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修水平梯田5萬畝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樣本_第1頁
機修水平梯田5萬畝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樣本_第2頁
機修水平梯田5萬畝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樣本_第3頁
機修水平梯田5萬畝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樣本_第4頁
機修水平梯田5萬畝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樣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總論一、項目提出背景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土地資源人均擁有量是世界上最少國家。所以,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是中國基礎國情,然而,中國現有耕地正受到“水資源不足、耕地降低、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現在,耕地水土流失已經是中國頭號環境問題。它不僅嚴重影響到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制約著社會經濟增加和農業可連續發展。還嚴重影響到中國13億人口生存問題。為此,國家組織兩院和水利部一起,歷經兩年時間考察活動,考察結果已經引發國家高層高度重視。國家準備拿出一千個億資金,進行全國坡耕地改造和治理工程。二、項目立項基礎遼寧省某某縣是經典丘陵山區,過去是全國有名貧困縣之一。經過幾十年艱辛努力和反復探索,本著“科學治理,連續治理,規模治理,開發性治理坡耕地”標準,以抓“兩建”(山區生態建設、農田基礎建設)促“兩改”(改善生態環境、改善生產條件);用“兩改”促“兩變”(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用“兩變”促“兩增”(農業經濟增加、農民增加收入)發展思緒,有效實施“三步戰略”,建立“三個阻控水土流失工程體系”;形成控制水土流失“三道防線”。創建“三個水土流失防治模式”。科學配置阻控水土流失集成方法。“突破了按小流域進行坡耕地治理范圍和界限,重新確定和分配坡耕地治理時間和空間。加緊了坡耕地治理步伐,擴大了坡耕地治理規模。使坡耕地治理基礎上實現了“四化”(既:坡耕地治理標準規范化,坡耕地治理范圍社會化,坡耕地治理速度現代化,坡耕地治理方法機械化)。為國家坡耕地治理項目提供了技術推廣平臺和科技示范基礎。三、項目名稱某某縣機修水平梯田5萬畝/年建設項目。四、編制可研匯報依據《中國土地管理法》;《中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基礎農田保護條例》;《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措施》;《遼寧省實施(中國土地管理法)措施》;《某某縣土地利用總體計劃》;《某某縣土地開發整理專題計劃》;《某某縣地下水資源調查匯報》;《國家勞動定額實施細則》;《中國水土保持法》;《中國環境保護法》;《中國國土資源部》第(42)號令。《中國農業法》第二章項目區概況一、地理位置某某縣屬遼寧省朝陽市,在朝陽市北端。地處東經119°14′至120°03′,北緯41°19′至41°23′之間。東部和朝陽縣交界,南部和喀左縣、凌源市接壤,西部和北部和赤峰市寧城、喀喇沁旗及赤峰縣隔老哈河相望。東北和敖漢旗毗鄰。是一個經典丘陵山區。二、水文氣象某某縣屬遼西山地丘陵區。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努魯兒虎山縱貫全縣,中部地勢較高,是老哈河和大凌河分水嶺。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縣面積74%。較大河流有老哈河、蹦蹦河、海棠河等。

本縣處于中溫帶亞干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8℃。一月平均氣溫-11.4℃,最低氣溫-27.2℃,北部-30℃;七月平均氣溫23.9℃,最高氣溫40℃。雨熱同季,年平均降水量487毫米,北部448.5毫米,較干旱。無霜期152天,北部125天。

