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黃州中學新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中學新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中學新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中學新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中學新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中學新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每個農村都必須造成一個短時期的恐怖現象……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農民)葬入墳墓。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志,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基于這種認識,中國共產黨A.聯合國民黨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B.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C.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 D.明確了農民階級應掌握革命領導權2.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以后提出的教育方針或政策是A.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B.緊密結合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實際組織教學C.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D.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3.1950年香港對內地貿易總值比上年增長了73.4%,但1952年卻比上年下降了45.3%。香港對內地貿易總值急劇下降,主要是因為A.蘇聯加大了對華援助 B.新中國經濟迅速恢復C.西方孤立和封鎖中國 D.內地改變了經濟制度4.臺灣巡撫唐景崧在《馬關條約》簽署當日上奏清廷“挽救英、俄為同盟,許其保遼、保臺”。臺灣紳士代表向英國領事提出:在中國保有主權情況下,將行政權與各種捐稅交予英國以換取英國的保護。上述行動說明臺灣官紳A.在保臺策略上分歧嚴重 B.寄希望于國際干預C.放棄了自主保臺的努力 D.主張國際共管臺灣5.1921年,蘇俄政府通過法令規定,在土地國有化基礎上穩定現行農民土地占有形式,國家機關不得以平均地產或組織集體農莊等理由收回農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實驗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農民土地,也必須給農民同等份額的土地相交換。這一法令A.擴大了農民的產品支配權 B.承認了農民土地私有制C.促進了工農聯盟的鞏固 D.導致了蘇俄實現工業化6.人文主義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是A.開始以人作為學術研究的核心B.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權威C.主張以世俗政權取代神權統治D.反對宗教神權對人性的束縛7.二戰期間,德國將侵略波蘭的戰役拍成故事片,取名為《火的洗禮》,并在進攻挪威時放映,以打擊其斗志,而英國則將這部電影更名為《苦難的一-幕》在國內放映,并將它作為禮物贈送給羅斯福和斯大林。1947年~1954年美國制作了幾十部用于刻畫美國“共產黨分子”形象的電影,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實際上卻陰險狡詐且冷酷無情。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A.東西方存在著嚴重文化差異 B.電影的政治功能凸顯C.電影的制作受意識形態影響 D.“冷戰”興起與發展8.漢初政府對鑄幣大開方便之門,允許民間鑄幣,政策上只規定鑄幣的面額(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師銅料開采、冶煉、鑄造等都交由鑄幣者自行處理,吳王劉濞和大夫鄧通皆因封地內有銅山,成為巨富。漢初的鑄幣政策A.增加人民財富 B.影響經濟恢復 C.增強地方實力 D.造成通貨膨脹9.西漢前期,面對土地兼并嚴重的現象,董仲舒曾建議漢武帝限制占有土地的數額并被漢武帝采納。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農民土地私有B.防止社會貧富分化C.推行重農抑商政策D.確保國家賦稅收入10.下圖為唐朝畫家閻立本所作《職貢圖》,描繪了外國使節和我國周邊少數民族地區使臣來唐朝進貢的生動情景。這一作品A.是對歷史事實的客觀記錄B.可以印證唐朝開放的政策C.體現了傳統文人畫的特點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擴大11.著名的歷史學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詞不可濫用》一文中說道:“歷覽前史,中國的封建時代恰恰是人性之花開得最盛最美的時代,是中國人的個性最為高揚的時代”,文中的“封建時代”指的是A.先秦時期B.秦漢時期C.唐宋時期D.明清時期12.如圖反映了不同年份聯合國成員國分布比例情況,據圖中信息可以認定A.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全球領導力量B.重要國際組織已能維持國際和平穩定C.聯合國安理會成員構成發生重大調整D.戰后兩極對峙格局受此影響出現變化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要求模仿荷蘭制度實行社會改革,使得日本能夠冷靜地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和慣例處理外事問題。吉田松陰等“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和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再加上當時外部有利的國際環境,使明治維新的成功被譽為“世界奇跡”。——摘編自唐納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材料二倘若我們把“明治”理解為“明智”,便會發現,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們在當時復雜的內外形勢下,是多么“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摘編自王光波《一本書讀懂日本史》(1)據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從哪些方面“‘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并說明這條道路如何“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14.(20分)閱讀下面材料: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顏色組成的,但它們匯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條絢麗奪目的彩帶。我們的國家也是如此。我們有不同的習慣、哲學和生活方式。……我們的理想是可以匯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的……當我們結束這歷史性的聚會,我們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這條希望的彩虹。——德黑蘭會議期間羅斯福在丘吉爾生日宴會上的演講請回答:(1)結合德黑蘭會議的背景說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們”有什么共同的“理想”?(2)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會后盟軍在歐洲發動了哪一重大軍事行動?這一行動有何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考查土地革命。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認識到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在此基礎上,中共領導并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故C項正確;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制定于1922年,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于1924年,中國革命領導權掌握在工人階級手中,故A、B、D錯誤。2、C【解析】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與題干中“改革開放以后”相符,故C正確;“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屬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針或政策,“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與題干中“改革開放以后”不符,故ABD錯誤。故選C。3、C【解析】

