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IDZ/T0248—2014前言 Ⅲ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總則 14設計書編寫 14.1設計編寫依據 14.2設計書編寫前的準備工作 14.3設計書主要內容 24.4設計書附圖 25野外工作方法 25.1區域地球化學勘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 25.2地球化學普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 35.3地球化學詳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 45.4巖石地球化學專項測量 56野外工作質量檢查 56.1室內質量檢查 56.2野外現場質量檢查內容 57樣品分析及質量監控 57.1樣品驗收及樣品加工 57.2元素分析方法及質量要求 67.3樣品分析質量控制 68地球化學圖件編制與綜合推斷解釋 78.1數據庫 78.2地球化學參數統計 78.3地球化學圖件編制 78.4綜合解釋推斷 89異常查證與評價 810成果報告編寫 910.1文字報告內容 910.2成果報告附件 附錄A(規范性附錄)地球化學測量記錄卡 附錄B(規范性附錄)質量檢查記錄格式 附錄C(資料性附錄)某些金屬礦床指示元素及其巖石地球化學異常分帶序列 附錄D(資料性附錄)熱液型礦床巖石地球化學分帶方法 31附錄E(資料性附錄)地球化學異常分帶序列確定方法 ⅡDZ/T0248—2014附錄F(資料性附錄)構造疊加暈找礦方法 附錄G(資料性附錄)脈巖地球化學測量野外工作方法 附錄H(資料性附錄)礦產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方法 Ⅲ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1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規程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巖石地球化學測量的工作性質與任務、設計書編寫、野外采樣、樣品加工、質量檢查、測定元素選擇和元素分析測試質量監控、圖件編制、異常查證與評價、成果報告及附圖等要求。本標準適用于礦產勘查各階段不同比例尺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DZ/T0011地球化學普查規范比例尺1:50000DZ/T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DZ/T0167區域地球化學勘查規范比例尺1:2000003.1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是以巖石為采樣介質的地球化學勘查工作,主要應用于區域地球化學勘查與背景研究、成礦帶地球化學勘查、礦區地球化學勘查以及礦床成因研究等。根據研究目標可分為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普查、地球化學詳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及巖石地球化學專項調查等。3.2區域地球化學勘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主要任務是查明區域巖石中元素分布與分配特征,研究巖石地球化學區域背景與異常,為區域化探異常解釋提供依據。3.3地球化學普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一般在區域化探發現的異常區帶,或地質礦產調查劃分的找礦遠景區開展,主要任務是圈定異常濃集部位,依據典型礦床異常特征進行異常篩選,確定找礦靶區,查證具有找礦意義的異常。3.4地球化學詳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主要針對找礦靶區和深部礦產勘查開展工作,主要任務是確定礦床或礦化體空間部位,依據典型礦床成礦地球化學分帶特征判別找礦靶區剝蝕程度和賦礦深度,進行資源定量預測與儲量估算,為實施深部工程驗證提供依據。3.5巖石地球化學專項調查包括典型礦床研究、資源潛力評價、特殊巖類地球化學測量等。典型礦床方面,主要研究各種礦床類型成巖-成礦-成暈地球化學過程,研究礦床成因機制、時代及形成環境,研究成礦元素異常特征與分帶規律,建立找礦地球化學模式,指導地質找礦工作。4設計書編寫4.1設計編寫依據設計書應根據相關規范、任務書或委托方合同要求編寫。4.2設計書編寫前的準備工作4.2.1收集與測區有關的自然地理、區域地質、礦產資源、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等基礎資料和同比2例尺工作用地形圖。4.2.2根據測區地質背景以及以往化探、地質礦產工作情況等,研究和初步確定野外采樣方法。4.2.3對測區進行實地踏勘,提出測區切實可行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實施方案,必要時進行方法4.3.2.2簡述測區基巖出露特點及控礦因素等對所選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工作方法的效果評價。4.3.5數據處理及編圖方法4.3.6異常查證與評價工作設計書應附同工作比例尺的地理景觀與工作部署圖、地質礦產圖、設計采樣點位圖等圖件。5野外工作方法5.1區域地球化學勘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5.1.1區域地球化學勘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主要目的是了解地層、巖體等地球化學背景、解釋區域地球化學異常。35.1.2了解地球化學背景的樣品要求按地質建造、巖系、巖類等地質單元系統布設,劃分地質單元時應考慮地球化學特征變化。原則上沉積巖按建造或系,巖漿巖按期,變質巖按群劃分地質單元。沉積巖、副變質巖按剖面布設樣點,侵入巖、正變質巖在同一采樣單元巖體中均勻布設樣點。每個采樣單元一般采集30件以上樣品,對出露面積較小的地質單元,可適當減少,但不應低于10件樣品。背景樣品要求采集未礦化蝕變的巖石。5.1.3巖石地球化學樣品采集應具有代表性,應在采樣點20m~30m范圍采集同種巖石,3點以上組合成一個樣品。