注五臟六腑,營養人體內外上下。?婦人良方?說:“榮者水谷之精,和調于五臟,灑塵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源源而來,化生于脾,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具體說明了氣在人體內的營養作用。綜合氣的生理功能,表現上述幾個方面,雖各不相同,但彼此又都是相互協調統一的。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為物質,而物質的運動是永恒的,人體內氣的運行,常指營氣與衛氣而言。?靈樞·營氣篇?、?五十營篇??營衛生會篇??衛氣行篇??歲露篇?等,論述較為詳細。在此因時間關系不一一例舉,今僅對氣運行的一般規律做概括起來表達:〔三〕氣的運行氣,是活動能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像微粒流一樣不停的運動于全身,并保持有出有入的新陳代謝在其運動流行過程中,不同的氣,運動形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升降出入,那么是最根本的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用〞說明人體各臟腑都在進行著“升降出入〞的活動,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形式。正是“非出入,那么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那么無以生長化收藏。〞即升降出入一旦停止,那么生命活動也將完結。氣機的含義: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運動的根本形式:升:氣自下而上的運行降:氣自上而下的運行出:氣自內向外的運行入:氣自外向內的運行氣運動的意義:先天之氣、谷氣、清氣的布散全身精、血、津液在體內的運行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人與自然相聯系和適應離不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的運動與氣化氣的運動是產生氣化過程的根本氣的運動以及氣的陰陽雙方之間相互作用是氣化過程發生和賴以進行的前提與條件氣化過程寓有氣的運動,氣的各種運動形式正是從氣化過程中得以表達

氣機和氣化的關系具體而言: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為升降之樞紐;六腑氣機是降中寓升一般規律: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氣的運動與氣化

臟腑之氣的運動規律所以,人的生理活動,諸凡飲食水谷的消化,水谷的敷布,廢物的排泄,呼吸的調節,以及精神情態的條達,機體反響的協調,無不以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為根本保證。氣機調暢是對氣的運動平衡的生理狀態的描述。一旦升降失調,出入不利,氣的運行阻滯或逆亂,那么臟腑經絡上下內外的協調統一,必然遭到破壞而發生多種病變即氣機失調,如脾氣下陷,胃氣上逆,肝氣上逆,肺氣上逆,腎氣不納,心腎不交等。?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類經?又進一步說:“夫百病皆生于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那么無所不病,故其在外有六氣之侵,在內那么有九氣之亂。而凡病之為虛為實,為熱為寒,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那么止一氣字足以盡之。故臨床治療諸病也常以治氣為首。〞氣機不暢—氣的運行受阻而不暢通

氣滯—氣機受阻較甚,局部阻滯不通氣逆——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

氣陷——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

氣脫——氣的外出太過而不能內守

氣閉——氣不能外達而郁結閉塞于內

氣運動失常的表現形式氣機失調所謂“九氣之亂〞也皆指氣機逆亂寒熱失調之病變機理。?素問·舉痛論?說:“……怒那么氣上,喜那么氣緩,悲那么氣消,恐那么氣下,寒那么氣收,炅那么氣泄,驚那么氣亂,勞那么氣耗,思那么氣結。〞在中醫學中氣這個名詞具有多種含義。例,致病的六淫稱為邪氣,機體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為正氣。中藥的寒熱溫度稱為四氣。這些氣含有氣候,功能,性質的多種意義,我們所論的氣是指構成人體和推動人體生理活動的最根本物質而言,應與其他氣加以區別。第三節血血的根本概念血的生成血的運行血的功能血的根本概念紅色液態物質循行于脈中血富有營養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之一化生之源水谷之精——營氣和津液物質根底腎精相關臟腑功能脾胃: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和津液是血液生成的物質根底心肺:營氣和津液由脾上輸于心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貫注心脈,在心氣的作用下化赤而為血。腎:腎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為血,腎精化生元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于血液化生。血的生成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肺朝百脈——肺氣宣發肅降,調節氣機肝主疏泄——調節血量,維持血液循環及流量的平衡肝藏血——

