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地質調查局2013年11月目錄TOC\o"1-2"\u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1)《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技術要求(試行)》(以下簡稱《技術要求》),適用于《全國地質環境圖系》中主要圖件的編制。(2)本《技術要求》包括主要參照標準及技術資料、編圖基本原則、圖系構成、地理底圖及地質環境條件類、地質災害類、地下水類、礦山地質環境類、地質遺跡類等五類圖件編圖要求等內容。其中,對五類圖件涉及的主要圖件,采用分類編制技術要求的方式,統一了圖件名稱、編圖內容、編圖方法、圖層劃分、圖式圖例、說明書提綱等內容。(3)本《技術要求》可供相關工作參考。
主要參照標準及技術資料(1)標準類GB/T2260-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13923-92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GB/T6390-1986地質圖用色標準(1:50000~1:1000000).GB12328-90綜合工程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T14498-1993工程地質術語.GB/T14538-1993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GB9649-1988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GB15618-200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版).GB/T14848-2008地下水質量標準(報批稿).GB/T14158-93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勘查規定(1:50000).GB15968-1995遙感影像平面圖制作規范.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DZ/T0197-1997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DD2004-02 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總則(試行).DD2008-2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詳細調查規范(1:50000).DD2008-01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規范.DZ/T0001-91區域地質調查總則(1:50000).DZ/T0097-1994 工程地質調查規范(1:25000~1:50000).DZ/T0190-1997 區域環境地質勘查遙感技術規程.SY/T5519-96盆地評價技術規范.SY/T5615-2004石油天然氣地質編圖規范及圖式.SY/T5978-94含油氣盆地構造單元劃分.(2)專業技術要求類全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編圖技術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2006.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2009.全國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數據庫編圖細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2004.全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價與示范工程實施技術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2012.省(自治區)環境地質調查基本要求(1:50萬)(試行),地礦部地質環境管理司,1996.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修訂稿),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6.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空間數據庫建設技術要求,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1.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1:50000),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10.全國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12.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實施細則(修改稿),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4.重要地質遺跡調查技術要求(暫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10.(3)公開出版物類陳夢熊.地下水資源圖編圖方法指南.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國家地質總局書刊編輯室.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與圖例.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
編圖基本原則(1)以圖系編制目的為導向的原則《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的編制目的是科學支撐地質環境管理和基礎調查研究工作,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宏觀決策的需要。必須遵照此編圖目的,合理設置整個圖系的構成和具體圖件的反映內容,充分發揮圖件的應用功能。(2)保持系統性和統一協調性原則《全國地質環境圖系》是我國地質環境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統體現。在圖系的結構和專業圖組設置、具體圖件的編圖和圖面配置上,均需體現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需要保持圖系總體設計、地理底圖、表示方法與整飾方法的統一協調性,以體現《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各圖件之間的相互聯系。(3)兼顧專題性與綜合性的原則《全國地質環境圖系》中各圖件是在深入分析專題內容的基礎上高度綜合而成。編制圖件時要在內容的選取上專題化,在研究方式上綜合化,從而做到重點突出、深入透徹,更好的發揮圖系支撐管理和研究的功能。(4)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全國地質環境圖系》是在系統梳理我國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成果資料,深化認識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和主要地質環境問題發育分布特征及演化規律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編制此圖系應當重視收集準確、現勢基礎資料和制定科學、可行的編圖方法,并提高編圖內容的藝術表現力,體現圖件的科學性與藝術性。(5)保持圖系的信息化管理和動態更新原則為適應當今信息化管理的大趨勢,在編制各地質環境圖件時,需對圖件的圖層和屬性結構進行科學設置,通過MapGIS軟件,建立相應的屬性數據庫,以圖層為基本單位開展工作,從而實現對單個圖件的科學管理和動態更新,在此基礎上,通過數字圖系管理系統,實現整個圖系的科學管理和動態更新。
圖系構成《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由地質環境條件類、地質災害類、地下水類、礦山地質環境類、地質遺跡類等五類圖件構成,涉及全國、區域和省域等三個空間尺度圖件。其中,全國圖件22張(表4-1),區域圖件27張(表4-2)。(1)地質環境條件類圖件地質環境條件類圖件是全國地質環境圖系中綜合性、基礎性的圖件,包括全國圖件、區域圖件和省域圖件,分別在不同尺度上反映全國、區域和省域地質環境分區特征和第四紀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巖溶地質條件、活動斷裂分布、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條件、土壤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及其他地球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條件的區域特征。(2)地質災害類圖件地質災害類圖件由全國圖件、區域圖件和省域圖件構成,分別反映全國、重要地區和省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等6類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及發展趨勢。(3)地下水類圖件地下水類圖件由全國圖件、區域圖件和省域圖件構成。其中,全國圖件主要反映我國水文地質特征、含水層系統分布特征、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特征、地熱資源量及利用現狀等;區域圖件反映全國8個平原盆地等地區的水文地質特征和2個平原盆地的含水層系統分布特征;省域圖件主要反映各省(區、市)的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特征。(4)礦山地質環境類圖件礦山地質環境類圖件由全國圖件和省域圖件構成。其中,全國圖件主要反映全國尺度上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布現狀和未來礦區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省域圖件主要反映省域尺度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分布現狀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區劃。