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慶外國語學校高二年級寒假開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先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準確填涂。3.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涂,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的標號。非選擇題答案使用0.5毫米中性(簽字)筆或碳素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按照題號在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答案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共6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白居易有詩云:“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壓榨)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延緩)。……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對此解讀,不正確的是()A.抑制苛捐雜稅是兩稅法改革的題中之意B.繳納實物是唐代賦稅征收的重要形式C.吏治敗壞對沖了賦稅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效D.兩稅法的嚴格執行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2.南宋大多數時期,樞密院處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開禧(宋寧宗年號,1205—1207年),遂為永制”。據統計,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時間內,三省長官和樞密使連續不兼職的時間僅十五六年。這一調整()A.解決了嚴重的冗官冗費問題 B.反映出專制皇權統治的衰落C.有利于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 D.是重文輕武政策破產的標志3.元朝在政治上雖有“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區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風。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為榮。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歷燕趙”“謁京師”作為人生的重要經歷。這表明()A.差別對待政策導致矛盾激化 B.國家統一促進文化交融C.南北交流推動經濟均衡發展 D.邊疆內地得到有效治理4.明代閣臣的入閣方式,長期以皇帝直接任命為主。明神宗萬歷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舉人選、奏請皇帝點用的廷推變成“祖宗定制”,成為入閣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啟年間,朝臣進而要求皇帝點用在廷推名單中居于首位者。上述變化表明()A.閣臣政治素養提升 B.文官集團約束皇權C.內閣輔政趨向合法 D.中央集權遭到削弱5.1691年5月,康熙在多倫諾爾召集蒙古喀爾喀三部貴族會盟,明確規定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廷的法令,并廢除喀爾喀三部舊有名號,留汗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清廷的做法()A.旨在強化政權的合法性 B.保證了民族間的和睦相處C.扭轉了邊疆混亂的局面 D.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6.下表反映的是1937年各大國國民收入與國財開支的比例,該表說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國民收入(億美元)6802201001706040國防開支所占比例(%)1.55.79.123.514.528.2A.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 B.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D.歐美各國支持中國的抗戰7.20世紀70年代以來,尼克松政府改革社會福利政策,變救濟性福利為工作性福利;實施就業培訓計劃,為尋找新工作創造條件;改革政府管理社會福利保障的權限,推行歲入分享計劃;精簡政府的社會保障機構。這些政策調整主要是應對A.經濟滯脹和社會保障過度 B.“知識經濟”時代面臨新問題C.國民文化素質的普遍下降 D.美國行政權過分擴張的弊端8.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的三個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率先要求民族自決,并于1991年8月正式獨立。據下表可知1990年人均GDP比較表(蘇聯平均水平為100)蘇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瑞典挪威芬蘭100140133123518548524A.政局的動蕩引發了信仰危機B.蘇聯的高壓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C.東歐社會主義改革完全失敗D.與西方的經濟差距加速東歐劇變9.二戰結束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迅猛發展,到1990年,隨著納米比亞的獨立,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然而,截至2019年,在全世界47個最不發達國家中非洲就有33個。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二戰后非洲國家未開展經濟合作B.長期殖民統治導致經濟基礎薄弱C.非洲國家獨立后不重視經濟發展D.經濟全球化繼續拉開了貧富差距10.1975年日本政府與企業、工會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協議主要規定:企業保障工人的就業權利,而工會降低加薪要求甚至同意減少部分報酬;政府通過發行大量的國債用于建立就業資助制度即投入政府資金等措施來保障雇傭。這一舉措()A.標志著日本福利國家的建成 B.導致了“中間階層”人數增加C.有利于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 D.擺脫了經濟“滯脹”現象困擾11.1964年《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頒布,糾正了外語教育語種嚴重偏向的問題,指出要注重各外語語種的比例,確立英語為第一外語。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A.實現了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B.調整了對蘇聯的外交政策C.提出了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 D.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12.新中國初期,中國對于國際體系的態度是某種“拒絕”或“觀察”;新時期改成“加入”與“適應”;現在變成“爭取更大發言權、承擔更多義務”,由體系外的“反對者”到體系內的“參與人”再到體系中的“較強者”。與上述觀點相對應的外交成就是()A.參加萬隆會議-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推動《巴黎協定》生效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入二十國集團-中非合作論壇成立C.“一邊倒”-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共建“一帶一路”D.“另起爐灶”-進行“復關”談判-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3.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總統曾嚴厲指責美國“兩場世界大戰使其他國家淪為一片廢墟,只有美國獨善其身,因此全世界不得不賦予美國的貨幣一種巨大的、超常的特殊地位?”這表明二戰后()A.法國獨立自主意識增強 B.兩大陣營進行著激烈的對抗C.美元的地位超過了歐元 D.西歐各國對馬歇爾計劃不滿14.如圖為清朝咸豐年間浙江臨海縣一戶人家門牌,門牌中關于該戶成員的排序,不再以丁壯老弱為原則。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思想觀念變化 B.賦役制度改革 C.商品經濟發展 D.外來侵略加劇15.