樣品應力求采集新鮮巖石。5.1.4布設的采樣點應準確地標繪在1:50000地形圖上。采樣時使用GPS結合地形圖定點,定點誤差≤50m,并在采樣部位留下標記。5.1.5背景樣品和蝕變、礦化樣品分開,按樣品種類連續編號。樣品重量應不少于300g。5.1.6區域巖石地球化學調查樣品應填寫記錄卡,明確地質單元名稱,同時著重對受到礦化蝕變作用的影響等進行描述。5.2地球化學普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5.2.1地球化學普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應在基巖出露較好的成礦區帶或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圈出的找礦遠景區中進行。如果地表有淺層覆蓋(覆蓋厚度50m),可使用淺鉆進行巖石取樣。工作比例尺為1:50000或1:25000。5.2.2地球化學普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一般以網格化進行樣點布設,也可采用規則網進行樣點布表1巖石地球化學普查參考測網工作類型比例尺網度(點距)/m采樣點/km25.2.3地球化學普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樣品種類根據工作目標任務和工作區地質礦產特征確定,類應單獨采樣。5.2.4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原則上應采集新鮮的巖石樣品。采集的樣品應具代表性,要求在采樣點30m~50m周圍或點線距的1/3范圍內多點(大于5個點)采樣,均勻敲取同種或同類巖性的巖石碎塊,組合成一個樣品。樣品重量應不少于300g。5.2.6樣品編號以1:50000或1:25000圖幅為單元,分樣品種類連續編號。原則上以1km2為基本采樣單元,采樣單元編號由左至右自上而下順序編號。樣品號為:工區拼音代碼+采樣單元編號十樣5.2.7布設的采樣點應準確地標繪在地形圖上。采樣時使用GPS結合地形圖定點,定點誤差≤20m(1:50000)和≤10m(1:25000)。在GPS上錄入每一個采樣點坐標信息,GPS定點和航跡錄入計算5.2.8采樣點或采樣點附近應用紅漆留有易于查找的明顯標記號,并在記錄卡上備注。5.2.9野外記錄使用統一的記錄卡。記錄卡內容應逐項填寫,對采樣點及其附近的構造、礦化、蝕變現45.3地球化學詳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5.3.1.1面積性地球化學測量一般以規則網進行樣點布設,可分為1:5000、1:10000兩種比例尺,見表2。根據地球化學普查異常分布、控礦因素分布特點,選擇采樣網形態。表2面積性地球化學測量參考測網比例尺網度(點距)/m采樣點/km25.3.1.3巖石樣品應采集新鮮基巖。樣品由5塊~8塊同一種類巖石近等重量組合而成;組合范圍在1/3點線距范圍內。當礦化極不均勻,或遇到構造帶、礦化帶、蝕變帶等成礦有利地段時,應適當加密采樣。樣品重量應不少于300g。5.3.1.4樣品編號原則上以測線連續編號,但對具有較強礦化的樣品,應單獨進行編號,以防污染其他5.3.1.5野外采樣定點采用GPS結合地形圖定點方法,地形圖比例尺應等于或大于工作比例尺。在GPS信號不強地區,可采用羅盤儀定向,測繩量距定點。測線起始點應由高精度GPS或經緯儀視距布設。定點誤差≤10m(1:10000)和≤5m(1:5000)。在GPS上錄入每一個采樣點坐標信息。5.3.2.1地表剖面地球化學測量應根據地球化學異常形態進行布設,通常需穿越異常濃集中心或礦化5.3.2.2根據地質復雜程度和礦化情況布設樣品。采樣間距一般為5m~20m,在地質背景區采樣,點距以20m為宜;在異常濃集中心、礦化帶、構造破碎蝕變巖帶、賦礦層位等地段,應加密采樣,點距2m~5m;對某些特殊的賦礦地質5.3.2.3樣品由1/2點距范圍內3塊~5塊同類巖石子樣組合而成。樣品質量應不少于300g。5.3.3.1探槽巖石地球化學測量通常是沿探槽的一壁或底板布設采樣點,探槽范圍內均應采集巖石地球化學樣品。5.3.3.2根據地質復雜程度和礦化情況布設采樣點,采用連續揀塊法進行采樣。采樣間距一般為55.3.3.3采樣點的布設應采用測繩量距的方式定點,并準確地標繪探槽素描圖上。5.3.4.1鉆孔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應按地質特征劃分的巖性段、礦化分布確定取樣間距。采樣點距一般為5m。對無礦化、厚度大的巖層,采樣點距可放稀至10m。礦化層、脈型礦或斷裂構造帶等采樣點距可加密到1m~2m,并應采集1個以上單獨樣品。5.3.4.2采用連續揀塊法在采樣點距內均勻采集直徑小于20mm的5塊~8塊子樣組成樣品,樣品質量不少于300g。當采不到礦化段巖芯樣品時,也可利用化學樣副樣代替。5.3.4.3采樣點的布設采用回次記錄的方式定點,并應準確地標繪在鉆孔柱狀圖上。5.3.5.1坑道巖石地球化學測量通常是沿坑道的一壁布設采樣點,主坑道范圍內均應采集巖石地球化5.3.5.2根據地質復雜程度和礦化情況布設采樣點,采用連續揀塊法進行采樣。采樣間距一般為5.3.5.3布設的采樣點應準確地標繪坑道素描圖上。采用測繩量距的方式定點。5.4.3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見附錄H。6野外工作質量檢查6.1室內質量檢查確性。7樣品分析及質量監控7.1樣品驗收及樣品加工7.1.1采集的巖石樣品應由專人送交實驗室,實驗室應配備專職的樣品管理人員,負責樣品的驗收、檢7.1.2分析用的巖石樣品應經過無污染的粗、中破碎機破碎至1mm~2mm粒度,經過混勻,分取不少6于100g樣品在恒溫干燥箱中于45℃下烘干,用高鋁瓷或瑪瑙球磨機研磨,每個樣品經粉碎后粒度應≤0.074mm(200目篩)。其余樣品留作原始副樣保存。加工過程中應將非礦化樣品與礦化樣品分開加品相互污染。7.1.3樣品加工全過程損耗率≤5%,計算方法見式(1):7.1.4縮分誤差≤3%,計算方法見式(2),過篩率≥98%,7.1.5每批樣品加工過程中,應由專職質量檢查人員抽取總樣品數的2%進行粒度、損耗率、縮分誤差7.2元素分析方法及質量要求7.2.1分析元素的選定區域巖石地球化學調查、巖石地球化學普查、巖石地球化學詳查等樣品分析元素的選定,以測區內擬找的礦種和潛在的礦化類型以及工作目的為依據進行選擇。區域巖石地球化學調查、巖石地球化學普查在同一個成礦區帶所分析的元素應保持一致。