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張家口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某中學生通過查詢甲地7月22日的日出和日落時間,發現該地該日處于極晝期,為此該同學繪制了與其相關的光照圖,圖中中心點為極點,陰影部分為黑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甲地的緯度大約為()A.90°N B.78°34′S C.74°34′N D.60°S2.該日,圖中乙地()A.白晝時間長于昨日 B.地球自轉速度小于甲地C.太陽從東南方升起 D.正午太陽高度高于甲地3.推測甲地結束極晝的時間為()A.7月23日 B.7月30日 C.8月23日 D.8月30日〖答案〗1.C2.D3.A〖解析〗【1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甲地7月22日出現極晝,故甲地應位于北半球,BD錯誤;圖中中心點為極點(90°N),甲地沒有位于中心點,故不能為90°N,由此可知A錯誤;74°34′N位于北半球,位于北極圈內,緯度較高,可以在7月22日出現極晝現象,C正確。故選C。【2題詳析】據圖可知,圖中乙地緯度低于甲地,7月22日與昨天(7月21日)相比,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了,故白晝時間會短于昨日,A錯誤;緯度越低,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故乙地地球自轉速度應大于甲地,B錯誤;7月22日為北半球夏季,此時全球日出東北,C錯誤;乙地緯度低于甲地,故距離太陽直射點更近,其正午太陽高度應高于甲地,D正確。故選D。【3題詳析】據材料可知,甲地目前處于極晝期,且位于晨昏線上,說明日落時太陽在甲地剛好在地平線上,不會日落到地平線以下;7月22日位于夏至日之后,此時太陽直射點正在向南移動,所以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向南移動,在7月23日太陽在甲地會日落到地平線以下,使甲地極晝結束,A正確,BCD錯誤。故選A。某地質考察隊經過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將考察區域的地質地貌情況繪制成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圖示區域曾經發生的內力作用有()①地殼水平運動②地殼垂直運動③高溫熔融作用④巖漿侵入活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甲地地貌為()A.褶皺山 B.背斜山 C.斷塊山 D.向斜山6.乙地極易發育的地貌是()A.曲峽地貌 B.河曲地貌 C.峽谷地貌 D.溝谷地貌〖答案〗4.C5.C6.D〖解析〗【4題詳析】由圖可知,該地有褶皺構造說明圖示區發生過地殼水平運動,①正確;斷層構造說明圖示區域發生過地殼垂直運動,②正確;圖中花崗巖為侵入型巖漿巖,說明該地發生過巖漿侵入活動,④正確;高溫熔融作用主要集中在離地表幾百公里以下的上地幔層內,圖示區域不存在巖漿的高溫熔融作用,③錯誤。綜上所述,①②④正確,故選C。【5題詳析】圖中甲為地壘構造,形成的山地為斷塊山。C正確,甲處不是褶皺山,ABD錯誤。故選C。【6題詳析】由圖可知,乙地位于斷層破碎地帶,易遭到風化和流水侵蝕,形成狹窄的凹地地貌,即溝谷地貌,D正確;峽谷是地殼抬升過程,流水下切侵蝕形成的兩側山地對峙,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寬度的山谷,圖中乙地相對兩巖塊下降,流水下切作用不顯著,在乙地難以形成峽谷地貌,C錯;也難以形成需要平坦地勢的河曲地貌,以及在河曲基礎上形成的曲峽地貌,AB錯誤。故選D。圈河位于圖們江下游,靠近日本海。圈河A河段兩岸平均海拔約16米,地勢平坦,水面寬闊,多汊流、江心洲、河漫灘,河谷南側,以固定、半固定、流動沙丘為主。該流域人類活動強度較小。圖左為圈河局部區域位置圖,圖右為2000—2015年A河段河岸沙丘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A河段江心洲和河漫灘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流水側蝕作用 B.流水下切作用 C.流水搬運作用 D.流水沉積作用8.A河段河谷南側大面積沙丘的沙源地主要是()A.河曲地帶 B.河漫灘 C.兩岸山地 D.河谷處9.A河段2000至2015年沙丘的面積減小,合理的解釋是()A.河流兩岸植樹面積增加 B.河流流量與挾沙量減少C.上游水土保持效果顯著 D.河流水位上升淹沒沙丘〖答案〗7.D8.B9.B〖解析〗【7題詳析】由材料可知,A河段兩岸平均海拔約16米,地勢平坦,水面寬闊,河流流速慢,沉積作用強,從上游挾帶的泥沙在此沉積形成江心洲和河漫灘,所以江心洲和河漫灘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流水沉積作用,與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無關。故選D。【8題詳析】由材料和圖可知,A河段河流兩岸有較寬闊的河漫灘,該地冬半年盛行西北風,風將河漫灘的泥沙攜帶至南岸沉積,從而形成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流動沙丘。A河段河谷南側大面積沙丘的沙源地主要是河漫灘,A錯誤,B正確。由材料可知,A河段兩岸平均海拔約16米,地勢平坦,不存在山地和明顯的河流谷地,CD錯誤。故選B。【9題詳析】A河段2000至2015年沙丘的面積減小,沙丘面積減小,說明泥沙來源減少,即河流流量減少以及挾沙量減少,B正確。該流域人類活動強度較小,所以流域內植被等自然環境不會存在較大變化,AC錯誤。從圖中看出,河流水位并沒有上升,沒有淹沒沙丘,D錯誤。故選B。熱帶輻合帶,又稱赤道輻合帶,是南北半球的東北信風、東南信風或變向信風(季風)匯合形成的狹窄氣流輻合區,也是多雨帶。30°E以西的非洲地區,由幾內亞季風與其他偏北風構成了熱帶輻合帶。下圖中的甲、乙分別為一年中非洲熱帶輻合帶最南、最北位置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甲、乙兩圖表示的季節(北半球)是()A.甲為春季 B.乙為夏季 C.甲為秋季 D.乙為冬季11.幾內亞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冬夏季太陽輻射不同 B.