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圖的表示方法_第1頁
中國古代地圖的表示方法_第2頁
中國古代地圖的表示方法_第3頁
中國古代地圖的表示方法_第4頁
中國古代地圖的表示方法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潤喆10300220029中國地圖史HIST119016.01PAGE1中國古代地圖中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與地圖的傳承摘要:地圖中對不同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是地圖的重要特征。本文列舉了部分中國古代地圖的自然地理要素表示方法,分析了不同時期不同種類地圖的表現特征,并引發對于地圖傳承性的思考。關鍵詞:古地圖表示方法符號傳承Abstract:Therepresentationsofthedifferentnaturalandgeographicalelementsofmaps,areimportantfeaturesofthemaps.ThisarticleliststherepresentationsofsomeofhistoricalChinesemap.Itanalyzestherepresentationsofmaps,whichareofdifferenttypesfromthedifferentperiods,andthinkofinheritanceofmaps.Keywords:historicalmap,representation,symbol,heritage總論地圖何時形成?這已經是個不可考的問題。早期的地圖或許是和文字同時期產生的。原始的人們把漁獵、耕作中的經驗用圖畫描述出來,但此時并沒有地圖。當這些圖畫逐漸被抽象成文字時,對文字和圖形的空間組合便構成了地圖。[1][1]盧良志,中國古地圖的起源,國土資源2007,10:61:63.宋代以前的地圖,存世量極少,“天水放馬灘地圖”、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漢初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漢初長沙國深平防區駐軍圖”等地圖中已經運用了很多抽象的符號來表示自然景觀和注記居民點。同時也有運用寫實的繪畫方式描述的地圖,如“市井圖”“寧城圖”等。隨著科技的發展,雕版印刷的出現,大量宋元時期的地圖流傳至今。同時宋元時期大量石刻地圖,至今依然保留在近千年前佇立的地方,為我們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遺產。宋元時期的地圖已經包括了今天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種類多樣。此時期地圖,不同種類地圖側重不同,圖中的標記也各不相同。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制圖工藝進一步發展,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范圍也不斷擴大。這一時期的地圖存世數量更多。此時期地圖的表示法又逐漸分化為兩類,一類較為寫實,山川皆按實際外形繪出,另一類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與后世的地圖符號更為接近。明代中期東西方交流發達,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生活。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極大地拓寬了中國人的眼界,也把西法制圖帶入了中國。雖然由于流傳范圍小,但西方的地圖繪制方法逐漸取代沒有很好的數學表示的和以“制圖六體”為核心的傳統中國地圖。清代的三大實測地圖,是用西方地圖繪制方法繪制的中國古地圖的典范之作。