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綜合素質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中國傳統文化(綜合素質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中國傳統文化(綜合素質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中國傳統文化(綜合素質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中國傳統文化(綜合素質教育)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共13章,包括緒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傳統美德、語言文字、文學典籍、書法繪畫、樂舞戲曲、中醫養生、中華武術、建筑園林、衣冠服飾、節日民俗、美食名飲全套可編輯PPT課件中國傳統文化概述第一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偉大的民族必然有偉大的文化,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以偉闊宏大、精深神奇的文化著稱于世。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一座宏偉的殿堂,許多人以畢生精力都難以窮盡其底蘊。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禮儀制度……二、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中國傳統文化以河谷型為主。

其突出特點是內聚力和容納性強。01河谷型02其流動性和外向性比較明顯。草原型03其封閉性和排他性較為突出。山岳型04以開放性和冒險性為主。海洋型依據

地理環境按照哲學思想的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可分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由多家思想共同構成,但儒家思想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按照生產方式的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可分為農業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類型。依據生產方式依據哲學思想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各朝各代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都認同統一,認為只有統一才能創造開明的政治、繁榮的經濟和文明的社會,國家才能強盛,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崇尚統一,追求穩定倫理至上,群體至上你認同這種價值觀嗎?為什么?這種價值觀的弊端是什么?尊老尚古,貴中尚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老者是智慧與經驗的化身“中”即孟子所說的“中庸”“和”即和氣、和睦、和平、和諧兼容并包,豐富多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少內容來源于周邊各少數民族或世界各地,正是由于這種不斷地吸納和兼收,中國傳統文化才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TransitionPage過渡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第二節由于歷次政治運動的破壞和金錢物欲的沖擊,加上西方文化的滲透,我們已經逐漸淡忘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好東西。請思考——為什么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那么,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青少年立德樹人能夠有哪些重要的幫助呢?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以國為家、家國一體、先國后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和情懷,對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人際關系道德規范“仁愛共濟,立己達人”,以妥善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為道德出發點和道德建設的終極目標。這種人生哲學和道德規范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形成“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正心篤志,崇德弘毅”指的都是心理素質的陶冶和培養,這對當代年輕人無疑都是十分重要的。請思考——應當如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等同于封建舊文化,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許多封建文化的糟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把教育和學生發展結合起來,

把育人和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結合起來。

既要讓學生體驗到

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要能解決他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文化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

文化是滲透在人們的活動、行為和知識當中的要寓教于樂,在體驗中學

通過切身的體驗,讓學生從中體會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從而提升學生的素養立志傳承,

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必將在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中散發奪目的光芒,

推動中華民族奮勇向前,

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ThankYou!諸子百家第一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諸侯爭霸,為了壯大實力,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打破了原有的貴族政治體制,使得原本幾乎沒有資格參與政治的庶民可以發表政見并參與政治決策。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異?;钴S,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利害關系相互影響,致使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一、“百家爭鳴”形成的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是動蕩與變革的時期,此期間能達到中國文化的巔峰狀態的原因有如下幾點:社會大變革為思想家們提供了歷史舞臺。禮崩樂壞的社會大動蕩使士階層迅速崛起。兼并戰爭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競相爭霸的諸侯列國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觀念。宮廷文化官員周游列國,走向民間,推動了私人學術集團的興起。二、諸子百家諸子百家以前為稱呼,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是指學派林立的現象。西漢司馬談將諸子百家概括為“儒、墨、道、法、名、陰陽”六家,東漢班固又補充了“農、縱橫、雜、小說”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響的學派。(一)儒家

孔子,春秋時期興辦民學的第一位教師,用“和”與“中庸”思想培養出三千多個弟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張:禮、仁、仁政、性善論、養浩然之氣、法后王、性惡論。

以“仁”為內在思想核心,以“禮”為外在行為規范,以“中庸”為其辯證思維方法,以“知、行、學、思”為認識論的一套嚴密的關于人倫道德的學說,重視血親人倫,重視現世事功,重視道德修養。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①天道觀方面儒家繼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與“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現實人生的從屬地位。②歷史觀方面他們將捍衛三代的典章文物當做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時也不排斥對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禮俗政令加以適當的修改。③社會倫理方面他們以“仁”釋“禮”,試圖把社會外在的規范轉化為個人內在的道德倫理意識的自覺要求。④修身論方面儒家思想學說,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為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未艾的封建大一統宗法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具體表現(二)墨家墨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學說創始人,主要代表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人的利益和思想,重視勞動技能培養,主張節用。代表人物:墨子。主張:“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務——國家之富,人民之眾,行政之治”;“兼相愛,交相利”。墨家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尚賢兼愛明鬼尚同非攻天志非樂節用非命節葬

墨子主張兼愛,這與儒家的仁愛有明顯的區別。

墨家的兼愛不分等差,不分親疏,不分先后,他們對儒家仁愛理論中那種分親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遠的愛人之道持否定的態度。

他們認為,這種愛人的理論,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愛的根本原因所在。(三)道家

老子,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主張:“道”;《道德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無為而無不為”;“小國寡民”。

“道”是人生的真諦,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同時也是宇宙運行的總規律。無為即不要有所作為,對世間的一切都不要嘗試作任何的改變,順其自然。價值取向是道法自然行為取向是超世無為道家思想的主要內容:(四)法家

韓非子,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代表人物:李悝、慎到、商鞅、主張:法、術、勢。申不害、韓非?!笆略谒姆?,要在中央”,是指立法大權歸統一的中央政府掌握,這表明諸侯分權的政治局面即將結束,郡縣制將要完全取代分封制。韓非的法治思想:

它是在戰國末年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即將形成的形勢下提出來的,它的理論核心是通過加強君主專制,強化中央集權,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笆ト藞桃保侵钢醒胝臋嗔ψ詈鬀Q定權在皇帝手中,即實行君主專制獨裁。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天人合一,既包含著人對“天”這個生命主宰者的敬畏與崇拜,也包含著對自然之“天”的能動適應和遵循。中國哲學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覺地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是這樣解釋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一、天地化育人人為天地所孕育,直接體現的是一種眾生平等、萬物與我一體的思想。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彼此相通、血肉相連。人與人、人與萬物都處于和諧、均衡和統一之中。

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其人生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圣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二、人道與天道相統一

“天道”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人道”則指人類社會所遵循的道德原則。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褪钦f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則純任自然。道是天、地、人這些自然之物的混成和總稱。《周易》里有兩句話最能說明中國古代哲人對“人道”與“天道”相通的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比说琅c天道統一如何做到“人道”“天道”相統一?有人問孔子,該怎樣為政呢?孔子回答:“用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這就是典型的“人道”和“天道”相一致的理論實踐。三、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要求我們在與自然打交道時,尤其是涉及利害關系時,應懷有敬畏、顧惜之心,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對自己的行為要加以節制,同時應反哺自然,從而達到萬物并育、天人和諧。網開一面其實應該叫網開三面。據說商湯有一天看見一個捕鳥的人,四周都設了網,想要把飛鳥捕盡,商湯看到此情景對捕鳥人說,你不可能把天下的鳥捕凈,鳥是我們的朋友,你就向東方設網,把西、南、北的網撤掉吧,然后心中默念:“鳥,你愿意往左飛就往左飛,愿意往右飛就往右飛,實在不想活了,才進入網中。”這個故事傳開后,天下諸侯覺得商湯是一個比較有仁愛之心的君王,就歸順他建立了商朝。這個故事說明中國古人對萬物是有仁愛之心的。網開一面

在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中國古人還強調“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指出一種既符合人類利益,同時又顧及自然生態利益與價值的行為才是可取的,這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在探索天人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與實踐中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降低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實踐“天人合一”思想和智慧的典范。都江堰工程遵循“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略,使其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范。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其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諧統一,充分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都江堰貴和尚中的精神第三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貴和尚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以中庸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和而不同”為基本內涵,把追求統一、穩定、和諧視為最高目標。這種思想理念經過系統化與理論化,成為一種客觀精神力量,使得在這種理念孕育下的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以整體為本位,著力維護整體利益,做事不走極端,求大同存小異,保持人際關系和諧與社會和諧。這種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擴展,對于統一的多民族政權的維護,是極其重要的。和而不同“和”是和諧、統一,“同”是相同、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鬃拥暮椭C觀不僅將“和”與“同”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基本標準,而且指出了真正的和諧是以承認社會矛盾和差別的客觀存在為前提的,其所追求的是在“不同”基礎上形成的“和”,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以和為貴

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和諧的終極關懷是實現持久和平。人與自然相輔相成于“和”人與人相處貴在“和”人的自身修養重在“和”社會發展貴在“和”天人合一觀念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人倫和諧是倫理的價值目標?!昂汀钡恼軐W思想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天地萬物生于“和

“和”是世界萬物生存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中華文明倡導的“厚德載物”“有容乃大”“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等精神,都是以和為貴思想的體在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三教合一,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的營養;民族價值觀方面,以禮待人,承認與吸收任何民族的優秀文化;在治國之道方面,倡導兼容天下。這些都是中國古代以和為貴、重和去同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ThankYou!正心修身的追求第一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中華民族最講究修身,儒家經典《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根基。儒家有句名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把“平天下”和“修身”提到了同等高度。由此可見,修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統而言之,所謂修身,無非就是我們自身應該具備中華傳統美德,這些美德會成為一種力量,把人鍛造成傳統文化所要求的彬彬君子。一、安貧樂道“安貧樂道”,指處境雖然貧困,但仍樂于堅守信仰。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可以看做是中國古人安貧樂道的最好寫照。作為一種正心修身的方法,安貧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修煉心智;樂道則有助于我們堅定理想和信念。二、勤勞節儉勤勞節儉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勞節儉,正所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做“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之本。春秋時期,魯國的貴族子弟公父文伯繼承了祖上的大夫爵位。他洋洋得意,退朝回家時,看見母親正在績麻,便說道:“像我們這樣的人家,母親還要績什么麻呢?不怕別人笑話我不能奉養您老嗎?”他母親聽后驚嘆道:“咱們魯國要亡了嗎?怎么叫你這種不懂道理的孩子做官呢?”于是,她對兒子講了許多必須重視勞動的話,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意思是說:參加勞動,才會認真思考問題,善良待人,貪圖安逸的人只會荒淫奢侈?!皠谒家菀本褪怯纱硕鴣怼!皠谒家菀钡挠蓙碇T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個不懂節儉的人,很容易養成驕奢淫逸的習慣,并走向貪腐的深淵。一個不懂得節儉的民族,容易形成奢靡的社會風氣,缺乏積極上進的民族精神。南朝宋的開國國君劉裕,年輕時家境清寒,為了生活不得不出外謀生。他穿上新婚妻子親手縫制的粗布衫褲,頂著大太陽揮汗勞作,新衣裳很快就破爛不堪。后來,劉裕穿著這身破衣投身軍旅,憑著戰功,得到晉升,之后當上了南朝宋的皇帝。劉裕登上皇位后,并沒有忘記年輕時的貧寒日子,他將破爛的粗布衫褲收藏起來,并告誡子孫說:“我保存這套粗布衣褲,就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年。后代子孫如果有奢侈不知節儉者,一定要家法嚴懲。”由于劉裕帶頭崇尚儉樸,使得東晉以來浮夸奢侈的社會風氣大為改觀。節儉的皇帝三、明禮誠信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民無信不立。”語出《論語》。這兩句話被后人歸納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即明禮誠信?!懊鞫Y”就是講究“禮儀”和“禮讓”,包括重禮節和講禮貌。“誠信”包括“誠”和“信”兩方面的內涵?!罢\”主要是講誠實、誠懇;“信“主要是講信用、信任。“誠信”,就是指做人要忠誠老實,誠懇待人。

