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_第1頁
《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_第2頁
《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_第3頁
《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_第4頁
《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L/TXXX—2020

ICS

CCS

備案號:

DL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

DL/TXXXX—2020

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

CodeforstaticbalancetestofKaplanturbinerunner

202X-XX-XX發布202X-XX-XX實施

國家能源局發布

I

DL/TXXX—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給出的

規則起草。

本文件由電力行業水輪發電機及電氣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開林、吳煒、鄧鍵、吳江、徐進、文宇、賈利濤、周伍。

III

DL/TXXX—2020

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的試驗方法以及相應的檢驗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

用于本文件。

GB/T6444機械振動平衡詞匯

GB/T9239.1機械振動恒態(剛性)轉子平衡品質要求第1部分:規范與平衡允差的檢驗

GB/T9239.2機械振動恒態(剛性)轉子平衡品質要求第2部分:平衡誤差

JB/T6752中小型水輪機轉輪靜平衡試驗規程

3術語和定義

GB/T6444中界定的術語適用于本文件。為了使用方便,以下重復列出了其中的主要相關術語和定

義。

3.1

轉子rotor

機組的轉動部分總稱。

3.2

質心centreofmass

與物體相關的具有如下性質的點:假設將質量等于一個給定材料系統質量的質點放在這個點上,

其對任意平面的一次階矩等于該材料系統相應的一次階矩。

3.3

不平衡質量unbalancemass

質量中心偏離軸線的質量。

3.4

不平衡量amountofunbalance

不平衡質量與其質心到軸線距離(半徑)的乘積。

3.5

剩余不平衡residualunbalance

平衡后轉子上剩余的任何形式的不平衡量。

3.6

不平衡度specificunbalance

轉子單位質量的靜不平衡量。

1

DL/TXXX—2020

3.7

平衡品質等級balancequalitygrade

不平衡度與轉子最大工作角速度的乘積作為分級的量值。

4轉輪靜平衡方法

4.1鋼球鏡板法

4.1.1鋼球鏡板法靜平衡,是以鋼球、鏡板接觸點為支點,將轉輪的不平衡量和偏心方位轉化為系統

的傾斜,并通過傾斜度和傾斜角計算出配重的質量和位置,一般適用于200t以下轉輪靜平衡。

4.1.2平衡球、平衡墊板宜選用鍛鋼材質,其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等應符合JB/T6752中對應要求。

4.2三支點稱重法

三支點稱重法靜平衡,是將轉輪放置在由三個呈圓周均布的壓力傳感器組成的支撐平面上,并和

壓力傳感器分布圓同心。根據三個壓力傳感器測量出的質量數據,計算出轉輪的不平衡量和偏心方位。

4.3應力棒法

應力棒法靜平衡,是根據應力棒穩定的基本原理,通過測量應力棒內應力的變化,確定轉輪的不

平衡量和偏心方位。

5靜平衡試驗

5.1試驗一般要求

5.1.1軸流轉槳式水輪機轉輪在制造廠內初次裝配、檢修更換葉片或出現其他影響轉輪質量不平衡的

情況時須進行靜平衡試驗。靜平衡試驗一般可分為初平衡、葉片選配、總平衡三個步驟。

5.1.2初平衡是針對轉輪體和連接體形成的組合體(稱為初平衡組合體)進行的靜平衡試驗,其作用

是檢查初平衡組合體的不平衡量和偏心方位。

5.1.3葉片選配是以總平衡時的配重質量最小為目標,根據初平衡組合體的不平衡量、偏心方位,綜

合考慮各葉片的質量偏差,確定各葉片的最優安裝位置。

5.1.4總平衡是針對轉輪體、連接體及葉片形成的組合體(稱為總平衡組合體)進行的靜平衡試驗,

通過平衡配重使剩余不平衡量滿足許用不平衡量的要求。許用不平衡量Uper可按照公式(1)進行計算

或遵照合同要求。

eperM

U(1)

per1000

式中:

——許用剩余不平衡量,單位:kg·m;

eper——許用剩余不平衡度,單位:kg·m;

eper——所選用的平衡品質級別的數值,單位:mm/s,根據GB/T9239.1-2006,水輪

機選用的平衡品質級別為G6.3,對應數值為6.3mm/s;

2

DL/TXXX—2020

M——被測轉輪質量的數值,單位:kg;

