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文德民族中學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試題 (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文德民族中學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試題 (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文德民族中學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試題 (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文德民族中學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試題 (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文德民族中學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試題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名校試卷PAGEPAGE1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文德民族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一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各項制度的建設,科舉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舉制度歷經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推行時間長達1300年之久,其選官功能經久而未衰,是中國古代最有效的選官制度。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科舉是通過設科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因此,從唐代開始就注重制度建設的全面性,以確保該制度的有效實施,如對考試科目的設置、考生資格的確定、考官的選任、考場的管理、閱卷的程序、主管部門的確定等,都做了詳細規定。科舉制度自創建以來,不斷在改進、完善之中。可以說,科舉制度的建設在1300年間從未間斷,即使在廢除科舉前,清廷為改革考試科目,還特開經濟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中,歷代對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科舉制度的發展,也是其本身不斷規范化的過程。唐玄宗時,科舉主管部門由吏部改為禮部,標志著科舉考試機構完全從官員銓選機構中脫離出來,取得相對的獨立性,這是科舉制度向規范化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歷經宋元,自明代始,科舉制度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各級考試的規范化,這也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科舉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各種情況,如朝代更迭的動蕩,王朝的對峙,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等,但它始終表現出驚人的適應性,科舉制度不但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形成諸多適應性的特點。例如,元、清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上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摘編自李世愉、賀曉燕《從制度建設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材料二:科舉功名又稱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過科舉考試獲取的特定身份和資格。獲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進之路,享受相應待遇。科舉功名也就自然成為唐以后歷代政權選拔人才特別是凝聚和穩定社會最為得力的工具,且這些功能隨著科舉功名體系的日趨完備而不斷強化。首先,科舉功名的影響和吸引力不斷提高。科舉功名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科舉成為當時社會公認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備的客觀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報考的開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對由此實現自身價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滿希望,都持續加強了科舉對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舉功名體系的不斷變化,既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又體現出明顯的合理性。其中,科舉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發展為宋元的“一體多層”,提高了進士的尊貴度及其“綜合素質”的適用性。明清功名層級的顯著增多,不僅進一步提高了進士的選拔質量和更好滿足了選官對不同層級人才的需要,而且還為低級功名的士子通過逐級考試不斷提高功名層次提供了制度保證,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再次,科舉功名凝聚社會、鞏固統治的功能不斷增強。科舉考試競爭十分激烈,故統治者必須處理好落第士子的問題。宋代設立“特奏名進士”,明清舉人、監生、生員都成為固定功名,就是統治者不斷擴大對落第者優撫政策的結果。(摘編自郭培貴《科舉功名制度的變遷及其政治和社會功能》)材料三: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創新,科舉制度創建直接推動了貴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轉變。隋唐科舉制相較漢魏察舉制,在選舉內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質的變化。一是選舉內容實現了察舉重“德行”向科舉考“才能”的變化。察舉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長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輔之以中央“經學”考試。由于“德行”很難考察,“才能”則可以通過考試定等,有利于公平選才,創建科舉制就成了人才選拔的必然選擇。科舉制分科考舉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時輿”即社會評價。“舍德行而趨文藝”,反映了唐代科舉考試、吏部銓選的突出特點。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試“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進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鏡,喻之平衡,未嘗不以至公為之主”。唐代科舉制開創的考試“至公”原則,成為后世科舉考試追求的基本原則和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了出身決定命運的社會痼疾。三是科舉考試科目多樣,以選拔各類人才。唐代科舉科目多樣,大致可分為文舉、武舉兩大類。文舉又可分為常舉、制舉和吏部科目選,有近三百個科目,還有獻書、獻策授官等取人之法。科舉制的創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制度創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獲得發展,顯示了制度創新、選賢用能的重要性,從而奠定了中國后世選官制度和文化傳統,其中的經驗與智慧具有重要歷史啟示意義。(摘編自金瀅坤《科舉制度創建對選官制度變革的影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元、清等少數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上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這表現了科舉制度的適應性。B.科舉的客觀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報考的開放性等,持續加強了其對天下士子的吸引力。C.科舉功名具有凝聚社會、鞏固統治的功能,歷代統治者都設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擁有固定功名。D.漢魏時期形成并長期沿用的察舉制,由州郡長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學。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唐代將科舉的主管部門由吏部改為禮部,使科舉考試機構完全脫離官員銓選機構,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成熟。B.明清的功名層級可以通過考試由低向高流動且制度化,體現出科舉功名體系內在的必然邏輯和明顯的合理性。C.唐代科舉制開創的考試“至公”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出身決定命運的社會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現實意義。D.歷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進士出身,但憑進獻頌、賦而獲得授官,這說明唐代的科舉制度還不夠完善。