《文獻通考》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御史傅淇上奏,提及當時浙西“豪右之家”肆意圍湖墾田,計畝納錢,而官司“利其所入,給據付之”,對此朝廷“條約諸縣,毋得給據與官民戶及寺觀”。這表明南宋時期()A.農耕經濟得到發展 B.人地矛盾日益尖銳C.地方勢力急劇膨脹 D.朝廷重視地方治理16.1946年,英國工黨政府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對醫院實行國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醫療保障;1945到1951年間,又建了15.7萬所簡易住宅和80多萬所正式住宅。這些政策出臺說明英國A.積極應對“滯脹”問題 B.將部分國民收入再分配C.政黨之間斗爭日益激烈 D.社會貧富差距日益縮小17.據下圖可知,現代農業相比于傳統農業()A.基于產業關聯和利益聯結 B.對產業工人的需求量增加C.完全采用無污染的新能源 D.已經解決全球的糧食問題18.英國進入1980年代后,在維修文物和文藝演出等事業中,常有私人單位的參與。不少私立學校和醫院向公辦學校及醫院提供服務。在教治殘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當局使用了私人單位提供的資源。這主要是由于()A.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加深 B.經濟危機日益嚴重C.國家基層治理模式的轉變 D.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19.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銀行在推行援助、減貧等工作中加入了過多“政治因素”,將受援國的民主、法治和人權狀況與援助直接掛鉤,世界銀行的貸款形式從傳統項目投資貸款轉向以支持借款國的結構改革和政策調整為目標的調整貸款。這說明世界銀行()A.注重消除南北國家間差距 B.助推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C.援助伴隨西方價值觀輸出 D.以發展會員國經濟為目標20.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伴隨數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產業的出現,勞動者從生產流程的束縛中獲得了解放,勞動者只是給生產工具下定義和下達新的任務的時候,或者生產工具無法解決問題需要求助的時候才會干預生產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被分散化,社會生產過程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這表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A.使工廠制生產退出歷史舞臺 B.可以實現勞動者的全面解放C.助推勞動者勞作方式的轉變 D.推動社會結構出現新的變化21.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使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到了16世紀下半葉,曾經通過殖民擴張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強大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謝幕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對材料最恰當的理解是()A.西班牙大國強盛之路衰落 B.大國爭霸加劇了西班牙落后C.爭霸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 D.西班牙曾經是世界海上霸主22.英國1823創立了倫敦機械學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業的工人、技師提供學習物理、化學的經費和機會,這類職業技術學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過了300所。從1833年起,英國政府開始為初等教育撥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規定初等教育為免費教育。這一時期英國教育的發展()A.源于英國民主政治制度逐漸完善 B.實現了社會教育的公平公正C.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D.標志著經濟與教育開始結合23.1885年,盛宣懷宣布改組輪船招商局,并頒布“用人十條”,取消了招商局內部事務由眾商會議協商的條款,規定招商局督辦由北洋大臣專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請示。盛宣懷的這些舉措()A.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轉型的艱難 B.適應了實業救國的現實需要C.反映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復雜性 D.提高了洋務企業的經營效率24.自2013年以來,全球和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投融資規模都呈上漲趨勢。據統計,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總規模達395億美元,融資事件1208筆,其中中國的投融資總額達到277.1億美元,融資事件369筆。這體現出()A.科技發展增強了社會經濟活力 B.大國主導國際高新技術的競爭C.科技創新影響了人們社會生活 D.人工智能成為新科技領域標桿25.凌家灘文化中的城市大多沿河而建,以三個臺階為界線劃分成三處功能不同的區域。第一區域是普通部落成員的居住區。第二區域是部落首領的宮殿區和部落會盟、祭祀、操演的場所,是這座古城的中心。第三區域是大型墓葬區,中央有一處高約一米的祭壇。這反映出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的城市建設()A.取決于部落的宗教信仰 B.凸顯出權力中心特征C.形成了濃厚的宗族觀念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26.唐朝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其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國家生命線。同時,陸路交通非常發達,有長安附近以及兩京之間的驛道、驛館,還有通向全國道、州、縣的11條交通干道,及道、州、縣間橫向連接的6條交通線。據此推斷,唐朝時期()A.經濟重心南移推動交通發展 B.交通建設鞏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C.中原與少數民族的往來密切 D.經濟因素是地緣政治格局變遷的重要動力27.2008年,我國城市公共運營汽(電)車約36.7萬輛,是1949年的160倍。城市供水總量500億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4.7%。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5.8萬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9.6%。這說明我國()A.城市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城市功能增加 B.科技水平是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C.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D.城市化進程呈現出新舊交織的特點28.1947~1961年,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只有33個主要成員,在1986年開始的烏拉圭回合(談判)時發展到124個參與方,它們共同推動了WTO(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形成;到2008年,WTO成員達到153個。2011年,俄羅斯正式成為WTO的第156名成員。這一發展歷程表明()A.國際經濟格局由此形成 B.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加深C.西方國家喪失主導地位 D.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29.從1801到1850年,英國急劇膨脹的城市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勞動力的同時,也給城市住房帶來巨大壓力。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通過調查詳細了解情況,決定通過立法制定住房的標準,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于1885年頒布《工人階級住房法》。在改善住房條件的問題上,有的城市繼續由資本家和房地產商實行營利經營,政府也通過立法進行約束。這反映了英國()A.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 B.