下面主要以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地圖為線索討論地圖上的地理要素表示方法、注記。宋代以前的地圖地圖由于其精細、傳抄困難,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前很少流傳至今。天水放馬灘地圖和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地圖,是極為少見的保留至今的宋朝以前的地圖。其發現的偶然和修復、辨識的困難不再贅述,但其僥幸保留至今,才使我們有幸得以一睹當時的地圖。1.天水放馬灘地圖天水放馬灘地圖包括兩個圖組,其中一號圖為二號圖左上部分的放大圖。[2]放馬灘地圖中注記符號比較抽象,刻線分別表示水系、道路和分水嶺,其表示方法精煉但相互之間不易區分。兩個夾住河道刻線的橢圓標記標記了峽谷關隘。二號圖中的亭狀物表示的是女媧廟[2][2]張修桂,當前考古所見的最早的地圖——天水《放馬灘地圖》研究,歷史地理,10:141:161.文字注記有在方框內和方框外兩種,方框內的為居民點,其余注記(河流、樹林、關隘、路程)均不加框。此種注記方式深刻地影響到了后世,在西方制圖方式傳入以前廣泛地得到使用。但放馬灘地圖的居民點注記并未分級,一概使用方框。在幾乎沒有有效信息的第五幅圖中,出現了閉合曲線繪制山峰的方法。然而這一符號并未正式應用在其他地圖中,應該是繪圖者后期才出現的繪制方法。2.漢初長沙國深平防區圖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三幅地圖,分別為地形圖(漢初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駐軍圖(漢初長沙國深平防區駐軍圖)、城邑圖。城邑圖毀壞較嚴重,很難辨識。地形圖中河流以較粗且不均勻的墨線繪出,道路以較細的墨線繪出。使用線條表示河流和道路,與放馬灘地圖類似,但其線條粗細以使得兩者能夠區分。用線條表示河流道路也得到后世地圖的廣泛應用。山脈使用內填充條紋的閉合曲線表示,圈出了山脈的大致范圍,其表示手法與現代地圖中的“等高線”類似。九嶷山附近為一大片弧形條紋填充的閉合曲線,表述了當地海拔較高、多山的特征。此種表示方法應該與放馬灘地圖第五幅圖有一定的關系,但沒有得到后世的傳承。九嶷山初明顯地繪制了有九個突出的筆架形圖形,用來表現山峰。此種方法在這張圖上無疑只是山脈表示方法的一種補充,但這種寫實表現方式卻得到后世的廣泛應用。這張圖中的文字注記仍然有是否為居民點的區別。居民點仍寫在框內,但有了初步的分級表示。縣一級用方框,鄉里使用圓圈。這種注記方法也得到后世的廣泛應用。其他文字注記主要為河流的名稱,注記位置為河流匯入干流處。另外泠水源頭有“泠水原(源)”字樣,山峰旁有“帝舜”的注記。駐軍圖為地形圖深平附近的放大,圖下部有方框,中間寫有“深平城”。河流采用與地形圖類似的方式類似,用粗細不均的線條表示。山則采用與放馬灘地圖五號圖類似的形狀()表示,同樣與今天等高線的表現方法類似。而不同山間用細線連接,表示山脈。虛線則表示道路。涂上有閉合的近似方形的細線,表示駐軍區域的界限。文字注記則有著明顯的軍事地圖色彩。較為方正的不規則圖形中注記XX軍,以表示軍隊駐扎位置。圓圈注記里一級的居民點和前居民點。而不在框內的文字,較多的記載軍隊駐扎區域內前居民點的情況,如“XX戶,今毋”、“XX戶,今不反(返)”。河流和山的名稱也有注記。與地形圖不同,除“大深水”以外,其他河流名稱都注記在河流靠近發源地的位置。由此可見,當時河流注記位置雖然在一幅圖中相對固定,但不同圖之間仍有不同。此外仍有部分道路里程的注記。宋元時期的地圖由于科技的進步,雕版印刷和石刻地圖的出現,宋元時期的地圖數量突然得到爆發。然而這些地圖卻逃不掉“精忘粗存”的境遇。宋元時期地圖種類很多,下面便舉幾個例子說明這些地圖的表示方法。禹跡圖、禹跡圖、華夷圖禹跡圖與禹跡圖為石刻地圖,河流用陰文線條表示,山用小三角表示,居民點似乎無符號標識,只有文字注記。禹跡圖中還用夸張的波浪條紋表示海洋。這兩幅地圖最引人注意的是密密麻麻的小方格,作為地圖的比例尺。