防止血溢脈外脾主統血——控制血在脈中運行,防止血溢脈外血的運行

相關臟腑功能意義:血液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濡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發揮生理功能,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生理表達:血色紅潤、肌肉壯實、皮膚和毛發潤澤、感覺靈敏、運動自如。病理表現:面色萎黃、肌肉瘦削、肌膚干澀、毛發不榮、肌膚麻木運動無力失靈血的功能

濡養意義:人的精神活動必須得到血液的營養,只有物質根底的充盛才能產生充分而舒暢的精神情志活動。生理表達:精神充分、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思維敏捷。病理表現:精神疲憊、健忘、失眠、多夢、煩躁、驚悸,甚至神志恍惚、譫妄、昏迷。血的功能

化神津液的根本概念津液的代謝津液的功能第四節津液津液的根本概念含義: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津液的異同:

同:同源于水谷精微,均賴脾胃運化而生成。

性狀:質地較清晰、流動性大津分布: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血液

作用:滋潤異

二者在運行代謝過程中可相互補充相互轉化、津液并稱病理上相互影響

性狀:質地較稠厚、流動性小

分布:骨節、臟腑、腦、髓作用:濡養津液的生成津液的代謝生成津液脾胃運化:胃主受納腐熟,游溢精氣小腸主液:泌別清濁,吸收水谷精微大腸主津: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液上輸于脾津液的代謝

津液的輸布脾氣散精肺主宣降、通調水道

腎主水上輸于肺全身各臟腑直接向四周布散宣發肅降身體外周體表和上部身體下部和內部臟腑重新吸收尿液清者濁者代謝后的濁液肝主疏泄三焦決瀆汗液:肺氣宣發,輸精于皮毛,經氣的蒸騰激發形成汗液排出肺呼氣:肺主呼吸,呼出水氣尿:腎氣蒸化,生成尿液;腎氣推動激發作用下排出體外;腎氣的固攝作用使尿液不會隨時漏出糞:大腸傳化糟粕,帶走一局部剩余水分津液的代謝

津液的排泄布散于體表——滋潤皮毛肌肉滲于體內——濡養臟腑輸注于孔竅——滋潤官竅滲注骨、脊、腦——充養骨髓、脊髓、腦髓流入關節——滋潤骨節屈伸津液的功能

滋潤濡養充養血脈調節陰陽排泄廢物津液為血液的重要組成局部,注于脈中,化生為血液,滋潤濡養全身。津液可調節血液濃度,津血互化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精氣血津液是產生一切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根底

神是人體生命的主宰及總表達相輔相成相互依附無形那么神無以附,無神那么形無以活

形為神之宅,神為形之主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機理:氣是血液化生的動力,氣為血液化生的原料生理:氣充盛那么血液充足病理:氣虛虧那么血虛治療:補氣生血氣與血的關系: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攝血氣能行血機理:氣直接推動血行氣通過促進臟腑功能而推動血行生理:氣行那么血行病理:氣虛、氣滯那么血瘀,氣逆、氣陷可出血治療:補氣理氣、降氣升提機理:血液正常循行于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表達于脾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生理:氣攝血,防止血液溢出脈外病理:氣不攝血那么出血治療:補氣攝血機理: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生理:血足那么氣旺病理:血虛那么氣虛治療:養血益氣氣與血的關系:血為氣之母血能養氣機理:氣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生理:血為氣的載體病理:氣隨血脫治療:補氣固脫血能載氣氣能生津機理:氣是津液生成的動力,津液的生成依賴于氣的推動作用。生理:氣充盛那么津液足病理:氣虧虛那么津液缺乏治療:補氣生津氣能行津機理: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生理:氣行那么水行病理:氣虛、氣滯那么水停,即“氣不化水〞治療:行氣與利水并用氣與津液的關系氣與津液的關系氣能攝津機理:氣通過對津液排泄的有節控制,維持著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恒定生理:維持體內津液代謝平衡病理:氣虛,固攝力量減弱那么津液外泄治療:補氣固津津能生氣機理:津液受到各臟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化生為氣生理:津充氣旺病理:津液虧耗那么氣衰少治療:氣陰兩補津能載氣機理:氣的運行須依附于津液,否那么會漂浮失散而無所歸生理:津液是氣的載體病理:氣隨津脫治療:益氣固脫、補液養津氣與津液的關系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養功能相同:濡養和化神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精血同源