選擇元素的分析方法時,應根據測區元素組合特征及含量情況,根據本標準所規定的各種元素分析同時測定多種元素的原則,合理優化配置分析配套方案,無論采用何種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的各項質7.2.3.1測定的元素均指元素的全量,不得用待測元素不能完全溶解出的量和偏提取量替代。7.2.3.2應報出分析元素的定量結果。報出率應滿足相應規范規定或設計書要求。7.2.3.3主量元素應采用熔片X射線熒光光譜法(FUS-XRF法)等分析。求一致,并參照其要求執行。普查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樣品分析的各項質量指標,包括分析檢出限、準確度、精密度與DZ/T0011要求一致,并參照其要求執行。詳查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樣品分析方法的各項質量指標參考DZ/T0011要求。7.3樣品分析質量控制7.3.1樣品分析的內部質量控制,每批樣品分析過程中應進行準確度、精密度的控制,可參照7.3.2樣品分析的外部質量控制,采用送樣單位在送樣過程中插入密碼重復樣和樣品分析完畢后,由送樣單位挑出一定比例的分析樣品送另一實驗室進行再現性檢驗,具體實施方法由送樣單位與實驗室協商確定,各種元素的密碼重復樣和再現性檢驗合格率≥90%。78地球化學圖件編制與綜合推斷解釋8.1數據庫8.1.1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應以原始采樣信息、基本圖件和分析數據為數據源建立數據庫。8.1.2數據庫軟件可采用GeoMDIS、ARC/info、MapGis、Geoexpl等通用的數據庫系統或與其可互換格式的軟件。外工作相關描述信息。b)分析數據:面積性測量和剖面性測量樣品實驗室分析結果和分析質量評估數據,異常檢查分析數據及其質量監控數據。平均值(X)、中位數(M。)、逐步剔除平均值加減3倍標準離差后的算術平均值(X。)以及最大值(Xm)、最小值(Xm)、元素間的相關系數及正態分布檢驗結果等。區域地球化學勘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根據工作需要制作相關圖件。地球化學普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圖件可以分為:采樣實際材料圖、地球化學圖、地球化學異常8.3.3地球化學詳查中的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圖件編制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實際材料圖以同比例尺的地質圖或地質剖面圖、柱狀圖、坑道與探槽各類素描圖8.3.3.2.2地球化學剖面圖是在已編制完成的地質剖面圖基礎上,由不同元素含量折線置于地質剖面圖上方構成。可依據地球化學元素相關關系,組成多個坐標區,縱向比例尺以顯示曲線清晰為原則。水平比例尺與地質剖面一致。88.3.3.2.3地球化學柱狀圖是在已編制完成的地質柱狀圖基礎上,由不同元素含量折線置于地質剖面圖右側構成。同樣可依據地球化學元素相關關系,組成多個坐標區,水平比例尺以顯示曲線清晰為原則。縱向比例尺與地質柱狀圖一致。8.3.3.3.1地球化學詳查異常下限可用區域地球化學異常下限,也可通過區內背景分布統計求取異常下限。根據元素分布和成礦地質環境,以異常下限值的2倍~4倍、3倍~8倍確定異常中、內帶界限值;也可以邊界工業品位下推一個級次作為內帶界限值,下推二個級次作為中帶界限值。具有相同成礦作用、空間上相近異常點歸為一個異常。8.3.3.3.3剖面(柱狀)地球化學異常圖是在地球化學剖面(柱狀)圖的基礎上,依據確定的異常內、中、外帶界限值在元素含量折線內以不同色區或圖案表達出異常內中外帶。常編號如YZ055Au-As-Sb-Hg、YZ066Cu-Mo-Pb-Zn-Ag。將具有相同成礦作用、處于同一分帶中的異常進行歸并,圈定內帶元素綜合異常、中帶元素綜合異選擇重要的地球化學綜合異常編制異常剖析圖。剖析圖由地質礦產圖、多個單元素地球化學異常8.4.1根據礦床(礦體)地球化學含量分布特征,異常分帶研究成果,編制典型礦床(礦體)地球化學分帶模式圖、構造疊加暈模式圖。熱液型礦床巖石地球化學分帶方法見附錄D。8.4.2根據典型礦床(礦體)地球化學勘查程度、找礦類型、地球化學異常分布特征等研究,建立不同尺度的礦床(礦體)地球化學找礦模型、構造疊加暈找礦模型。構造疊加暈找礦方法見附錄F。8.4.3根據典型礦床研究成果,結合成礦地質背景,編制區域地球化學找礦預測圖,進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方法見附錄H。8.4.4根據地球化學異常和構造疊加暈特征,利用礦床(礦體)地球化學找礦模型和構造疊加暈找礦模9異常查證與評價解釋等。具體要求見DZ/T0011。910成果報告編寫10.1文字報告內容主要說明項目來源及任務目標,完成的工作量,概述本次工作取得的新進展、新發現、新認識等主要成果。10.1.2工作區地質、地球化學特征主要介紹本地區自然地理、地質、礦產資源分布概況,地球化學特征;簡述前人完成的地質、礦產、物10.1.3工作方法技術及質量評述10.1.3.1野外工作方法技術及質量評述主要包括采樣方法及布局、采樣密度、樣品種類,樣品加工方法,野外施工各環節操作方法概述。野外質量監控措施及其質量評述。10.1.3.2樣品分析測試方法及工作質量評述包括樣品測定元素的選擇與分析方法的選用,各元素分析測試方法檢出限、準確度、精密度;樣品分析質量內部監控方法及其質量評述;樣品分析測試外部監控方法及其質量評述。10.1.3.3數據處理及地球化學圖件編制背景值和異常下限以及重要地球化學參數的確定方法,多元素地球化學統計分析方法,地球化學圖、異常圖、綜合異常圖等編圖方法。10.1.3.4異常查證與評價方法包括異常分類方法、異常篩選方法,異常查證采用的方法,資源潛力評價采用的方法等。10.1.4地球化學特征對主要地質單元內各元素地球化學參數特征、分布規律,各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總結,對各地質單元含礦性作出評價。對典型礦床(礦體)地球化學特征、分帶模式、找礦模型進行論述;對區內地球化學異常分布與成礦規律進行論述。10.1.5異常推斷解釋與評價對區內的異常登記、異常分類、排序成果進行總結;對重要異常查證成果進行評述;對圈出的找礦遠景區、靶區進行評述,對區內資源潛力作初步評價;對工作區礦床(礦體)分布進行推斷、預測;對地球化學成果在基礎地質等方面的應用進行分析;問題提出與討論。