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實驗高級中學2024屆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和答案_第1頁
歷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實驗高級中學2024屆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和答案_第2頁
歷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實驗高級中學2024屆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和答案_第3頁
歷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實驗高級中學2024屆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和答案_第4頁
歷史-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實驗高級中學2024屆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7頁科左中旗民族職專·實驗高中普高高三第三次月考歷史試卷1.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鬃哟伺e目的是()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D.強調文化差異2.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貢、慧眼識人的呂不韋等人為代表的富商巨賈走到歷史的前臺,帶動了中國商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據此可知,當時中國()A.商人成長為社會統治階層B.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形成C.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D.儒學興起帶動商業的繁榮3.公元188年,漢靈帝改刺史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這一職務。州牧不僅掌管監察,還集各州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于一身,如并州牧董卓、荊州牧劉表等。由此可知,這一改制()A.助推地方割據勢力的崛起B.增強了監察機構的獨立性C.旨在消除中央和地方矛盾D.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4.明太祖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將原中書省的權力進行拆分,劃歸六部。六部的長官主要由四大學士組成,四大學士將六部的各項事宜進行統籌梳理,最后將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給皇帝。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內閣政治地位B.加強中央集權C.權臣集體參與決策D.提高行政效率5.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條陳》記載:“北京大學發行雜志多種,專以提倡過激派偽說。平時教授學生亦本此旨。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審察學生舉動幾類俄國過激派之所為?!币韵聦Υ私忉屨_的是()A.“過激派偽說”指馬克思主義B.“政治問題”指俄國十月革命C.“此次罷學風潮”指五卅運動D.“遠因”指巴黎和會外交失敗6.近代中國鐵路軌距曾經五花八門,法國人修筑的滇越鐵路軌距使用米軌,俗稱窄軌;沙俄于19世紀末于中國東北修筑的中東鐵路,采用了俄制1520毫米的寬軌,與中國當時采用標準軌的四大干線京漢、京奉、津浦、滬寧接不上軌。這種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第2頁/共7頁A.列強搶奪筑路權利B.鋼鐵工業基礎薄弱C.南北環境差異顯著D.鐵路建設軌距不同7.民國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確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間女學生人數增長緩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開始出現快速增長,1923年時更是比1919年增長了近一倍。促成這一時期女學生人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擴大C.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D.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8.1861年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理綱常為原國)政教風俗,歐洲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中國士大夫知此義者尚無其人。”兩人的觀點A.都停留在“中體西用”的層次B.都否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C.都認識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優越D.都認同向西方學習的主張9.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視報》發表時評“電報與共和”,稱“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說者謂中國之革命為電報之革命”。并舉例“謀獨立以電報,舉都督以電報,以至停戰以電報,議和又以電報。主張君主以電報,主張共和又以電報”。這一時評A.折射出武昌起義后復雜的政治形勢B.有利于促進近代中國確立共和政體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爭D.強調了近代通訊對革命的決定意義10.1866年,洋務派創辦的同文館擬添設科學班并招收科甲正途人員。頑固派則宣揚學習西方是“奉夷為師,變而從夷,師事仇敵”。在這種言辭影響下,投考科學班的人員僅72人。這說明當時A.中體西用難以推動近代化B.爭論焦點是西學的價值C.華夷觀念妨礙了西學傳播D.兩大派別的出發點不同11.1862年,馬克思在《中國記事》中指出:“在中國這塊活的化石上,就開始鬧革命了。這種現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東西,因為在東方各國,我們經??吹缴鐣A不動而奪取到政治上層建筑的人物和種族不斷更迭的情形?!庇纱丝芍?,馬克思認為太平天國運動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義性B.帶有濃厚的舊式農民起義特征C.客觀上抵制了列強對華侵略D.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轉型12.辛亥革命前,中國近代產業工人不超過60萬人,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已有200萬人左右,大多數集中在上海、武漢、天津、青島、濟南等工業城市及礦區,且集中在鐵路、礦山、航運、造船、紡織、面粉等企業。這一狀況A.反映了民族工業以輕工業為主B.動搖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的基礎C.孕育了中國民主革命新的力量D.表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第3頁/共7頁13.如表所示為1887—1931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數據統計。據表可得出的結論是,這一時期的中國()(單位:%)年份實際的對外貿易依存度6.4410.5212.05A.對外貿易總額逐年增加B.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加強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D.官僚資本膨脹影響經濟運行.14.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要求共產黨員在“民族自衛戰爭和建立三民主義共和國”、“尊重國民黨和各民主黨派的獨立性”、“政治工作”、“行政工作”、“民眾運動”和“對待一切非共產黨員的態度”等六大方面成為“模范”。上述決議旨在()A.同國民黨爭奪三民主義解釋權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增強共產黨員的政治理論修養D.適應民族解放戰爭需求15.全面抗戰爆發前后短時期內,國民政府組織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將東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學校和大量戰略物資、工礦企業搶運到了云、貴、川等地。有史學家稱其為“東方的敦克爾大撤退”,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義在于A.阻止了日本掠奪中國資源B.使民族工業分布趨向平衡C.為遷都重慶奠定了基礎D.為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16.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先后組織了大批民主人士下鄉參觀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鄉以后,由于親眼看到了農民因受地主壓迫而貧困,所以他們“把農民的問題看成自己的問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隨同農民與地主進行斗爭”。據此可知,這一做法()A.保證了土地改革的完成B.