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課程標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前的食物物種旅行新航路開辟以前,食物物種交流主要在在彼此鄰近的地區或各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前6000年左右,西亞的物種小麥、大麥等進入了歐洲。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間,通過絲綢之路之路,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也從亞洲傳到羅馬。——部編版高中歷史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早期農業傳播示意圖,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概括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的特點?特點:交流物種較少;交流范圍有限:集中在亞、非、歐洲之間,

在鄰近地區或各大洲內部進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

自1492年起,無數的物種離開故鄉漂洋過海,全球生態系統開始了巨變。得益于那一年開始的,被克羅斯比稱作“哥倫布大交換”的現象,美洲的甘蔗讓歐洲人愛上甜食,皇室的下午茶甜點成為歐洲流行至今的時尚;美洲的番茄于16世紀傳入歐洲之后,番茄醬成為歐洲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點綴……

哥倫布大交換是關于動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入、文化、傳染病以及思想觀念等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的一場引人注目的大交流。在人類歷史上,這是關于生態學、農業、文化等許多項目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引發了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歷史學者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在他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中,首先提出了這個觀念。美洲物種外傳的原因?

材料考古材料證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谷物”帶回歐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傳播并成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紀中葉,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紀80年代在黃金海岸和達荷美之間的地區得到廣泛種植,17世紀末18世紀初傳入南歐地區。16世紀中葉玉米傳入中國,清嘉慶年間大面積種植,到鴉片戰爭前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引種并居雜糧之首。(1)新航路開辟,美洲的發現。(2)歐洲列強早期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3)商業革命的到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的逐漸擴展,世界經濟文化交流加強。(4)多種物種自身的優勢:玉米、馬鈴著、甘薯這三大糧食作物產量高,生長快,對土、肥、水要求低,對氣候適應性強,播種期長,耗工少,受病蟲害的影響小,便于儲藏,可多種加工,等等。(5)農藝家的改良和培育。一、美洲物種的外傳背景:時間和路線: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一)傳播到歐洲

材料

馬鈴薯原產南美洲。從南美傳到歐洲有2條路線:一條是1551年西班牙人ValdeVii(瓦爾德)將塊莖帶到西班牙介紹給國王,1570年引進并在南部種植,后來傳播到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及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另一條是1588—1593年,馬鈴薯被引種到英格蘭,此后,從英格蘭到蘇格蘭、從威爾士到北歐,再從英國到它的海外殖民地及北美洲;17世紀晚期,馬鈴薯傳入菲律賓、日本、西印度群島等亞洲國家和部分非洲沿海地區,18世紀末,馬鈴薯傳入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大洋洲地區,至此基本完成了它的世界旅行。——據張箭《論美洲糧食作物的傳播》等整理玉米從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17世紀,傳遍歐洲各國。馬鈴薯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

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即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摘編自【清】《漢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種,于古無征,今遍種矣。——【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歷間,閑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藻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閑中早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找播。——陳世元《金薯傳習錄》

萬歷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長延禮賓館,每宴會,輒饗土產曰薯者,味甘美。公覬其種,賄于首奴,獲之。……未幾何問遁歸。……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閑物,栽植花塢,冤白日,實已蕃滋,據啖益美,念來自首,因名“番薯”云。——《風岡陳氏族譜》甘薯原產于美洲,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然后經葡萄牙人傳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島傳入亞洲。甘薯最初引入中國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當時陳振龍常到呂宋(今菲律賓)經商,發現呂宋出產的甘薯產量很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當地農民學習種植之法。后來經過陳氏家族的推廣,甘薯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由此可見,甘薯的傳入是海外貿易發展的結果。同時,甘薯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與其“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有密切關系。番茄的傳播: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

蕃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蕃,故名。——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辣椒的傳播: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

