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結構 教學案_第1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結構 教學案_第2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結構 教學案_第3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結構 教學案_第4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結構 教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節/群落的結構

1.群落是指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

的集合。

2.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

3.生物的種間關系有捕食、競爭、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5.影響植物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是陽光,影響動物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棲息空間和食物

條件。

6.調查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常用取樣器取樣法,統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基本知識一讀完教材就能做對一

一、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同;f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的

優勢種空間結構

群落水平上

研究的問題

各種群占群落的范

據的位置群落的演替圍和邊英

二、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種間關系

1.群落的物種組成

(1)意義: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標:豐富度,即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3)規律:不同群落豐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

2.種間關系[連線]

|種間關系||特點實例

①捕食a.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I.蛔蟲和人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b.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U.根瘤菌

②競爭和關豆

奪資源和空間等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

③寄生DL鷹和鼠

食物

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

④互利d.IV.牛和羊

共生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

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

三、群落的空間結構

喬木層

灌木層

草本層

A圖B圖

1.寫出圖中群落空間結構的類型

A圖:垂直結構;B圖:水平結構。

2.根據上圖分析決定群落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DA圖:

①植物分層:陽光。

②動物分層: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2)B圖: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

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

四、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探究原理

(1)調查方法: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2)統計方法:一是記名計算法;二是目測估計法。

2.方法步驟

制作取樣器f取樣一采集小動物f觀察和分類一統計和分析。

基礎小題一動腦思考就能做對一

1.判斷下列敘述的正誤

(1)鄂爾多斯草原上所有的動物和植物構成群落(X)

(2)群落中某一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該群落豐富度下降(X)

(3)“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種間關系是競爭(J)

(4)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X)

(5)不同地段生物種類有差別,在水平方向上呈鑲嵌分布(V)

(6)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常用標志重捕法(義)

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黃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態學上分別稱為()

A.種群和群落B.種群和生態系統

C.群落和種群D.群落和生態系統

解析:選A草原上的全部黃羊是一個物種的生物,因其包括本物種全部個體,所以是種群。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屬于群落。

3.下列不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是()

A.群落中生物種類的多少

B.種群密度的大小

C.群落中的優勢種群和劣勢種群

D.種群的空間分布及相互關系

解析:選B群落中生物種類的多少是指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群落中的優勢種群與劣勢種群

也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而種群的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指群落的結構。種群密度的大小為

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屬于種群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4.下列種間關系,兩物種均受益的是()

A.豆科植物與根瘤菌B.水葫蘆與浮萍

C.T?噬菌體與大腸桿菌D.螳螂與黃雀

解析:選A在種間關系中兩物種均受益的是互利共生關系,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而選項

B、C、D的關系分別是競爭、寄生和捕食。

5.樹林里多數鳥類在樹冠筑巢、棲息,啄木鳥生活在樹干中層,環頸雉則在灌木層和地面

活動。這種現象反映了()

A.種群的密度B.群落的豐富度

C.群落的垂直結構D.群落的水平結構

解析:選C題干中描述的是從上層的喬木層到中層的灌木層再到地面的群落的垂直結構。

6.大多數生物群落在空間上有垂直分層現象,稱為群落的垂直結構。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

和動物垂直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A.溫度食物B.溫度光照

C.溫度濕度D.光照食物

解析:選D群落中植物的分層主要與對光的利用有關,動物的分層主要取決于棲息空間和

食物條件。

核心要點一群落及群落的種間關系

1.群落概念的內涵分析

(1)“同一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群落內種群的種類和數量會發生改變。

(2)“一定區域”:群落有一定的范圍,如一個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

(3)“各種生物”:包括這個區域內的各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4)“集合”:不是一定空間內各種生物的簡單組合,而是通過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相互影

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有機整體。

2.生物個體、種群和群落的關系

出生、性別、年齡、死亡

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

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空間

分布等

所有種群

物種豐富度、優勢種、空間結構、

演替等

3.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分析

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

數個k

個1A

量體/-X/A體

數八分——數B

坐O屋O時間1___-一.