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建設對封建政權的鞏固和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歷經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重點闡述了科舉功名的內涵,同時通過列舉事例分析了科舉功名的功能日趨完備和不斷強化的具體表現。C.材料三認為科舉制度的創建直接推動了貴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轉變,較之于察舉制,科舉制在選舉內容等方面有質的變化。D.材料一提綱挈領,總說科舉制度建設的歷史意義,材料二、材料三進而闡述其功能和影響,三則材料呈現層進式結構。4.請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建設的特點。5.孫中山認為:“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是從中國學過去的。中國的考試(科舉)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則直言:“科舉使中國被摒棄于西方偉大科學工藝發明和工業革命的門外。”請結合材料內容及你對科舉制度的理解,簡要說明孫中山和李光耀評價科舉制度的出發點的不同。〖答案〗1.A2.B3.C4.①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注重全面性。②不斷改進完善,追求規范化。③追求公平取士。④具有驚人適應性。5.①孫中山主要是從科舉制度維護政權統治的有效性,科舉制度突破察舉制局限,具有極大公平性等角度,來贊揚中國科舉制度的優越性。②李光耀主要從科舉取士的考查內容出發,批評中國科舉制度重文輕理的局限性。〖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有男性公民”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其所具備的客觀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報考的開放性”。C.“歷代統治者都設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擁有固定功名”過于絕對。原文說的是“科舉考試競爭十分激烈,故統治者必須處理好落第士子的問題。宋代設立‘特奏名進士’,明清舉人、監生、生員都成為固定功名,就是統治者不斷擴大對落第者優撫政策的結果”,并沒有說“所有”。D.“不看才學”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一是選舉內容實現了察舉重‘德行’向科舉考‘才能’的變化。察舉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長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輔之以中央‘經學’考試”可知,應是以“德行”為主,不是不看才學。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唐代……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成熟”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歷經宋元,自明代始,科舉制度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各級考試的規范化,這也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可知從明代開始科舉制度中各級考試的規范化才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C.“但于今而言缺少現實意義”說法有誤。根據原文“科舉制的創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制度創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獲得發展,顯示了制度創新、選賢用能的重要性,從而奠定了中國后世選官制度和文化傳統,其中的經驗與智慧具有重要歷史啟示意義”可知,科舉制至今仍有重要意義。D.“這說明唐代的科舉制度還不夠完善”說法有誤。根據原文“科舉考試科目多樣,以選拔各類人才……還有獻書、獻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這里體現的恰恰是唐代科舉制度的豐富性。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內容要點,評價文中的內容的能力。A.“及其歷經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說法有誤。根據原文“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可知,文章重點論述的是科舉制度的特點。B.“通過列舉事例分析”說法有誤,材料二并沒有使用舉例論證。D.“三則材料呈現層進式結構”說法有誤。材料一重點說“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材料二重點是“科舉功名也就自然成為唐以后歷代政權選拔人才特別是凝聚和穩定社會最為得力的工具,且這些功能隨著科舉功名體系的日趨完備而不斷強化”,材料三重點闡述“隋唐科舉制相較漢魏察舉制,在選舉內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質的變化”。三則材料并沒有明顯的遞進關系,而是并列結構。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根據原文“科舉是通過設科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因此,從唐代開始就注重制度建設的全面性,以確保該制度的有效實施”可知,科舉制度具有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注重全面性的特點。根據原文“科舉制度自創建以來,不斷在改進、完善之中”“唐玄宗時,科舉主管部門由吏部改為禮部,標志著科舉考試機構完全從官員銓選機構中脫離出來,取得相對的獨立性,這是科舉制度向規范化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歷經宋元,自明代始,科舉制度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各級考試的規范化,這也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可知,科舉制度具有不斷改進完善,追求規范化的特點。根據原文“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中,歷代對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科舉制度的發展,也是其本身不斷規范化的過程”可知,科舉制度具有追求公平取士的特點。根據原文“科舉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各種情況,如朝代更迭的動蕩,王朝的對峙,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等,但它始終表現出驚人的適應性,科舉制度不但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形成諸多適應性的特點”可知,科舉制度具有驚人適應性的特點。【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根據原文“一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各項制度的建設,科舉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舉制度歷經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推行時間長達1300年之久,其選官功能經久而未衰,是中國古代最有效的選官制度。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創新,科舉制度創建直接推動了貴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轉變。隋唐科舉制相較漢魏察舉制,在選舉內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質的變化”可知,孫中山主要是從科舉制度維護政權統治的有效性,科舉制度突破察舉制度的局限性,具有極大的公平性等角度,來贊揚中國科舉制度的。而李光耀則是從“科學工藝發明和工業革命”的方面來批評中國科舉制度。根據原文“科舉制分科考舉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時輿’即社會評價”“唐代科舉科目多樣,大致可分為文舉、武舉兩大類。文舉又可分為常舉、制舉和吏部科目選,有近三百個科目,還有獻書、獻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科舉取士的內容基本都與文學、政治等有關,此外還涉及武術等,但基本沒有對數理化等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考查。而這也正是“科舉使中國被摒棄于西方偉大科學工藝發明和工業革命的門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李光耀是從科舉制的考查內容這一出發點來進行評論的。(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鏢頭楊三聶鑫森楊三的名氣很大。楊三的鏢局名叫吉成鏢局。他從十八歲開始當鏢頭,到不惑之年,還沒有過“失鏢”的記錄。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糧價不但沒有落下去,反而上漲了,而且漲價的大米還供不應求。這天他正跟一個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豐糧行老板朱啟人找他走一趟鏢,運一批糧食去貴州。茂豐糧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輛馬車,裝運著幾萬斤上等白米。糧行隨行的只有一個賬房和一個伙計。朱啟人說:“糧隊所經的地方民風強悍……”楊三說:“如若失鏢,我楊三賠償。”