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三高考歷史一輪課時練習: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單選題)1.新文化運動對孝德批判源于一篇文章《非孝》,該文作者原本是一個堅定的儒學衛道者。但經歷了母親患病后,父親認為母親已是必死之人,不必再花錢去治療,父親的冷漠讓他萬分失望,他一方面想幫助母親治病,又不想違逆他的父親,他整個人發生了轉變,他在文章中指出,傳統的“孝”是一種不自然的、單方面的、不平等的道德。由此可見,該文章的主旨是(

)A.反對奉養父母和養育之人 B.否定儒學倡導的倫理道德C.猛烈抨擊尊孔復古的逆流 D.總結辛亥革命的歷史成敗2.圍繞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人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新青年》是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鋒”;有人強調“自從這次世界大戰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國,就釀成現今的文化運動”;也有人指出“五四運動確可算是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由此可知,當時(

)A.新文化運動研究逐步深入 B.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響C.中西方文化實現全面融合 D.新文化運動的性質難以判定3.這場運動源于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這場運動是(

)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國民革命 D.一二·九運動4.民國建立后,部分知識分子繼續探求救國之道,于是有了新的覺悟——“變革政治,首須變革社會,變革社會,首須變革人心。”為此,他們發動了(

)A.二次革命 B.護國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5.陳衡哲出身縉紳之家,后留學美國,成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憶清末初讀林紓翻譯的小說《不如歸》時,因其所言情事類似從小背誦的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類成分的新文類就很難戚戚于心”。這一材料說明(

)A.思想啟蒙需要長期復雜的歷史過程 B.新文化運動借傳統文化宣揚新思想C.古典文學蘊含大量婚戀自由的主張 D.社會環境對人的觀念具有決定作用6.中國近代某一時期,“德先生”、“賽先生”、“婚姻自由”、“婦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常常見諸于報刊雜志,這主要是由于(

)A.清政府推行新政 B.同盟會宣傳革命C.新文化運動興起 D.國民革命的影響7.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有學者側重于從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演變歷程分析,也有的側重于從1915年前后各種主客觀因素分析。據此可知(

)A.新文化運動的起因難有定論 B.歷史縱向分析法更加深刻C.歷史研究可從多個角度開展 D.歷史橫向分析法更為全面8.有人指出“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為此高舉起的大旗是(

)A.“民族

民權

民生” B.“自強”“求富”C.“民有

民治

民享” D.“民主”“科學”9.《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青年雜志》第1卷)提出:“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基于以上認識,引發的歷史事件是(

)A.戊戌維新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二次革命10.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論及新文化運動時認為中國政體的改變會帶來理念的改變,“故于辛亥革命之后,而繼之有文化革命社會革命之發動,亦勢之所必趨也。”材料意在說明(

)A.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必然性 B.近代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同步變遷C.文化革命前必有政治革命 D.新文化運動使辛亥革命最終完成11.孫中山在《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中寫道:“此種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這可以看出(

)A.孫中山準備對國民黨進行思想改革 B.孫中山對新文化運動認識存在局限C.新文化運動源于出版界人士的提倡 D.各階層投身新文化運動的熱情高漲12.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明確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后,袁世凱接連發布,“尊孔令”和“祭圣告令”。此時,康有為與陳煥章等人也籌建“孔教會”,公開叫嚷“中國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為?”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恢復傳統禮制的合理性 B.完善民主憲政的必然性C.引進西方制度的必要性 D.進行思想啟蒙的迫切性13.《青年雜志》創刊時宣布“批評時政,非其旨也”,提出“從事國民運動,勿囿于政黨運動”,否則成立民國便是“換個招牌”。《青年雜志》中的這些主張旨在(

)A.啟蒙思想,喚醒民眾 B.依靠人民,反對專制C.人民革命,救亡圖存 D.政治變革,推行民主14.新文化運動開始時,陳獨秀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在于它只是“一黨一派之所主張”,“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故今后的革命,要由“黨派運動進而為國民運動”。陳獨秀強調(

)A.革命成功后要注重開發民智 B.政治斗爭無益于解決國民需求C.國民須掌握辛亥革命領導權 D.喚起民眾的政治覺悟意義重大15.梁啟超在《五十年來中國進化概論》中指出:“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全人格的覺悟”的事件是(

)A.維新變法 B.新文化運動 C.國民革命運動 D.延安整風運動16.這場運動源于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人們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文中提到的“這場運動”是指(

)A.戊戌變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大革命17.新文化運動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但它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藝復興運動中強調的個人價值以及把個人與社會割裂的極端個人主義,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價值核心和精神動力。這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

