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表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英國從歐陸的商品進口統計數據(除愛爾蘭),由此可知英國A.工業革命導致原料進口增加 B.對歐洲大陸的經濟依賴增強C.重商主義推動了制造業發展 D.對歐陸貿易賺取了巨額利潤2.有學者在研究中國早期國家時注意到:周“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這表明A.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B.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C.以分封制構架國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3.我國歷史上“皇帝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現象始于A.秦朝B.漢朝C.明朝D.清朝4.古羅馬法規定:土地和動產都可以完全地為個人所有,個人對其所有物擁有最全面的支配權,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處分、返還占有權。一個人不能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被剝奪所有權,與此相聯系,一個人也不能轉讓他不擁有的權利。由此可見,古羅馬法A.強調所有權的絕對性 B.注重維護權貴利益C.借鑒雅典的人文思想 D.追求執法公平公正5.有學者認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憲派終究要與革命黨匯流;革命,或許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卻是晚清唯一的選擇。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清政府的新政沒有進步作用B.立憲派與革命黨都希望建立共和政體C.推翻清政府統治是歷史必然D.改良與革命相結合才能產生更好效果6.劉少奇在1954年的報告中說:“這個憲法草案是我國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產物,是我們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的產物。”此“巨大變化”是A.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B.三大改造的大規模開展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完成7.馬克思曾說過:“只要英國人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上……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去制造這些機器了。”對馬克思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是A.殖民活動在歷史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用主要是建設性的B.工業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的崩潰C.煤和鐵是一個國家獲得獨立的根本條件D.殖民活動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8.《共產黨宣言》提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1895年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斗爭〉導言》中卻指出:“舊式的起義……現在大都陳舊了。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么階級斗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這一變化表明A.恩格斯主張放棄暴力斗爭的形式B.馬克思主義適應了社會進步的趨勢C.19世紀末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低潮D.議會斗爭得到各國工人正常贊同9.近現代某文學流派以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執著于對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現,力圖用文學給人類展現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試圖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下列屬于這一流派的作品是A.《悲慘世界》 B.《戰爭與和平》 C.《母親》 D.《等待戈多》10.20世紀80年代初,火車、輪船和長途汽車上到處是拎著裝有建筑材料、紡織品和食品等商品樣本的大包小包的鄉鎮企業推銷員,形成了“推銷員滿地跑”的景象。這一景象A.表明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 B.反映出商品市場的活躍C.直接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 D.體現了私營企業的活力11.下列史著在編撰過程中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鼎力支持得以成書和傳世的是A.《史記》 B.《史通》 C.《資治通鑒》 D.《文史通義》12.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根本區別是:()A.對西方列強的態度 B.是否平均地權C.政體變革的目標 D.是否議會制度13.某一歷史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形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是指A.儒家思想的產生B.百家爭鳴C.罷黜百家始得獨尊D.三教合一14.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民間在訂立買賣、租佃、借貸、雇傭契約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為券書”“兩共對面平章為定”(平:協調;章:明確)的語句。這反映民間契約的訂立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約束 B.強調雙方協商一致原則C.完全符合雙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業發展的產物15.對下面時間軸呈現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①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蘊含著通則③科學能夠帶給人類幸福④科學發展與思想解放相互推動⑤知識是改善人類生活的主要工具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③⑤16.北美佛吉尼亞的海斯曾發問:“我們以什么身份進行交涉?如果我們向法國宮廷提供貿易,當我們承認(英國)居民時,他們會款待我們比利物浦更好嗎?”這表明海斯最關心的問題是A.法國的貿易援助B.英國的居民身份C.北美的民族獨立D.英國的貿易競爭17.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這表明當時的中國A.已經形成平等的外交觀念 B.“天朝上國“規制受到沖擊C.對西方列強產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廣泛影響18.1920年12月,毛澤東在致新民學會學員蔡和森的信中說:“羅素在長沙演說,主張共產主義,但反對勞農專政,謂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產階級覺悟,可不至要妨礙自由,興起戰爭,革命流血……我對于羅素的主張,有兩句評語,就是理論上說得通,事實上做不到。俄國就是個明證,所以我對于中國將來的改造,以為完全適用社會主義的原理與方法。”材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A.認為俄國革命道路要和中國實際結合B.主張思想啟蒙以喚醒中國民眾C.認識到勞工階級取得政權的必要性D.主張用憲政手段改造中國社會19.有學者認為,達·芬奇通常被歸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卻不完全與一般認為的文藝復興特色吻合。這位學者接著引用達·芬奇的話:“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繼子,而不是親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應以大自然為母親。”這位學者意在說明達·芬奇A.善用比擬和譬喻,論述的方法獨樹一幟B.主張研究古籍才為首要,探索自然為次C.強調從大自然學習,不以師法古人為先D.認為人是萬物之靈,表現出獨特宇宙觀20.公元前516年,齊國上空出現了彗星,按當時的說法,彗星出現是災禍的象征。齊景公準備舉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災禍。大臣晏嬰認為,如果國君有好的德政,還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國君像夏桀、商紂那樣暴虐,違命亂德,那么即使祈禱又有什么用處?這反映出當時A.君權神授觀念受到徹底批判B.形成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C.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D.出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21.“這種制度,從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互相攻訐、互相傾軋的弊病,能夠保證集中領導與廣泛民主的有機統一。我們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這個制度……”“這個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基層民主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協商制度22.