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乘法課題 1.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1) 總課時:1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頁例題和想想做做第1~4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2、使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系,能主動總結、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培養類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3、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激發探索計算方法、解決計算問題的興趣。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促進遷移。 筆算44×15行間巡視,了解學生計算情況。師:誰來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學生獨立計算,個別板演相互檢查,錯者說明原因。并相互說一說指名口答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出示例題:讀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什么條件和問題?2.啟發思考:要解決月星小區一共住了多少戶怎樣列式計算?教師板書:144×153.激勵探索你能用自己已有的筆算乘法的經驗獨立嘗試列豎式計算嗎?4.提問計算方法,并由老師板書計算過程及書寫格式。5.追問:為什么十位上的1乘144的積的個位與1對齊?6.總結算法師:今天學習的是三位數乘兩位數,(板書課題)你們能總結出計算方法嗎?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師生共同小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學生口答學生獨立嘗試列豎式計算,小組交流算法全班交流集體反饋,學生說計算過程指名學生口答相互交流計算方法指名口答 三、拓展練習 1、 筆算375×24=309×26=248×45=2、想想做做(2)錯誤原因(1)用2去乘時積的末尾應和十位對齊。(2)2沒有和中間的0相乘。(3)3成248的結果是744。3、想想做做(4)從表格中知道什么信息?怎樣求總價? 先做第一題個別板演相互檢查完成下面2題獨立完成指名回答并分析錯誤的原因觀察表格口答,填寫匯報交流結果 四、評價總結 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哪些知識?回想一下你是怎樣學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你想提醒大家計算時注意些什么? 五、作業設計 一、用豎式計算。52×157=456×23=二、一列火車有12節旅客車廂,每節車廂可坐114名乘客。這列火車一共可坐多少名乘客? 教學反思:1.2、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2)、 總課時:2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想想做做第5-10題和思考題。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2、能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進行相關運算,并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3、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學重點: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步驟 口算練習 32×350×943×232×30500×920×3432×3050×7060×80320×35×1104×900 口答結果 筆算練習 28×7645×207575×14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第二題怎樣計算?為什么?第二題運用簡便方法的給于表揚 學生獨立計算板演相互檢查并指出錯誤之處訂正 三、解決實際問題 1、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火車每小時行112千米,大約13小時行完全程,北京到上海的公路汽車每小時行105千米,大約12小時行完全程。告訴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鐵路長多少千米?公路長多少千米?你還能解決什么問題?2、第3頁(8)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月收入各是什么意思?3.思考題:(1)觀察題目,已經知道哪些數?(2)你覺得哪些方框里的數可以確定,根據是什么?(3)然后你又能知道哪些方框里的數? 理解題意指名口答獨立解答學生口答問題列式解答學生口答獨立解答觀察后指名口答獨立填寫并算一算填的是否正確全班交流 四、評價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進一步明白了什么?你還有哪些疑問? 五、作業設計 一、用豎式計算。254×78=29×164=二、解決問題。1、某超市今年一月份共用電325千瓦時。照這樣計算,今年大約一共用電多少千瓦時?2、某小學校園是一個長123米、寬89米的長方形。(1)校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2)為了擴建操場,要將校園的寬增加8米。擴建后的校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教學反思:課題 1.3、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總課時:3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5頁例題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4題。教學目標:1、讓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簡便算法,能正確的進行計算。2、讓學生經歷計算、比較的過程,初步感知積的變化規律,初步體會簡便算法的依據。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學重點: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教學難點:理解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的依據。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新課。 筆算:32×4050×33檢查練習情況。 獨立計算,板演交流計算過程。 二、自主探索,交流算理。 出示例題1、圖中告訴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百和苑小區有850平方米的草坪,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約釋放氧氣15克,這個小區的草坪每天大約能釋放氧氣多少克?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怎樣列式?板書850×15你會用豎式計算嗎?教師了解學生做題情況兩種方法對嗎?哪種簡便?為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組中說一說2、如果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約釋放氧氣20克,那么這個小區的草坪每天大約能釋放氧氣多少克?怎樣解決呢?積的末尾為什么寫2個0?如果草坪面積是800平方米呢?小結: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3. 試一試:白菜老師問:每天大約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要怎樣列式計算?850×20怎樣列豎式計算比較簡便?提問:積170的后面應該添上幾個0,為什么?指出:在簡便計算時,有幾個0不參加計算,就要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觀察圖學生嘗試練習豎式不同的學生板演學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交流在練習本上練一練。板演兩種做法。口答學生試一試獨立解決并全班交流生口答 三、鞏固練習。1.380×22170×60500×3018×4002、第5頁(3)怎樣計算的。3、第5頁(5)發現什么? 獨立計算口答過程介紹簡算得方法。填寫表格相互交流,匯報結果 四、評價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乘法題目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類題目如何計算?你還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設計 一、用豎式計算。20×360=90×107=二、將下表填寫完整。每筐千克數筐數總千克數番茄25180蘿卜30250青菜20130教學反思:課題 1.4、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練習 總課時:4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6頁想想做做第5-10題。教學目標:1.通過計算進一步掌握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計算方法及算理。2.通過對比計算,感知并歸納出乘數與積的大小的變化關系。3.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思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理解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的依據。教學難點:提高計算的速度以及正確率。教學步驟 一、創設比賽情境 師:今天我們來一個比賽,看看哪一組同學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學的最好。完成第6頁的第7題說說你是怎樣口算出結果的 學生在書上直接寫結果匯報交流口算結果和方法 二、乘數與積的大小變化關系 想想做做51、讓學生在書上填好答案。2、指明學生說出是怎樣計算的。3、和第一欄的兩個乘數比,后面的乘數分別有什么變化,積是怎樣變化的?你能發現什么規律?想想做做6你能用剛才發現的規律,很快地算出下面的算式的積各是多少嗎?匯報計算結果,說說你是怎樣算的?