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篇)2023-2024學年下學期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第4單元第7章練習卷_第1頁
(基礎篇)2023-2024學年下學期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第4單元第7章練習卷_第2頁
(基礎篇)2023-2024學年下學期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第4單元第7章練習卷_第3頁
(基礎篇)2023-2024學年下學期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第4單元第7章練習卷_第4頁
(基礎篇)2023-2024學年下學期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第4單元第7章練習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基礎篇)2023-2024學年下學期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第4單元第7章練習卷一.選擇題(共17小題)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列做法不符合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 B.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C.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車 D.直接露天焚燒大量垃圾2.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碳中和”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收支平衡”,也就是二氧化碳“凈零排放”。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的是()A.多植樹造林 B.出行多乘坐私家車 C.離開時隨手關電器 D.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比例3.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下列行為不利于保護環境的是()A.封山育林以提高森林覆蓋率 B.開展廣泛持久的義務植樹活動 C.嚴禁在草場上過度放牧牛羊 D.砍伐森林以擴大樓房修建面積4.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從身邊小事做起,下列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A.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 B.廢棄物實行分類回收或處理 C.使用一次性餐具促進經濟發展 D.購物時使用自備環保袋5.環保公益紀錄片《大自然在說話》,以大自然獨特的視角,倡導人類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關愛環境。以下觀點錯誤的是()A.適當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大力發展火力發電 B.大力倡導植樹造林、綠色出行,做好垃圾的分類處理 C.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人類保護地球就是保護自己 D.我國西部一些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6.酸雨在環境污染中被稱為“空中死神”,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酸雨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 B.酸雨會對人的眼睛、呼吸道產生刺激作用 C.酸雨能腐蝕建筑物和戶外雕塑,影響建筑物的質量 D.酸雨降落到江河湖泊中,會促進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7.生態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黃豆經烘干壓榨取油后,剩下的豆粕可作為動物的優良飼料,原因是豆粕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初步消化的場所是()A.胃 B.肝臟 C.小腸 D.大腸8.下列做法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是()A.提倡植樹造林 B.退耕還林還草 C.使用電子賀卡 D.使用一次性筷子9.下列各項措施中,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是()A.把大片沼澤地開墾為農田 B.在菜地中噴灑農藥以殺死菜青蟲 C.在田間施放性引誘劑,干擾雌雄害蟲之間的通訊 D.把工業廢水排入發生“赤潮”的海域,讓那些有毒藻類死亡10.下列哪項不利于環境保護()A.大力植樹造林 B.使用一次性筷子 C.退耕還林還草 D.使用電子賀卡11.下列關于環境污染及原因描述錯誤的是()A.溫室效應:大量使用氟利昂等物質 B.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排放過多 C.水污染: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D.土壤污染:主要是一些重金屬和殘留的農藥12.下列關于生物圈與環境保護的說法錯誤的是()A.亂扔廢舊電池,會造成重金屬污染 B.工業廢氣會形成酸雨,一般pH>5.6的雨水稱為酸雨 C.臭氧層能夠吸收紫外線,減少皮膚癌的發病率,保護人類健康 D.溫室效應的增強,導致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物種滅絕13.“綠色冬奧”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理念。下列做法中符合冬奧會環保理念的是()①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大量地使用一次性紙杯③滑雪場賽區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④使用可降解餐具和包裝袋⑤利用廢舊塑料制品生產出的環保紗線制作冬奧會制服和裝備⑥將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環境中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⑤ D.④⑤⑥14.在模擬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中,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可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擬酸雨,把pH控制在6以上 B.可測定模擬酸雨條件下種子的發芽率來判斷 C.該實驗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對照組用清水處理 D.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每組所用種子數量不宜太少15.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下列敘述中,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是()A.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資源 B.綠化荒山,綠化荒漠 C.開發森林資源,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D.愛護植被,人人有責16.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本屆獲獎者的貢獻是對溫室效應的研究。下列不是造成溫室效應原因的是()A.大量排放汽車尾氣 B.人們焚燒化石燃料產生了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 C.生活區擴大綠化面積 D.有毒物品、廢料污染,工業廢氣的排放17.環境污染主要有汽車尾氣、固體廢棄物、噪音、電磁波輻射等,其中最突出的是()A.大氣和水污染 B.大氣和核污染 C.水和噪聲污染 D.土壤和固體廢棄物污染二.