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方法_第1頁
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方法_第2頁
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方法_第3頁
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方法_第4頁
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本文件規定了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的術語和定義、基本原則、工作流程、核算邊界確定、核算步驟與方法、質量保證、報告要求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食品制造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活動。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32150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GB/T32151.10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第10部分:化工生產企業GB/T3286.1石灰石及白云石化學分析方法第1部分:氧化鈣和氧化鎂含量的測定絡合滴定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GB/T3286.9石灰石及白云石化學分析方法第9部分:二氧化碳含量的測定燒堿石棉吸收重量法GB/T4754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標準HJ2013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576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942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總則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溫室氣體greenhousegas大氣層中自然存在和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能夠吸收和散發由地球表面、大氣層和云層所產生的、波長在紅外光譜內的輻射的氣態成分。3.2報告主體reportingentity具有溫室氣體排放行為的法人企業或視同法人的獨立核算單位。3.3食品制造企業foodmanufacturingenterprise指屬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14食品制造業的企業。23.4設施facility屬于某一地理邊界、組織單元或生產過程的,移動的或固定的一個裝置、一組裝置或一系列生產過程。3.5核算邊界accoutingboundary與報告主體(3.2)的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的范圍。3.6核算單元accoutingunit擁有多個生產經營活動場地或產業活動單位的報告主體將整個公司的資產設施按一定的邏輯(如公司組織管理結構、廠地分布、產業活動分類等)以及不重不漏的原則劃分為幾個空間上相對獨立、物料往來易于識別及計量的區塊。3.7碳源流carbonsourceflow流入或流出某個核算單元的化石燃料、含碳的原材料、含碳的產品或含碳的廢棄物。3.8燃料燃燒排放fuelcombustionemission燃料在氧化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3.9過程排放processemission在生產、廢棄物處理處置過程中除燃料燃燒之外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3.10二氧化碳回收利用carbondioxiderecycle由報告主體產生的、但又被回收作為生產原料自用或者作為產品供給給其他單位從而免于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3.11購入的電力、熱力產生的排放emissionfrompurchasedelectricityandheat企業消費的購入電力、熱力所對應的電力、熱力生產環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3.12輸出的電力、熱力產生的排放emissionfromexportedelectricityandheat企業輸出的電力、熱力所對應的電力、熱力生產環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3.13監測monitor3對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數據進行連續或周期性的評價,包括計量、測量、檢測等。3.14活動數據activitydata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生產或消費活動量的表征值。注:如各種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原材料的使用量、購入3.15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表征單位生產或消費活動量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系數。3.16碳氧化率carbonoxidationrate燃料中的碳在燃燒過程中被完全氧化的百分比。3.17全球變暖潛勢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將單位質量的某種溫室氣體在給定時間段內輻射強迫的影響與等量二氧化碳輻射強度影響相關聯的系數。3.18二氧化碳當量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在輻射強度上與某種溫室氣體質量相當的二氧化碳的量。注:二氧化碳當量等于給定溫室氣體的質量3.19許可排放限值permittedemissionlimits指排污許可證中規定的允許排污單位排放的污染物最大排放濃度和排放量。4基本原則4.1完整性包括所有核算和報告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4.2一致性能夠對有關溫室氣體排放信息進行公平的比較,采用統一的方法,界定核算和報告范圍、識別核算單元、進行數據核算等。4.3透明性發布公開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信息,包括計算公式、數據來源、活動數據與排放因子的選取與確定44.4準確性在保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選用更為精確的方法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盡可能減少排放量的偏差與不確定性。5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的工作流程報告主體可按以下步驟核算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量,見圖1:a)確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邊界。b)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具體包括:1)識別溫室氣體排放設施類別與溫室氣體種類;2)選擇核算方法;3)收集活動數據;4)收集或測算排放因子;5)將收集的數據代入計算公式得到各排放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6)計算與匯總溫室氣體排放量。c)核算工作質量保證。d)按照規定的內容和格式撰寫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6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邊界食品制造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核算和報告工作流程6報告主體應確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邊界和涉及的時間范圍。