朱啟人說:“這就好,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發時,楊三騎馬在前面開路,挎一口單刀。在風揚起的塵霧中,鏢旗在第一輛馬車上自矜而立。一路無事,漸漸地進入湘西。這一天傍晚,他們在一家車馬大店安歇下來。陽光金紅金紅的。遠處,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來,他點燃桌上的桐油燈,擺開棋盤,忽聽見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響,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個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門,來到隔壁房間的門前。房門敞開著,果然是一個穿長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專注。楊三咳了一聲,那人抬起頭來,問:“先生找人?”楊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張白凈的臉,雙目有神,便說:“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聽見有棋子的聲音,便過來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來一局?”楊三飛快地掃了一眼房間,說:“正好來請教。我叫楊三,是湘潭吉成鏢局的,押鏢路過這里。”那人說:“鏢局?啊,我聽說過,我是個教書匠,叫沙風里,回貴州老家去的。長夜漫漫,在這里擺棋消磨時間哩。”于是,他們坐下來,一邊聊天一邊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親?”“是的。今年家鄉年景很壞。很多田地因久旱無雨,顆粒不收,而糧價飛漲,老百姓叫苦連天,有些地方竟出現食人肉的慘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楊三嘆息道。沙風里說:“政府雖有賑災糧,貪官層層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楊三說:“老百姓走投無路,往往冒險!”沙風里說:“先生所押何鏢?”“大米。”“這大米老百姓如何買得起,簡直是粒粒珠璣,享用的只是富豪闊佬,唉。”一直聊到雞叫三遍,楊三才戀戀不舍揖別回房。第二天出發時,沙風里也雇了一匹馬和一個馬夫,和楊三并排而行。糧行的賬房曾暗地里告誡楊三,別讓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楊三一笑曰:“他一介書生,防他做什么?”一連六七日,沙風里和楊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車馬隊進入了貴州境內。沙風里明日將走另一條路,要與楊三分手了。夜里,沙風里用漂亮的行書寫下一首七絕贈予楊三:“橫刀江海世人知,幾日紋枰并酒厄,最憶鏢師情言重,可憐野老倒懸時。”這一夜,他們一直聊到東方破曉,然后沙風里拱手揖別楊三,跨馬飄然而去。楊三望著漸小漸杳的影子,很是惆悵。一進入貴州境內,到處凄凄慘慘,村墟不見炊煙,路邊橫著餓殍,逃荒的人一撥一撥在眼前經過。這天午后,行至一個荒僻處,忽然塵土飛揚,從一個山谷中竄出一彪人馬。領頭的是個連鬢胡大漢,雙手握一把單刀,他高喊道:“楊鏢頭,請留下糧車!”楊三說:“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護鏢為生,請借一條路,以后再重重致謝。”連鬢胡說:“我們之所以劫糧,實不為已,請留下糧車,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楊三說:“如果是我的糧食,你盡管取去。只是鏢行有規矩,主動丟鏢,罪同叛逆,楊三不愿壞一世英名。”連鬢胡說:“楊鏢頭,那就失敬了。”說畢,舞著單刀劈了過來,楊三用單刀撩開。三五回合后,又有幾人圍將上來,或槍或錘或劍,真正是蹄聲如鼓,寒光如瀑。這幾個人一邊圍著楊三,一邊策馬往后退;楊三既無法脫身,又不忍用絕招傷他人性命,故一時難以取勝。在一個山的拐彎處,突然聽見有人高喊:“眾弟兄且停手。”隨著喊聲,一馬飛來,跨在馬上的竟是沙風里!他依舊是長衫,布鞋,兩手空空。楊三一愣,突然憤怒起來:“想不到是你,你原來是綠林中人!”沙風里笑著說:“不,我以前真是個教書匠。”“你跟著我,就是為了這些糧食?”“正是。楊先生,這一方百姓已餓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楊三冷笑一聲:“我不相信!你們得了糧食,又去賣高價!我不相信!再說我從未失過鏢,豈能毀聲譽于一旦?”沙風里正色道:“你若讓出糧車,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著自己的聲譽?”楊三握刀的手顫了一下。“楊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跡。”說完,從懷中抽出匕首。“慢!”楊三大喊一聲。沙風里說:“楊先生留下糧車,如不好回去復命,請留下來,和我們一起救濟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殘陽如血。吉成鏢局歸了朱啟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開眉頭,常自語:“楊鏢頭這樣好的武藝,怎么會‘失鏢’呢?幾萬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響”“房門敞開著”等細節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沙風里精于設計、善于謀劃的形象特點。B.“不是不敢,是不能”體現了楊三的矛盾心理,根據結尾推測,楊三最后還是把糧食留給了百姓。C.小說運用第三人稱講述了楊三接鏢、護鏢、失鏢的故事,并用沙風里這一形象反襯楊三的江湖俠義精神。D.小說采用人物對話的形式,使敘事節奏緊湊,突出了人物的鮮明個性,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7.關于文中幾處環境描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風揚起的塵霧中,鏢旗在第一輛馬車上自矜而立。”運用擬人手法,寫出楊三護鏢出行的壯觀場面及其自信的性格。B.“陽光燦爛。遠處,青山如黛。”以比喻的修辭描寫“陽光”“青山”,烘托楊三暫時放松的心情,為后文二人下棋營造氛圍。C.“一進入貴州境內,到處凄凄慘慘,村墟不見炊煙,路邊橫著餓殍……”寫出了貴州災民的慘狀,與上文沙風里所談家鄉年景的情節相呼應。D.“殘陽如血。”表面上寫了夕陽西下,映襯出的晚霞猶如血色鮮紅,實際上渲染了一種悲壯的氣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8.“伏筆”是小說重要的技巧之一。本篇小說中,楊三“失鏢”,多處設有伏筆,試找出其中三處加以分析。9.聶鑫森的小說通過描寫凡人瑣事來體現出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朱啟人開始時提醒楊三糧隊所經地區民風強悍,讓楊三注意;楊三保證如若失鏢,一定賠償。為后文劫鏢和鏢局歸了朱啟人等情節埋下伏筆。②沙風里告訴楊三其家鄉年景很壞,老百姓無糧可吃甚至食人。楊三說“老百姓走投無路,往往冒險!”為下文一彪人馬劫糧埋下伏筆。③糧行的賬房曾暗地里告誡楊三,別讓沙風里同行,以免出事;楊三認為沙風里只是一個文弱書生,不需防備。為后文沙風里帶頭劫鏢埋下伏筆。9.①楊三一生看重自己的聲譽,遵守鏢局的規矩,但最后在鏢頭聲譽和百姓活命之間做出了抉擇,為了解救百姓,獻糧于民,體現了他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②通過沙風里贈給鏢頭楊三的七言絕句以及他勸說楊三留下糧食等情節,可以看出沙風里心系家園、憂民于水火之中,有著解民于倒懸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③作者通過敘述楊三護鏢、沙風里奪鏢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鏢頭楊三以及沙風里這樣具有俠肝義膽的平凡人物,表達了對處在饑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憫之情,通過平凡人物的行為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并用沙風里這一形象反襯楊三的江湖俠義精神”中“反襯”分析錯誤。文中的沙風里是一個具有民族大義的俠義之士。根據結尾的〖提示〗,可知鏢頭楊三最終放棄護鏢,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個俠義之士。所以應該是正襯。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D.“實際上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劇性”分析錯誤。這一段環境描寫是為了突出故事的悲壯,而不是悲涼。同時,小說的結局并不是悲劇,“突出了故事的悲劇性”于文無據。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結構、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第一處,文章第三段“朱啟人說:‘糧隊所經的地方民風強悍……’楊三說:‘如若失鏢,我楊三賠償’”為后文遭遇沙風里一彪人馬打劫、楊三棄鏢而賠掉鏢局作了鋪墊,埋下伏筆。第二處,文章第十一段“今年家鄉年景很壞。很多田地因久旱無雨,顆粒不收,而糧價飛漲,老百姓叫苦連天,有些地方竟出現食人肉的慘景”“老百姓走投無路,往往冒險!”此處是沙風里和楊三的對話,年景不好,百姓無法生存,鋌而走險就變得順理成章。此處對話為下文一彪人馬劫糧埋下伏筆,前后形成照應。第三處,文章第二十段“糧行的賬房曾暗地里告誡楊三。別讓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楊三一笑曰:‘他一個書生,防他做什么?’”賬房謹慎勸誡,但楊三認為沙風里只是一個文弱書生,不需防備。但到第三十段“隨著喊聲,一馬飛來,跨在馬上的竟是沙風里”可見,賬房先生和楊三關于沙風里的對話,為后文劫鏢的人事沙風里埋下伏筆,前后形成照應。【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根據“如果是我的糧食,你盡管取去。只是鏢行有規矩,主動丟鏢,罪同叛逆,楊三不愿壞一世英名”“楊三既無法脫身,又不忍用絕招傷他人性命”“楊三握刀的手顫了一下”“不。不是不敢,是不能”可見,楊三一生看重自己的聲譽,遵守鏢局的規矩;根據“楊鏢頭這樣好的武藝,怎么會‘失鏢’呢?