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4-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師大附中2025屆高三歷史4月線上自我檢測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1.據《呂氏春秋》記載,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剪其發,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這一記載的主旨是A.商王權力受神權制約 B.殷商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C.商湯滅夏乃以暴制暴 D.君王順應民心方能功成名就【答案】D【解析】【詳解】商湯滅夏后,正值天大旱,商湯“以身禱于桑林,剪其發,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這一記載說明君王只有順應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D正確;材料主旨不是說明王權受神權制約,故A錯誤;材料不是強調經濟活動和以暴制暴,故BC錯誤。2.史料對比是歷史探討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學在探討先秦農業發展時,摘錄了下表材料。比較表格內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論是A.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出現 B.廣泛運用了鐵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和漸漸確立 D.農夫田間集體耕作【答案】C【解析】【詳解】表格信息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并取代井田制。由此可知,最合理的推論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和漸漸確立,故C正確;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基本特點是男耕女織,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故A錯誤;漢代起先廣泛運用鐵犁牛耕,故B錯誤;井田制是集體耕作,故D錯誤。3.賀昌群在其《論兩漢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說道:“漢末大一統帝國之解體,先由其政治機構之崩壞,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權,外戚宦官之禍愈烈,政治上之破壞愈大。”漢末外戚宦官弄權實質上是A.君主專制被顛覆 B.中心集權體制遭到破壞C.君權至上的后果 D.君主的權力受到了制約【答案】C【解析】【詳解】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為防止大臣擅權,往往重用親信,一旦皇帝昏庸或年幼,簡單造成大權旁落,出現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故答案為C項。AB項不符合史實,解除;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4.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民間在訂立買賣、租佃、借貸、雇傭契約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為券書”“兩共對面平章為定”(平:協調;章:明確)的語句。這反映民間契約的訂立A.不受官府的限制和約束 B.強調雙方協商一樣原則C.完全符合雙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業發展的產物【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先和后可,乃為券書”“‘兩共對面平章為定’(平:協調;章:明確)”可知,民間契約的訂立強調雙方協商一樣,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對民間訂立的買賣、租佃等的政府看法,故A選項錯誤;“完全符合雙方各自意愿”中的“完全符合”表述肯定化,故C選項錯誤;題干強調是民間契約訂立過程中的特點,沒有體現訂立民間契約的緣由,故D選項錯誤。5.《海國圖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將其增補到百卷,增補狀況如下表所示內容籌海篇地圖各國地志夷情備采西洋器械地球天文表國地總論籌海總論增補卷數1125145111總卷數22663125334據此可知,魏源A.主要精通世界地理學問 B.擁有居安思危的家國情懷C.希望國人深化了解西方 D.帶有明顯的政治意識傾向【答案】C【解析】【詳解】魏源增加《海國圖志》的內容多涉及西方地理、軍事等,說明魏源渴望國人更加了解西方。故答案為C項。A項重點介紹地理不代表主要精通,解除;B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項就其增補內容來看,不能說明其傾向政治意識,解除。6.1864年,戶部因財力匱乏,向兩江總督曾國藩索要淮南鹽稅,曾國藩以諸種理由拒絕。次年,戶部又令江蘇巡撫李鴻章勻撥兩淮鹽稅,以解中心燃眉之急,李鴻章僅答應略增該省財政上繳數額,而鹽厘征收、運用則不容戶部染指。這反映了當時A.鹽稅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B.中心與地方的沖突異樣尖銳C.洋務運動的資金匱乏問題嚴峻 D.中心政府的權威出現了弱化【答案】D【解析】【詳解】據材料“曾國藩以諸種理由拒絕”“而鹽厘征收、運用則不容戶部染指”可知,晚清時期地方財政為地方漢族官僚把持,中心難以調度地方財政資金,反映了中心政府權威下降,故D項正確;題干不能反映鹽稅是當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故A選項錯誤;B項中“異樣尖銳”說法過于夸大,故B選項錯誤;題干不能明顯體現洋務運動資金匱乏問題,故C選項錯誤。7.下表為1842~1846年英國對華商品輸出統計。表格數據反映出當時中國1842—1846年英國對華商品輸出狀況年頭輸出總額(單位:英鎊)184296938118431456180184423036191845239482718461791439A.