(5)地質遺跡類地質遺跡類圖件由全國圖件和省域圖件構成,全國圖件主要反映我國重要的地質遺跡資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的分布狀況;省域圖件反映部分省的地質遺跡資源分布情況。表4-1全國性圖件清單圖件類別序號圖件名稱地質環境條件類1中國第四紀地質圖2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3中國工程地質圖4中國巖溶地質圖5中國活動斷裂分布圖6中國海岸帶環境地質圖7中國荒漠化石漠化圖8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地質災害類1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2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3中國巖溶塌陷分布圖4中國地面沉降現狀圖地下水類1中國水文地質圖2中國含水層系統分布圖3中國地下水資源圖4中國地下水環境圖5中國地熱資源圖礦山地質環境類1中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圖2中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區劃圖3中國礦區地面塌陷分布圖地質遺跡類1中國重要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2中國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分布圖表4-2區域性圖件清單圖件類別序號圖件名稱地質環境條件類1環渤海地區環境地質圖2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地質圖3海峽西岸地區環境地質圖4長江中游地區環境地質圖5珠三角地區環境地質圖6北部灣地區環境地質圖7中原地區環境地質圖8成渝地區環境地質圖9長吉圖地區環境地質圖10關中地區環境地質圖11黃淮海平原土壤有益元素分布圖12黃淮海平原富硒土地分布圖地質災害類1三峽庫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2南北構造帶地震滑坡危險性區劃圖3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現狀圖4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現狀圖5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現狀圖地下水類1黃淮海平原水文地質圖2松嫩平原水文地質圖3西南巖溶區水文地質圖4江漢洞庭平原水文地質圖5鄂爾多斯盆地水文地質圖6四川盆地水文地質圖7東南沿海地區水文地質圖8長江三角洲地區水文地質圖9黃淮海平原含水層系統分布圖10鄂爾多斯盆地含水層系統分布圖表4-3可供編制的省域圖件清單圖件類別序號圖件名稱備注地質環境條件類1xx省(區、市)地質環境分區圖31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地質災害類2xx省(區、市)崩塌滑泥石流分布圖除上海市外,其他30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3xx省(區、市)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除上海市外,其他30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4xx省(市)地面沉降現狀圖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陜西、山西9個省(市)國土資源廳(局)地下水類5xx省(區、市)地下水資源圖31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6xx省(區、市)地下水環境圖31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礦山地質環境類7xx省(區、市)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圖除上海市外,其他30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8xx省(區、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區劃圖除上海市外,其他30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地質遺跡類9xx省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河南、四川等2個省國土資源廳(局)
地理底圖系列地理底圖庫建設概況出于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統一建設系列地理底圖庫,供《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各全國、區域及省域圖件編制時使用。系列地理底圖庫包括基礎地理底圖庫、分省地理底圖庫、重要地區地理底圖庫及全國1:500萬地理底圖庫四部分組成。建設歷程如下:(1)根據制圖區域和出圖紙張的大小全國1:500萬圖件采用大全張(889mmm*1194mm)標準;重要地區圖件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圖件,擬成圖大小采用1全張(787mmm*1092mm)標準,制圖區域750mm*1060mm。(2)根據測算的比例尺,選取國家測繪局編制的1:100萬、1:50萬、1:25萬解密版基礎地理信息數據(2002年版)為本次系列地理底圖庫建設的數據源;根據我國地理狀況的變動,補充了大量有關行政區劃、公路、鐵路等現勢資料,在統一制圖標準和地理要素的基礎上,對現有地理信息數據進行更新和規范化,建設完成全國基礎地理底圖庫;(3)以基礎地理底圖庫為素材,開展大規模縮編及小范圍擴編工作,依次完成分省地理底圖庫、重要地區地理底圖庫及全國1:500萬地理底圖庫。地理底圖的圖層劃分為方便管理和更新,結合各地質環境圖件編制的需求,進行了地理底圖的圖層劃分,如下表5-1所示。5-1地理底圖圖層劃分圖層分類圖層名稱成圖方式數學基礎經緯網線圖元境界線國界線線圖元省級界線線圖元地級界限線圖元縣級界限線圖元水系要素湖泊、水庫面圖元一級河流線圖元二級河流線圖元三級河流線圖元三級及以下河流線圖元交通要素高速公路線圖元國道線圖元省道及其他公路線圖元鐵路線圖元居民地首都、外國首府點圖元省級行政中心點圖元地級行政中心點圖元縣級行政中心點圖元鄉鎮點圖元地貌山峰高程點點圖元地形等高線點圖元注記居民地注記點圖元水系注記點圖元地貌注記點圖元地理底圖的圖式圖例地理底圖要素是轉繪專題要素的基礎,用于地圖的定向和專題要素的定位,服務于專題內容,符號和注記色彩以淡雅為主。圖式圖例和注記參數如圖5-1、5-2所示。地理底圖使用說明編制全國圖件使用全國1:500萬地理底圖,區域圖件使用對應區域的地理底圖,省域圖件使用對應省份的地理底圖。在編制圖件時,根據實際需求,可適當簡化數字地理底圖。
圖5-1地理要素圖式圖例圖5-2地理要素注記表示方法
地質環境條件類圖件地質環境分區圖地質環境分區圖包括全國圖件和省域圖件。其中:全國圖件1幅,圖名為《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省域可編圖件31幅,分別為31個省(市、區)地質環境分區圖,圖名為《XX省(市、區)地質環境分區圖》。(一)編圖內容《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反映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分布特征。依據全國自然地理、地質背景條件及人類工程活動的強度對全國地質環境進行一級、二級分區。《XX省(區、市)地質環境分區圖》主要反映對應省(區、市)的地質環境空間分布特征。依據各省(區、市)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條件,結合人類活動的方式強度及地質環境問題的發育現狀,在全國地質環境一、二級分區的基礎上,對各省(區、市)地質環境進行三級分區。(二)編圖方法(1)地質環境分區基本原則對地質環境進行分區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分區原則,見表6-1。(2)地質環境分區方法《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對全國地質環境進行一、二級分區,地質環境一級分區的主要依據是自然地理和地質背景條件,分區指標是地貌、大地構造單元和氣候帶。二級分區的主要依據是自然地理、地質背景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分區指標是地貌單元、地質巖性、地質構造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三級分區的主要依據同二級分區,分區指標是地貌、巖體、土體、地質構造、氣象、植被、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表6-1地質環境分區原則編號原則說明1自然地質條件與人類活動因素相結合地質環境受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和巖性和地質構造等地質背景以及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控制和影響,在分區時既要考慮自然地質條件,研究組成地質環境的各種主要組分特征,也要考慮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2主要因素與綜合因素相結合本次分區將進行兩級分區,由于影響地質環境的因素很多,不同尺度和級別分區時,將分級分層次地考慮主控因素,突出重點,同時綜合考慮其他因素。3區域的連續與完整性分區時,同一地質環境區要連續,如斷開則作為另一區.如東北平原區與華北平原,其自然地理、地質背景等條件類似,等被燕山山脈隔開,即為兩份區。《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為小比例尺(1:500萬)圖件,采用一、二級分區指標對全國進行一、二級分區,主要定性分析評估地形、地貌、氣候、地質構造的活動性及巖石類型等因素。