報告主體應以企業法人或視同法人的獨立核算單元為邊界,核算和報告其生產單元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生產單元包括主體工程、公用工程、輔助工程和儲運工程。其中,公用工程指發電、供熱等公用系統,輔助工程指污水處理系統等其他為生產線配套服務的系統,儲運工程指物料的存儲、運輸設施如儲罐、倉庫、轉運站等。核算邊界的確定宜參考企業設施和業務范圍及生產工藝流程。核算邊界應包括:燃料燃燒排放,過程排放,購入的電力、熱力產生的排放,輸出的電力、熱力產生的排放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其中,生物質燃料燃燒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應單獨核算并在報告中予以說明,但不計入報告主體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核算的溫室氣體范圍宜包括: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報告主體應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確定溫室氣體種類。在劃分核算單元的基礎上,報告主體可參考圖2分別以列表的形勢識別出每個核算單元的碳源流,并分為以下類別:a)流入核算單元且明確送往各個燃燒設備作為燃料燃燒的化石燃料部分;b)流入核算單元作為生產原料的碳酸鹽;c)流入核算單元作為生產原料或輔料的二氧化碳;d)流出核算單元的各類含碳產品,包括主產品、聯產產品、副產品等;e)流出核算單元且被回收外供從而避免被排放到大氣中的那部分二氧化碳;f)流出核算單元的其他含碳輸出物,如爐渣、粉塵、污泥等含碳物質。注:在核算單元內產生又全部在核算單元內被直接用作燃料或生產原料的食品制造企業分核算單元的碳源流識別示意圖見圖2。圖2食品制造企業分核算單元的碳源流識別示意圖77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步驟與方法7.1識別溫室氣體源與溫室氣體種類在所確定的核算邊界范圍內,對各類溫室氣體源進行識別:——宜按表1對各類溫室氣體源進行識別;——對7.5.1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應單獨識別。表1溫室氣體源與溫室氣體種類示意表(不限于)CO2CH487.2選擇核算方法7.2.1概述應選擇能得出準確、一致、可再現的結果的核算方法。核算方法包括兩種類型:a)計算:——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b)實測。7.2.2排放因子法采用排放因子法計算時,溫室氣體排放量為活動水平數據與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的乘積。7.2.3物料平衡法使用物料平衡法計算時,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用輸入物料中的含碳量減去輸出物料中的含碳量進行平衡計算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7.2.4實測法通過安裝監測儀器、設備(如: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CEMS),并采用相關技術文件中要求的方法測量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7.2.5核算方法的選用依據宜按照一定的優先級對核算方法進行選擇。選擇核算方法可參考的因素包括:——核算結果的數據準確度要求;——可獲得的計算用數據情況;——排放源的可識別程度。7.3選擇與收集溫室氣體活動數據報告主體應根據所選定的核算方法的要求來選擇和收集溫室氣體活動數據。數據的類型按照優先級,如表2所示。報告主體應按照優先級由高到低的次序選擇和收集數據。表2溫室氣體活動數據收集優先級高通過原始數據折算獲得的數據,如:根據年度購買量及庫存量的中9來自相似過程或活動的數據,如:計算移動源燃油消費量時可采低報告主體主要排放源活動數據及其來源如表3所示。表3報告主體數據及來源7.4選擇或測定溫室氣體排放因子在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時,應考慮如下因素:a)來源明確,有說服力;b)適用性;c)時效性。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獲取優先級如表4所示。表4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獲取優先級高低報告主體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的來源作出說明。7.5計算與匯總溫室氣體排放量7.5.1概述報告主體應根據所選定的核算方法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均應折算為二氧化碳當量,見式(1+E購入熱,i-Rc02回收,i-E輸出電,i-E輸入熱,i)(1)式中:E——核算期內報告主體各核算單元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燃燒,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生產過程,i——核算期核算單元i的工業生產過程(污水處理過程除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污水處理,i——核算期核算單元i的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購入電,i——核算單元i購入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購入熱,i——核算單元i購入熱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Rc02回收,i——第i個核算單元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輸出電,i——核算單元i輸出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輸入熱,i——核算單元i輸出熱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7.5.2燃料燃燒排放7.5.2.1計算公式核算單元的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核算期內各種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按式(2)計算:式中:E燃燒,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ccj0Fj——核算期內第j種化石燃料用作燃料燃燒的消費量,對固體或液體燃料,單位為噸(t對氣體燃料,單位為萬標立方米(104Nm3——核算期內第j種化石燃料的含碳量,對固體和液體燃料,單位為噸碳每噸(tC/t對氣體燃料,單位為噸碳每萬標立方米(tC/104Nm3——核算期內第j種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二氧化碳與碳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i——核算單元編號;j——化石燃料類型代號。7.5.2.2活動數據獲取流入核算單元且送往各類燃燒設備作為燃料燃燒的化石燃料部分,不包括生產過程產生的副產品或可燃廢氣被回收并被本核算單元作為燃料燃燒的部分。燃料消耗量的計量應符合GB17167的相關規定,燃料燃燒活動數據應根據企業能源消費臺賬或統計報表確定。7.5.2.3排放因子數據獲取7.5.2.3.1化石燃料燃燒含碳量a)報告主體可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檢測燃料的含碳量,或通過自有滿足資質標準的檢測單位進行檢測。燃料含碳量的測定方法和檢測頻次應遵循GB/T32150-2015等相關標準。