“明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誠信”則是人的內心狀態。無論我們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明禮誠信都是必備的美德之一。季布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部將,楚漢兩軍交戰時,季布曾經多次讓劉邦困窘不堪。劉邦消滅項羽后,仍對此耿耿于懷,懸賞千金捉拿季布?;莸蹠r,季布為中郎將,后轉任河東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耙恢Z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耙恢Z千金”的由來四、浩然之氣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請問老師,您最擅長什么?”孟答:“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惫蠡螅骸笆裁词呛迫恢畾??”孟道:“我只能這樣描述,它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它與仁和義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而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獲取的。當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泵献铀f的浩然之氣,就是骨氣和節操。孟子的浩然之氣實質就是一種內在的氣節力量,擁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被稱為“大丈夫”。孟子解釋“大丈夫”的含義時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币馑际钦f: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用仁義之心與人相處;自己成功時與別人分享,自己不成功時獨善其身;不被富貴所迷惑,不因貧賤而改變志向,不屈從權勢和武力,這樣才能稱得上大丈夫。這種氣節力量就是今天“男子漢大丈夫”的文化內涵和依據?!按笳煞颉钡膩須v與人為善的處世原則第二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中國人始終把人際關系當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圍繞著這件大事,產生了諸多傳統美德。這些美德主要有以下四種:忠、孝、仁、義。這四點分別規定了中國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四類人際關系。忠、孝、仁、義這四點基本道德規范,是中國傳統社會道德生活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傳統道德的其他規范得以建立和發展。總體而言,這四種傳統道德的終極目的可以歸納為四個字:與人為善。忠于民族和國家。盡自己的一切心力去真誠對待別人,盡心盡力完成別人托付給自己的事。恪盡職守。一、盡己之謂忠《論語》中曾于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朱熹的解釋就是“盡已之謂忠”?!爸摇北憩F為以下三方面:何謂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也?!币簿褪钦f,身為孩子要順承父母的意思,并且要奉養父母,這才算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從左圖“孝”字的古文寫法上看,“孝”字上面是一老人,下面是一小孩,就像是一個孩子用頭承接著老人的手行走。二、孝為人本《顏氏家訓》,是中國最著名的家訓其核心思想之一是“教人誠孝”。

中國人提倡孝道,源于中國血緣文化的特點。“孝”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它還是做有道德的人的根基。在孝道教育與傳承過程中,家訓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訓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后代的垂誡、訓示,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后輩的家庭教育讀物。三、仁者愛人“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分量最重的一個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愛人,就是仁,是中華傳統道德的精髓。這一傳統美德要求我們與人交往時要常懷一顆愛人之心,與人為善。因此,愛人應當是發自肺腑真心實意的,虛偽就是不仁。概而言之,“仁者愛人”的基本思想是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

