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省中考歷史真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江西省中考歷史真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江西省中考歷史真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江西省中考歷史真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江西省中考歷史真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江西省中考歷史試題(共8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1.下圖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個人手里拿一塊用來記錄的板,兩只腳叉開站著”,指負責記錄事情的人。“史”字的造字方法是()A.象形 B.指事 C.形聲 D.假借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下圖是甲骨文中的‘史’字:‘一個人手里拿一塊用來記錄的板,兩只腳叉開站著”,指負責記錄事情的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象形是指用圖形和線條把物體外形特征勾畫出來,所以“史”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A項正確;指事是手指某事或闡明事理,敘述事物,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形聲最為進步,用聲符來注音,用一個字表示類別,組成新字,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假借是用一個字借為另一個字,結合圖片內容,“史”字采取的造字法是象形,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下面是七年級同學編寫的歷史劇本《朝會》。該劇本中始皇認同的制度是()丞相王綰:今陛下一統天下,疆域遼闊,請分封諸子以拱衛王室。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眾,諸侯互相攻擊,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郡縣,置諸侯不便。始皇嬴政:廷尉所言甚是。A.分封制 B.郡縣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眾,諸侯互相攻擊,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置諸侯不便。”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B項正確;秦統一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建立了刺史制度,排除C項;行省制建立于元朝,排除D項。故選B項。3.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A.嚴格的坊市界限 B.豐富的都市生活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先進的典章制度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可知,唐朝時期的典章制度傳入日本后,至今仍在使用,這從側面說明了唐朝制度的先進性,D項正確;嚴格的坊市界限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日本沿襲了唐朝的典章制度,與豐富的都市生活無關,排除B項;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體現在學習和包容外來文化,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 D.民族隔閡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可知,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政權并立時代,各政權之間并未將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體現了各政權之間中華民族的認同感,A項正確;題干反映不同政權,無法體現中央集權,排除B項;題干信息與儒家思想無關,排除C項;民族隔閡完全消失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5.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同時兼管地方,設置三路宣慰司,管理軍務、民事或兼管軍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臺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權,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軍民事務,B項正確;新疆歸北庭都元帥府管轄,排除A項;云南歸云南行省管轄,排除C項;臺灣歸澎湖巡檢司管轄,排除D項。故選B項。6.作品曲文流麗,人物內心描寫細致,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強烈要求個性自由,堪稱明朝戲曲之冠。該作品是()A.《竇娥冤》 B.《長生殿》 C.《牡丹亭》 D.《紅樓夢》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名作《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神奇的愛情故事,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和浪漫夸張的藝術手法,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C項正確;《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代表作品,竇娥在法場上對天地鬼神發出了驚心動魄的控訴,實際是對黑暗社會現實的否定,突出地表現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A項;《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作的傳奇(戲劇),描寫了唐朝天寶年間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導致王朝幾乎覆滅,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B項;《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些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百態的史詩性著作,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下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A.人地矛盾突出 B.農業生產恢復 C.階級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嚴重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數量逐年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說明清朝中期人口增長使人地矛盾突出,A項正確;人多地少并不能說明農業生產恢復,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人地矛盾,不是階級矛盾,排除C項;人均耕地減少是因為人口增長,不是土地兼并,排除D項。故選A項。8.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與一批官僚開始“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清史稿》將他看作“中興之臣”。與“中興之臣”評價相符的是()A.領導禁煙運動 B.倡導自強求富 C.簽訂《馬關條約》 D.發起公車上書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與一批官僚開始‘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結合所學可知,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李鴻章、曾國藩等封建地主階級發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學習西方的技術,創辦了近代軍事、民用等工業,B項正確;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排除A項;簽訂《馬關條約》在1895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排除D項。