實行了愛護本國商品經濟的政策 B.經濟受到鴉片斗爭的破壞C.已經完全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傳統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詳解】列強通過其特權增加對中國的出口,但由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抵制,導致1845-1846年又呈下降趨勢。故答案為D項。A項不符合史實,解除;B項材料未體現,解除;鴉片斗爭后中國起先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項解除。8.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橫濱主辦了《新小說雜志》,并在上面刊行了自己創作的科幻小說《新中國將來記》。他在書中描繪了半個世紀之后的中國迎來太平盛世,成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大國。《新中國將來記》的創作A.體現了明顯的空想色調 B.折射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C.諷刺了清朝政府的無能 D.凸顯了維新派漸進改革主見【答案】B【解析】【詳解】據材料“中國迎來太平盛世,成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大國”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梁啟超為救亡圖存而進行維新變法,因此其小說內容折射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故B選項正確;梁啟超小說內容折射出了當時救亡圖存的主題,而不是體現空想色調,故A選項錯誤;材料與清朝政府的無能無關,故C選項錯誤;材料信息未體現漸進改革的主見,故D選項錯誤。9.時事政治漫畫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漫畫反映子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的重大變更,導致這一變更的最主要緣由是A.國際形勢的發展變更 B.美國放棄敵視中國政策C.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D.中國國家實力不斷增加【答案】A【解析】【詳解】漫畫一反映的是1960年頭中美雙方相互對立,漫畫二反映的是1970年頭中美握手言和。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導致這一變更的最主要緣由是美蘇爭霸中美國起先處于守勢、中蘇關系裂開惡化,即國際形勢的發展變更,故A正確;中美意識形態依舊對立,故B錯誤;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是漫畫體現的現象,不是緣由,故C錯誤;此時中國的國家實力還比較弱,故D錯誤。10.俗語即方言。但丁認為拉丁語是人工的,而俗語是自然的,俗語要比拉丁語名貴。但是,但丁認可的“光輝的俗語”必需是中樞的、宮廷的,而下層人民的俗語則是低劣的。材料說明A.俗語成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人文主義起先廣泛傳播C.拉丁語成為斗爭的主要矛頭 D.文藝復興帶有階級局限【答案】D【解析】【詳解】據材料可知,但丁認為中樞的、宮廷的俗語是光輝的,下層人民的俗語則是低劣的,說明其思想具有階級局限性,故D選項正確;俗語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體現,故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人文主義的傳播,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文藝復興的局限性,而不是體現拉丁語成為斗爭的主要矛頭,故C選項錯誤。11.某美國歷史學家評價羅斯福新政的某項措施“是美國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意味著美國起先與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支配下的所謂自助、自制和個人負責的傳統決裂,確立了個人有權享有社會權利的觀點”。這項措施是A.建立社會保障制度B.制定公允競爭章程C.提高農產品的價格D.幫助銀行復原信用【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它意味著美國起先與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支配下的所謂自助、自制和個人負責的傳統決裂,確立了個人有權享有社會權利的觀點”,可以看出這一措施具有強大的社會效益,對社會穩定產生了重大影響,這項措施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故答案為A項。B項主要針對的是企業,C項是農業方面的措施,D項是金融方面,均不符合材料信息,解除。點睛:解答本題要抓住關鍵詞和關鍵點,四個選項都是羅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們要依據材料選擇詳細的措施和內容。結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個人負責”和“決裂”,可以看出羅斯福新政強調的是社會救助,社會負責,所以本題選擇A項。12.1930年,梅蘭芳遠渡重洋,在紐約唱響《汾河灣》,眾多美國人瘋狂搶購戲票,五美元的票被炒到十六美元,創下那個年頭百老匯的天價。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緣由是A.美國股票投機熱潮的推動 B.民眾的購買力得到提高C.文化消遣迎合了大眾心理 D.美國人民仰慕東方文化【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學問可知,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民眾渴望躲避和解脫,由此出現了眾多美國人瘋狂搶購梅蘭芳戲票現象,即文化消遣迎合了大眾心理,故C正確;此時股票泡沫已經破滅,故A錯誤;此時民眾的購買力低下,故B錯誤;材料體現不出美國人民仰慕東方文化,故D錯誤。13.