東南信風水熱狀況改變C.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D.氣壓帶與風帶季節移動12.東北信風與幾內亞季風性質差異顯著,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風向 B.風速 C.形成源地 D.移動距離〖答案〗10.B11.D12.C〖解析〗【10題詳析】熱帶輻合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南北移動,甲圖、乙圖分別為一年中非洲熱帶輻合帶最南、最北位置分布圖,判斷甲圖中熱帶輻合帶退到一年中的最南位置,應為北半球冬季;乙圖中的熱帶輻合帶北進到一年中的最北位置,應為北半球夏季。B正確。ACD錯誤,故選B。【11題詳析】南半球東南信風隨熱帶輻合帶向北越過赤道,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形成幾內亞季風(或西南風),B錯誤,D正確;幾內亞季風只出現在夏季,與冬季太陽輻射差異沒有直接關系,A錯誤;東亞季風的成因主要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該區域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較弱,且不是幾內亞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C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12題詳析】東北信風來源于副熱帶高氣壓帶以及東北面的亞歐大陸,性質干燥;幾內亞季風源于赤道低氣壓帶和赤道附近海洋,性質高溫高濕,C正確;風向、風速、移動距離不是造成東北信風與幾內亞季風性質差異顯著的主要原因,ABD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一個地方的氣候狀況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表為世界某城市氣候資料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月份123456平均氣溫(℃)556.57.51014降水量(mm)695054515556月份789101112平均氣溫(℃)1515141165.5降水量(mm)50706770657613.圖示城市的氣候類型為()A.溫帶大陸性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C.溫帶海洋性氣候 D.溫帶季風氣候14.該城市秋冬季節降水偏多,可能的原因是該時期()A.溫暖西風從海洋吹來 B.鋒面氣旋活動頻繁C.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D.地形抬升濕潤氣流15.該城市郊外典型的自然植被類型是()A.常綠硬葉林 B.落葉闊葉林C.常綠闊葉林 D.亞寒帶針葉林〖答案〗13.C14.B15.B〖解析〗【13題詳析】結合圖中資料可知,該地氣溫全年溫和,降水分布較為均勻,因此應為溫帶海洋氣候,C正確,ABD錯誤。故選C。【14題詳析】結合圖片可知,該地為溫帶海洋氣候,終年受到西風的影響,并不只是冬季受到西風影響,A錯誤;該地為北半球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帶氣旋較為活躍,因此降水較多,B正確;該地緯度較高,因此不會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C錯誤;地形抬升不會因為季節而發生差異,D錯誤。故選B。【15題詳析】結合所學可知,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自然帶應為溫帶落葉闊葉林,B正確,ACD錯誤。故選B。通過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可以了解各地氣壓狀況、天氣系統的特點及天氣實況。下圖為亞洲部分地區某日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6.該日,圖中甲區域出現了6級以上大風,其主要原因是()A.低壓控制,空氣對流較旺盛 B.位于海洋,水平氣壓梯度大C.緯度偏高,地轉偏向力大 D.臨近陸地,地面摩擦力小17.與丁地相比,丙地()A.白天氣溫較高 B.夜晚氣溫較高C.氣溫日較差大 D.氣溫日較差小18.隨著時間推移,在乙地可能出現()A.暖鋒天氣 B.冷鋒天氣C.準靜止鋒天氣 D.快行冷鋒天氣〖答案〗16.B17.C18.D〖解析〗【16題詳析】由材料可得,甲地區等壓線密集,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加之甲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所以出現了6級以上大風,B正確,D錯誤。空氣對流是垂直方向上的運動,A錯誤;地轉偏向力只改變風的方向,不影響其大小,C錯誤。故選B。【17題詳析】丁地位于遼東半島的沿海地區,而丙地位于我國內蒙古高原,所以丙地白天氣溫較低,A錯誤;丙地受高壓控制,天氣晴朗,晝夜溫差大,夜晚溫度較低,丁地受低壓控制,云量大,晝夜溫差小,C正確,BD錯誤。故選C。【18題詳析】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北部高壓散發的冷氣團與乙地的暖氣團相遇,暖空氣快速爬升,出現大風降雨,形成快行冷鋒天氣。故選D。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區域,由于西太平洋海域水溫最高,東太平洋海域水溫最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氣流,升到高空后向東流去,到達低溫的東太平洋后轉向下沉,在海面上空以東風形式返回西太平洋,形成了東西向的大氣環流圈,氣象學上稱作“沃克環流圈”。下圖為“沃克環流圈”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9.正常年份,東太平洋海域水溫最低的主要原因是()A.赤道逆流帶來冷水團 B.晴朗的夜晚氣溫低C.秘魯寒流流向該海域 D.上升流的規模較小20.近年來,沃克環流勢力增強,由此帶來的是()A.秘魯西部降水增多 B.印度尼西亞暴雨頻發C.我國北方旱災嚴重 D.新西蘭進入暖濕季節21.