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第3課時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和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練習 岳麓版必修2_第1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第3課時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和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練習 岳麓版必修2_第2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第3課時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和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練習 岳麓版必修2_第3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第3課時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和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練習 岳麓版必修2_第4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第3課時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和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練習 岳麓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第3課時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和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必修二一、選擇題1.在殷墟貴族墓葬中發現了許多隨葬的貝殼,甲骨文中也有如圖所示的帶“貝”的文字。這說明……()A.貝用于占卜B.貝用于祭祀C.貝是裝飾品D.貝是貨幣解析:在殷商時期,用于占卜的是龜甲,祭祀用牛、羊、豬等牲畜,甚至出現“人牲”即使用奴隸,C項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擾性,但可以從圖片中對甲骨文的翻譯看出四字均與貨物交易或流通有關,故D項正確。答案:D2.(·試題調研)唐朝時,富商王元寶、楊崇義、郭萬金等“各以延續四方多士,競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門下。每科場文士集于數家,時人目之為好友”。這表明唐代()A.廢止了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B.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C.政府注重調動商人的積極性D.開始形成官商勾結的風氣解析: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材料反映了這一史實。答案:B3.(·廣東廣州調研)史書記載:“會子(南宋的一種紙幣)則公私買賣支給,無往而不用……千里之遠,數萬之緡,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從上述材料中得到的關于南宋時期的歷史信息,錯誤的是()A.交通發達B.會子得到廣泛使用C.商業繁榮D.長途貿易開始出現解析:會子是一種取錢物的憑證。它的出現是商業發展的結果,因此C項正確;根據材料中“公私買賣支給,無往而不用”可知B項正確;根據材料“千里之遠,數萬之緡,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可知A項正確;D項無法從材料中獲得。答案:D4.(·山東棗莊檢測)坐落在聊城城區運河西岸,由旅居山東的山西、陜西客商于1743年集資興建的山陜會館是“祭神靈”(關公)聯桑梓(故鄉)的重要場所。與此相關的信息有()①當時聊城區位優勢明顯②晉商注重鄉誼聯絡③晉商崇尚誠信和忠義④晉商匯兌、存款放款場所奢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山陜會館是‘祭神靈’(關公)聯桑梓(故鄉)的重要場所”,可排除④。答案:B5.“大街小巷叫賣食品雜物的小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鋪席連綿不斷,夜市直至三更盡,五更又開曉市。”以下選項中最早出現上述現象的應該是()A.西漢的長安B.唐朝前期的洛陽C.北宋的開封D.南宋的臨安解析:我國在北宋時期出現夜市、早市、草市等經濟現象。答案:C6.某小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業發展”課題的過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認為最有說服力的是()A.史籍《舊唐書》B.唐朝“開元通寶”等實物C.唐朝傳奇作品D.電視劇《唐明皇》解析:歷史研究中,各種資料的歷史價值是不一樣的。研究唐朝歷史,當代的實物資料最具有歷史價值,故B最有說服力。《舊唐書》是后人的記述,電視劇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唐傳奇雖然是同時代的資料,但小說的歷史價值和實物的歷史價值是不能相提并論的。答案:B7.(福建福州二模)清初學者唐甄說:“為政之道,必先田市。農不安田,賈不安市,其國必貧。”以上言論反映的思想是()A.重農抑商B.農商并重C.重商主義D.自由主義解析:明末清初,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受到挑戰,“工商皆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現。答案:B8.(·試題調研)明清之際,中國人逐漸沖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織布”的傳統觀念,形成“家有良田萬頃,不如日進分文”“街頭一席地,強似百畝田”的意識,這主要是由于()A.商品經濟的發展B.專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響D.抑商政策的松動解析:由“日進分文”“街頭一席地”等信息判斷出A項正確。注意明清之際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D項錯誤。答案:A9.(·浙江文綜,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正確的是()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農業稅(萬貫)非農業稅(萬貫)農業稅∶非農業稅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寧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①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向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④重農抑商政策已經不再實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表格反映是農業稅下降、非農業稅上升,農業稅所占比例下降。從戰國開始我國封建社會一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宋朝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沒有削弱,故①④說法不符合史實。宋代隨著商業外貿的發展,非農業稅不斷增長,②符合題意。從表格中可以直接判斷③正確。答案:C10.(·廣東韶關模擬)作為農耕文明政權與文化集結地和輻射中心的都城,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而從西漢、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這突出反映了()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學術文化的活躍C.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D.