——轉輪最高工作轉速(飛逸轉速)時的角速度,單位:rad/s,≈np/10,其中np為

飛逸轉速,單位:r/min。

5.2試驗準備及注意事項

5.2.1靜平衡試驗需具備條件

進行靜平衡試驗前,應具備以下條件:

a)轉輪體處于倒置狀態;

b)葉片處于倒置狀態;

c)靜平衡試驗裝置及輔助工具準備完畢;

d)轉輪同步頂升裝置檢查合格;

e)試驗相關的儀器儀表、計量器具及壓力傳感器檢定合格。

5.2.2靜平衡試驗注意事項

靜平衡試驗應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a)靜平衡試驗應在專用工位進行;

b)全試驗過程中,須做好防止轉輪傾覆的措施;

c)裝配靜平衡工具以及試驗過程中,轉輪的起吊應緩慢,嚴禁沖擊;

d)作業區應寬敞、安靜,無振動、風力等外力干擾。

5.3鋼球鏡板法

5.3.1試驗裝置

5.3.1.1鋼球鏡板法靜平衡試驗裝置主要由平衡螺桿、螺套、平衡球、平衡墊板、平衡底板、底座等

組成,見圖1。

1.平衡螺桿2.螺套3.平衡球4.平衡墊板5.平衡底板6.平衡托架

3

DL/TXXX—2020

7.底座8.連接體9.葉片10.轉輪體11.水平板12.同步頂升裝置

圖1鋼球鏡板法靜平衡試驗裝置示意圖

5.3.1.2試驗平臺和平衡裝置底座的水平度應不大于0.02mm/m。

5.3.1.3平衡墊板應無裂紋、凹坑等缺陷,在待平衡轉輪的重力作用下,平衡墊板的水平度應不大于

0.02mm/m。

5.3.1.4在平衡托架安裝過程中,應注意不要碰傷軸瓦。

5.3.2初平衡

5.3.2.1穩定性檢查

穩定性檢查步驟如下:

a)將裝上平衡工具的初平衡組合體吊放在同步頂升裝置上,并使平衡球與平衡墊板保持一定距

離;

b)在對稱180°方向安裝2個水平板。安裝時組合面應清掃干凈,使水平板能夠真實反映初平

衡組合體的水平;

c)緩慢下旋平衡螺桿,使平衡球與平衡墊板接觸。緩慢降低同步頂升裝置,觀察初平衡組合體

在平衡球的支撐下是否處于穩定狀態;

d)若初平衡組合體有向任一方向傾倒的趨勢(即處于不平衡狀態)時,則需用同步頂升裝置將

初平衡組合體頂起,調整平衡螺桿高度或平衡墊板厚度,然后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初平衡組

合體在平衡球的支撐下處于穩定狀態為止;

注:穩定狀態驗證:在初平衡組合體外緣任意位置放置一重物,該處可以下降,當重物拆除后又

能回升,此時初平衡組合體處于穩定平衡狀態。

5.3.2.2平衡裝置靈敏度檢查調整

在初平衡組合體處于穩定狀態后,即可以進行靜平衡裝置的靈敏度檢查。

靜平衡裝置的靈敏度可用初平衡組合體的質心與平衡球中心之間的距離來表示,見圖2,可按照公

式(2)進行計算

4

DL/TXXX—2020

圖2靈敏度檢查受力分析示意圖

PRMR

h(2)

MH

式中:

h——初平衡組合體的質心與平衡球中心距離的計算值,單位:mm;

P——初平衡組合體所加試重塊的質量,單位:kg;

H——初平衡組合體加試重塊位置的下沉量,單位:mm;

R——下沉量的測點與轉輪旋轉軸線的距離(半徑),單位:mm;

μ——滾動摩擦系數,單位:mm。對鋼與鋼,一般為0.01~0.02mm;M——初平衡組合體的質

量,單位:kg。

調整初平衡組合體的質心與平衡球中心的距離h,使之符合轉輪制造廠家的靜平衡技術要求,具體

方法如下:

a)將質量不同的試重塊P1、P2、P3(單位:kg),分別放置在初平衡組合體的同一位置上;

b)用百分表分別測出放置試重塊后,加試重塊位置的下沉量H1、H2、H3(單位:mm);

c)將、和、分別帶入公式(2),可計算出初平衡組合體的質心與平衡球中心的距

離h,及平衡球與平衡墊板間的滾動摩擦系數μ。

PPR2

h12(3)

HH12M

PHPHR

2112(4)