三、資源概況某某縣是“六山一水三分田”丘陵山區,土地資源豐富,地下礦產資源豐富,這是某某縣兩大優勢。80年以來,農作物以玉米、谷子、小麥、高梁、大豆為主。經濟作物關鍵是向日葵。森林蓋率達30.4%,以牛、羊豬為主畜牧業發展快速,牛肉和家兔已走向國際市場。土特產關鍵有蜂蜜、紅蘑、杏仁、黑瓜籽、大蔥、大蒜等。

四、農業概況某某縣現在已經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但嚴重干旱使我們認識到,必需沖破“雨養農業”傳統生產模式。經過大面積削減了玉米、谷子、高梁等糧食作物栽培面積,提升了土豆、西瓜、烤煙、蔬菜、甜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使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百分比達成4:6。“精品農業”、“特色農業”、“貨幣農業”已登上了某某縣農業生產舞臺,并成為主角,開始出現了歷史性轉變。農業生產方法正在由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

五、基礎設施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公路建設共投資近1.3億元,鋪設油路277公里,新建橋梁227座5688延長米,改造路基139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143個村通了油路;拓寬了101國道某某段,開通小葉線南出口;阜朝、錦赤兩條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投資5400萬元高速公路連接線工程正在建設中。城鎮供電能力顯著提升。城網投資8450萬元,完成了電網改造、一次變增容改造、陶瓷工業園供電等工程;農網投資2.6億元,完成了二期改造、關鍵輸電線路改造等關鍵工程,實現了全縣農村戶戶通電。今年采取政府投入、上級補助、企業集資、部門自籌等方法籌資5100萬元,新建和改造建青線、建深線、朱青線等輸電線路,建設了小塘、小馬場、青松嶺三個變電所,將有效緩解農村生產生活用電擔心情況。通訊能力顯著增強,固定電話達成13.8萬戶,移動電話達16萬部以上,有線電視用戶達成6.3萬戶。加強電子政務建設,開通公文傳輸網絡,建成全省首家縣鄉視頻系統工程。六、社會經濟情況某某縣地處遼寧省西部,是一個半干旱丘陵山區。全縣現轄9個鎮,23個鄉。342個村,總人口約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總土地面積729萬畝,其中丘陵面積占43.3%,山地面積占30.4%,平原面積占26.3%。坡耕地面積103萬畝。新修梯田40萬畝。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使糧食產量從兩億斤跨越到十億斤。估計完成農業總產值32.3億元,同比增加42.9%,比增加1.9倍。龍頭企業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引進了投資1.5億元綠龍企業、投資1.2億元承德頸復康藥業、投資1.2億元興諾米業等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深加工能力強、對農戶和產業有較大牽動力龍頭企業。到末,全縣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40家,晉升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22家,全縣38%以上農戶已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產品加工率和商品率分別達成48%和62%。產業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依靠龍頭企業建設,深入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龍頭基地互動格局基礎形成。雜糧、馬鈴薯、烤煙、甜菜等產業基地建設正在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經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最大有機雜糧生產基地。設施農業、裸地蔬菜、中藥材生產成為農村經濟新增加點,今年新建標準化冷棚3000棟。以坡耕地治理為主農業產業是農村經濟第一主導產業,關鍵示范和推廣拉動了農村經濟。帶動了養殖業、畜牧業、雜糧業等農副產品總產值增加48.2%,實現人均收入1100元。