《省(區、市)地質環境分區圖》在全國的一、二級分區的基礎上,采用三級分區指標對本省(區、市)地質環境進行進一步細化,形成三級分區。分區指標及分級見表6-2。表6-2地質環境一、二、三級分區指標及分級分區級別分區指標指標分級及分類一級分區(1)地貌海拔低海拔1-1000m、中海拔1000-2000m、高中海拔2000-4000m、高海拔4000-6000m、極高海拔<6000m起伏度平原與丘陵<200m、小起伏山地200-500m、中起伏山地500-1000m、大起伏山地1000-2500m、極大起伏山地>2500m(2)大地構造單元古板塊:華北板塊、楊子板塊和塔里木板塊造山系:天山興蒙造山系、秦祁昆侖造山系、滇藏造山系、華南造山系、中國沿海大陸邊緣(3)氣候帶溫度北溫帶、中溫帶、南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北熱帶、中熱帶、南熱帶、高原氣候區濕度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半濕潤地區、濕潤地區二級分區(1)地貌單元平原、臺地、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2)地質巖性巖體類型碎屑巖、巖漿巖、變質巖、碳酸鹽巖等土體類型沖洪積物、湖積物、海積物、坡殘積物、黃土堆積物、冰積物和風積物等(3)地質構造構造體系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中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西域構造體系、河西構造體系、山字形構造體系、弧型構造帶、歹字型構造體系、中小型旋鈕構造體系(4)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改變區域地質環境的大規模人類活動(如經濟區、城市群、長江三峽水電站等)三級分區(1)地貌坡度、切割程度(2)巖體風化程度、節理裂隙發育(3)土體成因類型、第四系的分布及厚度、特殊土的分布(4)地質構造位于構造體系的位置新構造運動差異升降幅度斷裂的名稱、位置、活動性地震烈度火山活動性(5)氣象降雨時節、降雨量、降雨強度、蒸發量(6)植被植被類型、覆蓋率(7)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方式、分布、強度地質環境分區圖中一、二、三級分區的命名方式如下:一級分區命名:地理名+地貌類型+地質環境區例如:華南低山丘陵地質環境區二級分區命名:地理名+地貌類型+地質環境亞區例如:閩粵中低山地質環境亞區三級分區命名:地理名+主要劃分依據+地質環境小區例如:閩東南花崗巖低山丘陵地質環境小區(三)圖層劃分(1)《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圖層劃分《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包括地理圖層、專業圖層兩大類圖層,具體圖層設置如下表6-3所示:表6-3《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圖層劃分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經緯網及其注記、省級以上境界線、地級以上居民地、河流(二級以上)、主要湖泊、山脈、沙漠、盆地等注記2專業圖層一級分區區圖元3二級分區區圖元4鑲圖地貌圖5鑲表分區表(2)省(區、市)地質環境分區圖省(區、市)地質環境分區圖的圖層設置與《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的區別是增加了三級分區的圖層,具體設置如下表6-4所示。表6-4省(區、市)地質環境分區圖圖層劃分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經緯網及其注記、縣級以上境界線、縣級以上居民地、河流(三級以上)、主要湖泊、山脈、沙漠、盆地等注記2專業圖層一級分區同《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區圖元3二級分區同《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區圖元4三級分區區圖元5鑲圖地貌圖6鑲表分區表(四)圖式圖例除了基礎地理的圖式圖例外,其他圖式圖例如下所示:一級分區線二級分區線三級分區線此外,分區以普染色表示,同一級區內的二級區使用同色系顏色,可參照地貌圖。(五)說明書提綱地質環境分區圖的說明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前言;說明編制地質環境分區圖的背景、編制資料來源、編制人員等。(2)編制方法;說明地質環境分區圖的編圖原則;說明劃分地質環境一、二級分區的方法、分區指標、指標分級等;說明分區的命名原則和方式。(3)地質環境分區概況;《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從自然地理、地質背景條件及人類工程活動的強度三個方面出發,結合分區指標及分級,簡要說明全國一、二級分區的地質環境特征;省域地質環境分區圖從自然地理、地質背景條件、人類活動的方式強度及地質環境問題的現狀和類型等四個方面出發,結合分區指標及分級,簡要說明該省(市、自治區)一、二、三級分區的地質環境特征。(4)結語;總結對應制圖區域的地質環境特征,分析區域內可能孕育的地質環境問題,提出科學管理地質環境的對策。(5)參考文獻。
工程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只有全國性圖件,共1幅,圖名為《中國工程地質圖》。(一)編圖內容工程地質圖主要反映我國巖體工程地質類型、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外動力地質現象、區域地殼穩定性、人為工程地質現象、水文地質條件、多年凍土、積雪等條件特征。(二)編圖方法(1)巖體類型的劃分根據巖石的成因類型、強度特征和巖體的結構類型劃分巖體的類型:巖石的成因類型劃分為巖漿巖建造、碎屑巖建造、碳酸鹽建造、變質巖建造;巖石的強度用巖石的干抗壓強度和軟化系數表示,劃分為堅硬巖石、較堅硬巖石和軟弱巖石三類;巖體的結構劃分為塊狀結構、厚層狀結構和薄層狀結構三種類型。各種建造根據巖性組合情況、巖石強度特征以及巖體的類型劃分為若干巖組,用普染色表示。(2)土體類型的劃分根據粒度成分和土的特殊工程地質性質將土體的類型劃分為:粗粒土、細粒土和特殊土,用普染色表示。(3)外動力地質現象外動力地質現象分為巖質滑坡、土質滑坡、崩塌、泥石流、倒石堆、溶洞、落水洞等,以符號表示。(4)區域地殼穩定性區域地殼穩定性用斷裂、震級、應力場方向、火山運動來表示。地震主要表示六級以上的歷史地震震中的分布,火山運動主要表示第四紀以來的火山分布情況,地應力方向主要表示區域地應力方向。地應力方向主要其中斷裂用線段來表示,其它的用符號來表示。(5)人為工程地質現象用水庫地震、礦山塌陷、地面沉降來表示,用符號來表示。(6)水文地質條件包括泉、鉆孔和淺層地下水埋藏界線及深度,其中泉和鉆孔用符號表示,地下水埋藏界線及深度分別用線段表示。(7)多年凍土、積雪以凍土和積雪的分布表示,分布情況用線段表示。(三)圖層劃分工程地質圖包括地理圖層和專業圖層兩大類圖層,具體圖層設置如下表6-5所示:表6-5工程地質圖的圖層劃分圖層序號圖層類別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三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地、市級(含)以上及專業內容需要的居民地2專業圖層巖體工程地質分類區圖元3土體工程地質分類區圖元4淺層地下水埋深線圖元5泉和鉆孔分布點文件6外動力地質現象分布點圖元7中國活動斷裂分布圖線圖元8中國地震震級分布圖點圖元9區域構造分布圖線圖元10地殼升降幅度分布點圖元11人為工程地質現象分布點圖元12中國多年凍土分布區線圖元13中國常年積雪分布區線圖元(四)圖式圖例地下水資源圖圖示圖例如下所示:(五)說明書提綱工程地質圖編圖說明書包括如下內容:(1)前言;(2)修編原則和方法;(3)工程地質分區;(4)工程地質條件概述;(5)結束語;(6)參考文獻。
巖溶地質圖巖溶地質圖只有全國性圖件,共1幅,圖名為《中國巖溶地質圖》。(一)編圖內容巖溶地質圖主要反映可溶巖巖石類型分布及出露類型分布、巖溶類型分區及其分布和主要或典型巖溶地貌形態及現象分布等內容。(二)編圖方法(1)可溶巖巖石類型分布碳酸鹽巖類型分區,根據碳酸鹽巖出露條件劃分為裸露和埋藏兩種類型,裸露型又按碳酸鹽巖成分等劃分為灰巖、灰巖與白云巖互層、白云巖、次純碳酸鹽巖、不純碳酸鹽巖等類型。以不同色系表示不同的碳酸鹽巖類型。(2)巖溶類型分區巖溶類型分區,根據氣候地貌特征劃分為濕溫帶巖溶類型;干旱、半干旱巖溶類型;熱帶、亞熱帶巖溶類型、高山巖溶類型;各類型又根據植被及覆蓋條件等劃分為不同亞類型,用面狀符號表示巖溶類型分區。(3)主要或典型巖溶地貌形態和現象分布典型巖溶地貌形態,反映大型或典型巖溶個體或組合形態如峰叢、峰林、石林、泉、湖、地下河、溶洞、盆地、天坑、峽谷、塌陷、洼地、瀑布、鈣華等巖溶現象,用不同的用線狀和點狀符號表示。(三)圖層劃分圖庫內容包括三個圖層,地理圖層、背景圖層和專業圖層,各圖層內容如表6-6所示。表6-6巖溶地質圖的圖層劃分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地形等高線、河流(到三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地、市級(含)以上及專業內容需要的居民地區圖元線圖元點圖元2背景圖層地表流域界線線圖元3氣候分區線線圖元降雨等值線線圖元4構造線線圖元植被分區線線圖元7專業圖層碳酸鹽巖分布灰巖、灰巖與白云巖互層、白云巖、次純碳酸鹽巖、不純碳酸鹽巖區圖元8主要巖溶類型分區濕溫帶巖溶類型;干旱、半干旱巖溶類型;熱帶、亞熱帶巖溶類型、高山巖溶類型區圖元線圖元9典型巖溶地貌形態峰叢、峰林、石林、泉、湖、地下河、溶洞、盆地、天坑、塌陷、洼地、瀑布、鈣華等線圖元點圖元(四)圖式圖例巖溶地質圖的圖式圖例如下所示:3、典型巖溶地貌形態(五)說明書提綱巖溶地質圖的編圖說明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引言;(2)地理地質基礎;(3)中國巖溶地質概述;(4)編圖內容及編圖單元劃分;(5)結語;(6)參考文獻。