H12HM

d)用和對公式(3)(4)的計算結果進行校核。

e)若h符合要求,則認為靜平衡裝置的靈敏度合格。

f)若h不符合要求,重新調節平衡螺桿的高度,或平衡墊板的厚度,重復完成上述步驟,直至

靜平衡裝置的靈敏度合乎要求為止。

g)靜平衡裝置的靈敏度調整合格后,須對平衡螺桿采取防松措施。

5.3.2.3剩余不平衡量計算

在初平衡組合體處于平衡球和平衡墊板支撐的自由狀態時,將水平儀架設在水平板上,測量X、Y

方向的傾斜度,分別為x、y(單位:mm/m)。計算初平衡組合體剩余傾斜度δ和傾斜方位,計算方

法如下:

22

=xy(5)

arctgy(6)

x

計算剩余不平衡量:

5

DL/TXXX—2020

UM=h106(7)

公式(5)(6)(7)中:

U——初平衡組合體的剩余不平衡量,單位:kg·m;

——初平衡組合體的剩余傾斜度,單位:mm/m;

M——初平衡組合體的質量,單位:kg;

h——初平衡組合體的質心與平衡球中心的距離,采用公式(3)計算值,單位:mm;

——傾斜方位與+X軸的夾角,單位:rad。

5.3.2.4平衡配重

若≤Uper,則初平衡合格,否則應進行配重檢查。

平衡配重質量按以下公式計算:

hM103

P(8)

R

式中:

P——計算配重質量,單位:kg;

M——初平衡組合體的質量,單位:kg;

δ——初平衡組合體的剩余傾斜度,單位:mm/m;

μ——平衡球與平衡墊板間的滾動摩擦系數,采用公式(4)計算值,單位:mm;

R——所加配重的質心與轉輪旋轉軸線的距離,單位:mm;

h——初平衡組合體的中心與平衡球中心的距離,采用公式(3)計算值,單位:mm。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在初平衡組合體輕的一側放置配重塊,用水平儀測量傾斜度δ,并根據公式

(7)計算剩余不平衡量。若≤,則初平衡合格,否則需進行重新配重。測量記錄合格后附

加配重的質量Pc、半徑Rc和方位c。

5.3.3葉片選配

5.3.3.1葉片質量和質心位置應在葉片出廠前進行測定并有記錄。

5.3.3.2初平衡組合體不平衡量按初平衡時的合格配重量計算,為PcRc,位于合格配重的對稱位置。

將其分解到X、Y方向,分別記為Ux和Uy。

5.3.3.3葉片選配計算。在不同的葉片位置組合下,分別對X軸和Y軸求矩,見圖3,使得計算不平衡

量U1最小,計算不平衡量的大小和方位。

6

DL/TXXX—2020

圖3葉片選配計算示意圖

計算不平衡量的大小和方位可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2

UWWYU2XU

1iixiiy(9)

WXU

arctgiiy(10)

WYiiUx

公式(9)(10)中:

U

1——計算不平衡量,單位:kg·m;

W

i——某一葉片質量,單位:kg;

X

i——某一葉片質心的X坐標,單位:m;

Y

i——某一葉片質心的Y坐標,單位:m;

U

x——初平衡組合體不平衡量的X軸分量,單位:kg·m;

U

y——初平衡組合體不平衡量的Y軸分量,單位:kg·m;