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起先的25年間,西歐經濟經驗了前所未有的不間斷增長。歐洲人后來把這段時期稱為“白銀的50年頭”和“黃金的60年頭”。“黃金的60年頭”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美國馬歇爾安排的救濟 B.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動C.國家削減對經濟的干預 D.歐洲具有較完善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黃金的60年頭”可以聯系1967年歐共體的建立推動西歐經濟的發展,故選B;A是1947年,解除;西歐在60年頭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走安排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C錯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經濟政策問題,解除D。14.與下圖所示德國疆域相符的時間是A.1936年3月~1937年2月B.1937年3月~1938年9月C.1938年10月~1939年2月D.1939年3月~1939年9月【答案】C【解析】【詳解】1933年,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德國疆域不斷擴大。解答此題必需抓住地圖中有關國家、地區和城市等標記物是否被德國占據。由圖中的蘇臺德區在德國的疆域內,而捷克的首府布拉格在德國的疆域外,可以推斷德國的疆域為慕尼黑協定后(1938年9月)至德國吞并捷克前(1939年3月),答案為C;1938年9月,英、法、德、意鑒定協定,強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10月德國占據了圖中的所示的蘇臺德地區,這樣,便可解除AB兩項;另外1939年3月,德國限制了包括布拉格在內的捷克斯洛伐克絕大部分地區,而圖中所示布拉格還沒有被德國占據,說明圖中所示德國疆域應在1939年3月之前,這樣,便可解除D項。【點睛】解答此題只要抓住圖示中蘇臺德地區和布拉格這兩個有效信息作為突破口,加以分析和轉化,便能正確解答。15.“二戰”后期,盟國曾召開一次代號為“公共交通起訖點”的會議,杜魯門認為它“只是一次炒冷飯,是一次把已有的協定付諸實施的會議”。這次會議是指A.德黑蘭會議B.開羅會議C.波茨坦會議D.雅爾塔會議【答案】C【解析】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的精神,因此杜魯門認為它“只是一次炒冷飯;是一次把已有的協定付諸實施的會議”。故答案為C項。其他三項與材料信息不符,解除A、B、D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中國疾病疫情概況時間流行病疫災概況病疫區域主要舉措隋、唐、五代隋末唐初頻繁,疫災頻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亂后135年間發生9次,后期的7次相當嚴峻。唐末至五代,疫災頻繁。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與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災主要發生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災主要發生在江淮之間和長江三角洲。政府主編并頒發《諸病源候論》普及醫學學問,設立傳染病醫院等防控:頒行醫方、派遣官員販災送藥:加強公共衛生系統建設、法重飲食及飲水衛生;設置城市排污系統;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等。兩宋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內共10次。宋末64年間共發生5次瘟疫,嚴峻瘟疫出現3次。春夏發病有31次南方比北方多,東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區多中心設太醫局,地方設惠民藥局,北宋設立官藥局,還設校正醫書局,專事校勘、整理醫學文獻。政府將“疫災”提升為“四大自然災難”之首。明朝276年共發生疫災330次,前期疫災次數少,中期和后期次數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較多、北方較少惠民藥局予以繼承;明中期以后,常常性藥政機構演化成在災難時才開啟的公共衛朝氣構。公立和私營的醫院起先普及,州、府、縣幾級行政區都有醫院。清朝269年共發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發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明顯上升呈現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遞減的規律。浙江、江西、福建、山東等省的疫病發生頻繁,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疫病的發生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江南地區大多數惠民藥局中,僅少數仍在瘟疫之年作為臨時施藥之所間或發揮作用。私營醫院更為普遍,民間醫生刊刻醫方散送民眾,利用自身力氣影響官府進行救治——以上材料摘編自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張劍光《三千年疫情》等醫學著作從材料中提取至少兩條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楚。)【答案】示例論題:古代中國政府應對疫病措施之淺論論證:中國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發性、連發性、危害大、頻率高等特點。防疫救災工作統一協調措施,必需依靠政府的力氣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實施。