活動斷裂分布圖活動斷裂分布圖只有全國性圖件,共1幅,圖名為《中國活動斷裂分布圖》。(一)編圖內容活動斷裂分布圖主要反映我國主要活動斷裂帶的空間分布、類型、級別及其與地震活動的關系等,編圖內容主要包括新近紀與第四紀盆地、主要活動地塊、不同類型與活動強度的活動斷裂、地震、地震破裂與震源機制解、現今地殼運動的GPS速度場等,圈劃出現在正在活動和將來仍可能活動的斷裂構造。(二)編圖方法活動斷裂分布圖是在系統收集、整理及綜合分析地理底圖、地質圖、地震地質、活動斷裂和遙感與數字高程(DEM)等方面的成果資料與數據基礎上,進行綜合編制的專題圖件。為保證數字化成果的共享,編圖引用了相關國家、部門的標準、技術規定和研究成果,地圖采用等面積圓錐投影。編圖方法:在系統梳理與總結前人的活動斷裂資料與成果基礎上,充分結合基礎地質資料和地震地質數據(包括:地震活動、地震破裂與震源機制解等),并綜合近年來的最新調查與研究資料,進一步開展全面的活動斷裂遙感綜合解譯工作,確定區內主要活動斷裂帶的空間展布和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征,獲取全區的活動斷裂分布圖像,進行斷裂類型與活動性分類以及活動地塊劃分,進而綜合基礎地質、地震地質和GPS觀測數據等編制綜合性的專題圖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1)活動斷裂分類活動斷裂分布圖反映的活動斷裂主要包括晚更新世~全新世以來的活動斷裂(距今約15萬年),并按照斷裂性質和活動性進行分類。活動性質方面分為以下7類:①正斷裂;②逆斷裂;③走滑斷裂;④平原區和盆地區的隱伏斷裂;⑤海域斷裂;⑥性質不明斷裂;⑦推測斷裂。斷裂活動性方面分為3類:①極強活動斷裂(走滑斷裂的走滑速率≥10.0mm/a;傾滑斷層的垂直活動速率≥3.0mm/a)②強烈活動斷裂(走滑斷裂的走滑速率5.0~10.0mm/a;傾滑斷層的垂直活動速率0.5~3.0mm/a);③中等活動斷裂(走滑斷裂的走滑速率1.0~5.0mm/a;傾滑斷層的垂直活動速率0.1~0.5mm/a);④弱活動斷裂(走滑斷裂的走滑速率<1.0mm/a;傾滑斷層的垂直活動速率<0.1mm/a)。(2)活動地塊邊界帶根據規模分為3級:①一級地塊邊界:空間尺度在2000km以上的板塊邊界;②二級地塊邊界:空間尺度大于等于1000km的大型區域性活動地塊邊界;③三級地塊邊界:空間尺度小于1000km的中-小型地塊邊界。(3)地震地質主要包括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和震源機制解等3方面的內容。地震:地震分檔表示,每一級為一檔。全國性圖件中,地震數據主要包括1950年以前的M≥6.0的歷史地震和1950年以后的M≥5.0的儀器地震數據。區域性的圖件中(海峽西岸和青藏鐵路沿線),地震數據主要包括1950年以前的M≥5.0的歷史地震和1950年以后的M≥4.0的儀器地震數據(注:如果儀器地震數據少,震級還可以適當降低)。地震地表破裂帶:包括有資料證實的歷史時期和現代大地震活動產生的同震地表破裂帶和地表已識別并證實的時代不明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帶。可分3類表達:a.具有詳細調查資料的現今大地震活動產生的同震地表破裂;b.調查資料不詳,但有較明確歷史記錄的歷史地震的地表破裂;c.無歷史記載,但可通過遙感解譯和地表調查發現的時代不明的古地震地表破裂。震源機制解:通過收集整理區域上M≥6.0級地震的震源機制解數據。反映不同地塊的現今構造應力場方向與應力分布特征。(4)基礎地質內容綜合遙感與基礎地質圖件,圈定出主要的新近紀與第四紀盆地,新近紀火山分布和主要盆地的第四紀盆地等厚線等,為體現斷裂活動性提供重要的基礎地質依據。(5)現今地殼運動的GPS速度場通過收集整理已有的中國大陸及鄰區近10年以來的GPS觀測結果,反映主要活動地塊的現今地殼運動特征及其與活動斷裂的關系。(三)圖層劃分活動斷裂分布圖包括地理圖層、背景圖層和專業圖層三大類圖層,具體圖層設置如表6-7所示:表6-7活動斷裂分布圖的圖層劃分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與屬性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三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市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省級(含)以上及專業內容需要的居民地2背景圖層第四系等厚線線圖元3新近紀與第四紀盆地新近紀盆地,第四紀盆地面圖元4前第四紀基巖分布區面圖元5新近紀火山巖及火山新近紀火山巖,第四紀火山巖,全新世火山巖,現今火山面圖元點圖元6專業圖層活動斷裂類型正斷層,逆斷層,走滑斷層,性質不明斷裂;推測斷裂;隱伏斷裂;海域斷裂;線圖元7活動斷裂的活動性分級極強活動斷裂;強烈活動斷裂;中等活動斷裂;弱活動斷裂線圖元8活動地塊邊界一級邊界帶,二級邊界帶和三級邊界帶線圖元9地震分檔顯示,每一級為一檔1950年之前的M≥6.0地震(全國性圖件)1950年以來的M≥5.0地震(全國性圖件)1950年之前的M≥5.0地震(區域性圖件)1950年以來的M≥4.0地震(區域性圖件)點圖元10地震地表破裂帶現今地震地表破裂(1950年以來的)歷史地震地表破裂(1950年之前的)古地震地表破裂(時代不明的)線圖元11震源機制解M≥6.0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全國性圖件)M≥5.0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區域性圖件)點圖元12GPS觀測數據近10年的地殼運動平均速度場點圖元(四)圖式圖例活動斷裂分布圖的圖式圖例如下所示:活動斷裂(利用線條的粗細來區分斷裂活動強度)第四系等厚線推測活動斷裂第四紀火山巖及火山正斷裂(單齒表示傾向)第四紀盆地逆斷裂(齒表示傾向)前第四紀基巖分布區走滑斷裂(左旋走滑)地震及震級(用圓圈的直徑區分震級大小)走滑斷裂(右旋走滑)GPS速度場(長度代表速度大小,箭頭代表運動方向,單位為mm/a)平原區和盆地區的隱伏活動斷裂歷史時期地和現代地震地表破裂帶海域斷裂古地震地表破裂帶地塊邊界(利用線條粗細和密度區分地塊邊界的級別)震源機制解主壓應力方向(五)說明書提綱活動斷裂分布圖說明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地貌與地質概況;說明地貌單元與大地構造分區及特征等。(2)編圖的主要原則與方法;編圖采用的主要方法與技術,圖層的分類與圖件主要包含的內容等。(3)主要活動斷裂帶及其特征;說明主要活動斷裂帶的類型、規模、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征及其活動性,以及活動地塊的劃分等。(4)現今地震活動;分析總結區域上的地震活動性與活動特征。(5)現今構造地應力場;總結分析不同區域的構造應力場特征及其與活動斷裂的關系等。(6)現今地殼運動;根據GPS速度場,分析總結現今地殼運動的特點及其與活動斷裂的關系。(7)總結與結論;綜合編圖結果,進一步探討區域內的活動構造格局及其主要動力學機制(8)參考文獻。
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只有全國性圖件,共1幅,圖名為《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一)編圖內容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主要反映我國陸域和海域沉積盆地基礎地質條件、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盆地一級或二級構造單元的二氧化碳適宜性綜合評價分級,沉積巖等厚線等內容。(二)編圖方法編圖底圖投影參數為雙標準緯度等角圓錐投影,第一標準緯度25°,第二標準緯度47°,中經106°。成圖根據內容可分為底圖(包括地理信息和地質內容)部分和專業內容部分。(1)基礎地質條件編圖底圖采用2002年1:500萬全國地質圖(第二版,程裕淇主編),mapgis電子格式(無屬性庫,只作為背景圖層)。圖面主要表示地層及各類地質構造。(2)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各專業內容①盆地分布與沉積地層厚度確定中國面積大于200km2沉積盆地的分布及盆地邊界;通過資料的搜集確定主要沉積盆地的地層厚度,以地層等厚度線形式表達。②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指通過計算得出的整個盆地內所能夠儲存二氧化碳潛力,以數字的形式標注在所屬盆地之內。③盆地一級或二級構造單元的二氧化碳適宜性綜合評價分級指通過對盆地評價單元的基礎地質、地殼穩定性、地熱地質、社會經濟及儲存潛力條件的綜合評價,得到的沉積盆地一級或二級構造單元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結果,通過不同色系表示不同的評價分級結果。④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范工程通過搜集我國現有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范工程的信息,在圖面上表達工程的分布及基本信息要素。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范工程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稱、地理位置、實施單位、起止時間、儲存類型、儲存規模和場地概況等。按照CO2地質儲存介質類型(深部咸水層、油藏、天然氣藏、煤藏)可將工程分為四類:深部咸水層CO2地質儲存工程、CO2提高石油采收率工程(CO2-EOR)、CO2提高煤層氣采收率工程(CO2-ECBM)、提高天然氣采收率工程(CO2-EGS)。(三)圖層劃分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包括地理圖層、背景圖層和專業圖層三大類圖層,具體圖層設置如表6-8所示。表6-8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的圖層劃分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底圖地理河流(到三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地、市級(含)以上及專業內容需要的居民地2背景圖層(無屬性庫)地質構造線地質界線,斷層、隱伏斷裂、活動斷層(斷裂帶)等構造線線圖元3地層代號表示地層符號點圖元4專業圖層盆地全國面積大于200km2的沉積盆地分布區圖元5適宜性評價以盆地一級或二級構造為單元進行評價的結果區圖元6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范工程主要表示中國二氧化碳儲存示范工程的位置及名稱點圖元7沉積巖等厚線主要沉積盆地的地層厚度等值線線圖元(四)圖式圖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的圖式圖例如下所示:(五)說明書提綱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的編圖說明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前言;(2)編圖原則及方法;(3)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評價;(4)結束語;(5)參考文獻。
