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區值、梅嶺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語文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揚州區值、梅嶺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語文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揚州區值、梅嶺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語文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揚州區值、梅嶺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語文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揚州區值、梅嶺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語文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揚州區值、梅嶺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語文考前最后一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積累1.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三,不僅成功樹立起中國智能手機的良好形象,而且改變了運營商和消費者對華為手機的認識。B.國產電影《流浪地球》取得近45.6億元左右的票房,原因是影片將親情、希望、家園完美地融合在一個科幻的故事里,強烈沖擊觀眾的心。C.優異成績的獲得,必須經過刻苦勤奮的學習而取得,學到了什么,取決于做了什么,不是老師教了什么。D.從《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這類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節目,讓人贊口不絕。2.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A.中國地名中有“山陰”“江陰”,因為“山南水北”為陰,所以“山陰”在山的南面,“江陰”在水的北面。B.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C.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即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其中上元節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D.《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首,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3.下面說法正確一項是()A.日常交際中,注重禮貌用語、講究措辭文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人分別用“告辭”,去到他家用“蒞臨”,送人出門稱“留步”,麻煩別人說“叨擾”。B.2018年是農歷戊戌年,按傳統說法是屬狗人的本命年。據此推算,2019年是農歷丁酉年,是屬兔人的本命年。C.“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牛郎織女》《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都是古代著名民間愛情故事。D.“桑梓”指故鄉,“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別稱。“撲朔迷離”“刮目相待”分別出自《木蘭詩》《論語》。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A.因為教書育人的巨大貢獻,于漪老師榮膺“改革先鋒”稱號。B.現在社會上好多年輕人找工作總是挑挑揀揀,這山望著那山高,總不滿意。C.這些經典之作,都是不刊之論,應該好好地閱讀。D.班主任王老師三顧茅廬苦口婆心,終于讓劉麗同學打消了輟學打工的念頭。5.在下列各小題的橫線上,寫出相應的詩文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__________,在河之洲。__________,君子好逑。(《詩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_。(《詩經》)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__________,__________?”(《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__________?(《陳涉世家》)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莊子》一則)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__________,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______)《漁家傲》)6.名著閱讀。(任選一題完成)(1)下面《水滸》中的兩個回目都體現了“合作”精神,請任選一個,簡要敘述其是怎樣合作的。①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第十六回)②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第四十回)(2)《西游記》里孫悟空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很多妖魔鬼怪的把戲都被他識破,但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比如在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中,他就將豹子精拋出的假人頭誤認為是師父的,好一番哭祭。請簡要概述孫悟空三次被騙的故事情節。二、閱讀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選自《資治通鑒》)(注)①文侯:魏國君主。②適: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澤的官。④中山:中山國。⑤擊:文侯的兒子魏擊。⑥任座:人名。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車乘的總稱,亦特指帝王的車,轉指帝王。B.戰國時趙、韓、魏三國的合稱。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大夫,戰國初,分晉各立為國,故稱。C.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D.外來的(人),與“主”相對。“上客”,即上等客人。2.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B.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C.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D.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文侯是個誠實守信的人,為了不違狩獵之約,棄宴親自前往。B.