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針灸治療特點*老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運用針灸、推拿、火罐、內服外敷中藥等綜合療法治療軟傷患者,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療效。其中,他尤其重視針灸治療,并多有獨到之處,現將其總結記錄如下:1、掌握平衡*老師常說,中醫是隨著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門科學,要學好中醫,就要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史、文化史,他把對“中庸”的理解運用到針灸治療當中,認為中醫治則所由派生的一般方法即其哲學基礎就是《內經》所說的“和”,而“和”應用于醫學領域,第一步就是具體化為調整陰陽,主張“掌握陰陽平衡”。人體陰陽相對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條件。機體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標志著身體健康。《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陰陽平衡之人,氣血充沛,寸口脈、人迎脈等九處脈象一致,稱之為“平人”,即健康無病者。健康人的氣血運行上下和諧,臟腑經絡的功能正常,形肉氣血相互協調。《素問·生氣通天論》也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只有保持著陰氣充盈平和,陽氣固密秘守,生命活動才會旺盛,身體才能健康無病。平衡與運動不可分割,人體總是處于動態的相對的平衡之中,由此顯示出人體生命過程的生、長、壯、老、已的各個階段來。總括起來說,健康人包括機體內部陰陽的相對平衡和機體與外部環境的相對平衡,即對環境變化的適應這樣兩個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礎。人體陰陽動態的相對平衡關系受到破壞,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調節恢復時,就會發生疾病。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陽乖戾,疾病乃起。”無論什么病,中醫學都認為應該用相應的陰陽不平衡來解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說明陰陽是相互斗爭的,斗爭是絕對的,陰陽平衡是相對的。*老師常說:一旦陰陽失調,任何一方偏勝,必然影響到對方,這就是病象。如果陰陽平衡關系破裂而陰陽分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老師認為:人體有非常完善的免疫系統,人體組織有非常頑強的修復能力,人體有強大的自愈能力,但是人體的自愈能力并不足以戰勝所有疾病,因此,必須首先重視治療,重視“治愈”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決不忽視機體的“自愈”能力,更不能因治療而削弱了機體的自愈能力。大量的慢性疾病,與其說是靠藥物來控制病情,不如說是依賴機體的自我修復和代償能力而維持生命活動的。其實,任何有效的治療都不過是為痊愈創造了條件,或緩解病情而為機體的自愈爭得了時間。疾病的痊愈歸根到底還得靠人體本身的自愈能力,所以治療當中既重視對疾病的“治愈”作用,還要重視調動病人自身正氣以祛除邪氣的“自愈”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重視“治功能”和“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療觀。軟傷科疾病本身也有一個“勞損--代償--失代償”的過程,就象我們皮膚的小創口會自行結痂、脫落一樣,人體的自愈能力就是代償。如骨質增生、肌肉韌帶增粗,這開始就是一種代償性的自愈過程,當損傷大于人體的代償或代償太過超出人體的承受能力,疾病就會發生。所以治療疾病就是要調整機體產生一個新的代償,按中醫的理論來說就是調節陰陽,使之平衡。《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就是說根據陰陽偏盛偏衰的病變,采用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方法,以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為治療目的。*老師針刺取穴治療軟傷疾病,多根據患者病情,采取局部、上下、左右、前后對稱取穴的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則平補平瀉”。局部對稱:其痛處只有很小一塊,找準痛點,畫上記號,在對側相同部位施術,按虛實而使用補瀉手法,以痛點消失為度。左右對稱: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在健側同名穴上施術。前后對稱:凡痛必有一中心痛點,尋得后在對側正相對處施術,對得越準,效果越好。上下對稱:手經取足經,上取下,下取上。