)A.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B.民主共和制度已經得到確立C.宗法觀念比較流行 D.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已經喪失18.1916年,陳獨秀在《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三年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這表明新文化運動(

)A.源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 B.意在建立真正的共和國體C.推動了人們思想意識的覺醒 D.以科學與民主為重要旗幟19.《新青年》創辦早期,以進步知識青年為讀者對象,以西方近代文明為學習標桿,以思想啟蒙與社會革命為傳播內容,批判了國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號召“重估一切價值”,并確立與民主共和相適配的國家組織、社會制度與倫理秩序。可見,《新青年》創辦早期(

)A.找到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B.蘊含了進步與偏激雙重屬性C.使民主科學逐漸成為了社會共識D.正確反思了辛亥革命的不足20.1916年,陳獨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陳獨秀意在強調A.開展新文化運動必需與民眾結合 B.立憲政體不符合中國國情C.實現民主政治的前提是民眾覺醒 D.推行民主政治時機不成熟21.辛亥革命失敗后人們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由此,20世紀初中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發起了A.五四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新民主主義革命 D.國民革命22.五四新文化時期,學者杜亞泉主編的《東方雜志》、梁啟超主辦的《國民公報》等在傳播西方啟蒙知識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學理(自然科學原理),但對青年的影響卻遠不如宣傳簡明“主義”的《新青年》。這表明當時中國A.改良主張缺乏社會基礎 B.馬克思主義的開始傳播C.民主革命任務逐步改變 D.重塑國民性的時代要求23.陳獨秀在《袁世凱復活》一文中言道:“袁世凱之廢共和、復帝制為惡果,非惡因。吾國思想界不將此根本惡因鏟除盡,無數廢共和、復辟帝制之袁世凱,當然應運而生。”陳獨秀意在A.抨擊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為 B.強調思想解放的重要性C.強化民眾對民國政權的認同 D.指出制度建設的必要性24.在探究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時,激進民主主義者認識到,沒有合格的共和國國民沒有“多數國民”的覺悟,就不可能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而要造就合格的共和國國民,首先必使國民具有“國民之思想人格”。為此,20世紀初先進的中國人打出的旗號是A.變法維新 B.師夷長技 C.自強求富 D.民主科學25.1917年,一個叫楊睿的人,糾集一幫人成立靈學會,研究能與鬼魂溝通的奧秘,成為個整合西洋催眠術、東洋妖怪學、中國本土扶乩占卜術的大雜燴,自稱可以解決道德淪喪的問題,連黎元洪、嚴復都為之題詞。這表明當時A.封建迷信成為思想主流 B.思想啟蒙需要更加深入C.新文化運動成效不顯著 D.北洋軍閥意圖加強專制答案: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的新文化運動。據材料“他在文章中指出,傳統的“孝”是一種不自然的、單方面的、不平等的道德。”可知,該作者對封建倫孝理道德的痛恨,B項正確。據材料“他一方面想幫助母親治病,又不想違逆他的父親”可知,他是孝順的人,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猛烈抨擊尊孔復古的逆流,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總結辛亥革命的歷史成敗,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依據材料中時人說法不一的觀點可知,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有人認為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有人認為是受一戰的影響,有人認為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這說明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響,即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并沒有涉及其研究進程的深入,排除A項;材料信息反映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沒有體現中西方文化實現全面融合,而且“實現全面融合”的說法絕對化,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而非性質,而且新文化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其性質并不是難以判定,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根據材料“這場運動源于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及所學知識,可得知該運動發生于辛亥革后,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號以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新文學進行文學革命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A項正確;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國民革命的目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統一中國”,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一二·九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根據材料“民國建立后,部分知識分子繼續探求救國之道......首須變革人心”可得知是一場發生于中華民國建立后的思想文化運動,根據所學知識可得知1915年打出“民主與科學”口號的新文化運動爆發的原因在于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陳獨秀等認為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的束縛,故變革社會,首先需要變革人們的思想,即新文化運動,C項正確;二次革命是為了推翻袁世凱的專制統治,不是思想文化運動,排除A項;護國運動是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是思想文化運動,排除B項;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日本小說《不如歸》和中國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講述了類似的愛情故事,反對封建道德的束縛。根據材料可知陳衡哲強調閱讀外國書籍時,只有其中的故事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類似的故事時,才能更好的接受,并產生共鳴,否則難以接受。由此推出接受外來先進思想,實現思想啟蒙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A項正確;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與清末不符,排除B項;《孔雀東南飛》一首樂府民歌不能反映古典文學蘊含大量婚戀自由的主張,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明社會環境會影響人們接受外來思想,決定一次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6.C【詳解】根據材料中“德先生”、“賽先生”、“婚姻自由”、“婦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的信息可知,這些報刊雜志活躍在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C項正確;清末新政發生在20世紀初,在清政府統治的末期不可能在報刊雜志上出現這么多違背傳統的字眼,排除A項;“同盟會宣傳革命”也是發生在清政府統治末期,材料中的字眼不可能在報刊雜志上這么多地呈現,排除B項;國民革命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發生在新文化運動之后,不可能成為材料中字眼見諸報刊地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7.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學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這有利于多角度研究,更全面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起因,C項正確;A想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A項;BD項表述太片面,排除BD項。故選C項。