幾萬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楊三為了救民于水火,最終還是放棄了鏢物,在鏢頭聲譽和百姓活命之間做出了抉擇,為了解救百姓,獻糧于民,體現了他的俠肝義膽和他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根據沙風里臨走留下的七絕“橫刀江海世人知,幾日紋枰并酒厄,最憶鏢師情言重,可憐野老倒懸時”,以及他勸說楊三留下糧食“你若讓出糧車,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著自己的聲譽”等情節,可以看出沙風里心系家園、憂民于水火之中,有著解民于倒懸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根據“是的。今年家鄉年景很壞,很多田地因久旱無雨,顆粒不收,而糧價飛漲,老百姓叫苦連天,有些地方竟出現食人肉的慘景”“政府雖有賑災糧,貪官層層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可知,沙風里關懷百姓生計;根據“楊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跡”可知,沙風里也是一個俠肝義膽的人物,他心系家園、憂民于水火之中,有著解民于倒懸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小說講述了楊三接鏢、護鏢、失鏢以及沙風里奪鏢的平凡小事,塑造了鏢師楊三和教書匠沙風里這樣平凡的小人物,表達了他們對處在饑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憫之情,而作者通過對這些平凡人物行為的肯定贊賞,表達出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創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樊噲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B.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C.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D.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衛士仆地”的“仆”指倒下,與成語“前仆后繼”中的“仆”意思相同。B.西向,即面向西。《鴻門宴》中有“項王項伯東向坐”,即坐西向東,是最尊的座次。C.“竊為大王不取也”中的“竊”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D.“刑人如恐不勝”與“刑于寡妻”(《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刑”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邦的謀臣張良找到樊噲,將范增命項莊以舞劍作為幌子,意欲殺死劉邦的危急情況告訴樊噲,樊噲聽后拿起武器闖進宴會。B.項王見到樊噲后,稱其“壯士”,讓他坐下后,又賜給酒肉,不久沛公如廁,趁機把樊噲喊出去,最終安全返回軍營。C.張良以沛公不勝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而去向項王道歉,項王接受了禮物,沒有派兵去追劉邦。D.與項羽形成了鮮明對比,亞父范增頭腦清醒,將張良獻上玉斗敲碎,并預言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2)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道芷陽間行。14.樊噲強闖軍營之后,是如何一步步使得項王最終“未有以應”的?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答案〗10.A11.D12.B13.(1)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2)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取道芷陽,秘密地走(從小路走)。14.①強闖軍營后,面對賜酒、賜生彘肩等,樊噲表現出了忠勇豪爽,讓項王另眼相看。②樊噲將有關秦王、懷王與諸將盟約的事,陳述得義正詞嚴、理直氣壯,讓項羽處于理虧之地。③“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把項羽抬高到天子的地位,符合了項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因此項王沒有話回答。〖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劉邦離去后,走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軍中”做“至”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臣良”作兼語,既作“使”的賓語,又兼作“白璧一雙”的主語,全句表意完整,句中不應斷開,排除C。故選A。【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D.“意思相同”錯。刑:名詞或用作動詞,懲罰;通“型”,名詞或用作動詞,做榜樣。句意: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故選D。【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讓他坐下后,又賜給酒肉”錯,原文是先賜給酒肉,再賜坐。故選B。【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特意;“出入”,偏義復詞,進入;“非常”,意外的變故。(2)“置”,留下;“道”,取道;“間行”,從小路走。【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根據“瞋目視項王”“立而飲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可知,強闖軍營后,面對賜酒、賜生彘肩等,樊噲表現出了忠勇豪爽,讓項王另眼相看。根據“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可知,樊噲將有關秦王暴政、懷王與諸將盟約的事,陳述得義正詞嚴、理直氣壯,讓項羽處于理虧之地。根據“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可知,把項羽抬高到天子的地位,符合了項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因此項王沒有話回答。參考譯文:于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么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噲拿著劍,持著盾牌,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后,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于是給了他一個生的豬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著吃。樊噲說:“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的盜賊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劉邦出去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么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有大禮節不回避小的責備。現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么呢?”于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才進去。”劉邦離去后,走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15.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緊扣詩題,以敘事為主,寫詩人乘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將到楚地游覽,交代了此行的地點和事由。B.頷聯以移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一個“隨”字,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生動地展現出來,給人以空間的流動感。一個“入”字,寫出江水流向遠方,水天相接的開闊境界。C.頸聯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美景。詩人將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鏡,用海市蜃樓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膽、奇特。D.尾聯筆鋒突轉,由欣賞美景轉入抒情,用擬人的手法寫故鄉之水不遠萬里送自己行舟遠游,表達了想盡快到達楚地的急切心情。16.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有人認為詩中無送別,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說說理由。〖答案〗15.D16.可以刪。從詩的內容來看,“送別”應該是作者告別家鄉,詩中確實無送別朋友之意。所以可以刪去“送別”二字。不能刪。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而含蓄地表達了對故鄉的依戀之情,所以不能刪除。〖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表達了想盡快到達楚地的急切心情”錯。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而不是“盡快到達楚地的急切心情”。故選D。【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題中的“送別”二字可不可以刪去,不設統一〖答案〗。如果回答可以刪,可以從詩歌內容來看,詩中主要描寫出蜀時沿途景色,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并無送別朋友之意。