地質災害類圖件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包括全國圖件、區域圖件和省域圖件。其中:全國圖件1幅,為《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區域圖件2幅,分別為《三峽庫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南北地震帶地震滑坡危險性區劃圖》。省域圖件30幅,除上海市外的其他30個省(市、區)編制,分別為《XX省(市、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一)編圖內容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包含兩大類內容:(1)圖上要能夠表達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育現狀,用已發生的滑坡災害點、崩塌災害點、泥石流災害點等信息來表達,要能夠反映災害點的災害類型及災情等級等信息;(2)圖上要能夠表達崩塌滑坡泥石流隱患現狀,用滑坡隱患點、崩塌隱患點、泥石流隱患點等信息來表達,要能夠反映災害點的災害類型及險情等級等信息。(二)編圖方法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分為空間圖形和輸出圖形。其中,空間圖形為全要素圖形,空間圖形中包含全部的圖層信息以及圖元屬性;輸出圖形是在空間圖形的基礎上,考慮到圖件的美觀性、實用性等要求,對部分要素進行調整后得到的圖件。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采用主圖為主、鑲圖與鑲表為輔,兩者相結合的表現形式,運用MAPGIS軟件進行編制。(1)地質災害數據整理整合集成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庫和近年來地質災害排查巡查、群測群防、災情險情應急調查等成果資料,匯總提取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類型、發生時間、規模等級、方向、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威脅人口、威脅財產、目前穩定狀態和發展趨勢”等信息,提取不穩定斜坡的“規模等級、方向、威脅人口、威脅財產和目前穩定狀態”等信息,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圖的編制提供基礎數據。(2)圖件比例尺①空間圖形全國性圖件:主圖比例尺:1:500萬;鑲圖比例尺:1:3500萬區域圖件:主圖比例尺:1:20萬;鑲圖比例尺:1:130萬省域圖件:主圖比例尺:1:50萬;鑲圖比例尺:1:320萬②輸出圖形全國性圖件:主圖比例尺:1:500萬;鑲圖比例尺:1:3500萬區域圖件:按照全開幅圖面設置比例尺省域圖件:按照全開幅圖面設置比例尺(3)地理底圖要素編制根據主圖、鑲圖的制圖區域和比例尺的不同,選用不同的地理底圖。同時,根據圖面表達需求,對界線、居民地、水系、交通等各類地理要素進行適當增減。(4)地質環境要素編制圖上表達的地質環境要素為年均降雨量信息,以2004年出版的中國地圖集中的中國降雨量等值線圖為基礎,結合中國氣象局網站公布的全國主要城市近二十年來的降雨量數據進行編制。降雨量信息在鑲圖上,以線狀分類符號(降雨量等值線)加數字,結合面狀普染色來表示。降雨量的劃分標準如表7-1所示:表7-1降雨量劃分標準序號降雨量(mm)序號降雨量(mm)1<2511800-1000225-50121000-1200350-75131200-1400475-100141400-16005100-150151600-18006150-200161800-20007200-300172000-25008300-400182000-30009400-600193000-400010600-80020>4000(5)災害點投影將已發地質災害點及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別按照主圖的投影參數,根據各點的經緯度進行投影,投影生成6個點文件:崩塌災害點、滑坡災害點、泥石流災害點、崩塌隱患點、滑坡隱患點、泥石流隱患點文件,每一個點文件中的點圖元都必須帶有相應的內部屬性。(6)數據疊蓋處理空間圖形文件,不需要進行疊蓋處理。疊蓋處理只針對輸出圖形。在進行疊蓋處理前,先將崩塌災害點、滑坡災害點、泥石流災害點三個圖層合為一個總災害點圖層,將崩塌隱患點、滑坡隱患點、泥石流隱患點三個圖層合為一個總隱患點圖層。然后,分別對合成后的總災害點圖層和總隱患點圖層進行疊蓋處理。①全國性圖件疊蓋處理對總災害點圖層和總隱患點圖層,分別以省為單元,從災種、規模等級、災情等級、險情等級4個方面,對各省內的災害點/隱患點分別進行等比例抽稀。抽稀時,保留比較重大的災害點/隱患點,如重慶武隆滑坡、舟曲泥石流等,其它的災害點進行隨機抽稀。待完成對總災害點圖層和總隱患點圖層的疊蓋處理后,再將這兩個圖層合為一個圖層,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層。由于會存在某一個點既是災害點,又是隱患點的現象,因此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層中,對于這樣的點,在分析整個圖面的承受能力后,再作相應的處理。②區域、分省圖件疊蓋處理對于區域、分省圖件,按照減輕圖面負擔、清晰表達主要主題內容、圖面美觀易用的原則,分別對災害點/隱患點堆疊比較嚴重的局部地區,適當進行災害點/隱患點的篩減。同全國圖件一樣,待完成對總災害點圖層和總隱患點圖層的疊蓋處理后,再將這兩個圖層合為一個圖層,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層。由于會存在某一個點既是災害點,又是隱患點的現象,因此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層中,對于這樣的點,在分析整個圖面的承受能力后,再作相應的處理。(7)圖面表達分布圖上,以點狀符號來表達災害點(隱患點)。其中,點符號樣式反映災害點類型,點位反映災害發育位置,點符號大小反映災害點(隱患點)的災情(險情)等級。對于災害類型,只反映是哪一類災種(滑坡、崩塌、泥石流),每一類災種不再細分;對于災害等級和險情等級,每一個災種可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災害點災情等級和險情等級劃分標準如表7-2所示:表7-2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分級標準災情/險情等級死亡人數SR(人)受威脅人數WR(人)直接經濟損失ZS(萬元)潛在經濟損失QS(萬元)小型SR<3WR<100ZS<100QS<500中型3≤SR<10100≤WR<500100≤ZS<500500≤QS<5000大型10≤SR<30500≤WR<1000500≤ZS<10005000≤QS<10000特大型SR≥30WR≥1000≥1000QS≥10000注:①災情分級——災情采用“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②險情分級——險情采用“受威脅人數”和“潛在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三)圖層劃分(1)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圖層根據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內容,可劃分為地理圖層、專業圖層兩大類圖層,具體圖層劃分如表7-3所示:表7-3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圖層圖形類別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空間圖形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二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地、市級(含)以上專業圖層滑坡災害點災情點圖元崩塌災害點災情點圖元泥石流災害點災情點圖元滑坡隱患點險情點圖元崩塌隱患點險情點圖元泥石流隱患點險情點圖元鑲圖年均降雨量等值線鑲表分省各災情等級災害點統計表鑲表分省各險情等級隱患點統計表輸出圖形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二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地、市級(含)以上專業圖層總災害點災情點圖元總隱患點險情點圖元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層災情+險情點圖元鑲圖年均降雨量等值線鑲表分省各災情等級災害點統計表鑲表分省各險情等級隱患點統計表(2)區域、分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圖層區域、分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圖層劃分與全國圖件基本類似,具體圖層內容設置如如表7-4所示:表7-4區域、分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圖層圖形類別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空間圖形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三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縣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縣級(含)以上居民地專業圖層滑坡災害點災情點圖元崩塌災害點災情點圖元泥石流災害點災情點圖元滑坡隱患點險情點圖元崩塌隱患點險情點圖元泥石流隱患點險情點圖元鑲圖年均降雨量等值線鑲表分地市各災情等級災害點統計表鑲表分地市各險情等級隱患點統計表輸出圖形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三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縣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縣級(含)以上居民地專業圖層總災害點災情點圖元總隱患點險情點圖元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層災情+險情點圖元鑲圖年均降雨量等值線鑲表分地市各災情等級災害點統計表鑲表分地市各險情等級隱患點統計表(四)圖式圖例(1)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專題要素圖示圖例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專題要素圖示圖例如下所示:圖7-1已發災害點不同災情等級的子圖符號及參數圖7-2隱患點不同險情等級的子圖符號及參數(2)其它要素圖示圖例地質環境要素等圖示圖例參考《1:50000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10)。