——計算不平衡量與+X軸的夾角,單位:rad。

計算不平衡量最小時的葉片位置,即為葉片選配的建議位置。

5.3.4總平衡

5.3.4.1初平衡完成后,拆除連接體,將轉輪體吊起檢查平衡球和墊板是否有裂紋或凹坑,若有則須

及時進行更換處理。

5.3.4.2將轉輪體放置在專用工位,按照選配好的葉片編號吊裝葉片(葉片在倒置狀態),用工具螺

桿通過連接板將葉片把緊在轉輪體上,葉片的安裝角度應相同,一般在全關位置。

5.3.4.3安裝連接體后,按照初平衡的方法再次進行靜平衡試驗。

5.3.4.4總平衡合格后,記錄所加配重塊的質量、半徑和方位。并將此結果按力矩相等的原理折算至

連接體或轉輪體的配重塊安裝位置。

5.3.4.5配重塊安裝完畢后,進行平衡試驗復核。若UUper,則總平衡合格,否則應再次配重,直

至符合要求。最終配重質量、半徑和方位分別記為Ppz、Rpz、pz。

7

DL/TXXX—2020

5.4三支點稱重法

5.4.1試驗裝置

5.4.1.1三支點稱重法靜平衡試驗裝置主要由平衡盤、壓力傳感器、平衡底座等組成,見圖4。

1.連接體2.轉輪體3.葉片4.平衡盤5.壓力壓力傳感器6.平衡底座7.同步頂升裝置

圖4三支點稱重法靜平衡試驗裝置示意圖

5.4.1.2用平衡盤及其專用固定工具將三個稱重式壓力傳感器均布固定在轉輪上,以確保試驗過程中

壓力傳感器與轉輪的相對位置不變。

5.4.1.3三個壓力傳感器的分布圓與轉輪的同心是通過平衡盤與轉輪的配合精度來保證的。

5.4.1.4試驗平臺和平衡底座的水平度應不大于0.02mm/m。

5.4.1.5壓力傳感器選型應滿足試驗精度要求。

5.4.2初平衡

5.4.2.1同步頂升裝置、壓力傳感器、平衡底座等平衡工具全部安裝到位后,方可開始靜平衡試驗。

5.4.2.2在初平衡組合體上的三個壓力傳感器位置分別編號為A、B、C,在各編號對面180°位置分別

編號為A、B、C,見圖5。

8

DL/TXXX—2020

圖5壓力傳感器編號示意圖

5.4.2.3試驗開始前,初平衡組合體完全由同步頂升裝置支撐時,應將三個壓力傳感器的讀數置零。

5.4.2.4用同步頂升裝置和三個壓力壓力傳感器交替支撐初平衡組合體,當初平衡組合體完全由壓力

傳感器承擔時,三個壓力傳感器的質量數據之和即為初平衡組合體的質量。反復用壓力傳感器支撐初

平衡組合體3次,記錄3組質量數據,分別計算A、B、C位置壓力傳感器數據的平均值,記為Pa、Pb、Pc

(單位:kg)。壓力傳感器處于非受力狀態時,靜壓零位變化不得大于基本誤差限絕對值。

5.4.2.5用同步頂升裝置承載初平衡組合體,將3組壓力傳感器對調180°,即A、B、C位置的壓力傳

感器分別安裝至A、B、C位置。

5.4.2.6重復5.4.2.4過程,并記錄3組質量數據,分別計算、、位置壓力傳感器數據的平

均值,記為、、(單位:kg)。

PaPbPc

5.4.2.7剩余不平衡量計算

壓力傳感器在A、B、C位置時:

PxPbcos30Pccos30(11)

PyPaPbsin30Pcsin30(12)

壓力傳感器在、、位置時:

PxPccos30Pbcos30(13)

PyPbsin30Pcsin30Pa(14)

公式(11)~(14)中:

Px——X方向不平衡質量,單位:kg;

Py——Y方向不平衡質量,單位:kg。

根據公式(11)(12)可以計算出壓力傳感器在A、B、C位置進行試驗時X和Y方向的不平衡質量。

根據公式(13)(14)可以計算出壓力傳感器在、、位置進行試驗時X和Y方向的不平衡質量。

9

DL/TXXX—2020

將兩次試驗的X和Y方向不平衡質量分別求平均值,記錄為Px和Py。

計算初平衡組合體的剩余不平衡量U和方位:

22

UPxyPr(15)

P

arctgy(16)

Py

公式(15)(16)中:

——剩余不平衡量,單位:kg·m;

r——壓力傳感器分布圓半徑,單位:m;

——剩余不平衡量方位與+X軸的夾角,單位:rad。

5.4.2.8平衡配重步驟

若UUper,則初平衡合格,否則需進行配重。

計算配重質量:

U

P(17)

R

式中:

P——計算配重質量,單位:kg;

R——所加配重的質心與轉輪旋轉軸線的距離,單位:m。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在初平衡組合體輕的一側放置配重塊,重復上述步驟,并計算剩余不平衡量

