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023-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_第1頁
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023-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_第2頁
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023-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_第3頁
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023-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_第4頁
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023-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023年)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2023年12月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II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編寫說明在近年來疫情防控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中醫藥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為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保障作用,國內外專家開始逐步探索數字化技術在中醫藥行業的應用,中醫藥發展也已經從起步探索、理論形成、廣泛應用、標準化探索進入到數字化階段。目前,中醫診斷、中醫處方、中醫治療和中醫教育等各相關環節的數字化都取得了豐碩成果,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產品已經開始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應用。但中醫藥數字化發展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從頂層戰略、新型基礎設施、技術供給以及應用部署等方面進一步強化。為進一步推動中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助力中醫國粹文化偉大復興,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組織各相關單位聯合撰寫了《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由于時間所限,白皮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充分采納和吸收各方面的寶貴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深入相關研究,持續完善相關內容,并以適當的方式向社會公布。如有相關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聯系人:徐貴寶電子信箱:xuguibao@。IV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顧問:張伯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專家指導委員會(排名不分先后):陳傳宏 工業互聯網世界特約專家,安徽省蕪湖市經信局原副局長張啟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臨床評價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分類技術委員會中醫器械專業組組長韓學杰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規范標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第七批國家名老中醫雷萬云 華為云高級顧問,原國藥集團CIO,國家藥監局、國資委、工信部數字化和信息安全專家劉繼洪 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佛山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國針灸學會耳穴診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德政 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專家委委員于志峰 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專家張德干 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 波 全國中醫藥職業教育教(行)指委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王邵山 天津濱海新區漢沽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王學民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測量分會委員,蕪湖圣美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許家佗 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鄒愛標 清華海峽研究院醫學營養研究中心主任V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徐 亭 SXR科技智庫上襲公司創始人及理事長,中國未來研究會院士智谷專家委員會聯席會長編寫組名單(排名不分先后):閔 棟,馮天宜,徐貴寶,周佳琳,賀 倩,李豐碩,王元千,陳 雪,馮 雋,王 冠,劉 娣,胡 月,魏佳園,劉胡騏,于青平,董子毓,郭宇欣,徐 淵VI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目 錄一、引言 1(一)中醫診療數字化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1(二)中醫診療數字化是保障人民健康生命安全重要途經 2(三)中醫診療數字化為中醫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質生產力 4(四)政策措施更加積極保障數字技術強力支撐中醫振興 5二、中醫診療數字化場景 9(一)中醫診療數字化場景地圖 9(二)中醫診斷數字化場景 10(三)中醫方藥數字化場景 13(四)中醫非藥物治療數字化場景 15(五)中醫院外管理數字化場景 16(六)中醫經驗傳承數字化場景 17(七)中醫藥研究數字化場景 18(八)中醫診療監管數字化場景 19三、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框架體系 21(一)總體框架 21(二)業務層 21(三)平臺層 26(四)網絡通信層 27(五)終端層 29(六)安全管理 33(七)合規管理 34四、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與建議 36(一)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面臨嚴峻挑戰 36(二)關于數字化賦能助力中醫國粹文化偉大復興的建議 38附件中醫數字化典型案例 41(一)智能化中醫綜合診斷系統為基層醫療賦能 41(二)基于5G慢性病防醫養全程智慧中醫應用 42(三)新型智能舌診采集分析系統 43(四)城市書房趣味中醫智能產品應用 43參考文獻 45VII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圖表目錄1中醫藥進入數字化發展階段…………………32中醫藥數字化全場景地圖……………………93子午流注與經絡關系示意圖…………………144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框架……………………225圣美孚中醫綜合多功能診斷系統……………321我國近年來中醫數字化領域主要政策………52近三年各地發布的部分中醫藥數字化相關政策文件………7VIII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一、引言(一)中醫診療數字化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醫藥是我國重要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資源,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數字化賦能中醫診療也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首先,中醫診療數字化是中華民族利用自主醫療技術保障民族安全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國際形勢相當復雜,糧食問題、能源危機、種族沖突、局部戰爭此起彼伏。因應這些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加之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DeepMind開源的人工智能系統AlphaFold已成功應用于蛋白質結構預測,意味著數字技術對現代醫療體系的影響正逐漸加深。中醫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醫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通過數字化賦能中醫診療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進程,必須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次,中醫診療數字化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據統計,我國2022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達到3102億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20978萬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加之我國老齡化情況日益嚴重,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醫診療數字化可以在動態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實現對患者整體狀態調節和精準靶向治療的兼顧,即“態靶結合”,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精準、便捷、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第三,中醫診療數字化是有效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間的醫療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正在全球范圍內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介紹,全球約170個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承認使用了傳統醫學和補充醫學,55%的成員國承認專門設立有傳統醫學、補充醫學或綜合醫學的國家級政策和監管機構,世界衛生組織網站下載量最高的資料也是傳統醫學和補充醫學。