解答題(共4小題)18.請你根據資料回答下列相關問題:資料(一)銀狐生活在雪山上,近年來,地球因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的增加而逐漸升溫,導致雪山開始融化,直接影響到銀狐的生活環境。資料(二)某市工業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隨之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相當嚴重;工廠排放大量的塵埃,使城市難見如洗晴空;各冶煉廠燃燒含硫量高的燃料,排放大量廢氣(如:二氧化硫)并產生酸雨,使城市建筑被腐蝕,土壤和水酸化,生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資料(三)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1)因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升溫,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2)如果長期生活在塵埃粒子超標的環境中,人容易患下列哪類疾病?。A.消化道疾病B.呼吸道疾病C.心臟病D.艾滋病(3)“空中死神”酸雨的產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酸雨的形成過程是:+水蒸氣→酸雨。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燃燒等燃料時污染物的排放。(4)請你為綠水青山建設獻計獻策,寫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19.仔細閱讀下文,分析回答有關問題。在今天的地球上,已經很難找到一塊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天然樂土了,人類通過狩獵、砍伐森林、使用有毒殺蟲劑、擴大耕地、城市擴張、開采礦藏、修路、攔河筑壩等多種方式,使野生動物棲息地急劇減少,環境越來越惡化,動植物種類逐漸減少,許多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1)上述資料中,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主要是:①;②。(2)人類為了自身生存與發展,應有所作為。請擬一條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20.“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或生態系統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當。生物學習小組搜集了如下兩圖所示資料。請分析作答。(1)在圖1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直接來源于(填編號)過程;綠色植物通過[]過程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2)圖2顯示1963~2019年間,無論全球還是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已經出現超過生物圈碳中和的趨勢,從而導致增強,全球氣候變暖。(3)我國政府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保護生物圓,人人有責,請從以下兩方面對自己的日常行為各提一條要求。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資料分析:資料一:2020年5月26日,《東莞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開始實施。廢棄的電池含有金屬汞、鎘等有毒的物質,會對人類產生嚴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拋棄的廢塑料被動物誤食,導致動物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危害,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能提高資源化利用程度。資料二:在最近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上,研究人員報告稱,首次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微塑料就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主要來源為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小塑料顆粒以及大塊塑料垃圾降解產生的碎屑。由于塑料難以降解,會以微塑料的形式長久存在于食物鏈中,最終通過飲水和食物進入人類的身體里。資料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盡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1)像香蕉皮這類易腐、富含有機物的垃圾應投放到垃圾桶,這類垃圾被回收后,將進入專門的處理廠。(2)電子產品的加速升級,使我國廢舊電池數量呈暴發式增長。廢舊電池中的金屬汞、鎘等有毒物質,可以通過進入人體,對人類產生嚴重的危害,所以廢舊電池應放入垃圾桶。(3)短時間內,微塑料對環境的影響不易被發現,但隨著大量塑料垃圾的產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生物圈,因為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是。(4)為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及對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A.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B.對塑料制品進行分類回收C.使用塑料制品分類裝好垃圾D.尋找可無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5)作為中學生,你能為“無廢城市”做些什么。

(基礎篇)2023-2024學年下學期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第4單元第7章練習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7小題)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列做法不符合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 B.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C.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車 D.直接露天焚燒大量垃圾【分析】防止環境污染的措施有:出行盡量選擇自行車和公交車;工廠排放的廢氣經過處理再排放;植樹造林;合理開發新能源;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燃煤進行脫硫處理,再進行燃燒等。【解答】解:A、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可以凈化空氣,A不符合題意。B、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可以防止環境污染,B不符合題意。C、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可以防止空氣污染,C不符合題意。D、直接露天焚燒大量垃圾,會導致空氣污染,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環境保護,注意水污染的途徑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是解答的關鍵,把握常見的有害物質即可解答,題目難度不大。2.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碳中和”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收支平衡”,也就是二氧化碳“凈零排放”。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的是()A.多植樹造林 B.出行多乘坐私家車 C.離開時隨手關電器 D.