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人間溫情-余華《許三觀賣血記》_第1頁
定稿人間溫情-余華《許三觀賣血記》_第2頁
定稿人間溫情-余華《許三觀賣血記》_第3頁
定稿人間溫情-余華《許三觀賣血記》_第4頁
定稿人間溫情-余華《許三觀賣血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余華曾經被認為是“小說革命的先鋒拓展”,他的小說打破了傳統的敘事形式,以平靜且冷漠的口吻揭示現實社會里隱藏的絕望與溫情。《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作為旁觀者的身份刻畫了一個以許三觀為代表的敢于與苦難作斗爭的人,他的一生中通過一次又一次賣血來化解自己人生中所遭遇的厄運。通過對許三觀悲慘人生故事的展開進行了研究,揭開生活無情面紗的同時表現出人性的真善美。關鍵詞:苦難溫情賣血生存AbstractYuhuawasonceregardedas"thepioneerofthenovelrevolution".Hisnovelsbrokethetraditionalnarrativeformandrevealedthedespairandwarmthhiddenintherealsocietyinacalmandindifferenttone."Xusanguansellingblood"isyuhua'sroleasanonlooker.Hedepictsapersonwhodarestofightagainstthesufferingrepresentedbyxusanguan.Throughthestudyofxusanguan'stragiclifestory,thepaperrevealsthetruth,kindnessandbeautyofhumannaturewhileunveilingthemercilessveiloflife.Keywords:sufferingwarmthsellbloodsurvival目錄TOC\o"1-2"\h\u一、引言 頁人間溫情——論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一、引言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由青年到年近四十的人生經歷,由一個家庭的生活經歷反映出了一個時代的特征。小說以賣血為主線,其中,“賣血”這一行為不僅表現出了那個時代人性的本質與思想觀念,而且展示出了當時底層人民生活的苦難。二、災難人生在9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也得到大大提升,中國社會上許多方面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開展,大眾文化的崛起逐漸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此,在文學創作上,由對集體主義觀念的關注逐漸向個人、民間立場的文化轉移。在大眾文化的思潮影響下,創作于90年代的《許三觀賣血記》反映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一)時代的悲歌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在50-70年代,而這個時期的中國出現了全民煉鋼鐵運動、人民公社制度、大饑荒、文化大革命、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等對社會影響巨大的變革。由于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的實施,導致農業嚴重削弱,三年大饑荒的出現,輕工業受到了大大沖擊,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文革時期許多無辜的人民遭無情批斗,百姓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生活苦難加劇。