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敬畏自然》說課稿與教案_第1頁
初中語文《敬畏自然》說課稿與教案_第2頁
初中語文《敬畏自然》說課稿與教案_第3頁
初中語文《敬畏自然》說課稿與教案_第4頁
初中語文《敬畏自然》說課稿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敬畏自然》說課稿說教材教材分析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可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類歷來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義,甚至宣稱要征服自然。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踐踏自然,肆意破壞環境: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毫無節制地開采等等。當然,人類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干旱、水災、泥石流、沙塵暴,還有那可怕的“非典”,這些無一不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鄭重警告。所以,人如何與自然和睦相處,如何創造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已是新的時代主題,并且直接關系到民族與人類的未來。于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繼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諸如《珍珠鳥》等一系列保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相關課文后,在本冊中又編排了以《敬畏自然》為首篇的第三單元,它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其科學理性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1、通過朗讀、默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2、分析、體會文中富含哲理、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觀點,提高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1、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樂于討論問題,勇于回答問題;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現實,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成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懂得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使自然界更美好,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更美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重、難點1、體會文中富含哲理、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觀點;2、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知識點及其結構1、掌握重點生字、詞的讀音及意義,將課后四字詞語(自不量力、相形見絀、精彩絕倫、美味佳肴)連詞成句、成段;2、了解作家作品(本文曾獲98年全國十佳散文);3、整體把握課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揣摩其寫作意圖;4、分析文章(議論性散文)的語言及寫作特色:反問、擬人、對比;5、理解作者的觀點。【1、2兩點放在課前】說教法教學方法手段及其理論依據1、發現法語文教學(美國布魯納)-----強調教師導的作用。2、多媒體課件。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主動探究 (閱讀--尋疑--質疑--探討--釋疑—辯論)遞進達標課堂教學程序預習課文要求學生課前朗讀課文1-2遍(讀準字音),并將課后四字詞語進行連詞成句、成段的語言訓練。導入課文展示課件,引起學生心靈深處的震撼課件內容人類肆意破壞自然環境和一些自然災害的影視片段初讀課文(快速閱讀)從文中搜尋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談談讀后的第一感受,達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課件內容教師動作以宇宙及大自然的相關圖片作為背景到同學中間進行個別輔導和小組指導,幫助其明確探究方向。再讀課文(精讀)學生聯系上下文自主質疑、自主釋疑,并記下不能理解的問題。(出示自學任務)1、找出文中體現作者觀點的語句,思考:為什么說要敬畏自然?2、找出富含哲理的語句并體會其含義;3、找出文中的反問句,將其改為陳述句,比較表達效果。小組合作組員間相互匯報自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交流體會和感受;相互提問,展開討論,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以宇宙及大自然的相關圖片作為背景全班互動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合作學習的探究成果,并將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向全班同學提出來,請求“外援”支持,實現全班互動學習。教師動作點評、總結典型問題探究1、全班繼續探討上次課未解決的問題;2、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為揭示本文的主題思想打基礎。教師動作引導、講解辯論會辯題:人是否可以征服自然?