故選B項。9.1923年1月,孫中山和蘇聯代表越飛達成一項聯合宣言:蘇維埃政府再次確認有關放棄在華的特權與利益。這一宣言()A.確立了三民主義 B.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C.促進了國共合作 D.表明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1923年1月,孫中山和蘇聯代表越飛達成一項聯合宣言:蘇維埃政府再次確認有關放棄在華的特權與利益。”結合所學可知,蘇聯放棄在華的特權,有利于推動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第一次合作,C項正確;確立了三民主義與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創刊有關,排除A項;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排除B項;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正式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10.下圖是江西民歌《請茶歌》的部分內容。由歌詞可判斷當時中國革命的方向是()A.走實業救國道路 B.領導工人運動 C.奪取中心城市 D.“工農武裝割據”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歌詞“當年領袖毛委員啊,帶領紅軍上井岡啊!”和所學可知,1927年,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轉兵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體現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勢,由歌詞可判斷當時中國革命的方向是“工農武裝割據”,D項正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走“實業救國”道路的狀元實業家是張謇,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領導工人運動”與材料“帶領紅軍上井岡啊!”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反映當時中國革命的方向是“工農武裝割據”,不是奪取中心城市,排除C項。故選D項。11.下圖是1934年創作的漫畫《枕戈待旦——蓄志復國仇,豈分男女性》。對其解讀正確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 B.護國戰爭,反對復辟帝制C.團結抗日,抵御外來侵略 D.避免內戰,爭取國內和平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1934年創作的漫畫《枕戈待旦——蓄志復國仇,豈分男女性》”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題干漫畫反映了國人團結反抗日本侵略的史實,C項正確;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排除A項;護國戰爭爆發于1915年,排除B項;避免內戰,爭取國內和平出現在抗日戰爭結束后,排除D項。故選C項。12.基于各主要的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為了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人民解放軍就必須攻擊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于是發起()A.湘江戰役 B.淞滬會戰 C.百團大戰 D.三大戰役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為了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人民解放軍就必須攻擊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和所學可知,材料信息反映出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開始發起戰略決戰,以圖消滅國民黨主力,D項正確;湘江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國民黨軍第4道封鎖線的戰役,與材料“人民解放軍”不符,排除A項;淞滬會戰發生在抗戰時期,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3.以下是某同學整理的歷史筆記,他學習的主題是()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B.“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C.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 D.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布局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代表團參加亞非會議”“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A項正確;“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只與亞非會議有關,排除B項;我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睦領友好,排除C項;全方位多層次的外交布局出現在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故選A項。14.圖是1978年和1987年的國有企業留利(政府留給國有企業的利潤)占比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有利于()A.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C.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1978年和1987年的國有企業留利(政府留給國有企業的利潤)占比變化示意圖”分析可知,國有企業留利占比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83年1月起,國家規定凡有盈利的國營企業,其利潤按一定的比例稅率繳納所得稅,所得稅后利潤,一部分上交國家,一部分按國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給企業自行支配,主要是增強企業活力,A項正確;題干材料是“1978年和1987年的國有企業留利占比變化示意圖”,沒有提及“分配方式”,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排除C項;題干材料不能體現“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A項。15.柏拉圖認為,古埃及人的激情更多是追求物質的富饒,他們沒有希臘人這種對知識的熱愛。能佐證該觀點的是()A.埃及建立種姓制度 B.埃及法學系統完整C.希臘發展海外貿易 D.希臘哲學成就突出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柏拉圖認為,古埃及人的激情更多是追求物質的富饒,他們沒有希臘人這種對知識的熱愛。”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文明的杰出成就是金字塔,古希臘時期涌現出了眾多哲學家,如德謨克利特、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他們對哲學領域的貢獻巨大,D項正確;古印度建立了種姓制度,排除A項;羅馬法學體系完備,排除B項;希臘發展海外貿易與知識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穿越時空來到中世紀歐洲的大學,你可能看到()A.莊園法庭處理內部糾紛 B.學生學習天文知識C.學生公開宣揚異端言論 D.師生討論《進化論》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也叫“中古時期”,指的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中世紀歐洲的大學中的基礎課程主要有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所以可能看到學生學習天文知識,B項正確;封建莊園設有莊園法庭,莊園法庭一向以司法審判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的角色在鄉村社會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會在大學中看到,排除A項;中世紀大學開有神學專業課程,不允許學生公開宣揚異端言論,排除C項;英國近代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進化論》,與材料“中世紀”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7.1688年,英國結束了長期危機,在這一危機中英國人經過不懈斗爭,獲得了自由政治。