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人們在為孩子命名的時候往往自覺或不由自主地留下了歷史的印記。以下四人如果按照年齡從大到小排序,那么位列第三的最有可能是A.王建國 B.陳躍進 C.李援朝 D.趙文革23.英國安妮女王(1702—1714在位)生性猶豫,遇事很難作出決斷。內閣大臣遇事時,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會商討,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內閣會議上提交女王批準。這一議事流程A.表明國王已經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B.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框架C.實質是內閣與國王的權力斗爭日益激烈D.體現了責任內閣制的逐步形成24.1951年,日本漫畫《未來世界》描述了兩個敵對國家分別進行多年核試驗,許多動植物都因核輻射而引發突變,一種叫做“FuMu”的新人類打算建造諾亞方舟,帶著地球生物離開。由此可知A.人民反對核技術的應用 B.美蘇冷戰影響藝術創作C.在冷戰中日本尋求突破 D.新技術給環境帶來破壞25.以下傾慕中華的人物,按生平時序排第三的是A.利瑪竇 B.哥倫布 C.伏爾泰 D.馬可·波羅26.“天下之士群趨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風俗隨之,人才高下、士風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察舉制 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 D.科舉制27.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這表明當時的中國A.平等的外交觀念已經形成 B.“天朝上國”規制受到沖擊C.外交心態由自大轉為自卑 D.“師夷長技”已成外交共識28.美國為建立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采取的重大舉措不包括:A.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 B.倡導建立關貿總協定C.建立起國際貿易組織 D.掌握了世界銀行的決定權29.1984年,中央決定延長農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規定生產周期長和開發性項目,承包期可以更長一些。90年代以來,大批國營公司和新組建的各種專業公司開始與農戶聯合,使中國農村呈現出新的面貌。這種現象A.彌補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足B.弱化了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方式C.實現了城鄉一體和鄉鎮企業的發展D.擴大了農民對土地經營的自主權30.據載,它蜿蜒300多米,以水當街,沿岸作市,建筑層次高低進退,色彩明艷端莊,呈現了皇家園林宮市盛景。1860年,它連同京西三山五園被燒毀。對“它”解讀正確的有①被英法聯軍燒毀②呈現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③坐落于頤和園的生活居住區④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研究中歷史分期是一項重要工作,關于“近代中國”始于何時有很多爭論,有代表性的三種,如下表:時間依據代表明清兩代交替時期(1600年前后)歐洲探險家、傳教士東來,從南面向上推進;俄國從北向下挺進,形成鉗形勢態直指中國的心臟北京;滿洲興起,清朝建立。傳統的中國史學家19世紀鴉片戰爭(1839—1842)西方入侵,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侵華與中國革命的演進。西方歷史學家、馬克思主義學者,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學者折衷方案鴉片戰爭界定為近代的起點,也需要熟悉中國傳統的國家和社會形態;西方入侵被視作催化劑,促使傳統中國轉化為近代中國。徐中約——整理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評述材料中關于“近代中國”起點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并結合史實展開評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32.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從翻譯到正式出版,經過3年時間(1895—1898年)。這3年,中國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戰慘敗,民族危機空前深重、維新運動持續高漲。閱讀下列相關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二次工業革命(見如圖)。材料二鴉片戰爭之后,傳播西學,師夷長技,逐漸成為朝野之共識。中國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如魏源、王韜、李善蘭、徐壽、華蘅芳、鄭觀應等,為譯介西書,傳播西方的政治體制、科學知識,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洋務派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譯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材料三《天演論》譯自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評論,有發揮,實際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論文。因此魯迅先生說嚴復“畢竟是做過《天演論》的”。一個“做”字,入木三分地刻劃出嚴復翻譯此書的良苦用心。材料四胡適在讀書時,老師讓學生買《天演論》做讀本,要學生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作文,他說:“這種題目自然不是我們十幾歲的小孩能發揮的。但說明讀《天演論》,已成為那個時代的風氣。”他評價嚴復為“介紹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據統計,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論》就發行過三十多種不同的版本,這是當時任何其他西學書籍都不可比擬的。(1)觀察材料一,簡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狀況。(2)結合材料二,說說從魏源到嚴復這幾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發展。(3)綜合上述材料,你是如何認識嚴復的《天演論》的?33.材料1846年6月英國廢除《谷物法》,逐步取消了給予殖民地產品的優惠關稅,之后又廢除了《航海條例》,這些措施從總體上降低了外國商品進入殖民地的關稅水平,開放了英國和殖民地的貿易市場。1932年7—8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召開了專門討論經濟問題的帝國特別會議,英國和各自治領之間簽訂了一系列雙邊貿易協定。在這些協定中英國答應進入英國市場的自治領商品除20%照章課稅外,其余一律豁免征稅;而自治領也豁免了一系列英國商品的關稅;自治領和殖民地在擬定關稅政策時,要接收英國的建議,對從英國以外的國家輸入商品要征收高額關稅。這就是所謂的帝國特惠制。帝國特惠制建立,使英國商品在自治領市場享有較第三國商品更優越的地位。——摘編自高德步《世界經濟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貿易政策的主要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帝國特惠制”的主要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中反映了在重商主義政策影響下,17—18世紀英國對歐洲大陸進口的制成品減少,原材料增加,進面促進英國制造業的發展,說明重商主義推動了制造業發展,故C項正確;工業革命開始于176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這一時期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因此英國對歐洲大陸的貿易依賴在減弱,故B項錯誤;材料數據體現了18世紀英國從歐陸的商品進口統計,無法得出對歐陸貿易賺取了巨額利潤的結論,故D項錯誤。2、D【解析】由“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諸侯國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貴戚統領,故選D;當時是貴族政治體制,故A不符合史實;題干說到的諸侯國不是以素養作為依據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構建的國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實。點睛:概念學習和理解是歷史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有些題目就是在偷換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很難做對,在考題選項設計中的偷換概念中導致理解失誤而丟分。還有的題涉及的是幾個概念的區分和準確理解,只有把握每個概念的具體含義才可以,這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對。這一題實際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階段特征。3、C【解析】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征;政府首腦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的首腦,行使最高國家行政權。結合所學,中國專制天下的國家元首向來都是皇帝本人,政府首腦則往往由丞相來擔任,即由丞相具體負責行政事務。由材料“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說明皇帝剝奪了丞相的行政權加諸自身。明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4、A【解析】

