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內容主旨:傳統小農經濟主導下的中國經濟在明清兩代有了新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繁榮促使了明清小說與戲曲取得重要成就。學術思想領域經歷了從心學向實學的轉變,科技領域涌現了總結性的著作,早期的西學東漸傳播了西方的科技與文化。伴隨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穩固與新航路開辟后中西交往的加速,明清兩代的經濟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下發展有限,未能跟上世界的潮流。教學目標:知道明至清中葉經濟與文化領域的變化及其局限;通過史料解讀與對比的方法,運用聯系、發展的觀點理解封建專制的強化與世界形勢的變化對明清兩代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影響,認同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教學重難點:重點:明清兩代經濟與文化領域的變化及局限難點:明清兩代經濟、文化發展與時勢的聯系教學過程:環節1:出示玉米、甘薯等食物與新航路開辟的圖片導入新課,簡要概述新航路開辟后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分析其對中國農業的影響。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導入新課,補充新航路開辟的相關概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環節2:出示《便民圖纂》中“收割稻谷”的圖畫,引導學生分析圖中撐傘男子的身份。結合課本引言部分,點出經營性地主的出現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現象。設計意圖:用圖片史料幫助學生直觀認識經營性地主的出現。環節3:出示弗蘭克《白銀資本》中的論述,介紹明清手工業規模的擴大與商品經濟的活躍,進一步分析新航路開辟后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聯系。設計意圖:將教材進行有機整合,用名家史論引出明清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并結合海外貿易的發展將明清經濟置于世界貿易的大環境中加以認識。環節4:梳理明清小說與戲曲的重要成就,分析其發展的原因。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經濟的反映。環節5:出示王守仁“致良知”的相關材料,對比程朱理學認識陸王心學的特點。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分析,感悟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區別,認識明代學術思潮的變化。環節6:介紹李贄“童心”學說,分析其思想引起社會震動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文本的解讀使學生認識到明朝中期思想界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環節7:概述晚明心學的沒落與顧炎武、黃宗羲等進步思想家的觀點,分析時勢變化與思想變革的關系。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的反映。環節8:以徐光啟為例介紹明朝后期幾部重要的科技著作,分析實學思潮興起背后的原因。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科技領域的成就與思想領域的變化的關聯,認識到時代變革對科技與思想的影響。環節9:再度出示新航路開辟的地圖,引出早期的西學東漸,側重介紹傳教士傳播的西方科技與文化。設計意圖:前后呼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逐步感悟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異,體會西學東漸在當時的時代意義。環節10:簡要對比同時代西方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成果,評價明清兩代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及其局限。設計意圖:對比中西,聯系古今,引導學生在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下反思歷史。結構板書:教學策略:本課主要采取問答與歸納結合的師生互動方法。注意示范、模仿、遷移層層推進,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初步掌握歷史分析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撥開歷史的迷霧,以見知隱、見微知著。教師注意觀察學生課堂反應,加強隨機調控。作業設計:材料一:18世紀,中國與西方比,無論在國富或民富上都勝一籌,至少旗鼓相當。但是,富的不一定先進,往往更保守。中國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與經濟制度的改革上,已落后于西方了。——吳承明《“傳統經濟的再評價”筆談》1.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18世紀,中國與西方比,無論在國富或民富上都勝一籌,至少旗鼓相當。”的原因有哪些?明至清中葉中國經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高產作物的引進與推廣,經營性地主的出現,通過海外貿易獲得大量商業資本,出現了商人群體、商業市鎮,商品經濟繁榮。2.列舉明清時期科技領域的成就。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記》等。如何理解“中國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與經濟制度的改革上,已落后于西方了。”?明清時期的科技成果大多為總結性的科技著作,并未觸及近代科技領域。在經濟方面,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性優勢。明清兩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穩固,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了社會進步。資料附錄:資料1:——(明)鄺番《便民圖纂》資料2:1400年到1800年,中國在整個世界經濟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據支配地位。它的這種更為核心的地位是基于它在工業、農業、運輸和貿易方面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的生產力。表明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這種位置和角色的現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約世界生產的白銀貨幣的一半,以平衡中國幾乎永遠保持著的出口順差。至少直到1800年為止,亞洲,尤其是中國一直在世界經濟中居于支配地位。——(德)貢德·弗蘭克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資料3: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朱熹《大學章句集注》資料4: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陸九淵《陸九淵集》卷二十二資料5: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王守仁《傳習錄》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傳習錄》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守仁《傳習錄》資料6: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贄《童心說》資料7: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