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后的2022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在發布《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明確肯定了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1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和安全性,鼓勵世衛組織會員國在其衛生保健系統和監管框架內考慮使用中醫藥治療新冠的可能性。此舉放大了中醫的國際影響力,也為今后的國際中醫診療協作與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借此契機大力發展中醫診療數字化,可以進一步提高從醫療服務角度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醫療產業的國際化發展。(二)中醫診療數字化是保障人民健康生命安全重要途經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有文字記錄以來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為人民群眾健康與生命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并幫助中華民族安然度過每一次重大疫情。首先,中醫診療數字化有利于長期持續維護大眾健康。中醫藥是人民群眾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并世代傳承而積累起來的健康知識,在保障中華民族血脈延續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自遠古原始社會以來,我國的先賢們就開始在長期與大自然斗爭中逐漸形成很多碎片化和個體化的中醫實踐經驗,并逐步形成了中草藥療法、灸法等治療技術和方法,還總結出了治未病思想以及經絡等理論。在經歷了起步探索、理論形成、廣泛應用和標準化發展四個階段之后,中醫開始進入到了數字化賦能階段(如圖1所示)。數字化技術在促進中醫創新發展等方面已經顯示出了巨大優勢,可以為中醫可持續發展、造福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有效支撐。其次,中醫診療數字化可以助力中醫藥進一步提高可達性。中醫藥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可達性,中草藥原材料均直接來自于自然界,相對容易獲取,價格低廉,而且不論是采用中草藥治療還是采用針灸、刮痧、拔罐等適宜性技術治療,操作起來都相對簡便。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遠程醫療、在線咨詢、移動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使得患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中醫診療服務。同時,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還可以使新手中醫醫生也能夠熟練地進行診療活動,從而顯著降低對資深專業中醫醫生的依賴,這將有助于提高欠發達地區中醫診療服務能力,讓更多人獲得及時、準確的中醫診療服務。第三,中醫數字化有利于精準阻擊重大疫情。據史料記載,中國自西漢以來,兩千多年間發生了320多次重大疫情,均在中醫的預防和治療下,使疫情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得到了有效控制,所獨創的人痘疫苗技術還使歐洲人擺脫了長期受天花瘟疫困擾的百年黑暗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1956-1958年石家莊、2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圖1中醫藥進入數字化發展階段3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北京、廣州爆發的流行乙型腦炎,還是2003年爆發的非典型肺炎,通過中醫的把脈開方,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治愈率均高達90%以上,死亡率甚至降低為零,而且沒有任何后遺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在疫情中全程介入、深度參與防控救治,在“防、治、康”各個階段都發揮了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為打贏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了巨大貢獻。(三)中醫診療數字化為中醫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質生產力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個性化的診療服務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傳統的中醫藥服務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數據要素、機器智能等作為新質生產力,將大大加快中醫診療現代化進程,推動中醫高質量發展。一是互聯網醫院集聚高質量中醫資源。由于目前中醫的診治效果還對中醫師的個人能力具有嚴重的依賴性,而富有經驗的中醫師(尤其是國醫大師)資源非常稀缺,傳統的中醫實體醫院和服務方式,優質的中醫師資源只能覆蓋有限區域范圍內的人群。互聯網醫院的出現,可以將群眾與著名中醫、中藥房(藥店)、藥品配送形成緊密鏈接,打通線上線下中醫的服務閉環。當前國家鼓勵發展互聯網醫院,可以使患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醫院的中醫服務,望聞問切都可以在線進行。二是大數據利于中醫診療規律挖掘。中醫診療過程中將會產生非常多的數據,包括病人的身體基本情況、望聞問切數據、患者證候和癥狀、病歷、處方資料、用藥情況、用藥效果、不良反應等數據,也包括中醫醫生的用藥習慣、從業經歷等數據,這些數據將會形成重要的中醫大數據資產,可以通過數據挖掘等工具找出“病-證-方-藥”之間的關系,將不同醫師個性化的隱性經驗顯性化、結構化,總結出診療經驗和遣方用藥規律,進而可用來進行病因分析、藥物成分及有效性分析、院外照護、教學科研、健康管理等。此外,還可借助大數據開展中醫真實世界研究,有利于中醫藥機理的闡述和新藥的創新,并進一步提高中醫診療的效果,提高中醫文化的傳承水平。三是人工智能創造更多中醫應用新模式。人工智能以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通過智能化算法,協助醫生進行輔助診療,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情況。目前,中醫大腦系統等中醫輔助診斷系統,可以利用云計算的強大計算能力、大數據的4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挖掘和統計分析能力、智能化算法的強推理能力,在舌診、面診等終端的輔助下,完成中醫診斷的操作,分析出患者的病情,為醫生提供處方和治療的建議。因此,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中醫數字化、智能化的不斷進步,優秀中醫大師稀少、百姓難以獲得高質量中醫服務的現狀將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數字化監管保障中藥材質量。中醫藥的療效對藥材質量的依賴性非常大。中藥材由于采收時間、保存條件、生長環境、添加劑等因素,造成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因此,建立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體系,形成數字化的藥材監管體系,對整個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已經頒布,對從種子商品、藥材、飲片、粗提物、標準提取物、藥材質量與藥材生產過程控制與產品檢驗等每個環節都做出了標準規范,已經有很多中藥企業開始重視藥材品控,通過與一些道地藥材基地合作或者自建種植中心的方式保證中藥材品質。同時,浙江等省份借助綜合監管平臺,利用“互聯網+中藥材”創新模式,提供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道地藥材溯源、飲片外觀AI鑒定、供需信息發布、金融輔助等服務,解決中藥材從種植到流通的各種難題,使藥材質量得到保障。(四)政策措施更加積極保障數字技術強力支撐中醫振興世紀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中醫及其數字化的發展,多次出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并以信息戰略為導向,推動中醫藥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進程。一是國家層面堅持信息化戰略導向推動中醫藥數字化發展。