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模塊中國古代史第1講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奠基-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_第1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模塊中國古代史第1講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奠基-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_第2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模塊中國古代史第1講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奠基-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_第3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模塊中國古代史第1講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奠基-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_第4頁
老高考適用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模塊中國古代史第1講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奠基-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模塊第一講一、單選題1.(2024·河北)周武王滅商后,把箕子從牢里釋放出來,并修繕比干的墳墓(商貴族箕子、比干因反對紂王無道被迫害),甚至“立武庚”,以商的賢人為賢,刻意持續其宗祀。周武王此舉意在(A)A.強化對周統治認同 B.瓦解貴族政治基礎C.維護宗法血緣秩序 D.推崇儒家倫理思想【解析】釋放箕子,修比干墓,“立武庚”等,表示周武王對原商朝忠臣的敬意、賢人的敬重,可緩和與原商人的沖突,增加其對周統治的認同,A項正確;周代本身也是貴族政治,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宗法秩序,解除C項;當時沒有儒學,解除D項。故選A項。2.(2024·八省聯考)“陰陽中和”從而實現和諧平衡的觀念,是見諸于先秦諸子多個學派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僅道家和儒家都視其為必需遵守的法則,其源頭甚至可推于上古。由此可見(A)A.諸子的學說多植根于傳統文化 B.儒學的中庸之道源自于道家C.“陰陽中和”是諸子學派的共識 D.陰陽五行是儒學的重要構成【解析】先秦諸子多個學派都認同源自于上古的“陰陽中和”觀念,說明諸子學說多植根于傳統文化,A項正確。儒道都認同這一觀念,然而不能說儒學的中庸之道源于道家,B項錯誤。“陰陽中和”的觀念見諸于多個學派,但不能認為這是諸子百家學派的共識,C項錯誤。“陰陽中和”的觀念屬于陰陽五行的學說,D項錯誤。3.(2024·江西)老子反對以德治國,也反對制度束縛,主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但老子的治國方案強調“無為而無不為”,并將其形象地比方為“治大國若烹小鮮”。這說明老子(B)A.思想主見與治國方案南轅北轍B.有辯證法和方法論的哲學思維C.在治理國家上融合了法家思想D.反對儒家主動入世的政治主見【解析】材料述及“治國方案”,體現了方法論;“無為而無不為”體現了辯證法,B項正確;老子治國方案強調“無為”,與前面講的“反對以德治國,也反對制度束縛,主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主見是契合的,不能說南轅北轍,解除A項;老子強調“反對制度束縛”,這與法家治理國家的主見是不同的,解除C項;材料述及“治國方案”、以“無為”達到“無不為”,體現了老子對現實世界是關注的、關懷的,不能體現“反對入世”,解除D項。故選B項。4.(2024·廣西)如表是摘錄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部分典籍史料。據此可反映當時(C)文字材料出處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禮記》南夷與北夷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中原諸國)“雜用夷禮”“用夷變夏”《左傳》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A.各諸侯國之間斗爭頻繁 B.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地區C.民族之間文化認同加強 D.傳統禮樂制度遭到沖擊【解析】依據材料“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用夷變夏(華夏)”“四海之內若一家”可知,各民族之間不斷融合,對華夏的認同加強,C項正確;材料沒有斗爭方面信息,A項解除;材料沒有涉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地區,B項解除;傳統禮樂制度遭到沖擊不是材料的主旨,D項解除。故選C項。5.(2024·寧夏)如表所示為春秋時期《左傳》中的相關記載。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春秋時期晉國(B)《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曰:“吾獲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喪伯氏矣”《左傳·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晉國趙簡子臨陣誓師:“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參政),人臣隸圉免”A.郡縣的主要功能是守邊防 B.