b)不具備實測燃料含碳量條件的企業,可定期檢測燃料的低位發熱量,并按式(3)計算燃料的含碳量:式中:ccj——化石燃料品種j的含碳量,對固體和液體燃料,單位為噸碳每噸(tC/t對氣體燃料,單位為噸碳每萬標立方米(tC/104Nm3Nchj——化石燃料品種j的低位發熱量,對固體和液體燃料,單位為吉焦每噸(GJ/t對氣體燃料,單位為吉焦每萬標立方米(GJ/104Nm3EFj——化石燃料品種j的單位熱值含碳量,單位為噸碳每吉焦(tC/GJ可采用GB/T32150-2015中的推薦值。燃料低位發熱量的測定方法和檢測頻次應滿足GB/T32151.10-2015等相關標準要求。不具備實測燃料含碳量條件的報告主體,低位發熱量可采用GB/T32151.10-2015的推薦值。7.5.2.3.2燃料碳氧化率燃料碳氧化率可采用附錄表A.1的推薦值。7.5.3生產過程排放7.5.3.1概述食品制造企業生產過程排放量等于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產生的散逸排放和使用碳酸鹽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計算公式見式(4): 式中:E生產過程,i——核算期核算單元i的工業生產過程(污水處理過程除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c02原料,i——核算期核算單元i的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投入生產過程產生的散逸排放,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碳酸鹽,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碳酸鹽使用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7.5.3.2添加二氧化碳產生的散逸排放7.5.3.2.1計算公式涉及向食品中添加二氧化碳導致的二氧化碳散逸排放量按質量平衡法計算,計算公式見式(5式中:Ec02原料,i——核算期核算單元i的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投入生產過程產生的散逸排放,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Qi——第i個核算單元添加的二氧化碳氣體體積,單位為萬標立方米(104Nm3PURc02,i——第i個核算單元添加的二氧化碳氣體的純度(二氧化碳體積分數以%表示;19.77——標準狀況下二氧化碳氣體的密度,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萬標立方米(tCO2/104Nm3ADi,p——第i個核算單元的含二氧化碳產品p的產量,對固體或液體產品,單位為噸(tcci,p——第i個核算單元的產品p的含二氧化碳量,對固體或液體產品,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噸(tCO2/tp——流出核算單元的含二氧化碳產品種類,包括各種具體名稱的主產品、聯產產品、副產品等;ADi,w——第i個核算單元的其他含二氧化碳輸出物w的輸出量,單位為噸(tcci,w——第i個核算單元的其他含二氧化碳輸出物w的含二氧化碳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噸(tCO2/tw——流出核算單元且沒有計入產品范疇的其他含二氧化碳輸出物種類,如不合格產品。7.5.3.2.2活動數據獲取報告主體應以企業臺賬、統計報表或相關結算憑證為依據,分別確定相關產品產量、含二氧化碳輸出物輸出量以及甲烷回收量等活動數據。7.5.3.2.3排放因子數據獲取a)二氧化碳純度二氧化碳純度獲取方法:1)報告主體可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檢測添加二氧化碳的純度,或通過自有滿足資質標準的檢測單位進行檢測。2)不具備實測添加二氧化碳純度的報告主體,可根據所二氧化碳供應商出具的符合相關規范要求的檢測報告獲取。b)二氧化碳含量報告主體應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檢測含二氧化碳產品及其他含二氧化碳輸出物的二氧化碳含量,或通過自有滿足資質標準的檢測單位進行檢測。7.5.3.3碳酸鹽使用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7.5.3.3.1計算公式碳酸鹽使用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據每種碳酸鹽的使用量及其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計算,見式式中:E碳酸鹽,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碳酸鹽使用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j——單位碳酸鹽的種類,如果實際使用的是多種碳酸鹽組成的混合物,應分別考慮每種碳酸鹽的種類;ADi,j——第i個核算單元的碳酸鹽j用于原料等的總消費量,單位為噸(tEFi,j——第i個核算單元的碳酸鹽j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噸碳酸鹽(tCO2/t碳酸鹽PURi,j——第i個核算單元的碳酸鹽j以質量分數表示的純度,以%表示。7.5.3.3.2活動數據獲取每種碳酸鹽的總消費量等于用作原料等的消費量之和,應分別根據企業臺賬或統計報表來確定,不包括碳酸鹽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碳酸氫鹽或CO2-3發生轉移而未產生二氧化碳的部分。7.5.3.3.3排放因子數據獲取報告主體可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定期檢測碳酸鹽的純度或化學組分,并根據碳酸鹽的化學組分、分子式及C0-的數目計算得到碳酸鹽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碳酸鹽化學組分的檢測應遵循GB/T3286.1、GB/T3286.9等標準。報告主體也可采用供應商提供的數據或參考附錄表A.1的推薦值。7.5.4污水處理過程排放7.5.4.1概述核算要求:a)報告主體廠內自建污水處理站污水應達到相應標準后排放,并且應達到許可排放限值;b)若報告主體與下級污水處理廠簽訂污水接收協議,則以監管部門批準的協議標準排放,并且應以批準的排放標準為許可排放限值。報告主體應滿足核算要求a)或b對報告主體廠內自建污水處理站在核算期內產生的溫室氣體進行核算。應先確定污水處理站處理過程中主要環節指標的進出口數值,原則上要求報告主體根據排污許可證中規定的指標,采用實測法,提供每日監測數據,根據月(周)平均值確定各指標的進出口數值。若報告主體不具備每日監測數據,優先選擇排污許可證執行臺賬記錄的各指標數據,結合污水處理過程主要環節去除效率推薦值(η)反向推導確定相應環節指標的進出口數值,去除效率推薦值(η)見附表A.3,如果計算得到進口數值低于實際進水數值,則應對污水處理站處理過程中主要環節指標進行實際監測得以確定。待主要環節指標的進出口數值確定后,根據公式(7)對污水處理過程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進行核算,所有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量均應折算為二氧化碳當量。報告主體廠內自建污水處理站污水處理過程排放計算公式見式(7):好氧,i 式中:E水處理過程,i——核算期核算單元i的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厭氧,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好氧,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其中生物脫氮工藝、水解酸化工藝都計入該環節進行核算,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化學氧化,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污水處理化學氧化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7.5.4.2污水厭氧處理排放7.5.4.2.1計算公式報告主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厭氧處理導致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厭氧處理導致的甲烷排放量計算公式見式(8);若報告主體中對產生的甲烷通過燃燒的方式進一步處理,則對甲烷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公式見式(8)。