近年來,在國家信息化戰略導向之下,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先后發布多項政策(如表1所示),積極部署中醫領域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工作,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表1我國近年來中醫數字化領域主要政策年份機構政策名稱相關內容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研發中醫數字化輔助診斷裝2023國務院備、中醫特色療法智能化裝備、程實施方案中醫治未病現代化裝備2023國家中醫藥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師各級中醫藥主管部門和中醫藥管理局承教育管理辦法機構等應加強中醫藥師承教育5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年份機構政策名稱相關內容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鼓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中醫藥師承教育發展科技部、國家“十四五”中醫藥科技進行“名老中醫診療經驗集成2022中醫藥管理創新專項規劃與智慧診療系統開發”局“十四五”中醫藥發展加快中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2022國務院化、智能化建設,加強技術集規劃成和工藝創新提出夯實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基國家中醫藥“十四五”中醫藥信息礎、深化數字便民惠民服務、2022加強中醫藥數據資源治理、推管理局化發展規劃進中醫藥數據資源創新應用四大任務工信部、國家關于組織開展人工智能2021醫療器械創新任務揭榜專門設置了“中醫診療”方向藥監局工作的通知工信部、國家“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推動中醫臨床診療和健康服務2021規范化、遠程化、規模化、數衛健委等業發展規劃字化發展鼓勵中醫醫院運用互聯網技術國家中醫藥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或依托互聯網醫院,在線開展2020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減管理局醫藥防控工作的通知少不必要的醫院就診,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工信部、國家關于組織開展5G+醫療專門設立“中醫診療”重點試2020健康應用試點項目申報衛健委點方向工作的通知2019中共中央、國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以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務院新發展的意見國家中醫藥關于在醫療聯合體建設加強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水2019管理局、國家中切實加強中醫藥工作平,加快建設智慧中醫醫院和衛健委的通知互聯網中醫醫院國家中醫藥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關于加強中醫藥健康服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科技2018管理局、科技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中醫部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相融合6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年份機構政策名稱相關內容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國家逐步推進中醫診所管理信2017國家衛計委息化,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網辦法上申請備案加強慢病防控、精準醫學、智2016中共中央、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慧醫療等關鍵技術突破,重點務院部署創新藥物開發、醫療器械國產化、中醫藥現代化等任務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大2016國務院中醫藥發展規劃綱要力發展中醫遠程醫療、智慧醫(2016-2030年)療和移動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二是地方積極采取措施縱深落實。為貫徹落實國家與相關部委戰略文件精神,各地積極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提出政策措施(見表2所示),促進中醫藥數字化轉型發展。相關措施包括推廣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智慧中醫醫院、智慧中藥房、中醫互聯網醫院建設,智能中醫診療裝備、智慧中醫診療服務系統、智慧中醫藥平臺、中醫大腦系統研發與部署,遠程中醫診斷與治療等應用。表2近三年各地發布的部分中醫藥數字化相關政策文件年份省份政策名稱2023河北關于支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23江蘇江蘇省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山東山東省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重慶重慶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實施方案2023湖北湖北省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3貴州關于推動全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23西藏西藏自治區中(藏)藥標準管理實施細則2022廣西廣西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實施方案2022安徽安徽省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2022廣東廣東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實施方案2022河南河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7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021江西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措施2021云南云南省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1四川四川省中醫藥強省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8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二、中醫診療數字化場景(一)中醫診療數字化場景地圖以患者醫療和服務為核心的中醫藥診療數字化場景地圖如圖2所示,可分為以下7個場景:①中醫診斷數字化場景、②中醫方藥數字化場景、③中醫非藥物治療數字化場景、④中醫院外管理數字化場景、⑤中醫經驗傳承數字化場景、⑥中醫藥研究數字化場景、⑦中醫診療監管數字化場景。圖2中醫藥數字化全場景地圖其中,中醫診斷數字化場景指的是將中醫診斷依靠的望聞問切、經絡診斷、體質辨識等診斷手段數字化,借助智能終端和AI輔助作出更精準全面的診斷。中醫方藥數字化場景指的是在診斷后,借助大數據和AI輔助藥方的開立,并在智慧中藥房中完成處方的審核、調劑、煎煮。中醫非藥物治療數字化場景是指借助機器人、AI實現針灸、推拿、刮痧、拔罐、音樂療法等中醫適宜技術。中醫院外管理數字化場景是指患者經過中醫藥治療后,利用互聯網、AI技術在院外進一步接受隨訪、患教、復診提醒等服務。中醫經驗傳承數字化場景指的是將中醫古籍、臨床醫案進行結構化處理,通過知識圖譜等技術進行挖掘,實現對既往患者救治經驗的提取。中醫藥研究數字化場景指的是運用大數據挖掘、AI圖像9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識別、自動化技術,對組方合理配伍、藥物有效成分、中藥材科學種植、質量穩定性、醫療機器人等進行研究,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中醫診療監管數字化場景指的是借助物聯網、AI等遠程技術對中醫診療、中藥合理用藥等進行監管,例如中藥材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審方平臺等,保障患者醫療和用藥安全。(二)中醫診斷數字化場景中醫診斷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病情本質進行辨識,以診察病情、辨別證候、判斷病種的過程,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提供依據。傳統中醫診斷手段主要包括望聞問切等,中醫診斷數字化也主要是對這些手段進行數字化。1.數字化圖像處理助力中醫望診望診主要是中醫醫生對患者的面部、舌、眼、耳,手以及身體相關部位進行顏色、形態、體質等方面的診斷。望診實際上是以形狀、色澤等為基礎的診斷,因此望診數字化主要是以數字圖像處理為主要技術手段,將采集到的各證型患者的神、色、形、態等內容進行圖像編輯、整理、挖掘、分析,并依據中醫診斷學為理論,制定出一套規范化、客觀化的診斷標準。本世紀初,已有沈蘭蓀等研發的“數字化中醫舌象儀”、廈門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發的“WZX舌色分析系統”等技術和產品,相關技術采用的是偏最小二乘法等算法,精度為90%以下。如今,舌診儀、面診儀、目診儀等數字化望診設備日益成熟,不僅能夠處理二維圖像,還能處理三維立體結構以及連續動態影像,有些采用深度學習等智能化算法,準確率達到95%以上。2.模式識別應用助力中醫聞診聞診主要是中醫醫生通過聽聲、聞味等方式,對病人進行健康狀態的診斷。聞診數字化是指利用數字化手段,對患者的聲音、語言、呼吸、嘔吐、腸鳴和病氣等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診斷的過程。10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聽聲數字化主要采用聲音識別技術,主要采用空氣動力學法、頻譜分析法等技術進行數據采集,結合支持向量機和集成學習等智能化算法進行模式識別。通過對患者聲音的采集和分析,以便了解患者的呼吸、咳嗽、語言等方面的信息。將智能化技術應用到聲診中,不僅可以分辨出咳嗽、聲嘶、聲低等病理性聲音,還可以利用樣本熵、小波包變換的近似熵等算法,通過聲音進行分析,得出病位、病性證素等診斷信息。目前,已經有一些聲音識別系統等研究成果出現,可以用來實現對患者聲音的分析,如蕪湖圣美孚的五臟相音(中醫聞診)診斷系統。聞味數字化主要采用氣味分析技術,通過氣相-液相色譜分析、紅外光譜、直接頂空分析等方法來判別氣體中所含的刺激分子。通過對患者氣味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體味、口腔氣味、排泄物氣味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經有一些氣味分析儀、呼氣分析儀、電子鼻等研究成果出現,可以用來實現對患者氣味的分析,如吳青海教授團隊研發的基于第3代薄膜型氣體傳感器陣列技術的中醫電子鼻等。3.信息化問診系統助力中醫問診問診就是中醫醫生對患者問詢,通過問答的形式,對患者的健康狀態進行檢查。問診是中醫臨床診斷過程中收集信息最廣、最直接的途徑,很多診斷信息都是通過問診才能獲取的。中醫數字化對問診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客觀存儲和記載問診信息上。不同患者對相同病癥的描述是多種多樣的,也容易受到醫患雙方共同的主觀因素的影響,通過數字化的中醫問診系統,有利于更準確地判斷疾病病癥。人工智能應用于問診的研究起步較早,早期多以專家經驗和文獻梳理為基礎進行量表研究,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問診模型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如以極值隨機森林算法和極限學習機算法結合為基礎的慢性胃炎中醫問診模型、隱結構法的啟發式雙重登山算法為基礎的中醫脾系病問診模型等。