第8題的第1組:列式計算板演,其他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比一比上下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在書上填好答案。2、指名的學生說出答案,其他人注意聽他說的是否完整。3、同桌兩個人討論對比的結果,得出結論。學生直接寫結果,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獨立計算并比一比同桌相互交流全班匯報交流 三、解決問題 1. 第9題:讀題:從題目中你能知道什么?36噸廢紙能造出多少千克再生紙?怎樣列式計算?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計算?2. 第10題:想一想,方框里可以填什么樣的數,你是怎樣想的?還有不同的填法嗎?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告訴大家嗎? 生口答并列式計算互相交流指名學生口答并列式獨立填后,小組交流全班匯報交流 四、評價總結這節課我們練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乘數和積的大小變化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五、作業設計 一、用豎式計算。24×650=940×15=二、解決問題。1、一個長方形的操場,長120米,寬45米。這個操場的面積是多少?2、某果園的一塊長方形地里有200行果樹,每行40棵。這塊地里的果樹有多少棵? 教學反思:課題 1.5、練習一(1) 總課時:5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頁的第1-5題。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以及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計算方法。2.進一步提高學生計算乘法的正確率與計算速度,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發展學生的對數的觀察力和敏感度。3.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正確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以及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計算教學難點:提高學生計算乘法的正確率與計算速度。教學過程 一、整理算理 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以三位數和末尾有0的乘法,請哪位同學說一說三位數乘以兩位數要怎樣來乘。末尾有0的乘法要怎么乘。 獨立思考,舉手回答。 二、口算 創設比賽的情境,讓學生分組比賽選出“優秀小組”,同時選出“計算能手”。完成書上第7頁第1題。指名學生說出答案,并將其中兩題說出為什么這樣做。 在規定的時間內在書上完成口算。指名學生說出答案,其中20×50013×300指名學生說出計算的過程。集體訂正反饋情況。 三、豎式計算 260×1467×189說一說三位數乘兩位數是怎樣計算的?乘數末尾有0呢 1、在規定的時間內在隨堂本上完成。2、指名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3、集體訂正,反饋情況。4、在隨堂本上列豎式計算。5、指名學生口答 四、解決實際問題 1、練習一第3題怎樣算每小時出生的嬰兒數量?為什么用140乘60?2、第4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什么?京拉線的長度要怎樣算? 學生口答并獨立計算交流學生口答并獨立計算交流 五、評價總結這節課我們練習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要和大家討論嗎? 六、作業設計一、填表。乘數 395 46 234 78乘數 124 38 302 147積 二、解決問題。1、某小學四年級有8個班,平均每班45人。如果學校組織四年級同學看一場足球賽,已知每張門票16元,買足球賽門票要花多少元?2、一輛卡車裝了440袋大米,每袋大米重25千克。這輛卡車一共裝了多少千克大米?合多少噸? 教學反思:課題 1.6、練習一(2)總課時:6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第8、9頁內容。教學目標: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練習所學的計算知識,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2.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思維。3.體驗成功解決問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計算是細心的好習慣,應用所學的乘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提高計算的速度以及正確率。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調整一、用簡便方法計算4×7×250250×32125×64 獨立完成,同桌檢查,反饋情況。 二、解決問題 練習一81、板書題目。讀題:條件和問題各是什么?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說說你先算的是什么,然后算什么?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練習一91. 第一個問題要什么條件可以解決?需要先算出什么?2. 第二個問題要什么條件可以解決?比一比,這兩個問題在解決過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練習一12從題目中你知道些什么?1. 先算出每班分別購票,各需要多少?2. 三個班合起來購票,共需要多少元?3. 怎樣省錢,為什么?三、思考題1、用1234組成兩個數,乘積最大是多少?2、得出結論,兩個越接近的數,乘的的積越大。3、用5個數組成三位數和兩位數。 指名學生讀題目。在隨堂本上獨立完成。指名學生回答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學生口答板演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學生嘗試解決,小組交流 三、評價總結這節課我們練習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要和大家討論嗎? 四、作業設計一、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35×7×29×25×4125×16二、解決問題。1、水果店運來14箱蘋果和17箱橘子,每箱蘋果20千克,每箱橘子18千克。(1)運來的蘋果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千克?(2)運來的橘子比蘋果少多少千克?2、東明和華剛兩家批發市場以同樣的價格出售同一種品牌的洗發液。為了促俏,各自打出了優惠廣告(如下圖)。某小店要購進145瓶這種品牌的洗發液,應該選擇哪家批發市場? 教學反思:第二單元升和毫升2、認識容量和升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12頁。教學目的 使學生學會制作量器,通過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采用統一的容量單位的必要性。進一步認識容量單位“升”。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升”這個容量單位的大小,加深對“升”的認識。教學難點 容量單位1升的觀念的建立。教學理念 學生的數學學習離不開生活,選用學生生活中的學具,把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寓于其中,能使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充實,從而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教學過程一、認識容量1、出示兩個茶杯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茶杯,誰來說出哪個杯子里盛水多?3、說明:哪一個杯子盛的水多,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小一些。(板書:容量)4、出示兩個水壺5、你知道哪一個水壺的容量大一些嗎?(如果學生是通過觀察得到的結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樣來證實)6、你說舉舉例子來比較容量的大小嗎?(如家中的熱水壺跟水瓶比較)7、請同學們觀察在這個水壺中盛了多少水?8、想一想,你能說出這個水壺的容量是多少嗎?你是怎么想的?9、我們可以把這壺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10、小組活動,將一壺水分別倒入各自準備的水杯中。11、誰來說一說,這壺水有幾杯?12、同學們說的都不太一樣,大家覺得這樣說科學嗎?如果別人這樣告訴你,你能知道這壺水的容量嗎?13、因此,人們就給容量定出了統一的單位。二、認識升1、請同學們拿出從家中帶來的各種容器。2、請同學們分別在小組里交流一下你帶來的容器上標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單位?3、指名兩小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書:升或L)如果有毫升則向學生說明下面再來學習。(板書完整課題)4、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單位之一,那么,你認為1升有多少呢?小組交流一下。5、要想科學的認識升這個單位,我們先來認識這個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來測量液體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標著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6、現在,老師將一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中裝滿水,再將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發現什么?7、板書: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三、想想做做想想做做11、實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圖2、圖上的3個容器,哪個容量最小,最個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辦法比較嗎?3、指名生上臺操作。想想做做21、請每個小組將準備的杯子拿出來,先估計一下,哪個容量最大,哪個容量最小?2、接下來,請每個小組像剛才一樣實驗一下,你估計對嗎?3、指各兩小組回答:你們是怎樣做的?