標圖0時間UbO時間

養Q--@

系圖

一種生物以另

相互依賴,彼此對寄主有害,數量上呈一種生物為食,數

有利。如果彼此分對寄生生物有利。現出“你死我量上呈現出“先增

開,則雙方或者一方如果分開,則寄生活”的同步性加者先減少,后增

特不能獨立生存。數量生物難以單獨生變化。兩種生物加者后減少”的不

點上兩種生物同時增存,而寄主會生活生存能力不同,同步性變化。先增

力口,同時減少,呈現得更好。圖中A如圖a;生存能加先減少者為被捕

出“同生共死”的為寄生生物,B為力相同,則如圖食者(A),后增加后

同步性變化寄主b減少者為捕食者

(B)

蛔蟲與人,菟牛與羊,農

舉地衣,大豆與根絲子與大豆,噬菌作物與雜草,大羊與草,狼與

例瘤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草履蟲與小草兔,青蛙與昆蟲

菌履蟲

[名師點撥]生存斗爭、種內斗爭、種間斗爭和競爭的區別

種內斗爭為種內關系,競爭為種間關系,競爭屬于種間斗爭,而生存斗爭既包括生物與生物

之間,又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其關系如上圖所示,A代表生存斗爭、B代表種內斗

爭、C代表種間斗爭、D代表競爭。

[題組沖關]

1.下列屬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座山上的所有的樹

B.一個池塘里全部的鯽魚

C.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動物、植物及真菌

D.一片草原上的各種草、昆蟲、牛、羊等所有生物

解析:選D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

種生物的總和,A、B、C項均不是全部生物。

2.(全國卷I)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間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

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

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

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

解析:選A病毒V與水稻之間為寄生關系,青蛙數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

故青蛙以稻飛虱為食,青蛙與稻飛虱之間為捕食關系。

3.如圖甲、乙、丙分別表示在有限空間內培養(或飼養)兩種生物的實驗結果,下列相關敘

述錯誤的是()

b

A.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甲所示

B.圖乙中b生物對a生物的進化有害無益

C.甲、乙、丙分別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競爭關系

D.圖丙中實驗初期,競爭與種內互助并存,后期X的種內斗爭加劇

解析:選B甲圖的種間關系是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間是互利共生關系;乙圖中

是捕食關系,b生物與a生物共同進化;圖丙實驗初期種內互助與競爭都會存在,后期X的競爭

者消失,X數量增多,導致種內斗爭加劇。

核心要點二群落的空間結構

1.群落的空間結構分析

/苴原二

釬訐林…1

*7-200m~3800m的海拔高度內,三個

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

地球上,在海平面一200m?3800m范圍內,不同區域內植物的種類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同

時動物的分布也有較大的差異,充分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1)垂直結構

①B處的結構分析如下:

上喬木層……接受全光照

造物J灌木層……利用全光照的10%[影響因素為

1草本層……僅利用全光照的1%?5%|光照強度

下苔碎地衣層……僅利用微弱的光照

上貓頭鷹.......森林上層

動物]大山雀.......灌木層[影響J食物

|鹿、野豬........地面活動['因素]棲息場所

.下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葉層和土壤.

②C處的結構分析:

由于不同光質其波長不同所含有的能量不同,導致穿透力不同,其中紫光的穿透力最強,而

紅光的穿透力最弱,導致了不同藻類的垂直分布。影響動物分布的同樣是棲息場所和食物的影響。

(2)水平結構

A處,地形是影響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溫度不同。除上述影響水平結構

的因素外還有:光照強度、土壤濕度、土壤鹽堿度、人與動物的影響等。

2.群落結構的形成及意義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的具體表現都是在長期自然選擇基礎上形成的對環

境的適應。

(2)意義: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體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

[題組沖關]

4.關于群落的結構,以下理解不正確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錯落有致,其在垂直結構上有分層現象

B.動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與植物的分層現象密切相關

C.淡水魚占據不同的水層,出現的分層現象與各種魚的食性有關

D.不同地段生物種類的差別,構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解析:選A竹林中的所有竹子為一個種群,由于生長的階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屬于群落

的結構;動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與其食性、棲息場所有關;淡水魚的分層和其食性有關;不同地

段的土壤性質、水分、濕度、光照不同,從而導致生物種類有差異,構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5.下圖為植物群落生長的分層現象,對此現象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分層現象是植物群落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