平均每十二個月治理坡耕地達3-5萬畝,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水平梯田興建水利設施728處,新增澆灌面積12.8萬畝,累計投資1.1億元,新造和整理土地6.7萬畝。第三章坡耕地現實狀況分析一、坡耕地利用現實狀況土地資源數量多,面積大,土層厚,生產性能強,是某某縣最大資源優勢。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瘠薄,供給能力低,又是某某縣劣勢。耕地是人類生存之本,而嚴重水土流失卻時時動搖這塊人類賴以生存根基。所以,耕地質量低下,農業基礎微弱,生產力落后,又是我縣縣情。因為水土流失對土地資源破壞,束縛著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使農業喪失了可連續發展物質基礎,造成以干旱為主自然災難頻繁,土質瘠薄,十年九旱。某某縣現在3-15度坡耕地共有103萬畝,這些坡耕地因沒有澆灌條件,農業只能靠“雨養”。在坡耕地利用上也只能“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糧食單產在200-300斤徘徊,人均收入在200元左右。使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處于惡性循環之中。二、坡耕地水土流失現實狀況1、坡耕地基礎要素土壤和水分是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基礎條件,土、水、肥又是坡耕地基礎要素。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因為不利自然原因和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造成地面上水和土離開原來位置,經過坡面、耕地、溝壑流失到較低地方,再聚集到江河里去,為此,造成耕地水、土、肥破壞和損失。所以說,水土流失已經是耕地一大隱患。2、坡耕地是水土流失關鍵據水文資料記載,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總量百分之八十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壤和水分破壞和損失,也造成土壤有機質破壞和損失。致使土壤有機質被分解、驅動、破壞,致使土地硬化、沙化,造成生產條件惡化,生產能力喪失。不僅使土壤肥力降低,還加劇了溝壑縱橫,破壞了地面完整,同時也降低了耕地生產能力,嚴重影響著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可連續發展。3、坡耕地侵蝕形態在地貌學中,坡耕地土壤侵蝕是地表形態重新塑造和雕刻過程。在土壤學中,把坡耕地土壤破壞、土壤組成物質遷移和損失及由此造成坡耕地土壤肥力不停下降、衰退過程,叫做土壤侵蝕。從物理學角度看,坡耕地土壤侵蝕,又是一個做功運動,是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在地表土壤運動中一個表現形式。坡耕地土壤侵蝕,更是一個矛盾運動,其外營力和內營力是矛盾運動中兩個方面,當外部搬運土壤能力大于土壤抗蝕能力時,既發生坡耕地土壤侵蝕和流失。坡耕地水土流失是一個自然現象,又是一個嚴重自然災難。它既是地形破壞原因,又是地形破壞結果。坡耕地水土流失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廣泛,它受著多種原因綜合作用,共同影響,所以它是一個多原因、多功效、多秩序復雜過程。因為自然原因在空間上有地域性差異,所以,耕地水土流失也有地域性特點。在高寒地域以凍融侵蝕為主,在濕潤地域以水蝕為主,在干旱地域以風蝕為主。某某縣以水蝕和風蝕為主。水和風是動力,土體是被破壞對象,地形是產生水土流失基礎。在影響坡耕地水土流失原因中,各個原因并不單獨起作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結果。每一個原因全部有其各自特點和改變規律。所以,土壤侵蝕在同一侵蝕類型中,有著不一樣侵蝕形式,在同一侵蝕形式中,有著不一樣侵蝕形態。因為地表抗蝕力差異及地表植被物狀態不一樣,使坡耕地在同一侵蝕類型狀態下刻畫出不一樣侵蝕景觀。4、衡量土壤侵蝕程度指標衡量坡耕地水土流失程度,常常見土壤侵蝕模數、土壤侵蝕程度、溝壑密度、侵蝕基準面作為衡量侵蝕程度指標。(1)土壤侵蝕模數土壤侵蝕模數:是指在單位坡耕地面積上流失土壤數量,通常采取用多年平均值,單位通常以(m3/km2/a或T/km2/a)表示。(2)土壤侵蝕程度土壤侵蝕程度:是指橫量土壤侵蝕情況指標。表示在單位面積內土壤流失數量多少。依據侵蝕模數大小劃分為六級:(<500)能夠視為極微度,微度侵蝕(500-1000),輕度侵蝕(1000-),中度侵蝕(-3000),強度侵蝕(3000-5000),某某縣屬強度侵蝕區,侵蝕模數在(3000-5000)之間。