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詞三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含反思和預習卡)
【教學目標】
1.會寫“德、鵲、蟬"3個字,能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課文朗讀音頻、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與詩詞有關的信息。
【教學課時】3課時
【預習要求】完成預習卡,查閱古詩詞的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德"字,能理解“渚”的意思。
2.學習古詩《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句大意,想象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師:從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駐足流連、吟詠、流傳。今天,就讓我們和古人一起去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吧!
1.板書課題。(3.古詩詞三首《宿建德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學生齊讀課題。
2.根據題目,判斷詩詞,并說說理由。
從題目可以看出:《宿建德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詩,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題目中已告訴我們這首詞的詞牌名是“西江月"。
2、釋詩題,知作者
1.解釋題
師:首先我們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宿建德江》。(板書課題,解詩題,引導學生抓住“宿”,了解寫詩的時間,抓住“建德江”,知道詩中描述的地點。借助注釋了解“建德江”。)
2.知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盛唐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并稱“王孟”。其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等。
3.自讀古詩,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讀古詩。
(2)指名讀,隨機正音。(教師強調“渚"的讀音。相機指導書寫:德。提醒右邊中間不能寫成“四”,“心"字上面一橫不能丟。)
(3)教師出示節奏劃分,學生齊讀古詩。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回顧方法,明詩意
1.回顧理解詩意的方法。
師:在以往的古詩詞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理解詩意?(借助注
釋、查工具書、查閱資料、想象畫面、聯系生活等。)這樣的方法都很好,那現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你所熟知的方法,了解古詩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請在課本相應位置做好標記。
2.學生匯報交流,教師隨機指導。
(1)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泊”:停泊。“渚":指水中間的小塊陸地。日暮:黃昏時分。“客”:
指詩人自己。詩中“煙渚"就是煙霧彌漫的沙洲。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煙霧彌漫的沙洲邊上,正是日暮時分,新愁不禁涌上心頭。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曠":空闊。詩的大意是:抬眼望去,遠處曠野中的天空
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親近。
4、想象畫面,悟詩情
1.教師范讀,學生想象畫面:你的腦海里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夜幕降臨,江中小舟,煙霧迷蒙,孤身夜宿,身處異鄉,曠野無邊,天比樹低,月與人親。)這樣的畫面給你留下了什么感覺?(板書:孤獨、滄桑、凄涼)
2.師:詩人置身于這樣的畫面中又有怎樣的感覺呢?從詩中找出關鍵字。(愁)找得真準,“愁”這個字是這首詩的“詩眼"。(詩眼就是詩中最能表現詩人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字。)看來同學們都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心中。
3.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詩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迫不定,許多詩人都留下滿懷惆悵和綿綿愁緒的詩句,你能說一句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
4.指導朗讀:通過放慢語速、強調“愁"字等方式讀出愁緒。
五、入境悟情,體驗升華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面對黃昏的落日,詩人涌起“新愁”,詩人的“新愁”是什么呢?你從哪兒可以看出來呢?
預設1:我認為是思鄉之愁。一個“客"字可以看出,詩人把自己說成是客,是因為此時的他正身處異鄉。(思鄉之愁)
預設2:我認為是思念親人的愁緒。從“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來。此時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而月亮在古詩詞中也常常寄托了游子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這樣的月亮,就勾起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思親之愁)
預設3:我認為是孤寂之愁。從“野曠天低樹"可以看出,在空曠的荒野,詩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只有水中月相伴,這是多么孤獨。(孤寂之愁)
2.資料鏈接:孟浩然早年熱心功名,然而科舉失利,飽受打擊,最終在隱居和漫游中讀過人生的大多數時間。《宿建德江》寫于詩人在長安應試失敗之后,感覺自己懷才不遇,于是開始了漫游的生活。
教師小結:詩人科舉失利,仕途受到打擊,孑然一身漫游他鄉。此時此刻,面對夕陽西下、飛鳥歸林的黃昏時刻,也正是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返回家中的時候,而詩人則只能停靠在岸邊的船上過夜,因此新的羈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3.指名讀。誰來讀一讀這滿懷的“新愁”?
4.入景悟情,體會寫法。
(1)出示課件:
①找出遠景和近景。想象“天低樹"月近人”的畫面。
②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詩人眼中,天比樹還低,月亮和人如此親近?(交流討論,可結合生活實際和書中插圖進行理解。)
(2)嘗試背誦:根據插圖背誦詩句。
六、借月抒情,拓展古詩
課件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舍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借助注釋,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忽雨忽晴,變化迅疾的奇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1、解詩題,知作者
1.談話導入,引出詩題
師:有人說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晴空萬里,轉眼間就烏云滾滾,大雨傾盆。有時雨還在下著,太陽就出來了。這就是夏天陣雨的特點。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的一首詩,看看他是如何寫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氣的。(板書課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這個詩題告訴我們什么信息?(題目點明了時間、地點及事件。)
3.指導讀詩題,相機釋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望湖樓: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邊。醉書:指詩人醉酒時寫下的作品。
(2)“醉"在詩中僅僅是指喝醉嗎?還指什么?