想想做做31、指名讀題2、指名口答。想想做做4你能估計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嗎?說說你的理由。拓展知識。關于升,你還知道什么?你還了解什么? 仔細觀察,回答問題。加深印象,說明理由。感受容量的含義。小組交流。探討1升到底有多少?說出思考過程 繼續認識升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3和14頁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自制量器的過程中感受并進一步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2讓學生估計一些常見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對自己的估計作適當解釋,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3讓學生用自制的量器測量一些液體的多少,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情境中提取的數學問題加以解釋和說明。4培養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并在探索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 感知1升有多少。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容量的估計能力。教學理念 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作為容器,培養對升的感受。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調整一、復習引入二、自主探究,實踐求知三、運用新知,展示能力四、解決問題,升華提高五、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提問:上節課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升可以儀用什么符號表示?(L)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升1、我們能不能自己做一個一升的量器?2、出示題目要求:做一個一升的容器,并分別標出1/4升1/2升3/4升(1) 分組合作,以組為單位根據手中的材料討論。(2) 每組選一人匯報可以怎樣做(3) 教師從中選出可行的方案(4) 動手制作,教師巡視,做好個別輔導提問。(1)請一個小組匯報你們制作的結果(2)有沒有不同的標法?4、用自己做的一升的容器來量一量。(1)量一升水,試一試能倒幾杯?提問:一升水能倒幾杯?你一天能喝幾杯水,有沒一升(2)估計桌上放著的一碗水比一升多還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升。1、 做想想做做第一題讓學生拿出帶來的容器,碗鍋,盆等全組同學一起討論,,估計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再量一量,看哪組的估計水平高。2、 解決白菜博士提出的問題(1)談話:在找幾個容器,先估計能盛多少水,再用自制的容器量一量(2)匯報估計和測量結果1、 做想想做做第二題談話:下面檢驗同學們的眼力怎樣讓學生讀書上的題目指名說說容器的名稱指名說答案,全班共同校對。2、 做想想做做第三題談話:知道了一升水有多少,想不想知道一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樣知道一升水的重量?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獲和體會同學們回家找一些容器,先估計能盛多少水,在實際量一量,向家長匯報。 學生回答容量的含義認識升棱長一分米的正方體容量是一升學生自主討論,通過議論,爭辯得出最優方案小組內適當分工,讓每個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學生將一升水倒入所帶的杯子里,小組內合作完成。讓學生把前面獲得的感受和經驗把一碗水與一升水進行比較,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再實際量一量,來驗證估計。用自制容器量一升水。把水倒入自帶的容器中,觀察水面的高度。觀察本組其他同學水面的高度學生估計并動手量學生各自判斷,做在書上學生自主發言 認識毫升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5到17頁教學目的 1、 讓學生認識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會進行升和毫升的單位換算。2、 在學生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養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學習作風教學重點 升和毫升的關系,以及對毫升有正確的感知教學難點 在操作的過程中對毫升理性的認識。教學理念 在生活中感悟升和毫升的關系,以及對毫升理性的感知教學設計 一課時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調整一、復習導入,喚醒升的概念二、觀察實驗,體驗1毫升的概念三、再次實驗四、生活應用五、小結延伸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一個容量單位升,一升有多少?升還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2、填空:下面的容器大約能盛多少水?在合適的答案下面打鉤(1) 電飯鍋(圖)1升 5升 50升 (2) 金魚缸(圖)3升 30升 300升 (3) 飲水機(圖)9升 19升 190升 1、 初步認識毫升。(1)揭示: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另一個容量單位毫升(板書課題)(2)交流:毫升在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你在哪里聽過或看過毫升?(3)出示例題主題圖,談話:這是老師在超市拍攝到的一些鏡頭,你能從中了解哪些信息?(4) 介紹:計量比較少的液體時,常用毫升作單位,毫升可以用符號ML表示(5) 小結:現在你對毫升這個容量單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呢?2、逐步體驗1毫升(1) 引導描述:現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毫升有多少吧,先猜猜看,你認為一毫升大約有多少呢?(2) 教師演示,這是一個長寬高都是一厘米的小正方體容器,里面盛滿了水,把水全部倒進這個量筒,可以看出這些水大約是多少?(一毫升)(3) 學生實驗:用滴管向小正方體容器里滴滿水,看看多少滴水大約是一毫升。(4)想象: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想象一下一毫升有多少。探索1升=1000毫升1、 實驗發現(1) 逐步出示1毫升10毫升100毫升500毫升的容器。裝滿水演示。(2) 交流:一升等于多少毫升?你是怎樣知道的?(板書:1升等于1000毫升)2、 感知體會。(做想想做做第3題)(1) 估測:下面每種飲料分別是多少毫升?(100毫升200毫升250毫升)(2) 計算: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一升?(3) 談談你的收獲活化毫升的知識1、 猜數游戲(1) 談話:下面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藥水,你能猜出來嗎?(2) 這是一只針筒,里面的藥水比10毫升少,猜猜,可能是多少毫升?同桌互相說一說。(3) 課件出示兩只小藥瓶,其中一瓶的藥水是10毫升,你能猜出另一瓶嗎?(4) 課件出示100毫升的藥水袋,說說這袋藥水有多少毫升嗎?3,估測實驗,做想想做做第2題4、做想想做做第4題獨立完成后交流想法5、閱讀你知道嗎讀后指名說體會拓展毫升的知識1、 提問,今天你學了什么知識?2、 倒100毫升飲料,實驗多少口喝完。再算算一口多少毫升。 學生用手勢或身邊物體表示一升學生在自己的本上選擇正確的答案。學生拿出搜集好的材料互相介紹學生充分自主的回答小組合作實驗,匯報實驗結果同桌互相交流讓學生寫在自己本上學生充分自主的發言讓寫在自己的作業本上,小組合作,對毫升有進一步的感知獨立填在書上 練習二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8—19頁。教學目的 使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升與毫升,了解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升與毫升的認識,并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教學難點 常見容器容量的估計。教學理念 加深學生對升和毫升的實際體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調整一、深化認識升與毫升二、升與毫升的換算三、估計容量 練習二、11、指名讀題2、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升和毫升的感受在書上連一連。3、集體訂正。讓做錯的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錯的。練習二、21、生獨立完成填在書上。2、指名口答3、集體訂正。練習二、31、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2、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練習二、4實物投影出示第四題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的這四個量杯,請幾位同學分別說一說它們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請每位同學思考,這4個量杯的水合起來比1升少還是比1升多?練習二、5出示第五題圖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選哪種容器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練習二、61、請每位同學默讀第六題的第一小題。2、明確要求后,請每個小組按照書上第六題的步驟做一個計量液體的器具。(小組操作,師巡視指導)接下來,請每個小組拿出課前準備的三個容器,先估計它們的容量,再用你們的器具量一量。小組匯報。 獨立完成。交流思考過程。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口答。小組操作。小組匯報 美妙的杯琴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0到21頁教學目的 1、 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容量知識科學的制作杯琴,并能演奏簡單的樂曲。