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沃克環流勢力()A.或增強 B.或減弱 C.增強 D.減弱〖答案〗19.C20.B21.D〖解析〗【19題詳析】正常年份,秘魯寒流向北流向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使其降溫,成為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溫最低之處,C正確;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層海水具有高溫低鹽性質,A錯誤;雖然晴朗的夜晚氣溫低,但晴朗的白天氣溫高,B錯誤;上升流為寒流,規模較小使得降溫效應弱,D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20題詳析】當沃克環流增強時,說明溫差增大,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響,意味著秘魯寒流勢力增強,造成秘魯西部降水更少,A錯誤;赤道太平洋西部氣溫升高,氣流的膨脹上升,給印度尼西亞帶來豐沛降水,B正確;沃克環流勢力增強還能夠增強夏威夷高壓的勢力,夏季風向北移動速度快,在南方停留時間短降水較常年少,而北方雨季較常年來的早降水較多,使我國北澇南旱,C錯誤;沃克環流形成于赤道太平洋區域,與新西蘭進入暖濕季節無直接關系,D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1題詳析】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南信風減弱,造成東太平洋海域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秘魯寒流勢力減弱,海水溫度就升高,大氣垂直下沉運動減弱;而西太平洋海域,因東南信風減弱,受赤道暖流影響減弱,氣溫降低,大氣垂直方向上升運動減弱,因而沃克環流勢力減弱。D正確,ABC錯誤,故選D。下圖為某一游客在旅行過程中拍攝的一幅所經之地的景觀圖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2.該游客所經之地突出的自然環境特點有()①植物稀疏②溝谷發育③風沙肆虐④土壤深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該地自然環境特點形成的主導因素是()A.生物 B.巖石 C.地貌 D.降水〖答案〗22.B23.D〖解析〗【22題詳析】根據圖片可知,該地區主要沙漠為主,降水稀少,氣候較為干旱,故植物數量較少,①正確;溝谷主要是流水侵蝕而成,該地降水稀少,流水侵蝕作用不明顯,②錯誤;該地區沙漠廣布,且沙漠中易發生沙塵暴天氣,風沙肆虐,③正確;沙地有機質含量少,不易形成深厚的土壤,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③正確,故選B。【23題詳析】該地為沙漠,自然環境特點主要是干旱,主要是降水稀少導致,D正確;而生物因素、巖石和地貌均不是形成干旱的自然環境特點的主要原因,ABC錯誤。故選D。拉布拉多半島是北美洲最大半島,位于加拿大東部,哈得孫灣與大西洋及圣勞倫斯灣之間,地表起伏不大,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即拉布拉多高原。拉布拉多半島北部沿海為寒帶苔原帶,中南部為亞寒帶針葉林帶,自然環境的緯度地帶性分異明顯。拉布拉多半島東岸沿海有苔原植被分布。下圖示意拉布拉多半島自然帶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4.拉布拉多半島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是()A.水熱組合的地域分異 B.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 C.水分條件的差異 D.相對高度的分異25.拉布拉多半島苔原植被在東部沿海向南擴展,其主要原因是東部沿海()A.全年大霧天氣頻發 B.極地冰山漂流于此 C.位于西風的背風坡 D.流經拉布拉多寒流〖答案〗24.B25.D〖解析〗【24題詳析】水熱組合差異是拉布拉多半島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分異的直接原因,A錯誤;而該半島水熱組合差異是在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基礎上形成的,故該半島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B正確,C錯誤;拉布拉多半島地表起伏不大,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相對高度差異小,D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5題詳析】拉布拉多半島自然環境的緯度地帶性分異明顯,北部沿海為寒帶苔原帶,而其向南擴展屬于非地帶性,緯向性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熱量。拉布拉多半島東部沿海流經拉布拉多寒流,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在其影響下,氣候寒冷,生長著耐寒的苔原植物,D正確;全年大霧天氣頻發,光照弱,A錯誤;來自北半球的寒流有可能帶來冰山,但不是拉布拉多半島苔原植被在東部沿海向南擴展的主要原因,B錯誤;背風坡主要影響降水,C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朗的鐵路里程僅有13000多千米,且大部分都是未電氣化的、單軌的鐵路線,只有11%的人是通過火車出行,交通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航空運輸發展較快。目前,中國企業參與承建的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正在施工,這條鐵路將融入伊朗的東西鐵路網絡,并且成為新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圖為伊朗等高線、沙漠、主要城市分布圖。(1)分析伊朗鐵路建設比較落后的自然原因。(2)伊朗國內航空運輸發展潛力較小,就此作出合理解釋。(3)說明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施工的有利地形條件。