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鐵路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廣西柳州鐵路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廣西柳州鐵路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廣西柳州鐵路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廣西柳州鐵路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柳州鐵路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29-1945年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議在執行,其中1930年執行的104個技術援助協議,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這說明當時蘇聯A.經濟政策不受意識形態限制 B.加強與西方政府間的合作C.經濟建設受國際形勢的影響 D.工業化取決于西方的援助2.20世紀初天津一些進步報刊作者的署名;盧梭之徒、盧梭魂、亞盧(亞洲盧梭)、平等閣主人、竟平、人權、民友……這反映出20世紀初中國思想文化界A.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 B.“西學東漸”,崇洋媚外C.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學說 D.君主立憲思想占主導3.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提出:“中國二千余年的專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國開其端緒,乃因中國二千余年的地主經濟制度,是由秦國立下基礎。這種政治經濟形態的配合,不但改變了中國封建性質,改變了中國官僚政治形態,且也改變了中國專制君主與官僚間,乃至官僚相互間的社會階級利害關系?!痹摻Y論A.夸大了階級斗爭對歷史的推動作用B.開創了現代化史觀的研究新視角C.肯定了政治對經濟的決定性作用D.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態度4.以下最能反映商朝社會各個領域的歷史狀況,為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資料的是A.《禮記》 B.《詩經》 C.《封神演義》 D.甲骨卜辭5.蘇格拉底認為選舉是一項技能,不是隨意的直覺,就像其他任何技能一樣,需要人們系統地學習,讓沒有學習過的人去選舉,就像讓他們在暴風雨中操縱航向薩摩斯島的三層劃槳戰船一樣不負責任。材料反映了蘇格拉底A.否定公民大會的作用 B.意識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C.支持實行代議制民主 D.反對精英政治和貴族政治6.魯迅于20世紀初提出了改造國民性和“立人”兩個相關的命題,認為中國“國民性”中存在的某些嚴重缺陷和弱點是由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為此,他A.著文立說,批判傳統道德B.倡導民主,反對封建專制C.弘揚科學,摒棄愚昧迷信D.領導革命,重建道德價值7.英國傳教士埃德溫·J丁格爾的《中國革命記》一書中這樣評價辛亥革命:“中國人不再被他們傲慢的西方鄰居排擠和強迫做生意的時代終會到來。相反地,很快地我們會和這里的人民進行一場艱難的國際性商業競爭?!边@是因為辛亥革命A.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C.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8.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中“半殖民地”的含義是A.中國的經濟成了列強經濟的附庸B.中國政府變成了列強統治和侵略中國的工具C.中國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D.外國資本主義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控制9.有人認為:“過去五千年的中華通史,實是一部‘帝王專制史’;而今后的中華通史,將是一部‘民主政治史’?!痹凇皬木鞯矫裰鳌钡臍v史轉型中,可以作為開端的事件是A.鴉片戰爭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10.“請君莫畏大炮子,百姓才聞幾人死?……我所聞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恢I煙費盡囊中錢”。對材料內容的理解最合理的一項是A.揭示了鴉片輸入的危害性 B.說明人民不畏懼火炮火槍C.堅船利炮與鴉片一樣對人有危害 D.《南京條約》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11.公元前6世紀,雅典城邦的陪審法庭在原告的指控、被告的辯護、證人的證詞和判決結果等方面采用口頭陳述的方式,而到公元前4世紀,訴訟雙方的辯詞和證據都要以書面形式提交。這一變化A.立法程序趨于嚴密 B.注重維護公共利益C.公民權利逐漸擴大 D.體現了公平與效率12.英國傳統體育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大街小巷中斗牛、斗狗、斗雞、足球、拳擊等活動都是尋常之事。19世紀30年代起,英國議會開始頒布如《虐待動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來禁止血腥暴力活動及街頭巷尾聚眾游戲。這一變化說明A.群眾對政府政策的廣泛認同 B.立法是社會進步的唯一途徑C.國家干預經濟推動社會轉型 D.經濟發展推動城市文明建設13.源于西方的快餐連鎖店進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導致了當地傳統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時裝進入日本以后,日本傳統形成了自己的時裝業,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審美標準。上述現象說明A.全球化趨勢削弱了民族國家的特色B.東方各國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C.經濟全球化導致各地文明產生沖突D.經濟全球化可能導致本土文化復興14.赫爾曼·梅爾維爾有句名言:“美國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著全世界各民族的血!”觀察下表,分析該時段美國人口構成呈現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正確的是《1700-1860年美國人口種族構成的變化》(單位:萬人)時間