。若,則初平衡合格,否則需進行重新配重。測量記錄合格后附加配重的質量Pc、半徑Rc

和方位c。

5.4.3葉片選配

同5.3.3。

5.4.4總平衡

5.4.4.1初平衡完成后,按照選配好的葉片編號吊裝葉片(葉片在倒置狀態),用工具螺桿通過連接

板將葉片把緊在轉輪體上,葉片的安裝角度應相同,一般在全關位置。

5.4.4.2按照初平衡的方法再次進行靜平衡試驗。

5.4.4.3總平衡合格后,記錄所加配重塊的質量、半徑和方位。并將此結果按力矩相等的原理折算至

連接體或轉輪體的配重塊安裝位置。

5.4.4.4配重塊安裝完畢后,進行平衡試驗復核。若,則總平衡合格,否則應再次配重,直

至符合要求。最終配重質量、半徑和方位分別記為Ppz、Rpz、pz。

5.5應力棒法

5.5.1試驗裝置

5.5.1.1應力棒法靜平衡試驗裝置主要由平衡托板、應力棒、應變片、平衡底座等組成,見圖6。

10

DL/TXXX—2020

1.連接體2.轉輪體3.葉片4.平衡托板5.應變片6.應力棒7.平衡底座8.同步頂升裝置

圖6應力棒法靜平衡試驗裝置示意圖

5.5.1.2轉輪的任何不平衡量將傳給應力棒一彎曲應力,通過貼在應力棒上的應變片,由應變儀可以

準確測量上述應力的數值和方向,從而計算出轉輪的不平衡量及方位。

5.5.1.3應力棒的材料一般采用鍛鋼40CrNiMoA或34CrNiMo,并經過調質處理。在應力棒的制造過程

中,須測定其實際彈性模量E值。

5.5.1.4不同質量轉輪的推薦應力棒直徑及應力范圍,見表1。

表1不同質量轉輪推薦應力棒直徑及應力范圍

轉輪質量(kg)應力棒直徑(mm)承受應力范圍(MPa)

0~3000051mm0~145.05

30000~6500076mm65.78~142.53

65000~130000102mm80.17~160.35

130000~250000140mm84.81~163.10

250000~500000178mm100.69~201.38

500000~190mm175.42~

5.5.1.5應力棒與轉輪的同軸度是通過平衡托板與轉輪的配合精度來保證的。

5.5.1.6試驗平臺和平衡底座的水平度應不大于0.02mm/m。

5.5.1.7應變儀及應變片選型應滿足試驗精度要求。

5.5.2初平衡

5.5.2.1同步頂升裝置、平衡底座、應力棒等平衡工具全部安裝到位后,方可開始靜平衡試驗。

5.5.2.2在應力棒同一橫截面對稱方向貼4個相同的應變片,見圖7。

11

DL/TXXX—2020

圖7應變片布置示意圖(俯視)

5.5.2.3采用半橋接法進行測量,應變片R1、R3連成一個惠斯登電橋(見圖8),應變片R2、R4連

成一個惠斯登電橋,并分別接入應變儀的輸入端。應變片、通過應變儀測量的應變記為13,應

變片、通過應變儀測量的應變記為24。

圖8惠斯登電橋原理圖

5.5.2.4試驗開始前,初平衡組合體完全由同步頂升裝置支撐時,應將應變儀的讀數置零。

5.5.2.5用同步頂升裝置緩慢落下初平衡組合體,直至完全由應力棒進行支撐。檢查穩定狀態時初平

衡組合體的水平度≤0.05mm/m。記錄穩定狀態下的和。再次用同步頂升裝置將初平衡組合體頂

起,使應力棒不受力,應變儀讀數應回零。

5.5.2.6重復5.5.2.5過程3次,記錄3組數據,并分別求得平均值為13和24。

5.5.2.7根據公式(18)(19),計算剩余不平衡量及方位。

12

DL/TXXX—2020

22ER3

U1324103(18)

4g

式中:

U——剩余不平衡量,單位:kg·m;

λ——惠斯登電橋結構補償系數,λ=0.5;

E——應力棒的彈性模量,單位:MPa;

R——應力棒半徑,單位:mm;

g——重力加速度,單位:N/kg。

剩余不平衡量方位計算:

arctg13(19)

24

式中:

——剩余不平衡量方位與+X軸的夾角,單位:rad。

5.5.2.8平衡配重步驟

若UUper,則初平衡合格,否則需進行配重。

按照公式(17)計算配重質量,在初平衡組合體輕的一側放置配重塊,重復上述步驟,并計算剩

余不平衡量U。若,則初平衡合格,否則需進行重新配重。測量記錄合格后附加配重的質量

Pc、半徑Rc和方位c。

5.5.3葉片選配

同5.3.3。

5.5.4總平衡

5.5.4.1初平衡完成后,按照選配好的葉片編號吊裝葉片(葉片在倒置狀態),用工具螺桿通過連接

板將葉片把緊在轉輪體上,葉片的安裝角度應相同,一般在全關位置。

5.5.4.2按照初平衡的方法再次進行靜平衡試驗。

5.5.4.3總平衡合格后,記錄所加配重塊的質量、半徑和方位。并將此結果按力矩相等的原理折算至

連接體或轉輪體的配重塊安裝位置。

5.5.4.4配重塊安裝完畢后,進行平衡試驗復核。若,則總平衡合格,否則應再次配重,直

至符合要求。最終配重質量、半徑和方位分別記為Ppz、Rpz、pz。

13

DL/TXXX—2020

附錄A

(資料性)