“仁”的核心在于推己及人。所謂推己及人,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就是最高尚的仁。推己及人的對象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自己身邊的人;二是整個社會中的人群。從影響身邊人的角度而言,推己及人有兩個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四、義在利先義,就是我們今天常提的“道義”。義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含義十分豐富。對“義”的道德要求進行系統闡述的是孟子,他將義作為人的立身處世的根本。自孟子后,“義”開始成為中國人道德生活的基本規范,影響至今。談“義”,必然繞不開“利”,“義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道德話題。孟子把“義利”問題談得十分透徹。孟子曾去拜見梁惠王。梁惠王問他:“您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就回答:“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老百姓說‘怎樣對我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拋棄父母的,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而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孟子談“義利”宜行為要求內容“義”為“宜”,是一個人適合做的、應當做的事情。面對一件事,采取最為適宜、恰當的行動,做出最為合理的反應,便是義。義要求做出的行為,應是以對是非善惡的正確判斷為前提的。義首先要求做一個好人,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義氣”而成為作奸犯科的愚人。義的要求內容是因人的身份、職業不同有所不同的。如“待人以禮”也是義的一種表現。尊師重教就是其中之一的禮,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的人生中該如何來行“義”呢?程門立雪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宋代理學大家。有個叫楊時的官員,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后來程顥死,他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楊時和同學游酢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離去。等程頤睜開眼睛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了,兩個人仍然站在那里,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后來成了尊師重道的典范。程門立雪的故事告訴我們,義就是關于我們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的一系列規則,是應然之則。君子懷德的境界第三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人格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德獲取的人格,君子境界也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單從人格方面講,君子具備前面所講的那些美德就完全合格了,這就是“內圣”。但如果要做到“外王”,那就還需要具備下面將要討論的美德:隱忍、知恥和無私。隱忍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堅忍力的民族,“隱忍謙讓”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美德。忍”,其實意味著內心堅毅而決絕,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這是一種修養和境界。民諺說“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這些都是告誡人們“忍一時海闊天空,讓三分風輕云淡”的深刻道理。做人要隱忍,但絕不能一味退讓,忍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主動地積極地去化解矛盾。知恥知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底線,是人自身道德完善的終點和“外王”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羞恥之心,才能見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舍有度,首先,知恥必先知善;其次,知恥必先自知;最后,知恥后必有行動。晉人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當地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它們一起禍害百姓。當地百姓把蛟龍、虎和周處并稱為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危害最大。有人勸說周處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周處殺死了老虎后,又下河斬殺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浮沉,漂游了幾十里遠。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互相慶祝。結果周處竟然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做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吳郡拜見陸機和陸云兩位有修養的名士。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云,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云,并說:“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度了,怕最終沒有什么成就?!标懺普f:“古人珍視道義,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后改過自新,終于成為一名忠臣。周處除三害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真正知恥,才會有所行動;而且只要真正知恥,必然會有行動。無私無私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重要內容,是儒家從天人合一的思想中總結出來的,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道家認為,無私不僅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成事的智慧。春秋時期,晉國國王問他的大臣祁黃羊:“南陌縣缺個縣長,依你的高見,誰最適合這個職位?”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叫解狐去吧,我相信他一定能夠勝任。”國王驚訝道:“奇怪,我聽說解狐是你的仇人,你怎么推薦仇人?”祁黃羊回答:“您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并沒有問我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正如祁黃羊所說,解狐把南陽治理得很好。過了些日子,國王又問祁黃羊:“政府里現在缺一個法官,你認為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我認為祁午能勝任?!眹醺映泽@了:“祁午是您兒子,您推薦自己的兒子,就不怕別人說您自私?”國王信任祁黃羊,就讓祁午去做法官。如祁黃羊所說,祁午對法官這個職務勝任有余,百姓也拍手稱贊。祁黃羊也因此得到了國王的器重,受到最高禮遇??鬃淤澷p祁黃羊說:“他是真君子!他推薦人的標準,完全是適才而用,不會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舉薦,也不會因為是自己的親人而不舉薦,祁黃羊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大公無私’啊!他能位極人臣,也是他應該得到的?。 蓖馀e不避仇,內舉不避親ThankYou!地域方言第一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于各種原因產生的移民、語言的發展和變異以及民族之間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響之下,形成了各種方言。所謂的方言就是指在一定地域通行的、與共同語有所差異的一種語言。方言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于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匯、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一、方言種類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和客家方言。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北方方言下面又分:華北東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因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古又有“官話”之稱?,F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吳方言吳語,又稱吳方言、江南話、吳越語,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約八千萬。蘇州話是吳方言的代表。20世紀以來,上海話在吳語中的地位穩步上升。湘方言湘方言,又稱湘語或湖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湘語的產生也非常早。今天的湘語是在古楚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湘語還分新湘語和老湘語,老湘語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新湘語是湘語跟西南官話融合的結果,所以新湘語屬于西南官話的一種?;浄窖曰浄窖?,又稱粵語,俗稱廣東話、廣府話,當地人稱白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復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種方言。粵方言通行于廣東、廣西境內,以廣州話為中心。今粵方言區是古代越人雜居的地區。閩方言閩方言,又稱閩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復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閩語的歷史悠久,其源頭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曇石山文化。今日的閩語各分支中保留大量上古漢語漢代音系的成分。閩方言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分為4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贛方言贛方言,又稱贛語,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中通行面積較小的一種方言,贛方言并非“江西話”,江西省境內除贛方言外,還有客家方言、吳方言和江淮官話,江西的鄰省也有贛方言。南昌方言,是贛方言的代表。早在西漢時期,贛語就已經開始初具規模了。贛語的發展歷史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秦漢時期;第二個是在兩晉南北朝的270年中,出現了7次南下移民的高潮。這時贛語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漢語方言。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家語、客話、客家話等,是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的一種聲調語言,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图业南让褚彩潜狈降臐h族居民,宋代以后,居民開始向南方遷徙,當時戶口上稱后來移民為“客”,早來定居者為“主”,因而出現了“客”或“客家”之稱??驼Z的特殊作用,就是它是客家民系的認同標志。它聯結了大陸各省,乃至全球各華人地區的客家人的民系認同。二、方言意義1234可以發現一些留存于方言中的古代語音、詞匯。傳承著中國的古老歷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標志。有利于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方言本身不僅是一種重要民俗事象,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百變漢字第二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使用人口最多、唯一的表意系統的文字。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漢字記錄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歷經五千多年,魅力依舊。漢字,一般認為產生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中后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的陶文已有形音義三種成分,是漢字產生的雛形。后來,漢字形體經甲骨文、金文、篆文,至隸書而成熟、定型。一、漢字六書

《說文解字》:“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备鶕嵨锏男螤?,畫出實物外形的特征。象形是漢字造字的基礎。象形字在《說文解字》中有364個。如:日、月、車,牛、虎、犬、止、目、人、行、貝、鼎、皿、眉、高、夕、自、齒、瓜、羊、舟。正面象形:大、目、自俯視象形:車、舟側面象形:女、馬、人、虎、高底面象形:燕仰視象形:日、月特征象形:牛、羊、止(一)象形

《說文解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笨醋值男螤羁梢灾滥撤N實物形狀,再仔細觀察就知道字的含意了。(二)指事上、下、中、亦(腋)、厷(肱)、本末、朱、寸、刃、甘(三)會意

《說文解字》:“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hu~),武信是也?!睂蓚€字合為一個字,呈現新的意義。秉、及、牧、看、飲典、毓、安、北、突會意字又分兩類:

即象形會意和象義會意。信、男、明(四)形聲《說文解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卑词略O形,再取諧聲合成。即形旁表義,聲旁標音,注入了音標的成分,為造字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左形右聲,如:清、松、城、漁、貍、情、描、帽、紡。2右形左聲,如:鴻、領、救、戰、郊、放、鴨、飄、歌。3上形下聲,如:露、花、崗、草、笠、芳、窺、景、箱。4上聲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貸、盒。5內形外聲,如:聞、悶、辮、辯、問。6外形內聲,如:圓、閣、衷、病、趕、廳、近。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6種:(五)假借《說文解字》:“假借得,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睕]有這個字,依聲音相同假托于其他事,只要聲音相同,與意義無聯。假借沒有創造新字。例如,令,原為接受命令,后借用為縣令的令;長,原為頭發長,后借用為縣長的長;而,原為胡子,后借用為連詞“而”。(六)轉注《說文解字》:“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辈渴紫嗤?,意義相近,用了相互注釋內容的含義。轉注也不造新字?!翱肌迸c“老”“頂”與“顛”可以互為訓釋。漢字造字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的物質生產、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歷史痕跡,對我們認識古代社會有一定的幫助。漢字是當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從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古埃及的圣體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瑪雅文字等相繼成為歷史的陳跡,唯漢字獨存。中國人用數千年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奇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傳承了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至今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漢字計算機輸入的優越性,使漢字的奇跡更令世人驚嘆和信服。漢字堪稱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偉大的漢字漢字可超越方言和古今語言的差別;漢字可以引發想象和聯想;漢字有利于發展大腦智力。漢字具有以下功能:文字趣說第三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文字是形、音、義兼備的符號。漢字作為文字的一種,與純表音文字不同,是音節的表意文字。從上一節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獨一無二的方塊字體,讓人見而知義。在中國的文人之間還出現了一種巧妙地利用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以達到娛樂消遣目的的文化現象——文字游戲。而且中國人對文字游戲情有獨鐘,文人之間尤甚。最常見的游戲是對對子,也就是對聯。在說對聯之前,先說說中國人的稱謂,從傳統中國人的稱謂上也能看到文字的有趣妙用。謚號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據他們生前的德行,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名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一般是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名。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開始有字。姓氏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號,氏為姓的分支。一、姓名稱謂(一)姓名字號別號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還有“號”,又叫“別號”。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別號則多為本人所取,用以表達自己的情趣和感情寄托。(二)稱謂“六親”,即六種親屬,泛指父、母、兄、弟、妻、子?!拔鍌悺?,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五種倫理關系,也稱“五?!薄#ㄈ┓Q呼方式1稱籍貫:如唐朝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其為孟襄陽。2稱郡望:望即郡中的貴顯氏姓,如魏晉時清河的張姓、太原的王姓。3稱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為王右軍。4稱爵名:爵位是貴族的封號,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貴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5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6稱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7稱謂自家人:“家”用以稱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舍”用以稱自己的卑幼親屬。8朋友稱謂:金蘭之交、莫逆之交、刎頸之交、患難之交、貧賤之交、竹馬之交、布衣之交。二、對聯(一)概說對聯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2ng),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這算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1432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對應位置詞性相同。平仄相合,音調和諧。節奏相應。此外,