〖答案〗(1)伊朗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起伏大,平地少,修建鐵路難度大,投資大;伊朗沙漠面積較大,風沙天氣多發,影響施工進度,增加施工難度。(2)航空運輸速度快,適宜長距離運輸,伊朗國土面積不大,航空運輸運程短,運輸成本高;航空運輸需要一定的載客量,伊朗人口較少,居民收入較低,客源有限;航空運輸對天氣的要求較高,頻繁的風沙天氣,影響飛機的起降。(3)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沿1000米等高線延伸,地勢起伏小,施工難度小;穿過的是山麓地帶,地質構造簡單,施工難度小。〖解析〗【小問1詳析】由圖等高線分布可知,伊朗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嶇,不利鐵路施工,投資成本高;伊朗沙漠面積廣,風沙大,對鐵路建設影響大,且風沙危害鐵路的運營,后期維護成本高。【小問2詳析】伊朗國土面積不大,航空運輸距離短,航空成本高;航空運輸要有較大的客源市場為依托,而伊朗人口較少,且居民收入不高,對航空的需求量不大,航空運輸難以維持;風沙天氣多,對飛機的起降影響大。【小問3詳析】由圖等高線可知,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大致沿1000米的等高線修建,地勢平緩,易于施工;穿越山谷地帶,地質結構穩定且簡單,施工難度小。2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印度位于10°N—30°N之間,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農業歷史悠久,耕地遼闊,但旱澇災害頻繁多發,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下圖為1950—2016年印度各月降水量及洪澇頻次統計圖。(1)說明印度洪澇災害頻次與降水量之間的關系。(2)印度6月與9月降水量基本相等,但洪澇頻次9月明顯高于6月,分析其原因。(3)洪澇災害頻次少的月份不一定利于農作物生長,說明其緣由。〖答案〗(1)印度洪澇頻次與月降水量大致呈正相關,季節差異明顯,雨季(7~9月)洪澇災害高發。(2)洪澇災害的爆發與降水量密切相關;6月前降水少,地表與土壤積水少,6-8月降水量大,土壤濕度增大,9月雖降水量減少,但土壤中水分已飽和,更易形成地表徑流,出現洪水。(3)小麥生長季節需水量大。根據氣候條件判斷,印度小麥的生長季節在1—3月,但因該時段降水偏少,形成旱災,影響小麥的生長和產量。〖解析〗【小問1詳析】由印度逐月洪澇頻次、降水量統計圖可知,總體上而言,印度洪澇頻次與月降水量呈正相關,印度洪澇災害呈現鮮明的季節變化特征,7-9月為高發季節,峰值出現在7月。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其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說明印度洪澇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夏季暴雨;西南季風不穩定,季節變化較大。【小問2詳析】洪澇災害發生的頻次與降水量的大小密切相關,印度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6-9月為雨季,6月前印度處于旱季,降水稀少,土壤含水量低,能承受較多的雨水,6月降水變多后,大部分降水下滲到土壤中形成地下徑流,地表徑流引發的洪澇災害較少;9月份降水量雖然相對減少,但由于長時間降雨,導致土壤水分已經飽和,降水不易下滲,大部分形成地表徑流而形成洪澇災害,導致洪澇頻次高于6月。【小問3詳析】由圖可知,洪澇災害頻次少的月份多為旱季,印度大部分為熱帶地區,生長季節長,印度小麥的生長季節在1—3月,此時正值旱季,雖然洪澇災害少,但同時降水也少,而小麥生長期需水量大,缺水形成旱災,影響小麥的生長和產量。2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馬爾馬拉海是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同歐洲巴爾干半島之間的內海。馬爾馬拉海是世界上最小的海,這里冬季溫和多雨,夏季高溫少雨,全年降水量接近1000毫米。下圖示意馬爾馬拉海位置。(1)描述馬爾馬拉海的地理位置特點。(2)從海—氣相互作用角度,分析馬爾馬拉海冬季降水多的原因。(3)闡釋馬爾馬拉海夏季高溫少雨的氣候對馬爾馬拉海海水性質的影響。〖答案〗(1)位于地中海與黑海之間,是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戰略位置重要;位于北半球中緯度、亞熱帶地區,東半球。(2)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帶來低緯度水汽;海水比熱容大,冬季海水水溫較高,蒸發量大;海水蒸發時會把大量熱量、水汽輸送給大氣;空氣濕度大,且低緯度來的空氣會降溫,水汽易凝結,降水較豐沛,海—氣間的水分交換也較為活躍。(3)馬爾馬拉海夏季鹽度出現最高值。該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干燥,降水稀少,陸地淡水補給少;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海域較封閉,海水與外海交換作用弱,從而造成鹽度出現最高值。〖解析〗【小問1詳析】馬爾馬拉海的位置特點可以從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描述。圖中顯示,馬爾馬拉海位于地中海與黑海之間,是黑海與地中海的海上唯一通道,交通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馬爾馬拉海北側為歐洲,南側為亞洲,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圖中顯示,馬爾馬拉海位于41°N,27°E附近,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屬亞熱帶地區,馬爾馬拉海位于東半球。【小問2詳析】馬爾馬拉海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從海—氣相互作用角度,即海水蒸發時會把大量水汽輸送給大氣;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其影響因素是海水溫度越高,蒸發量就越大;海面蒸發旺盛,空氣濕度大,降水較豐沛,海—氣間的水分交換也較為活躍。