已經建設成為法制國家C.政府干預房地產經濟 D.階級矛盾不斷激化30.1898年,英國著名城市學者和規劃師E霍華德提出了花園城市理論,“衛星城”一詞首次躍入公眾視野。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被稱為“衛星城”。二戰后,英、法、美、日等國新建大量遠離主城區的衛星城,吸引了大量市民居住。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衛星城環境優美且污染少 B.政府政策促進衛星城發展C.高速公路修建與汽車普及 D.城市中心區人口嚴重不足二、材料題(本題共2小題,共40分)31.【社會發展與賦稅制度】材料一對夏、商、西周三代的賦稅制度作了較為系統的考察后發現:三代以農立國……井田制下,以地籍定戶籍,土地稅成為國家賦稅收入的主體……自商代始,井田制出現,藉田以力,以力代賦成為新的主要的賦稅征收方式……《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劉子言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費開支不小,從商代始,實行兵農合一制度。因而,賦稅征收中租賦與軍賦并舉……賦稅征課,據孟子所說均為什一稅率。“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頌聲作矣。”……正如馬克思所指的:“象亞洲那樣,國家既作為土地所有者,同時,又作為主權者而同直接生產者相對立,那末,地租和賦稅就會合為一體。”——傅文《從貢、助、徹看夏、商、西周的賦稅制度》材料二鴉片戰爭之后,外國資本主義通過一系列方式侵入我國經濟的各個角落。這一時期,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尚處于發展中,經濟畸形發展,田賦仍然是賦稅的主要內容,但是出現了關稅、鹽稅等新的內容。辛亥革命的出現,給中國封建制度一個沉重的打擊。北洋政府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夾縫中出現了“民族工業的春天”。商業稅收也被納入了賦稅收入中,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結束了北洋政府割據的局面。政府對賦稅制度做了一些調整和改革。抗戰期間,大片領地淪為日寇的占領區,主權無法恢復,大量的賦稅收入被侵略者掠奪。抗日戰爭結束以后,中國又陷入三年的內戰之爭,戰爭給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創傷。——趙永文《中國近代賦稅制度變遷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夏、商、西周三代賦稅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賦稅收入的主要構成,并分析近代賦稅制度產生的背景。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即1944年7月,由盟國經濟首腦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討論了戰后世界經濟和貿易問題,在這次頗具歷史意義的會議上,與會各國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也就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元可以直接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需要與美元掛鉤,并可以按一定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從1945——1963年,基于《布雷頓森林協定》,相對穩定的貨幣體系確實給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其間世界貿易額迅速增長,各國經濟迅速恢復,美國也經歷了戰后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繁榮。—溫晨昊、溫才亮《布雷頓森林體系與經濟全球化》材料二2008—2022年中國外匯儲備(億美元)走勢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材料三亞洲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進入基礎設施大發展階段。例如,印度計劃在2013年至2018年投入1萬億美元興建基礎設施,但一半資金需要引進外資,而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無法滿足亞洲巨大的資金需求。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與時任印尼總統蘇西洛在雅加達舉行會談時提出,為促進本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愿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從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數量由最初的中國、印度、新加坡等21個擴大到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在內的57個,遍及世界五大洲。亞投行倡議成功實現,并產生了顯著和廣泛的外溢效果。——摘編自王達、項衛星《亞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義、挑戰與中國的應對》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特點,并分析影響世界貨幣制度變化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亞投行成立的原因。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亞投行的成立對人民幣的影響。
大慶外國語學校高二年級寒假開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先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準確填涂。3.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涂,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的標號。非選擇題答案使用0.5毫米中性(簽字)筆或碳素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按照題號在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答案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共6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白居易有詩云:“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壓榨)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延緩)。……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對此解讀,不正確的是()A.抑制苛捐雜稅是兩稅法改革的題中之意B.繳納實物是唐代賦稅征收的重要形式C.吏治敗壞對沖了賦稅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效D.兩稅法的嚴格執行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反向題。時空范圍為唐代(中國)。根據材料,白居易認為在稅外加征其他物品,實際操作中存在官吏貪污勒索的現象,加重了百姓負擔。整體而言,白居易對于兩稅法實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持批評態度,因此D項認為兩稅法執行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與白居易的立場不符,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說明,白居易認為制定兩稅法的出發點是好的,抑制苛捐雜稅是兩稅法改革的題中之意,A項解讀準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材料“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延緩)。……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可知,兩稅法征收的是實物,說明繳納實物是唐代賦稅征收的重要形式,B項解讀準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壓榨)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是白居易對于兩稅法實行過程中出現弊端的真實描述,即吏治敗壞對沖了賦稅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效,C項解讀準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2.