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分析】“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措施,抵消因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解答】解:A、多植樹造林,可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利于實現“碳中和”。B、出行多乘坐私家車,會加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利于實現“碳中和”。C、離開時隨手關電器,可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實現“碳中和”。D、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實現“碳中和”。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了對“碳中和”的理解,聯系生活實際,是化學常考的題型之一。3.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下列行為不利于保護環境的是()A.封山育林以提高森林覆蓋率 B.開展廣泛持久的義務植樹活動 C.嚴禁在草場上過度放牧牛羊 D.砍伐森林以擴大樓房修建面積【分析】森林、草原等植被調節碳一氧平衡,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可稱之為地球的“肺”,同時它們能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因此,我們要愛護植被,保護植被。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兩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從目前看,大多活動都是破壞性的。【解答】解:ABC、此三項的做法能提高生物的多樣性,恢復生態環境,利于植被和環境的保護。不合題意。D、砍伐森林破壞了生物的棲息環境,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不利于保護環境。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掌握日常生活中哪些做法有利于資源的保護。4.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從身邊小事做起,下列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A.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 B.廢棄物實行分類回收或處理 C.使用一次性餐具促進經濟發展 D.購物時使用自備環保袋【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兩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從目前看,大多活動都是破壞性的。【解答】解:A、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有利于保護環境,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B、廢棄物分類回收處理,有利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C、使用一次性餐具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會大量浪費自然資源,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D、購物不用塑料袋自備使用環保袋,有利于保護環境,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故選:C。【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其中絕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時注意多搜集相關的資料,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原因以及危害,保護環境人人有責。5.環保公益紀錄片《大自然在說話》,以大自然獨特的視角,倡導人類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關愛環境。以下觀點錯誤的是()A.適當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大力發展火力發電 B.大力倡導植樹造林、綠色出行,做好垃圾的分類處理 C.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人類保護地球就是保護自己 D.我國西部一些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分析】1、火力發電,利用可燃物在燃燒時產生的熱能,通過發電動力裝置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嚴重的能源浪費;2、植樹造林、綠色出行、保護地球是在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3、實行退耕還林還草,不僅發展了畜牧業,同時它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這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得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協調而變得更融洽。【解答】解:A、火力發電對燃煤有依賴性,資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費嚴重,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錯誤;B、大力倡導植樹造林、綠色出行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大氣中氧氣的含量,做好垃圾的分類處理,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正確;C、地球是所有生物的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人類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正確;D、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發展了畜牧業,保護了生態環境改善了生態環境,正確。故選:A。【點評】解答此題要掌握植被的作用和保護植被、保護地球的意義。6.酸雨在環境污染中被稱為“空中死神”,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酸雨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 B.酸雨會對人的眼睛、呼吸道產生刺激作用 C.酸雨能腐蝕建筑物和戶外雕塑,影響建筑物的質量 D.酸雨降落到江河湖泊中,會促進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分析】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質,形成了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即酸雨。酸雨主要是人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造成的,如大量燃燒煤排出含硫的氣體、汽車尾氣等。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養分發生化學變化,使植物不能吸收利用,酸雨可使河流等酸化,影響魚蝦等生長發育,甚至導致魚蝦等死亡。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飲用后威脅健康。酸雨可以腐蝕建筑物,使植物枯萎,甚至傷害人的皮膚和黏膜。【解答】解:A、酸雨通常是由于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質與大氣中水蒸氣、氧氣等反應形成的,A正確;B、酸雨中的酸性物質可以刺激人們的眼睛和呼吸道,導致眼睛疼痛、燒灼感以及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B正確;C、酸雨中的酸性物質可以腐蝕建筑物和戶外雕塑的表面,導致建筑物材料的腐蝕和破壞,進而影響建筑物的質量和壽命,C正確;D、酸雨中的酸性物質會對水體中的魚類和水生植物造成危害,導致它們的生長受到抑制,而不是促進,D錯誤。