抗美援朝時期,香港對內地貿易總值急劇下降,主要是因為西方孤立和封鎖中國,C項正確;蘇聯對華援助、新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和內地改變經濟制度都不是香港對內地貿易額下降的主要原因,ABD三項錯誤。4、B【解析】

根據材料“挽救英、俄為同盟,許其保遼、保臺”、“以換取英國的保護”可得出這是臺灣官紳寄希望于國際干預來保衛臺灣的主權,看不出國際共同管理臺灣,B正確,D排除;臺灣的官和紳都主張利用國際力量來保護臺灣,A排除;臺灣士紳的主張實際上就是自主保臺,C排除。故選B。5、C【解析】

材料中“國家機關不得以平均地產或組織集體農莊等理由收回農民占有的土地”“給農民同等份額的土地相交換”說明國家出臺措施保護農民的土地,這一措施顯然有利于鞏固蘇俄的工農聯盟,故選C;材料中主要是保護土地,不是擴大了農民的產品支配權,排除A;根據“在土地國有化基礎上穩定現行農民土地占有形式”可知,法令沒有承認農民的土地私有制,排除B;材料的措施顯然是鞏固工農聯盟,不是確保蘇俄實現工業化,排除D。6、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主張人性的解放,反對宗教神權對人性的束縛,故D正確;在古希臘人文主義興起使人開始作為學術研究的核心,A錯誤;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權威,是啟蒙運動時期,B錯誤;主張世俗權力取代神權統治,是在宗教改革時期,C錯誤。7、B【解析】

德國通過電影打擊挪威的斗志,英國使用同一部電影激發反法西斯意識,美國通過電影打擊蘇聯和共產黨,說明凸顯了電影的政治功能,故選B;德、英、美都屬于西方國家,不能體現東西方之間的差異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排除AC;《火的洗禮》(或《苦難的一幕》)出現在二戰期間,此時冷戰尚未興起,D項僅反映了部分題意,排除。故選B。8、C【解析】

依據材料中“吳王劉濞和大夫鄧通……成為巨富。”信息可知,漢初的鑄幣政策增強了地方實力,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不是材料強調的內容,排除;漢朝貨幣實行銅本位,并未造成通貨膨脹,反而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發展,B、D選項錯誤。故選C。9、D【解析】

古代王朝賦稅收入主要靠一家一戶的小農承擔,限制土地兼并可以保護小農,確保國家賦稅來源,故D正確;漢武帝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并非保障農民土地私有、防止社會貧富分化,排除AB;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和“抑商”無關,排除C。【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漢武帝限制土地兼并的主要目的”,應該從統治者加強統治的角度分析解答。10、B【解析】

本圖為唐代畫家描繪的當時的歷史事件,用藝術的形式記錄了周邊國家和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向唐朝進貢的歷史場景,印證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故B正確;該圖片為畫家的創作,是對歷史事件的藝術再現,而非客觀記錄,排除A;文人畫的特點是強調個性表現,追求抒情寫意,體現詩情畫意,閻立本的畫是對重大政治事件的描繪,屬于宮廷畫,不具備文人畫的特點,排除C;圖片反映的是唐朝政治影響的擴大,無法體現疆域是否擴大,排除D。【點睛】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旨在考查學生解讀圖象信息和認識史料價值的能力。解答本題關鍵是能夠理解圖象信息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正確認識圖象信息,反映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與可靠性。11、A【解析】

材料中“封建社會”就是分封建邦時代,也就是是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階段,政治言論自由,學術思想自由,故A項正確。秦漢時期思想統一時代,故B項錯誤。唐宋時期是封建社會時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明清時期是思想受到壓制時代,故D項錯誤。12、D【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亞非國家在聯合國中的數量在增加,體現的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增強,沖擊著兩極格局,故D項正確;第三世界國家力量增強,但并不是全球領導力量,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國際組織,只反映主權國家,排除B項;安理會成員構成沒有變化,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原因:日本人的觀念轉變;改革者的國際視野;改革者的強國抱負;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裝;寬松有利的國際環境。(2)方式: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好處: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成為亞洲強國);災難: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或:侵略朝鮮、中國)。【解析】

(1)根據材料一“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求模仿荷蘭制度實行社會改革…吉田松陰等“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再加上當時外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觀念轉變、國際視野、改革力量、內外條件進行分析概括。(2)一問結合明治維新經濟、軍事、文化措施進行回答;二問根據材料“這條道路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