如手太陰與足太陰:少商─隱白,魚際─太白;手陽明與足陽明:商陽─厲兌,合谷─陷谷;手少陰與足少陰:少府─然谷,神門─照海;手太陽與足太陽:少澤─至陰,前谷─通谷;手厥陰與足厥陰:中沖─大敦,勞官─太沖;手少陽與足少陽:關沖─足竅陰,中渚─足臨泣,外關─絕骨。如此可使陰陽經脈營衛氣血調和,則病可痊愈。針刺健側肢體腧穴,源于《素問·調經論》:“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利用健側經氣,在針刺刺激下調動患側經絡中殘存之真氣,共同驅除同經之邪氣,從而使患側的受損功能得以恢復。2、取穴精練*老師臨證取穴力求精練,多為對稱取穴,少則兩穴、多則六穴。往往取穴很少而療效頗佳。對進針方向和針刺深度則根據患者身體條件、病勢輕重、病程長短靈活掌握。治療腰部疾病常用穴有大腸俞、膀胱俞、上廖、次廖、秩邊、環跳、殷門、足三里、條口、三陰交等。《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疲矣”。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上也說:“…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閃挫、有淤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可見腰痛原因主要關鍵在于腎。腎虛易感外邪,邪戀日久則易傷腎。腎與膀胱相表里,腰在臟為腎,在經則屬太陽,故取太陽經以化氣行滯,舒經通絡。故見效迅速而無延久傷腎之弊。治療肩部疾病取穴肩貞、肩前、肩髃、臂臑、條口、承山、曲池、尺澤等等;肩部是手三陰三陽經筋結聚之所,經筋病則使肩痛活動不利,如《靈樞·經筋》所述“(手太陰經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手陽明經筋)其痛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手太陽經筋)其痛小指支……腋下痛、腋后廉痛……”。而這些結筋病灶點與解剖學有關,肌腱、韌帶抵止點大都吻合。此病據其病因病理屬“筋痹”范疇,以理氣活血、舒筋止痛為原則。針灸取穴法以祖國醫學經筋理論和以痛為腧原則為指導。膝關節疾病取穴犢鼻、內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腎俞、阿是穴等穴位,能糾正膝周各肌群間力平衡,緩解肌肉、韌帶緊張牽拉狀態,從而改善關節功能,減輕病變引起的疼痛,同時補益氣血、肝腎、活血化瘀通絡。促進膝部的血液循環,改善其內環境,使炎癥消散、組織修復,改善軟骨及周圍組織的營養,促進代謝和組織修復。頸部疾病取穴:選阿是穴、反應點、頸部夾脊穴、風池、大椎、翳風、肩井、曲池、中渚、合谷穴。神經根型可配患側大杼、肩髃、肩貞、抬肩、手三里、列缺等穴;椎動脈型可配角孫、百會、太陽、印堂、內關、神門、太沖、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經型可配太陽、睛明、球后、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以上各型均采用平補平瀉法,還可依據病變所分布經絡區域選穴: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分布區疼痛取大椎、陶道、風府、天柱、昆侖;手陽明大腸經分布區疼痛取曲池、手三里;手太陽小腸經分布區疼痛取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小海;手少陽三焦經分布區疼痛取天井、支溝、懸鐘、丘墟。若屬太陽經輸不利之表癥,可加雙側合谷、列缺、太陽;若上肢麻重者加肩髃、曲池;指端麻木者加外關、合谷;頭暈加風池、百會;若肝腎不足者,加腎俞、肝俞、氣海、足三里等穴。*老師往往對證治療而非對癥治療,循經取穴力求精煉,惟恐多加一穴,針刺功效就會因雜亂無章而減弱。3、擅用快針*老師針刺有“三快”:辨證快、速度快、起效快。其取穴、進針、行針速度很快,往往患者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郭主任已經針刺完畢,疼痛緩解,令患者嘖嘖稱奇。這與他對疾病性質、部位的了解和臨床經驗豐富是分不開的。對某些起病急,病程短,或者久病痛處固定不移的軟傷疾病,無論病勢輕重,皆用快針療法。找準穴位快速進針,以提插捻轉瀉法,使局部產生脹麻感,并向周圍傳導;若感覺不明顯,可用滯針療法,即單向(順時針)捻轉,直致捻不動時向上提3—5秒,以患者局部酸脹能耐受為度,持續行針30—60秒,然后搖大針孔,快速出針,出針后不按壓針孔,并可加撥罐治療,以助邪氣外出。正所謂:“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故而效如稃鼓。跟師三年中,我親眼見到許多腰腿疼痛患者,被幾人抬來求醫,經*老師快速針灸后,立即下床,獨自步行回家。效果之快之好,令患者及其家屬連稱*老師為“神醫”。例如:患者涂某某,女,75歲,乃因“雙膝退行性骨關節炎”住院的病人,平素大便干結,小便澀,微黃,口干,面色略顯蒼白,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濡緩。