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1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濰坊市高三模擬]據考古發覺,中國一些古人類遺址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的陪葬品都是農具;而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舊是石鋤、石鐮等農具,女性的陪葬品則多為陶制的紡輪。這種變更說明()A.生產發展影響勞動分工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C.文明之初性別分工形成D.集體勞作正在瓦解2.[2024·成都市高三三模]考古發覺,殷墟青銅器的形制脫胎于山東和長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銅禮器也含有周邊文化的元素。這可以說明()A.兼收并蓄促進中原文化崛起B.南方經濟文化具有比較優勢C.中心集權推動禮樂制度形成D.中原文明的輻射力與日俱增3.[2024·宜賓市高三三模]“福”是中國人的祈盼。西周時期,人們求“福”經驗三個階段的變更,由“祭祀合禮”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規范”,即神鬼賜予“福”、效仿祖先之德獲“福”、實施德政得“福”。此變更()A.反映西周時期人文觀念取代鬼神觀念B.說明祭祀禮儀更加注意程序的規范有序C.日益突顯宗法制在家國治理中的作用D.體現求“福”得“福”的個體行為特征4.[2024·韶關市二模]西周實行樂懸規制,鐘、磬等樂器要據規定擺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勝利,舞于堂下。孔子贊其“言而履之”“行而樂之”。樂懸規制的推行()A.傳播了儒家的仁德思想B.提升了西周貴族的文化素養C.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D.擴大了西周禮樂文化的影響5.[2024·汕頭市二模]春秋初期,滕國和魯國都為姬姓諸侯國,滕稱魯為“宗國”,而魯稱周為“宗周”。這表明,當時()A.已經出現諸侯爭霸的跡象B.周天子的權威受到威逼C.宗法分封制仍有重要影響D.血緣關系紐帶日漸松弛6.[2024·泰安市高三二模]齊桓公葵丘會盟后,欲封禪泰山,管仲勸阻,桓公卻認為自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由此可知()A.諸侯爭霸斗爭愈演愈烈B.封禪利于維護禮樂秩序C.周天子的權力丟失殆盡D.禮樂制度已經遭到破壞7.[2024·德陽市二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編修史書時,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追溯其與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淵源。這反映出當時諸侯()A.對華夏正統的認同B.高度重視史書編撰C.主動謀求國家統一D.固守分封等級秩序8.[2024·遼寧高三模擬]《左傳》記載,昭公六年,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二十九年晉“鑄刑鼎”,定公九年,鄭國鄧析“作竹刑”。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春秋后期()A.通過建立法制維護政治穩定B.地主階級成為新的統治階級C.貴族集團受到了法律的約束D.爭霸斗爭須要訴諸法律解決9.[2024·河北三校聯考]《論語·微子》記述了“耦而耕”的隱士長沮、桀溺,“植其杖而耘”的丈人,他們或“耰(古代農具)而不輟”,或“殺雞為黍而食之”,而且敢于譏諷孔子。由此可見,春秋晚期()A.井田制起先遭破壞B.個體農戶勞動盛行C.自耕農經濟已產生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10.[2024·山東青島黃島區考試]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種類豐富。齊、燕主要用刀形錢幣,韓、趙、魏三國用的貨幣似布,楚國以小方塊的金幣作為主幣。這一現象()A.阻斷了商品的大量流通B.加劇了諸侯割據的局面C.造成各國經濟發展失衡D.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11.[2024·武漢市高三調研]春秋早期,宋國和鄭國雖同處中原經濟中心,但兩國間還有著大量被稱為“隙地”的荒地未被開發,荒地上往往荊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們難以在此作業;到了春秋后期,在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這種變更主要是因為()A.社會生產的進步B.分封制度的崩潰C.變法運動的推動D.土地兼并的加劇12.[2024·江蘇蘇州考試]春秋中期的“夏”字(圖1)猶如光腳勞動之人;西周早期的“周”字(圖2)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圖3)指禾苗。從中可以看出()A.當時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B.先秦時期書法已進入自覺階段C.三代政治具有明顯的神權色調D.早期中華文明與農業關系親密13.