B.決定這種現象的環境因素除光照外,還有溫度和濕度等

C.種植玉米時,因植物群落分層現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利用不同作物對光照的要求不同,將兩種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種能充分利用不同層次的光

解析:選C植物群落的分層現象,是群落垂直結構的表現,是群落與環境條件相互聯系的

一種形式,受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上可根據分層現象的存在,合理套種搭配種植適當

的品種。

核心要點三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實驗步驟

①制作取樣器

②記錄調查地點的地形和環境情況

①去表層落葉

②取一定土壤樣品

③注明取樣的時間和地點等

①常規方法:誘蟲器取蟲

②簡易方法:銀子或吸蟲器取蟲

①設計表格便于記錄

②借助動物圖鑒查清名稱

③使用放大鏡、實體鏡觀察

①統計豐富度

②完成研究報告

2.用具分析

誘蟲器中的電燈是發揮作用的主要裝置,土壤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因此其

會遠離光源、熱源。

(2)吸蟲器(B圖):

吸蟲器中紗布的作用是防止將土壤小動物吸走,將其收集在試管中。

3.注意事項

(1)取樣時應注意隨機取樣,避免人為心理作用,以免結果偏差較大。

(2)小動物類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異較大。從不同營養環境中采集的土壤樣本要分開

統計,并盡可能多地收集小動物。

(3)取樣時盡量不要破壞環境,同時注意安全。

(4)在裝樣土的塑料袋上要標明取樣的地點和時間。

(5)本實驗調查的對象是樣本內肉眼可見(可借助放大鏡、實體鏡)的所有動物,調查的指標

是動物的種類豐富度和數量豐富度。

[題組沖關]

6.下列關于“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B.該實驗調查的指標是動物種類的豐富度和數量豐富度

C.樣土塑料袋上應標明取樣的地點和時間

D.可設計數據收集和統計表,分析所收集的數據

解析:選A調查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應該用取樣器取樣法采集不同土層的動物類群。

7.(2016?武漢調研)下圖是“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

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甲裝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要貼緊,不能留有空隙

B.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

C.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

D.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選A由圖可知,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其中

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要留一定空隙,有利于空氣流通和對小動物的采集;乙裝置通

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

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試管中。

A級一基礎全面練

一、選擇題

1.下面的實例中,能構成群落的是()

A.亞馬孫河谷的熱帶雨林

B.大興安嶺的紅松林

C.無菌培養基污染后長出的共生菌落

D.無菌培養基上接種后長出的大腸桿菌菌落

解析:選C題中A和B選項出現的熱帶雨林和紅松林不但包括多種生物,同時還有自然環

境,顯然超過了生物群落的范疇。而選項D無菌培養基中的大腸桿菌菌落,由于只有一種物種則

只能稱為種群。選項C中污染后的共生菌落是由不同種的細菌構成的,可視為一個小的群落。

2.下列研究對象不屬于群落水平的是()

A.洪水導致農田中部分黑線姬鼠外遷

B.杜鵑在森林上層棲息和捕食

C.線蟲寄生在小麥葉片中

D.稻田中水稻種群在數量上占優勢

解析:選A黑線姬鼠的外遷屬于種群水平研究的問題;杜鵑在森林上層棲息和捕食屬于群

落中的分層現象;線蟲寄生在小麥葉片中屬于群落中的種間關系;稻田中水稻種群在數量上占優

勢屬于群落中的優勢物種。

3.下列關于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B.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利于對資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間結構緩解了種間競爭

D.導致這種結構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溫度和水分

解析:選D導致群落空間結構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4.下列關于實驗“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A.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可忽略,不必記錄下它們的特征

B.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是取樣器取樣法;二是目測估計法

C.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

D.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解析:選C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忽略,需要記錄下它們的特征;豐富度的統

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計名計算法,二是目測估計法;標志重捕法適用于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

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宜采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調查。

5.一塊農田中有豌豆、雜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屬于競爭關系的是()