4.高性能傳感器技術助力中醫切診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兩種。切脈也稱為脈診,主要是中醫醫生利用氣血理論,通過對患者脈搏的切按來了解病情,所選取的切按部位根據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按診是中醫醫生利用經絡理論、臟腑理論等,通11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過觸摸按壓病體的肌膚、手足、胸腹等部位,檢查患者胸腹痞塊、皮膚腫脹、手足溫涼、疼痛部位等特征,以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質、程度和病情變化等方面的情況。脈診數字化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壓力、超聲等傳感器采集到脈象的波形,并采用線性插值、BP神經網絡等算法對平脈、滑脈及弦脈等特征進行識別,從而對患者體質等特征進行診斷。目前,市場上可以看到有諸多的數字化脈診產品銷售。如蕪湖圣美孚中醫脈象診斷系統通過袖帶式傳感器,在橈動脈寸、關、尺三個部位檢測脈象信號,模仿中醫醫師指法,按照中醫舉、按、尋的診脈過程,浮、中、沉散布全自動氣體加壓取脈,采集八個不同壓力段的脈象波形,自助選擇最佳壓力波形,并將脈象的位、數、形、勢和脈圖的各項參數自動分析,以判定脈象信息,用于臨床脈象檢測。按診數字化按照所依據經絡理論或臟腑理論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技術手段。經絡理論按診數字化的主要手段是通過機體的生物電信息檢測并輔以軟件分析來實現。以蕪湖圣美孚中醫經絡儀設備為例,該設備可以快速、準確地采集耳部穴位探測點的相應信息,自動將檢測到的穴位陰陽性及其強弱等檢測結果輸入軟件分析系統,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十二經絡虛實、經絡五行、陽性臟腑生理等診斷分析,輸出柱形量化圖和五行圖檢測報告,直觀反映了十二經絡虛實和臟腑表里的問題,人體健康檢測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臟腑理論的按診數字化可以依托現代醫學影像設備來實現。目前已經有一些中醫將X光、CT、核磁共振等檢查結果作為診斷參考數據來使用。5.人工智能輔助病人體質辨識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以國醫大師王琦提出的體質九分法為基礎,制定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標準,將人的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濕熱質、痰濕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體質辨識就是按照一個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總體要素和個體差異,來判定其體質屬性和歸類,從而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生方法,做到“因人施治,因人施治”。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可以在為患者開具處方前,應用人工智能,根據量表設計原理,采集檢測者的健康信息,通過對9種體質分數值的結果分析,對體質類型進行判12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斷,并給出相應的調理方案或中醫處方,從而達到精準施治的目的。蕪湖圣美孚的中醫體質辨識系統在大數據的支持下,通過對患者舌象數據進行標準化采集,結合中醫智能咨詢,利用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算法進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分析,快速完成中醫體質識別。(三)中醫方藥數字化場景中醫方藥環節主要是根據患者體質、病癥、病位、病情、病史等相關信息,以及所需藥材、器械、手法等,在診斷基礎之上,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提出中醫藥配方及治療方案。一些較為精細的處方甚至需要通過相關理論如子午流注來確定實施治療的時間段。中醫方藥環節的數字化主要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輔助中醫醫生開具處方。1.中醫藥大數據輔助藥方開具關于中藥處方的數字化,典型的做法是建立中藥和處方的大數據,從病機、用藥規律、治法、古典醫籍、預防等方面進行數據挖掘,搭建中醫診療云平臺,運用關聯規則等分析方法,總結病機和處方用藥規律,然后利用診斷環節獲得的患者健康狀況、病情本質特征等信息,結合君臣佐使等配伍原理,通過智能化手段,最終形成針對性的配方。目前,已有包括問止中醫在內的多家機構開發出中醫大腦類產品,輔助醫生確定更精確的中醫藥配方和治療方案,同時也能幫助解決醫生資源缺乏等一些邊遠地區的痛點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數據中心還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為其中醫智慧處方推薦系統建立了新型冠肺炎疫情診療專題知識庫,智能推送適合病癥的中醫治療方案,大大提高了醫師的工作效率。2.智慧中藥房輔助處方調劑和制備為滿足群眾一人一方一劑的中醫藥服務需求,許多中藥方除了按方抓藥功能之外,還提供中草藥煎煮以及丸、散、膏、丹等多種加工服務。通過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與傳統中藥房相結合,并引入數字化生產設備與管理系統,將器具準備、藥材浸泡、加熱煎煮、火候控制、添加輔料、藥渣過濾、藥液保存等多道工序進行科學編排,并對工藝進行精準控制,實現中藥材的追溯、13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中藥配方的自動精準制備、自動包裝、自動出庫和配送等功能,可以解決傳統中藥房存在的中藥材的質量不穩定、中藥配方的準確性難以保證、中藥制劑的質量難以控制等諸多問題,實現全過程可追溯,提高中草藥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讓患者用藥更放心。3.數字化子午流注輔助提升方效子午流注是一種古老的針灸療法配穴法。它基于十二經中的六十六個五腧穴,并結合天干地支五行生克,根據日時的變易來推論人體十二經氣血運行中的盛衰、開闔情況,在開穴時進行針刺,以使調理陰陽、防病治病達到最大的功效。子午流注是中醫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體現。雖然子午流注一直作為針灸療法時間選取理論來使用,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它也可以用來指導服藥時間的選取,以便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子午流注與經絡關系示意圖如圖3所示。雖然子午流注取穴治療在臨床有效,但由于取穴規律相對復雜,很多中醫醫生在一定時間內很難迅速確定所開的穴位。根據人體經脈氣血流注盈虧及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應用人工智能開發子午流注產品,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蕪湖圣美孚的SMF智能子午流注開穴系統通過建立以三維人體模型為基礎的經絡穴位顯示系統,在輸入患者癥狀、辨證要點后,系統會自動識別判斷,顯示處方穴位信息,不僅可以輔助臨床醫生提供子午流注針灸輔助疾病治療方案,還可以直接用于家庭康復保健和強身健體,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圖3子午流注與經絡關系示意圖14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四)中醫非藥物治療數字化場景非藥物療法是指不依賴于藥物,而是通過其他手段來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療法,既包括中醫適宜技術,例如針灸、推拿、按摩、熏洗、拔罐、刮痧、針刀、敷貼、膏藥、埋線、藥浴、臍療、足療、耳穴療法、物理療法等作用于生理機體的百余種直接療法,又包括音樂療法、祝由術等作用于心理的間接療法。這些中醫非藥物療法通常通過調節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增強機體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非藥物療法具有安全便捷、預防保健、個性化治療、綜合性治療、費用較低、療法自然和療效持久等優勢,因此其數字化轉型也受到了普遍的關注。1.智能機器人實現直接非藥物療法精準控制對于針灸/艾灸治療、拔罐治療、手法治療等直接療法的數字化,主要是通過智能化設備或機器人來實現這些治療手段。目前,已經有針灸機器人、智能艾灸機器人、按摩機器人等裝備問世,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徐天成博士領銜研發的智能針灸機器人系統、新加坡初創公司AiTreat開發的推拿按摩機器人EMMA等。有些智能艾灸機器人可以通過傳感器、算法和數據分析等技術,自動精確控制溫度、時間、艾條燃燒程度等關鍵因素,從而實現最佳治療效果。2.數字療法實現間接非藥物治療可重復性關于音樂療法、祝由術等心理療法的數字化,一般主要通過數字影音技術來實現,這不僅可以提供可重復的治療方案和康復計劃,還可以幫助患者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治療和管理病癥。五音療法就是利用宮、商、角、徵、羽等五音韻律的治療功能,將相應的音樂、歌曲、特定內容音頻、自然聲音等進行數字化,再通過計算機、MP3、手機或相關數字化設備進行播放,實現對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的治療和調理,如蕪湖圣美孚的SMF音樂調理系統等。祝由術通過語言、符號等方式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其數字化可以使用虛擬現實(VR)技術,為患者提供高度真實的虛擬治療場景和符號,同時可以結合音樂、聲音等其他治療因素,提供更加綜合的治療體驗。此外,數15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字化祝由術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語言、表情等行為的分析和處理,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五)中醫院外管理數字化場景中醫院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診療服務的可達性和連續性,提高中醫醫療質量和安全,降低醫療成本,提升患者滿意度。中醫院通過數字化技術、遠程醫療、移動應用等手段實施中醫院外管理,從而實現對患者在院外的診療、康復、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管理和監控。