[2024·山東臨沂模擬]東周時期,把文化高的地區即周禮地區稱為夏,把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禮的人或族稱為蠻、夷、戎、狄。例如,杞國朝魯國,用夷禮,杞被貶稱為夷;后來杞國朝魯國用周禮,杞又得稱為諸夏。這種現象()A.加劇了民族間沖突與對抗B.有利于文化認同與民族交融C.體現出大國強權政治色調D.不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14.[2024·湘西自治州三模]下表所示為西周早期至春秋時期“君子”內涵的演化。據表可知,這一時期()西周早期官員、紳士等貴族階層西周中期有德行的貴族統治者春秋時期有德之人A.官僚政治起先萌芽B.貴族政治起先衰落C.人文意識得到發展D.禮樂文化走向瓦解15.[2024·淄博高三診斷]孔子提倡“老者安之,摯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見“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二者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D.敢于抗拒專制暴政16.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國主見,認為統治者應先“正其身”,然后“正人”;他把“仁”擴充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他還提出“正名”的主見,認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應安守本分,名實相符;又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觀。其動身點是()A.順應變革潮流力促發展B.活躍思想引起爭鳴C.復原周禮改善統治秩序D.致良知以擴充善性二、非選擇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5分)17.圖1、圖2、圖3分別為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列國形勢示意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依據圖1、圖2、圖3的信息,從兩個角度得出歷史相識,并結合所學學問對其進行闡釋。18.[2024·黑龍江省大慶市高三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稷下學宮的出現不但是先秦士階層發展的最高點,而且是養賢之風的制度化……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到前三世紀中葉這一百年之內,學問界的領導人物受到戰國王侯的特別禮遇。他們既不用向王侯臣服,也毋需為生活擔憂。不但如此,他們的議政自由還受到制度化的保障。事實上,他們的主要職責便是“議政事”。在這種狀況下,古代士的功能實已發揮到最大可能的限度。稷下學宮雖僅曇花一現,但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則是永恒的,因為爭論的自由同時也刺激了思想學術的成長。先秦所謂“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是和稷下時代相重疊的。——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當時學問分子“議政自由”的背景。(8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議政自由”的歷史影響。(7分)課時作業1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1.解析:依據題干內容中“男性的陪葬品依舊是石鋤、石鐮等農具”“女性的陪葬品則多為陶制的紡輪”可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大多與農業生產有關,而女性則與手工業有關,據此可知,題干所述變更反映誕生產發展影響到了勞動的詳細分工,故選A項;在題干內容中述及的是“男性與女性”,這屬于性別的不同,與“階級”無關,解除B項;在題干內容中的確述及了男性與女性陪葬品的不同,但是并不能據此擴大為性別分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形成”,解除C項;集體勞作指的是由于農具的原始,很多人不得不采納大規模簡潔協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即“千耦其耘”“十千維耦”,而在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該現象,解除D項。答案:A2.解析:由材料可見,青銅器的造型受到傳統陶器和周邊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共同組成了中原地區的商周文化,故選A項;依據所學可知,南宋以前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心都在北方,解除B項;依據所學可知,中國古代商周時期并沒有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中心集權的狀況,解除C項;材料中說的是周邊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而不是中原文明對周邊的影響,解除D項。答案:A3.