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6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6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6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6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6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汕尾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6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宋朝與并立的民族政權間的疆界大致可分為四種形態(如下表)。這些疆界形態本質上反映出宋朝()疆界形態所涉地區點狀控制的模糊疆界直轄郡縣與羈縻民族生活地區之間的模糊地帶片狀模糊疆界西夏、吐蕃、交趾、大理與宋朝之間的片狀中間地帶帶狀清晰疆界(澶淵之盟后)北宋與遼朝在河北一帶、(元祐五年后)北宋與西夏之間形成帶狀清晰疆界線狀清晰疆界宋朝與遼朝熙寧河東劃界、與交趾元豐劃界后,宋金紹興議和后形成明確的線狀疆界A.貿易有利于強化邊疆控制 B.通過盟約劃界具有局限性C.處理復雜民族關系的開端 D.應對現實安全的政治考慮〖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的疆界形勢復雜,體現出了宋朝為了應對現實政治和保持安全局勢所進行的疆界調整和劃定,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貿易與邊疆的關系,排除A項;B項說法片面,且并非本質,排除B項;C項中“開端”表述不當,排除C項。故選D項。2.19世紀中后期,在為數不多的介紹意大利統一歷史的著作中,突出的是國王伊曼紐爾二世的功績。1902年,梁啟超發表《意大利建國三杰傳》,介紹加富爾、加里波第等三位英雄前赴后繼,終于實現國家統一的事跡,該書很快便風靡于晚清社會。這一現象()A.推動了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B.為變法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現實需要 D.標志著進化史觀的最終形成〖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19世紀中后期,國人在介紹意大利統一歷史的著作中,突出的是國王的功績;而到1902年,梁啟超發表《意大利建國三杰傳》,介紹加富爾、加里波第等三位英雄前赴后繼,終于實現國家統一的事跡,該書很快便風靡于晚清社會。結合這所學可知,隨著19世紀末民族危機的加深,梁啟超目的是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實現救亡圖存,C項正確;梁啟超是維新派,而不是革命派,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1902年,維新變法已經以失敗而告終,排除B項;材料與進化史觀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1956年,黨和國家對國民經濟結構作出了一些調整:在城鎮,分散了一部分過于集中的小手工業和小商業,個體經濟和自由市場也有所恢復和增加;在農村,允許一部分生產資料如魚塘、菜地、果園、桑園、成片林木等可以暫不入社,歸原主經營等。上述措施()A.增添了國民經濟的活力 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C.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調整 D.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中國)。根據材料“在城鎮,分散了一部分過于集中的小手工業和小商業,個體經濟和自由市場也有所恢復和增加;在農村,允許一部分生產資料如魚塘、菜地、果園、桑園、成片林木等可以暫不入社,歸原主經營等”和所學可知,這是八大后對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嘗試,這有利于增添了國民經濟的活力,A項正確;1958年后才出現人民公社,排除B項;國民經濟調整在20世紀60年代,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提到調整的最終結果,排除D項。故選A項。4.在亞歷山大東征過程中,一方面,希臘文化隨著馬其頓軍隊的征服傳播到東方,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東方文化也得以傳入希臘及歐洲其他地區,豐富了西方文化的內涵。材料旨在說明亞歷山大東征()A.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 B.助力了希臘文化遠播亞非C.助推了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D.推動了世界文化的趨同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本題材料“一方面,希臘文化隨著馬其頓軍隊的征服傳播到東方,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東方文化也得以傳入希臘及歐洲其他地區,豐富了西方文化的內涵”概括得出結論是:亞歷山大東征既把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又把東方文化傳入到了希臘及歐洲其他地區,這說明亞歷山大東征助推了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交融,C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到了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傳播,沒有提及它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排除A項;材料不僅僅提到了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也提到了東方文化傳播到了希臘及歐洲,排除B項;不同地區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只會豐富彼此的內涵,而不是使不同的文化趨同,排除D項。故選C項。5.在世界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下列關于這一時期世界歷史狀況的描述,正確的是()A.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中央集權 B.阿拉伯帝國崛起滅掉了奧斯曼帝國C.封君封臣制度成為非洲基本特征 D.印加人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印加帝國〖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世界)。根據所學可知,12世紀,印加人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15世紀末16世紀初,發展到鼎盛時期,D項正確;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崛起并沒有滅掉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后被瓦解,排除B項;封君封臣制度成為西歐基本特征,排除C項。故選D項。6.中世紀晚期,威尼斯商人在地中海的商業網絡擴大,甚至進入中亞、印度和中國去尋找商業機遇。威尼斯貨幣是當時歐洲普遍流通的貨幣,銀行家們向從事遠距離貿易的商人發放信貸憑證,商人們發明了分散商業投資的新方法。威尼斯銀行家和商人的行為()A.確保了歐亞商貿通道的暢通 B.推動了歐洲商業革命的到來C.促進了商業合伙關系的形成 D.服務于殖民者之間利益爭奪〖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晚期(意大利)。