1.數字化終端為病例隨訪提供抓手中醫治療方案會因人、病種、病癥、病程等多種因素而異,建立定期回訪機制并對病人回訪就顯得極為重要。對于已建立的數字病例,通過電腦應用程序或移動終端APP、小程序等來實現病例追蹤反饋,以便及時了解和控制病人病情。病例追蹤反饋一般有以西幾個方面的需求。一是隨訪提醒自動化,將病人信息錄入系統后,系統會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自動提醒來訪時間和隨訪內容,讓隨訪員在系統主界面上一目了然,方便快捷,有條不紊地開展隨訪工作。二是隨訪統計明細化,可對不同科室、不同醫師、不同病種等方面分別進行完整、詳細、多樣的統計、分析和查詢。三是隨訪方式多樣化,可針對不同的被隨訪對象,采取電話隨訪、電子郵件隨訪和短信隨訪、信函隨訪等多種方式。2.智能音視頻通信滿足患者輔導與復診需求中醫患者輔導是中醫診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向患者傳授疾病預防及康復、中藥使用及管理、中醫適宜技術操作與注意事項、養生及生活方式等中醫知識和技能,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患者的康復。中醫患者教育可以通過互聯網站、公眾數字傳媒等方式利用文字、語音和視頻面向普通公眾開展服務,也可以通過呼叫中心、在線客服等方式實現一對一服務,甚至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等機器學習技術為患者提供智能化服務。此外,中醫醫生還可以通過智能語音、視頻通信等方式為患者提供復診服務,通過可穿戴設備對16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患者的生理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患者的病情狀況、治療效果等進行評估,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相應措施。3.“互聯網+中醫”助力未病先防中醫講究防微杜漸,未病先防,認為能治未病者為上醫,這種思想完美地切合了當前人們對健康追求的理念,從互聯網上獲取醫療知識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一種習慣。據統計,我國亞健康人群已經高達9億,慢性病患者總體規模在不斷增長。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SARS、新冠、甲流等各種疫情的不斷出現,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情況,注重健康養生,主動提高自身免疫力,預防疫情傳染和惡性疾病的發生。“互聯網+中醫”不僅可以為亞健康人群中醫咨詢服務,幫助他們了解日常保健、節氣養生、食療藥膳、針灸按摩、健康管理等知識,還可以為已病患者提供中醫診療服務,人們平常也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新技術進行飲食、運動、睡眠等健康數據監測,實現健康的常態化管理。(六)中醫經驗傳承數字化場景中醫傳承目的在于將前人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中醫經驗記錄并保存下來,并傳授給后人,使得中醫能夠持續為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數字化技術可以為經方、驗方、秘方等處方存儲以及名家傳承、中醫教育等提供技術手段和裝備。1.光學字符識別技術助力中醫古籍整理經過千年的探索實踐,我國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中醫經驗,成為寶貴的中醫文化財富。其中,古籍中整理記錄的經方驗方是中醫藥文化的寶庫,歷代的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璀璨的瑰寶,民間祖傳秘方、特效偏方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必須要將中醫文化知識較好地保存下來,才能為后續研究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是一種通過掃描圖像中的文本,將其轉化為計算機可編輯和檢索的數字文本的技術。在中醫古籍整理中,通過OCR技術來實現古籍由紙質向數字化的轉換,進一步實現文本提取、數據挖掘和分析以及網絡知識共享和傳播等,可以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中醫文化。17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2.信息化技術助力名老中醫經驗活態傳承名老中醫活態通過口傳心授、師承帶徒等方式,將名老中醫獨特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診療技術、醫德醫風等傳承給下一代,使這些寶貴的醫學財富得以延續和發揚。信息化已成為名老中醫經驗活態傳承的重要手段。一是將名老中醫相關資料轉化為文本、圖片、音視頻等電子化、數字化形式,可以方便進行數據存儲、檢索、挖掘和分析,方便傳承弟子學習和研究。二是通過數字化平臺和互聯網,可以將名老中醫的經驗分享給更廣泛的受眾,甚至直接與名老中醫進行遠程交流和學習,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傳承的效率、范圍和效果。三是可以幫助將名老中醫的經驗轉化為實際應用,如建立智能診療助手等,提高臨床診療的準確性和效率。四是將名老中醫傳承數據進行可視化、統計分析等處理,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客觀性。3.虛擬化教具提供身臨其境的實踐環境由于臨床診療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愉快的體驗,學員們有時難以直接在現場進行診療觀摩和實踐的機會,嚴重影響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將大量的脈象資料、舌面圖片、3D人體圖、3D人體穴位數字模型等應用于臨床教學中,結合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技術,學員們將會獲得更多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即使是較難掌握的脈診教學,也可以通過脈象復放儀在模擬手上復放臨床采集到的比較有特點的脈型,讓學生可以隨時進行切脈練習。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幫助學員智能化檢查學習效果,并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七)中醫藥研究數字化場景當前,中醫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不論是在理論探索、處方配伍、方劑用量、器械裝備,還是在監督監管等各個方面,創新發展都已經迫在眉睫。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具有強大的賦能作用,可以在理論研究、診療方法、診療裝備等各個方面促進中醫藥守正創新。18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1.數字化助力中醫藥理論探索中醫藥領域有諸多理論問題有待解決,數字化技術顯然是一種強大的輔助工具。比如,針對傳統中藥研發缺乏數據支撐的難題,可以依靠計算技術對中醫藥進行多維度量化分析,還可以整合分析傳統中醫藥文獻、臨床試驗、化學成分、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海量數據,挖掘與中醫藥相關的特征、模式和潛在的客觀規律,可提升對中藥藥效、毒副作用和合理組方的認識,為研發新的中藥產品提供科學依據。2.數字化助力中醫藥診療裝備創新隨著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并與中醫診療理論和技術深度結合,問診儀、面診儀、脈診儀、四診儀等數字化中醫診療裝備陸續開始商用,咨詢服務機器人、針灸機器人、煎藥機器人、按摩機器人等智能化中醫服務機器人也陸續出現,并走進醫院、康復機構、養老院、社區和家庭,有效促進了中醫普遍性服務的發展。(八)中醫診療監管數字化場景中醫診療監管數字化可以利用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術對中醫服務以及中醫藥的研發、生產、流通和使用等全過程進行監管和質量控制,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中藥材生產、流通和使用過程相關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發現中醫服務和中藥材領域存在的問題和趨勢,為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提高中醫藥監管效率、保證中醫藥質量和安全,促進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1.工業互聯網技術保障中藥材全周期追溯利用工業互聯網標識技術建立藥品追溯系統,對中醫藥材生長環境、采收、存儲、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進行信息管理,實現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等全過程追溯,及時發現和解決質量問題,既可以保證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可以保證在類似新冠疫情的烈性傳染性爆發期間的中醫藥調配和供應。比如,可以AI輔助中藥材質量識別,并利用制造執行系統對中藥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19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記錄,對生產過程中涉及的原輔料、包裝材料、環境監測等關鍵參數進行監測和記錄,確保生產工藝和操作符合相關標準和規定,確保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產品的一致性;還可以利用質量檢測與控制系統對中藥產品的成分、含量、理化指標等進行全面檢測和分析,通過自動化檢測設備和在線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和控制中藥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2.醫療過程監控保證中醫服務質量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中醫藥的醫療過程進行監管,包括對中醫診斷、治療、用藥等方面的監管。一方面,建立患者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對患者的病情狀況、診療記錄、用藥情況等進行全面記錄和管理,可以方便地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和監測,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獲得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音視頻技術,實時收集和分析醫療過程數據,對診療效果進行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醫療過程中的問題,提高中醫藥的診療質量和安全性。