8.D【詳解】材料“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體現的是除獨秀認為民眾的覺悟對民主政治發展的推動作用,為此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高舉起的大旗是“民主”“科學”,D項正確;“民族民權民生”是三民主義的內容,排除A項;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口號,排除B項;美國總統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9.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破壞共和政體,實際上是專制統治。陳獨秀等人掀起新文化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探索國家出路。B項正確;A是1898年,排除A項;C是1919年,排除C項;D是1913年,排除D項。故選B項。10.A【詳解】根據“中國政體的改變會帶來理念的改變”可知,錢穆認為近代中國的文化發展受政治變革影響,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必然性,A項正確;結合史實可知,并不是近代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同步變遷,排除B項;材料反映政治變革對思想理念的改變的影響,C項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C項;辛亥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新文化運動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排除D項。故選A項。11.B【詳解】從“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可以看出孫中山認為新文化運動的原因是出版界人士的提倡激發了人們的“天良”,沒有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真實原因,存在局限,B項正確;材料未提到孫中山要對國民黨進行改革,排除A項;C項是孫中山的認識,并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真正原因,排除C項;材料看不出各階層參與,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根據材料“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尊孔令......祭圣告令......孔教會......中國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為?”可知,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掀起尊孔復古的狂潮,是為帝制準備思想上的條件,說明當時中國需要進行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蒙,宣傳新思想,新文化,D項正確;恢復傳統禮制的合理性,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完善民主憲政的必然性,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引進西方制度的必要性,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3.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青年雜志》與新文化運動有關,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發動新文化運動,而“批評時政,非其旨也”表明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批判時政,還有更深層次的追求,陳獨秀等人認為中國的問題之所以得不到根本的解決,關鍵在于人們的頭腦仍然被舊思想、舊道德所束縛,因此他們主張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啟蒙思想,喚起民眾,A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依靠人民反對專制,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并沒有直接發動人民革命或政治變革,排除CD項。故選A項。14.D【詳解】根據材料中的“陳獨秀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在于它只是‘一黨一派之所主張’、‘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故今后的革命,要由‘黨派運動進而為國民運動’”信息可知,在陳獨秀看來,辛亥革命因缺乏民眾基礎而失敗,今后的革命一定要喚起民眾的政治覺悟,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革命過程中的事,而不是在講“革命成功后”如何如何,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探討革命成功需要民眾覺醒,并未提及“政治斗爭”、“國民需求”,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開始時,辛亥革命已經失敗了,陳獨秀不可能強調“國民須掌握辛亥革命領導權”,排除C項。故選D項。15.B【詳解】根據材料“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可知,1915年,新文化運動是在深刻反思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基礎上發起的,以反對舊文化,舊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為口號,以實現人們思想的覺醒,B項正確;維新變法是要在中國通過改良來推行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制度,排除A項;國民革命運動是國共合作,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排除C項;延安整風運動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16.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失敗后,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徹底批判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必要性,為解放民眾思想,以民主和科學為旗號,掀起了反專制、反愚昧的思想解放運動,即新文化運動,B項正確;戊戌變法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前,排除A項;五四運動并非源于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并非反對舊思想、舊禮教的思想解放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17.A【詳解】新文化運動雖然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但它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藝復興運動中強調的個人的價值和情欲以及極端個人主義,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以國家利益和命運為重的價值核心和精神動力,這是因為當時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A項正確;B、D兩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選A項。18.A【詳解】材料“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表明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由于反思辛亥革命失敗,A項正確;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9.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批判了國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重估一切價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青年》創辦早期蘊含了進步與偏激雙重屬性,B項正確;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逐步探索出來的,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C項表述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辛亥革命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材料沒有體現新文化運動對此的“正確反思”,排除D項。故選B項。20.C【詳解】依據材料“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可知實現民主政治的前提是民眾覺醒,C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民眾的覺醒,不是與民眾結合,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立憲政體不符合中國國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推行民主政治時機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21.B【詳解】依據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