故主要從冬季蒸發量大及易降水角度考慮,可得出結論。水汽含量大一方面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帶來低緯度水汽;另一方面海水比熱容大,冬季海水水溫較高,蒸發量大;從而水汽量大。降水豐富一方面是水汽充足,海水蒸發時會把大量熱量、水汽輸送給大氣;另一方面是降水條件的滿足,空氣濕度大,且低緯度來的空氣會降溫,水汽易凝結,降水較豐沛。最終得出結論海—氣間的水分交換較為活躍。【小問3詳析】鹽度主要受海水蒸發(氣溫)、大氣降水、陸地徑流注入、海域封閉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該海域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暖多雨,據此可得出結論馬爾馬拉海夏季鹽度出現最高值。馬爾馬拉海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干燥,降水稀少,周圍陸地地表徑流匯入淡水補給少,對該海域的稀釋作用較小;夏季氣溫較高,海水蒸發量大;由于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海水鹽度上升;海域較封閉,僅有狹窄水道與地中海、黑海相通,海水與外海交換作用弱,從而造成鹽度出現最高值。河北省張家口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某中學生通過查詢甲地7月22日的日出和日落時間,發現該地該日處于極晝期,為此該同學繪制了與其相關的光照圖,圖中中心點為極點,陰影部分為黑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甲地的緯度大約為()A.90°N B.78°34′S C.74°34′N D.60°S2.該日,圖中乙地()A.白晝時間長于昨日 B.地球自轉速度小于甲地C.太陽從東南方升起 D.正午太陽高度高于甲地3.推測甲地結束極晝的時間為()A.7月23日 B.7月30日 C.8月23日 D.8月30日〖答案〗1.C2.D3.A〖解析〗【1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甲地7月22日出現極晝,故甲地應位于北半球,BD錯誤;圖中中心點為極點(90°N),甲地沒有位于中心點,故不能為90°N,由此可知A錯誤;74°34′N位于北半球,位于北極圈內,緯度較高,可以在7月22日出現極晝現象,C正確。故選C。【2題詳析】據圖可知,圖中乙地緯度低于甲地,7月22日與昨天(7月21日)相比,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了,故白晝時間會短于昨日,A錯誤;緯度越低,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故乙地地球自轉速度應大于甲地,B錯誤;7月22日為北半球夏季,此時全球日出東北,C錯誤;乙地緯度低于甲地,故距離太陽直射點更近,其正午太陽高度應高于甲地,D正確。故選D。【3題詳析】據材料可知,甲地目前處于極晝期,且位于晨昏線上,說明日落時太陽在甲地剛好在地平線上,不會日落到地平線以下;7月22日位于夏至日之后,此時太陽直射點正在向南移動,所以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向南移動,在7月23日太陽在甲地會日落到地平線以下,使甲地極晝結束,A正確,BCD錯誤。故選A。某地質考察隊經過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將考察區域的地質地貌情況繪制成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圖示區域曾經發生的內力作用有()①地殼水平運動②地殼垂直運動③高溫熔融作用④巖漿侵入活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甲地地貌為()A.褶皺山 B.背斜山 C.斷塊山 D.向斜山6.乙地極易發育的地貌是()A.曲峽地貌 B.河曲地貌 C.峽谷地貌 D.溝谷地貌〖答案〗4.C5.C6.D〖解析〗【4題詳析】由圖可知,該地有褶皺構造說明圖示區發生過地殼水平運動,①正確;斷層構造說明圖示區域發生過地殼垂直運動,②正確;圖中花崗巖為侵入型巖漿巖,說明該地發生過巖漿侵入活動,④正確;高溫熔融作用主要集中在離地表幾百公里以下的上地幔層內,圖示區域不存在巖漿的高溫熔融作用,③錯誤。綜上所述,①②④正確,故選C。【5題詳析】圖中甲為地壘構造,形成的山地為斷塊山。C正確,甲處不是褶皺山,ABD錯誤。故選C。【6題詳析】由圖可知,乙地位于斷層破碎地帶,易遭到風化和流水侵蝕,形成狹窄的凹地地貌,即溝谷地貌,D正確;峽谷是地殼抬升過程,流水下切侵蝕形成的兩側山地對峙,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寬度的山谷,圖中乙地相對兩巖塊下降,流水下切作用不顯著,在乙地難以形成峽谷地貌,C錯;也難以形成需要平坦地勢的河曲地貌,以及在河曲基礎上形成的曲峽地貌,AB錯誤。故選D。圈河位于圖們江下游,靠近日本海。圈河A河段兩岸平均海拔約16米,地勢平坦,水面寬闊,多汊流、江心洲、河漫灘,河谷南側,以固定、半固定、流動沙丘為主。該流域人類活動強度較小。圖左為圈河局部區域位置圖,圖右為2000—2015年A河段河岸沙丘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A河段江心洲和河漫灘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流水側蝕作用 B.流水下切作用 C.流水搬運作用 D.流水沉積作用8.A河段河谷南側大面積沙丘的沙源地主要是()A.河曲地帶 B.河漫灘 C.兩岸山地 D.河谷處9.A河段2000至2015年沙丘的面積減小,合理的解釋是()A.河流兩岸植樹面積增加 B.河流流量與挾沙量減少C.上游水土保持效果顯著 D.河流水位上升淹沒沙丘〖答案〗7.D8.B9.B〖解析〗【7題詳析】由材料可知,A河段兩岸平均海拔約16米,地勢平坦,水面寬闊,河流流速慢,沉積作用強,從上游挾帶的泥沙在此沉積形成江心洲和河漫灘,所以江心洲和河漫灘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流水沉積作用,與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無關。