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成因與對策研究應用_第1頁
淺析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成因與對策研究應用_第2頁
淺析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成因與對策研究應用_第3頁
淺析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成因與對策研究應用_第4頁
淺析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成因與對策研究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成因和對策研究

起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11-08-0109:58:00]

作者:寧克強何軍魏茹芳

編輯:studa090420

論文關鍵詞:道德失范新聞自律新聞媒體

論文摘要:目前,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環境下,新聞傳輸得到了長足發展。不過,多種新聞道德失范現象也日益突出,如虛假新聞、有償新聞、新聞侵權等行為,所以,要采取多種方法,強化新聞媒體道德建設,構建良好媒體生態。

目前,伴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新聞媒體影響力日益增強,已經成為影響公眾輿論關鍵原因,改變著大家對自己所生活世界見解。而和此同時,各種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媒體侵權行為也層出不窮、和日俱增,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形象及其社會公信力也隨之受到影響。

一、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分析

1.

傳輸虛假新聞。虛假新聞是指未能真實反應客觀事物原來面貌,帶有虛假成份報道,即新聞報道者離開新聞賴以產生和依存客觀事實,任意憑著個人主觀愿望或依據她人意志去報道“新聞”。作為新聞本質特征,新聞報道必需真實,是對新聞工作基礎要求。然而,在真正新聞實踐中,新聞失實情況確是頻頻出現,虛假新聞成了新聞傳輸中一個痼疾。《新聞記者》雜志為抨擊新聞造假現象,從開始提議了評選年度十大虛假新聞活動。“十大假新聞”評選原本是一次心血來潮突發奇想,偶然為之,誰知卻以后一發不可收拾。原認為假新聞以后銷聲匿跡,然而不曾料到,假新聞卻如雨后春筍般越打越多,部分捕風捉影、夸大歪曲甚至編造事實假新聞也頻頻出現在媒體報端。如3月14日,中國西藏等地發生暴力事件,部分西方媒體用扭曲事實真相報道,誤導輿論,甚至弄虛作假,一些西方國家電視臺和報刊把參與打砸搶燒惡徒描繪成“爭取人權英雄”,將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殺害無辜群眾、破壞人民財產犯罪活動渲染成一次“爭取自由事件”。尤其是用精心剪裁過虛假照片,歪曲事實,混淆視聽,斷章取義,編造謊言來影響、操控國際輿論,煽動反華情緒。德國RTL電視臺在報道中將尼泊爾警察抓捕抗議者說成是“發生在西藏事件”,將四名“揮舞棍棒尼泊爾警察”在首全部加德滿驅趕游行者照片說成是“中國警察在西藏鎮壓抗議人群”,這些虛假報道全部使得不實信息在社會上公開傳輸,在誤導受眾同時也損害了新聞媒體信譽。

2.

公布有償新聞。有償新聞,是新聞工作者采取不正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酬勞活動新聞采編者將含有或不具新聞價值信息,根據出資人一些宣傳意圖撰寫新聞。有償新聞還包含有意隱匿和扣押新聞活動。。其實質就是新聞從業人員將國家和社會給予新聞媒體傳輸新聞權利和金錢進行非法交易。有償新聞和虛假新聞一樣是新聞道德失范一個關鍵表現。有新聞單位以專版、專稿形式發表相關企業形象、產品信息介紹,這種新聞往往是根據篇幅、地位論價,有則是以報道為條件交換其它經營利益,如廣告、發行等。至于新聞記者個人搞“有償新聞”,更是名目繁多,包含接收采訪報道對象“勞務費”、“車馬費”、“誤餐費”等多種名目標錢款、有價證券,還有禮品;或以采訪報道為條件交換多種好處,如購置廉價商品、餐飲、出國旅游、住房等。有償新聞是“拜金主義”思想在中國新聞領域反應,其存在和蔓延是新聞行業恥辱。從其發展過程來看,應該說,在新聞傳輸領域一直有這種現象存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早期,這種現象并不嚴重,甚至一度幾乎銷聲匿跡,伴隨改革開放深入,商品經濟發展,部分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開始要求刊播新聞要交納一定費用。以后相關部門如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廣電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要求要求嚴厲查處有償新聞行為,各大主流媒體也紛紛強調媒體自律,制訂了相關規章制度,嚴禁這一違反新聞職業道德不良行為,不過有償新聞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處理。

6月22日,山西省繁峙縣義興金礦發生特大爆炸,造成3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

000余萬元。事故發生后,礦主和相關部門試圖隱瞞事故真相。新華社山西分社四名記者在得悉事件發生后趕到繁峙,但她們并未去事故現場采訪,而是在收受了礦主巨額賄賂和地方政府盛情款待后將本該報道新聞壓了下來,后經山西省和中央相關媒體記者不懈努力,真相大白于天下。這幾名記者即使受到了法律制裁,不過她們行為嚴重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損害了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標準,也給新聞媒體公信力造成了惡劣影響。

3.