如果回答不能刪,從本詩最后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水明月,這些親山、親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輝。游子的李白,形式上離開了故鄉山水,實質上縱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遠裝著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詩人不說自己,反過來從故鄉的水說起,“我”離家越遠,故鄉的水對“我”依依不舍,送“我”到萬里之外,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依戀之情。常見的送別詩多以人送人為題材,而這首詩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山水送別詩人的動人情景,構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偉,想象瑰麗,的確是送別詩中的佳作。所以不能冊除。(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燭之武退秦師》中晉國秦國聯合圍攻鄭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概括南朝宋武帝劉裕當年揮師北伐、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3)韓愈《師說》中以圣與愚相比較來啟示后學,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解釋了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重要原因。〖答案〗(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3)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金陵“四大家族”是指《紅樓夢》中以賈家(①)(②)二府為代表,由“(③)”四家為主組成的一個封建利益集團。他們按照門當戶對的觀念,通過長期聯姻等方式,形成家族式壟斷,______經濟利益和政治資源,最終達到“聯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的共生模式。金陵“四大家族”內部包括姻親關系、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金陵“四大家族”外部存在榮辱與共,______的密切關系。“四大家族”的姻親關系,使得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注定淪為悲劇,而“金玉良緣”則成為利益權衡的必然;“四大家族”的經濟關系,使得他們為維持腐朽生活而加劇對底層勞動者的剝削;“四大家族”的政治關系,激化了他們和無產者之間的階級矛盾。“四大家族”作為明暗線貫穿《紅樓夢》始終,有三:一是通過介紹人物之間______的復雜關系,為刻畫人物性格及昭示其命運起伏增添了現實合理性;二是通過對“四大家族”的鋪陳和渲染,______故事發生的大背景,推動情節的起承轉合;三是明寫賈府從“鐘鳴鼎食”到“樹倒猢猻散”,。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A.攫取唇亡齒寒盤根錯節營造B.攫取唇腐齒落根結盤據營造C.獲取唇亡齒寒根結盤據建造D.獲取唇腐齒落盤根錯節建造19.下列在文中波浪線上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暗述“四大家族”整體的由盛轉衰,以點帶面地描繪出封建社會末期貴族的沒落衰亡。B.暗述整體由盛轉衰的“四大家族”,點面結合地描繪出封建社會末期貴族的沒落衰亡。C.暗述“四大家族”整體的由盛轉衰,點面結合地描繪出沒落衰亡的封建社會末期貴族。D.暗述整體由盛轉衰的“四大家族”,以點帶面地描繪出沒落衰亡的封建社會末期貴族。20.結合你對《紅樓夢》的閱讀理解,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內容。〖答案〗18.A19.A20.①榮(榮國府)②寧(寧國府)③賈史王薛〖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攫取:掠奪,貶義詞。獲取:獲得,取得。語境指四大家族對經濟利益的掠奪占有,帶有貶義,應填“攫取”。唇亡齒寒:指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關。唇腐齒落:比喻讀書諷誦極為勤苦。語境指關系密切,應填“唇亡齒寒”。盤根錯節:比喻事物的關系錯綜復雜,很難處理。根結盤據:形容基礎牢固,勢力強大。語境指關系復雜,應填“盤根錯節”。營造:①經營建造。②經營制造。建造:打造一些樓房等建筑,制造依照規劃而建,造成規劃的實施。語境指經營關系,應填“營造”。故選A。【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照應前句“明寫”,應先說“暗述”,“點”指的是“賈府”,“面”指的是“四大家族”,前文明寫的是“點”,下面應銜接暗述的“面”,排除BD;賈府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以點帶面”更準確,描繪出的應該是封建社會的“沒落衰亡”,排除C。故選A。【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人物、情節和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金陵四大家族指《紅樓夢》中賈、史、王、薛(家亡血史)四大家族。以賈家榮國府、寧國府為代表,四家同為金陵的顯貴,有權有勢,透過長期的權宜婚姻,關系密切。如賈母娘家為史府;王夫人與王熙鳳嫁入賈府;王夫人胞妹王氏嫁入薛家;薛寶釵嫁給賈寶玉等等。書中道:“這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的。”這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正因如此,才有“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椰子油是一種從成熟椰子肉中提取的食用油,其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豬油和牛油等都要高,多食對心腦血管健康很不利。椰子油曾一度被吹捧為“超級食物”,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有人聲稱,食用椰子油可以減肥,理由是__①__,而中鏈脂肪酸能夠增加飽腹感,從而讓人減少食物攝入量,而且其進入肝臟后可被快速氧化分解,所以不會導致體內脂肪積累,因此有減肥功效。其實,椰子油中還有大約一半成分是短鏈脂肪酸,因此,__②__。椰子油受到一些人吹捧的另一個原因是“抗失智”。其實,所謂椰子油可治療失智癥的關鍵也是中鏈脂肪酸。失智患者的腦細胞已經無法通過代謝葡萄糖來獲取能量,但椰子油所含的中鏈脂肪酸可以轉換成酮體,因此可能使腦細胞維持功能。不過,雖然椰子油中含有中鏈脂肪酸,但同樣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為求減重和治療失智癥__③__,只怕會得不償失。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請用一句話對文段進行壓縮,要求使用轉折關系的句子,保留關鍵信息,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答案〗21.①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鏈脂肪酸②它對減肥并沒有太大作用③而大量攝入椰子油22.雖然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鏈脂肪酸,對減肥與“抗失智”有一定功效,但多食椰子油對心腦血管健康很不利。〖解析〗【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依據“有人聲稱,食用椰子油可以減肥的理由”和“中鏈脂肪酸能夠增加飽腹感”可知,理由來自椰子油中含有中鏈脂肪酸,所以可填: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鏈脂肪酸。②處屬于“其實,椰子油中還有大約一半成分是短鏈脂肪酸”的結論,椰子油大約一半成分是短鏈脂肪酸,所以其對減肥的作用不大,因此可填:它對減肥并沒有太大作用。③處依據“為求減重和治療失智癥”可知,這里強調做法;再結合“只怕會得不償失”可知,這里應填“而大量攝入椰子油”一類的句子。【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和選用句式的能力。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多食對心腦血管健康很不利”,第二段的意思是“椰子油有減肥功效,但是作用不大”,第三段的意思是“椰子油有一定的‘抗失智’作用,但多食得不償失”。題目要求“使用轉折關系的句子”,考生可采用“雖然……但是……”進行表述。三段內容既講了椰子油的功效,又講了椰子油的危害,根據“椰子油曾一度被吹捧為‘超級食物’,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可知文段側重將其危害,所以應將危害放在但是之后,如“雖然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鏈脂肪酸,對減肥與“抗失智”有一定功效,但多食椰子油對心腦血管健康很不利”。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諸子散文與史傳作品閃耀著中華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無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導禮樂治國的孔子,有宣揚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師的燭之武,有逃脫鴻門宴的劉邦……上述幾個人物,哪一個給你的啟示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文德民族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一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各項制度的建設,科舉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舉制度歷經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推行時間長達1300年之久,其選官功能經久而未衰,是中國古代最有效的選官制度。