2、 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 制作杯琴教學難點 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簡單的樂曲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挖掘數學中的美感。教學設計 一課時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調整一、激趣導入二、探索奧秘,制作杯琴 1、 導入語:春天萌動著希望,仿佛每一個生命都跳動著勃勃的生機,有著歡歌的喜悅,樹林里的小動物們就奏響了歡歌,舉辦了盛大的狂歡節。我們一起去看看吧。2、 出事課件。畫面呈現動物們群集樹林一處,個個手舞足蹈團團圍住歡歌發出地方的場面。畫面配音:吉他,架子鼓,電子琴等樂器發出的聲音融成一支支深受大家喜愛的歌。一個小朋友托著杯子向大家走來,什么話也沒說,在杯里倒了一些水,開始表演。大家入迷了。畫面停在這里。談話:你們覺得好聽嗎?想說點什么?3、 揭示課題1、 教師利用準備好的杯琴演奏樂曲。談話:老師剛剛學了一招,想不想看老師的表演。教師彈奏,學生聽。談話:看了教師的表演你發現了什么?產生了什么樣的疑問?2、 談話:我們通過實驗來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請你們先拿出質料不同的杯子,用量杯量同樣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擊杯子,聽聽發出的聲音是否相同。在這7個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敲一敲,你們會發現什么?3、:你們通過實驗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理,下面就小組制作杯琴。各小組完成后,選派代表展示。4、 作完成杯琴的制作。(1) 教師彈奏音1、2、3、4、5、6、7,學生聽音后根據音的高低加水或減水。(2) 小組選派一名成員做好每個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記錄,直到把音調好。5、 制作成功,集體合奏小星星。教師敲擊杯琴,學生合唱。指定幾人輪流敲擊杯琴,學生合唱。6、 總結:我們把這些敲出不同音的一組杯子叫做杯琴。三、編編唱唱,奏響歡歌1、 才藝大比拼。(1) 賽前布置,說明比賽規則(2) 小組排練2、 評選最佳才藝組,頒發獎狀四、知識大儲備1、 提問:上完這節課,你最開心的事情是什么?2、 閱讀你知道嗎,了解有關同樣發聲原理的樂器3、 結束語。 學生說說各自的見解學生可能:用的杯子是相同的,裝了多少水就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學生活動,發現音不同。學生活動,發現水越多,音就越高。學生將本小組的作品展示每個小組把本組的節目表演給大家看。讓學生說這節課所學內容 課題 3、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內容 國標本蘇教版第八冊P22—23頁P24想想做做第2~3題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聯系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2、 使學生在認識三角形有關特征的活動中,體會認識多邊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發展觀察能力和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教學難點 探究三角形較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原理教學理念 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培養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調整一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初步認識過三角形,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三角形?展示例題場景圖有三角形嗎?能想辦法做一個三角形嗎?巡視指導你是怎么做的三角形?展示做出的三角形并匯報過程與方法 回憶互相交流生活中的發現觀察,交流學生運用自帶材料獨立做一些三角形交流做三角形的方法:小棒擺、釘子板上圍、沿三角尺邊畫、用直尺在方格紙上畫、… 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點?能在本子上畫一個三角形嗎?介紹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討論交流(教師引導,明確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圍成的)獨立完成畫三角形 。 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和幾個頂點?想想做做”第1題提示:可先點點,后連線. 在畫出的三角形上標出各部分名稱交流: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和3個頂點獨立完成并標出三角形的邊、頂點和角 感受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要求:拿出教師指定的小棒,拼三角形,分別是:(單位:厘米)2、3、7;2、3、5;3、5、73、7、95、7、9哪三根不可以圍成三角形?哪三根可以圍成三角形?為什么同樣都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圍成,有的卻不行呢?比較它們的長度,你有什么發現?(提示:用2根長度的和與第3根比)用3、11、6厘米的小棒圍成三角形 分組操作并記錄每一種情況(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填)2、3、7;2、3、5;3、5、73、7、95、7、9分組計算、比較、分析交流結果(2根長度的和大于第3根時,能圍成,小于或等于時,不能圍成三角形)交流發現:你覺的剛才的發現該如何修改?引導小結:三角形的特征:較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自由練讀:三角 形的較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 練習課堂小結 出示以下長度的線段:(單位:厘米)5、6、7、8、9、11、12、15你能選擇三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獨立思考、選擇交流:各位同學是如何選的,并說明能拼成的理由。(答案有很多,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答案的不唯一,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體操。讀題、分析、判斷并交流(第2、3兩組都可以……)觀察交流(有三條:①學校—電影院—少年宮;②學校—少年宮;③學校—郵局—少年宮)(第②條最近;因為①、③兩條路線都與第②條圍成了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所以第②條最近。)互相交流 如果已經選了7、8,第三根是誰?“想想做做”第2題要求:獨立判斷并說明理由“想想做做”第3題: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分別怎么走?哪條路線最近?你能用剛學的知識解釋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認識?還有什么收獲? 課題 三角形的高教學內容 國標本蘇教版第八冊教科書P24例題、“試一試”P25“想想做做”教學目的 1、 讓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義,了解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內部作高)。2、 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學重點 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內部作高)教學難點 測量“人字梁”中哪條線段的長教學理念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還原數學的真實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調整引入新課講授新課理解“人字梁”的高測量“人字梁”的高理解三角形的高測量三角形的高鞏固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想想做做”第2題“想想做做”第3題“你知道嗎?”全課總結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有哪些了解?揭示并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高教學例題出示“人字梁”圖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圖中的人字梁有多高呢?會量嗎?指名在圖上指出從哪兒量到哪兒量人字梁的高實際就是量哪條線段的長?它和人字梁下面的橫梁在位置上有什么關系?量出這個人字梁的高巡視測量方法適當指導在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示范畫三角形的高,邊畫邊介紹三角形高的生成定義。結合黑板上的圖,揭示高、底的有關知識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可以畫一條高,那么從另兩個頂點也可以這樣作高嗎?教學試一試”:巡視測量方法指名口答共同校對師指圖1:它的高是從哪個頂點向對邊作的高?從另兩個頂點可以向對邊作高嗎?那么一個三角形有幾條高?演示作出另兩條高可以利用圖3對鈍角三角形的另兩條高,稍作介紹并演示。“想想做做”第1題巡視學生作圖情況適當提示:指圖3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誰能指出它的兩條直角邊?除了這兩條高,你還能畫出它的另一條高嗎?指名畫圖巡視檢查能隨便剪的嗎?要注意什么?為什么?你打算把高與哪根小棒的長度比較?為什么這個三角形的高比這根小棒短?提示: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所有線段中,哪條線段最短?邊提示邊畫示意圖?了解了三角形的什么特性?出示做好的三角形,指名拉,說感受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同桌交流: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等如果有見過的,可以讓其介紹討論、交流:互相在圖中指出起點、終點互相指所要量的線段(中間1條)與人字梁下面的橫梁互相垂直獨立測量人字梁的高交流測量方法以及人字梁的高觀察作圖過程交流:對三角形的高、底的理解。