對通過巖石地球化學測量獲得的重要找礦信息、元素富集規律、重要異常的礦產潛力和預測等取得的主要成果進行總結;對下一步工作部署、工作方法、找礦方向等提出較具體的書面方案、意見、建議;本次工作的程度、質量情況,成果的適用范圍等進行評價。10.2成果報告附件10.2.1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圖件,包括:單元素地球化學圖、單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地球化學組合異常圖、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地球化學綜合推斷圖等。10.2.2異常查證圖件,包括:重要異常剖析圖,重要異常查證平面、剖面圖等。10.2.3異常驗證建議書,主要包括且具有大中型礦找礦前景的重點異常的工作建議書。(規范性附錄)地球化學測量記錄卡表A.1巖石地球化學測量記錄卡統一編號圖幅號(M)照片(或素描)及編號巖石地球化學測量記錄卡填寫說明:(B)樣品號:C7。面積性測量樣品號按工區拼音代碼+采樣單元編號+樣品類型+順序號,如造破碎帶樣;C代表裂隙充填物樣、A代表蝕變巖石樣;M代表礦化巖石樣。剖面、鉆孔等可根據需要情況編寫。(D)橫坐標:N8。統一確定為高斯6°帶,記錄帶號+橫坐標精確到m。如20428303(E)縱坐標:N7。高斯6°帶精確到m。如3395158(F)海拔高程:N4。采樣點高程坐標,精確到m。從地形圖等高線或通過GPS直接讀取。(G)樣品類型:代碼填寫采集的巖石樣品類型:1普通巖石;2構造破碎帶;3裂隙充填物及其披(H)巖石名稱:填寫測點所測點采集的巖石名稱。參見DZ/T0167相關要求。(I)風化程度:包括1新鮮巖石;2半風化巖石;3風化巖石。(P)GPS文件號:指采樣點某GPS坐標數據轉存入計算機內的批次文件。要求以GPS手持機編號后四位數+錄入的第n批數(n為兩位數)。每批坐標存點應在500個以內。ABCDEFHIJKLMNOPQRSTUVWX導線號導線方向導線m樣品長度起止)地質樣品樣品地質時代地質起m止m橫縱云頁ABCNOPQRSTUWX樣品樣品樣品樣品發育特點頁ABCDEFGHIJK探槽(勘探線)圍巖巖性構造、裂隙發育特點蝕變礦化特點橫縱傾向傾角分品ABCDEFGHIJ中段(標高)穿(沿)脈號構造、裂隙發育特點蝕變礦化特點傾向傾角與ABCDEFGHK構造、裂隙發育特點蝕變礦化特點傾向傾角(規范性附錄)質量檢查記錄格式表B.1為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原始資料日常自檢(互檢)登記表。表B.2為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室內部分)質量檢查登記表。表B.3為巖石地球化學測量(野外部分)質量檢查登記表。表B.1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原始資料日常自檢(互檢)登記表日期日期g巖石定名變更原因野外定名檢查定名5塊以上3塊~是否是否日期日期g巖石定名附合要求,是否保留\補采樣品自檢互清晰度野外定名檢查定名5塊以上3塊~是否是否石臺點號點位誤差是否需保留\補采樣品有無正確點位差m好差對改為對改為內容對誤(資料性附錄)某些金屬礦床指示元素及其巖石地球化學異常分帶序列某些金屬礦床指示元素及其巖石地球化學異常分帶序列見表C.1。表C.1某些金屬礦床指示元素及其巖石地球化學異常分帶序列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銅斑巖型(新生代)體上方為Ag、Pb、Zn等(中生代)(富家塢)Pb、Mn、Ba、Hg(朱訓等,1983)多寶山式(古生代)花崗閃長巖圍巖內)(巖體與圍矽卡巖)江西武山Zn、Pb(許紹文等)(錄)山銅鐵Zn2、Pb、Ba(周亞特)Co、Cu、W、Mo、Bi(尾部暈)→Au、(前緣暈)(層控式矽卡巖)安徽冬瓜山西藏甲瑪銅(鉛)礦床Ag)→Pb+Zn(Au+Ag)(NE→鄭文寶,甘肅金川陸相火山-次火山型福建紫金山Zn、W、Sn→Cu、Pb、Ag、As、Sb→表C.1(續)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銅W、Sn、Bi→Cu、Zn、Ag、Pb金石英脈型山東金青頂(100~700m)Ni、Co、Mn、Mo山東鄧格莊李惠等,山東玲瓏山東望兒山(外帶)陳宏毅,學位論文)山東三甲Co、Sn、Mo、Ni、Bi(-266m~-26m李惠等,著,2007新疆哈圖W、Mo、Bi→Au、Se、As、Ag、余學東,內蒙古賽鄭豪等,蝕變巖型山東焦家山東靈山溝(V號)金礦床李惠等,山東三山島Sb、Hg禹斌等,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金蝕變巖型山東新城李惠等,山東河東Zn、Pb、Sb、Au、Bi、Ag、Cu、As(顧留成等)山東大尹Bi、Zn、Pb、Ag、Au、Cu、As、留成等)綠巖型山東大莊子Bi、Mo、Mn→Au、Ag、Cu、Pb山東舊店(I號)(10~14中段-300m~—180m標高)Pb、Ag→Ba、Hg、Sb、As(王定國張本仁主陜西東桐峪吉林夾皮溝朱太天,內蒙烏拉山內蒙古東伙Cu、Ag、Zn(任國棟等)古平等,表C.1(續)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金綠巖型陜西葫蘆溝楊宏林等,陜西王排溝F(方維萱)常志民等,內蒙古哈達門溝金礦床Cu、Zn→As、Sb、Hg(868m中段);Co、Mo、W、Ni→Zn、Ag、Au、Bi、Cu、Pb→Sb、As、Hg(618m~818m中段)喻萬強等,內蒙撰山子劉克義等,綜合(7個)(微細浸染型)貴州爛泥溝王硯耕等,濟舟等)Ag)Au→(Bi、Sb、Hg)F、Pb、As(馮濟舟等)貴州紫木幽(馮濟舟等)陳遠明等,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金(微細浸染型)何希雄等,陜西二臺子李惠,高珍權等,四川東北寨W、Mo、Co→Zn、Cu、S、Bi、Au→Ni、Pb、Sb、Ag→Hg、Ba(趙琦)(13個)綜合(邛莫、俄都、拉日瑪綜合)Ni、W、Zn(后尾暈)→Au、As、Se、Sb、(Ag、Ba)(礦體暈)→Au、As、Hg、Ba、(Mo、V)(前緣暈)四川拉日瑪金(鈾)Se、Ba、V、Hg、Ag、Mo(雍朝發等)(鈾)礦床Bi、Ni、Co、Zn→W、Cu、AuAs、Hg、Ag(徐鳳山等)陜西雙王(趙中和)變質碎屑Cr、Zn、Cu、Pb、Be、Sb(黃木佑等)Mo、Co、Ni、Cu、Zn、Au、Ag、韓存強等,韓存