4.簡要介紹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詩、詞、文、書、畫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取得了獨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初讀釋疑,明詩意
1.熟讀古詩,讀準字音。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同桌互讀,糾正字音。(教師強調“卷”和“散"。)
(2)教師出示節奏劃分,學生齊讀古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2.對照插圖,理解意思。
可以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查閱工具書自學。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請在課本相應位置做好標記。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注釋:翻墨:指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很黑。白雨:指夏日陣雨。跳珠:指跳動的水珠。詩中指雨點大,雜亂無序。(出示白雨視頻)
詩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點便像灑落的珠子一樣紛紛紛亂跳進船艙。
(2)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注釋: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時間很短暫。
水如天:形容雨過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樣清澈明凈。
詩意:突然,狂風席卷大地,湖面上頓時雨散云飛。憑欄而望,只見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鏡。
三、想象畫面,悟詩情
1.小組合作學習:有人說,這首詩中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說說你在讀這首詩時“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1)指導學生如何想象畫面:選擇其中一句詩,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導學生概括畫面:找出詩中你最欣賞的字或詞是什么?圈畫出來。
2.小組展示。出示課件:黑云翻墨遮山
(1)想象畫面:我仿佛看到了滿天的烏云翻滾而來,似乎聽到了隆隆的雷聲,想到了這烏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嗎?
(2)概括畫面:我圈畫的是“翻墨"這個詞,體會到烏云之濃。(黑云翻墨圖)
3.出示課件:白雨跳珠亂入船
(1)想象畫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傾盆而下,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邊,落在了湖中。我仿佛聽到了雨點噼里啪啦的聲音,想到了它們真像跳動的珍珠呀。
(2)概括畫面:我圈畫的是“跳珠”“亂"這個詞體會到雨很大。(白雨跳珠圖)
師:同學們,詩人蘇軾也特別喜歡“跳珠”這個詞。15年后,他再次游覽西
湖,寫下了“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前面我們讀到了黑云,現在又讀到了白雨,寫出了顏色。
4.出示課件:卷地風來忽吹散
①想象畫面: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來的風,轉眼就將烏云吹散,將白雨吹走,似乎聽到了狂風呼嘯的聲音,想到了暴雨忽然而來,又忽然消散的樣子。
②概括畫面:我圈畫的是“忽”這個字,“忽"字準確地寫出了暴雨驟來驟
去的動態。也體會到風變化之快。(狂風卷地圖)
5.出示課件:望湖樓下水如天
①想象畫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過后,望湖樓下水天相接,特別漂亮。我感覺這時候很安靜,所以沒有聽到什么,想到了這時的景色應該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②概括畫面:我圈畫的是“水如天”,體會到湖面的靜。(水天一色圖)
6.感受動靜變化的美
(1)指導朗讀:前三句可用比較輕快的節奏,讀出天氣驟變時詩人的驚奇之感,最后一句語速可放緩,讀出雨后湖面的平靜之感。
(2)背誦詩句:此情此景怎能讓人不心醉?背誦古詩,把畫面留在心間。
四、知人論世,探究總結
1.師:在文中的題目中我們知道“醉"不僅僅指醉酒,還指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1)資料鏈接: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在官場上受到排擠,無奈自請外任,遠離京城,前往杭州任通判。與朋友同游西湖時觸景生情,寫下五首絕句,本詩是其中的第一首。
(2)這里“醉”,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激情澎湃,才賦成即景佳作。
(3)你覺得蘇軾是一位怎樣的詩人?(面對挫折、面對坎坷、面對人生的風雨,依然樂觀和豁達。)
2.探究總結。
詩人善于捕捉瞬間變化的情景,像攝影師一樣,拍下了黑云、白雨、狂風、湖水等景象,繪聲繪色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因此,通過仔細觀察和發揮想象,詩人就抓住了形、色、聲來細致刻畫,讓整個景物活靈活現。
通過描寫西湖盛夏時節忽雨忽晴,變化迅疾的奇景,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
四、拓展古詩
課件出示:描寫西湖美景的詩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鵲、蟬"2個字,背誦《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并默寫。
2.體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達的不同情感。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釋詩題。
1.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一首詩描繪了靜寂的月夜,一首詩描繪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師想請兩名同學分別背誦一下這兩首詩。(指名背誦)
2.回顧方法:還記得前面兩首詩我們是怎么理解詩意的嗎?(借助注釋、查工具書、查閱資料、想象畫面、聯系生活等。)
3.這節課,我們也將運用這些方法,學習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板書課題)
(1)齊讀課題。
(2)借助注釋知道“西江月”是詞牌名,相當于一首歌的調。“夜行黃沙道中"是這首詞的題目。
(3)引導學生提取時間、地點信息。
二、出示簡介,知作者。
1.介紹詞人。(出示詞人辛棄疾的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程(在今山東濟南)人。與蘇軾并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2.寫作背景。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上饒黃沙嶺一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一次,辛棄疾夜行經過黃沙嶺,看到美麗的鄉村月夜景色,心有所感,寫下此詞。
三、初讀全文,明詞意。
1.疏通字詞。
(1)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另外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自讀情況。