水谷精微化血腎精生髓化血

血液可化生為精,以不斷補充和滋養腎之所藏,使腎精充實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同源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

功能相同:滋潤濡養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組成局部

脈中津液可滲出脈外化為津液,彌補脈外津液的缺乏

津血互化“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病理:經絡

主要內容

經絡學說概述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在中國的文化中屬于描述自然規律〔包括人〕的系統理論,大概只有易經和中醫,它們都產生于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易經,前面我們說過。中醫理論除了有陰陽五行這樣抽象概念外,還有經絡、臟腑、氣血等構成要體的實在概念。經絡是中醫理論的根本概念之一。它的出現與早期的灸療有密切關系。根據75年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兩部灸經的描述,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了經脈的循環路線,并發現有病時,這條路線可以治療相應的疾病。因此它是一個實證的概念,而非抽象的或文化的概念。使用金屬針治療是我們祖先的偉大創造。?黃帝內經.靈樞經?的首篇?靈樞.九針十二原?“欲以微針同其經脈,調以血氣。〞?黃帝內經?除了記錄了馬王堆書中的脈,〔經脈〕還增加了絡脈,合稱為經絡。經絡學說的概念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概念、構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形體官竅、精氣血神之間相互聯系的根底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局部。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醫根本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局部。經絡學說不僅是中醫針灸學的理論根底,對于指導中醫各學科均有重要意義。所以?靈樞.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古人還有“醫而不知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業者不可不熟。〞說明經絡學說的重要性。一、經絡的根本概念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局部。

經與絡的關系:經——經絡系統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線

絡——經的分支,網絡全身;無固定循行路線從字義上看,“經〞有徑的意思,是縱行的干線,“絡〞有網的含義遍布全身。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表里、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份功能活動的通路,是人體特有的組織機構和聯絡系統。它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共同溝通人體內外,普及全身,形成一個完整體系,這就是經絡系統。〔它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復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及組織器官聯成一個有機整體。二、 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由經脈和脈絡組成。經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正經有十二,既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為經絡系統的主體。其中每一經脈聯屬一個臟腑,并以所屬的臟腑命名。奇脈有八,即督脈、住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奇經八脈。經絡系統的組成

十二經脈別絡〔大絡〕經脈奇經八脈絡脈浮絡十二經別孫絡十二經筋外連連屬局部十二皮部內屬——五臟六腑

古人將十二正經比作江河干道,奇經比作調節流量的湖泊。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較大,共有十五,其中十二經脈和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一支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有別走鄰經之意,可以加強表里陰陽兩經的聯系和調節。絡脈浮行于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十二經絡一行分之間,直接和十二臟腑相通,按陰陽表里相連,逐經相傳。〔稱為正徑〕此外還有十二經別,十二筋經,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經別是經脈別出的路經,也屬于經脈范疇,能加強表里兩經的聯系,同時還能通達某些正經未能行經的器官和形體部位,以補正經缺乏,十二經別循環于身體的深部,由四肢走入內臟,復出頭顱,是隨陰經與陽經出入離合,互為表里。而中途聯系的通路,〔因為正經別出支脈故又稱別行正經〕。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循環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統的總稱,有聯綴百骸,維絡全身,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皮膚部位的反響區。經絡中的十二經脈再加上奇經中的任督二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合稱“十四經脈〞。十二經脈的名稱

命名原那么1上為手,下為足:行于上肢者為手經,行于下肢者為足經。2內為陰,外為陽:四肢內側前中后依次為太陰、厥陰、少陰;四肢外側前中后依次為陽明、少陽、太陽。3臟為陰,腑為陽:陰經屬臟,陽經屬腑。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的命名,是根據陰陽理論演繹而來的。陽氣初生,稱少陽。陽氣大盛稱太陽,陽氣極盛,稱陽明。陰氣初生稱少陰,陰氣大盛稱太陰,陰氣消盡稱厥陰。將三陽三陰配屬手足,而稱為手三陽和手三陰。足三陽和足三陰合稱十二經。具體名稱