強等,李富國等,廣東河臺廊坊所刊,表C.1(續)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金變質碎屑綜合(5個)李惠等,山巖型河南祁雨王寶德等,Ag→Sb、As、Hg(林玉飛等)1995;鄒光華河南康山Sb、As、Pb、Hg(郭瑞棟等)(銀)礦床Mo、As、B、Sb、Hg(賈錫江)云南老王寨Ni(李麗輝等)Hg、Zn(李麗輝等)Zn(李麗輝等)綜合(10個)Au、Ag、Zn→Pb、As、Sb、B李惠等,銀→Ba、As、Sb(朱維新等)江西銀山銀多金屬Cu、Au、W、Bi(As)(內帶)→Cu、Pb、Zn、Ag、Cd(Sb、Mn、Hg)(外帶)萬大理,Cu、Au(I帶)→Cu、(Au)、Pb、Zn、(Ag)(Ⅱ帶)→Pb、Zn、Ag(Ⅲ帶)→Pb(Zn)、Ag(IV帶)莫測輝等,張德會等,山銀礦床吳宏偉,河北牛圈W、Sb、Zn、Cu、Hg、Bi、Au姚玉增等,表C.1(續)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銀內蒙花敖包特銀鉛鋅多金屬礦床W、Mo、Sn、Bi、As→In、Cu、Hg內蒙古甲烏拉銀多屑巖-淺成多金屬礦床Mo(Cu、Bi、W)→Cu、S(Pb、Z李峰等,山西刁泉李惠等,河南破山Co、Mo(中心帶)→Mn、Ni、Cu、張傳庭,1993鎢(巖漿熱液)(江西、廣西)Zn、F、Li→B、Pb、As(李惠)遠脈)(李惠)歐陽宗圻等張艷宜,江西大吉山劉慷懷,Pb、Au→As1、Sb、Hg(李應桂等)(接觸帶)→Pb、Zn、Ni、Co、Mn(圍巖)江西916地質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錫型(富硫化物型)云南個舊錫多金屬白泥垌礦床)唐甲光,Pb.Zn→Mn(未剝蝕礦床;高峰山式)Sn、Cu→Sn、Pb→Pb、Zn→Mn(淺剝式);Mn(深剝蝕礦床:馬拉格式)見模式歐陽宗圻等型(貧硫化物型)鎢(鈮鉭)見模式圖2歐陽宗圻等張定源,梅勇文,四川岔河Be、W、As、Zn2、Sn、Bi、Cu、邢利琦等,噴流沉積-改造型礦床(100號)前緣暈)鉬湖鉬(鎢)W、Mo、Sn→Cu、Zn→Pb、Ag(地表巖石剖面);Ag(鉆孔巖心)(王忠虎等)鉛鋅Mo、Cu2、Ag2→Pb、Zn、Cd、Sn、Cu1、Ag1、Mn(鄧尚明等)安徽岳山(周全興等)礦種指示元素及分帶序列①軸(垂)向(下→上)②水平(內→外)鉛鋅陜西鉛硐山Au、As2、Sb、Ag、Pb→Ge、Ga、Cu→Cd、As1、THg(全汞)、Zn、SHg(吸附汞)湖南大乘山歐陽宗圻等青海錫鐵山陳云華等Mo、Bi、W、As2、Au、Zn2、Cu、Mn(張世高等)Mo、Bi、W、Au、In、Cd、As、Zn(內帶)→Cu、Au、Zn、Ag、Pb、Sb,Sn(中帶)→Zn、As、Sn、Pb、Sb,Hg、Mn(外帶)山熱液型Hg(徐外生等)內蒙古白音諾(Pb、Zn)、Sb、As、Ba(李鶴年等)熱液型鉛鋅多王啟等,原生暈通用分帶序列總結C.B格里戈良與A.A別烏斯等(1975)提出熱液礦床原生暈垂直分帶模式從上→下是:Sr-Ba-Hg-Sb-As?-Cu?-CdAg-Pb-Zn-Sng-Au-Cu?-Bi-Ni-Co-Mo-U-Sn?-As?-B邵躍(1974)總結出的熱液礦床原生暈垂直分Sr-Ba-Hg-Sb-Asz-Au?-W?-Pb-Cd-Zn?-Ag-Cu?-Bi-(As?-Au?)-Co?-Re-Mo-In-Ga-Zn-W?-Sn-FeBe-Nb-P-李惠(1996)中國金礦床的原生暈綜合軸向(垂直)B-I-As-Hg-F-Sb-Ba→Pb-Ag-Au-Zn-Cu→W-Bi-Mo-Mn-Ni-Cd-Co李惠(2011)總結出的中國熱液金礦原生暈軸向注:“★”指原生暈軸向分帶反常或反分帶,指示疊加,己被驗證礦體向深部延伸很大或深部有盲礦由內到外(中心—外圍)未剝蝕礦床(高峰山式)淺剝蝕礦床(灣街式)中剝蝕礦床(竹林式)深剝蝕礦床(馬拉格式)模式圖1云南個舊東部礦區錫多金屬礦床(田)地球化學異常模式(引自歐陽宗圻等主編,唐甲光,1990) 2——燕山早期第三幕花崗巖:5——少鈉長石花崗巖;8——原生異常分帶;3——富鈉長石花崗巖;6——含鎢錫石英脈9——異常分帶界線(資料性附錄)熱液型礦床巖石地球化學分帶方法D.1適用范圍熱液型礦床巖石地球化學分帶主要應用于建立地球化學找礦模型、尋找熱液型盲礦及判別礦體剝蝕程度。D.2指示元素的選擇熱液型礦床巖石地球化學分帶指示元素選擇主要依據:a)已知同類礦床指示元素,見附錄C;b)形成的異常清晰、有較高濃度、梯度、易于分辨,異常具有較高的襯度和較大分布范圍;c)指示元素異常與礦體具有空間和成因聯系。D.3分帶研究內容D.3.1在地表—坑道—鉆孔中系統采巖石樣和多元素分析的基礎上,編制單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綜合異常圖、異常剖析圖或異常垂直縱投影圖等地球化學圖件。D.3.2依據地球化學樣品分布特征與礦體、構造分布關系,確定需要研究分帶的表達方式。礦液沿構造破碎帶流動方向分帶為巖石地球化學軸向分帶。礦體陡傾時,軸向分帶與垂直分帶一致;礦體近水平或緩傾斜時,軸向分帶與水平分帶一致;礦體側伏時只有在垂直縱投影圖上才能顯示出其軸向分帶。D.3.3根據已知礦分帶序列,初步判定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元素組合。D.3.4計算不同標高(軸向不同截面)地球化學參數,包括指示元素濃度、線金屬量、標準化累加、累乘或前緣元素濃度/尾暈元素濃度等。D.3.5已知典型礦確定元素分帶序列。根據地球化學異常分帶序列確定方法(附錄E)或不同標高(軸向不同截面)地球化學參數最高位置相對排列順序為原則確定分序列。D.3.6預測區確定地球化學異常不同截面上的內、中、外帶元素,確定不同截面的元素組合。D.4分帶研究應用D.4.1根據已知典型礦異常分帶序列結合原生暈通用分帶序列,剔除疊加的部分異常元素,確定典型礦床地球化學異常組分分帶特征;并結合異常分布形態、與礦體分布的關系,建立已知地球化學異常模式。D.4.2根據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在上,近礦特征指示元素在中間、尾暈特征指示元素在下部的基本原則,對礦體分布進預測。a)前緣暈指示元素組合,表明剝蝕程度淺,下部有隱伏礦體。b)近礦指示元素組合,表明礦體已出露或已很接近礦體。c)尾暈指示元素組合,表明剝蝕程度高,礦體已被剝蝕。d)前緣暈、尾暈特征指示元素共存;或尾暈特征指示元素在上,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在下;則反映不同期次成礦-暈疊加,指示礦體延伸還很大或深部有盲礦存在。