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科舉是通過設科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因此,從唐代開始就注重制度建設的全面性,以確保該制度的有效實施,如對考試科目的設置、考生資格的確定、考官的選任、考場的管理、閱卷的程序、主管部門的確定等,都做了詳細規定。科舉制度自創建以來,不斷在改進、完善之中。可以說,科舉制度的建設在1300年間從未間斷,即使在廢除科舉前,清廷為改革考試科目,還特開經濟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中,歷代對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科舉制度的發展,也是其本身不斷規范化的過程。唐玄宗時,科舉主管部門由吏部改為禮部,標志著科舉考試機構完全從官員銓選機構中脫離出來,取得相對的獨立性,這是科舉制度向規范化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歷經宋元,自明代始,科舉制度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各級考試的規范化,這也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科舉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各種情況,如朝代更迭的動蕩,王朝的對峙,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等,但它始終表現出驚人的適應性,科舉制度不但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形成諸多適應性的特點。例如,元、清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上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摘編自李世愉、賀曉燕《從制度建設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材料二:科舉功名又稱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過科舉考試獲取的特定身份和資格。獲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進之路,享受相應待遇。科舉功名也就自然成為唐以后歷代政權選拔人才特別是凝聚和穩定社會最為得力的工具,且這些功能隨著科舉功名體系的日趨完備而不斷強化。首先,科舉功名的影響和吸引力不斷提高。科舉功名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科舉成為當時社會公認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備的客觀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報考的開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對由此實現自身價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滿希望,都持續加強了科舉對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舉功名體系的不斷變化,既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又體現出明顯的合理性。其中,科舉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發展為宋元的“一體多層”,提高了進士的尊貴度及其“綜合素質”的適用性。明清功名層級的顯著增多,不僅進一步提高了進士的選拔質量和更好滿足了選官對不同層級人才的需要,而且還為低級功名的士子通過逐級考試不斷提高功名層次提供了制度保證,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再次,科舉功名凝聚社會、鞏固統治的功能不斷增強。科舉考試競爭十分激烈,故統治者必須處理好落第士子的問題。宋代設立“特奏名進士”,明清舉人、監生、生員都成為固定功名,就是統治者不斷擴大對落第者優撫政策的結果。(摘編自郭培貴《科舉功名制度的變遷及其政治和社會功能》)材料三: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創新,科舉制度創建直接推動了貴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轉變。隋唐科舉制相較漢魏察舉制,在選舉內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質的變化。一是選舉內容實現了察舉重“德行”向科舉考“才能”的變化。察舉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長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輔之以中央“經學”考試。由于“德行”很難考察,“才能”則可以通過考試定等,有利于公平選才,創建科舉制就成了人才選拔的必然選擇。科舉制分科考舉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時輿”即社會評價。“舍德行而趨文藝”,反映了唐代科舉考試、吏部銓選的突出特點。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試“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進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鏡,喻之平衡,未嘗不以至公為之主”。唐代科舉制開創的考試“至公”原則,成為后世科舉考試追求的基本原則和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了出身決定命運的社會痼疾。三是科舉考試科目多樣,以選拔各類人才。唐代科舉科目多樣,大致可分為文舉、武舉兩大類。文舉又可分為常舉、制舉和吏部科目選,有近三百個科目,還有獻書、獻策授官等取人之法。科舉制的創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制度創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獲得發展,顯示了制度創新、選賢用能的重要性,從而奠定了中國后世選官制度和文化傳統,其中的經驗與智慧具有重要歷史啟示意義。(摘編自金瀅坤《科舉制度創建對選官制度變革的影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元、清等少數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上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這表現了科舉制度的適應性。B.科舉的客觀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報考的開放性等,持續加強了其對天下士子的吸引力。C.科舉功名具有凝聚社會、鞏固統治的功能,歷代統治者都設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擁有固定功名。D.漢魏時期形成并長期沿用的察舉制,由州郡長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學。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唐代將科舉的主管部門由吏部改為禮部,使科舉考試機構完全脫離官員銓選機構,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成熟。B.明清的功名層級可以通過考試由低向高流動且制度化,體現出科舉功名體系內在的必然邏輯和明顯的合理性。C.唐代科舉制開創的考試“至公”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出身決定命運的社會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現實意義。D.歷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進士出身,但憑進獻頌、賦而獲得授官,這說明唐代的科舉制度還不夠完善。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建設對封建政權的鞏固和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歷經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重點闡述了科舉功名的內涵,同時通過列舉事例分析了科舉功名的功能日趨完備和不斷強化的具體表現。C.材料三認為科舉制度的創建直接推動了貴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轉變,較之于察舉制,科舉制在選舉內容等方面有質的變化。D.材料一提綱挈領,總說科舉制度建設的歷史意義,材料二、材料三進而闡述其功能和影響,三則材料呈現層進式結構。4.請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建設的特點。5.孫中山認為:“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是從中國學過去的。中國的考試(科舉)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則直言:“科舉使中國被摒棄于西方偉大科學工藝發明和工業革命的門外。”請結合材料內容及你對科舉制度的理解,簡要說明孫中山和李光耀評價科舉制度的出發點的不同。〖答案〗1.A2.B3.C4.①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注重全面性。②不斷改進完善,追求規范化。③追求公平取士。④具有驚人適應性。5.①孫中山主要是從科舉制度維護政權統治的有效性,科舉制度突破察舉制局限,具有極大公平性等角度,來贊揚中國科舉制度的優越性。