魏文侯堅持外交原則,曾惹怒了實力不弱的韓、趙兩國。C.針對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當做法,任座敢于仗義執言,體現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D.魏文侯一會兒“怒”,一會兒“悅”,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說,任座定會性命難保。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8.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題。(甲)河中石獸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乙)農夫耕田農夫耕于田,數息①而后一鋤。行者見而哂②之,曰:“甚矣,農夫之惰也!數息而后一鋤,此田竟數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難也。”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謬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④則不達也。”行者服而退。(節選自《渾然子》)(注釋)①息:呼吸。②哂:嘲笑;譏笑。③移時:不多時。④速:速度,快速。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閱十余歲(________)(2)爾輩不能究物理(________)(3)行者解衣下田(________)(4)且仆于田(________)2.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二石獸并沉焉/喘喘焉不能作聲B.沿河求之/乃子之術謬矣C.以為順流下矣/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D.山門圮于河/農夫耕于田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2)甚矣,農夫之惰也!4.請從甲乙文中各提煉出一個成語,然后說說兩文共同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9.閱讀文言文,完成小題天漢元年,遣中郎將蘇武與張勝、常惠使匈奴。單于使衛律召武,欲降之。律謂武曰:“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使牧羝①,曰:“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注釋:①羝:dī,公羊。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①明日復然(_________)②畔主背親(__________)③白單于(__________)④嚙雪與旃毛并咽之(_________)2.請用“∕”給下面一段話準確斷句。(斷2處)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單于使衛律召武,欲降之。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③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4.請結合選文內容分析,蘇武是一個怎樣的人?10.閱讀下面的記敘文,完成下列小題。大地的恩典杜懷超①江南,我時常遙望家鄉的那片竹林。②對于竹子,我處于一種遠距離的仰望或者審視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陣風,空行處唯有水聲一般漫漶過來:竹林深似海。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聲響,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隱語。③對于竹子,父親與我看法截然不同。父親是從一根竹扁擔開始與竹耳鬢廝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長扁擔,與父親時常糾纏在一起,使得父親瞬間有了擔山填海的力量,一種承擔著蒼茫大地的力量,養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親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膚挨著皮膚,骨頭連著骨頭,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間,我聽到了骨頭與竹節的竊竊私語聲。當然,父親總是默不作聲,至疼痛處他也只會咧嘴一笑。④我不理會父親對竹的迷信和虔誠。在我六歲開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紙上戰戰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筆后,棄筆逃離。但父親就像老鷹捉小雞般又把我抓回來。我老老實實地重新撿起竹毫,繼續在宣紙或者紅紙上描摹虔誠、圖騰和吉祥。⑤父親也完全不理會我的委屈,他只糾結我對竹毫的褻瀆和無知,以致多多年來,我一直在書桌前,挺直身子,堅守著對竹毫的執筆姿勢。父親呢,在門前的田疇上,種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條捆扎起來,做一柄掃帚,在曠野里掃蕩著秋天。⑥我是在歷史的河流里認識竹簡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簡是一座立體凝固的雕塑,在時間的刻刀里留下他們刀砍火燒的背影。父親不懂竹簡,即使竹葉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這不能阻止他對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習字的空閑里,他也會鄭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劃一番,那舉止與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廟宇般的神圣或對萬物生靈般的虔誠。確實也是,一行行端莊的文字,當我們給予它生命,誰能窺盡其中的叱咤風云?在竹簡深處,或者說在竹海深處,父親是無法窺知內部世界的,諸如竹子的暗語與象征,比如它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此父親是一片茫然。⑦父親要做的就是怎樣從文化的戰場轉移到生活的舞臺上。對文化他沒有發言權,而在生活的漩渦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從竹枝上取下一節,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線陀,紡麻線、棉線;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廚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時間,用上好的竹青編織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類。父親對竹席有著獨特的情懷。即使在農歷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憊與艱辛就會逃得無影無蹤。累了就和衣而睡,醒來則投入勞作。他侍弄莊稼、竹子的模樣和我在紙上寫生字沒有兩樣。在曠野里不停勞作、奔跑的父親,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風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陰里,凄風苦雨,冰刀霜劍都沒有折彎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發出鏗鏘的回音。