故選:D。【點評】解題的關鍵是識記并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等知識點。7.生態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黃豆經烘干壓榨取油后,剩下的豆粕可作為動物的優良飼料,原因是豆粕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初步消化的場所是()A.胃 B.肝臟 C.小腸 D.大腸【分析】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和大腸。【解答】解:當食物中的蛋白質進入胃以后,在胃液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進行初步消化后進入小腸,小腸里的胰液和腸液含有消化蛋白質的酶,在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質被徹底消化為氨基酸而被人體吸收利用。故選:A。【點評】解答此題要掌握人體的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8.下列做法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是()A.提倡植樹造林 B.退耕還林還草 C.使用電子賀卡 D.使用一次性筷子【分析】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解答】解:A.提倡植樹造林,可以改善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制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環境保護,A不符合題意。B.退耕還林還草,可以增加植被面積,有利于環境保護,B不符合題意。C.使用電子賀卡,可以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有利于環境保護,C不符合題意。D.使用一次性筷子,會造成大量林地被毀,不利用環境保護,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9.下列各項措施中,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是()A.把大片沼澤地開墾為農田 B.在菜地中噴灑農藥以殺死菜青蟲 C.在田間施放性引誘劑,干擾雌雄害蟲之間的通訊 D.把工業廢水排入發生“赤潮”的海域,讓那些有毒藻類死亡【分析】不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例如植物、動物、微生物對環境都有著不同的作用。植物可以利用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和氧氣,凈化空氣中的污染物,使空氣清新,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解答】解:A、沼澤地具有蓄洪抗旱、凈化污水等重要作用,把大片沼澤地開墾為農田,會破壞環境,使生物種類減少。A不符合題意。B、在菜地中噴灑農藥以殺死菜青蟲,農藥會污染環境,還會形成農藥殘留,進入食物鏈,最終危害人類健康。B不符合題意。C、在田間施放性引誘劑,干擾雌雄害蟲之間的通訊,屬于生物防治,不會污染環境,還能降低生產成本。C符合題意。D、工業廢水含有重金屬,或有毒物質,會使海洋受到嚴重污染,同時還會引起其他生物的死亡如魚類。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解題關鍵是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作用及其表現。10.下列哪項不利于環境保護()A.大力植樹造林 B.使用一次性筷子 C.退耕還林還草 D.使用電子賀卡【分析】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解答】解:大力植樹造林可以改善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制止水土流失;退耕還林還草可以增加植被面積;使用電子賀卡可以減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而使用一次性筷子會造成大量林地被毀,不利用環境保護。故選:B。【點評】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11.下列關于環境污染及原因描述錯誤的是()A.溫室效應:大量使用氟利昂等物質 B.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排放過多 C.水污染: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D.土壤污染:主要是一些重金屬和殘留的農藥【分析】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所導致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彼此重疊發生,形成所謂的“復合效應”,嚴重威脅著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要科學合理、權衡利弊,既要考慮短期效益,更要考慮長遠影響。【解答】解:A、溫室效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A錯誤。B、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排放過多,隨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B正確。C、水污染: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污染了水體。C正確。D、土壤污染:主要是一些重金屬和殘留的農藥污染了土壤。D正確。故選:A。【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12.下列關于生物圈與環境保護的說法錯誤的是()A.亂扔廢舊電池,會造成重金屬污染 B.工業廢氣會形成酸雨,一般pH>5.6的雨水稱為酸雨 C.臭氧層能夠吸收紫外線,減少皮膚癌的發病率,保護人類健康 D.溫室效應的增強,導致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物種滅絕【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兩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從目前看,大多活動都是破壞性的。【解答】解:A、廢舊電池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離子,亂扔廢舊電池,會造成重金屬污染,正確;B、正常的雨水常呈微酸性,這是由于在雨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碳。通常所說的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當空氣受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的污染時雨水便呈酸性,它能夠影響農作物以及水生生物的生長。腐蝕建筑物、雕塑。刺激人口鼻黏膜,錯誤;C、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并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臭氧層能夠吸收紫外線,減少皮膚癌的發病率,保護人類健康,正確;D、溫室效應的增強,導致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物種滅絕,正確。故選:B。【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平時注意多搜集相關的資料,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原因以及危害,保護環境人人有責.13.“綠色冬奧”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理念。下列做法中符合冬奧會環保理念的是()①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大量地使用一次性紙杯③滑雪場賽區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④使用可降解餐具和包裝袋⑤利用廢舊塑料制品生產出的環保紗線制作冬奧會制服和裝備⑥將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環境中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⑤ D.