(男女同學各為正方反方)課堂小結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來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和追求,從而突破難點,完成相關教學目標,揭示文章主旨課件內容三組對比強烈的畫面課后反思讓學生談本課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和感受作業自助餐1、課后練習第四題;2、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一條保護環境的建議或者擬一則關于環境保護的標語。(任選一題)板書設計:敬畏自然嚴春友自然人(不可)征服自然人智慧智慧生命生命(應該)敬畏和諧注:本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簡、實、新、精。《敬畏自然》教學設計[課文解讀]本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例如“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大自然”等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全文以清晰的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帶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個人色彩的論述,師生可以對作者的觀點與論述提出質疑或補充,以此來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幫助我們理性的認識自然、愛護自然。[教學重點]能夠表達出本文中作者的觀點和論述思路。2.流利朗讀,學習作者的語言。[教學難點]在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對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或者補充,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教學時數]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預習]1.識字鯤鵬斥安鳥蓬蒿咫尺狼藉相形見絀美味佳肴2.解詞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吶喊:大聲喊叫助威。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精巧:精細巧妙。佳肴:精美的菜肴。二、導入我們常常說:“人定勝天”“征服自然”,課文的作者卻主張“敬畏自然”(板書課題),對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懼,這是兩種對立的觀點,且看課文為什么主張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呢?三、瀏覽課文首先思考:1.“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么?(提示A、“敬”意味著應該怎樣對待自然?B、“畏”是不是意味著恐懼?)2.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又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提示C、為什么應該畏懼自然?D、作者認為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自然?)這是針對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雖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懲罰。人類智慧只不過是大自然智慧的一種工具。(作者的觀點P89最后一段)四、整理思路1.提出人類“征服自然”的狂想不自量力2.分析原因(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3.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論五、課文小結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論,以利人類長遠發展。六、教師可以提出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質疑問題供學生討論。(學生交流看法。)例如①人類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產物?②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③自然界有目的嗎?④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也是一樣?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壞?⑥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⑦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⑧讀著作者這精辟的論述,理性分析,你打算如何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具體行動?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讓大自然母親展開欣慰的笑顏七、了解科學文藝小品的文學性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設計理念]教學本文的立足點: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反問、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資料推薦]我眼中的香格里拉趙鑫珊當人類把天然林中的第一株大樹砍倒在地,文明便宣告開始了;當最后一株被砍倒在地,文明即宣告結束。過去,我也見過山,但從沒見過像香格里拉這樣長年積雪、海拔6000米以上的世界級山峰。過去,我也見過峽谷,但從沒有見過像香格里拉這樣被切割成2600米深的世界級大峽谷。同它的壯觀、險峻相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切割深度僅2143米)畢竟是小巫見大巫。