材料所示為中世紀晚期,威尼斯商人和銀行家的做法,他們“向從事遠距離貿易的商人發放信貸憑證”“分散商業投資”,這些都促進了商業合作伙伴關系形成,C項正確;中世紀晚期,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中東到地中海流域的商貿通道,影響了歐亞商貿通道的暢通,故選項A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選項B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威尼斯銀行家和商人的行為服務于商品貿易,并非服務于殖民者之間的利益爭奪,排除D項。故選C項。7.“大海的深處,泥濘的沙里,躺著被人遺忘了的、鎖著鐵鏈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閃爍著不幸的奴隸的白骨,他們從漆黑的巨浪里,大聲呼喚,我們是證人。”這首詩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A.開辟新航路的情景 B.從事可恥的鴉片貿易的情景C.屠殺印第安人的情景 D.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的情景〖答案〗D〖解析〗根據“大海的深處,泥濘的沙里,躺著被人遺忘了的、鎖著鐵鏈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閃爍著不幸的奴隸的白骨,他們從漆黑的巨浪里,大聲呼喚,我們是證人。”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罪惡的三角貿易過程中大量黑奴在運輸過程中死亡,D項正確;開辟新航路只是探險,其本身并沒有體現罪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鴉片貿易與“奴隸”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B項;屠殺印第安人主要是在美洲的土地上,了大海沒有太大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8.有學者認為:“地理大發現的實質是國家在重商主義理論指導下追求財富,個人的發財愿望和國家的致富目標結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義時代的特色。”該觀點強調地理大發現()A.促成了商業革命的興起 B.是王權集中和經濟發展的結果C.推動了自由競爭的發展 D.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事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本題材料“地理大發現的實質是國家在重商主義理論指導下追求財富”可知,地理大發現指的是新航路的開辟,“國家”主要指的是當時的封建民族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強調地理大發現是國家支持的結果,B項正確;商業革命是16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歐洲商業和世界市場的一系列新變化,排除A項;重商主義和經濟自由相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的作用,并未說明地理大發現對時代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9.1804年通過的《法國民法典》除《總則》外,分為三編,第一編為人法,第二編為物法,第三編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三編法律可以用三個原則予以概括:即自由和平等的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由此可見,《法國民法典》()A.基本繼承了普通法 B.維護拿破侖統治C.體現了分權與制衡 D.滲透了啟蒙思想〖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804年(法國)。據材料“三編法律可以用三個原則予以概括:即自由和平等的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可知,《法國民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等原則,說明該法典體現了啟蒙思想的基本內容,D項正確;《法國民法典》屬于歐洲大陸法系,不屬于普通法系即英美海洋法系,排除A項;材料內容未涉及對拿破侖統治的態度,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及其相關機構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0.《新全球史》指出,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系列革命席卷了整個大西洋世界,給歐洲和美洲的政治、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以下屬于這一時期歐洲和美洲革命共同點的是()A.革命領導人大多認同主權在民 B.廢除了歐美各國的君主政體C.所有居民均獲得同等政治權利 D.終結了英國的殖民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歐、美洲)。根據材料“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系列革命席卷了整個大西洋世界,給歐洲和美洲的政治、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爆發大革命,美國獨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他們不同程度上受到啟蒙運動影響,革命領導人大多認同主權在民,A項正確;歐美各國的君主政體未被全部廢除,排除B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所有居民均不可能獲得同等政治權利,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資產階級革命,與英國殖民霸主地位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1.伊萊·惠特尼(1765-1825)是實行軍械標準化生產的創始者,傳統的方法是一個技術工人生產一支完整的步槍,各部分自成一體。惠特尼設計的機器則可以讓工人生產能夠適用于任何同一型號步槍標準化的零件。這一技術革新()A.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 B.壯大了壟斷組織規模C.實現了科學理論的突破 D.加劇了歐洲軍備競賽〖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根據材料“惠特尼設計的機器則可以讓工人生產能夠適用于任何同一型號步槍標準化的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時期,惠特尼實行軍械標準化生產,其設計的機器可以讓工人生產步槍標準化的零件,沖破了原來的傳統工藝,使得生產過程大大加速,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A項正確;壟斷組織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排除B項;惠特尼的貢獻主要是技術改進,與科學理論無關,排除C項;歐洲軍備競賽發生于20世紀,排除D項。故選A項。12.19世紀初期,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正直和公正才是謀求利益的唯一途徑”,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與正義,就必須廢除特權,只有這樣,“一個可能存在的完全平等的體系將會建立起來”。這種主張()A.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 B.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的秘密C.