此外,還可以通過中藥審方平臺對醫生開具的藥方進行實時審核,保證所開藥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確保醫保資金使用的規范性。20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三、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框架體系(一)總體框架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框架體系為“四層兩列”結構,包括業務層、平臺層、網絡通信層、終端層四層和安全管理、合規管理二列(如圖4所示)。業務層在框架中的關鍵,直接關聯到中醫數字化診療的具體實施和優化,通過各種集成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的業務系統為診療裝備提供智能分析與決策輔助的能力。平臺層作為框架的“大腦”,為上層業務應用提供了基礎設施和服務,并與下層的通信硬件相連接,通過對云服務的支持以提高數據的可用性和靈活性,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優化診療效率。網絡通信層是框架的橋梁和紐帶,為整個系統提供穩定、高效、安全的數據傳輸,并為遠程診療與監控、中醫大數據分析等提供通信支持。終端層是中醫診療裝備數字化框架的基礎,通過移動性、便捷性的終端設備為醫生和患者提供直接的用戶交互接口,用以數據的采集和反饋。安全管理為框架提供多維度的安全保障,起到了維護數據安全、確保設備可靠性、保障患者隱私和提供連續醫療服務的關鍵作用。合規管理是管理層面上的又一補充,也是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到了保障醫療安全、提高患者信任度、提供持續性的監管審查和促進創新的作用。上述這六部分如人體五臟六腑一般脈脈相通,共同組成了中醫診療數字化框架,并最終實現傳統中醫診療與現代化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二)業務層業務層是體現核心價值在系統架構中的一環,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涉及業務需求的系統設計上,包括中醫藥業務規則制定、業務流程實現等。業務層由各類中醫輔助系統構成,如中醫舌象診斷系統、中醫面象診斷系統、中醫耳穴診斷系統、中醫聞診診斷系統、中醫問診系統、中醫體質辨識系統、中醫脈象診斷系統、中醫經絡診斷系統、中醫量表系統和病例追蹤反饋系統等。21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圖4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框架22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1.中醫舌面象診斷系統中醫認為,通過舌象、面象的觀察可以了解和認識疾病的本質和發展。中醫舌面象診斷系統通過對采集到舌圖像、舌下脈絡圖像、面圖像進行自動分析,如舌色、舌絡、舌形、舌苔、苔色、苔質及唇色、面色、面部光澤、面部局部特征等特征信息,包括胖瘦大小等。數據采集時,一般采用專業拍攝光源,高頻率無閃爍,光源特性與自然光源接近,照射均勻無暗區、反光和陰影,利用暗箱采集環境,并設有專門的凈化和通風裝置,以保證診斷的準確性。2.中醫耳穴診斷系統耳穴診斷是以中醫四診八綱為依據,利用耳與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的密切關系,通過視診、觸壓、電測等方法,找出陽性反應點穴位,并結合其他診查手段,對其進行綜合分析、辨證、鑒別,從而診斷出疾病的一種診斷方法。耳穴診斷除了提供人耳穴治療的配穴依據外,還提供了身體健康狀況的資料。設備采集到的耳穴診斷數據,經過嚴格的衛生統計學處理,科學分析并自動判別受檢者的健康狀況或臟腑病理狀況,能夠準確、迅速地采集耳部穴位探測點的客觀信息,并自動地將檢測到的穴位陰陽性及其強弱等探測結果輸入軟件分析系統。3.中醫聞診診斷系統傳統的聞診包括聽聲音和聞氣味兩個方面。基于聽聲音的聞診系統主要利用“五臟相音“理論,通過患者的聲音信息來進行診斷。五臟相音理論見諸于《黃帝內經》,認為五臟具有不同的聲音了脾、肺、肝、心、腎五臟所對應的五音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描述,就是說五臟均具有一定的振動頻率,而且這些頻率對應于中國五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節,五臟生、五音分別歸屬于五行,并呈一一對應的關系。五臟相音辨識即是從五行理論出發運用二十五音分析技術,通過采集和分析人體聲音信息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辨識經絡健康狀態,臟腑功能狀態,提供易發病提示,確定相應的經絡調理、治療方案,進行季節及飲食調理,從而形成完整的個性化養生調理方案,最終達到治療已病或未病的目的。23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4.中醫體質辨識系統中醫體質辨識系統一般可在醫院作為醫生工作臺展示,也可供患者自助查詢。目前大多數中醫體質辨識系統都能判別9種基本體質,有些還可細化到100多種復合體質和59種癥型進行自動辨別,從而得出檢測者的體質類型、體質特點、發病傾向、環境適應力等,并進一步在中醫脈象診斷、望聞問切的基礎上,結合體質辨別,給出包括飲食調理、藥物調理、運動調理及食療食譜在內的個性化的養生調理方案進行針對性指導。5.中醫脈象診斷系統中醫脈象診斷系統是根據傳統中醫理論的脈象學說,結合現代生物科學的研究成果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的一種中醫脈象圖譜檢測儀器。在掌握中醫基本脈象理論的基礎上,將脈診儀采集到的數字信息自動傳遞到中醫脈象診斷系統中,由診斷系統自主選擇最佳壓力波形,自動分析脈象的位、數、形、勢和脈圖等參數。在臨床脈象檢測方面,一般可提供脈圖并檢測計算出五個脈象參數,包括最佳脈壓、脈率、主波高度、上升時間和上升角。然后根據中醫脈象儀所顯示的經絡脈象圖譜,再結合中醫診斷的八綱(陰、陽、虛、實、表、里、寒、熱),對人體內各臟器組織及各臟腑功能的協調狀態進行全面細致的診查。6.中醫經絡診斷系統中醫經絡診斷系統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通過檢查經絡腧穴部位的病理反應,測定經絡和腧穴部位的皮膚電、皮膚溫度等,從而對病位、病經、虛實狀態進行區分。由于經絡分布于四肢百骸、頭面軀干,無所不到,體內各臟腑器官的病變往往通過經絡途徑在體表某一部位反映,診斷結果具有中醫的臟腑、氣血和經絡辨證,也具有現代醫學的病名和病理診斷,常用的經絡診斷有經絡望診、經絡按診、經絡腧穴皮膚電測定診斷、經絡腧穴皮溫測定診斷、知熱感測定診斷等,直觀反映十二經絡虛實、臟腑表里等問題,廣泛適用于中醫健康狀態評價、中醫養生調理建議、中醫預防保健、亞健康檢測、療效評估、慢病管理等領域。24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7.中醫個性化量表系統中醫個性化量表系統通過大數據平臺對疾病相關問題進行綜合制定,再結合患者個人對相關疾病回答的差異性來推斷相關病癥的癥狀。患者還可以通過在線問診的方式,在線咨詢醫生,通過與醫生溝通說明目前的情況,由醫生在線為患者解答疑惑,提出正確的處理方案。針對不同疾病建立特色的中醫癥狀量化標準,對疾病程度給予判別,建立因果評估量表,可以實現對疾病與病因的關系進行有效評估,并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等。根據中醫個性化量表系統的反饋,可以實時調整檢測者的治療方案、起居調養、藥食調養以及精神調養等方案。8.病例追蹤反饋系統中醫治療方案會因人、病種、病癥、病程等多種因素而異,對病人的及時回訪就顯得極為重要。病例追蹤反饋系統對于已建立的數字病例,建立定期回訪制度,通過APP或小程序追蹤機制,對被檢測者的定期回訪更有利于檢測者對病情的了解與控制。病例追蹤反饋系統一般需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隨訪提醒自動化,將病人信息錄入系統后,系統會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自動提醒來訪時間和隨訪內容,讓隨訪員在系統主界面上一目了然,方便快捷,有條不紊地開展隨訪工作。二是隨訪統計明細化,可對不同科室、不同醫師、不同病種等方面分別進行完整、詳細、多樣的統計、分析和查詢。三是隨訪方式多樣化,可針對不同的被隨訪對象,采取電話隨訪、電子郵件隨訪和短信隨訪、信函隨訪等多種方式。9.智能中醫大腦系統智能中醫大腦系統匯聚海量歷代大醫著作及效方、驗方,并引入智能化算法進行挖掘、推理、學習,用以輔助人類醫生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綜合性診斷決策。最早的中醫專家系統,如關幼波肝病診療系統和胃脘痛專家系統等,已經具備智能中醫大腦系統的雛形。當前的智能中醫大腦系統吸收了海量名醫智慧經驗和上千萬有效數據案例,并不斷從臨床中實時學習現代最新的診療方法,具有了更加強大的能力,可以輔助診斷多種疾病。如問止中醫大腦能夠輔助中醫師精確25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使用8000多首方劑,治療3000多種病癥,并有問診提示、誤診提示,輔助中醫師精準辨證,還可根據患者癥狀個性化推薦加減用藥。(三)平臺層平臺層包括中醫互聯網應用平臺、大數據平臺、云計算平臺、人工智能平臺等,分別從數據、算力、智能等方面為智能化中醫診療服務提供支撐。1.中醫互聯網應用平臺互聯網應用發展為中醫發展提供了物理世界以外的另一個大舞臺。今天,互聯網應用發展到web3時代,智能手機等數字化終端日益普及,用戶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瀏覽互聯網上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數據信息,中醫醫患雙方還可以通過在線語音、音視頻會議等能力進行實時溝通互動。中醫院積極迎接信息化發展大潮,建設互聯網服務平臺或互聯網醫院,開展在線預約掛號、電子病歷、線上問診、遠程醫療、健康管理、醫學知識普及等服務。一些聚焦中醫服務的互聯網應用平臺還將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健康養老、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等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實現個性化、便捷化、共享化、精準化、智能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2.中醫大數據平臺中醫藥大數據平臺對中醫診療的大數據資源進行統一管理、集中存儲,并提供數據采集、計算、存儲、分析、可視化等大量開放能力,確保各系統之間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共享。中醫藥大數據平臺一般廣泛收錄各類經典中醫古籍的點校版、病案、方劑,涵蓋各類證候、多種癥狀、各種中醫藥的相關百科,打通中醫經典之間及中醫經典與現代醫案之間的各知識點的聯系,形成數量龐大的知識圖譜。