(資料性附錄)地球化學異常分帶序列確定方法E.1C.B.格里戈良(1975)指示元素的分帶指數(IZ)計算法之比以某種元素暈的線金屬量(PL)與被研究礦化類型的所有指示元素暈的線金屬總量(之比值確定分帶指數。具體步驟:a)計算暈的線金屬量。將選擇的勘探剖面,劃分3個~5個中段,以該段暈中元素的平均含量wg(%),乘上該元素暈的寬度(m)計算線金屬量。IⅡⅢb)將暈的金屬量標準化。Cu、Pb線金屬量具有最大的同一量值,標準化系數(C,)等于1,而其余元素標準化系數等于鉛或銅與該元素最大的最級之差,即As的標準化系數C,為10(0.17→表E.2原生暈的線金屬量標準化值IⅡⅢ某中段,P——線金屬量,P?x——礦床某中段某元素的線金屬量標準化值;某中段指示元素線金屬量標準化值總和),它定量化反應了元素在每一個中段的相對聚集中段ⅡⅡIⅢd)為了進一步搞清分帶指數最大值處于同一中段的元素(括號內元素)在分帶序列中的確切位據IvAs>IvSb,分帶序列中As排在Sb前面△Iv=Ive-Ivr熟練程度、取數和中段上的劃分的差異等,其結果會有差異。尤其是多階段、多期形成的礦床,用分帶指數計算法很難排定準確的分帶序列。E.2C.B.格里戈良計算方法的一些問題E.2.1線金屬量取值范圍問題:很難找到控制各元素原生暈齊全范圍的剖面。E.2.2根據表E.1數據中同樣中段,元素增減計算結果,計算出分帶序列同一元素上下位置有變化:a)去掉As、Pb、Cu計算結果與不去掉元素計算結果As-Sb-Pb-Cu-Mo-Bi相比,參加計算元素前后位置未變。b)去掉Pb后分帶序列計算結果為:As-Sb-Cu-Mo-Bi。c)去掉Cu后分帶序列為:As-Sb-Pb-Mo-Bi。d)去掉As后分帶序列為:Sb-Pb-Cu-Mo-Bi。e)去掉Sb計算結果為:As-Cu-Pb-Mo-Bi。參加計算元素前后位置Cu-Pb有變。E.2.3根據表E.1數據,計算同樣元素,中段增減計算結果,計算出分帶序列同一元素上下位置有變化:例如:在表E.1,如果缺失Ⅱ中段,其分帶序列計算結果為:As-Sb-Cu-Pb-Mo-Bi,與3個中段計算結如果缺失I中段計算結果為:Sb-As-Cu-Pb-Mo-Bi,Sb-As-Cu-Pb前后有變。如果缺失III中段計算結果為:As-Sb-Pb-Cu-Bi-Mo,Bi-Mo前后有變。E.3建議E.3.1取值建議:a)不同標高(中段)取各元素的幾何平均值;b)以各元素或主成礦元素的外帶異常為標準取線金屬量或幾何均值。E.3.2計算方法簡化:鑒于上述元素數不同或中段數不同計算,計算結果在表E.1同一標高兩個元素最大值上下有變化情況,建議簡化計算,從表E.1~表E.3各元素最大值所在中段沒變,根據表E.1就可大致確定分帶序列了,兩個或多個元素在一中段放在一起,沒必要復雜計算再分上下。E.3.3有經驗的專家可根據原生暈剖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中各元素強異常中心可大致確定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其結果會與計算結果相近。(資料性附錄)構造疊加暈找礦方法F.1.1構造疊加暈找礦適用于礦區深部、外圍盲礦預測;也可用于成礦區帶成礦預測。F.2構造疊加暈找礦法概述F.2.1原生疊加暈找盲礦法原生疊加暈找盲礦法是研究識別每一期次形成礦體-暈的軸向分帶及不同期次形成礦-暈在空間上構造疊加暈找盲礦法是研究識別構造蝕變帶中每一期次成礦形成礦體-暈的軸向分帶及不同期次形成礦體-暈在構造空間上疊加結構,建立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進行盲礦預測的方法。構造疊加暈預測深度能力取決于控礦構造性質和礦床體的前緣暈離開礦體頭的距離。研究表明生暈的前緣暈離開礦體頭部一般可達200m~300m,構造疊加暈可超過300m,據此確定了構造疊加暈預測盲礦體的頭部最大深度一般為采樣最深部位下推200m~300m。盲礦體的頭部最小深度取決于構造疊加暈特征,特別是前緣暈及近礦指示元素強度,預測盲礦體延伸大小決定于已知礦體延伸F.2.4.1研究思路控礦構造→多期多階段疊加成礦成暈→發現每一期次成礦成暈軸向分帶→識別不同期次成礦成暈疊加結構→建模→確定盲礦預測標志→預測。F.2.4.2研究方法研究已知礦體的構造疊加暈特征→建模,未知區→預測。F.2.4.3研究及預測流程野外工作→樣品采集→樣品加工分析→資料整理→地球化學參數計算→繪制各種構造疊加暈圖→綜合研究一建立模型→提出預測靶位-預測資源量-建議驗證(圖F.1)。設計:明確任務設計:明確任務實踐-野外工作獲取第一手地質地球化學實際資料-構造疊加暈采樣樣品加工分析資料整理地球化學參數計算、繪制各種構造疊加暈圖綜合研究研究主要成礦階段成礦形成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識別不同期次形成礦體原生暈疊加結構建立模型確定盲礦預測指標及定位預測數學模型提出預測靶位-預測資源量-建議再實踐-跟蹤研究對礦山驗證靶位進行研究查明見礦與不見礦原因提高:修改完善預測模型預測指標修改靶位、向深部推進預測靶位、建議礦山驗證收集礦區已有地質資料研究成果圖F.1構造疊加暈研究及預測流程F.3野外工作方法F.3.1野外工作前準備野外工作前應準備好各礦床(點)地質平面圖,不同中段坑道平面圖、剖面圖、垂直縱投影圖,將設計采樣點繪在圖上。F.3.2野外工作方法F.3.2.1構造疊加暈建模樣品布置在已知礦體的地表-坑道及鉆孔巖心中的構造帶內布樣。采樣點距5m~10m,當構造帶寬度大于2m時,垂直構造帶每2m采一件樣品。F.3.2.2預測區樣品布置在待預測區按已劃分的不同成礦階段,地表構造、坑道構造及鉆孔巖心所見構造系統布樣。一般要求每個階段樣品20件~30件。F.3.2.3背景區樣品布置在遠離礦化蝕變帶的鉆孔、坑道內采集不同地層、巖漿巖及脈巖。F.3.3構造疊加暈特殊的采樣方法F.3.3.1在對地表、坑道、鉆孔構造帶詳細觀察基礎上,選擇有主要成礦階段形成的蝕變-礦化最強部位采樣。如石英脈型金礦,不采第1階段(不成礦)形成的乳白色大石英脈,而在大石英脈邊緣有第Ⅱ-Ⅲ階段成礦形成的煙灰色石英或含細粒黃鐵礦細脈(圖F.2);蝕變巖型金礦,則選擇蝕變最強部位采樣;角礫巖型金礦,要避開角礫采集膠結物中主要成礦階段的蝕變-礦化樣品;矽卡巖型礦床,在矽卡巖內采集主要成礦階段的蝕變礦化疊加的樣品。zk1圖F.2英脈型金礦構造疊加暈采樣剖面布置及在礦脈中采樣部位示意圖F.3.3.2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分別采樣。在地表礦化露頭、坑道、鉆孔巖心礦化詳細觀察基礎上,選擇不同階段形成礦脈采樣。