解析:據材料“由‘祭祀合禮’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規范’,即神鬼賜予‘福’、效仿祖先之德獲‘福’、實施德政得‘福’”可知,宗法制中對“福”的祈盼漸漸成為統治者德政的希望,故選C項;西周時期出現敬天保民思想,但鬼神觀念還存在,解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祭祀觀念的變更,而祭祀程序規范強調祭祀的過程,解除B項;材料中的變更強調求“福”得“福”的整體國家行為特征,而個體特征強調個人對福的祈盼,解除D項。答案:C4.解析:由材料“鐘、磬等樂器要據規定擺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勝利,舞于堂下”可知,西周樂懸規制嚴格規范各種樂器的擺放,象征仁德、勝利的歌舞表演也有明確的劃分,歌于堂上,舞于堂下,說明樂懸規制有利于維護等級秩序,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故選C項;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晚期,解除A項;僅憑歌舞表演不能干脆提升貴族的文化素養,解除B項;由材料“鐘、磬等樂器要據規定擺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可知,為樂懸規制的內容,而且禮樂文化內涵豐富,僅憑樂懸規制并不能擴大禮樂文化的影響,解除D項。答案:C5.解析:由材料“滕國和魯國都為姬姓諸侯國,滕稱魯為‘宗國’,而魯稱周為‘宗周’”可知,滕國和魯國同為姬姓,因與天子同宗,為其支庶,故稱宗國,因周為所封諸侯國之宗主國,故稱宗周,說明這一稱謂受到分封宗法制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中不能體現出彼此間的沖突,沒有爭霸的跡象,解除A項;“宗國”“宗周”的稱謂都認可周天子的統治,體現周天子的權威,解除B項;材料中“宗國”“宗周”的稱謂依舊在強調與周天子的血緣關系紐帶,解除D項。答案:C6.解析:據材料“齊桓公葵丘會盟后,欲封禪泰山”可知,在古代封禪泰山祭祀天地是古代君王的權力,齊桓公作為諸侯想要封禪泰山的想法違反了禮樂制度,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故選D項;材料主要說明管仲勸阻齊桓公封禪泰山,沒有說明當時諸侯爭霸的狀況,解除A項;封禪祭祀是君主的權力,因此齊桓公作為諸侯想要封禪泰山的行為破壞了禮樂秩序,解除B項;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權力下移,周天子的限制力日漸衰弱,但是權力丟失殆盡的說法過于夸大,解除C項。答案:D7.解析:據材料“各諸侯國在編修史書時,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追溯其與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淵源”可知,各國為追求統治的正統性和合理性,都要追溯其與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淵源,體現了對華夏正統的認同,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在史書編撰中重視追溯與夏商周三代的關系,其目的是找尋本諸侯國統治的合理性,故B項說法片面,解除;戰國時期通過軍事斗爭等方式謀求國家統一,編修史書不能完成統一,解除C項;材料中諸侯國追溯與夏商周三代的淵源是破壞分封等級秩序的表現,解除D項。答案:A8.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立法的現象在春秋后期頻頻出現,這說明統治階層相識到通過立法的形式來維護統治,故選A;春秋后期的統治階級依舊是傳統的貴族階級,解除B;材料沒有體現出法律的約束對象是貴族還是非貴族,解除C;爭霸斗爭是通過武力爭霸,通過會盟得以確認霸主身份,材料并未涉及,解除D。答案:A9.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已經出現了像長沮、桀溺這樣的擁有小塊土地、自給自足的個體農夫,故選C項;材料可以反映井田制遭到破壞,但不能表明井田制是在這一時期起先遭到破壞的,故解除A項;材料不能表明個體農戶勞動盛行,故解除B項;材料未體現各種思想的發展狀況,故解除D項。答案:C10.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貨幣的流通、商業的發展緣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貨幣種類不同并不肯定能夠阻斷商品的大量流通,更和諸侯割據局面的加劇無關,解除A、B項;僅由貨幣種類不同不能說明各國經濟發展失衡,解除C項。答案:D11.解析:材料“荒地未被開發,荒地上往往荊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們難以在此作業;到了春秋后期,在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說明荒地已被開發,體現了生產力進步帶來的成果,故選A項;據“到了春秋后期,在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可知開荒種地,本身就是諸侯應有的職能,無法反應分封制的變更,解除B項;“兩國間還有著大量被稱為‘隙地’的荒地未被開發,荒地上往往荊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們難以在此作業;到了春秋后期,在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這里體現了土地得到開發,與變法沒有干脆因果關系,解除C項;“到了春秋后期,在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說明荒地已被開發,但沒有體現其歸屬,無法說明兼并的現象,解除D項。