南宋大多數時期,樞密院處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開禧(宋寧宗年號,1205—1207年),遂為永制”。據統計,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時間內,三省長官和樞密使連續不兼職的時間僅十五六年。這一調整()A.解決了嚴重的冗官冗費問題 B.反映出專制皇權統治的衰落C.有利于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 D.是重文輕武政策破產的標志【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宰相兼任樞密使有利于集權以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僅僅是丞相兼任樞密院長官無助于解決“冗官”現象,排除A項;宋代時期,封建皇權還沒有走向衰落,排除B項;宋代吸收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權的教訓,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3.元朝在政治上雖有“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的區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風。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為榮。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歷燕趙”“謁京師”作為人生的重要經歷。這表明()A.差別對待政策導致矛盾激化 B.國家統一促進文化交融C.南北交流推動經濟均衡發展 D.邊疆內地得到有效治理【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題干及所學可知,元朝統治帶有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以達到分而治之目的,但據材料“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為榮。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歷燕趙’“‘京師’”可知,元朝時期,南北方文化交流增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元朝的統一為國內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條件,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文化交流,沒有涉及矛盾激化,排除A項;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水平整體高于北方,南北經濟并沒有均衡發展,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文化交流,沒有涉及邊疆對內地的治理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4.明代閣臣的入閣方式,長期以皇帝直接任命為主。明神宗萬歷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舉人選、奏請皇帝點用的廷推變成“祖宗定制”,成為入閣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啟年間,朝臣進而要求皇帝點用在廷推名單中居于首位者。上述變化表明()A.閣臣政治素養提升 B.文官集團約束皇權C.內閣輔政趨向合法 D.中央集權遭到削弱【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明代閣臣的入閣方式,長期以皇帝直接任命為主。……由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舉人選、奏請皇帝點用……成為入閣的唯一方式”及所學知識可知,內閣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為主變為由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舉人選、奏請皇帝點用成為入閣定制,體現了文官集團對皇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約,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閣臣政治素養高低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閣臣的入閣方式,無法得出其輔政趨向合法的結論,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內閣大臣的任命方式,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無法得出中央集權遭到削弱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5.1691年5月,康熙在多倫諾爾召集蒙古喀爾喀三部貴族會盟,明確規定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廷的法令,并廢除喀爾喀三部舊有名號,留汗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清廷的做法()A.旨在強化政權的合法性 B.保證了民族間的和睦相處C.扭轉了邊疆混亂的局面 D.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91年康熙年間(中國)。據材料中“明確規定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廷的法令,并廢除喀爾喀三部舊有名號,留汗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及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在多倫會盟上通過授予爵位、實行盟旗制度等措施,拉攏蒙古貴族,從而改善了蒙古貴族與清的關系,加強了清王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D項正確;清朝“廢除喀爾喀三部舊有名號,留汗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與清朝政權的合法性無關,排除A項;“保證了民族間的和睦相處”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只是涉及蒙古地區,無法體現扭轉了整個中國邊疆混亂的局面,排除C項。故選D項。6.下表反映的是1937年各大國國民收入與國財開支的比例,該表說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國民收入(億美元)6802201001706040國防開支所占比例(%)1.55.79.123514.528.2A.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 B.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D.歐美各國支持中國的抗戰【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37年(美英法德意日)。據本題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的國防開支占國民收入的比例遠遠大于美、英、法三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亞洲和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三國加大國防開支,醞釀戰爭,C項正確;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是一戰前,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是一戰后的國際秩序,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僅從表格內容,無法得出其對中國抗戰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C項。7.20世紀70年代以來,尼克松政府改革社會福利政策,變救濟性福利為工作性福利;實施就業培訓計劃,為尋找新工作創造條件;改革政府管理社會福利保障的權限,推行歲入分享計劃;精簡政府的社會保障機構。這些政策調整主要是應對A.經濟滯脹和社會保障過度 B.“知識經濟”時代面臨新問題C.國民文化素質的普遍下降 D.美國行政權過分擴張的弊端【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變救濟性福利為工作性福利;實施就業培訓計劃,為尋找新工作創造條件”,這是應對“福利國家”制度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而實施的,再結合時間點20世紀70年代,美國處于經濟滯脹階段,一方面財政吃緊,另一方面福利開支過大,故政府對社會福利進行調整,故A項正確;“知識經濟”時代出現于90年代,B項錯誤;“實施就業培訓計劃”是針對“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而言的,C項錯誤;“精簡政府的社會保障機構”是應對財政壓力過大而言的,其目的不是限制“行政權擴張”,D項錯誤。