50-70年代反映的是國家、社會等集體,但小說對當時時代并沒有過多敘述,是作者以50-70年代為時空背景,90年代的寫作特征講述一個民間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在這時代背景生存的許三觀,在底層社會的壓迫下,過著貧窮的日子,經歷自然災害與饑荒,承受失血的痛苦,許三觀的一生都在與艱苦作斗爭,在災難般的環境下生存。社會的動蕩,自然災害的出現,對于生活本就貧窮的百姓來說,就是雪上加霜。為了生活19歲的根龍就要賣血,老實憨厚的方鐵匠逼于無奈搬走了許三觀家里的家具,醫院的李血頭對一斤白糖的留戀,在血液供大于求的日子里,想要賣血還需要賄賂血頭,以及恭維地對待生產隊的隊長。這些事情反映出當時物資的匱乏,生活時代的苦難,人們等級劃分,有權有勢與無權無勢,無權勢群體不但要面對各種災害苦難,還要對有權勢的人順從忍耐。以更廣的角度來看,小說中的政治社會背景,可以理解為是決定與制約個人生存發展、意識觀念的重要因素,同時,間接揭露當時時代對個人的暴力摧殘。(二)宿命的安排 早在殷周時期,“天命”之說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崇尚天神,認為天神可決定人的命數。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弟子子夏曾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佛家把人的生死看作輪回,由因到果,由果到因。可見,在很多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已認同“命運”之說,聽從命運的安排,走一步是一步。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里的人物,每一個人物的命運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他們的生命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仿佛一切就是命中注定的。 城里絲廠的送繭工許三觀回到村里看他老眼昏花的爺爺,他爺爺錯把許三觀當成自己兒子,還問許三觀身子骨是否結實,當許三觀回答自己身體結實也從未賣過血時,他爺爺說許三觀沒有賣過血身子骨就不可能結實,就不是他兒。許三觀跟爺爺的這一對話,看似簡單平常,其實已經能看出許三觀的爺爺、爸爸這兩代人都賣過血,許三觀從小就父死母奔,他是在四叔的照顧之下艱難地長大的,揭示許三觀人生經歷的坎坷與賣血的宿命,為接下來許三觀為了生活去賣血的命運作了鋪墊。 在許一樂9歲那年,認識許三觀的人們私底下都說他的大兒子許一樂長得不像許三觀,反而是越來越像何小勇。當許三觀問起自己妻子許玉蘭時,許玉蘭覺得非常委屈,擦擦手上的肥皂泡沫就往門檻坐著并且大聲哭泣,一邊哭一邊說:“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啊?”[1]36。后來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許玉蘭去找何小勇要錢不成,反而還被揪了頭發挨了巴掌,到家又坐門檻上哭訴:“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啊”[1]65。當許三觀賣血替一樂闖下的禍還債后,跑到何小勇家門前喊是她的前世燒過香才讓她嫁給了好處多多的許三觀。許玉蘭認為被別人說自己孩子有兩個爹、認識了何小勇還有一樂打傷了別人兒子要她賠償是她上輩子的造的孽,她今世的不幸跟上輩子造了孽有關,她的幸福是因為上輩子燒了香得來的,在她眼里,都是上天已經安排好的宿命。何小勇在大街上上被卡車撞了,在醫院不知生死的時候,許三觀在嘴邊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樣的話,他認為何小勇撞車是因為做了壞事,何小勇讓他當了13年的烏龜,撞車是何的報應,是老天爺對何的懲罰。而許玉蘭覺得許三觀不應該整天說一個躺在醫院不知生死的人,會遭老天懲罰,許三觀聽后有所敬畏并收斂起來。何小勇的遭遇是許三觀出乎意料之外的但又是他希望的,讓許三觀更加堅定的是自己能賣血,是上天眷顧他生活而賜予他的恩惠。