極強度侵蝕(5000-6500),猛烈侵蝕(>6500)。單位通常以(T/km2/a)來表示。(3)溝壑密度溝壑密度:指單位面積內溝壑總長度。用km/km2表示。某某縣溝壑密度平均值是2.76公里/平方公里。(4)侵蝕基準面侵蝕基準面是經過侵蝕基準點水平面。(5)水力侵蝕因為水力作用引發耕地土壤及其母質剝離、搬運、破壞、沉積現象為水力侵蝕。某某縣依據坡耕地土壤侵蝕特點,在水、土、肥高效利用和管理基礎上,因地制宜部署保水、保土、保肥方法,探索出水、土、肥高效利用和治理模式,為丘陵山區發明“兩高一優”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經濟可連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發明了有效技術路徑。第四章坡耕地治理必需性一、坡耕地類型、分布及生產能力分析某某縣系丘陵山區,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農業大縣,某某縣土地資源含有類型多、數量大、地域差異顯著特點。全縣以褐土為主,其次是草甸土和不足萬畝風沙土。褐土遍布全縣,風沙土在老河流域東北部,草甸土分布在十二條河流低階地上。按水文要素劃分為三大川:南部地域凌河川、北部地域蹦河川、西部地域老河川。按地貌類型劃分為高丘地、低丘地、臺丘地。為了正確反應不一樣坡度耕地分布程度,將全縣坡耕地按坡度劃分為四級:3度以下坡耕地為第一級,共75萬畝。3-5度坡耕地為第二級,共51.4萬畝。5-15度坡耕地為第三級,共51.6萬畝。15-25度坡耕地為第四級,共9.6萬畝。從土地類型分布格局來看,我縣以3-15度地域上土地類型為主,土地利用類型控制著土地開發利用方法和治理方向。從南部到北部考察,土地利用特征存在著顯著差異。全縣大致分為:南部低山丘陵土石質山區,西部沿河低山丘陵山區,北部低山風沙丘陵山區。南部低山丘陵土石質山區,大部分耕地在8度以上,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耕地坡度較大,治理難度較大。西部沿河低山丘陵區有老哈河圍繞,平地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呈丘陵地帶,坡度較緩,耕地坡度以3-10度為主。該地土地資源豐富,土層較厚,土壤肥沃,澆灌條件很好,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地生產能力強,是全縣肥沃產量區。北部地域,是低山風沙丘陵山區,氣候較嚴寒,降雨量較少,地下水位低,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基礎靠“雨養”。即使土地資源豐富,但土質瘠薄,耕作粗放,土地利用不合理,致使土壤退化嚴重,有機質含量降低,農業生產面臨著不利原因,使經濟和生態全部處于惡性循環之中。二、坡耕地面積及利用現實狀況分析某某縣耕地特點是面積大,人均耕地數量多,土層較厚,生產性能較強,土壤侵蝕嚴重。據耕地面積普查結果表明,全縣擁有耕地面積217萬畝,其中坡耕地面積103萬畝。人均耕地4.6畝。在土地資源方面含有很大優勢。多年來,在耕地利用上普遍存在著“以多為勝、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現象。“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是過去真實寫照。耕地粗放經營加劇了土壤侵蝕,致使土壤退化嚴重,有機質含量降低。使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處于惡性循環之中。因為對坡耕地粗放經營和管理,致使坡耕地生產能力逐步損失,使農業喪失了可連續發展物質基礎。造成以干旱為主自然災難頻繁。每十二個月施肥量除去作物吸收外,在土壤中積累甚少。因為逐年增施化肥,又造成土壤物理結構退化,致使坡耕地越種越薄,產量越種越低。經營上粗放加劇了土壤侵蝕,使坡耕地成為水土流失集中區。據水文資料記載,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總量百分之八十以上。嚴重束縛著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三、坡耕地水土流失情況分析因為某某縣地形是中間高、四面地,使坡耕地缺乏涵養水源必需條件,降雨后形成徑流快,聚集時間短,大部分地表水資源未加利用而流走,入滲量只占降雨量到20%。因為土壤以粉質為主,結構疏松,輕易流失。徑流把耕地表土大量沖走,使土壤侵蝕模數高達3700噸/k㎡/a,年平均侵蝕深度在2.7毫米以上。