④⑤⑥【分析】環保指的是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別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環境污染,減緩生態惡化等,根據是否能達到這一理念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①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符合環保理念;②大量地使用一次性紙杯,會浪費資源,加重環境污染,不符合環保理念;③滑雪場賽區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可減少水資源的浪費,符合環保理念;④使用可降解餐具和包裝袋,可減少白色污染,符合環保理念;⑤利用廢舊塑料制品生產出的環保紗線制作冬奧會制服和裝備,可減少水資源的浪費,符合環保理念;⑥將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環境中,會污染環境,不符合環保理念。故選:C。【點評】“低碳、環保”理念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中考的熱點之一,增強環保意識、充分理解節能環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類題的關鍵14.在模擬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中,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可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擬酸雨,把pH控制在6以上 B.可測定模擬酸雨條件下種子的發芽率來判斷 C.該實驗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對照組用清水處理 D.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每組所用種子數量不宜太少【分析】酸雨是由于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含硫燃料,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硫等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溶膠,或為云、雨、雪、霧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為酸雨.因此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是生二氧化硫;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解答】解;A/用食醋和清水配置成模擬酸雨,他把pH值控制在5.6以下,A錯誤;B、可以通過噴灑清水和模擬酸雨測定種子的發芽率來判斷酸雨是否對植物有影響,B正確;C、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一般用醋酸和清水配制供實驗用的模擬酸雨,C正確;D、種子數量太少會造成偶然性太大,所以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每組所用種子數量不宜太,D正確。故選:A。【點評】理解掌握對照試驗的設計要求.15.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下列敘述中,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是()A.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資源 B.綠化荒山,綠化荒漠 C.開發森林資源,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D.愛護植被,人人有責【分析】我們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和諧發展,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共同繁榮。【解答】解:A、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資源,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B、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荒漠,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C、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多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D、愛護植被,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故選:C。【點評】關于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多以選擇題出現,難度一般。16.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本屆獲獎者的貢獻是對溫室效應的研究。下列不是造成溫室效應原因的是()A.大量排放汽車尾氣 B.人們焚燒化石燃料產生了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 C.生活區擴大綠化面積 D.有毒物品、廢料污染,工業廢氣的排放【分析】溫室效應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地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的現象。【解答】解: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森林被砍伐,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對紅外線進行反射,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生活區擴大綠化面積能有效降低溫室效應。故選:C。【點評】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的過量排放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17.環境污染主要有汽車尾氣、固體廢棄物、噪音、電磁波輻射等,其中最突出的是()A.大氣和水污染 B.大氣和核污染 C.水和噪聲污染 D.土壤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分析】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解答】解: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劇,對生物圈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最主要的就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中最突出的是大氣污染和水污染,能源的使用以及汽車尾氣的排放等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是主要的水污染源;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環境保護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權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列。如不隨手扔垃圾、少用塑料袋、節約用水、少用含磷洗化用品、騎自行車等。故選:A。【點評】環境污染問題是考查的熱點之一,了解常見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即可正確解答本題。二.解答題(共4小題)18.請你根據資料回答下列相關問題:資料(一)銀狐生活在雪山上,近年來,地球因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的增加而逐漸升溫,導致雪山開始融化,直接影響到銀狐的生活環境。