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歷史試題_第1頁
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歷史試題_第2頁
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歷史試題_第3頁
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歷史試題_第4頁
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6月期末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七年級(下)素質教育期末檢測卷歷史溫馨提示:1.答題前,請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并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室和座位號;2.必須在答題卡上答題,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答題時,請考生注意各大題號后面的答題提示;4.請勿折疊答題卡,保持字體工整、筆跡清晰、卡面清潔;5.答題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膠和貼紙等;6.本學科:共兩道大題,19道小題,考試時量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平等、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不懈的追求。下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能夠體現平等、公正的是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2.隋朝時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傳輸”。由此可知大運河A.改變了重農抑商政治 B.加速了中外經貿往來C.扭轉了南北經濟格局 D.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3.識讀地圖是培養歷史學科素養的基本要求。右圖主要反映的是A.唐朝玄奘西行取經 B.佛教開始傳入中國C.鑒真東渡弘揚佛法 D.日本的遣唐使來華4.繪制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歷史學習有著獨特的價值。下圖是某同學在學習某一子目時繪制的思維導圖,“▲”處應填的關鍵詞是A.黃巾起義 B.安史之亂 C.黃巢起義 D.靖康之變5.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下列選項能夠論證此觀點的是A.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 B.統一了黃河流域C.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D.與遼國互通使節6.下圖為漢、唐、宋經濟分布變化示意圖。據此可知,從漢代到宋代A.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始終重合 B.中原王朝疆域持續擴大C.自然條件決定了經濟發展狀況 D.經濟重心逐步完成南移7.遼人自稱“炎黃子孫”,以“中國”自居,強調夷人懂禮即是“中國”,并不反對漢人懂禮也是“中國”,金人進入中原后,亦自稱“中國”,也沒有把遼、宋排除在“中國”之外。遼人、金人“中國觀”反映了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各民族生活習俗的趨同C.多民族政權的對峙 D.民族文化認同不斷加強8.下表的觀點是對澶淵之盟的評價,由此可見觀點觀點來源不為長久之計,而用最下之策《東坡應詔集》卷一策略二,作者為北宋中期文學家、高級官員蘇軾以屈辱換取茍安歷史學家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出版于1941年對遼宋關系既有積極性,也有消極性歷史學教授趙永春的論文,發表于2008年A.歷史事件并沒有確切定論 B.學者水平決定了歷史評價C.時代和立場影響歷史評價 D.觀點越新歷史評價越客觀9.隨著城市的繁榮,與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如瓦子和勾欄,南宋臨安的文化娛樂業更為發達。這一變化A.反映了宋朝人民貪圖享樂之風 B.適應了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需要C.體現了宋代輕視農業生產的弊端 D.表明商業發展腐蝕了正統思想10.元朝時,全國共設有驛站約1500處,與驛站相輔而行的是急遞鋪,用以傳遞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緊急文書。這些驛站和急遞鋪的設置說明元朝A.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中央與地方聯系加強C.邊疆地區戰事不斷 D.對外交流暢通無阻11.元朝設宣政院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表明元朝A.加強邊疆治理 B.重視對外貿易C.實現民族平等 D.強化行省制度12.鄭和時代的中國,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于友邦,宣詔頒賞,厚往薄來。由此可以判斷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A.增加明朝政府財政收入 B.炫耀自己國力強盛C.加強同各國的友好往來 D.尋找失蹤的建文帝13.右邊菜單中的食材在中國可能最早出現在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14.《石匱書后集》一書記載了明朝末年流行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歌謠生動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李自成起義軍的歡迎和擁護,最重要的原因是李自成A.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 B.規定了嚴明的軍紀C.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大順” D.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15.某歷史讀物中提到了“達賴金印和班禪金印”“《平定準噶爾圖卷》”“伊犁將軍府”的內容,上述內容中的民族交往方式不包括A.平定民族叛亂 B.設置管理機構 C.和親 D.冊封16.右圖是中國郵政1980年發行的臉譜郵票。“生角”、“旦角”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潔面”。而“凈角”與“丑角”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角,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從郵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的中國藝術是A.昆曲 B.京劇 C.黃梅戲 D.花鼓戲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其中第17題16分,第18題18分,第19題18分,共52分)17.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長期領先世界,也是我們民族復興的自信來源。根據要求,完成下列相關問題。(16分)(1)【文學之美】中國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將表格補充完整。(6分)體裁作者作品反映的社會風貌唐詩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王建《涼州行》①②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滿江紅》反映了宋金之間的戰和關系元曲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關漢卿《竇娥冤》反映了元朝的政治腐敗和民間疾苦,鞭撻了黑暗勢力明清小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③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2)【科技之光】中國古代的科技不僅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簡述圖一、圖二的科技成就對世界歷史進程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圖一、圖二到圖三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變化。