故選D。【8題詳析】由材料和圖可知,A河段河流兩岸有較寬闊的河漫灘,該地冬半年盛行西北風,風將河漫灘的泥沙攜帶至南岸沉積,從而形成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流動沙丘。A河段河谷南側大面積沙丘的沙源地主要是河漫灘,A錯誤,B正確。由材料可知,A河段兩岸平均海拔約16米,地勢平坦,不存在山地和明顯的河流谷地,CD錯誤。故選B。【9題詳析】A河段2000至2015年沙丘的面積減小,沙丘面積減小,說明泥沙來源減少,即河流流量減少以及挾沙量減少,B正確。該流域人類活動強度較小,所以流域內植被等自然環境不會存在較大變化,AC錯誤。從圖中看出,河流水位并沒有上升,沒有淹沒沙丘,D錯誤。故選B。熱帶輻合帶,又稱赤道輻合帶,是南北半球的東北信風、東南信風或變向信風(季風)匯合形成的狹窄氣流輻合區,也是多雨帶。30°E以西的非洲地區,由幾內亞季風與其他偏北風構成了熱帶輻合帶。下圖中的甲、乙分別為一年中非洲熱帶輻合帶最南、最北位置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甲、乙兩圖表示的季節(北半球)是()A.甲為春季 B.乙為夏季 C.甲為秋季 D.乙為冬季11.幾內亞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冬夏季太陽輻射不同 B.東南信風水熱狀況改變C.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D.氣壓帶與風帶季節移動12.東北信風與幾內亞季風性質差異顯著,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風向 B.風速 C.形成源地 D.移動距離〖答案〗10.B11.D12.C〖解析〗【10題詳析】熱帶輻合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南北移動,甲圖、乙圖分別為一年中非洲熱帶輻合帶最南、最北位置分布圖,判斷甲圖中熱帶輻合帶退到一年中的最南位置,應為北半球冬季;乙圖中的熱帶輻合帶北進到一年中的最北位置,應為北半球夏季。B正確。ACD錯誤,故選B。【11題詳析】南半球東南信風隨熱帶輻合帶向北越過赤道,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形成幾內亞季風(或西南風),B錯誤,D正確;幾內亞季風只出現在夏季,與冬季太陽輻射差異沒有直接關系,A錯誤;東亞季風的成因主要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該區域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較弱,且不是幾內亞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C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12題詳析】東北信風來源于副熱帶高氣壓帶以及東北面的亞歐大陸,性質干燥;幾內亞季風源于赤道低氣壓帶和赤道附近海洋,性質高溫高濕,C正確;風向、風速、移動距離不是造成東北信風與幾內亞季風性質差異顯著的主要原因,ABD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一個地方的氣候狀況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表為世界某城市氣候資料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月份123456平均氣溫(℃)556.57.51014降水量(mm)695054515556月份789101112平均氣溫(℃)1515141165.5降水量(mm)50706770657613.圖示城市的氣候類型為()A.溫帶大陸性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C.溫帶海洋性氣候 D.溫帶季風氣候14.該城市秋冬季節降水偏多,可能的原因是該時期()A.溫暖西風從海洋吹來 B.鋒面氣旋活動頻繁C.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D.地形抬升濕潤氣流15.該城市郊外典型的自然植被類型是()A.常綠硬葉林 B.落葉闊葉林C.常綠闊葉林 D.亞寒帶針葉林〖答案〗13.C14.B15.B〖解析〗【13題詳析】結合圖中資料可知,該地氣溫全年溫和,降水分布較為均勻,因此應為溫帶海洋氣候,C正確,ABD錯誤。故選C。【14題詳析】結合圖片可知,該地為溫帶海洋氣候,終年受到西風的影響,并不只是冬季受到西風影響,A錯誤;該地為北半球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帶氣旋較為活躍,因此降水較多,B正確;該地緯度較高,因此不會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C錯誤;地形抬升不會因為季節而發生差異,D錯誤。故選B。【15題詳析】結合所學可知,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自然帶應為溫帶落葉闊葉林,B正確,ACD錯誤。故選B。通過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可以了解各地氣壓狀況、天氣系統的特點及天氣實況。下圖為亞洲部分地區某日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6.該日,圖中甲區域出現了6級以上大風,其主要原因是()A.低壓控制,空氣對流較旺盛 B.位于海洋,水平氣壓梯度大C.緯度偏高,地轉偏向力大 D.臨近陸地,地面摩擦力小17.與丁地相比,丙地()A.白天氣溫較高 B.夜晚氣溫較高C.氣溫日較差大 D.氣溫日較差小18.隨著時間推移,在乙地可能出現()A.暖鋒天氣 B.冷鋒天氣C.準靜止鋒天氣 D.快行冷鋒天氣〖答案〗16.B17.C18.D〖解析〗【16題詳析】由材料可得,甲地區等壓線密集,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加之甲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所以出現了6級以上大風,B正確,D錯誤。空氣對流是垂直方向上的運動,A錯誤;地轉偏向力只改變風的方向,不影響其大小,C錯誤。故選B。