(五)說明書提綱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說明書提綱如下:(1)前言;(2)編圖原則、內容及表示方法;(3)地質災害相關因素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體類型、大氣降水、活動構造、地震、人類工程活動等。(4)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包括地質災害總體發育規律、滑坡發育分布特征、崩塌發育分布特征、泥石流發育分布特征等。(5)結語;(6)參考文獻。
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包括全國圖件和省域圖件。其中:全國圖件1幅,圖名為《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省域可編圖件30幅,除上海市外的其他30個省(市、區)編制,圖名為《XX省(市、區)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一)編圖內容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結合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構造、地震、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反映長時期內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的空間差異,劃分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低易發、非易發大區及亞區,分區說明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特征和危害。(二)編圖方法易發程度區劃是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等主要影響因素和地質災害發育特征,采用“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域劃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根據區域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結合形地貌、地層巖性、斷裂、地震、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可采用密度比值疊加法、信息量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或其它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評價。其中,影響因素指標量化可采用確定性系數法或密度比值法。(1)指標量化①確定性系數法定義確定性系數的函數的一般理論公式為:(1)其中:A為研究區域;mink和maxk是表示連續數據區間;1,2,3…表示非連續數據;[a,b]是確定性系數區間。通過函數變換,不同類型的數據將落入相同的區間[a,b]中,從而可以進行有效的合并。將確定性系數(CF)作為一個概率函數,可表示為下式:(2)式中:PPa為事件在類型a中發生的條件概率,PPs為事件在整個研究區A中發生的先驗概率。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應用中,PPa可以表示為類型a中單位面積地質災害發育數量、面積或規模指數,PPs可以表示為整個研究區單位面積地質災害發育數量、面積或規模指數,CF值反映某一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如地貌類型)中任一類型單元(如大起伏山地)內地質災害易發程度高的確定程度。通過式(2)函數變換,CF的變化區間為[-1,1]。正值代表事件發生確定性的增長,即地質災害易發程度高;負值代表確定性的降低,表示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低;接近于0值代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與區域平均水平接近。據此,可以確定各個地質災害影響因素中每一類型對滑坡危險性的影響程度,進行影響因素的敏感性分析。②密度比值法地質災害影響因素中各類型單元指標量化賦值可采用密度比值法,計算公式如下:(3)式中,表示第種影響因素第分類密度比值;表示第種影響因素第分類中發生地質災害總數量、總面積或總規模;表示第種影響因素第分類中總面積;表示研究區發生地質災害總數量、總面積或總規模;表示研究區總面積。(2)評價方法①密度比值疊加法根據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密度比值,可通過多因素密度比值疊加求和,確定其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計算公式如下:(4)式中,可以是任何影響因素及分類的組合,=(1,2,…,m)表示影響因素的數量,=(1,2,…,n)表示影響因素的分類數量。②信息量法信息量法是通過對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等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對地質災害發育數量、規模等的信息量計算來評價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用信息量的大小來反映影響因素與地質災害關系的密切程度。信息量用條件概率計算,實際計算時可用頻率估計條件概率來估算。即:(5)式中,為指標提供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的信息量值;為研究區總單元數;為研究區地質災害發生總數量、總面積或總規模;為的單元個數;為內地質災害發生總數量、總面積或總規模。一般來說,每個評價單元的影響因素都是由多項因素綜合的結果,各種因素存在若干狀態。對單元各指標的信息量求和,既可確定該單元的總信息量;值表示該單元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的綜合指標。(6)式中,為地質災害影響因素總個數。③色關聯度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數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從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來看,由于不同影響因素作用于地質災害的方式和影響程度不同。很難分清哪些因素是主導因素,哪些因素是非主導因素;哪些因素與地質災害發育之間關系密切,哪些不密切。這就形成了一個灰色系統,因而可以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來確定各影響因素對災害易發程度所作貢獻的大小,從而確定各影響因素的權重值。設X1,X2,…,XN,為N個因素,反映各因素變化特性的數據列分別為{X1(t)},{X2(t)},…,{XN(t)},t=1,2,…,M。因素Xj對Xi的關聯系數定義為t=1,2,3,…,M(7)式(7)中為因素Xj對Xi在t時刻的關聯系數;=|Xi(t)-Xj(t)|,,;k為介于[0,1]區間上的灰數,一般取k=0.5。關聯度的計算公式如下:(8)從(8)式關聯度的定義可以看出,它主要取決于各時刻的關聯系數的值,而又取決于各時刻Xi與Xj觀測值之差。計算過程中,Xi與Xj的量綱不同,會影響關聯度的計算結果。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增強不同量綱的因素之間的可比性,可采用確定性系數法或密度比值法對各影響因素指標進行統一量化,然后再進行關聯度計算。④人工神經網絡法徑向基神經網絡(RadialBasisFunction,RBF)屬于多層前向神經網絡,是由Powell198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解決模式分類和函數逼近等問題。徑向基神經網絡主要由3層組成(圖7-3),輸入層只是傳遞輸入信號到隱層,隱層節點由高斯函數那樣的輻射狀作用函數構成,而輸出層節點通常是簡單的線性函數,其單元數分別為、及。隱層單元基函數的中心為,寬度為;隱層單元與輸出層單元之間的連接權重為。圖7-3徑向基神經網絡結構圖假設樣本集中有P個學習樣本,其輸入模式為,則隱層單元的輸出為:(9)其中,;;。式中,為隱層徑向基函數,即高斯核函數;為歸一化的隱層徑向基函數。輸出單元的輸出為:(10)其中,;。利用徑向基神經網絡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時,首先采用確定性系數法或密度比值法對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等影響因素指標進行量化,作為網絡的輸入參數;各影響因素與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見得非線性關系則由網絡拓撲結構中的權值矩陣的大小來描述;網絡輸出層根據易發程度評價的目的,可以用1個數值類節點來表示,數值的大小反映易發程度的高低。(3)易發區劃分根據地質災害孕災環境和誘發因素的相似性和不同性,在進行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評價時,首先對崩塌滑坡易發程度進行評價;再對泥石流易發程度進行評價;最后根據區域崩塌、滑坡、泥石流發育現狀,對崩塌滑坡易發程度和泥石流易發程度加權疊加進行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綜合評價。