土著人口

白種人口

黑種人口

合計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0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和奴隸貿易的進行致使黑種人口劇增B.對現代文明的不適應,導致土著人口驟減C.歐洲移民源源而來,導致黑色人種的數量大幅度增加D.賦稅政策調整和高產糧食作物的引種使人口總數大幅度上升15.《朱子語類》說:“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边@反映了當時儒學的主張是A.通過接觸世間萬物去體會理B.強調要用心去體會理的存在C.重視實踐對真理的檢驗作用D.學術流弊是道德淪喪的根源16.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果導致英國使用武力?!辟M正清的上述觀點A.解釋了鴉片戰爭的根源B.抹殺了鴉片戰爭的實質C.肯定了中國抗擊英國侵略的正義性D.從全球化的角度正確分析了鴉片戰爭的實質17.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顧及過去及過去不平等的條約、協定與慣例的前提下,運用大膽而強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在脅迫性或半脅迫性的情況下,以達到我國外交談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這表明A.國民革命推動了群眾愛國運動蓬勃發展B.國民政府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有所增強C.西方列強對華的外交政策已經發生質變D.世界范圍內涌現出一股民族自決的潮流18.17世紀,英國和荷蘭分別成立東印度公司,荷蘭和法國分別成立西印度公司,這些公司由國家給予種種特權,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鑄幣、擁有武器、對外宣戰和締結條約。這些公司的活動A.加速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 B.推動了自由貿易體制的建立C.為經濟全球化掃清了障礙 D.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寫到:“1999年12月,中國發放第一張社會保障卡。全國逐步推行社會保障卡制度,人民群眾從此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社會保障服務。截止到2018年底,社會保障持卡人數達到12.27億人。”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條件有①綜合國力提升②信息技術推廣③法制建設進步④城鄉差別消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必須……一致反對日本強暴占領東三省,變帝國主義壓迫中國的戰爭,為擁護蘇維埃中國反帝國主義反國民黨的革命戰爭,以解放中國?!边@意味著A.中共謀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中共關于主要矛盾的論斷出現失誤C.中共對其基本政策進行初步調整 D.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發生根本變化21.對下面時間軸呈現的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①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蘊含著通則③科學能夠帶給人類幸福④科學發展與思想解放相互推動⑤知識是改善人類生活的主要工具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③⑤22.1871年10月,俾斯麥通過帝國立法確立的“文化斗爭”,禁止神職人員參政,認定結婚、離婚等民事行為不再受教會的控制,廢除了與政府政策相悖的教會制度。這些措施A.清除了基督教在德國的影響B.體現了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C.客觀上維護了德意志的統一D.否定了德國教會的積極作用23.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里程碑的著作是A.《禮記》 B.《史記》 C.《夢溪筆談》 D.《幾何原本》24.如圖為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公共汽車宣傳廣告。結合所學分析判斷下面說法正確的有①20年代開始,上海有了公共汽車運行②車價低廉使公共汽車從此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③各路價目表每期在本報原地位披表明報刊具有廣告功能④公共汽車的興起有利于推動近代城市化的進程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5.1901年,《清議報》的一篇論說表示中國一時間突然涌現的“新黨”實在太多、太濫,以新黨自居的一千人等用“剽竊報章”之剩語,抄襲坊間時務策論之陳言,口中不時冒出“壓力、進步、平等”之類新名詞以顯示自己“新黨”的身份。這反映出當時A.人們知識結構正發生變化 B.西學書籍引進亟須規范C.新文化運動影響日益廣泛 D.社會逐利風氣日益盛行26.1964年,新中國郵電部發行編號為特66的郵票《知識青年在農村》,分別表現知青在農村收獲、種植、學習,科研的場景:該郵票A.客觀反映了文革中的“左”傾錯誤B.表明農村已初步改變落后的局面C.記錄現象推動農村生產關系變革D.意在宣傳知青建設農村的新風貌27.馬克思說.啟蒙運動思想家“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并且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律。