厭氧處理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公式見式(9)。則污水厭氧處理過程中總計算公式為: 式中:E厭氧,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厭氧-CH4,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甲烷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厭氧-C02,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不涉及對厭氧處理過程產生的甲烷通過燃燒方式進一步處理;E厭氧-CH4-C02,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包括厭氧處理過程產生的甲烷通過燃燒方式進一步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a)報告主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厭氧處理導致的甲烷排放量計算公式見式(9):=ECH4-污水,ixGtpCH4x10-3 式中:E厭氧-CH4,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甲烷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CH4-污水,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甲烷排放量,單位為千克甲烷(kgCH4GtpCH4式中:T0ty,iEFCH4污水Ri——甲烷的全球變暖潛勢(GWP)值。根據《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取21。的計算公式見式(10ECH4-污水,i=T0ty,i-si)xEFCH4一污水-Ri ——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甲烷排放量,單位為千克甲烷(kgCH4——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去除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kgCOD——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kgCOD——甲烷排放因子,單位為千克甲烷每千克化學需氧量(kgCH4/kgCOD——甲烷回收量,單位為千克甲烷(kgCH4)。b)若報告主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厭氧處理產生的甲烷通過燃燒的方式進一步處理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則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11)計算: 式中:E厭氧CH4C02,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包括厭氧處理過程產生的甲烷通過燃燒方式進一步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ECH4污水,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甲烷排放量,單位為千克甲烷(kgCH42.75——甲烷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折算系數。c)報告主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厭氧處理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12)計算:E厭氧C02,i=(T0ty,i-si)xEFCH4污水x1.83x10-3 式中:E厭氧C02,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不涉及對厭氧處理過程產生的甲烷通過燃燒方式進一步處理;T0ty,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去除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kgCODs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kgCODEFCH4污水——甲烷排放因子,單位為千克甲烷每千克化學需氧量(kgCH4/kgCOD1.83——二氧化碳折算系數。7.5.4.2.2活動數據獲取活動水平數據包括污水厭氧系統處理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y,i)、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機物總量(Si)以及甲烷回收量(Ri)。a)污水厭氧處理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y,i)數據獲取:如果報告主體有污水厭氧處理系統去除的COD統計,可直接作為污水厭氧處理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y,i的數據。如果沒有去除的COD統計數據,則采用公式(13)計算:TOWy,i=Wix(CODin,i-CODout,i) 式中:TOWy,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厭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去除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kgCODW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污水處理過程的污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采用報告主體計量數據;CODi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厭氧處理系統進口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濃度,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每立方米(kgCOD/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CODout,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厭氧處理系統出口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濃度,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每立方米(kgCOD/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b)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機物總量(Si)數據獲?。翰捎脠蟾嬷黧w計量數據。若報告主體無法統計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機物總量,可使用缺省值為零。c)甲烷回收量(Ri)數據獲?。翰捎脠蟾嬷黧w計量數據,根據報告主體臺賬、統計報表來確定。若無回收,可使用缺省值為零。7.5.4.2.3排放因子數據獲取甲烷排放因子采用公式(14)計算:EFCH4污水=BoxMCF 式中:EFCH4污水——甲烷排放因子,單位為千克甲烷每千克化學需氧量(kgCH4/kgCODBo——厭氧處理廢水系統的甲烷最大生產能力,單位為千克甲烷每千克化學需氧量(kgCH4/kgCODMCF——甲烷修正因子,表示不同處理和排放的途徑或系統達到的甲烷最大產生能力(Bo)的程度,也反映了系統的厭氧程度。