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 D.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初期的歐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世紀初期的歐洲正值工業革命,貧富差距懸殊,階級矛盾激化,題干中的信息“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與正義,就必須廢除特權”體現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該現象的不滿,A項正確;馬克思創立的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的秘密,與題干中的人物“空想社會主義者”不符,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848年,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9世紀初期”,排除C項;題干中未提及“無產階級專政”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3.在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列強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殖民地,1884年,英、法、德等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達成了一項協議。這項協議確定的列強對非洲的政策原則是()A.“有效占領” B.“門戶開放” C.“大國一致” D.“委任統治”〖答案〗A〖解析〗1884年,英、法、德等國在柏林召開會議,經過激烈討價還價而達成協議,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領”原則,成為一次“地圖上作業的會議”,A項正確;門戶開放針對的是中國,排除B項;大國一致原則是聯合國安理會的表決原則,排除C項;委任統治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戰勝國所建立的通過國際聯盟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14.在蘇俄(聯)某個歷史時期,身在國外的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以及第二國際理論家們幸災樂禍地叫嚷:“布爾什維克革命失敗了,它們走了回頭路,又回到了資本主義,他們完蛋了!”國內的“工人反對派”則叫嚷:“布爾什維克現在不相信工人階級了!”他們所批評的是()A.戰時共產主義 B.新經濟政策 C.集體農莊 D.工業化模式〖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蘇俄(聯)。根據材料“布爾什維克革命失敗了,它們走了回頭路,又回到了資本主義,他們完蛋了!”可知,他們批評的是發展資本主義,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B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主張取消市場關系,實行國家分配,與描述不符,排除A項; 集體農莊是蘇聯農民為共同經營農業生產而組織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組織,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斯大林時期實施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形成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模式,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5.1931年美國四分之三的學校管理委員會拒絕聘請已婚婦女當教師,美國勞工聯合會敦促雇主不要雇傭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婦女,一些媒體輿論也贊同這一做法。當時美國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A.蕭條時期就業競爭激烈 B.社會十分重視家庭觀念C.對已婚婦女的嚴重歧視 D.政府大力推行福利政策〖答案〗A〖解析〗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大量人口失業,就業競爭激烈,A項正確;重視家庭觀念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B項;雇主拒絕雇傭已婚婦女和丈夫仍在工作婦女,并不是對已婚女性的歧視,而是把僅有的工作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排除C項;政府福利政策的推行是在羅斯福新政后,拒絕雇傭也不是福利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16.有學者稱,“被戰火摧毀了的、幻滅的歐洲匍匐在華盛頓和莫斯科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之下”,“也正是蘇聯的優勢擱置了德國問題,并使法德伙伴關系成了可能”。由此可見()A.美蘇加緊了對第三世界的爭奪 B.蘇聯推動了西歐的一體化C.德國分裂源于蘇聯的戰略優勢 D.美蘇勢力影響了西歐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由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歐洲的實力,增強了美國的實力和蘇聯的影響力,進而影響了西歐社會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美蘇對歐洲的爭奪,歐洲不屬于第三世界,排除A項;蘇聯并未推動西歐的一體化,排除B項;德國的分裂并不是蘇聯一方的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分析題17.【近現代留法教育】材料一1915年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等發起組織勤工儉學會,以“勤以工作,儉以求學,增進勞動者的知識”為宗旨。介紹學生赴法、聯系入廠、入校、發放維持費等一應由其負責。……旅歐同人還聯合法國學者創建華法教育會組織大批學生赴法,1919年到1920年,來自全國18省的20批青年1700多人先后赴法,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是其中的成員,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達到高潮。這場運動已經遠遠超出一般出國留學的含義,無論在留學史上還是在政治史、革命史以及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摘編自張士偉《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規模逐漸擴大,人才培養層次也穩步提升。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成為所有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中心和決策核心。中國政府創辦《人民日報》海外版和鄧小平提名的《神舟學人》雜志,成為留學人員了解國內情況的重要渠道。2004年,兩國元首發表《中法聯合聲明》,提到了教育文化方面開展新的合作。同年,中法相互承認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種學歷、學位和畢業文憑。2010年,兩國簽署《關于開展青年學生交流活動的意向聲明》《中法高等教育合作機制框架協議》。——摘編自劉天喬《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場運動已經遠遠超出一般出國留學”的含義。