其中“理性的含義是A.獨立的思考與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權力與黨派的信仰C.國家的意志與精神的寄托 D.權威的判斷與歷史的傳統28.“新時期中國外交進行了重大調整。按照是否有利于共同發展和繁榮來決定中國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單純從社會制度出發,不再簡單以意識形態畫線,不再繼續劃分敵、我、友”。決定新時期中國外交選擇的根本因素是A.不結盟外交方針B.單純的意識形態畫線C.和平外交的思想D.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29.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這表明當時的中國A.平等的外交觀念已經形成 B.“天朝上國”規制受到沖擊C.外交心態由自大轉為自卑 D.“師夷長技”已成外交共識30.“文明婚禮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監督自由?!边@里的“文明婚姻”最顯著的特征是A.徹底沖破傳統婚姻束縛B.具有新舊雜陳的時代特點C.體現出婚姻自由的原則D.受到西方文明觀念的熏染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天文學興盛頗早,授時頒歷一直是歷代君主的要務。例如,北宋確定了西夏的附屬地位后,宋真宗將新歷和冬服賜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歷法的優點,創立《授時歷》。它所確定的地球公轉時間比實際相差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對《授地歷》進行了微改,并將其命名為《大統歷》。清朝政府也將修改歷法作為頭等大事,傳教士湯若望參與制定的《時憲歷》很快被頒布實行?!幾詮埮噼さ取吨袊糯鷼v法》材料二民國建立之初,以新歷(西歷)為官方歷法,行政機關、城市采用新歷,鄉村民間可依舊歷。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繼續推行中西(新舊)合歷。1928年至1934年間,南京國民政府集中力量廢除舊歷。政府查禁舊歷書、頒行新歷書,取消“二十四節氣”;要求商家按新歷確定結賬日期、簽訂契據等;廢止舊歷年節日,代之以新的紀念節日。此后,商家按新歷確定結賬日期、簽訂契據成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歷對,政府遇到了許多的阻力,特別是禁過舊歷年節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眾過舊歷新年,也漸少提及“廢除舊歷”?!幾宰笥窈印赌暇﹪裾畯U除舊歷運動評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歷法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中西合歷現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響。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出發后被匈奴所俘虜,在匈奴人中過了十年囚徒生活,之后逃跑,終于到達大宛。……張騫回到中國,帶回了葡萄種子,還帶了大量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中國才制定了后來在中亞的前進政策。漢武帝據此形成了一個新方案:他展望著一個伸展到極遠的西方的偉大外交網,決心要和帕米爾以外的各國開辟持久的關系。這不僅僅是為了中國反抗匈奴,也意圖在國內國外榮耀漢室,同時也是進行奢侈品貿易的手段。從《史記》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派遣使節出去,或是招待這些被訪問國家回訪的使團,漢王朝都意圖給外國人造成中國偉大的印象。這樣,交換使節就成為一種貿易形式,為進一步非官方的貿易開辟了道路?!幷碜裕ㄓⅲ┖盏逻d:《歐洲與中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33.“(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在一次談話中說:在救濟工作中,我們是同有正當自尊心的美國人打交道。對他們來說,單純的施舍會傷害要求保持個人獨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數美國人都想為他們所得到的東西付出點什么。這里所說的付出一點什么,指的是老老實實地工作,而這種工作正是防止他們精神上頹廢的屏障。”——解力夫《二次大戰三巨頭(二)身殘志堅——羅斯?!穯栴}:(1)“羅斯福談話”的主要社會背景是什么?(2)為避免“單純的施舍”,“在救濟工作中”羅斯福采取了那些具體措施?(3)這些措施對當時美國產生了那些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材料“1930年執行的104個技術援助協議,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生產過剩,促進了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的技術援助協議的簽訂,說明經濟建設受國際形勢的影響,C項正確;經濟政策受到意識形態限制,A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的是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的技術援助協議的簽訂,不代表蘇聯與西方政府間的合作,B項錯誤;蘇聯工業化過程中西方援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D項錯誤。2、A【解析】