材料中個人對所有物擁有最全面的支配權、所有權不能被剝奪等,這些足以表明古代羅馬法強調所有權的絕對性,A項正確;羅馬法保護個人所有權并非僅針對權貴階層,B項錯誤;僅憑材料難以得出羅馬借鑒雅典人文思想這個結論,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法律規定,不是執法過程,D項錯誤。故選A5、C【解析】

材料認為改革注定要失敗,革命是晚清唯一的選擇,由此可知,學者認為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歷史必然,C正確;新政促進了近代化,排除A;立憲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排除B;材料認為革命是唯一的選擇,D排除。6、B【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從1953年起,我國已經按照社會主義的目標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逐步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1954年憲法的頒布奠定了基礎,故B項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在憲法中確立,排除C項;1954年我國工業化并未完成,排除D項。故選B。7、D【解析】本題考查了殖民擴張的客觀影響——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注意充分獲取題干材料中的信息,“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上”說明英國對外殖民活動;“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去制造這些機器了。”說明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A、C與題意無關;B表述錯誤,殖民擴張對殖民地的主要影響是破壞性的。D正確。故本題選D。8、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強調的是暴力革命。而材料“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么階級斗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體現的是馬克思這時認為階級斗爭并不是進行社會變革的唯一手段,說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特點,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馬克思認為階級斗爭并非是唯一手段,但是不能說明馬克思放棄暴力革命手段,A選項排除;材料無法得出19世紀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的結論,C選項排除;D選項說法過于絕對,當時俄國的部分革命黨人還是主張暴力革命的,排除。9、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雨果的《悲慘世界》和材料中提到的“執著于理想”,要“用美麗理想代替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的浪漫主義風格一致,A選項正確;《戰爭與和平》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母親》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等待戈多》是后現代主義,三者均不屬于“描繪理想生活”,“美麗幻想”的浪漫主義風格,BCD三個選項錯誤。10、B【解析】