制作低俗新聞。低俗新聞指大眾傳媒在傳輸活動中放棄本身社會責任,而片面迎合受眾低級趣味傾向、情緒和要求等低淺層次審美情趣報道。多年來,因為新聞競爭日趨猛烈,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沒有能夠立即跟進,不少媒體單純片面追求“看點”、尋求“賣點”,大肆炒作歌星、影視明星隱私和緋聞,用媚俗語言、煽情標題和不負責任評論來吸引受眾眼球,追求高點擊率,制造轟動效應,滿足部分受眾追星逐名、窺探隱私心理,很多新聞網站頁面上充斥著美女艷照,造成新聞媚俗之風盛行,如“拜金女”馬諾、艷照門事件、翁帆懷孕事件、芙蓉姐姐,等等。在“社會新聞”版塊中,強奸、性騷擾、兇殺等報道內容比比皆是,而且不惜篇幅介紹細節,并配以大標題和圖片刺激讀者感官。這些低俗化新聞經過片面迎合受眾低級趣味來達成吸引注意力、獲取商業利益目標,造成社會危害極大。有受眾如此描述時下中國部分傳媒風格:“明星替換了模范,美女擠走了學者,緋聞頂替了事實,娛樂覆蓋了文化,低俗替換了端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說,怎樣兼顧社會責任和市場效益,既給媒體提出思索,也是對政府管理水平一個考驗,政府要充足考慮文化產業結構性平衡問題,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用行政手段強硬干預,另外還要滿足社會文化多樣性、多元化需求。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http://w

4.

新聞缺乏人文關心。所謂人文關心,就是關心人、珍惜人、關注人生存情況、生存價值和人生命運,尊重人理想、個性和尊嚴、隱私,把人作為觀察一切事物中心價值取向。新聞道德中最關鍵理念就是要關注人、關心人、珍惜人,提倡人文精神,這也是新聞真實、客觀、公正、自由標準依據和出發點。在大力提倡構建友好社會今天,人文關心應是媒體義不容辭一項社會責任。目前,在新聞傳輸領域存在著人文關心缺失現象,首先表現在語言利用上,為了追求強烈效果,吸引受眾眼球,往往用搶眼字詞,甚至惡語攻擊,如江蘇某行人被農用車撞倒,有被該車從頭部軋過,當場慘死在血泊中該省以媒體赫然出現《騎車人“中頭彩”慘死》;廣州連日酷暑,造成三十余人死亡,某報標題為《廣州“酷”斃三十人》;吉林某大報發表圖片報導,針對長春街頭流浪漢,用這么標題——《睡在街上羞不羞》。在這些題目中,對人生命缺乏應有尊重,對逝者生命逝去沒有讓人感到惋惜,而是有一個幸災樂禍感覺。

二、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成因分析及對策

針對新聞媒體種種道德失范現象,究其原因,首先有其深厚社會原因,如中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新聞傳輸行業體制構建不完善制約了新聞媒體發展。同時,伴隨市場經濟日益成熟和完善,媒體作為信息產業,也被納入到市場經濟運作軌道,媒體產業化不停加強,新聞傳輸行業之間競爭不停加劇,而相對于新聞行業之間猛烈競爭,新聞傳輸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無法對于新聞領域中不良現象作出細化明確處罰制約,這些全部造成了有些媒體一味追逐商業利益而忽略了應負擔社會責任,以至于出現了道德滑坡、公信力下降情況。其次,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在目前經濟形勢下,對于多種經濟利益誘惑認識不足,社會責任感缺乏,新聞道德價值取向扭曲,這些全部造成了新聞腐敗不正之風。所以,要采取多種方法,強化新聞媒體道德建設,構建良好媒體生態環境。

1.

加強媒體道德自律。媒體自律是指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在含有相正確自主性基礎上,對所從事信息傳輸活動,進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約束一個行為。通常來說,對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約束,關鍵來自兩方面:一是新聞法律、要求(她律),二是新聞從業人員在道德上進行自我約束(自律)。新聞自律屬于新聞道德范圍。新聞活動中非法現象能夠借助法律手段處理,而非道德現象怎樣處理,則只能靠新聞從業人員自律。因為新聞傳輸活動包含到了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法律規范無法對復雜社會進行全方面周詳規范,不能觸及到社會方方面面,所以,法律對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約束畢竟是有限,往往只有在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出現較嚴重違規行為時,才起規范作用,更多時候,只能靠新聞工作者自我約束,經過新聞從業人員處于良知、道義、社會責任和對社會公共利益關注,即新聞自律來推進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由此可見新聞自律必需性。

2.

規范管理,完善法律法規,促進新聞法制化建設。現在,中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有很多規范同新聞傳輸活動親密相關,不過,還沒有以“新聞法”、“新聞傳輸法”命名專門性法律,所以,對于新聞從業人員在從事采集、傳輸、出版、交流新聞等新聞傳輸活動時權利和責任,缺乏細化、明確法律要求;伴隨社會不停發展,中國已進入社會轉型期,多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紛至沓來、層出不窮,相比于這些新問題、新現象,相關部門制訂原有規章制度在管理和約束上顯得力不從心,所以,要主動推進中國新聞法制建設,建設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調整和規范新聞傳輸活動中多種關系。同時,各級宣傳主管部門,中國記協、地方記協要建立有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規范對新聞從業人員管理,營造激勵正面,處罰反面,扶正去惡環境和機制。

3.

加強新聞傳輸倫理教育。現在,大多數新聞從業人員全部來自于各大高校新聞院系,作為培養和輸出新聞專業人才第一站,高校新聞院系擔負著提升新聞從業人員道德素養關鍵責任。然而現在中國新聞傳媒院校,在從事新聞傳輸教育過程中重視新聞史、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教學,對于新聞倫理教育重視不足,新聞院校畢業學生職業道德素養不高,這種職業道德素養缺失最終會影響受眾價值取向和社會取向。中國著名新聞學學者李希光教授曾經指出應該把新聞基礎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公正原則等列為新聞傳輸院校關鍵課程,應該重視培養學生一個開放、無偏見頭腦和尋求真理精神。所以,新聞傳媒院校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