對于廢水厭氧處理系統的甲烷最大生產能力Bo,優先使用國家公布的數據,如果沒有,可采用缺省值0.25kgCH4/kgCOD。對于甲烷修正因子MCF,食品制造企業可參考《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給出的推薦值0.7,具備條件的企業可開展實測,或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檢測。7.5.4.3污水好氧處理排放7.5.4.3.1計算公式有機物的平均分子式為C18H19O9[7]。在好氧處理過程中,微生物將污水中的有機物氧化為CO2,則污水好氧處理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采用公式(15)計算: 式中:E好氧,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其中生物脫氮工藝、水解酸化工藝都計入該環節進行核算,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E好氧分解,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代謝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好氧合成,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合成代謝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好氧內源呼吸,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內源代謝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E含氮有機物Co2,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含氮有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a)報告主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好氧系統處理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分為好氧分解代謝產生的排放和好氧合成代謝產生的排放。其中,好氧分解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16)計算:式中:E好氧分解,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代謝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Toth,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中取出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生化需氧量(kgBOD);0.45——二氧化碳折算系數。好氧合成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17)計算: 式中:E好氧合成,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合成代謝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Toth,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中取出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生化需氧量(kgBOD);0.90——二氧化碳折算系數。內源代謝呼吸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18)計算: 式中:E好氧內源呼吸,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內源代謝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Toth,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中取出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生化需氧量(kgBOD);0.35——二氧化碳折算系數。b)報告主體在生產過程中,污水中若有含氮有機物,含氮有機物在氨化反應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有含氮有機物的好氧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式(19)計算: 式中:E含氮有機物CO2,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含氮有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TO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去除的有機氮的總量,單位為千克(kg3.14——二氧化碳折算系數。7.5.4.3.2活動數據獲取活動水平數據包括污水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h,i),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去除的有機氮的總量(TONi)。a)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污水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中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h,i)如果企業有污水好氧處理系統去除的BOD統計,可直接作為污水好氧處理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h的數據。如果沒有去除的BOD統計數據,則采用公式(20)計算:TOwh,i=wix(BODin,i-BODout,i) 式中:TOwh,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處理過程中取出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生化需氧量(kgBOD);w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污水處理過程的污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采用報告主體計量數據;BODi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進口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濃度,單位為千克生化需氧量每立方米(kgBOD/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若有外部碳源投加處理環節,則將投加BOD濃度計入BODin,i;BODout,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出口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濃度,單位為千克生化需氧量每立方米(kgBOD/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注:若企業污水好氧處理系統前端有水解酸化工藝設施,則應從該設施提供進口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濃度(ib)好氧處理系統中去除的有機氮的總量(TONi)好氧處理系統中去除的有機氮的總量按公式(21)計算:]式中:TO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去除的有機氮的總量,單位為千克(kgw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污水處理過程的污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采用報告主體計量數據;TNi