縣制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C.國君的權威進一步被減弱 D.分封制受到郡縣制的沖擊【解析】由材料“賞士伯以瓜衍之縣”,“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將縣賞賜給有功的臣子作為采邑,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B項正確;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郡縣的功能以守邊防為主,解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晉國國君的權威進一步被減弱,解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春秋時期郡縣是由分封而來的,而不是分封制受到郡縣制的沖擊,解除D項。故選B項。6.(2024·浙江)“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有“老秦”之譽的秦國崛起奮進并走向強大,無疑為秦王嬴政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列關于戰國時期“秦國”的表述,不正確的是(B)A.實施按軍功大小封賜的軍功爵制B.將秦、趙、燕北部長城連接起來C.明確規定了重農抑商的原則D.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將秦、趙、燕北部長城連接起來是秦王朝建立后,不是秦國時期,B項符合題意;戰國時期的秦國實施按軍功大小封賜的軍功爵制,明確規定重農抑商的原則,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A、C、D三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解除。故選B項。7.(2024·貴州)《漢書·食貨志》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五分錢)”。公元前144年,景帝頒布了“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禁止民間私鑄錢幣。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這從側面反映出(D)A.政府放棄無為而治政策 B.國內統一市場形成C.社會對貨幣需求量增多 D.國家治理實力增加【解析】依據材料中漢初高祖允許民間鑄錢到景帝、武帝漸漸禁止民間鑄錢可知,漢代漸漸收回各郡國的錢幣鑄造權。說明隨著社會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的發展,國家治理實力增加,漸漸駕馭了貨幣鑄造與發行權,D項正確;漢景帝時期,政府沒有放棄“無為而治”政策,解除A項;秦朝時期,國內已經形成統一市場,解除B項;鑄幣權的改變無法體現社會對貨幣需求量增多,解除C項。故選D項。8.(2024·太陽聯考)《九朝律考》引用董仲舒的觀點說:“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妻子有自己的財產可以自由保管運用,女兒可以分財產,丈夫“以妻名置產”,妻子改嫁可以全部攜走。這可以說明漢代(D)A.婦女權益得到全面愛護 B.子女可以均等安排財產C.婦女是否改嫁是自由的 D.律法留意理順經濟關系【解析】漢代婦女經濟權益得到肯定程度的保障,不代表婦女權益得到全面愛護,A項錯誤。女兒可以分財產不代表子女會均分財產,B項錯誤。妻子改嫁設有“夫死無男”等條件,所以不是自由的,C項錯誤。漢代律法規定一些特定狀況下的財產轉移關系,所以是有利于理順經濟關系的,D項正確。9.(2024·廣西)楊惲是西漢晚期聞名的士大夫,他輕財好義,但恃才傲物,后被罷免賦閑。當年發生日食天象,有小吏告發說,此晦象乃楊惲所致。漢宣帝下令查證,結果在楊惲家搜出了《報孫會宗書》(其中有對宣帝的諸多怨言),接報后,漢宣帝震怒,將其腰斬于市。據此可知(A)A.新儒學理論成為楊惲悲劇的催化劑B.法家思想在西漢晚期再度得以復興C.漢代的刺史制度有極高的監察效能D.漢宣帝通過打擊政治謠言鞏固皇權【解析】小吏將楊惲的行為與天象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漢代天人感應的思想,說明漢代的新儒學理論成為楊惲悲劇的催化劑,A項正確;法家思想在西漢晚期沒有復興,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刺史制度的影響,解除C項;小吏的告發并不是政治謠言,解除D項。故選A項。10.(2024·山西)中華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區域文化長期交融的結果。在中國歷史上,完全的統一運動特別像滾雪球……這種雪球不是一個,而是好多個……在相當長時期內,中原始終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個。作為這種歷史運動的總結,統一的民族稱謂看起來還是應當稱“中華民族”。材料闡述了(A)A.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 B.“中國”是傳統文化的中心C.中華民族形成的歷程 D.中國的傳統文化領先于世界【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知,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合了不同部族文化,而且中原文化占據主導,這體現了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國”的地位,解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形成的特點,而不是形成的歷程,解除C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領先于世界的說法不正確,解除D項。故選A項。11.(2024·安徽)漢朝時,在一次鹽鐵會議上有人指出“富國非一道”,“富國何必用本農”,“無末業則本業何出”。“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他意在強調(C)A.