由進步報刊作者的署名可以看出這些人追求的是自由與平等,由此可以體現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故選A項;這些署名體現的是對自由平等思想的追求,不是崇洋媚外,排除B項;盧梭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不是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學說,排除C項;這些署名體現的是追求民主共和,不是君主立憲,排除D項。故選A。3、D【解析】試題分析:根據材料信息“中國二千余年的專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國開其端緒,乃因中國二千余年的地主經濟制度,是由秦國立下基礎”、“不但改變了中國封建性質,改變了中國官僚政治形態”,不難概括出其核心觀點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C項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提及階級斗爭、現代化史觀,排除A、B。故選D??键c:史學理論與歷史素養·歷史認識與研究的方法·歷史唯物主義;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名師點睛】把握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以下方面: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于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4、D【解析】

甲骨卜辭是指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占卜的文字,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史料,故D正確;《禮記》、《詩經》和《封神演義》均屬于文學作品,史料價值需要嚴格考證,排除B、C和D。故選D。5、B【解析】

依據材料“讓沒有學習過的人去選舉,就像讓他們在暴風雨中操縱航向薩摩斯島的三層劃槳戰船一樣不負責任”并結合雅典的民主政治來看,蘇格拉底是對雅典這種將國家交給那些缺乏真知灼見的人,實行直接民主的選舉方式是不贊同的。B正確;材料只是對選舉這種方式的不贊同,不代表蘇格拉底否定公民大會,A錯誤;材料只涉及反對直接民主的選舉,未體現蘇格拉底支持代議制民主,C錯誤;材料不涉及蘇格拉底對精英政治和貴族政治的態度,D錯誤。故選B。6、A【解析】

根據材料魯迅認為中國的“國民性”出了問題,故他通過文學革命批判傳統道德,因此A選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體現政治上的問題和訴求,故B選項錯誤;根據材料問題的癥結是封建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故C選項錯誤;D選項魯迅并非革命的領袖,故錯誤。7、B【解析】

埃德溫認為辛亥革命會讓中國與西方形成商業競爭,可見其落腳點是辛亥革命的經濟影響,即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B正確;選項A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成就,排除;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排除C;辛亥革命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D排除。8、C【解析】

“半殖民地”指的是中國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主權,中國有限度、有范圍的受到外國列強的控制,故選C項;半殖民地指的是政治層面,與經濟層面無關,排除AD項;中國政府變成了列強統治和侵略中國的工具是半殖民地化的具體表現之一,沒有體現全部的內涵,排除B項。9、C【解析】略10、A【解析】

依據材料“殺人不計億萬千!……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恢I煙費盡囊中錢”可知材料主要是揭示了鴉片輸入的危害性,故選A項;材料是對火炮與鴉片進行對比,而非人民不畏懼火炮火槍,排除B項;通過對比主要是突出了鴉片的危害性,C項理解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結合材料內容判斷可知此時應該尚未簽訂《南京條約》,排除D項。11、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以書面形式取代口頭陳述,不僅可以防止訴訟人篡改證據,還可以保證法律在運用時的準確性,也節省了法庭審判的時間,因此D選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司法程序,不是立法程序,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公民權利范圍的變化,B、C選項錯誤。故選D。12、D【解析】