住院期間大便干燥日盛,4日未解,上午予電針治療,取穴雙腹結、太溪、足三里,當天下午患者出現腹痛、腹脹,大便秘結,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用開塞露無效,郭主任予針刺雙天樞,足三里,用快針瀉法,出針后3分鐘后即感便意,如廁泄瀉,連續3次后停止。腹痛緩解,面色如常,僅感體虛乏力,予中藥參苓白術散加味調理善后便秘消失。4、補瀉得當針刺補瀉法是根據《靈樞·經脈》所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原則而確立的,以補虛瀉實為目的兩類不同針灸法。軟傷科疾病同樣有虛實之分,只要辨證清楚,手法得當,運用針刺補瀉手法于軟傷治療中,往往可以取得神奇的效果。**老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將針刺補瀉手法靈活運用于軟傷科疾病治療中,取得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介紹如下:4.1補瀉兼施,先瀉后補對虛實夾雜,正虛邪盛的患者,以補瀉兼施,先瀉后補的方法:準確取穴,迅速進針,插至一定程度,患者出現酸麻脹或循經傳導感覺時,即將針尖抵住該點,名曰守氣,然后反復重提輕插,由深至淺,即“動而伸之”的手法,徐徐提至淺層,留針15分鐘,每隔5分鐘捻轉補法行針一次,出針時揉按針孔。病例:李某,男,45歲,2003年3月26日初診。主訴:腰痛伴左下肢牽扯痛半年。患者于半年前由于搬抬重物導致腰部扭傷疼痛,伴左下肢牽扯痛,不能坐立,經內服消炎止痛藥及行腰部推拿后,疼痛略見好轉,仍時有發作。半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復發腰痛及左下肢牽扯痛,經藥物及腰部推拿治療無效,遂請*師診治。查體:腰部肌肉板結狀,L4-5棘突左側旁開1.0cm處壓痛,左直腿抬高試驗(+),屈頸實驗(+)“4”字試驗(+)。做腰椎CT示:L5-S1椎間盤突出,*師在針刺中給予補瀉兼施,先瀉后補的方法。取穴大腸俞(雙)、關元俞(雙)、環跳(左)、殷門(左),針10次患者癥狀基本消失,鞏固治療一周后痊愈出院,隨訪半年未復發。按:*師認為:頸、腰椎勞損性病變的患者多數病程較長,病情反復發作,且病因有感受風寒濕邪,有氣滯血瘀,有腎虧體虛,錯綜復雜,從而導致腰腿筋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無以濡養筋脈,因而發生腰痛。久病多虛、多瘀,而癥狀表現多為急重,應屬體虛邪盛,故在治療上要補瀉兼施。《針灸大成·南豐李氏補瀉》指出:“補者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益其虛也。瀉則從營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營氣迎之于前而瀉”。*師先瀉后補法正是體現了由重深到輕淺,從營到衛的補瀉兼施的道理。先祛除其氣滯血瘀之邪,再補其腎虧體虛之瘀。以達到邪去正盛的目的。4.2掌握針刺補瀉的度*師強調:在針刺補瀉中還要掌握一定的度,對相同的病癥,應特別注意準確辨證,要從病因、病機,病人的體質、心理諸方面綜合考察后,選穴配方,在針刺手法中,掌握合適的輕重、深淺度及針刺方向,方能有較佳療效。元·滑壽《難經本義》指出“營為陰,衛為陽,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所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臥針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于營也。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說明針刺的深與淺,不僅作用不同,手法操作亦相異。輕重程度也同樣重要,如坐骨神經痛,由于單純性坐骨神經炎大多正實邪實,用強刺激的瀉法,重瀉則痛止;如系腰椎間盤突出癥日久壓迫坐骨神經之疼痛,因正虛邪實,雖手法不重,而已產生瀉法的效用,往往稍重刺即正氣受傷而疼痛增劇。因此同此一癥,針刺手法亦不盡相同,而也有差異。病例:齊某,5歲,2003年6月12日初診,主訴:早晨起床時,在床上跑跳,受到家長責罵后,突發斜頸,頭向右側轉80度,可由外力被動將頭扶正,但失去外力后頭又復原,胸鎖乳突肌增粗痙攣,局部無明顯壓痛。*師選取患測風池、肩井兩穴,以1寸針,迅速刺入兩穴約0.5分,輕輕捻轉,用隱力迅速上提,由深及淺,反復操作3次,出針后,不按壓針孔。治療1次顯效,3次痊愈,隨訪1月未復發。按:患者小兒,陽氣盛,活潑好動,受家長責罵后,肝氣郁結,疏瀉失職,導致頸部筋脈拘急孿縮,發為斜頸。病屬足厥陰肝經,因其起病急,病勢輕淺,病位屬陽,故選取與之相表里的足少陽膽經經穴,應局部取穴的原則,由于小兒畏懼針刺,哭鬧好動,又采取快速針刺法,以針刺瀉法,淺刺其衛陽,以輕柔的手法,疏經通絡,疏肝理氣,使氣機得暢,則其胸鎖乳突肌痙攣消失,斜頸逐漸恢復。4.3善于運用針刺補法軟傷科疾病大多虛證不明顯,臨床實踐中,許多醫生喜歡用瀉法和平補平瀉手法,*師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軟傷疾病多為勞損性病癥,病程較長,久病多虛、多瘀,更應注意針刺的手法,靈活運用補法,往往療效極佳,否則會產生欲速而不達的結果。病例:羅某,女,62歲,2003年6月18日初診。