A.田鼠和雜草

B.豌豆和雜草

C.食物缺乏的季節,大魚盧魚取食小妒魚

D.菜青蟲和青菜

解析:選B田鼠和雜草屬于捕食關系;豌豆和雜草屬于競爭關系,地上部分爭奪光照,地

下部分爭奪水和無機鹽;大妒魚和小妒魚屬于同一個種群的不同個體,大妒魚取食小鯨魚屬于種

內斗爭;菜青蟲和青菜屬于捕食關系。

6.下列體現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層現象的是()

A.森林中有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

B.森林中的樹木的間隙有較多的灌木和草叢

C.豌豆地里的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混合種植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解析:選A森林中的樹木的間隙有較多的灌木和草叢,是群落的水平結構;豌豆中的高、

矮莖及鹿群中鹿的高、矮是指一個種群中個體的性狀不同,不能體現群落中不同種群的分層現象。

7.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調查兩個河口水域的水母類動物類群(甲、乙)的種類組成及其數量

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撈網(網口內徑50cm,網身長145cm,網目孔徑0.169mm)各隨機取樣3

次,調查結學如下表!單位:個):

IW]

種種種種種種種種種種10

123456789

樣5111421

000

本15052210

樣5321421

000

本22033122

樣4221321

000

本38005901

樣341412112

0

本1302005152

樣361413112

0

本2500120471

樣351312111

0

本3408516269

下列關于甲、乙兩個類群之間物種豐富度和種群密度的比較,正確的是()

A.甲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2的種群密度小

B.甲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4的種群密度大

C.乙類群的豐富度大,物種7的種群密度小

D.乙類群的豐富度小,物種10的種群密度大

解析:選C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物種的種類越多,豐富度就越大,故

乙類群的豐富度大于甲類群。種群密度是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的個體數。甲類群和乙類

群相比,甲類群中物種4的種群密度小,乙類群中物種7的種群密度小。

8.鱷魚常爬上岸來躺著不動,并張開口讓一種小鳥吃口腔內的小蟲,當敵害來臨時,鳥驚

飛,鱷魚逃走。下列有關上述生物之間的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敵害與鱷魚之間屬于捕食關系

B.鱷魚與小蟲之間屬于寄生關系

C.鱷魚與小鳥之間屬于種間互助關系

D.小鳥與小蟲之間屬于競爭關系

解析:選D由“敵害來臨時,鱷魚逃走”可判斷,敵害可能是鱷魚的天敵,二者具有捕食

關系;小蟲生長在鱷魚的口腔內,二者可能屬于寄生關系;小鳥吃寄生在鱷魚口腔內的小蟲,當

敵害來臨時,鳥驚飛通知鱷魚敵害來臨,屬于種間互助;小鳥與小蟲之間屬于捕食關系。

9.如圖為甲、乙、丙三種生物的種群密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已知甲和丙之間沒有能量傳

遞,則甲和乙、乙和丙的種間關系分別是()

C.寄生、競爭D.捕食、互利共生

解析:選D由題圖可知,乙和丙表現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則乙與丙之間為互利

共生關系;甲和乙表現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故甲和乙之間為捕食關系。

二、非選擇題

10.下圖所示為4組生物:A.根瘤菌與豆科植物;B.大、小兩種草履蟲;C.狐與兔;D.細菌

與噬菌體的種間關系示意圖(縱軸表示個體數,橫軸表示時間)。請據圖回答問題。

(1)判斷A?D4組生物對應曲線:

A,B,C,Do

(2)造成圖②現象是由于o

(3)圖④與②所示關系結果不同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4)若4種種間關系中的b死亡,對a有利的是。

(5)在A、B、C、D4組生物中,對a、b兩種群的生存和發展都有利的是。

(6)若狐死亡,則兔的發展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解析:根據圖形分析,一般來說構成共生關系的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是一致的;捕食關系中

兩種生物的數量交替消長。雖然捕食對被捕食的個體不利,但捕食有利于兩種群的進化和發展;

在競爭關系中,生存能力強的個體數量將增多,生存能力弱的個體會減少或被淘汰;寄生關系中

可能使宿主數量減少,但一般不會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⑴③②①④

(2)競爭使大草履蟲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會使寄主全部死亡

⑷②④⑸A、C

(6)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向穩定

提能練

一、選擇題

1.生長于四川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冷箭竹是大熊貓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種竹子可成片生長