材料中的“斗爭”指英國()A.對外殖民擴張 B.爭奪歐洲霸權 C.資產階級革命 D.爆發憲章運動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光榮革命使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該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C項正確;對外殖民擴張開始于16世紀,排除A項;爭奪歐洲霸權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無關,排除B項;憲章運動是1836—1848年英國工人們為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而掀起的工人運動,排除D項。故選C項。18.1930年,印度甘地號召向“食鹽進軍”,帶領民眾到丹迪海邊自取海水制鹽,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生產。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印度民族大起義 B.華夫脫運動 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不結盟運動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30年,甘地再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次運動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所以又被稱為"文明不服從運動"。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法等要求。遭到拒絕后,甘地以反對食鹽專賣法為突破口,帶領數十名追隨者步行到海邊,自取海水制鹽。幾個月間,印度城鄉掀起反對殖民政府的運動,一些地方發生武裝暴動,C項正確;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領導人有章西女王,排除A項;華夫脫運動的領導人是扎格魯爾,排除B項;不結盟運動成立于1961年,排除D項。故選C項。19.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縮小與西方在生產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著落后,落后意味著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為了()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應對法西斯的擴張 C.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D.推動東歐各國改革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40年”“放慢速度意味著落后,落后意味著挨打!”和所學可知,德軍于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后英、法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時,正處于二戰進行中,“放慢速度意味著落后,落后意味著挨打!”表明蘇聯在加緊生產,以應對法西斯的擴張,B項正確;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時間是1918—1921年,與材料時間“1940年”不符,排除A項;蘇聯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是1932,與材料時間“1940年”不符,排除C項;推動東歐各國改革的時間是二戰后,與材料時間“1940年”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0.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等經歷了“經濟奇跡”,發展為穩固的中產階級福利國家。“經濟奇跡”緣于()A.非軍事化的實行 B.歐洲的聯合 C.“經互會”的成立 D.歐盟的建立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等經歷了“經濟奇跡”,發展為穩固的中產階級福利國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歐洲的聯合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非軍事化的實行與二戰的戰敗國有關,法國不是戰敗國,排除A項;“經互會”援助的是東歐國家,排除C項;歐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D項。故選B項。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0分)21.“洛邑從來天地中”,某中學歷史社團制作了宣傳洛陽的網頁,共有四大欄目。瀏覽欄目內容,回答問題。欄目一佛教圣地東漢明帝時,佛經被運載到洛陽,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扶持,洛陽成為佛教文化圣地,相關歷史遺跡有①。欄目二富盛古都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東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欄目三運河中心洛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為大運河的交通中心,經濟日益繁榮。欄目四絲路洛陽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洛陽“絲路電商”對接會成為2024鄭州跨境電商大會的亮點。(1)瀏覽欄目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①處內容。(2)瀏覽欄目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洛陽成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3)瀏覽欄目三,概括大運河對洛陽產生的影響。(4)瀏覽欄目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為絲路洛陽的經濟發展提出合理建議。答案:(1)內容:洛陽白馬寺或龍門石窟。(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民族交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影響:洛陽成為南北交通樞紐;促進洛陽經濟繁榮。(4)建議:挖掘絲路洛陽的歷史資源;繼續發揮“絲路電商”平臺的優勢。【解析】【小問1詳解】內容:根據欄目一“東漢明帝時,佛經被運載到洛陽,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扶持,洛陽成為佛教文化圣地”和所學可知,東漢明帝時,在洛陽興建了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影響深遠;根據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開鑿的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小問2詳解】原因:根據欄目二“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和所學可知,洛陽成為“衣冠士族”之地原因主要是政治上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民族交往上是民族交融;經濟上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小問3詳解】影響:根據欄目三“洛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為大運河的交通中心,經濟日益繁榮”可知,洛陽是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所以洛陽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促進洛陽經濟繁榮。【小問4詳解】建議:根據欄目四“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和所學可知建議是挖掘絲路洛陽的歷史資源;根據欄目四“洛陽‘絲路電商’對接會成為2024鄭州跨境電商大會的亮點”和所學可知建議是繼續發揮“絲路電商”平臺的優勢。22.