如:唐政府通過普及醫學學問,設立傳染病醫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視與傳染病流行親密相關的公共衛生,實行注意飲食及飲水衛生,設置城市排污系統,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等舉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將“疫災”提升為“四大自然災難”之首,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主動加以應對,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民眾為協助的疫病防治體系,將皇帝、中心政府、地方政府、醫學家和社會民眾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北宋設立官藥局,參加政府組織的賑濟醫藥活動,這是世界醫政史上的一個創舉。結論:中國的大一統,使政府應對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預防和事后救治相結合,積累了豐富的科學學問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闡發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機的著作,使中醫基礎理論和方劑理論得以提升和發展,值得后人借鑒。(若從明清時期疫病時空分布規律和社會成因等角度探析亦可。)。【解析】【詳解】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解題的思維過程是:首先,仔細閱讀材料,并從中提取至少兩條信息;然后,自擬論題,論題要明確;再次,結合所學學問對該論題予以闡述,要求持論有據,表述清楚。“論題”,依據材料信息“隋、唐、五代”和“兩宋”兩個階段可以得出:古代中國政府應對疫病措施之淺論。“闡述”,依據材料信息“政府主編并頒發《諸病源候論》普及醫學學問,設立傳染病醫院等防控:頒行醫方、派遣官員販災送藥:加強公共衛生系統建設、法重飲食及飲水衛生;設置城市排污系統;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等”和“中心設太醫局,地方設惠民藥局,北宋設立官藥局,還設校正醫書局,專事校勘、整理醫學文獻。政府將‘疫災’提升為‘四大自然災難’之首”并結合所學學問論述即可。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番薯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由廣東、福建人分別從安南(今越南)呂宋(今菲律賓)傳入中國大陸。清初番薯入贛。番薯傳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廣(東)福(建)客民多種之”。不久推廣到鄰近縣份,嘉慶年間,民“賴以佐食”。后來,閩粵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規模可觀的番薯產區。——摘編自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簡明中國移民史》人口與糧食問題是明清時期所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試評析材料中所示現象,并得出結論。(要求:現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歷史信息;論證充分;結論符合史實;邏輯清楚。)【答案】示例:現象:明清時期,外來的高產農作物品種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得到快速推廣。評析:伴隨著地理大發覺與全球物種溝通的出現,以玉米、番薯為代表的高產農作物品種傳入我國東南地區。由于種種緣由,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居民向湖廣、四川地區大規模遷移,為這些地區帶來了新的農作物品種,變更了這些地區的糧食結構,促成這些地區的土地開發利用和社會穩定。總之,明清時期外來的高產農作物品種的快速推廣與國內的大規模人口遷徙關系親密。其他思路示例:(1)明清時期,我國出現人口大遷徙;(2)明清時期,國內大規模人口遷徙與外來高產農作物品種快速推廣相伴而生。【解析】【詳解】現象:依據題干中供應的圖片可以從高產作物推廣、人口遷移或者二者結合的角度提出觀點,以高產作物推廣為例。明清時期,外來的高產農作物品種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得到快速推廣。評析:評析重在分析高產作物推廣的緣由,可以從新航路開拓的影響,即伴隨著地理大發覺與全球物種溝通的出現,以玉米、番薯為代表的高產農作物品種傳入我國東南地區。也可以分析人口流淌使得作物結構發生變更,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即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居民向湖廣、四川地區大規模遷移,為這些地區帶來了新的農作物品種,變更了這些地區的糧食結構,促成這些地區的土地開發利用和社會穩定。最終對論證過程進行總結升華。明清時期外來的高產農作物品種的快速推廣與國內的大規模人口遷徙關系親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孰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清政府接受李鴻章建議,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國“一五”安排指出:“礦產資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進度,資源供應的保證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產力、建立新工業基地、正確地規定工業建設安排的先決條件。”為此,國家要求“有安排地綻開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加強對某些從前沒有發覺或者很少發覺的和目前特殊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區上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據《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清政府在19世紀70年頭的礦業政策及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與清代礦業政策相比,新中國“一五”安排期間礦業政策的特點,并簡析其意義。