鹽鐵專賣 B.重農抑商C.農商并重 D.貿易壟斷【解析】依據題意可知,國家富強的道路不止一條,國家富強既須要本業也須要末業,工農商須要并重,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農商并重的主見,而非鹽鐵專賣、重農抑商和貿易壟斷,解除A、B、D三項。故選C項。12.(2024·湖南)西漢桑弘羊認為:“楚之云夢、齊之孟諸,有國之富而霸王之資也……鼓鑄煮鹽,其勢必深居幽谷,奸猾交通山海之際,恐生大奸。”大農鹽鐵丞孔僅等上疏:“愿募民自給費,因縣官器,煮鹽予用,以杜浮偽之路。”桑弘羊等人意在強調西漢政府應(A)A.壟斷戰略資源以加強中心集權 B.推行重農抑商以愛護小農C.鹽業私營以提高市場活躍程度 D.移民戍邊以維護政治穩定【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桑弘羊等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公卿大夫駕馭了“山澤之利”,致使他們經濟實力強大最終獨霸一方,因而主見由國家壟斷戰略資源,鹽業專營以加強中心集權,A項正確;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愛護小農,解除B項;桑弘羊主見鹽鐵官營,解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移民戍邊,解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題13.(2024·江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夏王朝存在與否頗有爭議。從20世紀50年頭起先,考古工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碳十四測年數據(選樣)考古文化遺存標本編號標本年頭(公元前)龍山文化晚期SA981222030—1965二里頭文化第一期XSZ1041880—1840二里頭文化其次期ZK52531685—1610二里頭文化第三期ZK52491610—1555二里頭文化第四期ZK52551560—1529——(資料來源:《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材料二二里頭早期文化層干脆疊壓新寨期的地層。……新寨遺址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有外濠、城墻和內濠三重防衛措施,中心區的高地上發覺一座東西長92.6米、南北寬14.5米的大型淺穴式建筑遺址,其性質……是祭臺,此處出土了銅器殘片……等高規格遺物。——趙青春《新寨考古的回顧與展望》請回答:(1)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認定夏朝的起訖年頭為約公元前2070年至約公元前1600年。據此你認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遺存可以成為探究夏文化的對象?(2)據材料二,指出新寨遺址已經出現了哪些文化現象。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新寨遺址的發覺對于破解夏文化之謎的價值。(3)結合所學學問,指出考古發覺的二里頭文化中心區在哪里。鑒于有關夏代文獻記載極其簡潔,因此探究夏文化應當采納怎樣的方法?【答案】(1)文化遺存: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第一、二期。(2)文化現象:城堡;祭臺;銅器。價值:新寨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緊密連接起來,為了解夏代早期的歷史供應了有力的證據。(3)中心區: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解析】(1)緊扣題干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至約公元前1600年”,進而聯系材料一表格中相關內容綻開回答。(2)考查讀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實力。第1小問應留意材料二中第一個省略號后相關內容,進而綻開回答。第2小問依據材料的第一句話回答。(3)第1小問聯系所學史實,明確河南和山西相應區域。第2小問主要從“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兩方面綻開闡述,考查歷史探究實力。14.(2024·河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與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統治有其顯明的特點:其一,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古人喜愛用“周公制禮作樂”來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響區域大大拓展,這與分封制的大規模推行親密相關。可以說,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摘編自劉芃、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從一個角度自擬論題,結合所學學問,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清楚,史論結合,邏輯清楚。)【答案】示例:論題: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闡述:分封制明確了周王的權利和諸侯的義務,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序列,加強了中心與地方的縱向聯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安排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系。分封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