獨立閱讀書中的一段話,加深理解高、底的知識分組討論交流討論情況獨立量出每個三角形的高并記錄檢查訂正同桌互相指,并說明誰是誰的高(或底),明確相互依存關系觀察、交流:也可以作高。交流:有三條高獨立完成,展示交流畫圖方法直角三角形互相指出兩條直角邊(以第一條直角邊為底,高是第二條直角邊;如果以第二條直角邊為底,高就是第一條直角邊)獨立作圖,互相檢查獨立閱讀弄清題意交流對題意的理解:兩條邊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條邊)看圖、分析:與兩邊的小棒比較有困難。垂直線段最短獨立閱讀交流獲得的知識交流生活中的例子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 。課題 三角形的分類教學內容 教科書P26例題,P26-27“想想做做”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發現和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2、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體會探索圖形特征的一些方法,發展空間觀念。教學重點 會按角的大小給三角形分類教學難點 會按角的大小給三角形分類教學理念 通過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意圖復習引新揭示課題師生互動引導探索填表分析分類集合圖表示分類鞏固深化加深理解判斷猜一猜“想想做做”第1題“想想做做”第2題“想想做做”第3~5題“想想做做”第6題“想想做做”第7題 我們學過哪幾種角?小于平角的角有哪些?怎樣判斷一個角是銳角、直角或鈍角?揭示課題并板書:三角形的分類出示書中的6個三角形圖請仔細觀察這幾個三角形,它們各有幾個銳角、直角、鈍角?以第一個三角形為例指導分析并填表能按這樣的方法完成其他的嗎?誰能說說自己填寫的表格?指名回答出示放大的表格,根據學生回答填表觀察表格,你們認為這些三角形可以分為幾類?怎樣分?提問討論結果指名回答分成的三類三角形有沒有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處?根據它們的不同之處,可以怎樣分? 根據表格以及大家的分類結果,誰能說說什么樣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什么樣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樣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出示一個橢圓如果我們用這個橢圓表示三角形這個整體,你能把它分成幾部分?能寫出每部分名稱嗎?根據學生回答,解釋圖意: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判斷:①三個角都是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②有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③不管什么三角形都有兩個銳角。猜一猜:出示幾個只露出一個角(直角或鈍角或銳角)的三角形猜是什么三角形“想想做做”第1題提出練習要求是用比3個角嗎?如果不是,你是怎么比的?“想想做做”第2題組織交流檢查提問判斷方法“想想做做”第3~5題指名演示巡視檢查學生動手情況展示操作結果共同評議、校對“想想做做”第6題提出作圖要求巡視作圖情況展示學生答案提問:畫出的線段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想想做做”第7題提問作圖情況并小結 周角、平角、鈍角、直角、銳角鈍角、直角、銳角明確要求仔細觀察共同交流第一個三角形獨立判斷并填表小組交流相互檢查并訂正小組討論并交流獨立嘗試交流分類結果交流對圖意的理解獨立判斷交流判斷結果說明判斷理由猜測判斷交流獨立畫圖,用三角尺比,判斷交流各自畫的三角形的名稱獨立完成交流練習情況及判斷方法獨立完成操作交流動手情況及感受檢查錯的學生重新練習獨立動手畫互相交流檢查訂正觀察交流:是原來三角形的高獨立按要求作圖并交流檢查并訂正 選擇角的分類作為復習內容,是為了讓學生回憶銳角、直角、鈍角,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在研究三角形的分類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自主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分類知識,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組織引導作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讓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連一連等活動,促使學生不斷積累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表象,把概念和表象結合起來進行判斷。課題 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內容 教科書P28例題、“試一試”P29“想想做做”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2、讓學生學會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知識求三角形中一個未知角的度數。教學重點 探索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教學難點 探索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教學理念 通過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調整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自主探索獲取新知初步感知內角和180°實驗驗證自主探索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題“想想做做”第2題“想想做做”第3題“想想做做”第4題“想想做做”第5題“想想做做”第6題全課總結 請量出自己準備的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談話設疑:只要你們說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我能猜出第3個角的度數師生互動生說師猜請觀察自己手中的三角板它們是什么三角形?屏幕顯示同樣的三角形,指名指出角敘述:這三個角是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你知道三角板三個內角的和是多少度嗎?檢查學生活動情況指名說內角和提問:你發現了什么?三角尺的三個內角和是180°,是不是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驗證呢?(根據情況適當提示不同的方法)巡視指導了解學生實驗情況組織學生演示、交流結合實驗交流情況,提問:通過多次實驗,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嗎?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現在你能像老師那樣猜出角度嗎?出示“試一試”巡視個別指導提問:∠3多少度?你是怎么算的?(適當提問)請大家量一量,看看與算出的結果是否一樣?提出練習要求你是怎么算的?第三題還可以怎么算?為什么?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拼好后選擇不同拼法展示)哪些是拼成的三角形的內角?這些角分別是多少度?拼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結合學生回答,小結:任何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提出操作要求正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怎么算?對折后是什么圖形?內角分別是多少度?內角和呢?再對折后圖形有什么變化?內角分別是多少度?內角和呢?兩次對折出的三角形什么在變?什么沒變?出示教師用三角尺,與你們的三角尺比一比,誰的三角尺內角和大?提出練習要求它們各是什么三角形?你是怎么算的?比較兩種算法,你喜歡哪種?你有什么發現?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直角,結果會怎樣?那么一個三角形最多有幾個直角?一個三角形最多有幾個鈍角呢?為什么?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 用自己的三角形按要求操作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對照檢查(有異議的做好記錄)取出各自的三角板觀察交流(它們都是直角三角形)互相指三個角(認識內角,互相交流)學生計算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兩個三角板內角和都是180°)猜測并交流同桌討論匯報交流分組合作驗證三角形內角和交流實驗方法互相交流、提示同桌互相猜角度獨立完成∠3角度的計算并驗證獨立完成交流算法(從180°中依次去減)觀察交流:90°-55°=35°獨立動手實踐交流不同拼法小組中分別指出拼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并且說出它們的角度獨立計算,交流:拼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還是180°獨立按要求操作并填寫四個內角都是直角,內角和360°對折后是三角形,三個內角分別是:90°45°45°,內角和是180°再對折后是三角形,三個內角分別是:90°45°45°內角和是180°獨立完成角度的計算并交流判斷交流并說明理由獨立完成計算并交流討論交流:內角和會大于180°一個三角形最多有1個直角討論交流,匯報交流結果。 課題 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級第八冊P30、32頁教學目的 1、讓學生掌握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特征。2、學生能根據等腰三角形一個角的度數,求出其它角的度數。教學重點 學生掌握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特征。教學難點 根據等腰三角形一個角的度數,求出其它角的度數。教學理念 讓學生通過動手折、裁、剪、比,切身體會到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特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生。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教學意圖一、復習二、新授三、鞏固練習四、課堂作業五、拓展 三角形可分為哪幾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1. 學習等腰三角形知識。