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昏眩暈,項強,失眠,嚴重時伴惡心嘔吐,行走不穩,或整夜不眠,他院醫生以美尼爾氏綜合征治療,癥狀有所減輕,一月前,患者頭部眩暈加重,伴項強,失眠惡心,嘔吐,耳鳴,復攝CT片示:C3-4、C4-5、C5-6椎間盤膨出,經他院輸液、針灸等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變,遂來我院請*師診治,入院時,患者頭昏,眩暈,項強,左耳連續鳴響,聲調低沉,時輕時重,聽力下降,舌苔薄,脈細。查體頸部肌肉略僵硬,旋頸征(+)。*師取穴四神聰、風池(雙)、大椎、內關(雙)、三陰交(雙),進針后,在淺層侯氣,出現針下沉緊,便可運用“推而內之”的手法,先淺后深,用隱力將針徐徐推進,約納入3—5分,患者有酸麻脹感,再慢慢納至一定深度,出現熱脹感。留針15分鐘后緩慢出針,按揉針孔。用以上手法針10次頭部項強、眩暈明顯減輕,20次諸癥漸消而出院,隨訪半年未復發。按:該患者為頸椎病的椎動脈型,主要表現為項強、失眠、眩暈和耳鳴。耳鳴者,非實則虛,眩暈則“無虛不成眩”,結合癥狀及舌診脈象,可以辨證為心脾兩虛型,心主血脈,脾主統血,心脾兩虛,血不養心故失眠,血不充耳,故而出現耳鳴耳聾;脾主生清,頭為清竅,脾氣虛弱,頭失所養,故而項強、眩暈,給予針刺四神聰、風池、大椎、內關、三陰交以益氣、健脾、寧心安神,故獲良效。《素問.調經論》中有:“百病之生,皆有虛實”,《靈樞.九針十二原》又言:“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針刺補瀉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故歷來醫家對補瀉手法尤為重視。*老師認為針灸治療學中補虛瀉實的含義不僅僅是指針刺手法、穴位特性,更核心的內涵是辨證施治,要準確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熟悉臟腑經絡腧穴功效及患者的個體差異,靈活運用針刺補瀉手法,方可起沉疴于針下。5、針灸并用灸療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樞·官能》篇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唐代醫家王燾在《外臺秘要》中有“至于火艾,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重要”。明朝《醫學入門》也有:“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及,必灸之”之說。可見歷代醫家對灸法的重視。傳統灸療種類繁多,但在治病過程中需人扶持施灸,操作及不方便費時費力,稍不留意便會灼傷皮膚,燒壞衣物,極不安全。針灸醫師在臨床中不便使用,患者也畏懼灸療,導致當前在針灸治療中“重針輕灸”的局面,影響了灸療的研究與發展。*老師克服了艾灸易灼傷皮膚且費時費力的缺點,在臨床中對傳統的灸具灸法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在非藥物綜合治療原則的指導下先后研制出了“中國霸王灸”和“神農塔灸”兩項灸具,并都獲得國家專利。兩項發明對人體無創傷、無痛苦、無毒副作用,安全、舒適、衛生、操作簡便,療效高、易于推廣普及。使艾灸治療得以廣泛開展,充分發揮其優越的治療效益。“中國霸王灸”(又名多用灸具)將艾火灸、溫和灸、隔物灸、太乙針灸、點、按、揉、壓、扣擊等技法和刮痧有機地融合于一枚灸具中,具有一具多用,方法獨特,外形美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學校裝修部室合同協議
- 宅急送快遞轉讓合同協議
- 安檢機買賣合同協議
- 工商養老合同協議
- 委托中介門面出租合同協議
- 委托收費協議合同
- 廢棄銷售合同協議
- 姐弟合作合同協議
- 家具家電用工合同協議
- 預售房協議合同
- 專題五 戰爭與文化交鋒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項提分訓練(含答案)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 圖形的運動(一)標準檢測卷(含答案)
- 2025年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內蒙古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銀行案件防控課件
- 吉林省長春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質量監測(二)數學試題
- 2025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中考一模化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磁鐵怎樣吸引物體(課件)-二年級科學下冊教科版
- 2025年中考語文復習知識清單:八年級下冊古詩詞梳理(原卷版+解析)
- 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組織機構設置,部門及崗位職責
- 《混凝土及檢測》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