為竹林。竹筍位于竹林最下層,幼竹位于中層,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層。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長有

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長有較多的其他植物。從群落的空間結構的角度來看,

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竹筍、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結構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結構特征

C.竹筍、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構成了一個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結構,也具有水平結構

解析:選D首先明確,群落的空間結構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種群占據不同的空間,使

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冷箭竹的竹筍、幼竹、成年竹屬于同一個物種(或種群),不存在群落

的空間結構。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長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長有較多其他生

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結構,也具有水平結構。

2.沙漠中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都以植物種子為食。嚙齒動物喜歡取食大粒種子,螞蟻偏愛小

粒種子。在該生態系統中,大粒種子植物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科研人員利用3

年時間,在某一實驗區域內進行了嚙齒動物的有無對螞蟻數量影響的相關研究。下列有關分析正

確的是()

A.在該生態系統中,螞蟻和嚙齒動物之間沒有競爭關系

B.在該生態系統中,螞蟻與小粒種子植物是寄生關系

C.移走全部嚙齒動物后,螞蟻的數量會先增加然后維持相對穩定

D.嚙齒動物可通過植物間的競爭對螞蟻的數量產生影響

解析:選D沙漠中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都以植物種子為食,且兩者生活空間相同,說明螞蟻

和嚙齒動物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螞蟻和嚙齒動物與植物之間是捕食關系;由于嚙齒動物喜歡取食

大粒種子,大粒種子植物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移走全部嚙齒動物后,大粒種子

因為被捕食強度大幅下降而使大粒種子植物數量劇增,小粒種子植物占劣勢,進而導致螞蟻的數

量減少。

3.某地土壤中小動物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如下表,以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土層物種數個體總數

0?5cm1179

5?10cm420

10?15cm313

A.表中的信息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

B.不同土層中小動物的分布與光照無關

C.不同土層中的小動物都是消費者

D.土壤中某種小動物個體總數下降則該地物種豐富度隨之下降

解析:選A表中結果顯示,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的土層中分布有不同種類的物種,這體現了

群落的垂直結構;不同土層中的小動物分布與光照有關;小動物不一定都是消費者,如土壤中的

蚯蚓是分解者;物種豐富度是指物種數目的多少,某個物種的個體數量減小,只要該物種不消失,

就不會影響物種豐富度。

4.如圖表示某地域中以濕度和溫度為變量,描繪出的兩個種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圍。下列有

關敘述正確的是()窗

A.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存在的只是競爭關系

B.甲種群在該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8

C.濕度和溫度相互作用是種群數量變化的決定因素ES3

D.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溫度(P,)

解析:選D由坐標圖可知,甲種群生活在相對低濕度、低溫環境中,乙種群生活在相對高

濕度、高溫環境中,因此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

二、非選擇題

5.在燒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燒杯中的枯草桿菌以其中的有機物為食,過幾天后放入

大草履蟲,再過一段時間后,放入雙小核草履蟲,它們均以枯草桿菌為食。三種生物在浸出液中

(1)枯草桿菌與草履蟲之間構成關系,兩種草履蟲之間又構成關系。

(2)A、B兩條曲線分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種群數量變化的情況。

⑶曲線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線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是不同的兩種生物,它們都以枯草桿菌為食,因此大草履蟲

和雙小核草履蟲之間是競爭關系,而不是種內斗爭關系,枯草桿菌與草履蟲之間是捕食關系。根

據題意可知,曲線A表示枯草桿菌種

群數量變化情況,曲線B表示雙小核草履蟲種群數量變化情況,曲線C表示大草履蟲種群數

量變化情況。

答案:(1)捕食競爭(2)枯草桿菌和雙小核草履蟲(3)雙小核草履蟲與大草履蟲爭奪食

物,前者占優勢,適者生存,后者被淘汰(4)大草履蟲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桿菌為食,導

致枯草桿菌種群數量減少

6.(2016?濰坊一模)小型動物線蟲普遍存在各類土壤中,其類群和數量極豐富,被看作是

生態系統變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濕地的三個群落中土壤線蟲調查結果如下表所

z5:

線土層植物寄生

腐食線蟲食細菌線蟲

濕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