知識計算指數為基礎,針對慢性病和疑難雜癥,從方劑中推薦最佳治療處方,從醫案中尋找可靠性、療效最佳的治療方案,為中醫專病專治、個體中醫精準治療奠定數據基礎。除此之外,大數據在新藥研發、醫藥政策制定、個性化醫療服務等方面大有可為,對復雜的中醫藥來說尤為明顯。26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3.中醫云計算平臺中醫藥云計算平臺將硬件基礎資源、平臺資源、軟件應用資源等通過池化技術進行虛擬化,從而實現為中醫診療機構提供按需服務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在中醫云計算平臺上建設一體化的全科信息管理應用軟件系統,為基礎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軟件和信息服務;構建臨床信息一體化系統,實現電子病歷共享;建立統一的檢驗檢測中心,共享醫技資源;建設遠程會診平臺系統,提供實時和延時服務,是一個包括數據、視頻、語音、影像和體征等服務交換的統一平臺,平臺下所有眾多資源均可統一存儲、統一調度。此外,中醫云計算平臺還可提供可靠的數據倉庫云服務、大數據服務和物聯網產品服務,為更加優質和廣泛的慢病醫護服務提供靈活、可靠、有效的云計算服務。4.中醫人工智能平臺中醫藥人工智能平臺通過智能化算法,為中醫醫院、企業提供預測、判斷和支撐能力,形成可行的解決方案。中醫人工智能平臺利用自身的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數據庫,為中醫師提供智能化輔助診斷服務。中醫人工智能平臺支持智能辨證、智能開方,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核心,整合名老中醫的診療思想、辨證邏輯和處方經驗,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以智能化的方式協助中醫師進行疾病診治,從而幫助普通醫生提升診療能力,輔助醫生做出精準的臨床決策,提升中醫醫療服務品質,幫助低年資醫生培育正確的中醫診療思維,實現中醫經典醫學理論和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的傳承與創新。此外,中醫智能化平臺還可以協助開展慢病智能化的調理診療,在適應大眾自身保健與診斷需求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減輕醫療資源的壓力。(四)網絡通信層網絡通信層為中醫診療提供網絡和通信服務,主要網絡包括物聯網、5G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局域網等,這些通信網絡依照其特點的不同而在不同的環節發揮作用,承載著中醫診療的業務流和數據流,實現端到端的數據傳送服務。27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1.物聯網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將某種現實中的物體按照約定的協議與網絡相連接,通過信息傳播媒介對物體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從而實現智能識別、定位、跟蹤、監督等功能。物聯網在中醫診療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智能診療。中醫診療需要收集患者的各種體征數據,如脈搏、體溫、血壓等。物聯網技術可以借助智能醫療設備,如智能手環、智能血壓計等,實時收集患者的數據,并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為醫生提供更加準確和全面的診斷依據。二是電子病歷。中醫診療需要記錄患者的病史、診斷結果、處方等信息。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電子病歷系統,將患者的信息進行數字化存儲和管理,方便醫生隨時隨地查看患者的病史和診斷信息,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三是遠程監控。中醫診療需要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和復查。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遠程監控設備,如智能血壓計、智能手環等,實時監測患者的身體狀況,并將數據傳輸給醫生進行遠程診斷和治療。四是智能中藥管理:中醫診療需要使用各種中藥材,如草藥、中草藥等。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智能中藥管理系統,對中藥材的采購、存儲、配方等進行數字化管理,提高中藥材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五是智能針灸管理。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智能針灸管理系統,對針灸過程進行數字化記錄和管理,提高針灸治療的準確性和安全性。2.5G移動通信網5G移動通信網具有高帶寬、低時延、大聯接的特點,可為中醫院內外提供快速穩定的網絡聯接。5G網絡在中醫診療中可以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遠程診療。借助5G網絡的高速度、低延遲和大連接特性,中醫醫生可以通過遠程診療系統,實時接收患者的病情信息、影像數據等,并給出診斷建議和治療方案。這種方式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讓患者在家中就能接受到優質的中醫診療服務。二是實時監測。5G網絡可以支持多樣化智能健康監測終端接入,如智能手環等,實時監測患者的身體狀況,并將數據傳輸給中醫師進行遠程監控和預警,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提高診療質量和效率。三是高清視頻通信。5G網絡的高清視頻通信功能不僅可以幫助醫生遠程獲得患者的高清舌苔、面象等影像數據,還28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可以應用于中醫診療中的遠程查房等場景,以及遠程指導基層醫療機構進行疾病診斷和手術治療,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3.互聯網互聯網將不同的數據設備和終端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為信息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互聯網已經進入到IPv6時代,其地址數量號稱可以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編上一個地址,不僅能解決網絡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而且可以破除眾多中醫數字化診療設備連入互聯網的障礙。首先,互聯網絡可以提高患者診療數據的采集和處理能力。通過給每一個傳感器、設備甚至具體的醫療器具分配一個獨立的網絡(IPv4/IPv6)地址,就可以直接從這些設備中獲取數據,無需進行繁瑣的數據轉換和整合。其次,互聯網可以為遠程醫療和咨詢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醫生和病人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進行交流,無論他們身處何地,都可以進行實時的語音、視頻通信,不僅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效率,也使得更多偏遠地區的患者能夠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另外,互聯網還可以推動中醫國際化發展。通過互聯網的數據承載與傳送服務,不僅可以將中醫知識傳送到世界各地,還可以為更多的國際患者提供中醫診療服務,同時也可以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成果,從而更好地促進中醫發展和進步。(五)終端層終端層提供標準的設備以支撐各類業務層業務的實現,涵蓋多種操作系統和各類廠商的軟硬件智能終端,集成高價值的行業應用。根據終端功能的不同,有的可以用來獲取患者的健康信息,有的可以用來進行疾病治療,有的兼而有之。終端層典型的智能終端包括中醫可穿戴設備、中醫康復機器人、移動終端應用、中醫診療器械等。1.舌診儀舌診儀一般采用先進的數碼相機和智能化圖像處理技術研發。舌診儀一般通過舌圖像采集平臺通過利用電腦控制相機拍攝數字化舌圖像,或將數字化舌圖像通過其他方式導入到舌診儀之中。為滿足舌象診斷需要,一般都會要求數字化舌29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圖像采集環境穩定,有些舌診儀還會利用標準化方法對所采集到的數字化舌圖像進行還原,以保證滿足舌象的色彩還原性、示真性和可重復性的要求。有了數字化舌圖像,就可以利用智能化系統進行舌象的特征信息提取和分析,并結合中醫舌診知識對病人病情進行客觀量化診斷。2.脈診儀脈診儀一般通過氣動加壓配合高精度防過載的傳感器,來記錄和追蹤不同時期脈象特征的變化,模擬中醫切診指法進行病人脈象信息采集,可以得到標準單脈與相兼脈的類別及其時域-頻域脈象圖,從而獲取病人脈象的位、數、形、勢等特征信息。通過對所采集的脈象特征信息進行智能分析,結合中醫理論中的數十種脈象參數,可以利用脈診信息系統分析出病人的健康狀態信息,為進行病人的疾病辨識或干預效果的評價提供客觀化依據。3.眼診儀眼診儀一般由無影成像光學系統、圖像采集裝置、智能化分析系統、中醫眼診理論數據庫和診斷決策支持系統構成。其中,無影成像光學系統主要通過無影照明技術,在特定的光學條件下,將患者的眼部情況清晰、準確地捕捉;圖像采集裝置:該裝置將無影成像光學系統捕捉到的眼部圖像進行光電轉換,將光學信號轉化為電子信號,再傳輸到計算機進行處理,形成高質量的數字化眼圖像;智能化分析系統利用特定的智能化算法和程序,提取出眼部圖像的特征,并進行綜合分析;中醫眼診理論數據庫中存儲大量古今中醫名家眼診的歷史記錄,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診斷決策支持系統將數字化眼圖像與中醫眼診理論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為疾病診斷提供決策支持,幫助醫生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4.經絡儀與子午流注產品經絡儀設備采用高精度阻抗測量芯片、無線發射技術、自動壓力測量等技術,通過經絡或耳穴探頭,檢測身體經絡或耳朵的相應穴位上生物電信息的改變情況,進而判斷患者五臟六腑的病變情況。子午流柱產品主要配合經絡儀使用,利用人30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體經絡潮汐漲落規律,確定對癥施治的時間和穴位等。當臨床醫生輸入患者的癥狀、辨證要點之后,系統會自動進行識別判斷,顯示處方穴位信息,為提供子午流注針灸輔助疾病治療方案。同時,子午流注系統還可在3D模型上顯示人體經絡和融合穴位,可以直接用于家庭康復保健和強身預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預防醫學和保健醫學。5.五臟相音儀五臟相音儀通過采集和分析人體五臟六腑聲音信息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辨識經絡健康狀態和臟腑功能狀態,提供易發病提示,確定相應的經絡調理、治療方案,進行季節及飲食調理,從而形成完整的個性化養生調理方案,最終達到治未病的目的。