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與區劃的一般技術路線及工作流程如下:影響因素圖層準備:整理編制區域地形坡度、年平均降雨量、巖土體類型、水文地質、活動性斷裂、地震動峰值加速度、植被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圖層;專題圖層準備:根據地質災害數據庫,編制區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專題圖層;影響因素指標量化:將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圖層與災害點圖層進行疊加,利用確定性系數法或密度比法計算各影響因素中不同類型單元地質災害數量、面積、規模綜合發育指數;網格剖分與賦值:分別對地形坡度、年平均降雨量、巖土體類型、水文地質、活動性斷裂、地震動峰值加速度、植被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地質災害影響因素圖層進行規則網格剖分,根據各影響因素指標量化值,按照面積百分比進行單元格賦值;易發程度評價:利用GIS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采用密度比值疊加法、信息量法、灰色關聯度法或人工神經網絡等多種方法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方研究,建立評價模型,按單元格評價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易發程度大區劃分:根據單元格易發程度綜合評價指數,通過鄰域統計分析、單元格聚類合并,“自下而上”初步進行易發程度劃分;然后,結合地形地貌和巖土體類型等控制因素,“自上而下”進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四類大區劃分;易發程度亞區劃分: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大區劃分的基礎上,可根據區內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類型、規模和誘發因素等特點,進行亞區劃分。(4)圖面表達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專題圖采用普染色,用不同色系的顏色區分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等大區;用同一色系,不同色號的顏色區分同一大區內的不同亞區。(三)圖層劃分(1)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圖層根據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內容,可劃分為地理圖層、背景圖層、專業圖層三大類圖層,具體圖層劃分如下表7-5:表7-5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二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地、市級(含)以上居民地點圖元線圖元2背景圖層地形地形坡度面圖元3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線、等值面線圖元面圖元4植被植被類型區劃面圖元5地貌地貌類型區劃面圖元6地震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面圖元7地層地層巖性面圖元8構造斷裂構造線圖元9巖土體工程地質巖組面圖元10主要工程主要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等重要基礎設施線圖元面圖元11專業圖層滑坡崩塌易發分區滑坡崩塌易發程度大區、亞區劃分面圖元12泥石流易發分區泥石流易發程度大區、亞區劃分面圖元13滑坡崩塌泥石流易發分區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大區、亞區劃分面圖元14鑲表易發分區說明表點圖元線圖元(2)省域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圖層省域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圖層劃分與全國圖件基本類似,具體圖層內容設置如下表7-6:表7-6省域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河流(到三級支流)、主要湖泊、重要山峰、沙漠及其名稱標注;縣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縣級(含)以上居民地點圖元線圖元2背景圖層地形地形坡度面圖元3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線、等值面線圖元面圖元4植被植被類型區劃面圖元5地貌地貌類型區劃面圖元6地震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面圖元7地層地層巖性面圖元8構造斷裂構造線圖元9巖土體工程地質巖組面圖元10主要工程主要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等重要基礎設施線圖元面圖元11專業圖層滑坡崩塌易發分區滑坡崩塌易發程度大區、亞區劃分面圖元12泥石流易發分區泥石流易發程度大區、亞區劃分面圖元13滑坡崩塌泥石流易發分區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大區、亞區劃分面圖元14鑲圖無無15鑲表易發分區說明表點圖元、線圖元(四)圖式圖例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圖式圖例如下所示:(五)說明書提綱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說明書提綱如下:(1)前言(2)編圖原則、內容及方法;(3)地質環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體類型和地質構造、地震、氣候、水系、水文地質、植被、人類工程活動等;(4)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空間分布及災害發育特征,包括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地質災害高易發亞區等(分小節說明各亞區的空間分布、地質環境及災害發育特征);(5)地質災害中易發區空間分布及災害發育特征,包括地質災害中易發亞區、地質災害中易發亞區等(分小節說明各亞區的空間分布、地質環境及災害發育特征);(6)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空間分布及災害發育特征,包括地質災害低易發亞區、地質災害低易發亞區等(分小節說明各亞區的空間分布、地質環境及災害發育特征);(7)地質災害非易發區空間分布及災害發育特征,包括地質災害非易發亞區、地質災害非易發亞區等(分小節說明各亞區的空間分布、地質環境及災害發育特征);(8)結語;(9)參考文獻。
巖溶塌陷分布圖巖溶塌陷分布圖只包括全國圖件,共1幅,圖名為《中國巖溶塌陷分布圖》。(一)編圖內容巖溶塌陷分布圖主要研究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及演化規律、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形成的區域水文地質背景及影響因素、巖溶塌陷分類、巖溶塌陷區劃。在分析區域巖溶發育特征的基礎上,概括反映巖溶塌陷的形成條件、發育特征及區域分布規律的相同性和差異性,宏觀預測其發展趨勢。圖件主要反映可溶巖巖層類型及賦存條件(裸露、疏松巖石覆蓋、基巖下淺埋或深埋)、典型巖溶地貌和水文地質現象及巖溶塌陷類型、強度及分布等。(二)編圖方法(1)背景圖層編制采用1:500萬地理底圖,依據中國碳酸鹽巖層類型的分類方案,對各地層單位內的碳酸鹽巖層進行分類定型。并根據碳酸鹽巖類型對巖溶發育強度的影響程度,劃分出:巖溶發育強烈的、巖溶發育中等的和巖溶發育微弱的三組碳酸鹽巖組。然后合并毗鄰同類及相近類型,再進一步簡化縮編而成。具體作法如下:①確定碳酸鹽巖分類標準:即以巖石中不溶物質含量等于10%為界線,將所有碳酸鹽巖分為二大類:較純的和不純的(不溶物大于10%);在較純的碳酸鹽巖中再區分灰巖亞類和白云巖亞類。在根據描述確定碳酸鹽巖的純度時:較純的碳酸鹽巖包括:純灰巖、純白云巖,含泥質、含砂質或含硅質等的灰巖(或白云巖)。而不純碳酸鹽巖則包括:泥質灰巖、泥質白云巖、砂質灰巖(白云巖)、硅質灰巖(白云巖)、泥灰巖、泥云巖等(見圖7-4)。圖中:1-純灰巖;2-含泥質灰巖;3-泥質灰巖;4-泥灰巖;5-純白云巖;6-含泥質白云巖;7-泥質白云巖;8-泥云巖圖7-4碳酸鹽巖巖石學分類圖在現實中,一個地層單位中的碳酸鹽巖可能是單一的,也可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混合體;而且,后一種情況更多。因此必須確定地層單元中占優勢地位的巖性,并以其厚度占優勢的類(亞類)來命名。嚴謹的作法應該在統計地質剖面中各碳酸鹽巖累計厚度百分比的基礎上才能作到。同時統計計算中,肯定會出現二類(亞類)所占比例不相上下或相差不大的情況,此時可作為過渡類型(亞類)。表7-9中的“次純碳酸鹽巖層”類和“灰巖+白云巖”亞類即屬這種情況。按此分類方案,實際可能出現的類和亞類列于下表7-7。表7-7碳酸鹽巖層巖性類型劃分表類型名稱厚度百分比亞類名稱厚度百分比較純碳酸鹽巖不純碳酸鹽巖灰巖白云巖較純碳酸鹽巖層>70<30灰巖層l>70<30灰巖+白云巖層ld30~7070~30白云巖層d<30>70次純碳酸鹽巖層lp30~7070~30不純碳酸鹽巖層ic<30>70注:類及亞類名稱后的小寫英文字母為其代號。需要說明的是:本次修編所采用的1:50萬電子版地質圖,因缺乏各巖性的厚度資料,類型的劃分只能根據巖性描述進行。故只能算作定性定型。不過對于小比例尺編圖來說,應能滿足精度要求。②確定碳酸鹽巖層的層型(即沉積組合特征):碳酸鹽巖層的另一方面是碳酸鹽巖與碎屑巖間的配置格局問題。碳酸鹽巖層中碎屑巖夾層的有無、多寡及頻度等,對于巖溶的發育起著極為重要的控制作用。它和巖性、構造一樣是巖溶發育的主要地質控制因素。它也是碳酸鹽巖層的沉積環境及其穩定程度和變遷特點的反映,與區域的地史發展特點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其具體表現就是“無夾層的連續沉積厚度”,簡稱“連續厚度”。