(6分)(3)【建筑之魂】中式建筑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內涵享譽世界。觀察下列圖片,分析下列建筑(群)的特點。(4分)18.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政策調整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吳晗《朱元璋》(1)材料一中大臣“從坐到站再到跪”的變化與明代的哪些措施有關?(4分)材料二軍機處之所以創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赦令;部分則由于它是一種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權和提高效率的手段。軍機大臣與皇上并肩商討國是,并就一些皇上還未批閱的奏折提出對策建議,以及盡力記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諭旨。——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2)根據材料二,概括軍機處設立的原因并簡述其職能。(4分)材料三清初,小農思想指導下的對外政策,進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統治者對當時世界大勢缺乏足夠認識,以天朝大國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視外國為蠻夷,居高臨下地處處加以提防。——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3)根據材料三,寫出清朝前期實行的對外政策,并分析該政策對當時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6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對外政策的發展趨勢。(4分)19.農業在國家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國家政權穩固和人民生活安定的基本保障。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唐太宗一即位就聲明,要“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1)根據材料一歸納唐太宗為“使百姓衣食有余”在經濟方面采取的對策。(2分)材料二生產工具的革新,如圖(2)請寫出材料中圖一、圖二生產工具的名稱。(4分)材料三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此外,宋朝興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田灌溉面積。據統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根據材料三,指出“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的原因。(4分)(4)綜上所述,結合促進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在“統治者關注民生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物種的引進豐富了社會經濟生活”中選擇一個觀點,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事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8分)2024年七年級(下)素質教育期末檢測卷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CDABA6—10DDCBB11—16ACDACB二、綜合題17.(16分)(1)①反映了唐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融;反映了唐代少數民族受漢族的影響。(任一點2分)②宋詞。(2分)③曹雪芹《紅樓夢》。(2分)(2)圖一:指南針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2分)圖二: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2分)變化:由創新到總結。(2分)(3)規模宏大;中軸對稱;均衡布局;功能齊全;突出了皇權的地位。(答出任意一點得2分,共4分)18.(18分)(1)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權進一步集中;分散兵權,設五軍都督府,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答出任意一點得2分,共4分)(2)原因:皇帝需要助手起草政令;避開親王,鞏固皇權;提高工作效率。(2分)職能:與皇帝共商國是,提對策建議、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根據皇帝的旨意起草諭旨。(2分)(3)對外政策:閉關鎖國(2分)影響: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步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各答一點得2分,共4分)(4)君主專制日益強化;(2分)對外政策日趨保守。(2分)19.(18分)(1)對策: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或輕徭薄賦)。(2分)(2)曲轅犁、筒車;(4分)(3)原因:早熟品種的引進;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擴大。(答出任意一點得2分,共4分)(4)要求:觀點明確2分,兩個及以上史事按照時序排列,史論結合4分,結論照應觀點2分。【示例一】觀點:統治者關注民生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2分)論述:民本思想是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思想,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為我國古代歷朝統治者所關注與重視。西漢建立之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下令“兵皆罷歸家”,釋放奴婢為平民,增加農業勞動力,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漢初的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漢文帝和漢景帝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文景時期,經濟發展,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唐太宗關注民生,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其統治時期,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史稱“貞觀之治”。(4分)綜上所述,統治者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2分)【示例二】觀點: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社會經濟發展。(2分)論述:唐朝時期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輕巧靈便、適合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促進了經濟發展。宋朝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秧馬,既可減輕彎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