五臟相音理論來源于《黃帝內經》,認為人的脾、肺、肝、心、腎五臟均具有一定的振動頻率,這些頻率中國五音階中的宮、商、角、徴、羽五個音節一一對應。五臟相音儀通過收集五種聲音的音頻分析技術,與健康狀況的五聲進行識別,從而提供個性化的健康調節計劃。6.中醫診療服務機器人比較常見的中醫診療服務機器人包括中醫咨詢機器人、中醫診斷機器人、中醫針灸機器人、中醫按摩機器人等。中醫咨詢機器人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對用戶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中醫調理、保健和就診等建議。中醫診斷機器人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等診斷手段,來輔助醫生或患者進行疾病診斷,并給出參考治療方案。中醫針灸機器人是在全面繼承傳統針灸學和治療學的基礎上,應用電腦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精準定位人體任意針灸點。中醫按摩機器人實現了對針對柔性軟組織精準感控,再結合3D視覺傳感器和專用算法,實現對人體的深度感知,通過用戶友好的人機交互規劃出整體的按摩運動軌跡,再通過對特定肌肉或肌腱的精確硬度的測量,將收集到的健康數據發送至云端,最后通過智能計算確定按摩過程中需要施加的壓力,并實施按摩操作。31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7.多功能中醫診療設備為便于中醫診療服務的開展,便于綜合判斷,提高診療效果,有時診斷、分析、治療等一個或幾個中醫診療能力會被集成到一臺設備之中,形成多功能整合中醫診療設備。中醫智能手診儀通過檢測患者手的經絡和手掌紋理,結合中醫理論和大數據分析,推斷出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疾病傾向。中醫智能面診儀通過對面部特征的智能識別和分析,推斷出患者的臟腑狀態、體質類型等情況,為醫生提供相應的診斷和治療建議。中醫四診儀可以檢測患者的舌、面、脈、問診等信息,并通過軟件系統分析得出患者的體質類型、病情輕重等情況,為醫生提供輔助診療意見。有些企業還會將這些多功能整合中醫診療設備做成小巧、便攜的款式,以便于醫生在社區衛生院等基層醫院或到居民出診時使用,或者供患者個人使用。由圣美孚研發的中醫綜合多功能診斷系統(如圖5所示)甚至整合了中醫脈象診斷、舌面象診斷、體質辨識、個性化養生調理等多個系統,已經獲得了歐盟CE認證和美國FDA認證。圖5圣美孚中醫綜合多功能診斷系統8.遠紅外熱成像儀遠紅外熱成像儀在中醫診療中的應用原理主要是基于人體表面溫度分布的變化來推斷體內的生理病理變化。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各個部位、器官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當人體內部出現病變時,往往會影響到體表溫度的分布。遠紅外熱成像儀通過采集人體表面不同部位的溫度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熱成像圖,可以直觀地觀察到人體表面溫度分布的變化。根據中醫理論,人體內部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與體表溫度分布密切相關。例如,當肝火旺盛時,肝臟功能增強,代謝旺盛,產熱增多,體表相應部位的溫度就會升高。而當腎陽32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虛時,腎臟功能減弱,代謝減慢,產熱減少,體表相應部位的溫度就會降低。因此,通過遠紅外熱成像儀采集人體表面溫度數據并生成熱成像圖,可以初步判斷出體內臟腑器官的功能狀態,幫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9.移動終端應用現有的中醫類APP或小程序數量眾多,功能豐富,涵蓋中醫知識學習工具、健康養生資訊獲取、在線健康咨詢、遠程診療等各大領域。有的可實現人機語音對話,完美地實現人機互動,可以方便地在家中進行中醫篩查,尤其對老年人十分友好。有的可對風險人群進行提示,針對不同人群給出不同的調養方案,指導用戶的日常生活保健和精神調養,幫助居民進行自助體檢及健康監測與管理。有的采集病人的基本信息,量表采集以及醫生給予的后期各種治療方案,展示調理結果并給出定期隨訪機制。有的指導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全面的中醫護理,既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又能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有的利用手機APP管理老年慢性病,可以提高老年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防止疾病的急性加重。(六)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塊涉及終端安全、網絡安全、平臺安全、數據安全、業務應用安全等各個層面。終端安全涉及到中醫診療設備系統、中醫診療工作環境的安全。網絡安全涉及到物聯網、5G移動通信網、互聯網等信息通信網絡的安全;平臺安全涉及互聯網應用平臺、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平臺等安全;數據安全涉及患者信息安全、診療數據安全、業務安全等方方面面;業務應用安全涉及到中醫診療質量安全、中醫診療療技術安全、中醫診療設備安全、中醫藥品安全、中醫診療場所安全、中醫診療信息安全、突發醫療事件應急處理以及中醫機構的ERP(企業資源規劃)、CRM(客戶關系管理)、OA(辦公自動化)、電子商務平臺等業務應用系統的安全。33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七)合規管理中醫數字化發展需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以保證最廣大患者的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歸納起來,中醫數字化診療合規管理包括以下十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業務的合規性。二是要保護隱私和信息安全。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護體系,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和診療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篡改或濫用。三是醫療質量保障。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確保醫療質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并執行數字化的醫療質量管理制度,包括電子病歷管理、遠程診療管理、醫療軟件管理等。四是醫療技術合規。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按照國家規定的醫療技術規范和標準進行數字化技術操作,包括遠程診療技術、影像學檢查技術等,確保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五是藥材管理合規。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按照國家藥品管理法律法規,對從種子、藥材、飲片、到處方、方劑、中成藥等全過程的采購、存儲、制備、流通、使用進行嚴格管理和規范操作,確保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六是醫療器械管理合規。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按照國家醫療器械管理法律法規,進行中醫數字化醫療器械的采購、維護、使用和管理,確保醫療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中醫數字化醫療器械研發機構也應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開展設備研發和臨床試驗。七是醫療廣告宣傳合規。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按照國家規定進行中醫藥廣告宣傳,不得夸大療效,確保廣告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八是醫療服務收費合規。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按照國家規定的收費標準進行數字化醫療服務收費,確保收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九是醫療數據管理合規。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規范記錄并保存電子病歷、數字化診療裝備使用日志等數據,確保一定時間內可追溯、可核查。34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十是合規培訓與監督。中醫數字化診療機構應對醫務人員進行合規培訓和監督,提高醫務人員的合規意識和能力,確保數字化診療服務的合規性。35中醫診療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四、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挑戰與建議(一)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面臨嚴峻挑戰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日益廣泛應用,數字化和智能化將成為未來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必然趨勢。但由于近幾十年來中醫發展速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中醫診療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相關的一些標準、技術、模式的研究仍待突破。1.中醫數字化診療數據準確性和可靠性有待于提高從數據來源角度來看,中醫診療數據來自具有多樣性,包括醫生手寫病歷、電子設備記錄的數據、患者自我報告等。這些數據可能存在格式不統一、信息不完整、記錄錯誤等問題,導致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從數據采集和處理技術角度來看,一方面,四診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主要依靠醫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覺器官,但同時也容易造成某些特征被忽視或量化不準確的情況;另一方面,中醫診療數據處理涉及數據清洗、標準化、結構化等多個環節,可能導致數據不準確或丟失。從數據解讀角度來看,中醫診療數據的解讀受到醫生經驗、技能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