其實,迪慶高原本就是青藏高原的一個組成部分。香格里拉的雄偉山脈,是著名橫斷山脈的中段或腹地。境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百余座。當我乘坐越野吉普深入高原腹地,來到一個非常險要的埡〔埡(yā)〕兩山之間可以通行的狹窄地方。口的時候,車內儀器顯示了海拔高度:4300米、氣溫僅12°C(我知道上海是38°C以上)。我們下車休息,活動一下四肢。幸好,我沒有高山反應。在我們面前是一座高聳入云的雪山,估計有5000米以上。周遭是一片原始的寧靜、莊嚴和肅穆。同這種氛圍相比,世界上一切大教堂、大寺廟所營造出來的氛圍都是小肅穆、小莊嚴和小寧靜。攝制組的民族文化顧問嘎吐薩(摩梭人)對我說:“面對這樣的雪山,你不信仰一點什么,那是不可能的!”我點了頭,深表同意。這時候,攝制組的另一位民族問題顧問胡忠文(普米族)口中念念有詞,正用手拾起一塊石頭往一個金字塔形狀的小石堆放上去。我知道,這是藏民的風俗和宗教信仰。這小石堆叫“瑪尼堆”。當人們過埡口,翻過一座大山進入另一座大山的時候,要放一塊小石頭到堆上,以表示敬山神,保佑自己平安。在藏民心目中,萬物都有神靈。山有神,河有神,大樹也有神。人們為了蓋屋,需要砍倒一棵樹,必先跪在地上祈禱,向神陳述不得不砍伐的原因或理由,請求樹神原諒自己的過失(聽到這個細節,我非常感動。我認為這是藏傳佛教的精華)。其實,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都是針對人性中的惡那部分而來的。人的欲望分兩類:第一,為了生存,需要向大自然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第二,超過必需品的其他東西,都是奢侈,侈糜。──把人的欲望分成這兩類,并適度地規定這兩者的界限,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生態環境,是進入21世紀香格里拉要把握、堅持的最高文明哲學準則。我正是為了探求這一準則才來到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人敬畏自然神的傳統令我叫絕。比如禁止把衣服隨便掛在樹枝上即其一例。在飲山泉或在小溪旁邊飲水時,務必要用雙手把水捧起來喝,以表示對水的一種感恩。在飲酒之前,先要用右手中指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彈向蒼天,表示敬天;再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彈向地,表示敬地;再蘸,彈向身后的山(香格里拉前后左右都是山),表示敬山神;最后蘸一下,用中指點在自己的前額,按我的理解,這是向自己、向自己的生命負責。我贊賞這一風俗。我決心把這種酒文明帶回上海。今后,在我飲酒的時候也要像香格里拉人用右手中指分別蘸酒四次,為的是提醒自己,提醒人在大自然中的真正地位。人不是大自然(山川動植物)的主宰,他僅僅是其中一個環節。人只有敬畏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敬畏大自然規律,敬畏大山、大河、大樹和野生動植物,人才能繼續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下去。我認為這才是香格里拉的最高精神,也是我堅持的地球文明哲學。在瀾滄江畔茨中村大峽谷,我們在藏民家住了十天。那里真是名副其實的“開門見山”。居民把前后兩座普通的山也稱之為神山:東山叫“納魯卡”,西山叫“阿圖伯蒂”。每年過年,藏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舉行宗教儀式,表示對山神的無限敬畏。對登山隊,當地居民十分反感。他們不允許有人把他們世世代代崇拜的山峰踩在腳下。20世紀以來,先后有英國、美國、日本和中日聯合等四支登山隊試圖征服卡格博峰(6740米),結果均以失敗告終。1991年,17名中日登山隊員遇難,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體育新聞之一。有人悄悄告訴我,在一登山隊第三次向主峰沖擊的前一天,上百名藏民在山前舉行祈禱儀式。登山隊以為是在為自己祝福,祝登山成功,其實是在暗地里詛咒登山隊的行為,因為他們褻瀆了山神。藏民的禱詞大意如下:神啊,我們祖祖輩輩信奉您,您現在該顯靈了!因為有人想把您踩在腳下……聽到這一絕密,我不禁拍手叫好。我堅決站在香格里拉人的一邊,反對現代人藐視大自然,處處以主人的傲慢態度去征服大自然。以藏民為主體的香格里拉人對迪慶森林局多年來的所作所為也視為大逆不道。據當地藏人告訴我,自1964年國家從東北調來六個伐木隊,開始大規模商品材生產以來,斧頭、鋸子所到之處,原始森林大片倒地,野生動物越來越少,日益引起香格里拉人的不滿。他們常以伐木隊為敵,暗地里破壞伐木隊的設施和生產工具,甚至掀翻他們的運輸車。聽到這些自發保護原始森林的舉動,我深表贊同。因為8月上旬,正是長江中下游洪水肆虐的日子。長江上游所有林業局(當然包括迪慶一個國營森工局、四個州縣木材公司和七個木材加工廠在內。目前香格里拉森工系統職工有2000多人)的顯赫成績都同今年這次大洪水有因果關系。因為大方向、路線一錯,干勁越大,罪過也越大。每年采伐量越大,裸露山體面積越大,輸入長江的泥沙量也越大。長江一旦成了第二條黃河,那便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悲劇。我們在瀾滄江畔住了多日。那洶涌的江水呈土紅色,使我吃驚,因為泥沙量太大。金沙江流經迪慶州,至四川宜賓這一段,稱之為長江上游。據估計每年流入金沙江的泥沙在6.4億噸。這些泥沙淤積在下游河床、湖泊,引發出洪水便是必然惡果。看來,香格里拉決不是也不可能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因為我們只有一條長江,她的天然林和山地植被的命運決定長江中下游幾億人的安居樂業。香格里拉的要害不在她的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了多少倍,而在天然林保護、造林綠化和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出類拔萃。希爾頓①〔希爾頓〕英國作家。著有《失去的地平線》一書,描述了香格里拉安寧祥和的社會。在他的小說里沒有也不可能指出這一點。因為“生態環境”這種意識只是最近30多年才形成的。藏民對大樹的敬畏盡管是出自藏傳佛教的哲學教義,但它同生態環境保護準則卻是一致的。的確,佛教哲學有不少環保思想,我以為這是香格里拉可以為當代地球文明作出積極貢獻的地方。這才是我眼中的香格里拉。什么都要定位。個人的一生、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都有個定位問題。