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775.4-2020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 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_第1頁
GB∕T 38775.4-2020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 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_第2頁
GB∕T 38775.4-2020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 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_第3頁
GB∕T 38775.4-2020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 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_第4頁
GB∕T 38775.4-2020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 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K8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E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1范圍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概述 4.1保護區域 4.2限值符合性要求 5.1電磁場限值 5.2接觸電流限值 6測試方法 6.1測試條件 6.2測試儀器 6.3無線充電系統測試狀態 6.4電磁場測試方法 6.5接觸電流測試方法 7測試結果評定 7.1電磁場測試結果評定 7.2接觸電流測試結果評定 附錄A(資料性附錄)測試記錄表格 參考文獻 ⅠGB/T38775《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分為以下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車載充電機和無線充電設備之間的通信協議;—第3部分:特殊要求;—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本部分為GB/T38775的第4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部分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提出并歸口。本部分起草單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興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浙江萬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惠創智無線供電技術有限公司、許繼電源有限公司、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冀北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南瑞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東南大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妮、王延召、劉永東、萬保權、葛得輝、翟學鋒、張建功、魏斌、馬建偉、王陽、Ⅱ本文件的發布機構提請注意,聲明符合本文件時,可能涉及第6章相關的專利的使用。本文件的發布機構對于該專利的真實性、有效性和范圍無任何立場。該專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保證,他愿意同任何申請人在合理且無歧視的條款和條件下,就專利授權許可進行談判。該專利持有人的聲明已在本文件的發布機構備案。相關信息可以通過以下聯系方式獲得:專利持有人姓名:廈門新頁科技有限公司/廈門新頁電氣有限公司地址:廈門市思明區金山路8號和盛大廈11層請注意除上述專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內容仍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1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GB/T38775的本部分規定了在對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充電時,電動汽車內、外的電磁環境限值和測試方法。