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析:西漢、唐、北宋等朝代的長安、東京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答案:D11.(·試題調研)古代中國社會“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農,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際,江南等地出現了“士商相混”的現象。這說明()A.禮教束縛解除,傳統觀念轉變B.啟蒙思想產生,平等觀念深入人心C.商品經濟發展,等級觀念淡化D.商人地位提高,傳統社會結構解體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反映可知商人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表明了商品經濟發展,等級觀念逐漸淡化。答案:C12.據史書記載,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極細。明萬歷年間“鎮上傭工,皆聚四方無籍游徒,每日不下數萬人”。這一記載包含的歷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動人口眾多②制瓷業發達③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④出現資本主義萌芽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皆聚四方無籍游徒,每日不下數萬人”可知流動人口眾多;由“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極細”可知制瓷業發達;“傭工”說明當時出現了雇傭關系,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答案:C二、非選擇題13.城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萬千氣象,從不同側面折射了北宋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代的商業繁榮是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生產的專業化和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大為提高的基礎上的。宋代城市的數量和規模都較前代有較大幅度的擴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史仲文主編《中國全史》材料二開放強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貿易經濟,突破了宋以前京師關于夜市的禁令……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坊市制度的崩潰,商業街取代商業區的市,御街兩旁“許市人買賣其間”,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馮天瑜主編《中華文化史》材料三當時開封以經商為業的有2萬多戶,其中640家資本雄厚的商戶,分別屬于160行,囊括米、鹽、茶等各類商品貿易。號稱“正店”的大酒樓有170家,兼具飲食與商品貿易的多種功能,作為商人驗看商品質量、商定商品價格、簽訂契約的場所……酒樓、茶坊適應商業大潮,與娛樂場所瓦子,都通宵營業。——樊樹志《國學十六講》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貨幣經濟的發展。宋朝鑄造的銅錢超出唐朝時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應用。在缺銅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間出現的民間發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后來為政府接辦。——孫隆基《鳥瞰中國千年史》材料五經濟、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轉移,常常導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華興盛,到北宋時已發展為當時世界上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二、五,概括東京城市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2)依據上述材料,概括東京出現“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的表現。并以東京為例,簡述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趨勢。答案:(1)農耕經濟的發展;政府商業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響。(2)城市規模大,人口多;經濟功能增強,商業貿易繁榮;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對商業活動的限制;出現了比較完善的飲食、娛樂服務設施;貨幣經濟發展,出現紙幣。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趨勢:由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城市發展;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城市規模逐漸擴大;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1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明萬歷年間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說:“吾鄉左(輕視)儒右(崇尚)賈,喜厚利而薄名高,纖嗇之夫,挾一緡而起巨萬……要之,良賈何負于閎儒!”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文義“……少貧困,操奇贏,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華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賈間泊如也。置義田以養族之不給者,義屋以居之無廬者,義塾以教族之知學者。又市隙地數十畝為義冢,以安鄉人之不克葬者,所費不啻萬緡,捐四千金建石橋以圍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義不衰。”清代商人胡榮命“……賈五十余年,臨財不茍取,遇善舉輒捐貨為之,名重吳城。晚罷歸,人以重價賃其肆名,榮命不可,謂:‘彼果誠實,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誠,終必累吾名也’”。材料三研究華商歷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得來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有閑沉浸于傳統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因此,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以上材料均選自《中國全史·商賈史》 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指出明清時期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優良品質。(3)郭德利認為“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根據材料三,指出其論證的依據,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造成這一社會現象的原因。解析:本題第(1)、(2)題主要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時應在認真審題的基礎上,力爭把有效信息提取全面,表達準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