依據材料“19世紀30年代起,英國議會開始頒布如《虐待動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來禁止血腥暴力活動及街頭巷尾聚眾游戲”并結合工業革命的知識可知,隨著英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英國政府逐漸注重城市文明建設。D正確;材料未體現法律頒布后人民的反應,A排除;唯一途徑的說法不符合史實,B排除;材料只涉及政府對城市建設的干預,未體現對經濟的干預,C排除。故選D。13、D【解析】

由材料“傳統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說明印度傳統食品借鑒西方快餐店的做法,而材料“日本傳統形成了自己的時裝業,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審美標準”,說明日本是時裝業沒有擺脫日式審美標準,可見經濟全球化可能導致本土文化復興,故D符合題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強調全球化趨勢削弱了民族國家的特色,故A不符合題意;東方各國本土文化并未被西方文明同化,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文明沖突,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4、A【解析】

早期對外殖民擴張中的三角貿易把黑人奴隸大量的運往美洲,導致黑種人口增加,故A項正確;歐洲移民的迫害,使得土著人口驟減,B項錯誤;歐洲移民主要是白種人,C項錯誤;人口大幅度上升是因為地廣人稀,大量移民涌入,D項錯誤。15、A【解析】試題分析:“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說的是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B.強調要用心去體會理的存在,是心學家的主張;C.重視實踐對真理的檢驗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張;D.學術流弊是道德淪喪的根源,是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的主張,故此題應選A項??键c:宋明理學點評:理學的特征: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16、B【解析】

由材料信息“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構導致英國使用武力”可知,費正清認為鴉片戰爭是中國拒絕平等貿易的結果,這忽視了英國打開中國市場的真實目的,故B正確,D錯誤;這一觀點沒有看到鴉片戰爭的根源,故A錯誤;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國抗擊英國侵略的正義性,故C錯誤。17、B【解析】

據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顧及過去及過去不平等的條約、協定與慣例的前提下,運用大膽而強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在脅迫性或半脅迫性的情況下,以達到我國外交談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使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地位提高。而且在對外上南京國民政府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也試圖通過外交談判達到廢除舊的不平等的條約,簽訂平等互惠的“改訂新約運動”,這些表明了“國民政府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有所增強”,B正確;據所學可知,材料主要是國民政府的外交行為,而不是“群眾愛國運動蓬勃發展”,A說法錯誤;C與材料無關;材料只是強調的國民政府的外交行為,未涉及其他國家,D以偏概全。18、A【解析】

根據材料“這些公司由國家給予種種特權,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鑄幣、擁有武器、對外宣戰和締結條約”可知這些公司大大促進了英國、荷蘭和法國的對外殖民擴張,有利于資本的原始積累,A項符合題意;17世紀時主要是以重商主義為主,還沒有建立起自由貿易體制,排除B項;17世紀時世界市場剛開始出現雛形,經濟全球化尚未出現,排除C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排除D項。故選A。19、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主要利益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推廣和法制建設進步,故A項正確。20、C【解析】材料“1931年”“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必須……一致反對日本”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調整,故C項正確;材料“變帝國主義壓迫中國的戰爭,為擁護蘇維埃中國反帝國主義反國民黨的革命戰爭,以解放中國”說明A項錯誤;1935年華北事變標志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故B項錯誤;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封建反侵略,故D項錯誤。21、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思想都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思考,這些看似不同領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卻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即相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均蘊含著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則,②項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培根認為必須打破偶像,直接觀察、研究自然界,并通過實驗和科學歸納,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這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啟蒙思想家受被牛頓證實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影響很大,相信存在著不僅控制物質世界、而且控制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這說明科學發展與思想解放相互推動,④項符合題意,因此B選項正確。這些歷史信息都沒有體現上帝的地位和作用,①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科學給人類幸福的內容,《獨立宣言》也不是科學成果,③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未涉及知識的作用;⑤不符合題意,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2、C【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禁止神職人員參政,認定結婚、離婚等民事行為不再受教會的控制,廢除了與政府政策相悖的教會制度”可知,德國完成統一之后采取措施削弱天主教會對德國政治的影響,實行世俗化的政策,這些措施在當時有利于強化聯邦政府,從而在客觀上維護了德國的統一,故選C;A項中的“清除了”表述太絕對,故排除;實行政教分離,實行世俗化的政策在當時有利于德國的統一,不能說其體現了軍國主義色彩,排除B;材料中俾斯麥要求政教分離,教會不得干預政治事務,并未否定德國教會的積極作用,故排除D。23、C【解析】