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一般來說,對聯的上聯貼左邊還是右邊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寫,上聯就應貼在右邊,反之則貼在左邊。對聯的特點如下:1楹聯:為了表達某種愿望或滿足裝飾需要。234春聯:古稱春貼,是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時書寫張貼的時令對聯?;槁摚菏菫閼c賀結婚之喜而撰寫的對聯。壽聯:是為過壽的人祝壽專用的對聯。5挽聯:有的地方叫喪聯,系由挽詞演變而來,是一種用于對先人、死者表示緬懷、寄托哀思的對聯。對聯的種類如下:1234教育文化作用。社會交際作用。豐富和反映民俗,調節民眾精神生活。廣告宣傳。(二)對聯的作用4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三)名聯欣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薄拔逸厪偷桥R,目極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賞,人在水天一色之中?!盩hankYou!古典文學第一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其材料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均已達到了很高的思想水平和藝術水平。中國古典文學有詩歌、散文、小說以及戲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一、詩歌從古至今,按歷史發展可把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現代詩。古體詩是指唐朝以前的詩歌,主要是四言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有少部分的六言詩。近體詩是指唐朝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主要指律詩和絕句?,F代詩也叫“白話詩”,與古典詩歌相對而言,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韻律。詩歌的發展經歷了《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民歌——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对娊洝吩娊?,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選錄305首詩,主要是四言詩。分風、雅、頌三部分?!对娊洝反蠖嗍敲窀?,以四言為主,亦有雜言,創造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開創了現實主義詩歌的傳統。賦、比、興和風、雅、頌一起被稱為《詩經》“六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詩經》名句楚辭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是《詩經》之后的一種新體詩。它的形式是雜言體,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漢樂府民歌所謂樂府是指漢代官府所設立的音樂機關,樂即音樂,府即官府。漢武帝時,樂府大規模搜集民間歌辭,一類是供朝廷祭祀祖先所用的郊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的“頌”相同。另一類則是從全國各地采集來的俗樂,后代稱之為“樂府民歌”。建安詩歌漢末建安時期,“三曹”、“七子”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并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后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唐詩唐詩是詩歌最為輝煌的高峰。唐詩成了后代文人士子乃至市井百姓學詩、吟詩、寄情、抒志的典范之作。唐詩是古代詩歌的寶庫,也是人類文化史上一大奇觀。詩人巨匠燦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為詩國華岳三峰。宋詞詞,作為一種音樂文學,是與樂器相配合的歌辭。在詞的初期,歌辭依附于樂曲,所以詞被稱為“曲詞”或“曲子詞”。詞是隋唐時期為配合燕樂曲調的歌唱,以“倚聲填詞”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以長短句式為其主要形體特征。宋朝時期,詞的用途非常廣泛。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元曲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二、小說“小說”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雜篇《外物》。中國敘事文學的源頭可推至上古神話傳說和先秦散文中的敘事片斷以及漢史傳作品,但真正的文學創作則始于魏晉小說。唐朝的敘事文學在情節結構和人物描寫方面已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內容已非常復雜。北宋后期,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市民對于文化娛樂的要求不斷提高,兩宋京城涌現了許多市民技藝表演的活動場所。明代最流行的話本有《三言》、《兩拍》,這是明代人輯錄的宋代話本及擬話本集的總稱。中國的小說歷經了魏晉志怪、軼事小說,唐代傳奇小說和宋元話本小說之后,到明清兩代臻于極盛。三、散文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在現代,是指除去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文體。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散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先秦時期的散文1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歷史學家和古文學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魏晉六朝的散文3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章多講究聲律,形成駢儷文體。秦漢以后的散文2秦漢以后的散文在形式上發展為以散行的單句為主的古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的駢文。唐代古文運動時期的散文4古文運動的勝利,樹立了一種擺脫陳言俗套,自由抒寫的新文風,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的藝術功能。宋代的散文5宋代,歐陽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運動,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為“唐宋八大家”。明清兩代散文6明中期出現了以“前后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和主張“文道合一”的唐宋派,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四、戲曲先秦是戲曲的萌芽期。唐代(中后期)是戲曲的形成期。宋金是戲曲的發展期。元代是戲曲的成熟期。經史子集第二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于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一、經部經部,收錄的是儒家經典及對其解釋注疏之書、閱讀使用經書的字詞工具書。具體包括以下幾類,其中以儒家經典“十三經”為代表。其成書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漢。其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哲學、文學、歷史、政治、經濟、語言文字、倫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十三經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經注疏注疏是注文和解釋注文和文字的合稱,舊時稱解釋古書意義的為“注”(注有傳、箋、解、章句等名稱),疏通注文意義的為“疏”(疏有義疏、正義、疏義等名稱),宋人把古人關于經書的注本、疏本合為一編,因此有“注疏”這一合稱。經學史及小學類經學史及小學類:經學史即經學歷史,小學類分訓詁、字書、韻書。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后又稱“小學”為字學。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經書不但為先秦諸子一切學術之本,后世莫不取法于經書。二、史部1正史類: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2編年類:按年代順序編排史料、著作等,如《春秋》。3紀事本末類:以歷史事件為綱,將重要史實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順序編寫。4別雜史類:別史,指不屬于正史、雜史的史書。雜史,舊時區別于紀傳、編年、紀事本末的一種史書體裁。5史評類:評論史事或史書的著作。6詔令奏議類:詔令,是指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奏議,文體名,是指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的統稱,包括表、奏、疏、議、上書、封事等。7傳記類:記載人物事跡的文字。8史鈔類:摘抄一史或合抄眾史的書籍。9載記類:舊史為曾立名號而非正統者所作的傳記,以別于本紀和列傳。10時令類:圖書分類目錄名。11地理類:地志縣志,記載方域、山川、風俗、物產等文字。12職官類:歷代官制。13政書類:政書,是記錄典章制度的書籍,可分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書”和記述單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斷代式政書”,后世史書多以“志”來記述各朝典章制度。14目錄類:目錄分類學的著述。(1)《史記》;(2)《漢書》;(3)《后漢書》;(4)《三國志》;(5)《晉書》;(6)《宋書》;(7)《南齊書》;(8)《梁書》;(9)《陳書》;(10)《魏書》;(11)《北齊書》;(12)《周書》;(13)《隋書》;(14)《南史》;(15)《北史》;(16)《舊唐書》;(17)《新唐書》;(18)《舊五代史》;(19)《新五代史》;(20)《宋史》;(21)《遼史》;(22)《金史》;(23)《元史》;(24)《明史》二十四史三、子部1儒家類: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2道家類: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人物,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3釋家類:釋家即佛教。4法家類:戰國時的學派,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為主。5兵家類:古時對軍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稱。6農家類:戰國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派別。7雜家類:寥寥不能成類者,并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8術數類:觀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現象,來推測人的氣數和命運。9醫家類:即醫學。10藝術類:泛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術技能。11書畫類:書法圖畫。12譜錄類:記載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等的表冊。13類書類:輯錄經、史、子、集各類著作,屬于綜合性的大型類書,就是古代的百科全書。14蒙學類:學童啟蒙書籍。1總集:指匯集許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詩文集。234別集:相對總集而言。即收錄個人詩文的集子。楚辭:為騷體類文章。詩文評:收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面的書籍。5詞曲: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曲:一種韻文形式,盛行于元代。集部,收歷代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稱別集,多人著作合編一起的集子稱為總集。集部以文學書為主,但又不限于文學書。四、集部文學特色第三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語言藝術,是文化中極具強烈感染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著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幾千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中國古典文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學精神和文化旨趣。一、文學精神文學是翱翔于天地間的鯤鵬,而精神便是它的靈魂。