8.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的三個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率先要求民族自決,并于1991年8月正式獨立。據下表可知1990年人均GDP比較表(蘇聯平均水平為100)蘇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瑞典挪威芬蘭100140133123518548524A.政局的動蕩引發了信仰危機B.蘇聯的高壓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C.東歐社會主義改革完全失敗D.與西方的經濟差距加速東歐劇變【答案】D【解析】【詳解】從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出,蘇聯的人均GDP與西方國家形成了較大的差距,這主要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響,使蘇聯經濟失去活力,從而加速了蘇聯的解體,D項正確;從表格中看不出政局動蕩和蘇聯的高壓政策,排除AB;C項太絕對,排除C。9.二戰結束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迅猛發展,到1990年,隨著納米比亞的獨立,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然而,截至2019年,在全世界47個最不發達國家中非洲就有33個。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二戰后非洲國家未開展經濟合作B.長期殖民統治導致經濟基礎薄弱C.非洲國家獨立后不重視經濟發展D.經濟全球化繼續拉開了貧富差距【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體現的是非洲獨立后的經濟發展依然落后,這主要和西方人的殖民統治有關,B選項符合題意;A、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非洲經濟發展落后不是經濟全球化導致的,D排除。10.1975年日本政府與企業、工會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協議主要規定:企業保障工人的就業權利,而工會降低加薪要求甚至同意減少部分報酬;政府通過發行大量的國債用于建立就業資助制度即投入政府資金等措施來保障雇傭。這一舉措()A.標志著日本福利國家的建成 B.導致了“中間階層”人數增加C.有利于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 D.擺脫了經濟“滯脹”現象困擾【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1975年(日本)。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1975年日本政府與企業、工會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協議對企業、工會以及政府做出了相應的規范,有利于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日本對社會秩序的穩定,并不能判定福利國家的建成,排除A項;“中間階層”人數增加,得益于科學技術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日本政府擺脫了經濟“滯脹”現象困擾,排除D項。故選C項。11.1964年《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頒布,糾正了外語教育語種嚴重偏向的問題,指出要注重各外語語種的比例,確立英語為第一外語。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A.實現了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B.調整了對蘇聯的外交政策C.提出了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 D.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我國調整了外交政策,實行“一大片”外交方針,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發展同所有國家的友好關系,外語教育語種進行了調整;故B項正確;實現了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事件是1964年中法建交,排除A項;中共十三大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1984年5月,鄧小平提出:現在世界上問題很多,有兩個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和平問題,二是南北問題,南北問題就是發展問題。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就開始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新中國初期,中國對于國際體系的態度是某種“拒絕”或“觀察”;新時期改成“加入”與“適應”;現在變成“爭取更大發言權、承擔更多義務”,由體系外的“反對者”到體系內的“參與人”再到體系中的“較強者”。與上述觀點相對應的外交成就是()A.參加萬隆會議-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推動《巴黎協定》生效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入二十國集團-中非合作論壇成立C.“一邊倒”-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共建“一帶一路”D.“另起爐灶”-進行“復關”談判-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初期推行“另起爐灶”的政策,屬于“拒絕”或“觀察”;新時期推行全方位外交,進行“復關”談判,符合“加入”與“適應”;現在推行大國特色外交,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融入世界,D項正確;參加萬隆會議是新中國走上國際舞臺的表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基本原則,不屬于拒絕的表現,排除AB兩項;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1971年,并不是新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3.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總統曾嚴厲指責美國“兩場世界大戰使其他國家淪為一片廢墟,只有美國獨善其身,因此全世界不得不賦予美國的貨幣一種巨大的、超常的特殊地位?”這表明二戰后()A.法國獨立自主意識增強 B.兩大陣營進行著激烈的對抗C.美元地位超過了歐元 D.西歐各國對馬歇爾計劃不滿【答案】A【解析】【詳解】20世紀60年代,西歐國家加強了聯合,促進了西歐經濟發展,提升了西歐的國際地位,在外交上開始主張獨立自主,擺脫美國的控制,材料反映的是法國對美國的不滿情緒,故選A;BC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材料無法體現西歐各國對馬歇爾計劃的態度,排除D。14.如圖為清朝咸豐年間浙江臨海縣一戶人家門牌,門牌中關于該戶成員的排序,不再以丁壯老弱為原則。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思想觀念變化 B.賦役制度改革 C.商品經濟發展 D.外來侵略加劇【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門牌中關于該戶成員的排序,不再以丁壯老弱為原則,說明國家不再征收人口稅即丁稅,與清朝時期的賦稅改革“攤丁入畝”有關,取消了丁稅,B項正確;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中國基本延續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思想觀念沒有大的變化,排除A項;戶籍管理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沒有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西方國家入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5.《文獻通考》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御史傅淇上奏,提及當時浙西“豪右之家”肆意圍湖墾田,計畝納錢,而官司“利其所入,給據付之”,對此朝廷“條約諸縣,毋得給據與官民戶及寺觀”。