(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法留學事業新變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含義:激發了追求真理和進步的新覺悟:為的創建準備了條件;為日后的革命事業積蓄了力量。(2)變化:規模擴大、層次提高;相關政府部門提供保障。原因:改革開放;中法傳統友誼;中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20世紀初期中國。關于“這場運動已經遠遠超出一般出國留學”的含義,據材料“1919年到1920年,來自全國18省的20批青年1700多人先后赴法,周恩本、鄧小平、聶榮臻、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是其中的成員,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達到高潮。”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期留法勤工儉學中很多人是后來員,甚至還是黨的領導人,因此,近代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的創建準備了條件;為日后的革命事業積蓄了力量;據所學可知,近代中國留法勤工儉學人員在法國接受了新思想,他們意識到必須要變革才能拯救中國,因此近代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激發了追求真理和進步的新覺悟。【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中法。第一小問,關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法留學事業的新變化,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規模逐漸擴大,人才培養層次也穩步提升。”可知,規模擴大、層次提高;據材料“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成為所有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中心和決策核心。中國政府創辦《人民日報》海外版和鄧小平提名的《神舟學人》雜志,成為留學人員了解國內情況的重要渠道。”可知,相關政府部門提供保障。第二小問,關于原因,據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這一時期我國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人才,因此留學法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法之間很早就有相互交流的傳統,20世紀80年代中法留學事業的發展則是中法傳統友誼的見證;20世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中學留學事業的新變化則是中法兩國相互交往的需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0年的英國,家境殷實,發財心切,“人們都在為了市場銷售而努力生產”。他們的逐利本能,指向“廉價與簡單”;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很快被抬進紡織廠。他們的利益訴求,直接影響議會;于是政府順水推舟,沿用舊制度,應付新問題。假如說土地兼并與新教倫理為英國打下工業化的基礎,那么“亦商亦戰的海上力量”則是其騰飛的重要支柱。可以說:“英國工業經濟,是從其與欠發達世界的商業交往中成長起來的”。工業化后的英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漸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煤煙塵和水蒸氣的結合也使倫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霧都”。工業化改變了英國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寫了國際地緣政治。——摘編自趙一凡《英國現代化奇跡》材料二20世紀20年代后期,蘇聯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摩擦、矛盾時有出現,并面臨著經濟封鎖等聯合敵對行動。與此同時,新經濟政策放寬了出租土地和雇傭勞動的限制,富農階層和耐普曼階層(資本主義分子)逐漸崛起,并引發一系列社會沖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全力推進我國工業,從而加速整個經濟的發展。”1926年起,蘇聯通過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發行“工業化公債”和農業集體化運動,滿足工業化的糧食供應和資本積累。工業化開始后,蘇聯一面加強對經濟的計劃領導,一面著手在工業管理體制進行調整與改組,最終形成“部——總管理局——企業”的部門管理體制。在13年的工業化期間,蘇聯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的比重從20世紀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價則是農業經濟和消費品生產長期落后,同時出現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現象。——摘編自陸南泉《斯大林工業化道路再認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英國工業化的有利條件及其對英國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聯工業化的歷史背景。綜合上述材料,指出與英國工業化相比,蘇聯工業化的不同之處,并談談你對工業化的認識。〖答案〗(1)有利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宗教改革促進了社會思想解放;圈地運動為工業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和原料;廣袤的殖民地為其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并提供工業原材料和商品傾銷地。積極影響:促進了英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為英國全球霸權的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發展壯大了無產階級力量,有利于工人運動的發展。消極影響: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2)歷史背景: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新經濟政策引發的問題逐漸顯現;國際政局動蕩,外部敵對勢力環繞;斯大林掌權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不同之處:前者以市場調節為主,后者則奉行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前者以私有制為主體,后者則實施單一的公有制;前者以輕工業為主,后者則以重工業為主;前者注重對殖民地的剝削,后者則向內挖掘經濟潛力。認識:工業化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業化建設要注重社會經濟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工業化建設要輔之以配套的政治體制。〖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18世紀英國。