據土地普查資料測算,每十二個月每畝耕地流失降雨量達70立方米,相當于100毫米降雨。累計全縣每十二個月在坡耕地上流失降雨量高達7210萬立米,相當于凌河流域總水量。每十二個月每畝平均流失土壤2.46噸,累計全縣每十二個月在坡耕地上流失土壤量高達254萬噸。全縣每十二個月耕地肥份損失累計1980噸,其中(有機質585噸,氮肥545噸,磷肥850噸)。所以,造成坡耕地土壤質量日益瘠化,缺氮缺磷十分嚴重。水土流失不僅使坡耕地土壤肥力下降,蓄水保墑能力降低,更為嚴重是使坡耕地遭到毀滅性切割、蠶食、埋壓等破壞。坡耕地被徑流切割得支離破碎,千溝萬壑。沒經過治理坡耕地,溝壑侵蝕正在活躍發展,速度之快,危害之大,成為農業生產嚴重隱患。因為某某縣水土流失量關鍵產生在生產用地上,這么,年年流失是水土,留下則是貧瘠。第五章坡耕地治理可行性分析一、坡耕地治理必需性坡耕地是一個有限資源,是關鍵農業物質產出地,也是水土流失起源地。坡耕地是水土流失關鍵。坡耕地水土流失,是土地生產能力破壞和損失,也是生存條件破壞和損失。所以,治理坡耕地是發展農村經濟制高點,是建設生態農業根本方法,也是農業可連續發展必由之路。二、坡耕地治理可行性某某縣有效地實施三步戰略,“治理荒山”,“建設以人工沙棘林為主生態防護體系”;形成控制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線。攔蓄天然降雨,聚集地表徑流,處理了“改善荒山植物生長環境和提升植物成活率”問題。從到現在,正在實施第二步戰略,治理坡耕地,“建設以坡改梯為關鍵農業生態體系,形成控制水土流失第二道防線”。這是“三步戰略”中,實施保水、保土、保肥方法最關鍵一個步驟。經過發明了“機修水平梯田標準化治理模式”,提升了治理速度。從-末共新修高標準水平梯田40萬畝,將“坡耕地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變成“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從根本上處理“提升土地生產能力、土地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問題。并在坡耕地治理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成功發明了“機修水平梯田標準化治理模式”。為項目建設可行性奠定了雄厚基礎。經過技術示范、推廣和普及,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利益,使全縣農民對治理坡耕地有著極大熱情和主動性。所以,實施坡耕地治理項目不僅可行,而且,勢在必行。第六章坡耕地治理實施方案坡耕地治理是一項投資多,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政策性強社會系統工程。縣委、縣政府歷屆領導班子全部把治理坡耕地,做為實現農業可連續發展根本任務,納入關鍵工作日程。結合“十二五”期間計劃治理任務,調動全社會力量全方面組織實施,并提出坡耕地治理指導思想、治理理念、計劃方法和實施步驟。一、坡耕地治理指導思想實施坡耕地治理項目標指導思想,第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第二堅持土地宏觀調控和農業結構調整基礎標準。第三堅持綜合治理、連續治理、開發性治理標準。第四提倡全方面、協調、可連續發展建設方向。二、坡耕地治理“新理念”土地是極其寶貴稀缺資源,節省用地是中國基礎國策。所以我們提出“以保護耕地為主體,以治理耕地為手段,以開發利用耕地為方向,并達成三者協調統一”“新理念”。克服了長久以來“國家花錢修地,農民無償種田”舊觀念。建立高效農業,必需更新觀念,改革投入,對農田基礎建設投資,要進行嘗試性改革,用國家投資扶持各鄉搞以機修水平梯田為主農田基礎建設,開發土地再承包給農民有償使用,回收資金在用于土地開發,發明資金滾動連續投入新機制。有條件地方,要搞集中連片高效農業區,建設一定數量商品糧基地,以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使坡耕地治理在提升產量、振興山區經濟中,含有基礎產業位置,成為拉動農村經濟增加制高點。促進傳統農業逐步向生態農業轉變。三、坡耕地治理計劃為了開發治理好坡耕地,首優異行了“坡耕地普查”,依據不一樣坡度,將全縣坡耕地劃分為三級:3°以下坡耕地為第一級,共75萬畝;3°-15°坡耕地為第二級,共103萬畝;15°-25°坡耕地為第三級,共9.6萬畝。依據耕地不一樣侵蝕程度、類型、坡度,采取不一樣治理方法,制訂切實可行實施方案。全縣3°以下一級坡耕地75萬畝,能夠臨時維持現實狀況,關鍵抓好預防保護工作;將3°-15°103萬畝坡耕地作為治理關鍵;對15°-25°9萬畝坡耕地標準上要退耕還牧還草,統一制訂政策。