這表明南宋時期()A.農耕經濟得到發展 B.人地矛盾日益尖銳C.地方勢力急劇膨脹 D.朝廷重視地方治理【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對此朝廷‘條約諸縣,毋得給據與官民戶及寺觀’”可得出,針對地方豪強土地兼并等問題,朝廷要求進行治理,說明朝廷重視地方治理,D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農耕經濟的發展狀況,強調的是朝廷對地方的治理,排除A項;人地矛盾日益尖銳只是材料中的一個現象,主旨體現的是政府的措施,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土地兼并問題,并不能說明地方勢力急劇膨脹,排除C項。故選D項。16.1946年,英國工黨政府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對醫院實行國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醫療保障;1945到1951年間,又建了15.7萬所簡易住宅和80多萬所正式住宅。這些政策出臺說明英國A.積極應對“滯脹”問題 B.將部分國民收入再分配C.政黨之間斗爭日益激烈 D.社會貧富差距日益縮小【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初期,由于戰爭影響,私人資本主義發展艱難,英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以促進戰后經濟發展,如對醫院進行國有化改革,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醫療保障;又進行住宅建設,滿足居民對住房的需求,這些政策出臺實質上是將部分國民收入再分配,以緩和矛盾,穩定統治。故B項正確;“滯脹”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故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政黨之間斗爭日益激烈”,故C項錯誤;西方國家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故D項錯誤。17.據下圖可知,現代農業相比于傳統農業()A.基于產業關聯和利益聯結 B.對產業工人的需求量增加C.完全采用無污染的新能源 D.已經解決全球的糧食問題【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以涉農企業為重要載體和基礎”、“以現代科技為支撐”、“橫跨一、二、三產業”、“以現代產業理念為指導”等信息可知,現代農業涉及多個領域,是基于產業關聯和利益聯結的行業領域,A項正確;對工人需求增加并不是現代農業的的突出特點,排除B項;“完全采用”和“已經解決”的說法過于夸張,不符合實際,排除CD項。故選A項。18.英國進入1980年代后,在維修文物和文藝演出等事業中,常有私人單位的參與。不少私立學校和醫院向公辦學校及醫院提供服務。在教治殘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當局使用了私人單位提供的資源。這主要是由于()A.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加深 B.經濟危機的日益嚴重C.國家基層治理模式的轉變 D.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0年代后(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在進入1980年代后,私人單位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社會治理方面的事務,這是由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模式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后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C項正確;題干體現的是西方國家基層治理方面的相關表現,而與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加深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1980年代后,英國并未陷入經濟危機,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二戰后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而且材料體現的是國家基層治理方面的表現,與社會福利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9.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銀行在推行援助、減貧等工作中加入了過多的“政治因素”,將受援國的民主、法治和人權狀況與援助直接掛鉤,世界銀行的貸款形式從傳統項目投資貸款轉向以支持借款國的結構改革和政策調整為目標的調整貸款。這說明世界銀行()A.注重消除南北國家間差距 B.助推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C.援助伴隨西方價值觀輸出 D.以發展會員國經濟為目標【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作為金融機構的世界銀行,在進行經濟援助時附帶了政治條件,援助伴隨著西方價值觀的輸出,C項正確;材料指出世界銀行對受援國加入附加條款,未強調其減少南北差距的作用,排除A項;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做法,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要求,排除B項;材料突出世界銀行的政治附加條件,而非經濟領域的努力,排除D項。故選C項。20.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伴隨數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產業的出現,勞動者從生產流程的束縛中獲得了解放,勞動者只是給生產工具下定義和下達新的任務的時候,或者生產工具無法解決問題需要求助的時候才會干預生產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被分散化,社會生產過程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這表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A.使工廠制生產退出歷史舞臺 B.可以實現勞動者的全面解放C.助推勞動者勞作方式的轉變 D.推動社會結構出現新的變化【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者從生產流程的束縛中獲得了解放,社會生產過程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因此,材料表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助推勞動者勞作方式的轉變,C項正確;工廠制生產沒有退出歷史舞臺,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全面解放”說法錯誤,勞動者并沒有實現全面解放,排除B項;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21.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使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到了16世紀下半葉,曾經通過殖民擴張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強大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謝幕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對材料最恰當的理解是()A.西班牙大國強盛之路衰落 B.大國爭霸加劇了西班牙落后C.爭霸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 D.西班牙曾經是世界海上霸主【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及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在經歷了一段大國強盛之后,逐漸走向衰落,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西班牙衰落的原因,排除B項;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體現西班牙是曾經世界海上霸主,排除D項。故選A項。22.英國1823創立了倫敦機械學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業的工人、技師提供學習物理、化學的經費和機會,這類職業技術學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過了300所。