【答案】(1)政策:允許開礦,官督商辦。緣由:列強的經濟侵略;洋務運動的推動;煤鐵等關系到國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點:列入國家發展安排;服務于國家工業化建設;獨立自主開發;特殊重視當時缺乏的礦產資源的勘探。意義:奠定了新中國礦業發展的初步基礎;促進“一五”安排順當完成;有利于國家工業體系的建立;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析】【詳解】(1)政策:依據材料一中“清政府接受李鴻章建議,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信息可歸納得出19世紀70年頭清政府的礦業政策。緣由:依據材料一中“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等信息結合19世紀70年頭的時代背景相關所學從列強的經濟侵略、洋務運動的推動、煤鐵等重要價值等方面分析其緣由。(2)特點:依據材料二中“新中國‘一五’安排指出:‘……是合理地分布生產力、建立新工業基地、正確地規定工業建設安排的先決條件。’”、“加強對某些從前沒有發覺或者很少發覺的和目前特殊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區上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結合所學可概括得出新中國“一五”安排期間礦業政策的特點。意義:依據材料二中“……是合理地分布生產力、建立新工業基地、正確地規定工業建設安排先決條件。”、“加強對某些從前沒有發覺或者很少發覺的和目前特殊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區上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結合所學從奠定了新中國礦業發展的初步基礎、促進“一五”安排順當完成、有利于國家工業體系的建立、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義。19.二戰以來,英國的外交政策困難多變,折射出國際形勢的變遷。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48年,丘吉爾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全面闡述了“三環外交”政策,他提出“第一環當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其次環是包括英國、加拿大及美國等的英語世界:最終一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無論是單個還是集體,我從來不認為英國或者英聯邦應當成為聯合的歐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從不支持這種想法。”——摘編自《丘吉爾演說集》材料二隨著歐共體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英國的均勢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據。法國準備把歐共體變成一個經濟政治共同體的想法更讓英國寢食難安。1970年,主見英國外交應面對西歐的保守黨希思政府成立,將加入歐共體的進程大大推動。1973年1月1日,英國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正式加入歐共體。——摘編自劉亞軒《冷戰時期英國的三環外交》材料三英國脫歐對于歐洲一體化所帶來的質疑并為其他歐盟成員國樹立起一種離歐的借鑒方式,這將嚴峻減弱歐盟的國際實力和影響力。此外,英國始終作為平衡法德兩國主導歐洲大陸的重要存在,在英國脫歐完成之后,此種平衡作用將會大大減弱。從肯定層面上來講,英國脫歐使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省贛州市六校2024-2025學年高三質量監測(二)物理試題含解析
- 四川三河職業學院《材料應用設計實訓(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大連市第七十六中學2025年初三模擬考試(一)化學試題文試卷含解析
-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中考第二次模擬考試化學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2024-2025學年數學三下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內蒙古赤峰市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三化學試題第二次適應性測試試卷含解析
-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工筆人物創作與表現》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林業專業外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2025年四下數學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二零二五土地轉讓合同書范例
- 幼兒園防汛工作安全排查表
- 【超星爾雅學習通】機器的征途:空天科技網課章節答案
- 中國話劇史(本二·下)第二講課件
- GB/T 41908-2022人類糞便樣本采集與處理
- GB/T 5202-2008輻射防護儀器α、β和α/β(β能量大于60keV)污染測量儀與監測儀
- GB/T 4937.17-2018半導體器件機械和氣候試驗方法第17部分:中子輻照
- GB/T 3452.4-2020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第4部分:抗擠壓環(擋環)
- GB/T 28588-2012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網技術規范
- GB/T 20523-2006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
- 發展心理學(重點回顧)
- 計劃生育協會基礎知識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