從開始至末,全縣已修水平梯田40萬畝。計劃從開始,每十二個月以5萬畝速度治理坡耕地,到共用十二年時間,將現有60萬畝坡耕地基礎治理完(祥見附表)。四、坡耕地治理步驟造成耕地水土流失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坡度。所以,治理坡耕地方法,必需圍繞著怎樣“改變坡耕地坡度”做文章。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為“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然而,坡耕地水土流失又是一個過程,不僅僅限于坡耕地上。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所以,必需堅持按三步戰略,實施保護和治理耕地集成方法。第一步戰略,“治理荒山”,建設以人工沙棘林為主生態防護體系,形成控制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線”。創建了“荒山水平槽整地治理模式”。降低了侵蝕坡耕地地表徑流。處理了“改善荒山生態環境”問題。據水文資料統計,某某縣100萬畝沙棘林,年蓄水量相當一座大型水庫蓄水量。這是保護耕地,避免坡耕地水土流失關鍵方法。也是實施保護耕地第一個步驟,為坡耕地治理打下了關鍵基礎。第二步戰略,“治理坡耕地”,建設以坡改梯為主農業生態體系,形成控制水土流失“第二道防線”。創建“機修水平梯田標準化治理模式”。將“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變成“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從根本上處理“提升土地生產能力、土地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問題。實現了十年機修水平梯田40萬畝目標,這是改變坡耕地水土流失情況,治理坡耕地根本性方法,也是坡耕地治理關鍵手段。第三步戰略,“治理溝壑”建設以蓄水攔沙為主洪水防御體系,形成控制水土流失“第三道防線”。經過“攔蓄徑流、聚集洪水、涵養水源、抬高地下水位”,建立溝壑梯級開發治理模式,達成“避免洪水泛濫,吞噬、蠶食耕地目標,起到確保耕地治理工程安全作用。在處理“興水利”和“除水害”問題同時,也提升了耕地后備資源貯備。在治理坡耕地同時,開發耕地潛在效益。五、坡耕地治理方法坡耕地治理是一項投資多,政策性強,規模大,范圍廣保水、保土、保肥工程。坡耕地治理方法,包含政策方法、技術方法和社會方法三種。用政策方法改變農民開發、治理、利用土地觀念。用技術方法控制著土地開發利用方法和治理方向。用社會方法擴大治理范圍,實現坡耕地治理社會化。加緊了坡耕地治理速度。1、政策方法長久以來,因為農民收入低,生活困難,等、靠、要思想嚴重,舍不得在耕地上投入。存在著“國家花錢治地、農民無償種田”舊觀念。必需靠政策,更新農民思想觀念,用政策改革投入機制,克服等、靠、要思想。經過確立經典鄉鎮,如選擇奎德素、榆樹林子、喀喇沁等關鍵鄉鎮,堅持改革投入機制,變過去“單一投資渠道”為“內外結合、多層次、多方位投資渠道”。實施國家投資、群眾自籌、鄉水利站負責對新修梯田進行水利設施配套“三位一體”新機制。全鄉每十二個月自籌資金100萬元,平均每人每十二個月40元,用于農田基礎建設,加緊了坡耕地治理步伐。連續五年每十二個月每個鄉全部確保了修高標準水平梯田-3000畝治理任務。不僅要實現坡地梯田化,也要實現梯田水利化。因為堅持科學治理坡耕地,使新修水平梯田糧食產量倍增,讓農民在坡耕地治理中增加了收入、取得了利益、嘗到了甜頭、極大煥發了群眾主動性。不僅提升了效益,也改變了群眾治田觀念。實現了過去“國家花錢要我治”到現在“自籌資金我要治”根本轉變。2、社會方法因為在投入機制上,實現了國家多方扶助,群眾自籌投入,形成自我滾動、自我發展新型機制。全縣出現了“春季留地造田”、“夏季農閑搶治”、“秋季突擊會戰”局面。每十二個月各鄉全部有村民代表,主動到鄉政府爭取坡耕地治理任務。治理次序還要經過人代會抓鬮來確定。使全縣坡耕地治理已經納入科學、規范、主動軌道上來。走出了“國家投資”和“群眾自籌”相結合,“農機支持”“和“水利配套”共參與新路子。出現了搞農田基礎建設由“政府搭臺”“各部門齊抓共管”,形成整個“社會大合唱”局面。3、技術方法(1)應用“標準化水平梯田治理模式”為堅持規模、確保質量,是坡耕地治理工程宗旨。為此,全縣抽出一批專業技術干部,依據坡度、坡長和每畝土方量來確定田面寬,努力爭取做到長、寬、平、直,環山等高。在治理前進行測量打點,定點運土,關鍵地塊由專業人員分工進行技術指導,并負責檢驗驗收,盡可能做到省工、省力、集中連片。在長久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經驗公式,被稱為“標準化水平梯田治理模式”。