從1833年起,英國政府開始為初等教育撥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規定初等教育為免費教育。這一時期英國教育的發展()A.源于英國民主政治制度逐漸完善 B.實現了社會教育的公平公正C.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D.標志著經濟與教育開始結合【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據材料“機械學院、初等教育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機器化大生產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素質、勞動者的技術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推動英國社會教育發展,C項正確;英國社會教育發展源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實現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開始”的說法在材料中無法體現且與史實相悖,排除D項。故選C項。23.1885年,盛宣懷宣布改組輪船招商局,并頒布“用人十條”,取消了招商局內部事務由眾商會議協商的條款,規定招商局督辦由北洋大臣專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請示。盛宣懷的這些舉措()A.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轉型的艱難 B.適應了實業救國的現實需要C.反映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復雜性 D.提高了洋務企業的經營效率【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盛宣懷的舉措強化了封建官僚對近代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這不利于發揮企業的能動性和企業的長遠發展,這折射出當時中國近代化轉型的艱難,A項正確;強化封建官僚對企業的管控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這也與實業救國無關,排除B項;官僚資本主義是在20世紀20年代逐漸產生,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盛宣懷的舉措對洋務企業的積極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24.自2013年以來,全球和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投融資規模都呈上漲趨勢。據統計,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資總規模達395億美元,融資事件1208筆,其中中國的投融資總額達到277.1億美元,融資事件369筆。這體現出()A.科技發展增強了社會經濟活力 B.大國主導國際高新技術的競爭C.科技創新影響了人們社會生活 D.人工智能成為新科技領域標桿【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13年以來(世界)。據材料可知,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融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融資規模更是遙遙領先,這正是科技發展增強社會經濟活力的表現,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中國對人工智能產業融資規模大,無法得出大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競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人工智能產業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了人工智能發展推動社會融資的擴大,并未涉及人工智能與其他高科技的對比,排除D項。故選A項。25.凌家灘文化中城市大多沿河而建,以三個臺階為界線劃分成三處功能不同的區域。第一區域是普通部落成員的居住區。第二區域是部落首領的宮殿區和部落會盟、祭祀、操演的場所,是這座古城的中心。第三區域是大型墓葬區,中央有一處高約一米的祭壇。這反映出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的城市建設()A.取決于部落的宗教信仰 B.凸顯出權力中心特征C.形成了濃厚的宗族觀念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的城市建設以部落首領的宮殿區和部落會盟、祭祀、操演的場所為中心,凸顯出權力中心特征,B項正確;凌家灘文化遺址中的城市建設受到部落宗教信仰的影響,“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無法看出當時部落中宗族的形成,無法得出已經形成尊卑長幼秩序和孝敬友愛觀念,無法得出宗族觀念濃厚,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城市的功能分區,未提及建筑規模、材料、技術等,無法體現建筑水平高超,排除D項。故選B項。26.唐朝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其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國家生命線。同時,陸路交通非常發達,有長安附近以及兩京之間的驛道、驛館,還有通向全國道、州、縣的11條交通干道,及道、州、縣間橫向連接的6條交通線。據此推斷,唐朝時期()A.經濟重心南移推動交通發展 B.交通建設為鞏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C.中原與少數民族的往來密切 D.經濟因素是地緣政治格局變遷的重要動力【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朝形成包括大運河和陸路交通線在內的交通網,便利了東南財富的運輸和對地方的管控,鞏固了國家統一,B項正確;修建大運河以便利東南財富運輸,體現交通建設適應經濟重心南移,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與少數民族的往來,排除C項;材料強調交通因素而非經濟因素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27.2008年,我國城市公共運營汽(電)車約36.7萬輛,是1949年的160倍。城市供水總量500億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4.7%。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5.8萬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9.6%。這說明我國()A.城市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城市功能增加 B.科技水平是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C.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D.城市化進程呈現出新舊交織的特點【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現代(中國)。城市公共運營汽(電)車數量的增加,用水、用氣的普及,體現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改善居民生活條件,C項正確; 城市主要功能有生產功能、服務功能、管理功能等,材料只提及城市的服務功能,不能得出城市功能增加,排除A項;經濟發展水平是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排除B項;材料沒有“城市化進程新舊交織”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28.1947~1961年,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只有33個主要成員,在1986年開始的烏拉圭回合(談判)時發展到124個參與方,它們共同推動了WTO(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形成;到2008年,WTO成員達到153個。2011年,俄羅斯正式成為WTO的第156名成員。這一發展歷程表明()A.國際經濟格局由此形成 B.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加深C.西方國家喪失主導地位 D.