②李光耀主要從科舉取士的考查內容出發,批評中國科舉制度重文輕理的局限性。〖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有男性公民”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其所具備的客觀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報考的開放性”。C.“歷代統治者都設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擁有固定功名”過于絕對。原文說的是“科舉考試競爭十分激烈,故統治者必須處理好落第士子的問題。宋代設立‘特奏名進士’,明清舉人、監生、生員都成為固定功名,就是統治者不斷擴大對落第者優撫政策的結果”,并沒有說“所有”。D.“不看才學”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一是選舉內容實現了察舉重‘德行’向科舉考‘才能’的變化。察舉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長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輔之以中央‘經學’考試”可知,應是以“德行”為主,不是不看才學。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唐代……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成熟”說法有誤。原文說的是“歷經宋元,自明代始,科舉制度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各級考試的規范化,這也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可知從明代開始科舉制度中各級考試的規范化才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C.“但于今而言缺少現實意義”說法有誤。根據原文“科舉制的創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制度創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獲得發展,顯示了制度創新、選賢用能的重要性,從而奠定了中國后世選官制度和文化傳統,其中的經驗與智慧具有重要歷史啟示意義”可知,科舉制至今仍有重要意義。D.“這說明唐代的科舉制度還不夠完善”說法有誤。根據原文“科舉考試科目多樣,以選拔各類人才……還有獻書、獻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這里體現的恰恰是唐代科舉制度的豐富性。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內容要點,評價文中的內容的能力。A.“及其歷經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說法有誤。根據原文“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可知,文章重點論述的是科舉制度的特點。B.“通過列舉事例分析”說法有誤,材料二并沒有使用舉例論證。D.“三則材料呈現層進式結構”說法有誤。材料一重點說“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材料二重點是“科舉功名也就自然成為唐以后歷代政權選拔人才特別是凝聚和穩定社會最為得力的工具,且這些功能隨著科舉功名體系的日趨完備而不斷強化”,材料三重點闡述“隋唐科舉制相較漢魏察舉制,在選舉內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質的變化”。三則材料并沒有明顯的遞進關系,而是并列結構。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根據原文“科舉是通過設科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因此,從唐代開始就注重制度建設的全面性,以確保該制度的有效實施”可知,科舉制度具有涉及諸多方面、諸多環節,注重全面性的特點。根據原文“科舉制度自創建以來,不斷在改進、完善之中”“唐玄宗時,科舉主管部門由吏部改為禮部,標志著科舉考試機構完全從官員銓選機構中脫離出來,取得相對的獨立性,這是科舉制度向規范化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歷經宋元,自明代始,科舉制度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各級考試的規范化,這也是科舉制度成熟的標志”可知,科舉制度具有不斷改進完善,追求規范化的特點。根據原文“在科舉制度的建設中,歷代對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科舉制度的發展,也是其本身不斷規范化的過程”可知,科舉制度具有追求公平取士的特點。根據原文“科舉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各種情況,如朝代更迭的動蕩,王朝的對峙,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等,但它始終表現出驚人的適應性,科舉制度不但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形成諸多適應性的特點”可知,科舉制度具有驚人適應性的特點。【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根據原文“一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各項制度的建設,科舉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舉制度歷經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推行時間長達1300年之久,其選官功能經久而未衰,是中國古代最有效的選官制度。回顧科舉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看到以下特點”“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創新,科舉制度創建直接推動了貴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轉變。隋唐科舉制相較漢魏察舉制,在選舉內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質的變化”可知,孫中山主要是從科舉制度維護政權統治的有效性,科舉制度突破察舉制度的局限性,具有極大的公平性等角度,來贊揚中國科舉制度的。而李光耀則是從“科學工藝發明和工業革命”的方面來批評中國科舉制度。根據原文“科舉制分科考舉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時輿’即社會評價”“唐代科舉科目多樣,大致可分為文舉、武舉兩大類。文舉又可分為常舉、制舉和吏部科目選,有近三百個科目,還有獻書、獻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科舉取士的內容基本都與文學、政治等有關,此外還涉及武術等,但基本沒有對數理化等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考查。而這也正是“科舉使中國被摒棄于西方偉大科學工藝發明和工業革命的門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李光耀是從科舉制的考查內容這一出發點來進行評論的。(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鏢頭楊三聶鑫森楊三的名氣很大。楊三的鏢局名叫吉成鏢局。他從十八歲開始當鏢頭,到不惑之年,還沒有過“失鏢”的記錄。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糧價不但沒有落下去,反而上漲了,而且漲價的大米還供不應求。這天他正跟一個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豐糧行老板朱啟人找他走一趟鏢,運一批糧食去貴州。茂豐糧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輛馬車,裝運著幾萬斤上等白米。糧行隨行的只有一個賬房和一個伙計。朱啟人說:“糧隊所經的地方民風強悍……”楊三說:“如若失鏢,我楊三賠償。”朱啟人說:“這就好,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發時,楊三騎馬在前面開路,挎一口單刀。在風揚起的塵霧中,鏢旗在第一輛馬車上自矜而立。一路無事,漸漸地進入湘西。這一天傍晚,他們在一家車馬大店安歇下來。陽光金紅金紅的。遠處,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來,他點燃桌上的桐油燈,擺開棋盤,忽聽見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響,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個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門,來到隔壁房間的門前。房門敞開著,果然是一個穿長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專注。楊三咳了一聲,那人抬起頭來,問:“先生找人?”楊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張白凈的臉,雙目有神,便說:“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聽見有棋子的聲音,便過來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來一局?”楊三飛快地掃了一眼房間,說:“正好來請教。我叫楊三,是湘潭吉成鏢局的,押鏢路過這里。”那人說:“鏢局?啊,我聽說過,我是個教書匠,叫沙風里,回貴州老家去的。長夜漫漫,在這里擺棋消磨時間哩。”于是,他們坐下來,一邊聊天一邊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親?”“是的。今年家鄉年景很壞。很多田地因久旱無雨,顆粒不收,而糧價飛漲,老百姓叫苦連天,有些地方竟出現食人肉的慘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楊三嘆息道。