鄉鎮企業的“推銷員滿地跑”,說明這些企業是自己找市場,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商品市場較為活躍,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鄉鎮企業的銷售狀況,而不是生產狀況,故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材料現象雖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但并非直接推動力,其只能起到間接的推動作用,故排除C項;鄉鎮企業不屬于私營企業,而是集體所有制企業,故排除D項。11、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司馬光抱著“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的治史目的,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撰成《通志》八卷,送呈給宋英宗。英宗閱后大為贊賞,命司馬光繼續編述,并為他設置史局,讓他自選編撰的助手,提供借閱宮廷藏書以及供應筆札等條件。宋神宗即位后,歷時19年的撰述工作方告完成。神宗稱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為《資治通鑒》,符合題意,因此C選項正確。漢代的司馬遷因觸怒漢武帝下獄受刑,他的《史記》在編撰過程中沒有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A選項錯誤;唐代的劉知幾提倡“善惡必書”的秉筆直書,他的《史通》在編撰過程中沒有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B選項錯誤;清代的章學誠反對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學術研究當經世致用,他的《文史通義》在編撰過程中沒有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D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12、C【解析】

革命派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二者的根本區別是政體變革的目標不同,故選C;革命派與維新派都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排除A;維新派沒有涉及土地制度,排除B;革命派與維新派都主張實行議會制度,排除D。13、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時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其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故選B。儒家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文化分支,不能代表整個思想文化體系,排除A;CD兩項發生于漢代及漢代之后,不屬于傳統文化奠基時期,排除。14、B【解析】

根據材料“先和后可,乃為券書”“‘兩共對面平章為定’(平:協調;章:明確)”可知,民間契約的訂立強調雙方協商一致,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對民間訂立的買賣、租佃等的政府態度,故A選項錯誤;“完全符合雙方各自意愿”中的“完全符合”表述絕對化,故C選項錯誤;題干強調是民間契約訂立過程中的特點,沒有體現訂立民間契約的原因,故D選項錯誤。15、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思想都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思考,這些看似不同領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卻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即相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蘊含著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則,②項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培根認為必須打破偶像,直接觀察、研究自然界,并通過實驗和科學歸納,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這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啟蒙思想家受被牛頓證實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影響很大,相信存在著不僅控制物質世界、而且控制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這說明科學發展與思想解放相互推動,④項符合題意,因此B選項正確。這些歷史信息都沒有體現上帝的地位和作用,①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科學給人類幸福的內容,《獨立宣言》也不是科學成果,③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涉及知識的作用;⑤不符合題意,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16、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海斯質疑北美與歐洲國家交涉的“身份”等,說明其最關心的是北美的民族獨立問題,C項正確;海斯的問題與法國援助無關,英國居民身份與“北美”不是最關鍵的問題,與英國的貿易競爭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不是關系到全局的核心問題,ABD三項錯誤。17、B【解析】從材料中的“自不得提書‘夷’字”,可知西方列強以條約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的規制,故選B項。18、C【解析】

據材料“羅素在長沙演說,主張共產主義,但反對勞農專政,……我對于羅素的主張,有兩句評語,就是理論上說得通,事實上做不到。……所以我對于中國將來的改造,以為完全適用社會主義的原理與方法。”可以看出毛澤東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認為建立勞農專政是必要的,C正確;據所學可知,1920年12月,當時中國共產黨正處于建黨的籌備階段,對革命的前途、社會性質還沒有明確的認識,A錯誤;維新變法運動對社會進步有最早的啟蒙作用,而材料中沒有涉及思想啟蒙,B錯誤;主張用憲政手段改造中國社會是羅素的主張,D錯誤。19、C【解析】

根據“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所有好的作者都應以大自然為母親”可知,達·芬奇強調從大自然學習,不以師法古人為先,C正確;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與材料信息相反,排除;材料信息沒有涉及“人是萬物之靈”,排除D。20、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晏嬰認為國君如果德政比祈禱更重要,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選項D正確;君權神授觀念是董仲舒提倡的,選項A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春秋時期尚未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選項B排除;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選項C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點睛】解題關鍵在于把握晏嬰言論中對鬼神的態度,其強調人的作用,以此思路解答即可。21、D【解析】