中華文學之精神,歷經數千年的滄桑,孕育出所獨有的文學精神。兼濟天下:愛國、忠君的價值取向在封建社會,士大夫階層的愛國感情只能與忠君思想并存,愛國、強國的理想與抱負只能通過忠君來實現,因為當時的“國”是帝王的家天下。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忠君愛國思想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積極意義、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盡管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其積極意義也應該肯定。獨善其身:氣節、修養的人格表露如果不能兼濟天下,那就獨善其身,這是儒家思想進退自如的表現。晉朝陶淵明更是為了節操和修養大發豪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唐朝的李白沖天豪情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梢姡袊糯娙艘园藏殬返罏樾叛觥夤澆坏憩F為臨危不懼的品格,而且表現為百折不撓的意志。關注民生:憂國憂民、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以其獨特的沉郁頓挫詩風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敝刑茣r期的白居易傾向于儒家入世思想和民本觀念,并以此作為自己詩歌創作的宗旨。其作品《賣炭翁》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在中國文學史中反映人民勞作的辛苦、生活的痛苦,關注民生的作家很多,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就這樣將“關注民生”的思想和理念,用文學形式,一代代傳承下來。二、文化旨趣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情景交融,也就是情思意緒與客觀外物統一為一個富有詩意的整體。只有情和景同在,才能構成意境。文質彬彬的詩意追求在中國傳統的文藝思想中,強調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是一個重要原則。這一原則的體現就是中國古代文學不但具有表現君子之德的思想內容,而且具有表現君子風范的藝術形式。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詩題為《觀書有感》,全篇寫景、議景,卻無一字關“書”。但細讀再三,便又覺無一字不關“書”。詩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比興之法。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一幅池塘景色、莊園風光:清澈平靜的池塘水波不興,像一面碩大無朋的銅鏡倒映出藍天白云,光彩流動。以朱熹的《觀書有感》為例,具體分析中國古代詩歌文質彬彬的君子風范而詩人的本意并不在這明媚清澈的湖光山色之間,而是借此暗喻抒發自己的讀書感受。讀書的目的在于窮理,而讀書窮理要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中間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此外還要心思神悟,方能學成有望。但只要方法得當,持之以恒,方能苦盡甘來,方能體會大徹大悟后精神上的充分滿足,猶如一泓池永,這徹悟的心靈因其靜謐而格外清明。在它面前,天光云影,大千世界,清晰可鑒,毫厘不爽。詩人明寫湖塘之美,隱喻讀書心得,設喻貼切,自然天成。以朱熹的《觀書有感》為例,具體分析中國古代詩歌文質彬彬的君子風范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它的意義并不僅僅是使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動態”,而是要使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動感”。例如,“池塘生春草”中的“生”字不是詩眼,而“綠陰生晝靜”中的“生”字卻是詩眼。這是因為“池塘生春草”中的“生”字對于“池塘”與“春草”之間的意義連綴太直接了,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所以讀者一帶而過,而“綠陰生晝靜”中的“生”字對于“綠陰”與“晝靜”,之間的意義連綴卻是間接的,這種“生”乃是一種心理現象,是詩人的一種特殊感覺。只有讀者親身體驗過綠樹成蔭下一個人的感覺,才能領會到夏日午間的樹蔭中那種靜謐與安寧。詩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意境之美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是華夏抒情文學尤其是詩歌的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主要是詩歌)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由其引發的審美想象空間。它包含著情、景兩大要素和審美想象的空間。意境能使藝術形象含蓄雋永,韻致無窮,這也是它最突出的審美特征。ThankYou!書法藝術第一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漢字的書寫對中國人來說,能夠表達許多不能用語言所表達出的、較字面意義更為豐富的東西。不像文學作品需要許多文字才能表達作者的思想,對書法而言,單從書法風格就能反映書寫者的內心。這種強烈的神秘主義,在傳統文人看來就成了一種個人修為和品行的見證和表征。既然書法能夠“一字見心”,而儒家道統又特別注重個人的修為與品性,甚至將修為與品性當作為官、為士的必然要求,那么書法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一門提高修為與品性的獨特藝術。一、筆墨與書法漢字基本是方的,真草隸篆大致如此,字的寬度大體相等,這樣既便于橫式排列,也便于縱式排列。漢字筆畫縱橫交錯、相互穿插,為字的造型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漢字結構復雜、形態生動。漢字一字多體。1.漢字自身的特點(一)書法的產生一、筆墨與書法毛筆是書法藝術的基本工具,倘若沒有毛筆,對書法藝術來說那將是不可思議的。毛筆有硬毫、軟毫,有長鋒、短鋒,還有專門寫大字的提筆、楂筆。書法實際上是一門筆墨藝術。2.獨特的書寫工具(一)書法的產生1432尖——指筆鋒尖。齊——指筆鋒鋪開時筆毛是齊平的。圓——指毛筆的毛為圓錐形。健——指筆鋒具有彈性。中國古人發明的毛筆“實是天地之偉器”。它的特點決定了中國書畫的特性?!凹?、齊、圓、健”這4個字可謂是一支好毛筆的四“德”。五代時期重武輕文,后漢名將史弘肇一次在宴會上說:“安朝廷定禍亂,有長槍大劍就是夠了,至于什么毛錐子(毛筆,引申為知識分子)又有什么用?”在場的一位知識分子馬上反唇相譏:“僅有長槍大劍,沒有毛錐子,你的軍餉從哪里來?”(軍餉必須要有書面登記)。毛錐子墨產生于西周宣王時期。東周時期,墨已經被廣泛用于文字書寫,且人工墨因質量優于天然墨而逐漸被認知和推廣。秦漢時期,松煙墨成為書法家們的最愛。到了魏晉時期,松煙墨的生產已走向全面成熟。隋唐時期,一種被稱為“易墨”的墨一枝獨秀。宋元時期,“徽墨”又代之而起。明清時期,墨的發展突飛猛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用研磨又有同等效果的墨汁的誕生。書法萌芽于殷商至漢末三國時期。這一時期,文字經歷了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行書、楷書等階段,緩慢卻不停滯地向前發展。至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終于步入明朗階段。這一時期,書法的主流風格是由篆隸趨于簡易的草行和楷書。唐朝時期,書法家如雨后春筍蜂擁而出。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于戰亂和政局不穩,書法藝術呈現出另類的局面。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和意趣。(二)書法的發展文房四寶是指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4件寶貝?!拔姆俊敝?,起于我國南北朝時期,專指文人書房,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因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文房四寶篆書起源于西周末年,流行于戰國時的秦國一帶,至秦始皇時,達到鼎盛,漢代開始衰退。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該字體其直線較多,筆法瘦勁挺拔,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秦國的通用文字,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1.篆書(三)書法字體的演變甲骨文石鼓文泰山刻石隸書又稱為八分。古文“八”與“分”兩字同義,八分之名就是因其字體的點、畫和結構像八字分別相背而得名的。隸書是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2.隸書(三)書法字體的演變《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于世,歷來為書家所重??瑫址Q為正書。楷書起源于魏晉時代,南北朝時分流發展,到隋朝開始融合,唐朝時發展成熟,并作為正體字一直流行到今天。與隸書相比,楷書的點、畫形式更加豐富,且出現了新的筆畫。3.楷書(三)書法字體的演變草書的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3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與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章草是早期草書和漢隸相融而成的雅化草體,這種字體的筆畫勾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偏方,筆帶橫勢。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的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形成“今草”。4.草書(三)書法字體的演變《玄秘塔碑》《自敘帖》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的代表人物,應當首推東晉的“書圣”王羲之。他精通各種書體,尤其擅長正楷和行書。其代表作是《蘭亭集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稱其字為“天下第一行書”。此外,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劉墉、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5.行書(三)書法字體的演變《蘭亭集序》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宋代大文豪蘇軾有一首討論書法的詩,認為好的書法應該是“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意思是說:要把端莊剛健的陽剛之美和流麗婀娜的陰柔之美結合起來,文質兼備。這個標準簡直就是以《蘭亭集序》為參照來設定的。評論家說,《蘭亭集序》蘊含了書法美的各個要素,無美不臻,無善不備,后代的書法家都能從這里汲取營養、獲得啟發?!短m亭集序》作為經典杰作,其書法飄逸流暢,如行云流水而又筆力雄健。全文共計324字,凡是重復的字都各不相同。特別是其中的21個“之”字,各具風韻,無一雷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二、中國書法的特點中國書法有3個特點:氣勢、意態和韻律。不論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還是草書,都貴在氣勢、意態和韻律。氣勢中國書法的氣勢美由筆勢、體勢、行氣、章法所構成。勢”在書法藝術中有3個重要作用:一能產生筆力,力以氣為憑借,有氣自然有力;二使點畫妥帖,運筆隨心;三使氣韻貫通,意境活潑。意態所謂意態,包括體勢和神態兩部分,兩者都可以在書法作品中得以體現。字的體勢和神態都是結構的表現。書法無論是節奏還是結構,都能表現出獨特的意態美。欣賞書法作品,必須懂得欣賞字的體勢和神態所表現的獨特韻味。韻律古代許多騷人墨客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書法韻律的內涵:“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舒斂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币环髌罚瑥纳系较隆淖蟮接叶紓鬟f出韻律的信息,線條的舞動、凝滯,結構的疏密、墨色的濃淡能形成不同的韻律美。繪畫藝術第二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中國的繪畫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繪畫形式有彩陶紋飾和巖畫,而后又出現了青銅紋飾、秦漢壁畫、漢代帛畫、畫像石等。東漢時期,紙的發明為中國畫創造了良好的載體。魏晉南北朝時,中國畫開始邁入自覺的藝術門檻,出現了顧愷之、張僧繇(y1o)、謝赫等一批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這標志著中國畫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寫字要通八法,這是書法的規則;作畫則要通墨韻,墨出五彩。實際上,墨出五彩指的是墨的濃淡,而不是顏色。國畫對用墨非常講究,一滴墨汁依賴水分的調和,能夠產生干、濕、濃、淡許多變化,表現出極為豐富的層次和鮮明的節奏。墨分五彩的巔峰狀態是“積墨”與“破墨”。