他們相信吃苦受罪都是上天的安排,他們認定了自己的宿命,也認定了所謂的“命運安排”,當苦難發生,他們只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在苦難中拼命地掙扎。(三)悲慘的賣血之路血是人類組成生命部分,對維持生命起著重要的的作用。在小說里,農村人把力氣和飯量程度當做人的健康狀況,一個人的飯量大,力氣也大,就證明這個人是健康的,健康的人就可以去賣掉“力氣”,“力氣”花的越多,賺的錢就越多。關于血,農村人把血當做力氣,飯量小、不賣血就等同于氣力不足了。種地只能讓他們不餓死,可賣血可以讓他們維持生活。許三觀一生中共經歷12次賣血,第一次賣血是因為他回村看望爺爺,又聽到了農村人的談話,出于好奇,為了證明自己的身體結實,并且用賣血賺來的第一筆錢組建了家庭。十年之后,許三觀不得不再一次賣血,為的是贖回被方鐵匠搬走的家具;在3年大饑荒時代,盡管許玉蘭再精打細算,許三觀一家人還是喝了57天的稀玉米粥,兒子們已經瘦的只剩皮包骨,為了改善家人們的生活,許三觀再一次賣血,讓家人們在勝利飯店吃上了一頓面條;一樂下鄉處境艱難時,為了改善一樂生活許三觀去賣血;再次賣血是為了好生招待二樂的生產隊隊長,希望他能夠讓二樂早日調回城,招待二樂隊長的那晚,許三觀吐到腰部抽搐,非常難受;在這本來生活就困苦的日子里,大兒子一樂患上了肝炎需要去上海治療,為了有足夠的錢來支付醫藥費,許三觀踏去上海的路上,從林浦、百里、松林等六個地方賣血,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他就賣了5次血,他賣血的間隔時間一次比一次短,小命差點就不保了。許三觀的第12次賣血,最后一次賣血是在他已經退休的時候,他想為自己賣一次血,可是年輕的血頭不但不要他的血還說他的血只配做油漆,許三觀非常委屈,滿臉的悲傷寫在了臉上,無聲的哭泣著,如今他的血沒有人要了,他擔心日后苦難再次出現他要怎么解決。顯然,許三觀已經把賣血當做解決自己人生困難的靈丹,能讓他解除苦難闖過難關的辦法也只有賣血。這一路走來,許三觀憑借自己賣血為家庭生活度過了一次次的難關,賣血的背后不僅是日子的艱苦與人生的無奈,還說明了時代的困難。阿方因為賣血把身體搞壞了,把膀胱撐破,19歲就開始賣血的根龍,年僅40歲就滿頭白發,不幸在一次賣血后腦溢血去世了,他們因為賣血間接、直接地失去了生命。底層人民沒有能力抵抗接二連三的苦難,甚至會使他們的生活愈加壓迫,他們即無奈又被動,掙扎中只能以命抵命,絕境之下賣血是另一種活著,用自己的血液換取家人們的生命得以延續。三、苦難中的溫情重重困難的出現并沒有打敗許三觀,經歷每一次的苦難后,許三觀仿佛一次比一次更加地堅強,那是因為在他的背后,親情是支撐他變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他個人對生存抱有希望,對生命持以敬畏的心。(一)親情的偉大許三觀12次賣血中,有9次都是為自己的家人,每一次的失去即收獲,賣掉身上的“力氣”,生命中出現的困難就會得到解決。許一樂是何小勇與許玉蘭的私生子,許三觀一直介懷自己當了“烏龜”,介懷許一樂不是自己的親身兒子。許一樂的身世不僅違背人倫,還讓許三觀尊嚴受損,但許三觀并不嫌棄一樂,前后7次賣血都是為了非親生兒子許一樂。大饑荒時期,許三觀賣血后帶著家人們去飯店吃一元七角錢的面條,留下一樂讓他去買5角的烤紅薯吃,一樂傷心委屈便離家出走,后來心急的許三觀在鄰居家門旁找到了一樂并背著他上勝利飯店吃面條。這能看出一個父親對孩子掩蓋不住的愛,他看到一樂哭會心痛不已,雖然嘴上罵罵咧咧,但他用實際行動向一樂表達出了他的父愛。一樂得了肺炎的時候,按規定賣一次血是要休息三個月的,可是許三觀為湊足醫藥費隔三五天就賣一次血,玩命式賣血,險些丟命于松林。賣血的本身就有犧牲的含義,一樂雖然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但許三觀對一樂,是偉大無私的父愛,有著冒生命危險的犧牲精神,他的父愛,就如大海般深遠無私,如大山般堅固穩重。為了給許三觀過生日,妻子許玉蘭把過春節用的糖熬了又稠又粘的玉米粥,饑荒日子里,許玉蘭故意給許三觀多熬了一碗玉米粥。文話大革命期間,許玉蘭被罵“破鞋”“爛貨”,把她當妓女拉去大街上批斗、陪斗。