○1教師依次在黑板上畫三個等腰三角形,讓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畫的過程領悟等腰三角形的兩腰相等。○2剪一剪,做一個等腰三角形。○3讓學生討論等腰三角形的特征。○4總結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兩腰相等、底角相等,是一個軸對稱圖形。○5介紹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稱。2. 想想做做第2題。3. 想想做做第3題。讓學生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4. 判斷題。出示一組三角形。5. 學習等邊三角形。教師指出第2個圖形為什么既是銳角三角形,為什么又是等腰三角形。再引導學生觀察它還有什么特征。6. 剪一個等邊三角形。7. 探究等邊三角形的特征。1. 想想做做1。學生判斷哪個是等腰三角形,哪個是等邊三角形。2. 想想做做4。想想做做4、5、6⑴學生獨立練習。⑵同桌討論方法。⑶教師評價。一根12厘米的鐵絲圍成等腰三角形或等邊三角形,有哪幾種圍法? 學生口答學生觀察。依照書上第30頁剪出一個等腰三角形。學生通過對折、量角度等方法討論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學生匯報學生試著剪一剪,回答問題。學生畫出圖形的另一半,并說說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學生判斷各是什么三角形,為什么?學生發現三個角相等、三條邊相等。學生依照書上第30頁做等邊三角形。總結出三條邊相等,每個角為60度的特征。學生判斷并說出理由。學生根據要求畫出圖形。學生解答。 復習三角形的基礎理論。在操作中,暗示學生等腰三角形的兩腰相等。讓學生在操作中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鞏固軸對稱知識。鞏固新知。再次出現新知,由易到難。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考查學生掌握新知情況。把計算角度與應用題相結合。第四單元混合運算課題 4.1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總課時:教學內容:第35—36頁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第1--6題。教學目標:1、讓學生聯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并能用以解決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增強類比遷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獲得成功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學重點:掌握三步計算的運算順序教學難點:運用三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準備:掛圖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 復習鋪墊 (1)看誰算得又對又快:98-1880×9055÷5420÷620×3436+60100÷421×4030×800(2)說出先算什么,再計算。16×3+20560÷4×2 學生在作業紙上直接進行口算。集體核對。指名板演。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談話:興趣小組要開展棋類活動,王老師準備購買一些棋具。2、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能知道什么?3、問:你能幫王老師算一算:她一共要付多少錢嗎?你會列分步算式計算嗎?4、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5、提問:你能說出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嗎?6、談話:你能根據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綜合算式嗎?教師板書:12×3+15×415×4+12×3比較:和復習(2)有什么不同?7、小結:像這樣含有三步運算的綜合運算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 學生看圖說一說:(1)象棋一副12元,圍棋一副15元;(2)王老師要買3副象棋和4副圍棋。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嘗試列式計算。指名說算式。學生回答,明確數量關系、運算順序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指名口答算式。學生回答:復習(2)是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現在是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 三、探索算法 1、 出示:12×3+15×415×4+12×3(1)思考討論:先算什么?為什么?第一步脫式兩個乘積可以同時計算出來嗎?(2)小結: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運算要先算乘法,這樣的兩次乘法還可以同時計算。2、出示“試一試”:150+120÷6×5(1)思考討論:算式中有哪些運算?在這里除和乘連在一起,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校對答案。3、小結:今天學的含有加、減、乘、除的三步混合運算的式子應該按什么順序計算? (1)小組討論。(2)小組匯報。(3)獨立計算。獨立思考并交流。獨立計算。學生歸納并閱讀書上的結語: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鞏固應用 1、說一說、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題)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集體訂正。2、啄木鳥診所。(做“想想做做”第2題)說一說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3題)提問:比較每組兩題,你發現了什么?4、對比練習(做“想想做做”第6題)比一比這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互說。獨立做題。(1)獨立觀察、判斷、改正。(2)匯報、交流(1)獨立計算(2)比較,交流。(1)學生讀題,列式計算(2)比較條件、問題和計算方法。 五、總結評價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 六、作業設計 1、用遞等式計算。280÷70+15×818+94÷2×546×12÷83-7345÷3-25×42、一枝鋼筆28元,一本練習本2元,小華帶了100元,打算買2枝鋼筆和9本練習本,錢夠嗎?3、一輛快客3小時行駛了315千米,一輛普通客車4小時行駛了320千米,快客每小時比普通客車多行駛了多少千米? 教學反思:課題 4.2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總課時:教學內容:第37--38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5題。教學目標:1、讓學生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認真、細致的計算習慣。教學重點:掌握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難點:運用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準備:小黑板、口算卡片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復習鋪墊 1、口算練習卡片出示:30×1522×4025+2440×90012×40034×595-4820×4525×100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1) 300-120+25300-(120+25)(2) 120+25×4(120+25)×4(3)300-120+25×4300÷3+25×4提問:小括號在算式里起什么作用?含有小括號的式子要先算什么? 依次搶答學生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學生回答:可以改變原來算式的運算順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300-(120+25×4)(1)問:這道題中也含有小括號,該怎樣計算呢?(2)巡視指名多人板演(暴露錯誤)檢查板演題誰對誰錯?錯的錯在哪兒?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3)提問:通過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你對含有小括號的三步運算的運算順序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嘗試練習,把先算的部分畫出來分析交流:先算括號里的乘法:25×4再算括號中的加法:120+100最后算減法:300-220得80學生歸納得出: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在進行括號內或括號外的運算時,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減法,要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三、鞏固應用 1、說一說、做一做。(做“想想做做”第1題)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核對答案。2、 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2題)比較每組三題,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聯系,有什么不同? 同桌互說,獨立計算。口答出每題計算過程和得數。比較歸納 四、解決問題 1、“想想做做”第4題指名說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指導用線段圖表示題意,巡視檢查指名板演(盡量用綜合算式)巡視你是怎么想的?2、“想想做做”第5題指名板演(盡量用綜合算式)巡視 觀察情境圖,交流信息嘗試畫線段圖并交流獨立列式計算交流解題思路獨立列式計算交流解題思路 五、評價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認為自己哪些方面表現最好?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六、作業設計 1. 填空。⑴156×(84-39)÷60,第一步算(),第二步算(),第三步算()。⑵把671+29×4÷2的運算順序改變為先求和,再求積,最后求商。則原式變為()。2.用遞等式計算。