【17題詳析】丁地位于遼東半島的沿海地區,而丙地位于我國內蒙古高原,所以丙地白天氣溫較低,A錯誤;丙地受高壓控制,天氣晴朗,晝夜溫差大,夜晚溫度較低,丁地受低壓控制,云量大,晝夜溫差小,C正確,BD錯誤。故選C。【18題詳析】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北部高壓散發的冷氣團與乙地的暖氣團相遇,暖空氣快速爬升,出現大風降雨,形成快行冷鋒天氣。故選D。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區域,由于西太平洋海域水溫最高,東太平洋海域水溫最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氣流,升到高空后向東流去,到達低溫的東太平洋后轉向下沉,在海面上空以東風形式返回西太平洋,形成了東西向的大氣環流圈,氣象學上稱作“沃克環流圈”。下圖為“沃克環流圈”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9.正常年份,東太平洋海域水溫最低的主要原因是()A.赤道逆流帶來冷水團 B.晴朗的夜晚氣溫低C.秘魯寒流流向該海域 D.上升流的規模較小20.近年來,沃克環流勢力增強,由此帶來的是()A.秘魯西部降水增多 B.印度尼西亞暴雨頻發C.我國北方旱災嚴重 D.新西蘭進入暖濕季節21.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沃克環流勢力()A.或增強 B.或減弱 C.增強 D.減弱〖答案〗19.C20.B21.D〖解析〗【19題詳析】正常年份,秘魯寒流向北流向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使其降溫,成為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溫最低之處,C正確;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層海水具有高溫低鹽性質,A錯誤;雖然晴朗的夜晚氣溫低,但晴朗的白天氣溫高,B錯誤;上升流為寒流,規模較小使得降溫效應弱,D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20題詳析】當沃克環流增強時,說明溫差增大,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響,意味著秘魯寒流勢力增強,造成秘魯西部降水更少,A錯誤;赤道太平洋西部氣溫升高,氣流的膨脹上升,給印度尼西亞帶來豐沛降水,B正確;沃克環流勢力增強還能夠增強夏威夷高壓的勢力,夏季風向北移動速度快,在南方停留時間短降水較常年少,而北方雨季較常年來的早降水較多,使我國北澇南旱,C錯誤;沃克環流形成于赤道太平洋區域,與新西蘭進入暖濕季節無直接關系,D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1題詳析】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南信風減弱,造成東太平洋海域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秘魯寒流勢力減弱,海水溫度就升高,大氣垂直下沉運動減弱;而西太平洋海域,因東南信風減弱,受赤道暖流影響減弱,氣溫降低,大氣垂直方向上升運動減弱,因而沃克環流勢力減弱。D正確,ABC錯誤,故選D。下圖為某一游客在旅行過程中拍攝的一幅所經之地的景觀圖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2.該游客所經之地突出的自然環境特點有()①植物稀疏②溝谷發育③風沙肆虐④土壤深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該地自然環境特點形成的主導因素是()A.生物 B.巖石 C.地貌 D.降水〖答案〗22.B23.D〖解析〗【22題詳析】根據圖片可知,該地區主要沙漠為主,降水稀少,氣候較為干旱,故植物數量較少,①正確;溝谷主要是流水侵蝕而成,該地降水稀少,流水侵蝕作用不明顯,②錯誤;該地區沙漠廣布,且沙漠中易發生沙塵暴天氣,風沙肆虐,③正確;沙地有機質含量少,不易形成深厚的土壤,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③正確,故選B。【23題詳析】該地為沙漠,自然環境特點主要是干旱,主要是降水稀少導致,D正確;而生物因素、巖石和地貌均不是形成干旱的自然環境特點的主要原因,ABC錯誤。故選D。拉布拉多半島是北美洲最大半島,位于加拿大東部,哈得孫灣與大西洋及圣勞倫斯灣之間,地表起伏不大,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即拉布拉多高原。拉布拉多半島北部沿海為寒帶苔原帶,中南部為亞寒帶針葉林帶,自然環境的緯度地帶性分異明顯。拉布拉多半島東岸沿海有苔原植被分布。下圖示意拉布拉多半島自然帶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4.拉布拉多半島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是()A.水熱組合的地域分異 B.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 C.水分條件的差異 D.相對高度的分異25.拉布拉多半島苔原植被在東部沿海向南擴展,其主要原因是東部沿海()A.全年大霧天氣頻發 B.極地冰山漂流于此 C.位于西風的背風坡 D.流經拉布拉多寒流〖答案〗24.B25.D〖解析〗【24題詳析】水熱組合差異是拉布拉多半島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分異的直接原因,A錯誤;而該半島水熱組合差異是在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基礎上形成的,故該半島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B正確,C錯誤;拉布拉多半島地表起伏不大,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相對高度差異小,D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5題詳析】拉布拉多半島自然環境的緯度地帶性分異明顯,北部沿海為寒帶苔原帶,而其向南擴展屬于非地帶性,緯向性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熱量。