沙風里說:“政府雖有賑災糧,貪官層層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楊三說:“老百姓走投無路,往往冒險!”沙風里說:“先生所押何鏢?”“大米。”“這大米老百姓如何買得起,簡直是粒粒珠璣,享用的只是富豪闊佬,唉。”一直聊到雞叫三遍,楊三才戀戀不舍揖別回房。第二天出發時,沙風里也雇了一匹馬和一個馬夫,和楊三并排而行。糧行的賬房曾暗地里告誡楊三,別讓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楊三一笑曰:“他一介書生,防他做什么?”一連六七日,沙風里和楊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車馬隊進入了貴州境內。沙風里明日將走另一條路,要與楊三分手了。夜里,沙風里用漂亮的行書寫下一首七絕贈予楊三:“橫刀江海世人知,幾日紋枰并酒厄,最憶鏢師情言重,可憐野老倒懸時。”這一夜,他們一直聊到東方破曉,然后沙風里拱手揖別楊三,跨馬飄然而去。楊三望著漸小漸杳的影子,很是惆悵。一進入貴州境內,到處凄凄慘慘,村墟不見炊煙,路邊橫著餓殍,逃荒的人一撥一撥在眼前經過。這天午后,行至一個荒僻處,忽然塵土飛揚,從一個山谷中竄出一彪人馬。領頭的是個連鬢胡大漢,雙手握一把單刀,他高喊道:“楊鏢頭,請留下糧車!”楊三說:“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護鏢為生,請借一條路,以后再重重致謝。”連鬢胡說:“我們之所以劫糧,實不為已,請留下糧車,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楊三說:“如果是我的糧食,你盡管取去。只是鏢行有規矩,主動丟鏢,罪同叛逆,楊三不愿壞一世英名。”連鬢胡說:“楊鏢頭,那就失敬了。”說畢,舞著單刀劈了過來,楊三用單刀撩開。三五回合后,又有幾人圍將上來,或槍或錘或劍,真正是蹄聲如鼓,寒光如瀑。這幾個人一邊圍著楊三,一邊策馬往后退;楊三既無法脫身,又不忍用絕招傷他人性命,故一時難以取勝。在一個山的拐彎處,突然聽見有人高喊:“眾弟兄且停手。”隨著喊聲,一馬飛來,跨在馬上的竟是沙風里!他依舊是長衫,布鞋,兩手空空。楊三一愣,突然憤怒起來:“想不到是你,你原來是綠林中人!”沙風里笑著說:“不,我以前真是個教書匠。”“你跟著我,就是為了這些糧食?”“正是。楊先生,這一方百姓已餓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楊三冷笑一聲:“我不相信!你們得了糧食,又去賣高價!我不相信!再說我從未失過鏢,豈能毀聲譽于一旦?”沙風里正色道:“你若讓出糧車,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著自己的聲譽?”楊三握刀的手顫了一下。“楊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跡。”說完,從懷中抽出匕首。“慢!”楊三大喊一聲。沙風里說:“楊先生留下糧車,如不好回去復命,請留下來,和我們一起救濟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殘陽如血。吉成鏢局歸了朱啟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開眉頭,常自語:“楊鏢頭這樣好的武藝,怎么會‘失鏢’呢?幾萬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響”“房門敞開著”等細節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沙風里精于設計、善于謀劃的形象特點。B.“不是不敢,是不能”體現了楊三的矛盾心理,根據結尾推測,楊三最后還是把糧食留給了百姓。C.小說運用第三人稱講述了楊三接鏢、護鏢、失鏢的故事,并用沙風里這一形象反襯楊三的江湖俠義精神。D.小說采用人物對話的形式,使敘事節奏緊湊,突出了人物的鮮明個性,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7.關于文中幾處環境描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風揚起的塵霧中,鏢旗在第一輛馬車上自矜而立。”運用擬人手法,寫出楊三護鏢出行的壯觀場面及其自信的性格。B.“陽光燦爛。遠處,青山如黛。”以比喻的修辭描寫“陽光”“青山”,烘托楊三暫時放松的心情,為后文二人下棋營造氛圍。C.“一進入貴州境內,到處凄凄慘慘,村墟不見炊煙,路邊橫著餓殍……”寫出了貴州災民的慘狀,與上文沙風里所談家鄉年景的情節相呼應。D.“殘陽如血。”表面上寫了夕陽西下,映襯出的晚霞猶如血色鮮紅,實際上渲染了一種悲壯的氣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8.“伏筆”是小說重要的技巧之一。本篇小說中,楊三“失鏢”,多處設有伏筆,試找出其中三處加以分析。9.聶鑫森的小說通過描寫凡人瑣事來體現出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朱啟人開始時提醒楊三糧隊所經地區民風強悍,讓楊三注意;楊三保證如若失鏢,一定賠償。為后文劫鏢和鏢局歸了朱啟人等情節埋下伏筆。②沙風里告訴楊三其家鄉年景很壞,老百姓無糧可吃甚至食人。楊三說“老百姓走投無路,往往冒險!”為下文一彪人馬劫糧埋下伏筆。③糧行的賬房曾暗地里告誡楊三,別讓沙風里同行,以免出事;楊三認為沙風里只是一個文弱書生,不需防備。為后文沙風里帶頭劫鏢埋下伏筆。9.①楊三一生看重自己的聲譽,遵守鏢局的規矩,但最后在鏢頭聲譽和百姓活命之間做出了抉擇,為了解救百姓,獻糧于民,體現了他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②通過沙風里贈給鏢頭楊三的七言絕句以及他勸說楊三留下糧食等情節,可以看出沙風里心系家園、憂民于水火之中,有著解民于倒懸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③作者通過敘述楊三護鏢、沙風里奪鏢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鏢頭楊三以及沙風里這樣具有俠肝義膽的平凡人物,表達了對處在饑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憫之情,通過平凡人物的行為表達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并用沙風里這一形象反襯楊三的江湖俠義精神”中“反襯”分析錯誤。文中的沙風里是一個具有民族大義的俠義之士。根據結尾的〖提示〗,可知鏢頭楊三最終放棄護鏢,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個俠義之士。所以應該是正襯。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D.“實際上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劇性”分析錯誤。這一段環境描寫是為了突出故事的悲壯,而不是悲涼。同時,小說的結局并不是悲劇,“突出了故事的悲劇性”于文無據。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結構、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第一處,文章第三段“朱啟人說:‘糧隊所經的地方民風強悍……’楊三說:‘如若失鏢,我楊三賠償’”為后文遭遇沙風里一彪人馬打劫、楊三棄鏢而賠掉鏢局作了鋪墊,埋下伏筆。第二處,文章第十一段“今年家鄉年景很壞。很多田地因久旱無雨,顆粒不收,而糧價飛漲,老百姓叫苦連天,有些地方竟出現食人肉的慘景”“老百姓走投無路,往往冒險!”此處是沙風里和楊三的對話,年景不好,百姓無法生存,鋌而走險就變得順理成章。此處對話為下文一彪人馬劫糧埋下伏筆,前后形成照應。第三處,文章第二十段“糧行的賬房曾暗地里告誡楊三。別讓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楊三一笑曰:‘他一個書生,防他做什么?’”賬房謹慎勸誡,但楊三認為沙風里只是一個文弱書生,不需防備。但到第三十段“隨著喊聲,一馬飛來,跨在馬上的竟是沙風里”可見,賬房先生和楊三關于沙風里的對話,為后文劫鏢的人事沙風里埋下伏筆,前后形成照應。【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根據“如果是我的糧食,你盡管取去。只是鏢行有規矩,主動丟鏢,罪同叛逆,楊三不愿壞一世英名”“楊三既無法脫身,又不忍用絕招傷他人性命”“楊三握刀的手顫了一下”“不。不是不敢,是不能”可見,楊三一生看重自己的聲譽,遵守鏢局的規矩;根據“楊鏢頭這樣好的武藝,怎么會‘失鏢’呢?幾萬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楊三為了救民于水火,最終還是放棄了鏢物,在鏢頭聲譽和百姓活命之間做出了抉擇,為了解救百姓,獻糧于民,體現了他的俠肝義膽和他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根據沙風里臨走留下的七絕“橫刀江海世人知,幾日紋枰并酒厄,最憶鏢師情言重,可憐野老倒懸時”,以及他勸說楊三留下糧食“你若讓出糧車,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著自己的聲譽”等情節,可以看出沙風里心系家園、憂民于水火之中,有著解民于倒懸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根據“是的。今年家鄉年景很壞,很多田地因久旱無雨,顆粒不收,而糧價飛漲,老百姓叫苦連天,有些地方竟出現食人肉的慘景”“政府雖有賑災糧,貪官層層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可知,沙風里關懷百姓生計;根據“楊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跡”可知,沙風里也是一個俠肝義膽的人物,他心系家園、憂民于水火之中,有著解民于倒懸的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小說講述了楊三接鏢、護鏢、失鏢以及沙風里奪鏢的平凡小事,塑造了鏢師楊三和教書匠沙風里這樣平凡的小人物,表達了他們對處在饑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憫之情,而作者通過對這些平凡人物行為的肯定贊賞,表達出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創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樊噲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