作為丈夫許三觀心里一陣陣地難受,許玉蘭在外面腳站腫了他給她倒熱水泡腳;在家用被窩幫她焐著飯菜;給她送飯時,他把菜和肉都藏在了白米飯下面,還故意給她做了紅燒肉。家庭批斗會時許三觀讓許玉蘭坐著,還主動認錯,讓兒子們不要恨自己的母親。民間有句老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可是許三觀夫妻倆在苦難的日子里讓人看到的是他們夫妻之間的相互包容與關心,沒有哄人開心的甜言蜜語,也沒有感動落淚的山盟海誓,卻有小小的細節大大的溫情,即使日子艱苦,即使雙方都做過對不起對方的事情,他們也沒有放棄過彼此。九歲的一樂為了替三樂報仇,打傷方鐵匠兒子;一樂在鄉下病得動也動不了,想說話也說不出來,二樂發現后一刻也不敢耽誤,背著一樂在風雪里走了近一個小時,為了拿上被子給不停哆嗦的一樂,二樂跑得滿身是汗路上還摔了幾跤,后來還得了重感冒;三樂知道一樂得了肺炎二話不說把僅剩的12元拿了出來;二樂重感冒支氣管炎的時候是三樂守在他身旁照顧他。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三兄弟之間相互守護,弟弟被欺負了有哥哥的保護,哥哥生病了有弟弟的照顧,足以見證兄弟之間深厚真摯的情誼。(二)生存的信念作為底層群眾,處于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是他們的宿命,活下去既是他們決定面對困難的選擇,又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選擇。人們的生存環境雖如絕境般惡劣,但如果選擇活下來,就意味著要去接受現實中所賦予人的平庸和苦難或者不凡和幸福。對于許三觀而言,活著就是生命該有的價值。血即生命,苦難降臨時他以賣血延續生命,他經歷的每一次苦難都向眾人展示了生命力的堅韌與頑強。許三觀在第一次賣血的路上就遇到了阿方和根龍,阿方和根龍教會了許三觀賣血之前應該喝很多水,直到牙根發酸,因為這樣身體里的血液就跟著多了起來。賣血后還要來盤炒豬肝喝溫黃酒,可以補充生命的元氣。他們賣血的過程看起來是充滿了儀式感,水喝多了膀胱漲到不能正常走路的畫面,看著甚至還覺得有點搞笑,喝水能使血液增加雖然沒有醫學證明,但是表達了淳樸單純的村民們對血和生命的珍惜和愛護。饑荒年代的許三觀,在他生日那天給全家人用嘴炒了幾道菜,他用嘴給三個兒子各做了一道紅燒肉,給妻子許玉蘭做了清燉鯽魚,給自己做了一碟爆炒豬肝,講的繪聲繪色,吞口水的聲音充滿了整個屋子。艱苦的日子里許三觀用嘴炒菜給家人制造了幻想吃美食的意境,全家人苦中作樂用耳朵“吃”,看著讓人心酸,但是能感受到他們是幸福溫馨的,這種幸福感,就是支撐他們在苦難中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何小勇撞車后一直昏迷不醒,城西的陳先生說是何小勇的魂飛了,需要何小勇的兒坐到煙囪上把他爹的魂喊回來。一樂是何小勇的私生子,也是何小勇唯一的兒子,可何小勇曾無情拒絕承認許一樂是他親生兒子,一樂坐在了屋頂,既不愿意喊,也不愿意哭,如果一樂為何小勇喊魂,就等于向全城的人公開許三觀戴了綠帽子。許三觀深深地清楚活著的不容易,在遭受良心譴責與他人嘲笑的同時,他來到現場讓一樂喊魂,體現出許三觀心中的寬容與對生命的敬畏。許三觀認為他即使每天賣血也不會死去,他覺得那是老天賜予他的搖錢樹,正是信念,盡管許三觀過著窮苦日子,但他對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仍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許三觀的命運是悲慘的,賣血的日子是艱苦的,可是能夠賣血,就等于能夠活下去,生存的背后包含著對生命的感激,因此許三觀樂觀的生存信念讓他挺過了接二連三的苦難。四、人性的光輝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主要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的20世紀50-70年代,底層人民以自身的力量抵抗苦難,在堅強的背后體現的是生命力的堅韌和人與人之間難得且寶貴的溫情。(一)許三觀的父愛小說主人公許三觀是個底層小人物,他生活中不斷經歷苦難,一次次的賣血經歷讓他逐漸成長,所處環境與生活將他塑造成一個復雜性格的人物。