拉布拉多半島東部沿海流經拉布拉多寒流,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在其影響下,氣候寒冷,生長著耐寒的苔原植物,D正確;全年大霧天氣頻發,光照弱,A錯誤;來自北半球的寒流有可能帶來冰山,但不是拉布拉多半島苔原植被在東部沿海向南擴展的主要原因,B錯誤;背風坡主要影響降水,C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朗的鐵路里程僅有13000多千米,且大部分都是未電氣化的、單軌的鐵路線,只有11%的人是通過火車出行,交通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航空運輸發展較快。目前,中國企業參與承建的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正在施工,這條鐵路將融入伊朗的東西鐵路網絡,并且成為新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圖為伊朗等高線、沙漠、主要城市分布圖。(1)分析伊朗鐵路建設比較落后的自然原因。(2)伊朗國內航空運輸發展潛力較小,就此作出合理解釋。(3)說明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施工的有利地形條件。〖答案〗(1)伊朗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起伏大,平地少,修建鐵路難度大,投資大;伊朗沙漠面積較大,風沙天氣多發,影響施工進度,增加施工難度。(2)航空運輸速度快,適宜長距離運輸,伊朗國土面積不大,航空運輸運程短,運輸成本高;航空運輸需要一定的載客量,伊朗人口較少,居民收入較低,客源有限;航空運輸對天氣的要求較高,頻繁的風沙天氣,影響飛機的起降。(3)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沿1000米等高線延伸,地勢起伏小,施工難度小;穿過的是山麓地帶,地質構造簡單,施工難度小。〖解析〗【小問1詳析】由圖等高線分布可知,伊朗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嶇,不利鐵路施工,投資成本高;伊朗沙漠面積廣,風沙大,對鐵路建設影響大,且風沙危害鐵路的運營,后期維護成本高。【小問2詳析】伊朗國土面積不大,航空運輸距離短,航空成本高;航空運輸要有較大的客源市場為依托,而伊朗人口較少,且居民收入不高,對航空的需求量不大,航空運輸難以維持;風沙天氣多,對飛機的起降影響大。【小問3詳析】由圖等高線可知,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大致沿1000米的等高線修建,地勢平緩,易于施工;穿越山谷地帶,地質結構穩定且簡單,施工難度小。2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印度位于10°N—30°N之間,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農業歷史悠久,耕地遼闊,但旱澇災害頻繁多發,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下圖為1950—2016年印度各月降水量及洪澇頻次統計圖。(1)說明印度洪澇災害頻次與降水量之間的關系。(2)印度6月與9月降水量基本相等,但洪澇頻次9月明顯高于6月,分析其原因。(3)洪澇災害頻次少的月份不一定利于農作物生長,說明其緣由。〖答案〗(1)印度洪澇頻次與月降水量大致呈正相關,季節差異明顯,雨季(7~9月)洪澇災害高發。(2)洪澇災害的爆發與降水量密切相關;6月前降水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生物技術與工程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軋制工藝學板帶材生產》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和反比例》同步測試題含答案
- 護理工作首問負責制度
- 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儀器分析綜合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洪州職業學院《精準農業》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清江市清江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高考保溫金卷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人事測評技術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西藏拉薩達孜縣重點中學初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查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高級機器學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山西三支一扶真題及答案
- 云南省衛生健康委所屬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真題2024
- 《紅巖》中考試題(截至2024年)
- 幕墻UHPC施工專項方案 (評審版)
- 華為IAD132E(T)開局指導書
- 醫院安保服務投標方案醫院保安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4年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知識競賽測試題庫
- 現代智慧物流園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備案
- (2025)二十大知識競賽題庫(含答案)
- 2025年華北電力大學輔導員及其他崗位招考聘用54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DB33 1036-2021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