參考記錄表格

A.1鋼球鏡板法靜平衡試驗

表A.1.1鋼球鏡板法初平衡試驗記錄

電站名稱設備編碼

靈敏度檢查調整:

加試重塊位置的下

試重塊質量初平衡組合體質量:M=kg標準

沉量

下沉量測點半徑:R=mm

P1=kgH1=mm

質心與球心距離:h=mmh范圍為:

P2=kgH2=mm

滾動摩擦系數:μ=mm

P3=kgH3=mm

平衡配重:

實際配重的質量和方位配重合格后的傾斜度和剩余不平衡量標準

實際配重質量:X方向傾斜度:傾斜度:

P=kg=mm/m=mm/m

cx

若U≤Uper則合格,否則

實際配重半徑:Y方向傾斜度:傾斜方位:

需進行配重。

=rad

Rcmmy=mm/m=

=kg·m

實際配重方位:剩余不平衡量:剩余不平衡量方位:

=·=

c=radUkgmrad

測量人:記錄人:時間:

驗收結論及備注(異常情況說明及驗收意見)

□合格□不合格

一級驗收二級驗收三級驗收

14

DL/TXXX—2020

表A.1.2葉片選配記錄

電站名稱設備編碼

葉片選配最小計算不平衡量及其方位:

U1=kg·m

=rad

葉片選配建議安裝位置:

安裝位置12345

葉片編號

葉片質量(kg)

測量人:記錄人:時間:

驗收結論及備注(異常情況說明及驗收意見)

□合格□不合格

一級驗收二級驗收三級驗收

15

DL/TXXX—2020

表A.1.3鋼球鏡板法總平衡試驗記錄

電站名稱設備編碼

靈敏度檢查調整:

加試重塊位置的下

試重塊質量總平衡組合體質量:M=kg標準

沉量

下沉量測點半徑:R=mm

P1=kgH1=mm

質心與球心距離:h=mmh范圍為:

P2=kgH2=mm

滾動摩擦系數:μ=mm

P3=kgH3=mm

平衡配重:

最終配重質量和方位最終配重合格后的傾斜度和剩余不平衡量標準

最終配重質量:

X方向傾斜度:傾斜度:

P=kg=mm/m=mm/m

pzx

若U≤Uper則合格,否則

最終配重半徑:Y方向傾斜度:傾斜方位:

需進行配重。

rad

Rpz=mmy=mm/m=

=kg·m

最終配重方位:剩余不平衡量:剩余不平衡量方位:

pz=radU=kg·m=rad

測量人:記錄人:時間:

驗收結論及備注(異常情況說明及驗收意見)

□合格□不合格

一級驗收二級驗收三級驗收

16

DL/TXXX—2020

A.2三支點稱重法靜平衡試驗

表A.2.1三支點稱重法初平衡試驗記錄

電站名稱設備編碼

第一次試驗

壓力傳感器123平均Y軸(kg)

X軸Px(kg)Py

A(kg)

Pa

PxPbcos30Pccos30

PyPaPbsin30Pcsin30

B(kg)P

b=kg

=kg

C(kg)

Pc

壓力傳感器對調180°后試驗

A(kg)P

a

PxPccos30Pbcos30PyPbsin30Pcsin30Pa

B(kg)P

b

=kg=kg

C(kg)P

c

兩次試驗平均值=kg

Px=kgPy

剩余不平衡量U=kg·m=rad

=rad

實際配重的質量和方位=kg=mmc

PcRc

標準:

若U≤Uper則合格,否則需進行配重。

=kg·m

壓力傳感器布置示意圖:

測量人:記錄人:時間:

驗收結論及備注(異常情況說明及驗收意見)

□合格□不合格

一級驗收二級驗收三級驗收

17

DL/TXXX—2020

表A.2.2三支點稱重法總平衡試驗記錄

電站名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