本部分適用于電動汽車靜態磁耦合無線充電系統,其供電電源額定電壓最大值為1000VAC或1500VDC,額定輸出電壓最大值為1000VAC或1500VDC,原邊設備采用地埋安裝或地上安裝的方式。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900.60—2002電工術語電磁學GB/T12113—2003接觸電流和保護導體電流的測量方法GB/T38775.1—2020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38775.3—2020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3部分:特殊要求3術語和定義GB/T2900.60—2002和GB/T38775.1—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個人因從事固定或指定的職業活動而受到的所有電磁場曝露。在接受適當的指示和培訓的條件下,工作者已知且自愿經歷電磁場的影響。3.2公眾受到的所有電磁場曝露,不包括職業曝露和醫療曝露。一般情況下,公眾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曝露于電磁場。3.3接受醫療診斷或認可的醫療治療的病人或作為醫療研究的志愿者受到的電磁場曝露。3.4植入人體內的有源醫療器械。通過外科手術或內科方法,部分或整體地植入人體體內的;或通過醫療侵入手段進入自然腔口的,并且術后仍留在體內的有源醫療器械。注1:本部分指的是植入式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臟除顫器和心臟再同步設備。注2:改寫GB16174.1—2015,定義3.3。23.5當人體或動物接觸一個或多個裝置的或設備的可觸及零部件時,流過他們身體的電流。[GB/T12113—2003,定義3.1]3.6針對可能引起有害健康影響的人體組織確定的限值,其嚴格符合所有已知生物物理相互作用機制,通常難以測量。只要不超出基本限值,就可確認不會發生已知的急性有害健康影響。3.7v為便于實際曝露評估而引入的便于實際測量的物理量,用以確定是否可能超出基本限值。超出參考水平不表示一定超出基本限值,但要確定是否符合基本限值。定義如下四個保護區域,見圖1:給使用者,保護區域1為原邊設備和副邊設備的外形輪廓所構成的空間;保護區域3又分為以下兩部分:;。圖1保護區域示意圖34.2限值符合性要求應遵守如下限值符合性要求:—保護區域1和保護區域2:制造商宜采取合理措施,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主動或被動進入保護區域;●在進入可能發生這種曝露的區域之前進行檢測和關閉;—保護區域3、保護區域4和非車載功率組件:接觸電流應符合表4的限值,電磁場應符合以下兩種限值組合之一:●表1的基本限值及表3的磁場限值;●表2的參考水平及表3的磁場限值。人體曝露的電磁場限值包括基本限值和參考水平,分別見表1和表2。符合表2的參考水平,可確保符合表1的基本限值。表1人體曝露電磁場基本限值曝露特性曝露特定部位頻率范圍內部電場強度Ei職業曝露頭部中樞神經系統20Hz≤f<25Hz25Hz≤f<400Hz400Hz≤f<3kHz3kHz≤f≤400kHz-4f其他頭部和軀干所有組織20Hz≤f<3kHz3kHz≤f≤400kHz-4f公眾曝露頭部中樞神經系統20Hz≤f<25Hz25Hz≤f<1kHz-4f1kHz≤f<3kHz3kHz≤f≤400kHz其他頭部和軀干所有組織20Hz≤f<3kHz3kHz≤f≤400kHz注2:所有值均為有效值。4表2人體曝露電磁場參考水平曝露特性頻率范圍電場強度E磁感應強度B或磁場強度H職業曝露20Hz≤f<25Hz25Hz≤f<300Hz300Hz≤f<3kHz3kHz≤f≤400kHz公眾曝露20Hz≤f<25Hz(5×103)V/m25Hz≤f<50Hz(5×103)V/m50Hz≤f<400Hz400Hz≤f<3kHz3kHz≤f≤400kHz83V/m注2:所有值均為有效值。5.1.2有源植入式醫療器械曝露限值有源植入式醫療器械曝露的磁場限值見表3。表3有源植入式醫療器械曝露磁場限值位置磁感應強度B或磁場強度H有效值峰值保護區域3a非車載功率組件保護區域3b保護區域45.2接觸電流限值接觸電流限值見表4。表4接觸電流限值曝露特性頻率范圍接觸電流職業曝露f<2.5kHz2.5kHz≤f<100kHzf100kHz≤f≤400kHz40mA曝露特性頻率范圍接觸電流公眾曝露f<2.5kHz2.5kHz≤f<100kHzf100kHz≤f≤400kHz20mA注2:所有值均為有效值。6測試方法實驗室環境要求如下:;。戶外環境要求如下:。6.2測試儀器檢波。測試儀器的適用范圍應覆蓋第5章中限值對應的頻率范圍,包含無線充電系統工作頻率。測試前,探頭應針對無線充電系統的工作頻率進行校準和定標。使用具有頻率分析功能的測試儀器時,分辨率帶寬應不低于表5的要求。表5測試儀器分辨率帶寬要求頻率范圍分辨率帶寬20Hz≤f≤1kHz≤5Hz1kHz<f≤20kHz≤25Hz20kHz<f≤100kHz≤250Hz100kHz<f≤400kHz≤1kHz566.2.2接觸電流測試儀器應采用圖2的感知或反應電流測試阻抗網絡進行測試。