24÷(45-185÷5)86×(72+147÷49)(184+56)÷(82-62)397+(504-432)÷183.同學們載樹,四年級載了36棵,五年級比四年級多載了22棵,六年級載的是四、五年級的總棵樹的2倍。六年級載了多少棵? 教學反思:課題 4.3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練習 總課時: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冊)第38頁“想想做做”第6—9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三步混合運算的計算。2、用三步計算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學重點: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教學難點:正確列綜合算式教學準備:小黑板等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復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習的是什么內容?在進行計算時,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2、結合回答指出: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也要先算小括號里的,小括號中的計算還要按照先乘、除,后加、減的順序3、揭示課題并板書: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練習 回答: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二、自主探究 1、“想想做做”第6題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怎樣求一共可以運多少箱?指名不同解法的學生板演集體交流解題思路2、“想想做做”第7題指名讀題,分析題意怎么求四年級比六年級少栽多少棵?先要求什么?3、“想想做做”第8題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邊長4分米的方磚”是塊什么樣的方磚?要求需要多少塊這樣的方磚,要先求什么?結合學生回答小結:要求需要多少塊這樣的方磚,先要求出鋪地的總面積和所用的每塊方磚的面積鋪底的總面積怎么算?地磚面積呢?指名板演:480×9÷(4×4)=270(塊)(也可分步)4、“想想做做”第9題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說明:二月份共生產22天不是說二月份只有22天,是說工人只做了22天,這里的天數與我們說的二月份28(或29)天不是一回事。分別提問兩個問題的解題思路還可以提什么問題? 獨立閱讀交流題目中信息思考交流獨立解題交流480÷3×(3+2)480÷3×2+480讀題交流分析簡單交流讀題交流收集的信息邊長為4分米的正方形地磚思考交流獨立計算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檢查訂正讀題分析明確題意讀題思考簡單交流互相說問題 三、評價總結 今天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嗎? 四、作業設計 1.遞等式計算。2400÷80-14×2108-(83+360÷60)2.列式計算。(1)25和40的積是163與87的和的多少倍?(2)一個數的8倍比54多10,這個數是多少?(3)甲、乙兩數和是149,甲數比乙數的8倍多5,乙數是多少?3.解決問題。(1)小麗原計劃12天看一本240頁的故事書。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看10頁,實際看完這本書需要多少天?(2)書法愛好者小軍有240張宣紙,一個星期(7天)用去了35張,照這樣計算,余下的宣紙還可以寫多少天?(3)王師傅3小時加工零件120個,照這樣計算,王師傅完成工作任務還需要5小時,王師傅一共需要加工零件多少個? 教學反思課題 4.4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 總課時:教學內容:第39—40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3題及“你知道嗎”。教學目標:1.讓學生聯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認識中括號,以及中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進行計算。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自主探索的興趣,獲得發現數學結論的成功體驗。3.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難點:掌握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準備:實物投影。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1) 84÷6+2×8(2) (84÷6+8)×2(3) 84÷(6+8)×284÷(6+8×2)2.小結計算順序。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談話導入,出示情境圖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匯報信息2.根據回答簡單板書相關數據,要求什么問題?3.求“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必須知道什么?4.巡視,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學生板演指名學生說說想法方法一:(8+6)×2=14×2=28(人)84÷28=3方法二:84÷(8+6)×2方法三:84÷[(8+6)×2]5.說明:要先算出美術組的人數,就要改變算式中的運算順序,這里光用小括號還不夠,還要用到中括號,指84÷[(8+6)×2]像這樣的括號就是中括號(說明中括號的寫法)揭示課題并板書6.談話:這時的算式中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你們說應該怎樣計算呢?有信心試一試嗎?7.提問:這里的中括號起到什么作用?在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應該按什么順序運算?8.總結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觀察情境圖,互相交流:航模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術組的人數是航模組的2倍,合唱組有84人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簡單交流解題思路獨立列式解答并交流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依次分析各式分析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方法二與問題存在矛盾練習寫中括號[]運用中括號自我改正,同桌互相交流改正后的算式學生先互相說說運算順序,再獨立完成計算。最后集體校對。學生嘗試概括運算順序。在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三、鞏固練習,不斷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題。2.做“想想做做”第2題。提問:通過每組三道題的計算和比較,你明白了什么?3.做“想想做做”第3題。從中你知道了什么?4.閱讀“你知道嗎?”,并組織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同桌相互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獨立完成,集體評講。(1)觀察每組的三道題,說說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2)各自計算,交流計算過程和結果。(1)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2)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3)交流時說說是怎么算的。學生閱讀,交流。 四、評價總結 這節課我們練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五、作業設計 1.計算。240÷[(68-53)×2]560÷[(12+8)×4]312÷2-24×4320-40×3+662.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⑴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后除⑵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后乘⑶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后乘3.東東看一本98頁的故事書,第一天看了25頁,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2倍。還剩多少頁沒有看?4.學校買來20套課桌椅,共用去1040元。已知椅子每把12元,桌子每張多少元? 教學反思:課題 4.5練習四(一) 總課時: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冊)第41頁練習四第1-4題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2.在比較中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小括號的作用,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以及靈活計算的意識和能力。3.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進一步體會估計對計算過程和結果作用。教學重點: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難點: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教學準備:小黑板等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估算練習 1.出示練習四第2題2.組織全班交流,說說理由。 讀題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 二、計算練習 1.脫式計算:練習四第1題要求:先說出每題的運算順序,再分別計算全班交流,統計正確率2.簡便計算:練習四第3題指名四人板演,全班交流指名說運算順序,并說說可以根據什么運算律改變運算順序 互相說,獨立計算針對錯誤,交流計算時的注意點獨立練習并交流互相檢查訂正 三、解決問題 1.