許三觀頭一次跟著阿方和根龍賣血,阿方和根龍怎么做,他就跟著怎么做,也沒有一絲懷疑,表現出許三觀性格的單純。許三觀第三次賣血是因為他與他的初戀情人林芬芳有私情,許三觀覺得林芬芳很好,他想做什么她都讓他做了,于是許三觀買了十斤肉骨頭、五斤黃豆等食物來補償林芬芳,結果還暴露了他們倆的私情。這件事上體現出了許三觀愚蠢、滑稽的人物形象,但私情后的他第一件事想到的是報答林芬芳,也體現出他頭腦的簡單與本質的良善。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女人的貞節是重要的,許三觀跟許玉蘭糾葛的開始,在于他養了9年的一樂不是他親生兒子,他覺得冤屈。許三觀因為這件事打過許玉蘭,雖然許玉蘭與何小勇不是故意發生關系的,但是許三觀還是恨,恨她讓他戴了綠帽子。不過許三觀并沒有對這件事耿耿于懷,他原諒了許玉蘭,還承認了一樂是自己兒子,表現出許三觀的寬容形象,也是愛和親情戰勝了怨恨。一開始,許三觀并不承認一樂是他親生兒子,以及他不愿用自己的“血汗錢”帶一樂去吃面,這件事上不僅給未成年的一樂帶來精神上的折磨,還傷了一樂的心,許三觀這幼稚、滑稽的行為反映了一個底層小人物的有限的價值觀與市井之氣,他會跟一個無辜的小孩計較,小心眼。然而,許三觀雖然沒有第一時間承擔父親該承擔的責任,但是他沒有缺席,最終他還是盡到了一個做父親的責任。喊魂事件,對于仇人何小勇,道德良心與面子上,許三觀選擇了前者,許三觀對一樂說這是他答應過人家的事情,答應過的就要做到,一樂才開口喊何小勇的魂。許三觀還當著眾看客面前,拿起菜刀在自己臉上劃了一道口子,宣布許一樂就是他自己的親兒子。許三觀憑著自己的一舉一動,向人們展示出他不計前嫌,心胸寬廣、內心善良和遵守信用。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雖然他不高尚但他也不是狡猾貪婪的小人,他是一個偉大且無私的好父親,他是一個寬容體貼的好丈夫。苦難的來臨不是誰都能承受得住的,而許三觀不但沒有逃避還以他一個人的生命扛起了整個家庭的擔子,這需要多大的忍耐與毅力才能解決饑荒、貧窮、生病等生命里無法預料的難題。來自底層人民的許三觀,堅強樂觀地戰勝困難,同時彰顯了生命的高貴與人性的光輝。(二)許玉蘭及其他小人物的精神品質小說里的時代,底層人民活著是艱難的,痛苦的,全家人的溫飽,就是他們最大的滿足。小說里人性光輝不僅表現在許三觀,還表現在許三觀周圍的人們,他們都是在鄉下里的普通小人物,他們無權無勢卻有著一顆溫暖的心。許玉蘭有著中國傳統婦女勤儉持家的品質,她會攢許三觀廠里發的白手套,攢到一定程度就給許三觀和兒子們織線衣;在她的床底下會有兩個缸,大缸是米缸,而小缸則是每天都會抓一把米存進去,許玉蘭每天都會吃幾口飯省米,她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不僅節儉,還有憂患意識。許玉蘭婚后被何小勇強奸過,還生下了一樂,因為一樂闖禍,她曾找何小勇求助,可是卻被何小勇夫婦辱罵和挨巴掌,許玉蘭對這對夫妻的怨恨可不是一般的恨。但何小勇出事后,他妻子上門求許玉蘭讓一樂喊魂救何小勇時,許玉蘭放下了之前的恩怨,決定讓一樂去。因為何小勇,性格潑辣、敢說敢做的油條西施許玉蘭在文革時期被當成妓女,剃了陰陽頭游街示眾。她無助,哭泣,不幸與無奈是她無力反抗的宿命。作為政治斗爭對象,許玉蘭外頭遭了批斗,在家里也要被批斗,政治社會與她傳統觀念的影響,讓她再次對自己道德精神上的否定,她覺得自己對不起自己的丈夫與兒子們。苦難降臨在許玉蘭身上時,雖然她弱小卑微,但她并沒有因為命運的無情而黑化,艱苦的生活下反而映射出她內心的堅強與善良。貧窮且饑餓的年代,許多百姓連飯都吃不上,在這困難的日子里,一樂得了肝炎,對于本不富裕的許三觀的家庭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許三觀先是向認識的人借錢,一樂曾經打破了方鐵匠兒子的腦袋,可是方鐵匠沒有記仇,知道這件事后的方鐵匠摸出了十元給許三觀;最意想不到的是何小勇的妻子拿出了十七元;林浦居民看到許三觀喝冷到刺骨的綠河水,覺得他可憐,送了他一些鹽與熱茶;在百里賣血后的許三觀虛弱得走不動,一些好心人把他送到了旅館;跟許三觀在旅館住一起的老人把小豬抱給許三觀暖被窩;年輕的來喜來順兄弟把血賣給許三觀,還堅決不喝水。