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名校教案_第1頁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校教案_第2頁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校教案_第3頁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校教案_第4頁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校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節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2.知道該區是黑色人種的故鄉,知道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3.認識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及政治地圖的特點變化。4.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自然資源及其分布,理解單一商品經濟的成因及其后果?!具^程與方法】1.通過引導學生讀圖,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特點。2.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3.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說出其主要自然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厩楦小B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非洲黑人的了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2.通過了解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重點難點【重點】1.撒哈拉以南地區的自然景觀特色和居民狀況。2.非洲主要的地形,氣候分布及特征。3.運用各方面的資料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倦y點】1.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2.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一段關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化的視頻)上節課我們學了一個“白富美”的地區——歐洲西部,這節課我們學的這個地區跟歐洲西部差距甚大,這個地區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我們可以稱它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地區的詳細信息吧。知識點一黑種人的故鄉【自主學習】(教師展示問題,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60~P62的內容,自主完成)1.讀圖8.24和圖8.26,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特點。答案:撒哈拉以南非洲絕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緯度位置:北部有北回歸線穿過,中部有赤道穿過,南部有南回歸線穿過,主要位于熱帶;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2.讀圖8.26,判斷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主要地形特點;讀圖8.28,說出撒哈拉以南地區主要的氣候類型及特點。答案: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特點為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3.閱讀教材第60頁內容,說出本區人種構成及文化特征。答案:本區黑種人占90%以上,他們有著多種多樣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原始的宗教。歷史上,創造了獨特而又極具活力的文化,對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了重要貢獻。(教師點撥)1.誤認為“高原大陸”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非洲以高原為主,東部為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南部為南非高原,西部有西非高原,故被稱為“高原大陸”,但其平均海拔低于南極洲和亞洲,不是海拔最高的大洲。2.非洲黑種人的傳統鼓聲在非洲黑種人的傳統生活中,常根據各種不同需要,擊出各種鼓聲。有的是舉行喜慶活動和傳統儀式時的音樂,有的是傳遞信息、互相聯系、舉行集會的信號,有的是指揮戰斗的號令。在歡迎表演時,眾鼓齊鳴,婚壽喜慶時,鼓聲響亮;死亡報時,低沉緩慢;出現敵情時,則急促窘迫。【合作探究】(探究活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討論交流)1.撒哈拉以南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廣布,結合圖8.28,說說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2.結合圖8.28和圖8.29,談談當地民居與氣候的關系。(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教師點撥)1.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2.非洲熱帶草原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且降水有干季和濕季之分,人們就地取材,建設茅草屋,透氣、防潮。知識點二快速發展的經濟【自主學習】(教師展示問題,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63、P64的內容,自主完成)1.讀圖8.30,說出本區主要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等經濟發展條件。答案:本區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金剛石、黃金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本區有豐富的生物資源,還是咖啡、椰棗和油棕的原產地。2.閱讀教材第64頁內容,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發展的特征。答案:本區經濟發展狀況:貿易構成為出口初級農礦產品,進口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商業的發展、消費的增長是推動其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教師點撥)1.認為撒哈拉以南非洲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平就高、生活富裕撒哈拉以南非洲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有“世界原料庫”之稱,但是該地區還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最快的地區,人口、糧食和環境問題突出,被長期殖民統治,出口產品以初級產品和半成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地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2.認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原因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的殖民統治,而不是自身原因。該地區許多國家,正在利用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潛在的巨大市場,努力改變經濟過分依賴初級農礦產品生產的情況,使經濟穩步增長。例如尼日利亞、安哥拉等產油國發展了化學工業、機械工業,加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肯尼亞發展花卉業和旅游業,成為非洲最大的鮮花出口國和著名的旅游國家。【合作探究】(探究活動)閱讀材料,以加納為例,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擺脫全球“原材料倉庫”境遇的原因(討論交流)1.讀圖8.32,結合其文字材料,說出加納主要出口產品以及進口額遠高于出口額的原因,分析這種外貿結構對其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2.結合教材第64頁文段中尼日利亞、安哥拉、肯尼亞的做法,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發展經濟提出建議。(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擺脫全球“原材料倉庫”境遇的原因。(教師點撥).出口初級農礦產品,進口工業制成品,進口額遠遠高于出口額。這種外貿結構使國家經濟依賴性強,出口商品價格被少數發達國家操縱,易受制于人。2.建議:努力發展本國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旅游業等。知識點三人口、糧食與環境【自主學習】(教師展示問題,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65、P66的內容,自主完成)1.讀圖8.33,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本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結合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說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糧食生產問題。答案:本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位居世界首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牧業生產水平落后,農產品產量很低,受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影響,易遭受旱災,故糧食供應不足。人口增長過快,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肉類,砍伐森林、開墾草原,擴大耕地面積,或者放牧更多牲畜,導致土地肥力下降和草原退化,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2.根據人口、糧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思考協調三者之間關系的方法。答案:協調人口、糧食和環境三者的方法需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等。(教師點撥)圖示記憶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和環境問題的關系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糧食和環境問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圖所示:【合作探究】(探究活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臨的人地關系問題(討論交流)有關撒哈拉以南非洲協調人地關系的建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撒哈拉以南非洲面臨的人地關系問題。(教師點撥)建議: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盡快走出殖民經濟的陰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經濟體系;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引進人才和技術。原因:這些建議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長,有利于保護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態環境,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有利于提高農牧業的生產水平,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步入良性化的軌道。由此可看出,最重要的建議是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素質,這是解決撒哈拉以南非洲面臨人地關系最基本的出發點。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種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此可知,我們需要給撒哈拉以南非洲提出一些好的發展建議,我們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會更好。板書設計第3節撒哈拉以南非洲eq\a\vs4\al\co1(撒,哈,拉,以,南,非,洲)eq\b\lc\{(\a\vs4\al\co1(\a\vs4\al\co1(黑種人的故鄉)\b\lc\{\rc\(\a\vs4\al\co1(位置和范圍\b\lc\{\rc\(\a\vs4\al\co1(范圍:處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