“積墨”指的是山水畫中用墨由淡到濃的層層渲染。“破墨”是唐代畫家兼詩人王維的最愛,其方法是趁第一層墨色沒有干透之時,再加上第二層墨色。一、墨出五彩墨分五彩二、中國畫的種類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繪畫名家輩出,繪畫題材廣泛,畫作種類多樣。其中,按題材劃分而成的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成就最大。人物畫人物畫是中國畫成熟最早的畫種。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宮廷中已有專職的畫工負責繪畫人物肖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像畫隨佛教進入中國,推動人物畫的迅速發展。隋唐時期,人物畫高度成熟。隋唐以后,人物畫繼續發展,其表現主題有所變化,把筆觸伸向漁民、樵夫等社會下層人物。金元時期,人物畫趨于衰微。明清時期,社會人物畫雖有復興,但總體成就不如唐宋?!恫捷倛D》所繪的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是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山水畫山水畫最初是在人物畫中作為背景出現的。東晉時,山水與人物有所分離。隋唐時,山水畫成為獨立的畫種,出現了以石青、石綠為主要色彩的“青綠山水”和以墨色為主要的“水墨山水”。唐朝以后山水畫蓬勃發展,名家輩出。花鳥畫花鳥畫是出現最晚的中國畫畫種,中唐時才出現,宋代時趨于成熟,但其后發展十分迅速,出現不少名家名作。中國花鳥畫的技法可分工筆與寫意兩種,其題材主要集中在被稱作“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以及被稱作“四君子”的梅、蘭、竹、菊,它們的形象高潔、峻清,常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含義。朱耷的花鳥畫三、中國畫的造型法則“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傳統國畫藝術的基本造型法則,更是繪畫理論與實踐的基本追求。所謂“形”,是指客觀事物可視之形態、形象、形狀、形體。所謂“神”,就是事物的內涵、精神氣質和氣韻。能否把“形神”的關系處理好,做到形神兼備,是中國畫特別是人物畫創作的關鍵?!皞魃瘛钡奶岢稣呤菛|晉時期的大畫家顧愷之?!妒勒f新語》中有這樣一則記載:“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晴,人問其故,顧曰:‘四體研媸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薄鞍⒍隆本褪茄劬?,可見顧愷之對畫睛的重視。從此,“傳神論”成為古代畫史、畫論中被提及最多的美學術語之一。顧愷之在總結前人藝術理論的基礎上,首先創立了“以形寫神”的理論,主張處理好人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從“以形傳神”和“遷想妙得”兩個方面揭示形和神的內涵。此后的歷代畫家也都相繼提出了“傳神寫照”“形似神似”等觀點。特別是南齊的謝赫,在總結、吸取顧愷之畫論的基礎上,于《古畫品錄》中系統地提出了“六法”的中國畫造型理論,即氣韻生動、經營位置、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傳移摹寫。這“六法”成為中國人物畫的創作法則。山水畫和花鳥畫,甚至很多石窟廟宇也受之影響都提出了“傳神”的法則。“傳神”從此便成了中國畫追求的最高標準。傳神象外之意第三節TransitionPage過渡頁唐朝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記》中提出了關于中國畫意境論的一個重要觀點:境生于象外。境離不開象,又不等于象,它是超越于畫中物象之外的深層意蘊。中國畫要求形似,也要求神似,更要求在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基礎上追求有“象外之象”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國傳統繪畫和繪畫藝術創作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中國畫藝術的靈魂,歷來被藝術家視為最高的美學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畫就是古代文人(即士大夫們)所繪的畫作。當然,并非任何一個文人所繪的都屬于“文人畫”。文人畫必須符合以下幾個特點:繪畫者的學養深厚。學養深厚的人胸有韜略、腹壘萬卷詩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