⑧父親對竹子或竹制的事物,總是有著命里的熟稔和暖溫。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質拐杖,繼續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從老家來江南,看到我書房里擺放一盆花草,我告訴父親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為然。看著眼前纖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還有一絲輕蔑。文竹,文竹,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沒有春筍從大地深處,穿破一冬的禁錮,直刺云天的竹子。父親臨回老家時,居然在門前給我種上一叢竹子。⑨心情低谷時,我總會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親種的竹林。當竹子看我時,我不知道父親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樣地打量著我?父親曾對我說過,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間可長高一米呢,最終同大樹般高大,它還能開花呢。事實上,見過竹子開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認為竹子根本就不開花。父親說這話時發出罕見的嘆息聲。后來我才知道,竹子終身只開一次花,花上數年、數十年的時間積蓄,一朝迸發,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對著老家的方向,我淚眼婆娑。⑩我很少給父親買什么禮物,一是他會心疼我花錢,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來我給他寄去產于江南的禮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長的竹子提取原生態纖維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歡喜。父親一生愛竹,就讓竹子從他的手足、皮膚、血脈和骨骼出發,與父親融為一體吧。父親來電說,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啞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細傾聽的話,它還會和你一同呼吸呢!?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薩般的父親,直至生命深處,隨即竹濤涌來……1.聯系全文,說說文章第⑩段中“我”為什么給父親買了一套用竹纖維制作的衣物。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父親的形象。3.請從語言運用和情感表達角度賞析第③段畫線的句子。4.閱讀全文,說說你對文題“大地的恩典”的理解。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①大國氣質指的是一個大國基于其文化傳統和長期的行為特征而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個性、風范和氣度。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他的氣質是怎樣的呢?②中國的大國氣質中沉淀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中國是所有國家中有最長的連續歷史的國家。而且,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與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場不曾停息的長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較好的也只是接力賽。歐洲文明的發展就像是接力賽,第一棒是希臘文明,第二棒是羅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接著是近現代歐洲文明。可以說,中國的大國氣質中沉淀的歷史底蘊之深厚,是其他大國不能比擬的。這也使中國的大國氣質更穩定、更具有持續性。③中國的大國氣質包含著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特點。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極其豐富,中國哲學非常關注變易發展、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物極必反、整體聯系、生化日新等問題。中庸是中國傳統中最典型的思維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來的范疇。《論語》中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執兩用中,不走極端;二是無過無不及,避免偏執,追求平和;三是得時勿失,時不我待,追求時中;四是允執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則地折衷。中庸的思維方式至今對中國人都有重要影響。有序性與整體性密切聯系是中國哲學思維的基本特性之一。順序而生、循序而動是天人共有的規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萬物的和諧生成。所以,有序性的發展趨向是與和諧性的價值理想相協調的。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特點是塑造其大國氣質的重要因素。④中國的大國氣質隱含著中國人鮮明的行為方式。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它植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中國人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義,志以天下為芬”;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強調“失信不立”、“一諾千金”;強調“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強調“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這對中國的大國氣質形成都有重要影響,并體現在中國的大國氣質中。⑤從總體上看,中國所表現出來的大國氣質是:以和為貴而不愿樹敵,求穩而非激進,順勢而變而非逆勢而行。(摘編自熊光清《中國大國氣質的基本稟賦》)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一個大國的氣質與其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有關,與國民的思維特點和行為特征有關。B.中國是所有國家中有最長的連續歷史的國家,而且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場不曾停息的長跑。可以說,中國的大國氣質中沉淀的歷史底蘊之深厚,是其他大國不能比擬的。C.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特點和傳統中庸的思維方式聯系緊密,是塑造中國大國氣質的重要因素。D.從中國人獨特的行為方式中催生出獨特的價值體系,這對中國的大國氣質形成具有重要影響。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的論證結構采用了總分的形式,開篇先由“大國氣質”這一概念說起,從而引出后文對“中國的大國氣質”的分析論述。