資料(二)某市工業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隨之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相當嚴重;工廠排放大量的塵埃,使城市難見如洗晴空;各冶煉廠燃燒含硫量高的燃料,排放大量廢氣(如:二氧化硫)并產生酸雨,使城市建筑被腐蝕,土壤和水酸化,生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資料(三)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1)因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升溫,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2)如果長期生活在塵埃粒子超標的環境中,人容易患下列哪類疾病?B。A.消化道疾病B.呼吸道疾病C.心臟病D.艾滋病(3)“空中死神”酸雨的產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酸雨的形成過程是:酸性氧化物+水蒸氣→酸雨。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燃燒煤、石油等燃料時污染物的排放。(4)請你為綠水青山建設獻計獻策,寫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植樹造林。【分析】(1)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2)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氣降水,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表現。當大氣受到污染時,大氣中的酸性氣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濃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亞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謂之酸雨。【解答】解:(1)人類在其自身活動中燃燒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劇提高,致使溫室效應不斷加劇。(2)空氣中的污染物能嚴重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統疾病。(3)酸雨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氧化物過多,這些酸性氧化物結合水形成相應的酸性物質會引起酸雨。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燃燒煤、石油等燃料時污染物的排放。(4)為綠水青山建設獻計獻策,寫出的兩條切實可行的措施是:積極植樹造林、加強環境保護防止環境污染。故答案為:(1)溫室效應;(2)B;(3)酸性氧化物;煤、石油;(4)植樹造林。【點評】本考點主要考查對酸雨的成因、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及防治的認識和理解。19.仔細閱讀下文,分析回答有關問題。在今天的地球上,已經很難找到一塊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天然樂土了,人類通過狩獵、砍伐森林、使用有毒殺蟲劑、擴大耕地、城市擴張、開采礦藏、修路、攔河筑壩等多種方式,使野生動物棲息地急劇減少,環境越來越惡化,動植物種類逐漸減少,許多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1)上述資料中,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主要是:①環境越來越惡化;②野生動物棲息地急劇減少。(2)人類為了自身生存與發展,應有所作為。請擬一條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植樹造林。【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兩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解答】解:(1)人類對各種自然資源的大規模、無節制的索取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多方面的破壞性的影響,如環境污染、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等大大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度。(2)保護生物圈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從小事做起,如低碳生活,大面積植樹造林,不濫用農藥、殺蟲劑等。故答案為:(1)環境越來越惡化;野生動物棲息地急劇減少(2)植樹造林【點評】如果沒有森林,陸地上絕大多數的生物會滅絕,絕大多數的水會流入海洋;大氣中氧氣會減少、二氧化碳會增加;氣溫會顯著升高,水旱災害會經常發生;人類應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20.“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或生態系統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當。生物學習小組搜集了如下兩圖所示資料。請分析作答。(1)在圖1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直接來源于①②③⑤(填編號)過程;綠色植物通過[④]光合作用過程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2)圖2顯示1963~2019年間,無論全球還是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持續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吸收量,已經出現超過生物圈碳中和的趨勢,從而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候變暖。(3)我國政府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保護生物圓,人人有責,請從以下兩方面對自己的日常行為各提一條要求。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植樹造林;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出行。【分析】(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不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對平衡;(2)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解答即可。【解答】解:(1)在圖1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直接來源于過程有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③動植物的呼吸作用,⑤化石燃料的燃燒;①細菌和真菌會分解動植物遺體或動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機物來生成無機物,供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進入生態循環,真菌和細菌是在生態系統中扮演分解者;綠色植物通過過程④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維持碳—氧平衡;(2)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圖2顯示1963﹣2019年間,無論全球還是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持續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吸收量,已經出現超過生物圈碳中和的趨勢,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候變暖;(3)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