50年代我們試圖把北京建成一個重工業基地便犯了定位的錯誤。香格里拉定位決不是大力發展采礦、木材采運與加工和紙漿制造等現代工業,而是在整個自治州建立一個具有世界水準的國家公園。也只有這樣,長江上游金沙江段的天然林和植被才能得救,保護下來。──這一設想,是我考察香格里拉之后的一個重要結論。后來,在同有關人士神聊的過程中,我得知就在今年6月27日至7月1日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在考察了迪慶州的自然風光之后,有意同我們國家合作,打算在迪慶高原共同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國家公園。這一計劃無疑是香格里拉的最佳定位,它使我也松了口氣:這是為長江不會成為第二條黃河的積德積善、造福子孫后代的綠色工程。因為宜昌以上的長江上游(包括香格里拉境內的金沙江)森林植被才是維護生態平衡的主體。迪慶香格里拉國家公園的建立如果得以實現,2000多名伐木和木材加工工人統統轉為護林、造林工人,那才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福音。也只有這樣,香格里拉的動植物多樣性才能持續保持下去。要知道,這里歷來有“高山動植物王國”和“藥材寶庫”的美稱。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再砍一株天然林。要把每棵天然大樹之神請出來,并深入人心。其實樹神已經顯靈。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懲罰便是。再有,據我沿途粗略觀察,香格里拉境內公路一遇上雨天即有大小塌方、泥石流發生,也不妨看成是樹神在顯靈。因為山地森林、植被遭破壞,雨水從裸露山體沖刷下來便挾帶著大量泥沙。據我所在茨中村60歲以上老人說,50年前,瀾滄江兩岸的高山都有天然林覆蓋。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人口增加),天然林被砍伐殆盡,山坡上種上了玉米,結果時有泥石流沖毀村寨的危險。這還不是樹神在顯靈?我知道這種說法是原始迷信,但這是好迷信,它能抑制住人的無法無天。大自然懲罰人類,報復人類,同“樹神顯靈”是同一事物的兩種說法。盡管這后一種說法帶著一點宗教色彩,但更生動、具體,能為廣大人們接受,并變成行動。在藏語中,“香格里拉”原是“心中的日月”這個意思。這個叫法很好,既有自然神的宗教色彩,又有詩意和浪漫情調,而且它淵源于迪慶藏語的方言“香巴拉”(Shambala)這個古老詞匯,意即人神相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我想,如果長江上游地區能保持“香格里拉”的原義和哲學精神,那末,這次洪水就不會發生。我忘不了茨中村的大峽谷。那夜半的月,總是叫我想起希爾頓在小說中多次描寫到、并為之激動的“藍色月亮峽谷”。在我眼里,香格里拉既是一個有形的地理概念(她應是云南省西北角整個迪慶高原),又是指一片人與人、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安寧土地、理想境界。愿中華大地,愿21世紀整個地球,都成為“香格里拉”!敬畏生命

張曉風那是一個夏天的長得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飄到草地上,有些飄入湖水里。我當時沒有十分注意,只當是偶然風起所帶來的。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情況簡直令人吃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那些樹仍舊渾然不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無限的云庫似的。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種東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樣,我感到詫異和震憾。其實,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風力靠纖維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條測驗題的答案而已。那幾天真的看到了,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狀的種子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么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也許在不分晝夜的飄散之余,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樹,但造物者樂于做這樣驚心動魄的壯舉。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種子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成長。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蔭,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高處何處有贈給畢業同學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一位老酋長正病危。他找來村中最優秀的三個年輕人,對他們說:“這是我要離開你們的時候了,我要你們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們三個都是身強體壯而又智慧過人的好孩子,現在,請你們盡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們一向奉為神圣的大山。你們要盡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頭來告訴我你們的見聞。”

三天后,第一個年輕人回來了,他笑生雙靨,衣履我鮮:“酋長,我到達山頂了,我看到繁花夾道,流泉淙淙,鳥鳴嚶嚶,那地方真不壞啊!”老酋長笑笑說:“孩子,那條路我當年也走過,你說的鳥語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頂,而是山麓。

你回去吧!”一周以后,第二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