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莊河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我評估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1頁
遼寧省莊河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我評估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2頁
遼寧省莊河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我評估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3頁
遼寧省莊河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我評估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4頁
遼寧省莊河市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自我評估提分卷詳細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線 密封線 初中歷史七年級期末上冊試卷題號一二三四五六閱卷人總分得分注意事項:1.全卷采用機器閱卷,請考生注意書寫規范;考試時間為120分鐘。2.在作答前,考生請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準考證號涂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位置。

3.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與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規范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A卷(第I卷)(滿分:100分時間:120分鐘)一、選擇題

1、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播放了專題片《考古拼圖》,主要講述了我們祖先的生活狀況。我們可以通過這部專題片看到的生活場景是(

)A.元謀人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B.北京人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C.山頂洞人一起制作色彩鮮麗的彩陶D.河姆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子里一起紡線、織布、制衣

2、“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這句詩中的“軒轅”是(

)A.黃帝B.炎帝C.禹D.蚩尤

3、禹的兒子啟憑借強大的勢力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標志著下面哪一新制度的出現:A.禪讓制B.王位世襲制C.分封制D.冊封制

4、一些文化成就,哪些最能代表商朝的文明(

①甲骨文

②鐘鼓之樂

③二十四節氣

④青銅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黃河、長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居民的代表是(

)A.北京人B.河姆渡居民C.半坡居民D.大汶口居民

6、《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集中反映這種“相互轉化”思想的是(

)A.《墨子》B.《論語》C.《韓非子》D.《道德經》

7、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文字繁簡不一,書法、形體各有差異。秦統一六國后,將各國文字統一為(

)A.大篆B.小篆C.隸書D.楷書

8、中國象棋棋盤中的“楚河漢界”這一分界線,來源于楚漢之爭。進行楚漢之爭的是(

)A.陳勝與吳廣B.劉邦與項羽C.管仲與商鞅D.商紂王與周武王

9、西漢初年,“民失作業,而大饑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為改變這一現狀,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焚書坑儒B.休養生息C.嚴明法度D.強征賦稅

10、《史記?平準書》曾記載,漢武帝巡行全國時所用賞賜,帛一百多萬匹,錢、金以億計。漢武帝時期國家財政狀況得以改善得益于()A.統一度量衡B.“推恩令”實施C.察舉制確立D.鹽鐵官營、專賣

11、東漢“光武中興”和西漢“文景之治”在本質上的相同點是(

)A.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B.調整統治政策實現穩定與發展C.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D.我國經濟重心開始東移

12、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關于這次起義,說法有誤的是(

)A.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C.陳勝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D.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13、下圖兩場戰役的相同點是

A.曹操均取得了勝利B.都影響了當時的政局C.都發生在長江流域D.都體現諸葛亮的智謀

14、成語“亂七八糟”和兩個歷史事件有關,“亂七”和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有關,“八糟”和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有關。“八王之亂”發生的朝代是(

)A.東漢B.西晉C.東晉D.北魏

15、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趨勢下,北魏原有舊俗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統治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①遷都北京

②改鮮卑姓為漢姓

③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

④以漢服代替鮮卑服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6、“《齊民要術》重視對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術,提出要利用農作物吸收養料的不同,進行作物的輪作、間作、混作和套作,實現高度利用土地。”這體現了(

)A.生態農業思想B.以農為本思想C.精耕細作思想D.遵循自然規律

17、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下列屬于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是(

①開創中央集權制

②實行“推恩令”

③建立“十三州部”

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⑤焚書坑儒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④

18、生產工具的改進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標志。將如圖所示工具按其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19、下面的兩幅圖片所示是山頂洞人使用過的飾品和骨針,其不可以用來證明山頂洞人

A.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B.可以縫制衣服C.開始用骨幣進行交換D.有了愛美意識

20、“杰出的歷史人物推動社會發展。”如果將歷史人物進行分類,那么,司馬睿應該在下列哪一類()A.陳勝、吳廣B.劉秀、曹丕C.華佗、張衡D.張騫、班超二、綜合題

21、某校七年級(1)班同學以“秦的興亡”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奠定基礎】材料一:秦孝公頒布一系列法令,推行縣制,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規定登記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并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變法名稱。并分析秦國推行這些法令的影響。

【完成統一】材料二:秦國地理位置優越,攻守均得其便,戰國時期國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國。秦國內部紛爭較少,從秦獻公時起的150年中,獻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幾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較長,內部相對穩定。在力量對比上,秦強于六國中的每一個國家,而弱于六國的聯合。“遠交近攻”助泰國成功統一六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崩離析、顛沛流離,人民渴望一種安定的生活和穩定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統一六國,正合了時勢的需要。——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等

(2)根據材料二,概括秦能夠統一全國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

【短命而亡】材料三:

(3)根據材料三圖A,指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圖B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從秦的興亡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22、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時期,掌握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有利于我們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正確認識其發展規律。根據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夏商周歷史大事年表(部分)時間事件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西周結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

(1)有人說,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有什么共同原因。對現代國家的治理有什么啟示?

(2)請你將大事年表中的歷史事件繪制一幅年代尺,并在年代尺上標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

23、經濟的發展是國家國力強盛的主要標志。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氏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材料二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

——部編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材

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錦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

材料四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齊民要術》

(1)材料一反映了西漢初年怎樣的社會狀況?

(2)根據材料二,簡述漢文帝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

(3)材料三(宋書)中描寫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什么狀況?簡述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

(4)材料四(齊民要術)的作者是何人?這本書有何重要歷史價值?

(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

24、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是民族賴以生存的支柱和靈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并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張?材料二孟子認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孟子所謂的”大丈夫”具備四種重要的德行:“惻隱之心,任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發展此“四端”,便會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2)材料二中,孟子認為“大丈夫”應具備怎樣的道德品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孟子的政治主張。材料三《漢書》記載:“以后漢置…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第一任都護…漢之號令班(頒)于西域。”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漢朝政府設置了什么官職對西域進行管轄?它的設置具有怎樣標志性的意義?材料四21世紀的中外文化交流必然會擴展,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只要中國的發展不停,就會努力去促進與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以更廣間更開放的胸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洋為中用,才合乎文化交流的一般規律。……民族性是外來文化存在的必備形式,忽略了對傳統的繼承,會導致對外來文化的不準確的選擇。——摘編自李喜所《面向21世紀的中外文化交流》

(4)依據材料四,歸納21世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5)你認為當今國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何積極意義?

25、國家的產生和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請結合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

材料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材料三:

(1)材料一兩幅圖片分別反映了古代哪兩種政治體制?其中秦朝政治體制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