這些人物以看客的身份出現,苦難時期,他們沒有排斥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是憑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人,展示了小人物無價的真誠和善良品質,贊揚了人性的美好。人與人之間淳樸、善良的相處,在那個寒冷刺骨的冬天仿佛多了一絲暖陽,在那個災難般的時代里,讓底層人民人性的真善美變得更加地耀眼。(三)人道精神的宣揚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表達出對底層群眾的關懷與悲憫,不僅揭露時代給他們到來的痛苦,還展示了生命的價值與人性的復雜。以同情的眼光描述人的生命與人道精神,在普通百姓共患難的背后是使人充滿力量的溫情。鄉土中國的農民,莊稼的豐收能讓他們不挨餓,但是想要全家人都穿的溫暖住得踏實,光靠種植養殖是很難實現的,若遇到了水災或者旱災,那便會有不少人餓死街頭。由于當時的政治經濟,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會比較傳統,有一定的制約性,苦難面前,他們能做的事情不多,就是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小說以“苦難”為主題,在許三觀每一個艱難的時刻,他的活下去的辦法就是一次次地賣血,為了活著,他不顧生命危險賣血,遭遇災難的他的抵抗方式是脆弱的,卻處處表現出生命力的頑強。許三觀代表著底層群眾,他們就是在普通不過的小人物,可他們對生活是有追求的,活著,就是他們最大的希望,他們的樂觀精神與忍耐痛苦的境界,便是抗災抵難的最佳良藥。苦難無處不在,而小說中的許三觀以賣血渡過人生中的苦難,樂觀、堅韌、忍耐是他正視苦難、面對生活的精神態度,他無權無勢,平凡普通,可他賣血讓家人得以生存,默默地承受生命之重,苦難的壓迫下凸顯出生命的張力,證明了他自身存在的價值,也證明了小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質。許三觀周圍的人物,不管是鄰里之間還是路上遇見的陌生人,他們之間淳樸善良,互相幫助,即使吵過怨過,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也會搭把手,放下過去不計前嫌。讓我們看到了最底層人物身上閃爍著人性美好的光芒,正因為他們善良、寬容與淳樸,遇到不好的事情他們會選擇原諒,所以他們能看到希望的曙光。苦難生活中融入溫情,表現出作者對底層群眾的憐憫,對人的生命的尊重還有對人道精神的宣揚。五、總結20世紀90年代可以作為余華小說創作的分界線,在1980年代,余華的小說大多是表現人性惡,人性的丑陋、暴力、黑暗,以冷靜的語氣敘殘酷與血腥。而到了1990年代,余華小說開始對平凡小人物日常生活的關注,他們平常生活里有著不平常的人生,小說里的苦難,更多的是人物樂觀與善良,感受到了苦難中的溫情,展示了人性的美好。余華創作的轉型,讓讀者感受到《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苦難再一次升華,小說里的人物雖身處絕境之中,但他們仍熱愛生命,相互同情且相互幫助。《許三觀賣血記》中,余華以旁觀者的視角生動形象地還原了底層人民樸素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方式描述小人物的一生所經歷的酸甜苦辣,通過一次次的賣血情節使小說充滿了悲慘氛圍,敘事上的重復強化了苦難給人帶來的痛苦與無奈,對小人物敢于面對、敢于抗爭的犧牲精神表示尊敬,向讀者展示了中國底層人民特有的生存哲學。在韓文版的自序里,余華寫道:“這是一本關于平等的書”[1]3,雖然許三觀活在苦難當中,但他這一生都在追求著平等。賣血后去飯店吃豬肝喝黃酒的許三觀會拍桌子大聲的對伙計說黃酒要溫一溫,為的是讓別人覺得他經常下飯館,這樣酒菜里面就不會摻水或者分量減少;當許三觀知道了許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時,為了報復妻子許玉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