體體F.3.3.3在采樣點2m~5m構造帶范圍內多點組合采樣,樣品重量300g~400g左右。F.3.3.4采樣記錄內容包括:統一號、采樣號、位置、構造帶產狀、厚度、礦化蝕變特點、圍巖特點等(表A.4~表A.6)。F.3.3.5采樣點定位:根據坑道圖(1:1000~1:500)用測繩量距定點,采樣后將實際采樣位置準確落同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分析元素應根據各礦種總結出的最佳指示元素。基本圖件包括:c)礦床構造疊加暈模式圖(F.5)。d)構造疊加暈預測靶位圖:剖面圖外帶外帶內帶采123457異常分帶46235元素≥蠶毫圖F.3石英脈型金礦構造疊加暈剖面圖22市≥6中帶三3內帶之圖F.4山東乳山金青頂金礦床-700m標高以逆沖Ⅲ疊加一—I①前緣暈疊加Ⅱ①①>尾暈疊加>上部礦體①Ⅲ疊加>中部礦體②上盤運動方向-Ⅲ了疊加/礦體②深部尾暈A—出現前緣暈疊加共存A—\指示深部有盲礦存在預測深部盲礦—預測靶位3)預測靶位3)圖F.6楊砦峪礦區60號脈東段深部盲礦預測靶位及驗證效果F.5.2地球化學特征研究及參數計算地球化學特征研究及參數計算內容包括:a)礦區不同巖石微量元素背景值。b)確定礦床元素組合:按不同礦種最低工業品位要求值,如Au≥1g/t,從已采樣礦體品中選擇30個樣品,求礦體各元素的幾何平均值,再求出其襯度值(元素的幾何平均值/礦區相應元素背景平均值)。如各元素襯度值≥2為標準,即凡是襯度值≥2的元素都列入礦床元素組合。c)計算礦床中各元素相關系數矩陣。d)計算不同階段樣品元素含量幾何平均值、襯度值及元素相關系數矩陣。e)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計算。f)研究礦體-暈地球化學數在軸(垂)向上變化規律,即計算從礦體前緣暈→頭部→礦中部-礦尾部不同標高構造疊加暈的地球化學參數:如前緣暈元素/尾暈元素,前緣暈元素(標準化)累加或累乘/尾緣暈元素(標準化)累加或累乘。g)為判斷盲礦頭深度或判別礦體剝蝕程度(延伸大小),研究建立判別分析、回歸分析數學模型等。F.5.3綜合研究F.5.3.1建立構造疊加暈內、中、外帶分帶標準一般以本礦區各元素背景值的2倍、4倍、8倍或2倍、8倍、32倍作為外、中、內帶的下限值。F.5.3.2確定礦床主要成礦階段礦體-暈軸向分帶根據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計算或元素分帶特征,確定已知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及尾暈的特征指示元素。F.5.3.3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原生暈在構造內的疊加識別在構造疊加暈剖面圖和垂直縱投影圖上顯示:礦體及近礦暈強異常(內、中帶異常)有多中心,前、尾暈強異常(內、中帶異常)也相對應有多中心,前、尾暈指示元素強異常共存等現象指示不同階段形成原生暈疊加存在。利用地球化學軸向指示參數變化規律分析,進一步提高深部盲礦預測水平。如根據前緣暈(As+Sb)/尾暈(Bi+Mo),或As/Mo,在軸(垂)向上變化規律是進行預測的重要標志之一。F.5.4建立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構造疊加暈模式圖以剖面圖、垂直縱投影圖或立體圖等形式展示,其要素包括:a)礦體形態及在構造中賦存部位,圍巖名稱。b)單一階段形成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一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c)不同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在空間上的疊加結構。構造疊加暈預測要素主要包括不同成礦階段構造判別標志、異常濃度分帶、組分分帶特征、構造疊F.5.5盲礦預測根據預測區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征進行礦區深部及外圍盲礦預測,提出盲礦具體靶位。熱液礦床構造疊加暈預測深部有盲礦的共性準則包括:前緣暈異常準則:當成礦元素異常強度較低時,前緣暈指示元素出現強異常,尾暈指示元素為地球化學參數轉折準則:計算礦體-暈地化參數軸向變化規律,如前緣暈元素含量/尾暈元素含量從上→下,由高→低→深部又升高(轉折),指示深部還有盲礦或礦體。前緣暈異常強度增強趨勢準則:疊加暈在軸向從上→下,前緣暈由強度→弱→在最深部又出現構造疊加暈預測必須密切結合成礦規律、控礦構造特點才能提高預測的準確性,預測過程根據控礦斷裂構造的性質、構造控礦特點,礦體在構造中賦存規律(等距分布、無礦間隔、側伏b)靶位的定位及規模確定。根據前緣暈、近礦暈元素強度和已知礦體的規模,確定靶位的深度或標高(圖F.6);根據垂直縱投影圖上構造疊加暈寬度作為靶位寬度;根據上部已知礦體平均厚度和品位作為預測盲礦體厚度和品位。金平均品位和誤差系數等預測靶位金屬礦資源內。(資料性附錄)脈巖地球化學測量野外工作方法G.1脈巖地球化學測量應用范圍脈巖地球化學測量主要應用于與巖體或巖脈有關礦床、熱液礦床的深部預測。G.2脈巖地球化學測量工作方法和內容在地質資料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對區域上或礦區內所有脈巖進行系統野外觀察,確定區內各種脈巖穿插關系,判別脈巖的形成時代、礦化情況與成礦作用時間的關聯,確定脈巖與成礦的親緣關系。識別脈巖是否有后期成礦熱液疊加活動或脈巖形成同期存在礦化作用,編制與成礦有關的脈巖分布圖。根據成礦脈巖的地球化學特點進行深部成礦預測。G.3樣品采集對與成礦有關的脈巖進行系統樣品采集,具體要求如下:a)每個類型脈巖應至少采集10件~20件樣品。b)一般沿脈巖走向按點距10m~20m系統布樣,當發現有礦化蝕變時加密采樣。c)當脈巖厚度>2m時,以點距2m垂直脈巖走向系統布樣。d)沿脈巖走向3m~5m范圍內多點(5點~8點)組合采樣,樣重為300g。e)樣品應記錄脈巖編號、巖性、脈巖總長度、樣品總編號、采樣點號、脈體寬度、脈巖礦物成分、蝕變礦化特點等。f)野外采樣定點采用GPS結合地形圖定點方法,地形圖比例尺應等于或大于工作比例尺。在GPS信號不強地區,也可采用羅盤儀定向,測繩量距定點。定點誤差≤5m。每個采樣點應留有標記。G.4脈巖深部含礦性預測G.4.1開展脈巖地球化學背景、異常特征研究,編制相關基礎圖件。G.4.2開展脈巖異常分帶特征研究,對脈巖的剝蝕程度及后期熱液疊加作用進行分析。