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點睛提升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點睛提升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點睛提升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點睛提升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點睛提升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下冊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選擇題

1、《宋史》載: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材料中的一渠是指(

)A.鄭國渠B.都江堰C.靈渠D.大運河

2、“某些下層人民,通過科舉考試而躋身仕途,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分子;或者雖然沒有入仕,卻由下層人民的階層上升為士階層,為其子弟今后的社會流動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材料主要表明科舉制(

)A.依據出身門第選拔官員B.動搖封建統治基礎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D.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3、2018年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禮敬科技工作者并向他們頒獎。在我國歷史上能“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并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女皇帝是()A.武則天B.唐太宗C.明成祖D.康熙帝

4、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代,這種盛世景象歷史上稱為A.貞觀遺風B.開元盛世C.貞觀之治D.開皇之治

5、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有的描寫地理、戰爭、農村、城市等,也有的關注歷史、政治、各階層人民生活、婦女的遭遇等。該材料旨在說明唐詩(

)A.數量眾多B.題材廣泛C.形式新穎D.風格多樣

6、史料是憑借,史實是基礎。史論既是從歷史中得出的結論,又是指導實踐的認知工具,是溝通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橋梁。下列選項屬于史論的是(

)A.唐朝詩壇氣象萬千,名家輩出B.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習佛法C.755年,“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D.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

7、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發達、文化活躍的王朝。宋朝把以文御武、重文輕武做到了極致。宋代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發展經濟B.鞏固邊疆C.防止武將專橫跋扈D.減少軍費

8、下列資料是某位同學準備的歷史手抄報資料,能夠反映出宋代(

)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種植;北方的粟、麥、黍、豆等在南方種植日漸增多;棉布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著名土特產

A.南方經濟的繁榮B.發達的農業生產C.手工技藝的高超D.獨特的活字印刷

9、某校七年級學生在開展“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搜集到以下貨幣。這些貨幣所處時代的階段特征是(

A.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10、宋代所造海船,載重量一般有數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載重量可達萬石,而且設置了水密隔艙,增加了抗沉性和橫向強度。這說明宋代(

)A.商業貿易繁榮B.造船技術先進C.手工業興盛D.中外交通發達

11、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

)A.統一全國B.建立元朝C.統一蒙古D.起兵抗元

12、“……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材料中描述的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該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3、下圖是我國古代經濟變化示意圖,與如圖相對應的時期應是。

A.北宋時期B.南北朝時期C.南宋時期D.唐朝中期

14、他的詞“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他極大地提高了詞的品位,確定了豪放派在宋代詞壇的重要地位。他是A.李白B.蘇軾C.李清照D.辛棄疾

15、司馬光前后用了19年時間,完成了這部巨著,其在《進書表》中稱“臣之精力,盡于此書”。此書是指:(

)A.《夢溪筆談》B.《大唐西域記》C.《西游記》D.《資治通鑒》

16、下面圖片所反映的共同的歷史主題是(

A.中國古代改革家B.對外友好交往C.抗擊外來侵略D.發展民族經濟

17、“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后,女真族又興起于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工程。”這段材料說明了明長城修筑的(

)A.歷史原因B.歷史過程C.歷史影響D.歷史人物

18、鄭和七下西洋,長駛遠駕,“示中國富強”。如此盛大的遠航,卻突如其來,悄然而去。“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其直接原因是A.明朝國力的衰退B.科學技術的落后C.西方列強的侵略D.八股取士的影響

19、中國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其中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是(

)A.金、遼B.遼、元C.元、清D.宋、元

20、元朝時,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外國人遷入我國,與中國人通婚,形成一個新的民族是(

)A.蒙古族B.女真族C.回族D.滿族

21、下列能反映清代長期實行閉關政策的經濟根源的觀點是A.“恐西洋教傳入,有亂中國固有道統”B.“將所有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C.“南夷之通商……貪而不親,求而無厭D.“天朝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22、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之一,它誕生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3、下列表格中事件反映的清初歷史特征是時間事件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康熙五十二年(1713)冊封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乾隆三十六年(1762)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A.繁榮開放的盛世景象B.民族關系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C.思想文化的發展昌盛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二、綜合題

24、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1)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示所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這樣設置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式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摘編自《明太祖實錄》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朱元璋改組“我國政治制度”的舉措。他設立了什么特務機構?材料三:雍正年間,朝廷臨時設立軍機房,處理西北軍務,不久改名為軍機處,成為常設機構,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軍機處是什么性質的機構?

(4)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總體趨勢。

25、閱讀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第歲以絹二十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生育番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爭)。——《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以帝師領院事,掌全國釋教僧徒,兼治吐蕃之境。下轄吐蕃三道宣慰司及僧錄司、僧政司、都綱司等衙。——《元史》材料三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割據勢力一系列重大斗爭,建立起一個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國家。乾隆時期,清朝的疆域已經最后形成……這就基本奠定了中國今天疆域的規模。——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和約內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和約對整個中華民族發展有什么影響?

(2)材料二中,元世祖為了治理“吐蕃之境”而設置了什么機構?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別列舉一例清朝前期統治者同外部侵略勢力和內部分裂割據勢力做斗爭的史實。

(4)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在西藏設置了什么行政長官?起到了什么作用?

26、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憑借著勤勞與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版塊一思想篇】

(1)“無為而治”是版塊一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張(寫序號)?漢初統治者借鑒了該主張并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了哪一政策,使得經濟逐步得以恢復,社會局勢逐步穩定?

【版塊二文學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詩詞文賦爭相輝映,璀案奪目。隨著古代歷史的發展,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大體上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唐詩、宋詞、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和明清小說。

(2)根據版塊二中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一位元代雜劇家及其代表作。分析歸納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發生如此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