“名片”是文明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宋朝的中國名片(1)根據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整體分析宋朝的中國名片對歐洲的影響。材料二(2)從圖1和圖2中各選一張有關聯的時代名片,結合所學自定一個觀點,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影響:推動歐洲社會變革;促使歐洲社會轉型或走向近代社會。(2)示例一:名片:自行車和“復興號”動車觀點:從自行車到動車,見證了現代中國交通的發展。闡述: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自行車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交通工具多樣化,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乘坐動車成為重要的出行方式。總之,人們的出行越來越便捷,現代中國交通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示例二:名片:糧票和掃碼支付觀點:從憑票購買到掃碼支付,說明中國民眾支付方式的現代化。闡述: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們憑票購買商品;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提高,消費方式現代化,掃碼支付備受歡迎。總之,隨著社會發展,民眾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和現代化。【解析】【小問1詳解】影響:根據材料一“宋朝的中國名片”結合所學可知,活字印刷術、羅盤、火藥傳到歐洲,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推動歐洲的社會變革;促使歐洲社會轉型或走向近代社會。【小問2詳解】闡述: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題干要求選擇相關圖片,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史論結合,邏輯清楚,言之有理即可。如選擇自行車和“復興號”動車;二者反映了交通變遷,故可擬定觀點為:從自行車到動車,見證了現代中國交通的發展。論述時可根據改革開放前后交通工具的變化進行說明。具體為: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自行車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交通工具多樣化,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乘坐動車成為重要的出行方式。總之,人們的出行越來越便捷,現代中國交通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如選擇糧票和掃碼支付,二者反映的是支付方式的變化,故可擬定觀點為:憑票購買到掃碼支付,說明中國民眾支付方式的現代化。論述時可根據改革開放前后支付方式的變化進行說明。具體為: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們憑票購買商品;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提高,消費方式現代化,掃碼支付備受歡迎。總之,隨著社會發展,民眾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和現代化。23.人類不斷向未知世界探索,世界大了,世界也小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29年,里貝羅繪制的《世界地圖》,囊括迄今所知一切地方,翔實繪制了歐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海岸線和島嶼,首次展現了太平洋的真實跨度和連續的北美洲海岸線。——摘編自席會東《皇家秘圖的帝國掠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地圖繪制范圍的擴大源于哪一歷史事件。請從世界聯系的角度評價這一事件。材料二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駕駛員邁克爾·柯林斯基說道:“我在1969年飛向月球,當我看到眼前小到可以用大拇指蓋住的地球,不禁笑了起來。”——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叢書》(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69年美國飛船飛向月球的背景。材料三21世紀初,電子通信等技術極大消除了時空隔閡,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等跨國流動成為常態,各國成為全球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世界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摘編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地球村”所呈現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人們對地球認知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答案:(1)事件:新航路開辟。評價:加強了世界的直接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逐步確立起來。(2)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蘇冷戰對峙局面;二戰后美國經濟繁榮。(3)趨勢:經濟全球化。(4)主要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或者科技的進步。【解析】【小問1詳解】事件:根據材料一“翔實繪制了歐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海岸線和島嶼,首次展現了太平洋的真實跨度和連續的北美洲海岸線。”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人們的區域認知范圍從亞歐非擴展到了美洲。評價: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世界物種的交流與人口的遷移,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小問2詳解】背景:根據材料二“我在1969年飛向月球,當我看到眼前小到可以用大拇指蓋住的地球,不禁笑了起來。”結合所學可知,1969年美國飛船飛向月球的背景有,第三次科技革命全面開展,為其提供技術支持;這一時期正處于美蘇冷戰時期,雙方在各領域競爭激烈;二戰后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小問3詳解】趨勢:根據材料三“21世紀初,電子通信等技術極大消除了時空隔閡,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等跨國流動成為常態,各國成為全球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世界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經濟、科技等的發展,世界經濟呈現全球化趨勢。【小問4詳解】因素:根據材料一《世界地圖》、材料二美國登月、材料三地球村可知,生產力的發展或者科技的進步影響著人們對地球的認知。24.光是人類生存之源,是人類前行的向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生命之光】材料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圖是半坡人建造過程中“燒烤地面,做防潮處理”的想象圖。——張禮智《被喚醒的史前村莊——半坡尋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的意義。【理性之光】材料二新文化的倡導者們高舉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用近代科學理性反對傳統的實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義反對傳統的仁禮禁忌,力圖建立以自我為價值主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并以之取代以家庭為本位的傳統觀念。——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庶民之光】材料三時間法律文獻部分內容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們所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3)指出材料三所體現的民主政治制度。【命運之光】材料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