G.4.3根據脈巖異常特征研究,結合地質情況分析,對脈巖深部含礦性進行預測。(資料性附錄)礦產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方法H.1研究思路Ⅲ級成礦帶的尺度上,充分研究成礦區帶的基礎地質、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特征,研究總結典型礦床(礦田)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建立礦床(礦田)、成礦帶的地球化學找礦模型,為預測區的圈定和資源量的估算提供可類比的依據(圖H.1)。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方法涉及到巖石地球化學測量的工作內容主要為“追源”和“建模”。典型礦田(礦集區)和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典型礦田(礦集區)和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1:10000巖石測量等)(1:200000、1:250000、1:50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土壤測量)地球化學資源量估算方法(類比法和面金屬量法)圖H.1地球化學定量預測研究思路H.2成礦物源巖石地球化學示蹤H.2.1定義成礦物質來源是礦帶、礦田、礦床地球化學找礦模型(模式)所涉及的最基本問題。研究礦質來源是認識礦床成因和礦床分布規律的基礎,也是成礦預測的重要依據。成礦物質來源研究,主要是對富含成礦物質的流體及提供礦質來源的地質體進行的地球化學示蹤,如成礦流體介質、礦源層、含礦巖漿巖等的地球化學研究工作。H.2.2成礦物源研究的工作內容H.2.2.1礦源層、含礦巖漿巖的成礦元素地球化學參數具體參數見表H.1。表H.1礦床地球化學找礦模型參數背景值、算術平均值、幾何平均值、眾數值、富集與貧化特征標準離差、變異系數、異常襯度(襯值)、濃集克拉H.2.2.2含礦巖漿巖的成礦專屬性在巖漿侵位分異過程中,發生了金屬元素的沉淀。一定的巖漿類型常與一定類型的礦床有親緣關系,二者之間存在巖石地球化學的聯系。在基性超基性巖中成礦專屬性表現最明顯,酸性花崗巖的成礦專屬性也具特色(見圖H.2)。晚期巖漿期后(臨近和遠離侵入體)(臨近侵入體)(在侵入體中—Cu,Pb,Zn,Co,Bi 含Sn,W、CnAu,Co的砍卡巖Mo的云英巖M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白崗巖圖H.2巖漿巖與金屬礦床的關系(據斯米爾諾夫,引自翟裕生等著,1999)H,2.2.3礦源層提供礦質研究礦源層指初步富集的某種(某些)成礦元素的巖層,即在該巖層的沉積、堆積或成巖過程中,某種(某些)成礦元素在其中有較豐富的含量(高于區域平均含量),如黑色頁巖中U、Cu、V、Mo、Au、Ag、Ni、Bi、C等元素富集(見表H.2)。表H.2不同地質體的成礦元素組合(據翟裕生等著,1999)U、Cu、Ge、V、Mo、Au、Ag、Ni、V、Mo、Ni、Pb、Zn、Cu、Cr、Co、P、U、V、Pb、REE、Ag、Nb、As、Ni、Cd、Fe、Co、Ni、As、Be、Cr、Mo、Cu、Sc富鋁紅土H.2.2.4鉛同位素對礦質來源的示蹤作用由于鉛同位素獨特的地球化學性質,根據普通鉛的原理,在普通鉛礦物(方鉛礦、黃鐵礦、鉀長石等含鉛礦物)形成后,其鉛同位素組成基本保持不變。在時間一定的條件下,鉛同位素成分的變化,僅受源區U、Th豐度的制約,為此可用來示蹤成礦來源。一般是通過礦石與巖石(賦礦圍巖、變質基底或可能與成礦有成因聯系的巖漿-火山巖)的鉛同位素成分的對比來示蹤的。H.2.3巖石地球化學物源示蹤實例H.2.3.1巖石常量元素對成礦物質來源的示蹤表H.3給出了不同蝕變程度的閃長巖中氧化物的含量,圖H.3給出了蝕變分帶的空間關系,試分析蝕變熱液成分的變化和性質及其對礦質來源的示蹤意義。表H.3遼寧某金礦含金石英脈圍巖巖石地球化學成分表閃長巖中等蝕變閃長巖強蝕變閃長巖含金石英脈含金石英脈K圖H.3含金石英脈蝕變分帶示意圖分析:a)從原巖→強蝕變巖K+含量增加,顯示了成礦熱液中K+大量析出,致使溶液堿度降低,向著弱酸性轉(pH值為5.14~5.03);b)而Fe2+、Mg2+從原巖到強蝕變巖急劇減少,Fe2+(Mg2+)轉人熱液,從而增強了溶液的還原能力,同時為金的主要載體黃鐵礦的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連外國語大學《普通話與教師口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增材制造》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湖南省懷化市高三下學期1月期末考試英語試題含解析
- 湖南女子學院《能源化工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府新區信息職業學院《視頻剪輯與合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工商學院《中國現代文學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體育健身健美運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軟件開發流程講解
- 華師版七年級數學下冊 9.2 平移(上課、復習課件)
- 霞浦民宿裝修流程
- 移植免疫中山大學免疫學課件
- 醫院清潔消毒與滅菌課件
- 《博弈論》最完整版課件(加專題研究)
- 關渡小學2020校本研修領導小組及相關制度
- 常用手術器械手工清洗
- 三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用
- 紙板線設備基礎知識培訓53
-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嘉祥外國語學校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卷
- 卓越領導力訓練
- 眾智smartgenHAT600系列雙電源自動切換控制器說明書
- 湖南省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定點醫療機構申請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