說明:A,B—測量端子;RS—模擬兩接觸點間的皮膚電阻值為1500Ω;RB—模擬人體的內部阻抗值為500Ω;U2—加權電阻值為10000Ω;—RB兩端的電壓值;—C1兩端的電壓值。圖2感知或反應電流的測試阻抗網絡原理圖除非測試儀器標準中另有規定,測試電極應為以下兩種方式之一:—測試夾;。測試電極應連接到測試網絡的測量端子A和B上。6.3無線充電系統測試狀態進行無線充電時,車輛處于靜止狀態,車輛無線充電系統應正常工作,除保證無線充電系統正常工作外的其他車輛電器應正常關閉。無線充電系統應工作在額定功率,且副邊設備應安裝在車上。無線充電系統原邊設備和副邊設備的偏移范圍和機械氣隙/離地間隙應根據GB/T38775.3—2020的要求和生產廠家的操作手冊給出的偏移范圍和機械氣隙/離地間隙范圍進行測試。應記錄原邊設備與副邊設備的相對偏移位置、機械氣隙/離地間隙和工作頻率。6.4電磁場測試方法針對保護區域3、保護區域4和非車載功率組件進行電磁場測試。針對車前、車后、車左和車右四個測試區域均應進行電磁場測試。7以車體邊緣最突出的部分為起點,后視鏡除外。場強探頭的中心應處于測試點虛擬面上。對于每個測試區域,虛擬面內的測試點應不少于2個,其中應測試的點位見表6,原邊與副邊設備處于標稱位置時的測試點示例見圖3和圖4。表6每個測試區域的虛擬面內應測試的點位測試點值/位置ab到最大讀數處圖3原邊與副邊設備處于標稱位置時的測試點示例(正視圖)圖4原邊與副邊設備處于標稱位置時的測試點示例(俯視圖)測試前,應打開車門,將座椅調整至中間位置,見圖5。若座椅無法調整至此位置,則按照生產廠家聲明的座椅位置進行調整。圖5座椅位置調整對于7座及以下的車輛,測試點應覆蓋所有的座椅。對于7座以上的車輛,測試點應覆蓋副邊設備正上方區域,包括距離副邊設備最近的4個座椅(如有)。每個座椅的測試點位置示意圖見圖6。分別行于座椅表面移動測試設備掃描測得的最大讀數處。圖6座椅測試點位置示意圖6.4.4非車載功率組件的測試點僅選取人可能觸及的非車載功率組件表面進行電磁場測試。數處。電磁場測試步驟如下:89b電磁場測試記錄表格見附錄A。表A.3為偏移量和機械氣隙/離地間隙的最小組合系列。如果測測試。6.5接觸電流測試方法如果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連接至三相電源系統,其具體接線形式見GB/T12113—2003,可根據實際的電源選擇接線形式。圖7和圖8為不同電源接線形式時的接觸電流測試系統示意圖,應使用感知或反應接觸電流的測試阻抗網絡。說明:RS—模擬兩接觸點間的皮膚電阻值為1500Ω;RB—模擬人體的內部阻抗值為500Ω;R1—加權電阻值為10000Ω;U1—RB兩端的電壓值;L,N—相線和中線;PE—保護接地;SW1—投切開關;e—A,B—測量端子;U2—C1兩端的電壓值。圖7單相接線形式時感知或反應接觸電流測試系統示意圖說明:T—變壓器;l1,l2,l3,n—投切開關;,N—e—PE—保護接地;A,B—測量端子。EUT—受試設備;圖8三相星形帶中性點接線形式時接觸電流測試系統示意圖接觸電流應在地面設施連接至交流電網的情況下,按照GB/T12113—2003進行測試。測試應在金屬接地平面上進行。測試時,宜將無線充電系統(和車輛,如有)抬升必要的最小高度測試應在不同可觸及部分之間進行。可觸及部分的測試組合參見表7所列。表7接觸電流測試點測試組合接觸電流測量網絡連接點測量端子A測量端子B1車體(例如門閂)測量端子A下方的接地平面2無線充電系統控制/顯示裝置的金屬外殼測量端子A下方的接地平面3車體(例如門閂)無線充電系統控制/顯示裝置的金屬外殼其他暴露在外的無線充電系統金屬部件其他暴露在外的無線充電系統金屬部件無線充電系統金屬部件、車體以及接地平面的所有在電動汽車充電過程中人可能同時觸及的組合,應全部列入表7中進行測試。接觸電流測試記錄表格參見附錄A。7測試結果評定7.1電磁場測試結果評定果分別進行評定,評定步驟如下:域中最終的電磁場測試結果。●如果前者低于或等于表2參考水平,則符合本部分要求;●如果前者高于表2參考水平,則采用合適的方法進一步確定前者是否符合表1的電磁場基本限值,如果低于或等于基本限值,則符合本部分要求。注:確定是否符合電磁場基本限值的方法正在研究中。7.2接觸電流測試結果評定對接觸電流測試結果進行評定的步驟如下:值測試結果。●如果前者低于或等于表4限值,則符合本部分要求;●如果前者高于表4限值,則不符合本部分要求。附錄A(資料性附錄)測試記錄表格于行駛方向,Z軸為高度。圖A.1坐標系方向定義A.2偏移量X、Y方向上的偏移量為副邊中心點與零點之間的偏差,如圖A.2所示,其參數說明見表A.1。圖A.2犡方向和Y方向的最大偏移偏移量方向偏移距離mm坐標軸dx行駛方向±xxdy行駛方向的橫向±yyA.3機械氣隙/離地間隙機械氣隙/離地間隙測量見表A.2。表A.2機械氣隙/離地間隙機械氣隙/離地間隙方向參數值mm坐標軸dz高度方向≈zA.4電磁場測試記錄表格電磁場測試記錄表格示例參見表A.3。表A.3電磁場測試記錄表格示例偏移量及機械氣隙/離地間隙組合測試點位置電場測試數據磁場測試數據(兩者任選其一)dxmmdymmdzmm電場強度EV/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