這無疑是計里畫方的體現。這種小方格在經緯線出現前始終是中國古地圖中較為精確的地圖的必備要素,甚至到清朝末期還與經緯線同時成為繪制地圖的標準。華夷圖中并無計里畫方的小方格,但在北方明顯地表現出了長城。與前兩者不同,華夷圖正如名稱中所云,地圖周邊的注釋往往是周邊政權、民族的名稱概況。禹貢九州疆界之圖、禹貢山川地理圖四庫全書中六經圖的禹貢九州疆界之圖,正如圖名所表示的,這幅圖表現的主旨是“九州”的范圍。圖中采用雙線表示九州之間的界限,單線表示河流。九州的名稱用圓圈起來,同時還用方框注明“南越”地區。其他地名則沒有符號標識。此圖中也沒有特殊符號標注山、森林等自然景觀。而禹貢山川地理圖中九州山川實證總圖中,利用雙線中填充水紋表示較大的河流、湖泊、海洋,而長江下游用三條實線表示,這種表示手法是古代錯誤的“三江”概念導致的,故而涂上說明“三江實止一江”。粗實線表示其他河流,狀符號表示山,雙線表示九州界限。圓圈內的陽文注記為九州名稱,陰文注記為居民點(城市)名稱,方框內的為山川名稱。類似地,許多九州圖中都標記有九州的界限,其符號往往為雙線。然而這種表示方法也絕未固定。有些時候九州界限并未標注,有些時候使用粗線表示,更多時候和河流采用同一種表示方式,導致識別困難。可見此時雖然地圖中不同線條表示不同含義的現象已經出現,但往往還是需要依靠地圖表示要點、黃河長江的特征流向和具體地名的位置才能判斷。而這種線條的含義也不如今天的地圖,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宋本歷代執掌圖宋本歷代執掌圖是中國第一部歷史地圖集。這套地圖雖然簡陋,卻清晰地標記出從傳說中的帝嚳到當代(北宋)時期的政治區劃。這套地圖對山川表現較為次要,表現方法依舊是線條表示河流、山用狀符號表示。但同時這套地圖使用雙線、粗實線的方式表示國、割據政權和大行政區劃的界限。在西漢郡國圖、東漢郡國圖等中,為了詳細表示郡之間的界限,中國地圖被分割成了若干島嶼狀,以表示相應范圍。文字注記方面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圈起來的文字標注國、郡、州、道等,對于縣一級的行政單位則用點和文字表示。契丹地理之圖契丹地理之圖是元代描述契丹地區的地圖。這幅圖用陰文標注重要地名,陽文表示山川名稱和其他地名。河流仍然用雙線表示,山則用寫實風格的山形圖畫表示。山上有狀符號表示山上植被情況。長城也用城墻樣式畫出。行政區劃圖和地區圖混一諸道之圖(元泰定刊本),顯示了南宋、金末期到元初的中國行政區劃。除元首都大都和上都采用如樣式以及(龜茲)外,均用圈內文字的方式表示整個中國行政區劃及部分周邊區域。圖中沒有表示山川。填充有水紋的閉合曲線表示湖泊。地方地圖和城市圖往往采取寫實的符號來描述相關景物。具體符號與契丹地理之圖類似。明朝到清朝末期的地圖明清時期,一方面中國傳統制圖工藝繼續發展,一方面受到西方現代地圖制圖技術的影響發展現代地圖。同時,隨著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等事件,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范圍逐漸擴大,繪制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大明混一圖大明混一圖是明朝初年繪制的、以中國內地為主體的世界地圖。主體為黃色,藍綠色粗細不同的線條表示河流,而黃河則用黃色線條表示。山用形如的符號表示。海洋中用水紋填充。(如)而這張圖中卻沒有繪制出橫亙北疆的長城,大概和這張地圖并非軍用有關。圖中既沒有經緯線也沒有計里畫方的格子。文字注釋上,地名都寫在不同的格子里,不同顏色表示“內”、“外”,方框的大小也能說明地名的級別。現在這幅圖上的地名被滿清統治者貼上了滿語的標簽。這張圖放棄了長期以來地圖中大量文字描述的現象,有了較高的地圖特性。這張地圖說明了早在西方傳教士進入我國以前,我國人民就已經對非洲、歐洲大陸有了一定認識,但同時也時刻體現著天朝上國的自大心理。九邊圖、三鎮總圖、榆林邊圖等明代由于外患不斷,長城作為軍事沖突的前沿修建有重重堡壘,駐扎著萬千雄師。