采用連續厚度為分型標志,以200及20米為分界限;連續厚度達200米的碳酸鹽巖層為連續型(代號C)、介于20米和200米之間的為間夾層型(代號I)、連續厚度小于20米的碳酸鹽巖層為互層型(代號A);連續型的純碳酸鹽巖最有利于巖溶的發育,間夾層型的碳酸鹽巖層次之;而互層型的碳酸鹽巖層,不管處于何種條件下,其巖溶發育強度都是很微弱的。如前所述,本次所用電子版1:50萬地質圖因缺少各巖層厚度資料,對連續厚度的判斷缺乏準確的數據作依據,根據屬性描述所作的定型更像是碳酸鹽巖層與碎屑巖層的關系,即以碳酸鹽巖(碎屑巖可忽略不計)、碳酸鹽巖與碎屑巖間互為層、及以碎屑巖為主夾碳酸鹽巖三大類;分別稱之為全碳酸鹽巖層、半碳酸鹽巖層及夾碳酸鹽巖層。再依據其巖性描述區分:較純碳酸鹽巖類、次純碳酸鹽巖類及不純碳酸鹽巖類和灰巖亞類、灰巖-白云巖亞類及白云巖亞類;而半碳酸鹽巖層和夾碳酸鹽巖層的次純和不純碳酸鹽巖類,因碎屑巖對巖溶發育的抑制作用,不再細分亞類。巖層(組)分型結果見圖7-5。圖中用不同顏色標示巖組類型對巖溶發育的影響程度,左上角(深蘭色)各組巖層最有利于巖溶的發育,在適宜條件下巖溶發育可能很強烈。而右下角(黃綠色)各組的巖性條件很不利于巖溶的發育,在同等條件下,巖溶發育也是很微弱的。二者之間(深綠色)各組碳酸鹽巖層,其巖溶的發育強度介于二者之間,可認為中等發育強度的巖組。圖7-5可溶巖層類型圖(2)表現層次及表示方法采用多層次的表現方法,以突出表現巖溶塌陷,全面考慮與形成巖溶塌陷相關的因素為原則。充分反映巖溶及塌陷發育的基本環境和特征,包括碳酸鹽巖類型及分布,巖溶塌陷的類型、強度、規模。①第一層次:反映巖溶發育強弱的可溶鹽巖層類型分布區,用普染色表示;②第二層次:用個體符號和相關參數表示塌陷群及水文地質現象,具體表示方法見正圖圖例;③第三層次:用不同色彩和線型的線條及相關標注表示巖溶塌陷發育強度和災害預測的區劃。(3)巖溶塌陷的類型巖溶塌陷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巖溶空洞的存在。只有在巖溶強烈發育,地下形成空洞使洞頂巖土的穩定程度減弱,以致接近或達到臨界狀態時,在某種因素的觸發下,導致洞頂巖土陷落,在地面形成規模不等、形態各異的陷坑。因此,所謂巖溶塌陷的類型可分為形態類型和成因類型二種。由于在一個地區(那怕是很小的區段)中巖溶塌陷的形態和規模都變化很大,在小比例尺編圖中無法區劃。因此,此處所謂巖溶塌陷類型,實際上主要是指成因類型而言,即產生巖溶塌陷的觸發因素而言。觸發巖溶塌陷發生的因素有二大類:①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因素:礦坑排水或突水、地下水開采、水庫或水池漏水、渠道漏水、地表排水特別是排污水、與建筑活動有關的增荷及爆破和車輛引起的振動等;②自然因素:地震、暴雨及其它。依觸發巖溶塌陷的因素可分出:坑道排水、突水引起的塌陷、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蓄水、引水引起的塌陷、地表排水、污水下滲引起的塌陷、地震(及其它各種振動)及加荷引起的塌陷、其它自然因素引起的塌陷。還有一些巖溶塌陷可能是由多種因素觸發或成因不明。當然,也可按塌陷形成的巖溶環境(發育巖溶的巖性特征)分出:碳酸鹽巖巖溶塌陷、紅層巖溶塌陷、鹽巖巖溶塌陷。而按塌陷發生的時代還可分:古巖溶塌陷(陷落柱)和現代巖溶塌陷。(三)圖層劃分巖溶塌陷分布圖包括地理圖層和專業圖層兩大類圖層,具體圖層設置如表7-8所示:表7-8巖溶塌陷分布圖圖層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包含河流(到二級支流)、主要湖泊、省地級(含)以上及專業內容需要的居民地、長城、鐵路、國家級干線公路、高速公路,以及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等2專業圖層可溶巖巖層類型分為裸露、隱伏面圖元3可溶巖發育強度分為強、中、弱三類面圖元4巖溶塌陷類型分為碳酸鹽巖巖溶塌陷、紅層巖溶塌陷、鹽巖巖溶塌陷三大類點圖元5巖溶塌陷成因類型分為八種成因類型點圖元6巖溶塌陷密度分為4級點圖元7巖溶塌陷分布分布個數點圖元8巖溶塌陷災害區劃分為四大區及亞區點、線圖元9鑲表巖溶塌陷災害區劃統計表點、線圖元(四)圖式圖例巖溶塌陷分布圖圖式圖例如下所示:(五)編圖說明書提綱巖溶塌陷分布圖圖編圖說明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前言;(2)編圖原則、內容及表示方法;(3)巖溶地質災害相關因素分析,包括碳酸巖分布及類型劃分及人類工程活動與巖溶塌陷;(4)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包括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總體發育規律、巖溶塌陷發育分布特征和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區劃等。(5)結語;(6)參考文獻。
地面沉降現狀圖地面沉降現狀圖包括全國圖件、區域圖件和省域圖件。其中:全國圖件1幅,為《中國地面沉降現狀圖》;區域圖件3幅,分別為《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現狀圖》、《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現狀圖》、《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現狀圖》;省域可編圖件9幅,分別為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陜西、山西9個省的《xx省(市)地面沉降現狀圖》。(一)編圖內容《中國地面沉降現狀圖》為綜合性圖件,主要體現全國地面沉降的發育情況。圖面主要內容包括:(1)累計地面沉降等值線:反應地面沉降歷史累計情況;(2)沉降中心值:表明主要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3)沉降速率等值線:反應當前地面沉降年度速率;(4)地下水降落漏斗:反應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分布范圍;(5)地面沉降量統計表:反應主要沉降區累計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不同區段面積。(二)編圖方法《中國地面沉降現狀圖》填圖比例尺、編稿比例尺為1:500萬;區域性地面沉降現狀圖填圖比例尺、編稿比例尺為1:100萬;省(市)地面沉降現狀圖填圖比例尺、編稿比例尺為1:25萬。圖件中所有等級劃分,如地面沉降量等值線,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密,但是本“技術要求”規定的等級數必須包含在內,以便形成全國性圖件,如地面沉降量等值線,本“技術要求”規定如:<(0)、(0)—(-200)、(-200)—(-400)、(-400)—(-600)、(-600)—(-800)、(-800)—(-1000)……,具體間隔也可根據區域特點進行自行設計,如進一步細化為<(200)、(100)—(0)、(0)—(-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等,但是不能出現(-300)—(-500)、(-900)—(-1600)……等,單位mm。圖件編制以GIS系統為基礎,采用計算機數字成圖,計算機成圖在Windows2000或WindowsXP操作環境下進行,采用統一的圖式、圖例,以MAPGIS作為工作平臺進行編圖。通過建立地圖圖形庫,圖形庫的建立以單要素內容表示為主要核心思路,每一要素為一個獨立圖層,重視綜合圖形庫的建設。綜合圖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均應以單要素圖層形式輸入圖形庫,使用單要素圖層的疊加,生成所需綜合圖件。(三)圖層劃分地面沉降現狀圖包括地理圖層、背景圖層、專業圖層等三大類圖層,詳見表7-9。表7-9地面沉降現狀圖的圖層設置圖層序號圖層分類圖層名稱圖層內容成圖方式1地理圖層地理包含河流(到二級支流)、主要湖泊、省地級(含)以上及專業內容需要的居民地、長城、鐵路、國家級干線公路、高速公路,以及省級行政區劃(含)及以上境界線等2背景圖層斷裂深大斷裂與全新世活動斷裂及其名稱線圖元、點圖元3專業圖層累計地面沉降區圖元4沉降中心值點圖元5沉降速率等值線線圖元6地下水降落漏斗線圖元7鑲表地面沉降量統計表線、點圖元(四)圖式圖例地面沉降現狀圖圖示圖例如下所示:累計地面沉降圖元圖示顏色成圖方式>(0)1040區圖元(0)—(-200)55(-200)—(-400)60(-400)—(-600)387(-600)—(-800)138(-800)—(-1000)165(-1000)—(-1500)439(-1500)—(-2000)417(-2000)—(-2500)449<(-2500)1169累計沉降中心值圖元圖示子圖號高度寬度顏色注釋顏色成圖方式最大累計沉降量4810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第二小學數學三上期末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七年級下冊各單元綜合性學習課件
- 八年級生物上《細菌》-課件
- 自考行政管理的行業前景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護士專業定位試題及答案挖掘
- 執業護士備考中的知識點掌握試題及答案
- 執業藥師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中國古典文學對管理的啟示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試題及答案
- 執業護士執業技能要求試題及答案2025
- 2025年春新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14 文具的家
- 2025-2031年中國電競俱樂部行業市場需求預測及投資規劃建議報告
- 學校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 2025年中國石油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CMMM-)介紹及評估方法分享
- 網絡協議優化與適配-洞察分析
- 市場營銷試題(含參考答案)
- 重慶市2023年度居民健康狀況報告
- (輸血科)培訓計劃
- 機械工程技術訓練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預拌混凝土質量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