①指名讀課文。教師正音:“見”同“現”,讀音xiàn。
②指導書寫“鵲、蟬”。
在書寫“鵲"時,整體緊湊。“昔”上下中心對齊,重心安穩。“鳥"上窄下寬,鉤畫稍向左斜,橫畫位置稍靠上。
在書寫“蟬”時,左窄右寬。“蟲"豎畫正直,居框正中。“單”點撇間距適中。“曰"上寬下窄,橫畫平行均勻,豎畫正直而下。
2.讀出節奏。要把這首詞讀好,還要注意停頓和重音。教師范讀,感知節奏。學生練讀,男女生賽讀等。
課件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
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山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3.理解詞意。
(1)默讀詞句。師:用學過的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有疑問、不懂的地方標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指導。
①交流上闕: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
蛙聲/一片。
注釋:別枝:橫斜的樹枝
詞意:明月升上樹枝,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中,傳來蟬鳴聲聲。在
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陣陣蛙聲。
②交流下闕:七八個星/天外,兩山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注釋:茅店:用茅草蓋的旅舍。社林:社廟叢林。
詞意:天空中星星時隱時現,山前落下稀疏的雨點。過去在土地廟樹林旁邊的茅店,拐個彎就忽然出現在眼前。
四、想象畫面,悟詩情。
1.品讀上闕。
(1)自由讀上闕,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①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②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③聞到的:稻花香
師: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拂,傳來陣陣稻花香和蛙鳴聲,仿佛是青蛙在爭說豐年,那他們會說寫什么呢?(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這兒的“說”字,僅僅是青蛙在說嗎?那還有可能是誰在說?(農人、作者自己)蛙聲本無意,作者心有情。這里不僅有稻花飄香,更有作者企盼豐年的感情。
(2)抓住“明月"清風”“蛙聲"等關鍵詞提問:從這些充滿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3)聯系學過的詩句,體會寫法。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體會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說說本首詞哪里體現了這種表現手法。(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里用“驚鵲”“鳴蟬"反襯鄉村夏夜的寧靜。)
(4)想象畫面,說說你腦海里呈現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學生自由描述)
教師相機評價并指導: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感受得更加真切。
(5)上闕寫出了夏夜鄉村的美景,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有感情朗讀。
2.品讀下闕。
師: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闕,想象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還不能理解,可提出質疑。
(1)交流畫面,相機指導。
(2)體會詞人心情的變化。
師: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焦慮、迷惑)就是這個時候,“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看到了就是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此時詞人又是怎樣的心情?(驚喜)
(3)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可是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詩句回顧:陸游有一句詩,也寫出這種峰回路轉后的驚喜,你知道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有感情朗讀。邊讀邊想象作者在看到舊事茅店后的神態、動作、語言。
五、對比閱讀,再悟情。
1.思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了月夜景色,兩首詩詞表達的情感一樣嗎?結合詩句分別說說這兩首詩表達的感情。
(1)兩者情感不一樣。前者表達詩人獨自在外游歷時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達的是詞人的喜悅歡快之情。
(2)抓“愁”,引導學生再次感受游子思鄉的愁緒。
抓“豐年"路轉溪橋忽見”,引導學生再次感受豐收的喜悅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轉彎茅店突然出現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悅。
2.男女生對比朗讀,背誦并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拓展知識。
【教學板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冊訂購合同標準文本
- 公司食堂物業合同樣本
- 鄉村振興招標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天津市和平區高三語文一模試題卷附答案解析
- 家校合作溝通機制計劃
- 公司司機簡易合同標準文本
- 出售塔吊電梯合同樣本
- 涼山物業服務合同樣本
- 出兌店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深圳市簡易房屋裝修合同
- 2025購銷商品合同模板
- 2024年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03月雙鴨山市“市委書記進校園”引才活動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13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湖南興湘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春季校園招聘2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03月春季甘肅臨夏州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34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考點剖析附解題思路及答案詳解
- 上海市第一至十八屆高一物理基礎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 反三違培訓課件
- 河北醫療機構另收費用一次性物品管理目錄
- 老橋拆除監理實施細則
- 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護理策略論文
- 泵送混凝土測區強度換算表(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