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樺甸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深度自測試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吉林省樺甸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深度自測試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吉林省樺甸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深度自測試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吉林省樺甸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深度自測試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吉林省樺甸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深度自測試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選擇題

1、這是對某一遺址中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復原后的描述:“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額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據此判斷,該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B.北京人遺址C.山頂洞人遺址D.半坡人遺址

2、“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嫘祖教民養蠶繅絲”,我國古代的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和諧平等B.游牧文明C.農耕文明D.神話傳說

3、《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天下為家”的承繼是以世襲制為制度保障的,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這種制度開始于(

)A.禹傳子,家天下B.西周分封制C.秦滅六國統一天下D.東漢莊園制

4、研究歷史離不開文字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5、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下面的圖片共同見證了我國先民(

賈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龜甲和骨笛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A.過著定居生活B.開始飼養家禽C.掌握磨制技術D.學會建造房屋

6、下圖為收藏于博物館的“孔子問道于老子”畫像石拓片。該畫像反映了(

A.炎黃部落結成聯盟B.西周開始分封諸侯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D.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7、某同學梳理郴州歷史沿革(如表)。與這三個時期相對應的制度是(

)時期沿革內容春秋戰國屬于楚國秦漢秦始建郴縣,漢初屬桂陽郡元設郴州路,隸屬于湖廣行省

A.分封制、行省制、郡縣制B.郡縣制、行省制、分封制C.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縣制、分封制

8、下表反映了我國某個朝代建立的相關史實,這個朝代的名稱應該是()

A.夏朝B.周朝C.秦朝D.漢朝

9、西漢政府十分重視養馬和鼓勵私人養馬,并加強馬匹出口管制,據《漢書》記載:(景帝時規定)“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漢朝初期實施這些措施主要為了滿足(

)A.發展農業生產需要B.交通運輸需要C.邊境備戰和用兵需要D.鎮壓農民起義需要

10、漢武帝為籌措對匈奴作戰的經費,向地方富商借貸,但有些富商大賈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擔心朝廷不能獲勝而不肯借貸。對此,漢武帝A.頒布推恩令B.統一度量衡C.實施鹽鐵官營專賣D.命張騫通西域

11、“光武中興”盛世局面的開創者是A.諸葛亮B.曹操C.劉秀D.趙匡胤

12、楚漢之爭的雙方是(

)A.陳勝和吳廣B.陳勝和劉邦C.吳廣和項羽D.劉邦和項羽

13、觀察下圖,為所示政權并立局面奠定基礎的戰役是(

A.官渡之戰B.巨鹿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

14、西晉時期,有一場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嚴重的中央皇室內亂,更讓中國從那之后的時代進入了五胡十六國。這場動亂是(

)A.八王之亂B.七國之亂C.牧野之戰D.國人暴動

15、北魏經過改革以后出現了“胡人漢服”的社會風尚,這次改革的領導人是(

)A.商鞅B.秦始皇C.漢武帝D.孝文帝

16、民以食為天,華夏兒女歷來關注農業生產。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

)A.《齊民要術》B.《農政全書》C.《本草綱目》D.《天工開物》

17、“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當時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國勢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C.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D.促成了西漢的強盛

18、關于春秋后期,導致分封制瓦解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B.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C.春秋后期,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生產力水平較大提高。D.諸侯國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致使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19、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關于這個說法,最有力的證據是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

①遺址②傳說③化石④文獻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0、《三國志》記載“(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遣將軍衛溫……浮海求夷洲”的是()A.曹操B.劉備C.孫權D.司馬炎二、綜合題

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見如下表格政治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摘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

(1)根據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可知這是我國古代哪個時期的什么名稱的著名變法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引發這次變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確立對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3)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被封為將軍,后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這主要得益于材料一中哪一點內容的規定?材料二

舊貴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損害,與太子串通一氣誹謗他。……他被誣陷"謀反",慘遭"車裂"而死。他雖遭不幸,但新法仍繼續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

(4)你知道材料二中的“他”主要是因為材料一中的哪一點內容才會被誣陷“謀反”,慘遭“車裂”而死嗎?

(5)根據材料二,判斷此次變法是否成功?請說明理由。

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司馬遷《史記·商鞅列傳》材料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回師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

(1)材料一中“衛鞅”指誰?“孝公”指哪國國君?這一理論屬哪家學派?

(2)寫出一個跟商鞅變法相關的成語。

(3)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誰?他“掃六合平定天下”是哪一年?

2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的發展與否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探究。

【農業起源篇】

(1)中國是農業大國,我國農業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和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遺址可以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哪兩種農作物的國家?

(2)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逐漸形成哪一民族?后人尊稱炎帝和黃帝為什么?

【農業科技篇】

(3)春秋時期被譽為“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這一時期哪兩項重要技術的出現能證明這一論斷?

(4)“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戰國時期,各國都重視興修水利,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是哪一項水利工程?它是由誰主持修建的?

(5)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北方民族與漢族互相學習,使各種生產技術不斷得到交流和提高。北朝賈思勰將這些技術總結撰寫成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請寫出這部農書的名稱。

【農業政策篇】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和推廣,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國古代的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

(6)商鞅變法中為了加強對人民的管理,改革了哪一制度?為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商鞅變法有經濟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7)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什么政策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出現的治世局面被稱為什么?

【啟示篇】

(8)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現階段我國農村脫貧攻堅已取得了決定性成就,通過以上探究。你認為怎樣才能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24、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中國精神——追根溯源】材料

現代國家固然需要強調依法治國,但也要強調以德治舊。法治與德治必須結合。法可厚,德可固法……堅持德治與法治統一,自律與他律并重,社會才能穩定有序——唐志君《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現代選擇》

春秋戰國時期是學術思想非常活躍的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也是中國精神產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請聯系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中“法治”“德治”分別源于這一時期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

25、某校七年級歷史學習小組正開展“秦帝國興亡史”的主題探究活動,請你也來參加。材料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材料二

如下圖

材料三

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的一次慶功宴上對群臣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諸侯”。材料四

“秦始皇把全國分成36郡,每個郡又分成數目不等的縣。所有這些(郡縣)官員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祿,他們的職位不是世襲的,隨時可以罷免。……此后,這個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材料五

“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胡曾材料六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涉、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1)材料一中“秦王”是指誰?“秦王掃六合”有何重要意義?

(2)據材料二兩幅圖片所示,秦統一后的全國通用文字和標準貨幣分別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四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秦始皇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