B.選文第二段用比喻、對比、引用的論證方法,闡述了其他大國不能比擬的中國大國氣質的獨特性。C.文章善用引證,大量的經典名言警句,為作者論證其觀點提供了充實而有力的論據。D.文章分別從歷史底蘊、思維特點、行為方式等三個方面逐層深入地論述了中心論點。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一個大國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長期的行為特征,那么它就談不上有什么大國氣質。B.如果沒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就無法形成中國的大國氣質,更談不上形成持續穩定的大國氣質。C.只有遵循順序而生、循序而動這一天人共有的規律,才能有天地萬物的和諧生成。D.“以和為貴,求穩,順勢而變”都是中國所表現出來的大國氣質。三、應用12.①假如你是學校讀書學會會長,你的好友小輝希望你推薦他參加讀書學會,但他卻又不太愛讀書,當他再次提出時,你該如何應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月10日起,大型專欄報道“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在各媒體推出,學校準備開展“中國力量,你我見證”的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請你積極參加吧!(擬寫標語)②老師擬開展宣傳語征集活動,請仿照上半句,并根據下列劃線句的內容將下半句補充完整。共和國的奮斗史詩,激蕩著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讀懂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見證中國人民一往無前、高歌行進的強大力量。上半句:走進祖國奮斗史詩下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設計活動)③中國力量體現在我國的方方面面,請你根據示例為主題班會再設計兩種表現方式。示例:科技進步我來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材料)④閱讀下列材料和表格,寫出探究結果。據我國文物學會計算,自1840年鴉片戰爭伊始,我國文物受損、流失嚴重。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國力日益強盛,追討海外流失文物成為全民行動,丟失的文物逐漸從其他國家返還回國,如下圖所示:(僅為部分數據)2011年3月2011年10月2015年4月2019年3月回歸文物14件322件200件796件探究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綜合性學習與寫作13.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年年歲歲,不同的人、物、景在不同的時間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體會與感慨。睹物思人,總會憶起那時、那景、那情……請以“又是一年時”為題,寫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提示與要求]請自選擇詞語,把題目補充完整可以大膽選擇你最能駕馭的文體進行寫作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抄襲是不良行為,請不要照搬別人的文章,

參考答案一、積累1、D【解析】

A.遞進關系顛倒。B.“近45.6億元左右”中“近”與“左右”語意重復,可刪去一個。C.句式雜糅,“的獲得”與“而取得”必須刪除一個。D.沒有語病。2、A【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文學常識。A項“山陰”應是山的北面,“江陰”應是水的南面。故選A。3、C【解析】

A.“蒞臨”指貴賓來到、來臨。出門送客說“慢走”,與客道別說“再來”,“留步”客套話,用于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B.2019年是農歷己亥年,是屬豬人的本命年。C.正確。D.“刮目相待”出自《孫權勸學》。4、D【解析】

D項“三顧茅廬”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用在句中不恰當。【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對具體語境中成語的運用正誤的辨析能力。要結合積累的成語來分析,在平時的學習中,首先我們對于遇到的成語要做好積累,其次是注意可以從詞義、詞語的感情色彩、習慣用法等方面進行歸納。成語常見的錯誤有:望文生義、褒貶不當、搭配不當、用錯對象、重復冗贅、謙敬錯位、自相矛盾、不合語境等。5、(1)擇其善者而從之(2)關關雎鳩窈窕淑女(3)輾轉反側(4)等死死國可乎(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6)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7)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解析】

默寫時,要注意“雎鳩、窈窕、輾轉、摶”幾個易錯的字形。寫完之后,要重新讀一下詩句,看有沒有張冠李戴的現象發生。6、(1)①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吳用利用酷熱難耐的天氣,知道趕路的楊志一行會口渴,于是設計讓白勝用欲擒故縱法在酒中下蒙汗藥,晁蓋等七人扮作棗販子在黃泥岡埋伏。楊志等人全被麻倒,眼睜睜看著生辰綱被劫走。②宋江和戴宗即將被斬,刑場邊一群乞丐、使槍棒賣藥的、挑擔的腳夫、客商都來搗亂,李逵率先動手,殺死了行刑的劊子手。客商中的兩人背起宋江和戴宗逃出刑場。這些搗亂的人都是梁山好漢。(2)第一次:孫悟空誤將三個變化的小妖認作豹子精,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使唐僧被抓走;第二次:妖怪用柳樹根做的假人頭騙三個徒弟唐僧已被吃,悟空通過聽聲音識破詭計;第三次:拋出一真人頭,悟空見其血滴滴的亂滾,認為是真的,便哭祭師父的人頭,最后悟空變化進入洞中才發現真相,從而救出師父。【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積累能力。用心讀課標推薦的名著,對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題、主要情節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關作品涉及的文學常識等,并注意分門別類地加以區別識記,這樣按照題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閱讀《水滸》《西游記》,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再根據問題進行回答即可。(1)體現了“合作”精神的內容很多,如“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黃文炳道破假回書上破綻,戴宗被打成招,下進牢里,斬首之日,李逵等梁山好漢來救。后來二十九條好漢在白龍廟聚義。(2)要求簡要概述孫悟空三次被騙的故事情節。先是孫悟空誤將三個變化的小妖認作豹子精,后八戒將妖洞之門筑破。妖怪拋出樹根做成的唐僧頭,被悟空識破。又拋出真人頭,騙過三徒。悟空、八戒決心報仇,屯那怪相戰。悟突變成瞌睡蟲,使眾妖睡倒,又去后園解下師父再次入洞將怪綁出。八戒一耙將其筑死,原來是一豹精。按以上分析整理即可。二、閱讀7、1.D2.C3.D4.(1)我事先與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約好打獵,飲酒雖樂,難道可以無視一個約定嗎?(2)剛才任座的話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義。【解析】