由于長城沿線的重要防御作用,與九邊相關的邊境地圖是明代地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邊境地圖上除了地圖中最常出現的山、河以外,最重要的便是蜿蜒于整個北部邊境的長城。在不斷符號化、抽象化的同時,其繪圖也盡可能地展現出邊境地區的真實情況,如城池、關隘、堡的形狀城墻的數目,長城外的游牧民族的聚集位置和他們的房子的樣式1.如三鎮總圖中,則有和兩種符號,分別表示“把都住牧”和“車夷部落”。。單層城墻的城池堡壘用一個方框來標識,雙層城墻就改用雙層方框。關隘則常常繪制成心形樣式2如居庸關則繪制為1.如三鎮總圖中,則有和兩種符號,分別表示“把都住牧”和“車夷部落”。2如居庸關則繪制為。3.廣輿圖廣輿圖為中國最早刊印的、影響深遠的分省地圖集。此圖中用雙線表示大河,單線表示一般河流,山同樣用寫實方法表示。湖泊、海洋中都用水紋填充,沙漠用黑色表示。地名直接標注,沒有方框或者圓圈。廣輿圖中最早出現了“省文”(圖例),說明地圖表示方法當時已經得到了制圖者的重視。輿地總圖中并未表示出省界或者政權界線。廣輿圖上包括計里畫方的小格子。采用傳統方法明代的地圖,繪圖方式與宋元時期側重之處略有不同。明代地圖中政權、行政區劃界限相對不受重視,而軍事要素得到了較多的關注。清代仍有大量采用傳統測繪方式的地圖,其表示方法與明代地圖類似。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第一幅采用西方繪圖技術的世界地圖,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制。這張圖雖然投影、經緯線等是采用的西方地圖表示手法,但雙線表示河流、山脈采用寫實手法、地名標注方式,都與同時期中國古地圖風格相同。部分地區有用虛線表示的界限。與宋元時期地圖相似,坤輿萬國全圖上出現了大量的文字說明,對世界各個地區的概括、西方基礎地理知識做了介紹,并有數篇序、述、跋。對于地圖的抽象性,事實上坤輿萬國全圖并不比廣輿圖等地圖更好,但這幅圖標志著近代測繪技術測繪的地圖開始登上中國地圖的舞臺。清廷三大實測地圖康雍乾三朝是清代經濟發展的巔峰時代,這三朝也分別為歷史留下了寶貴的三幅采用近代地圖繪制方法繪制的實測地圖。康熙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十三排圖,是中國古地圖的巔峰。以康熙皇輿全覽圖為例,這幅地圖采用雙線表示河流,仍有一定寫實風格的狀標識表示山,小方塊表示縣級居民點,較大一點的方塊表示高級居民點,圓圈表示縣級以下的居民點。陸地邊緣采用陰影表示。長城以外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域軍用滿文標注,漢族聚集區以漢文標注。內地用虛線表示各省邊界,而滿蒙藏區的虛線,則非常有可能指的是道路。北部、西部均無國界,南部邊境省份的省界同時也時國界。康熙皇輿全覽圖中包括經緯線。清中后期地圖中常常把經緯線和計里畫方格子并用,也展現出西方近代繪圖技術逐漸替代傳統“制圖六體”為核心的制圖方式,成為地圖繪制的主流。地圖表示的傳承發展宋代以前的兩類地圖之間擁有一定的傳承性,兩類地圖的相似之處很多,其高度的抽象化、特殊的山峰表示方法,也說明和后世地圖之間的傳承性并不強。到底是什么導致先秦兩漢的制圖習慣改變,還是制圖方式失傳?恐怕只有進一步的考古發現才能得到答案。宋代以后的地圖擁有較強的傳承性,同一種要素的表示方法有一定的一致性。對于河流,往往采用單線、雙線表示,單線條往往有粗細變化,而雙線條間距也表征了河流逐漸變寬的特點。這一表示法從古至今一直在使用,傳承性很好。因為這一表示方法極為形象、簡潔。海洋和湖泊,往往采取留白或在其區域內繪制水紋表示。當彩色地圖出現后,不同的顏色也成為水陸分界的基本方法。康熙皇輿全覽圖開始的在陸地邊緣外繪制陰影,則是進一步發展得到的繪制方法。山脈自宋以來就采取近似寫實的方法表示。雖然時期不同、用途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