前——手太陰肺經內側——

手三陰經中——手厥陰心包經上肢——手后——手少陰心經前——手陽明大腸經外側——

手三陽經中——手少陽三焦經后——手太陽小腸經前——足太陰脾經內側——足三陰經中——足厥陰肝經下肢——足后——足少陰腎經前——足陽明胃經外側——足三陽經中——足少陽膽經后——足太陽膀胱經奇經的命名也有一定意義。如“任〞有“妊〞的含義。因該經與女子妊娠有關。“督〞作“中〞字解,因該經脈循環于背部正中,督率諸陽,“沖〞是沖要的意思。因該經脈為十二經脈之海,挾臍直沖而上故名之。“蹺〞有足跟的意思,起于足外踝下,叫陽蹺。而起于足內踝的稱陰蹺。至于“維〞字古人作“網維〞解釋是維系的意思。陽維是維系聯絡一身在表之陽,而陰維是維系聯絡一身在里之陰,因此定名“陽維〞和“陰維〞。。十四經脈的走向和循環具有一定規律。其中十二經脈是陰經接陽經,陽經接陰經。周流循環,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如〈〈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假設以軀干為中心,那么手三陽和足三陰自肢體遠端行向軀干,為向心性經脈。手三陰和足三陽自軀干走向四肢遠端,是遠心性經脈,簡便記憶方法是:“兩手上舉,陽經下行,陰經上行。〞三、 十四經脈的走向和循環規律

十二經脈上下左右對稱地循環于體表,在四肢,陰經行于內側,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陽經行于外側,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頭部是陽明以行于面額,足太陽行于頭頂和枕部,足少陽行于顳側和耳旁。在軀干手三陰行于胸部,手三陽行于肩背,足三陰和足陽明于腹部,足少陽和足厥陰行于身側,足太陽行于背部。陽經屬腑絡臟,陰經屬臟絡腑,從而構成了絡屬臟腑表里的關系。任脈和督脈皆起于胞中,下出會陰,任脈向前正中線,經腹、胸至咽喉、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兩目眶下,與督脈相接。督脈正中線在脊柱里行經骶腰,在項后入顱內絡腦,并由頭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至上唇系帶處與任脈相接。奇經八脈——這八條經脈,不直接與臟腑相連,且無表里關系。其中任督二脈直行于人體前后正中,分別統司全身陰陽各經,其他六脈那么分屬十二經脈,起著調節氣血的作用。

手三陰從胸走手手走向規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足三陰從足至胸腹走向規律1.相表里的陰陽兩經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食指末端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無名指端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端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大趾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

足大趾后

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足小趾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交接規律

2.同名手足陽經交接于頭面部〔“頭為諸陽之會〞〕鼻翼旁〔迎香〕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目內眥〔睛明〕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目外眥〔瞳子髎〕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3.足、手陰經交接于胸部

心中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胸中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

肺中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一〕十二經脈頭面部的分布頭為諸陽之會:陽明經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陽明經行于額部;少陽經分布于頭側部;手太陽經行于面頰部,足太陽經行于頭頂、后頭部。總的來說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后。

〔二〕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的分布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內側前中后,太陰厥少陰〞。但足三陰經在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陰、太陰、少陰。陽經分布在四肢的外側面:“外側前中后,陽明少太陽〞。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表里經┐

┌同名陽經┐

┌表里經┐

┌─→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心中←───────┘│└→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胸中←───────┘│└→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肺中←───────┘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手太陰肺經

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肌,屬肺,從肺系〔與肺相連的氣管、支氣管及喉嚨等〕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間隙,距正中線6寸〕,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橈側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橈側,距離指甲根角一分許的地方。〕

分支:從手腕的前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LI1商陽穴〕,交于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

起于食指橈側端〔商陽穴LI1〕,經過手背行于上肢〔外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后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鎖骨上窩〕,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至大腸,屬大腸。

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溝穴Du26),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交會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出而挾口兩旁,環繞口唇,在頦唇溝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下關穴,沿發際,到額前。

分支1:從頜下緣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

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2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街。

分支2: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至氣街,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后沿大腿之前側下行,至膝臏,向下沿脛骨前緣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

分支3:從膝下三寸處,下行入中趾外側端。

分支4:從足背〔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交于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至內踝尖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中,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

起于心中,走出后屬心系〔心與其他臟相連的脈絡〕,向下穿過膈肌,絡小腸。

分支:從心系分出,挾食道上行,連于目系〔目與腦相連的脈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