練習四第4題從圖中你得到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估計李老師大約用多少錢?指名板演講評2.補充題:某廠開展節約用水活動。四月上旬前4天共節水190噸,后6天平均每天節水35噸。這個廠四月上旬平均每天節水多少噸? 觀察并交流信息獨立思考估計過程并交流獨立計算并交流列式計算互相檢查,訂正讀題思考獨立解答交流思路以及解題過程(評講反饋) 四、評價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作業設計 1.判斷(在括號里對的打“√”,錯的打“×”)⑴320與280的差除它們的和,列出綜合算式是(320+280)÷(320-280)。…()⑵(18×5)+(36÷12)去掉括號后,結果不變…()⑶所有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都是先乘除后加減。()⑷780+20÷5加上括號變成(780+20)÷5,運算順序發生了變化。……………()2.脫式計算。(160-312÷26)×6869-36÷3+25600÷(10+60÷2)26+14×(70÷5)3.簡便計算。125×13×(8×2)346+72+(128+54) 教學反思:課題 4.6練習四(二) 總課時: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冊)第42頁第5-8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小括號和中括號對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體會按運算順序計算的重要性。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思考。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奇妙,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積累解決問題經驗,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難點:正確計算、列式解題教學準備:投影、掛圖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計算練習 1.練習四第5題(1)指名三人板演第一組題檢查板演題提問:這一組題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它們各有怎樣的運算順序?它們的結果一樣嗎?(結合回答簡單小結)(2)第二組題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它們的結果會一樣嗎?(3)問:三步混合運算按什么順序算?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加、減法在中間時,兩邊的乘、除法可以怎樣算?有括號時,兩個小括號可以怎樣算?2.練習四第6題出示第一組題,另加一題:680+21×36-15 數相同、運算符號相同;由于有了括號,它們的運算順序各不相同(分說每題的運算順序),結果不一樣數相同、運算符號相同;括號的位置不同;它們的運算順序各不相同。結果可能不同討論、交流(運算順序……,類似情況不能混淆……)加、減法在中間時,兩邊的乘、除法可以同時算;有括號時,兩個小括號也可以同時算。獨立完成計算并交流 二、解決問題 1.練習四第7題(1)從題中得到了哪些信息?(2)這兩塊地的什么相同?什么不同?(3)“這個花圃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巡視)2.練習四第8題 閱讀,看圖,交流信息它們的長不同,寬相同獨立解題,交流思路說出兩種方法每一步的意思看圖,閱讀,交流信息并分析獨立列式計算互相交流每步的意思,加深理解 四、評價總結 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課題 5.1認識平行四邊形 總課時:教學內容: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43—45頁。教學目標:1、在聯系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平行四邊形,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2、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學會用不同方法做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能正確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能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3、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會畫高。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教學準備:課件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長方形,談話:老師手里問成的是什么圖形?教師移動成平行四邊形,談話:仔細看,現在圍成的是什么圖形?揭題: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揭題板書)2、教師談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平行四邊形嗎?談話:只要你善于觀察生活,其實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平行四邊形。出示掛圖(電動移門、樓梯扶欄、籬笆),你能從中找出平行四邊形嗎? 學生:長方形學生:平行四邊形生1:我們校門口的移動門上有平行四邊形;生2:一種衣架是平行四邊形;學生上臺指。 二、實踐操作、探究特點。 1、談話:同學們都認識了“平行四邊形”,閉上眼睛在小腦袋里想一想平形四邊形是什么樣子的?好,腦子里有平行四邊形樣子了嗎?如果老師讓你做一個平行四邊形,你準備怎么做?2、談話:誰愿意上臺來展示自己是怎么做的?3、談話: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自己面前的平行四邊形,它的邊有什么共同特點呢?4、交流匯報:師:你是怎么發現的?師:其他小組發現這個特點了嗎?你有辦法證明嗎?師明確:上下兩條邊稱為一組對邊,左右一組對邊,可以稱兩組對邊。(板書:兩組對邊)師規范語言:你指的是兩組對邊分別相等,是嗎?(板書)談話:其他小組發現這個特點了嗎?你有辦法證明嗎?小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5、教師在釘子板上圍“想想做做1“,判斷:“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為什么。” 學生思考。學生用手頭材料做,做完后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邊形的?”教師巡視指導。生1:我用釘子板圍;生2:我用小棒擺的;生3:我用方格圖上畫;生4:我是直接折的;生5:我是用剪刀剪的;小組交流:有什么發現?生1:我們小組覺得“上下兩條邊可能平行;左右兩條邊可能平行”。(師板書:互相平行)生1:我是看出來的,上下兩條邊延長后不相交;生2:我們的平行四邊形上下兩條邊延長后也不相交,我可以用畫平行線方法證明,左右也一樣;生3:我們可以用三角尺平移的辦法證明對邊是平行的。小組討論后提問并板書:兩組對邊互相平行。生3:我們小組發現兩組對邊都是相等的?師: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生4:就是上下兩條邊相等,左右兩條邊相等。生5:上下兩個小棒長度相等,左右長度也相等;生6:我上下拉出的都是3格,左右是2格,都是相等; 三、認識高、底。 1、談話:出示一張平行四邊形的圖,介紹: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上下對邊是一組平行線,你能量出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嗎?應該怎么量?把你量的線段畫出來。教師指導明確“平行線之間的垂直線段就是平行線之間的距離“。2、老師剛才發現,大家畫的垂直線段位置都不一樣,你們想想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線段到底有多少條呢?(一組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有無數條。)老師示范畫一組的垂直線段,說明:在平行四邊形里,一組對邊之間的垂直線段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而對邊就是底。3、學生自主看書上P44頁,說一說: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什么是底?4、師出示實物“平行四邊形”,指一指兩組底邊上的高。5、找出底邊上的高:(圖略)6、做書上試一試,量出底和高分別是多少?(1)先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條邊;(2)量出每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7、想想做做5 學生自己嘗試后交流。先指一指平行四邊形的底,再畫出這條底邊上的高,注意畫上直角標記。如果有錯誤,讓學生說說錯在哪里。 四、練習提高 1、談話:課一開始,老師將長方形一拉變成平行四邊形,現在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Brand KPIs for ready-made-food Du darfst in Germany-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關于建設和諧文化的幾個問題
- 綠地物業服務合同x
- 2025年員工聘用合同協議書(范本)示例
- 2025辦公室租賃合同樣本
- 《隔音排水瀝青路面》課件
- 《面試技巧與策略》課件
- 《智能客服系統發展概況》課件
- 2025設備租賃合同簡易樣本
- 《掌握高效學習之道:課件指引之路》
- 中山大學恙蟲病分析課件
- 高等數學重積分的應用6課件
- 鎮江看守所施工組織設計方案(第三次)
-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標準
- 醫院患者診療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應急工作機制制定應急預案XX醫院患者診療信息安全風險應急預案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生畢業論文——基于Web的醫院預約掛號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 T∕AOPA 0018-2021 直升機臨時起降場選址與建設規范
- 高考英語高頻688詞匯(核心版本)
- 涪陵榨菜集團盈利能力分析工商管理專業
- 35kv配電系統繼電保護方案設計(共33頁)
- 中國收藏家協會個人會員入會申請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