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1947~1961年(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是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產生的,其成員國不斷增多,說明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加深,B項正確;國際經濟新秩序正在形成中,全球化和數字化的趨勢加速了國際經濟體系的重構,排除A項;西方國家在現有經濟秩序中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加入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國家數量增多,不能說明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排除D項。故選B項。29.從1801到1850年,英國急劇膨脹的城市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勞動力的同時,也給城市住房帶來巨大壓力。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通過調查詳細了解情況,決定通過立法制定住房的標準,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于1885年頒布《工人階級住房法》。在改善住房條件的問題上,有的城市繼續由資本家和房地產商實行營利經營,政府也通過立法進行約束。這反映了英國()A.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 B.已經建設成為法制國家C.政府干預房地產經濟 D.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也通過立法進行約束”可知,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但城市化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貧富分化、環境問題等,英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工人生活條件,體現了英國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A項正確;僅憑一部法律不能說明英國已經成為法制國家,排除B項;政府約束房地產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房地產經濟的干預,但政府的目的并非干預房地產,而是改善住房條件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積極矛盾激化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30.1898年,英國著名城市學者和規劃師E霍華德提出了花園城市理論,“衛星城”一詞首次躍入公眾視野。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被稱為“衛星城”。二戰后,英、法、美、日等國新建大量遠離主城區的衛星城,吸引了大量市民居住。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衛星城環境優美且污染少 B.政府政策促進衛星城發展C.高速公路修建與汽車普及 D.城市中心區人口嚴重不足【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美日)。據材料“二戰后,英、法、美、日等國新建大量遠離主城區的衛星城,吸引了大量市民居住”及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衛星城吸引大量市民居住,市民可以在中心城市工作,在衛星城居住,汽車及高速公路的普及使得人們能夠更快的從中心城市到達衛星城,為衛星城的興起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衛星城環境優美且污染少是衛星城興起的原因,但如果沒有汽車和攻速公路的普及,衛星城也不會吸引大量居民居住,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政策對衛星城興起的推動,且如果交通不便,即便政府政策推動,人們居住在衛星城也存在諸多不便,排除B項;城市中新人口增加是衛星城興起的原因之一,并非城市中心區人口嚴重不足,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本題共2小題,共40分)31.【社會發展與賦稅制度】材料一對夏、商、西周三代的賦稅制度作了較為系統的考察后發現:三代以農立國……井田制下,以地籍定戶籍,土地稅成為國家賦稅收入的主體……自商代始,井田制出現,藉田以力,以力代賦成為新的主要的賦稅征收方式……《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劉子言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費開支不小,從商代始,實行兵農合一制度。因而,賦稅征收中租賦與軍賦并舉……賦稅征課,據孟子所說均為什一稅率。“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頌聲作矣。”……正如馬克思所指的:“象亞洲那樣,國家既作為土地所有者,同時,又作為主權者而同直接生產者相對立,那末,地租和賦稅就會合為一體。”——傅文《從貢、助、徹看夏、商、西周的賦稅制度》材料二鴉片戰爭之后,外國資本主義通過一系列方式侵入我國經濟的各個角落。這一時期,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尚處于發展中,經濟畸形發展,田賦仍然是賦稅的主要內容,但是出現了關稅、鹽稅等新的內容。辛亥革命的出現,給中國封建制度一個沉重的打擊。北洋政府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夾縫中出現了“民族工業的春天”。商業稅收也被納入了賦稅收入中,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結束了北洋政府割據的局面。政府對賦稅制度做了一些調整和改革。抗戰期間,大片領地淪為日寇的占領區,主權無法恢復,大量的賦稅收入被侵略者掠奪。抗日戰爭結束以后,中國又陷入三年的內戰之爭,戰爭給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創傷。——趙永文《中國近代賦稅制度變遷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夏、商、西周三代賦稅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賦稅收入的主要構成,并分析近代賦稅制度產生的背景。【答案】31.特點:稅種單一,以土地稅作為國家賦稅收入的主體;以力代賦成為賦稅征收的主要方式,勞役賦稅處于主導地位;田賦、軍賦并舉,軍賦征收占相當大的比重;稅率穩定,稅賦較輕;租稅合一。32.主要構成:田賦、關稅、鹽稅、商業稅背景:鴉片戰爭之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推動賦稅制度近代化改革。【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三代以農立國……土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業廣場消防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網絡安全與素養教育計劃
- 2025年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競賽題庫與答案(共70題)
- 2025年山東菏澤通盛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金寨國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省交通環境保護中心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一建考試《機電工程管理與實務》案例分析題庫:機電工程索賠案例分析試題
- 2025年倉庫租賃合同范本
- 2025不定期勞動合同示范文本
- 變電檢修(施工)作業運維考試題庫與答案
-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小數乘法豎式計算200題及答案
- 燃料電池汽車講解
- DL∕T 5161.17-2018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 第17部分:電氣照明裝置施工質量檢驗
- 金蟬養殖注意事項及常見病蟲害防治
- SL-T+62-2020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范
- 外掛懸挑式花籃盤扣腳手架安全專項施工方案7.17
- CJT 120-2016 給水涂塑復合鋼管
- DL-T5344-2018電力光纖通信工程驗收規范
- 盧氏結構全文
- 2024年03月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2024年度公開招考108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典型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含詳解
- 建筑施工大型機械設備安全管理培訓(匯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