有利條件:根據材料“1750年的英國,家境殷實,發財心切,‘人們都在為了市場銷售而努力生產’”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很快被抬進紡織廠”,可得出科技的進步;根據材料“他們的利益訴求,直接影響議會;于是政府順水推舟,沿用舊制度,應付新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根據材料“假如說土地兼并與新教倫理為英國打下工業化的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宗教改革促進了社會思想解放和圈地運動為工業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和原料;根據材料“那么‘亦商亦戰的海上力量’則是其騰飛的重要支柱。可以說:‘英國工業經濟,是從其與欠發達世界的商業交往中成長起來的’”,可得出廣袤的殖民地為其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并提供工業原材料和商品傾銷地。積極影響:根據材料“城市人口逐漸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可得出促進了英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根據材料“工業化改變了英國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寫了國際地緣政治”,可得出為英國全球霸權的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根據材料“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可得出發展壯大了無產階級力量,有利于工人運動的發展。消極影響:根據材料“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可得出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根據材料“煤煙塵和水蒸氣的結合也使倫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霧都’”,可得出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對比類、認識類材料題。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英國。歷史背景:根據材料“與此同時,新經濟政策放寬了出租土地和雇傭勞動的限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根據材料“富農階層和耐普曼階層(資本主義分子)逐漸崛起,并引發一系列社會沖突”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新經濟政策引發的問題逐漸顯現;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后期,蘇聯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摩擦、矛盾時有出現,并面臨著經濟封鎖等聯合敵對行動”,可得出國際政局動蕩,外部敵對勢力環繞;根據材料“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全力推進我國工業,從而加速整個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斯大林掌權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不同之處: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經濟體制、所有制、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的角度進行分析,可知前者以市場調節為主,后者則奉行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前者以私有制為主體,后者則實施單一的公有制;前者以輕工業為主,后者則以重工業為主;前者注重對殖民地的剝削,后者則向內挖掘經濟潛力。認識:綜合上述材料可從工業化的目的、發展模式和政治體制等角度進行分析,可得出工業化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業化建設要注重社會經濟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工業化建設要輔之以配套的政治體制。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1967年,第四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石油作為斗爭的武器,加大了對埃及的援助力度。自第三次中東戰爭以來,美國在中東推行的戰略是維持一種“不戰不和”的狀態,盡管導致埃以雙方在1967—1970年發生了持續3年、損失巨大的“消耗戰”,但阿以雙方始終沒有走向全面的大規模戰爭。這使得阿拉伯民眾長期以來要求收復失地的愿望轉化為強烈的失望情緒。從1971年開始,埃及和敘利亞開始大幅度增加國防預算,并從蘇聯獲得了大量先進武器。法國開始嚴厲指責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國家領土,并停止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但卻繼續向阿拉伯國家提供武器。以色列在國際社會日益孤立。蘇聯人從1973年4月開始向埃及運送了大批武器裝備,包括許多埃及急需的先進性進攻武器。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嚴厲譴責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國家領土的行為,要求美國等國停止向以色列提供援助和支持。當月,埃及和敘利亞簽署協定,決定在10月6日猶太教的“贖罪日”當天發動戰爭。——摘編自賈延賓《中東國際關系新變化與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四次中東戰爭前美國在中東推行“不戰不和”戰略的國際政治背景及其意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在中東推行“不戰不和”戰略對中東的影響。〖答案〗(1)國際政治背景:美蘇冷戰加劇;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影響力增強;第三世界崛起;資本主義陣營分化;以色列日益陷入孤立。(答出三點即可)意圖:保持阿以低強度對抗,以控制中東國家,強化其霸權。(2)影響:使中東一直處于緊張態勢;客觀上促使阿拉伯國家內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為蘇聯加大對埃及的軍事支持和增強埃及的軍事力量提供條件;導致“贖罪日”戰爭的爆發。(答出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的世界。第一小問國際政治背景:根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可知美蘇冷戰加劇;根據材料“第四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石油作為斗爭的武器”可得出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影響力增強;根據所學可知第三世界崛起;根據材料“法國開始嚴厲指責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國家領土,并停止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但卻繼續向阿拉伯國家提供武器。以色列在國際社會日益孤立”可得出資本主義陣營分化;以色列日益陷入孤立。第二小問意圖:根據材料主旨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意圖保持阿以低強度對抗,以控制中東國家,強化其霸權。【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的世界。影響:根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可知使中東一直處于緊張態勢;根據材料“這使得阿拉伯民眾長期以來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