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進口污水中的總氮濃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ONHN)i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進口污水中的氨氮濃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ONON)i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進口污水中的硝態氮濃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TNout,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出口污水中的總氮濃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NHN)out,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出口污水中的氨氮濃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ONON)out,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的好氧處理系統中出口污水中的硝態氮濃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采用報告主體檢測值的平均值。7.5.4.4污水化學氧化處理排放7.5.4.4.1計算公式報告主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化學氧化處理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22)計算:E化學氧化,i=TOWc,ixx10-3 式中:E化學氧化,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化學氧化處理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TOWc,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化學氧化處理過程中去除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kgCOD——二氧化碳與碳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7.5.4.4.2活動水平數據獲取活動水平數據包括污水化學氧化處理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c,i)。如果報告主體有污水化學氧化系統去除的COD統計,可直接作為污水化學氧化去除的有機物總量TOWc,i的數據。如果沒有去除的COD統計數據,則采用公式(23)計算: 式中:TOWc,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化學氧化處理過程中去除的有機物總量,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kgCODW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污水處理過程的污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采用企業計量數據;CODin,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化學氧化環節進口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濃度,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每立方米(kgCOD/m3采用企業檢測值的平均值;CODout,i——化學氧化環節出口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濃度,單位為千克化學需氧量每立方米(kgCOD/m3采用企業檢測值的平均值。7.5.5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量7.5.5.1計算公式每個核算單元回收且外供的二氧化碳量按式(24)計算: 式中:RCO2回收,i——第i個核算單元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Qi——第i個核算單元回收且外供的二氧化碳氣體體積,單位為萬標立方米(104Nm3PURCO2,i——第i個核算單元的二氧化碳外供氣體的純度(二氧化碳體積分數以%表示;19.77——標準狀況下二氧化碳氣體的密度,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萬標立方米(tCO2/104Nm3)。7.5.5.2活動數據獲取二氧化碳氣體回收外供量應根據企業臺賬或統計報表來確定。7.5.5.3排放因子數據獲取報告主體可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檢測回收且外供的二氧化碳純度,或通過自有滿足資質標準的檢測單位進行檢測。7.5.6購入或輸出的電力、熱力產生的排放7.5.6.1計算公式a)購入電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式(25)計算:購入電,ixEF電 式中:E購入電,i——核算單元i購入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AD購入電,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購入電力,單位為兆瓦時(MWhEF電——區域電網年平均供電排放因子,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兆瓦時(tCO2/MWh)。b)購入熱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式(26)計算:購入熱,ixEF熱 式中:E購入熱,i——核算單元i購入熱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AD購入熱,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購入熱力,單位為吉焦(GJEF熱——熱力消費的排放因子,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吉焦(tCO2/GJ)。c)輸出電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式(27)計算:輸出電,ixEF電 式中:E輸出電,i——核算單元i輸出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AD輸出電,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i輸出電力,單位為兆瓦時(MWhEF電——區域電網年平均供電排放因子,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兆瓦時(tCO2/MWh)。d)輸出熱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式(28)計算:輸出熱,ixEF熱 式中:E輸出熱,i——核算單元i輸出熱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tCO2AD輸出熱,i——核算期內核算單元,輸出熱力,單位為吉焦(GJEF熱——熱力消費的排放因子,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吉焦(tCO2/GJ)。7.5.6.2活動數據獲取電力活動數據可采用企業和電網公司結算的電表讀數、報告主體能源消費臺賬或統計報表。熱力活動數據可采用熱力購銷結算憑證、報告主體能源消費臺賬或統計報表。a)以質量單位計量的熱水可按式(29)轉換為熱量單位: 式中:AD熱水——熱水的熱量,單位為吉焦(GJMaw——熱水的質量,單位為噸(tTw——熱水的溫度,單位為攝氏度(℃);20——常溫水的問題,單位為攝氏度(℃);4.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