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里程碑的著作,被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百科全書”,故選C項;《禮記》是典章制度選集,《史記》是史學著作,《幾何原本》是數學著作,故排除ABD項。故選C。24、C【解析】

由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公共汽車宣傳廣告可知,20年代開始,上海有了公共汽車運行,故①正確;但此時公共汽車還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故②錯誤;“各路價目表每期在本報原地位披露”表明報刊具有廣告功能,故③正確;近代城市化的標志之一是公共交通的出現,故④正確。由此可知,C正確;ABD錯誤。25、A【解析】

當時中國出現大量標榜“進步、平等”的“新黨”,說明當時大量人群接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人們的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故選A;材料沒有涉及引進西方書籍的內容,排除B;1901年新文化運動尚未開始,排除C;材料內容和“逐利風氣無關”,排除D。故選A。26、D【解析】

郵電部發行編號為特66的郵票內容,表現知青在農村收獲、種植、學習,科研的場景,可見其意在宣傳知青建設農村的新風貌,D正確;1964年“文革”尚未開始,排除A;農村初步改變落后局面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B;1964年農村生產關系尚未發生變革,排除C。27、A【解析】

由材料“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律”,可見“理性”意味著不迷信外在的權威,注重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自由、平等、人權、民主和法治都屬于理性,故A符合題意;BD項強調君主和權威,是資產階級革命之前的信仰,故BD不符合題意;C項是東方的傳統觀念,主張集體意志,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B。28、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外交政策調整后更加注重政策“有利于共同發展和繁榮”,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外交政策的出臺原因在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選項D正確;不結盟外交方針是材料中外交政策的具體表現,而非原因,排除A;選項B與材料意思相反,排除;和平外交是我國一貫堅持的外交思想,并未發生轉變,其并不構成影響外交政策轉變的決定性因素,排除C。29、B【解析】

不得提書‘夷’字,是對傳統華夷觀的沖擊,即對“天朝上國”觀念的沖擊,故B正確;此時的外交并不平等,排除A項;自卑的說法不準確,不能體現,排除C項;“共識”說法錯誤,排除D項。30、B【解析】

材料“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屬于中國傳統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說明尊重男女雙方的意愿是文明婚姻的體現,因此B選項符合題意;A選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D選項僅能表現材料的一方面,過于片面,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歷史悠久;注重實用;長期領先世界;吸收外來成果;政府主導;政治色彩濃厚。(2)原因: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小農經濟占主導;原有社會習俗力量強大;原有歷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近代城市工商業發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國;民國歷屆政府積極推行新歷;西方文化的影響。影響:有利于中國融入世界;推動社會生活的近代化;促進民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保留了傳統文化;促進中國時間體系和時間觀念的多元化。評分說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有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窘馕觥?/p>

(1)關于概括中國古代歷法的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天文學興盛頗早,授時頒歷一直是歷代君主的要務”、“宋真宗將新歷和冬服賜予西夏”、“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歷法的優點,創立《授時歷》”、“它所確定的地球公轉時間比實際相差僅26秒”、“清朝政府也將修改歷法作為頭等大事,傳教士湯若望參與制定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