依據材料“從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互相攻訐、互相傾軋的弊病”來看,這個制度指的是政黨制度。依據所學可知,中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D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人民利益的,A錯誤;基層民主制度是協調解決基層問題的,B錯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C錯誤。故選D。22、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王建國出生于建國時期,陳躍進出生于“大躍進”時期,李援朝岀生于抗美援朝時期。建國時期指1949年,抗美援朝時期是1950年至1953年,“大躍進”時期是從1958年至1960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是從1966年至1976年。故位列第三的最有可能是陳躍進,故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23、D【解析】

材料體現的內閣大臣遇事時,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會商討,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內閣會議上提交女王批準,這體現的是英國責任內閣制的運行過程,D符合題意;18世紀中葉,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故A錯誤;B是英國《權利法案》的影響,排除;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24、B【解析】

二戰后世界格局呈現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狀態,美蘇之間冷戰和局部熱戰交織,世界籠罩著核戰爭的陰影之下。因此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951年、敵對國家核試驗、新人類打算建造諾亞方舟離開地球”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可以判斷出是美蘇冷戰影響藝術創作,B正確;人類反對的是核戰爭,并非是核技術的應用,A排除;C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D說法錯誤,新技術的出現具有雙面性,排除。故選B。25、A【解析】

利瑪竇生平在明朝中后期,是在16-17世紀;哥倫布生平在15世紀末;伏爾泰生活在17-18世紀;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到過元朝,應該生活在13-14世紀;根據時間順序為DBAC,故排在第三位的是利瑪竇,答案為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26、D【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在本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D.科舉制”才能起到天下之“士”(讀書人)群趨而奔向之、人才高下、士風之醇漓的良好的社會效果,所以材料描述的制度只可能是科舉制。故選D。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科舉制【詳解】27、B【解析】

不得提書‘夷’字,是對傳統華夷觀的沖擊,即對“天朝上國”觀念的沖擊,故B正確;此時的外交并不平等,排除A項;自卑的說法不準確,不能體現,排除C項;“共識”說法錯誤,排除D項。28、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關貿總協定、建立世界銀行并掌握了世界銀行的決定權均是屬于二戰后美國為建立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采取的重大舉措,而重大舉措并不包括“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C。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29、A【解析】

材料體現了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期限以及對專業公司的聯合做出了新的規定,彌補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足。A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本身屬于自主經營,材料措施加強了經營管理方式,B排除;材料所述現象會加速農村的發展,但不可能實現城鄉一體發展,C排除;承包期限增加與專業公司合作和擴大農民經營自主權無關,D排除。故選A。30、A【解析】

依據材料“1860年,它連同京西三山五園被燒毀”,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故①正確;“它蜿蜒300多米,以水當街,沿岸作市,建筑層次高低進退,色彩明艷端莊,呈現了皇家園林宮市盛景”呈現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故②正確;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相鄰,并不坐落于頤和園的生活居住區,排除③;④描述的是清代的蘇州商業發展狀況,排除;①②正確,故選A;③④錯誤,排除BCD。【點睛】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呈現了皇家園林宮市盛景。1860年,它連同京西三山五園被燒毀”,聯系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實分析解答。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示例:徐中約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處鴉片戰爭是引起中國社會內部變化的關鍵。從鴉片戰爭后,中國日益走上殖民地化道路,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動,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開始中國近代史的歷程。1600前后的中國外族入侵、西學東漸,但中國社會未能發生根本性轉型。政治上君主專制強化,經濟上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仍為正統。但是中國社會已出現銳變前的端倪,政治上君主統治危機加深,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文化上出現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綜上,徐中約先生綜合考慮世界大環境和中國內部環境,在肯定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沖擊和反應作用的同時,也指出不能忽視中國社會內部的歷史力量。(說明:取1600或者鴉片戰爭為起點均可,論述時可從東西方相互影響,但主要應從中國內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角度展開)【解析】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根據題干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并結合史實展開評述”。在評述過程中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和邏輯關系。選擇某一觀點評述時,要注意提煉其主要觀點,并表明立場。以對徐中約先生的觀點評述為例。首先根據材料“鴉片戰爭界定為近代的起點,也需要熟悉中國傳統的國家和社會形態;西方入侵被視作催化劑,促使傳統中國轉化為近代中國”可以提出觀點和立場徐中約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處鴉片戰爭是引起中國社會內部變化的關鍵。從鴉片戰爭后,中國日益走上殖民地化道路,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動,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開始中國近代史的歷程。論證過程中注意圍繞徐中約先生界定近代史起點的依據展開,即既要關注列強入侵,但更要關注傳統中國自身的變化。最后對徐中約先生的觀點進行簡單點評,完成論證。32、(1)當歐美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之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