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高濂《遵生八箋》

辣椒…大量傳入則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大開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數省民眾都以嗜椒著稱。人們常不無戲謔地說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這種情況的產生可能與清初的人口大遷移有關。——摘編自戴雄澤《漫話辣椒的起源和傳播》辣椒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地域差別,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深刻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材料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甜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騾、馬、豬、羊、雞等畜禽傳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1.歐亞物種的傳入(1)種類①糧食類:大麥、小麥、水稻等②水果類:蘋果、葡萄、甜橙、檸檬等③蔬菜類:黃瓜、豌豆等④經濟類:甘蔗等2.歐洲畜禽的傳入(1)種類:牛、驢、馬、豬、羊、雞等①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②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糧食類水果類蔬菜類禽畜類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種繁多,小麥產業也隨之興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世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傳播的特點(1)品種豐富,種類齊全:歐亞物種在美洲傳播,包括小麥等糧食作物、甘燕等經濟作物、蘋果等水果類作物、黃瓜等蔬菜頭作物,以及雞、馬、牛、羊等禽畜,品種繁多,種共齊全。(2)伴隨殖民擴張:世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傳播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是西方殖民者在殖民侵略與擴張過程中,將歐、亞、非三洲的物種傳入美洲的。(3)其他地區的物種傳入美洲與美洲作物外傳同步進行。(4)在傳播優良品種的同時,殖民者將舊大陸的病毒等危害物也傳入了美洲。相關史料1.范圍具有全球性;3.交流具有雙向互補性;5.歐洲具有主導性;4.內容具有豐富性;6.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2.時間具有長期性。合作探究

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結合材料和教材第三子目,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材料一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歸功于全球糧食作物和動物交換所帶來的飲食營養的改善。——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據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統計史料探究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材料三歐洲人已經如此徹底的接納美洲食物,實在很難想象哥倫布時代之前他們的飲食是何等模樣,你能想象沒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調味的菜嗎?誰能想象一位無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廚子?——摘自《哥倫布大交換》第145頁材料四可以推測辣椒傳入中國應該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為觀賞作物和藥物。大量傳入則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開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數省民眾都以嗜椒著稱。人們常不無戲謔地說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摘編自戴雄澤《漫話辣椒的起源和傳播》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了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史料探究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許多昔日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日用品。

——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

包谷:歲共出萬余石,苗鄉自食并縮酒賣甚眾,貧民做耙賣,村市熬糖做粉賣,每石十大官斗,現價易制錢一十二文,較米每石十大官斗現價少易制錢四千六百文。

——宣統元年湖南《永綏直隸廳志》3不同物種的交流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促進世界經濟聯系增強史料探究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材料)、糖膠樹膠(口香糖的原材料)等成為人們生活的調味劑,為喜愛它們的人帶去心靈的慰藉,同時也發揮著人際交往潤滑劑的作用。橡膠可以制成汽車、飛機的輪胎,或者作為電器的絕緣材料,要是沒有它,我們不可能維持現在的生活水準。如果沒有上述這些植物的話,可以斷定,我們的文明、飲食文化會呈現出一種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狀態,而那樣的社會絕不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摘編自酒井伸雄《改變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食物物種交流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等級。食物本身不具備階級屬性,但是當食物有限,一部分人掌握更多食物資源的時候,食物就成為階級的標識和衡量社會等級的尺度。因此,飲食等級分化與人們的社會等級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香料從奢侈品到大眾消費品的變化、咖啡的流行都是典型的例子。——部編版高中歷史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4改變著社交,改變著生產、生活方式。5促進新型工業部門出現,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工業革命。6淡化了等級觀念,有利于啟蒙思想傳播。史料探究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通過將玉蜀黍和甘薯擠塞進每一個角落和每一處縫隙,在1700年至1800年間,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讓這個國家的種植面積幾乎增加了兩倍。為了開辟必須的農田,他們砍伐了許多已有樹百年歷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養分從山丘上被沖刷下來。最終,養分耗盡的土地甚至連玉蜀黍和甘薯都無法滋養了。于是農民會砍伐更多的森林,這個周期又再一次開始。——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7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遠超土地承載能力,亂砍濫伐,植被破壞,過度墾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嚴重等。史料探究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的環境,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過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外來物種入侵是一場生態災難,現已成為全球問題。應對:成立國際組織,制定國際公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