1.D項解說有誤。客:外來的(人),與“主”相對:客人。上客:尊貴的客人。2.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結合全文分析,這句話意思是“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擊韓國,魏文侯同樣拒絕。韓、趙兩國使者皆憤然辭去。事后,兩國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開始向魏國朝貢。”可斷句為: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故選C。3.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可知,魏文侯是位圣明的君主,不可能輕易殺人。當任座說他稱不上仁德時,他只是大怒,沒想殺他。故選D。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注意以下關鍵詞:期:約定。直:直爽。是以:因此。【點睛】譯文參考:魏文侯和群臣飲酒,興致正高時,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馬上備車前往近郊。左右侍從勸說:“飲酒正在興頭,天又下雨,國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與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約好打獵,飲酒雖樂,但怎能失約呢?”于是起身前往,親自告訴對方,因下雨取消打獵的事。韓國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說:“我和趙國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應你。”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擊韓國,魏文侯同樣拒絕。韓、趙兩國使者皆憤然辭去。事后,兩國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開始向魏國朝貢。自此,魏國開始強大,其他諸侯國不能跟它爭鋒。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克后,封給兒子魏擊。魏文侯問群臣:“我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國君。”只有任座說:“國君攻克中山,不將它封給弟弟,卻分給兒子,怎么能稱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辭。魏文侯再問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國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問:“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聽說只有國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剛才任座言辭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悅,派翟璜速召回任座,親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賓。8、1.(1)經歷(2)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3)脫下(4)倒下2.D3.(1)按照他說的(那樣去做),果然在(上游)幾里之外找到了(石獸)。(2)農夫(你)太懶了!4.甲文成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乙文成語是“欲速不達”;共同道理是:①考慮問題要遵循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不可主觀臆測。②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③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答出一點,意近即可)【解析】

1.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詞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此題要注意“閱十余歲”的意思是“經過十多年”,“閱”的意思是“經歷”;“行者解衣下田”的意思是“過路人于是脫下外衣走到田里”,“解”的意思是“脫下”。2.文言文中有一些詞是一詞多義,要確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來考慮。在平時文言文的學習中,要特別重視并掌握這類一詞多義的單音節詞。A:兼詞,于此,在那里/助詞;B:代詞/結構助詞,“的”;C:與“為”連用,意思是“認為”/把;D:在/在。故選D。3.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如”“果”“惰”是此題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點睛: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4.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從“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可以提煉出成語。解答時,在把握全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得出這則故事的寓意。這兩篇文章告訴我們,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觀的判斷。甲: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作者:紀昀年代:清乙:選自《渾然子》作者:張翀年代:明參考譯文:甲: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里,兩只石獸一起沉沒于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后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乙:有個農民在田里耕種,他喘幾口氣以后才揮一下鋤頭。有個過路人看見了譏笑他,說:“你這個農夫真是太懶了,你喘幾口氣才揮一下鋤頭,這樣耕田幾個月也耕不完。”農夫說:“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來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給我嗎?”過路人脫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氣連揮幾下鋤頭,每鋤一下都用盡全身的力氣。沒有多長時間,他的力氣用完了,氣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樣子,連聲音都發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對農夫說:“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農夫說:“不是耕田困難,而是你的方法錯了!人處理事情也是這樣,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達不到目的。”過路人心服也口服地離開了。9、1.①這樣②同“叛”背叛③告訴④咬、吃2.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3.①單于派衛律召見蘇武,想要招降他。②小小的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神不會保佑你的。③莫非是楚國的水土讓百姓擅長偷竊嗎?4.①不慕榮利,衛律講述自己投降后非常富貴,并以此來誘惑蘇武,蘇武“不應”。②忠貞愛國,痛斥衛律投降賣國的行為。③不屈不撓,被囚禁時靠吃雪和旃毛保命,堅持斗爭。【解析】