答案:A12.解析:據材料“‘夏’字(圖1)猶如光腳勞動之人”“‘周’字(圖2)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圖3)指禾苗”可知,早期文明的出現與農業勞動生產是有關系的,D項符合題意;僅從材料不能看出漢字是否有體系,解除A項;書法進入自覺階段是在魏晉時期,解除B項;材料未涉及神權,解除C項。答案:D13.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接受周禮的諸侯國被稱為諸夏,這體現了華夏文化影響力在擴大,有利于文化認同與民族交融,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族間沖突與對抗,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大國強權政治色調,解除C項;東周時國家尚沒有出現統一,解除D項。答案:B14.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在西周早期到春秋時期“君子”內涵的界定中,貴族色調漸漸淡化,而德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反映了春秋時期社會轉型的加速使得貴族政治漸漸沒落,而德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漸漸提升,體現了深厚的人文主義色調,故選C項;官僚政治主要體現在國家官員主要由中心政府產生,官員選拔參考的標準也漸漸由血緣轉向才學,而材料中的“君子”并不肯定是國家官員,解除A項;貴族政治的衰落須要經驗長時期的社會發展和變革,并不是某一歷史現象能變更的,解除B項;禮樂文化走向瓦解是在戰國時期,解除D項。答案:C15.解析:“老者安之,摯友信之,少者懷之”大意是使老年人安逸,使摯友信任,使年輕人懷念我,這是孔子自言其志。“修己以安人”意思是提高自身修養,使人民安樂;孟子提倡“養浩然之氣”,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二者都重視完善人的品德,故選A項;堅持個人獨特性格與“修己以安人”不符,且孔子強調要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解除B項;突破禮制束縛與“修己以安人”“養浩然之氣”不符,解除C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強調的是人格精神,而不是抗拒專制暴政,解除D項。答案:A16.解析:依據材料中的“正其身”“正人”“君主愛民”“正名”“人倫觀”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主見復原周禮和西周時的等級秩序,故選C項;孔子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利益,他希望復原周禮,解除A項;“活躍思想引起爭鳴”并非孔子的動身點,解除B項;“致良知”是王陽明的觀點,解除D項。答案:C17.解析:“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列國形勢示意圖”從封國的數量上來講,呈現一種越來越少的趨勢,說明統一的趨勢加強了,由此可知,那些原本不同的民族,被迫統一到一起,這樣又促進了民族的交融,為統一多民族中心集權國家作出了貢獻,然后圍繞這一觀點進行說明即可。答案:相識1:春秋戰國,中國歷史呈現統一的趨勢。(2分)(答出“統一趨勢”即可得分)闡釋:西周時期,為鞏固統治,周王實行分封制,出現了諸侯林立的局面,但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量日益削減,這體現了中國走向統一的趨勢。(4分)相識2:春秋戰國,中國出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聯動汽車租賃合同簡約范本
- 2025招商代理服務合同(標準版)
- 2025物流企業貨車租賃合同范本
- 2025經紀人聘用勞動合同
- 《員工能力評估技術解析》課件
- 2025年淄博市購銷合同范本
- 《土地投資》課件
- 2025騰訊云服務合同模板
- 《家有寶石的商機》課件
- 2025年聘請外籍教師合同
- 履帶吊安裝與拆卸專項監理細則
- 通信冬雨季施工方案
- 血透患者如何預防高血鉀
- 室外云臺攝像機施工方案
- 2025年3月版安全環境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標準文件清單
- 2025年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招聘46人(京外地區崗位)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甘肅華亭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河南中煙漯河卷煙廠招聘7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三農村合作社應急管理方案
- s7-200smart詳細教學教案
- 旅館業治安管理培訓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