利用B=1/4畝土方量經驗公式,來確定田面寬。這是用來指導坡耕地治理工程技術方法。(2)堅持人工和機械相結合,堅持人工和機械相結合,加緊治理速度。因為坡耕地治理任務集中,工程量大,治理強度遠遠超出勞動力承受能力。為了既不誤農時,又確保完成任務,采取人工和機械相結合措施,全縣有拖拉機830臺,每十二個月全部集中輪訓機手,提升施工作業技術水平。大面積水平梯田靠機械,小面積零星地塊靠人工完成。首先用拖拉機開通作業道路,按測量要求,定點運土,完成關鍵工程量,然后用人工平整田面,修復田埂。這么省工、省力。每十二個月全部能確保按計劃完成治理任務。堅持十二個月三季人機結合治理方法,春季在播種前搶治一部分,不耽擱當年種植,地多人少地方留出一部分耕地,待掛鋤以后再進行治理。百分之八十治理任務放在秋季,人機結合,集中會戰。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加緊了坡耕地治理速度。(3)搞好配方施肥,提升糧食產量科學治理,提升糧食產量。在坡耕地治理實踐中,充足發揮科技主導作用,使新修梯田縮短了效益周期,做到梯田當年不減產。對于機修梯田第十二個月耕種,要調整作物布局,搞好配方施肥。新修梯田在填方一面深翻種土豆,在挖方一面種甜菜,當年每畝收入就可達成500元。對于人工修梯田,盡可能保持熟土還原,當年深翻種土豆和向日葵,第二年種玉米,第三年種谷子,土地基礎上恢復了地力,使農民治理坡耕地主動性不受到傷害。使治理坡耕地實現坡地梯田化、梯田標準化、農業產業化。第七章坡耕地治理效益分析一、坡耕地治理結果1、提升了治理速度某某縣縣委、縣政府經過用工業化理念計劃農業,根據“結構調優、效益調高、產業調大、龍頭調強”發展思緒,使農村經濟得到穩步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日益增強。從1998-十年中,全縣共修高標準水平梯40萬畝,實現了每十二個月四萬畝治理速度。2、確定了治理模式“大禹杯”建設十三屆奪杯,確定了“水平梯田標準化治理模式”,并得到了省政府肯定,“遼寧梯田在朝陽,朝陽梯田在某某”。也就是說,某某縣梯田,代表著遼寧省梯田最高水平。3、取得了治理結果糧食產量比八十年代增加2億千克到十億斤,坡耕地治理已經成為我縣農業發展必由之路。二、坡耕地治理效益某某縣經過有效實施第二步戰略,對坡耕地進行科學治理,完成高標準水平梯田40萬畝。在保水、保土、保肥等方面效益顯著,這是有目共賭。1、保水效益按“水平梯田標準化治理模式”將40萬畝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將每十二個月流失100毫米徑流攔蓄在梯田里,40萬畝水平梯田能夠攔蓄徑流9240萬立米。其保水效益相當兩個中型水庫蓄水量。每十二個月按5萬畝治理速度計算,將每十二個月能夠攔蓄徑流333.5萬立米。2、保土效益按“水平梯田標準化治理模式”將40萬畝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將每十二個月每畝2噸土壤流失量控制在梯田里,40萬畝水平梯田,每十二個月能夠控制土壤流失量80萬噸。其保土效益十分可觀。每十二個月按5萬畝治理速度計算,將每十二個月能夠攔土壤流失量10萬噸土壤流失量。3、保肥效益試驗研究數據表明:40萬畝水平梯田,每十二個月能夠保持土壤中肥份損失1600立米(其中氮肥296噸,磷肥340噸)。有效改善了土壤日益瘠化,缺氮、缺磷現實狀況。每十二個月按5萬畝治理速度計算,將每十二個月能夠保持土壤中肥份損失2萬噸。4、增產效益首先是糧食產量有顯著增加。80年代糧食總產量1.2億千克,糧食總產量增加到4億千克。平均每畝梯田比坡耕地增加產量300千克。這只是單純產量上效益。每十二個月按5萬畝治理速度計算,將每十二個月能夠提升產量1500萬千克。現在某某縣已經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小雜糧生產著名全國。“精品農業”、“特色農業”、“貨幣農業”已登上了農業生產舞臺,并成為主角。總而言之,開發坡耕地內在潛力,改善耕地生態環境,變“三跑田”為“三保田”,是保護農業基礎資源有效方法,是拉動經濟增加制高點,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根本任務。也是農業可連續發展必由之路。第八章財務分析一、投資估算每十二個月按5萬畝治理速度計算,治理1畝坡耕地,用機械修一畝高標準水平梯田需要資金元(包含10%前期工作費和管理費)。5萬畝需要資金一億元。需要新增拖拉機推土產500臺。東方紅拖拉機85090元/臺,推土機129000元/臺。第十二個月機械投入為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