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的意思。課外文言文的詞語解釋既要充分調動知識積累,回憶該詞的常用義,還要結合上下文來判斷。“畔”是一個通假字,必須先點明通哪一個字再解釋,這樣答案才完整;“嚙雪與旃毛并咽之”的意思是“把雪和著氈毛一起嚼碎咽下”,“嚙”的意思是“咬、吃”。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做“斷句題”要通讀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今天不聽我的勸告,日后再想見我,難道還能有機會么?可以根據句意進行停頓。點睛: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3.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降”“孚”“福”“善”是此題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4.此題考查的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概括人物性格從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對人物評價的詞語,也可以自己結合相關的語句進行概括,學會結合原文從原文中找到依據。從“武不應”可知蘇武不慕功名富貴;從“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可知蘇武愛國、有尊嚴;從“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可知蘇武是一個堅強的人。選自《蘇武傳》作者:班固年代:東漢參考譯文:天漢元年,漢武帝派遣中郎將蘇武和張勝、常惠一塊出使匈奴。衛律又對蘇武說:“蘇君,先前我背叛漢朝歸附匈奴,承蒙單于大恩,賜給封號為王爵,擁有部眾數萬,馬牛牲畜滿山都是,這般榮華富貴。您如果今日歸降,明天就和我一樣。(反之)白白葬身荒漠,化為糞土,誰還知道你?”蘇武不答應。衛律說:“如今天不聽我的勸告,日后再想見我,難道還能有機會么?”蘇武痛罵衛律道:“你身為漢臣,不顧念朝廷恩典、君臣信義,反叛君主,背棄親友,在蠻夷做投降的俘虜,我怎么會見你?”衛律看蘇武絕不可能投降,就報告了單于。于是將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中,斷絕他的吃喝。天下著雪,蘇武躺著不動,把雪和著氈毛一起嚼碎咽下,竟然好幾天不死。匈奴人都認為他是神佑。于是單于把蘇武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要他放牧公羊,聲言公羊生了羊羔才讓他回去。與他的家屬常惠等告別,分別安置到別的住所。10、1.要點:對父親的牽掛思念;對,父親年老的心疼(擔憂);對父親的感念(感恩);對之前不理解父親感到愧疚。2.勤勞能干;有家庭責任感;對文化感到渺茫;對文字的向往、對文化的虔誠(敬重);注重對“我”的教誨和引導;挺拔、堅強(隱忍);對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悲憫的情懷)。3.示例:運用擬人修辭,體現了父親與竹子的親近(親密),表現出父親勞作的艱辛,表達我對父親辛勤勞作的感動與贊美!4.寫出大地孕育出竹子,竹子給予我們生活的幫助、精神的影響;表現了父親像竹子一樣堅毅頑強,他也像大地一般養活了一家人,并給予我教誨和引導;表達出我對竹子以其父親的感激和贊美。【解析】1.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關鍵要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根據上下文內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斷。結合文章內容來看,是因為父親一生愛竹,在我心中父親與竹子是融為一體的,通過為父親買禮物,寄托我對父親的理解與感念。2.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內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寫方法,作者對人(事)物的評價,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等;最后結合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答題即可。通過閱讀文章可知,父親勤勞能干,有家庭責任感;“父親是從一根竹扁擔開始與竹耳鬢廝磨的,……養活了一家人的生活。”對文字的向往、對文化的虔誠(敬重),“他也會鄭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劃一番,那舉止與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廟宇般的神圣或對萬物生靈般的虔誠。”對文化感到渺茫,“父親是無法窺知內部世界的,諸如竹子的暗語與象征,比如它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挺拔、堅強,“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薩般的父親。”3.考查對句子的賞析。根據題目要求從語言運用和情感表達角度賞析,運用擬人修辭,竹子“竊竊私語”,體現了父親與竹子的親近(親密),“父親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父親常年勞作,表現出父親勞作時的艱辛,表達出表達我對父親辛勤勞作的贊美和感動。4.本題考查標題的含義。解答此題關鍵要理解文章內容,標題中的關鍵詞往往為一種具體事物,具有多層含義,除了表面上意義之外,文章還賦予了它更深刻的內涵,要深入思考結合主旨挖掘出來。文題“大地的恩典”,父親靠大地上長出竹子,養活了一家人,是竹子給予我們生活的幫助。父親像竹子一樣堅毅頑強,給予我教誨和引導,竹子精神即父親的精神,影響了我們;借物喻人,借物抒情,表達出我對竹子以其父親的感激和贊美。11、1.D2.C3.A【解析】1.D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屬于因果顛倒。應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的價值體系影響中國人的行為方式”。2.A“總分的形式”錯,應該是“總—分—總”的結構。B第二段沒有運用引用的論證方法。D“逐層深入地論述了中心論點”分析錯誤,文章采取并列式結構,不是逐層深入論述。3.A說法不正確。一個大國的氣質基于其文化傳統,但并非所有大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三、應用12、①小輝,實在抱歉,讀書學會是愛好讀書的同學在一起交流的地方,你要想加入就要愛讀書、多讀書,這樣我才好推薦,我們可以先一起讀書交流,過一段時間我再推薦你參加好嗎?②見證(讀懂)中國強大力量③例:醫學發達我來講航天發展我來繪(或教育普及我來頌等)④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強盛,曾經流失的文物被大量追回,正是中國強大力量的體現。【解析】

(1)勸說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