增強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認同感C.推動了民主政治的探索D.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17.20世紀50年代初期是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成為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與此現象的形成沒有關聯的是A.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B.計劃經濟體制形成C.經濟落后,物資匱乏D.經濟建設屢遭挫折18.2012年是“十二五”關鍵之年,下面是《中國青年報》的特別報道《變遷:從“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第4頁/共7頁題詞摘要主題詞“一五”(1953~1957)自力更生、工業增速“二五”(1958~1962)大躍進、趕英超美“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開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觀調控、經濟軟著陸“十五”(2001~2005)指令性計劃退場、市場配置資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開放、堅定不移《中國青年報》對從“一五”到“十一五”主題詞的概括,反映出我國()①經濟建設指導方針出現過“左”傾冒進錯誤②經濟發展環境經歷了從被封鎖包圍到與世界聯系越來越密切的變化③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④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9.1961年5、6月間,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決定在三年時間內減少2000萬城鎮人口。其主要目A.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B.加快城市化的進程C.支援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D.緩解國家的經濟困難20.從1979年開始,對于《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得出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以及按照這一“規律”而形成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中國一些學者陸續提出了公開的質疑,并掀起了關于“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的學術大討論。這一討論利于()A.突破蘇聯模式對中國改革的束縛B.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C.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及D.明確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第5頁/共7頁21.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見的藝術與科技活動相聯系的境況。藝術家為了求真寫實,以科學的方法來探討自然界的空間關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現的秘密。這反映出()A.理性主義影響了藝術風格B.近代西方科學革命的興起C.藝術創作擺脫了宗教束縛D.藝術革新與科學進步的關系22.自《大憲章》簽署后,英國議會成為國王與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合作以統治國家的平臺;后來逐漸發展為獨立議事、廣泛參與司法、立法和財政活動的重要機構;1689年的《權利法案》規定:議會選舉自由,議會言論自由,議會決定國家的賦稅等。材料反映了英國A.國王與議會實現權力平衡B.議會成為否定王權的重要機構C.議會主權原則的逐步確立D.議會成為代表民意的決策機關23.1917年2月,布爾什維克僅有黨員2.3萬人,到4月發展到10萬人,10月達到35萬人。而在9月的莫斯科杜馬選舉中,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得票率從7月的70%下降到18%。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彼得格勒和俄國其他工業中心。這一現象表明當時的俄國()A.沙皇專制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B.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逐漸喪失政權C.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具有必然性D.武裝起義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24.1950年美國移民局因為愛因斯坦支持反戰并同情社會主義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國公民的資格。當時甚至連3歲的“童?!币惨炇鹨环荨爸艺\宣誓書”,保證自己堅決支持和擁護美國的制度,并經過政府審查后才能拿到拍廣告的錢。這反映出當時美國()A.經濟危機影響了政府決策B.種族歧視問題越來越嚴重C.資產階級代議制全面異化D.國內政策受國際局勢影響25.1988年,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發表《論脫鉤》,強調第三世界國家最終要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但“脫鉤”不是“閉關自守的同義語”,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圍內活動的資本主義價值規律統治”的影響。上述觀點反映了()A.逆全球化潮流的興起B.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向往C.民族獨立思想的覺醒D.改革全球治理體系的訴求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文官制度的發展是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很少受到外來的影響,不僅歷史悠久、從未中斷,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國文官制度的主宰和靈魂是皇帝,同時,文官機構又是支撐皇帝專制主義統治的重要支柱。中國自秦漢時起,便開始制訂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現,則是文官法成熟的標志。經過宋元至明清,以會典的形式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獨立體系。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官制度對世界各國文官制度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影響: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第6頁/共7頁敕授、旨授和判補等影響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紀末以來,馬可·波羅、利瑪竇等人也介紹了中國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這對于開闊西方人的視野,傳播東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幾詮垥x藩《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綜論》材料二19世紀50年代起,英國正式拉開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諾斯科特和查理·屈維廉爵士的《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痛陳了當時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時提出了改革的原則性建議一)建立公開的、競爭性的考試制度,擇優錄用文官二)根據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為高級和低級兩大類三)對各部的文官實行統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轉調四)嚴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據他們的工作成績和勤奮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內閣頒布了《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樞密院令》,決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員會,獨立主持文官考選事宜。1870年,內閣又頒布了第二個改革文官制度的樞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須根據文官委員會的規定,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方能錄用。至此,英國文官制度最終形成?!幾灶櫺律督鞣劫Y產階級的文官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說明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文官制度確立的歷史背景及其特征。27材料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歐美各國之后,認識到“憲政之進行無不以戶為依據”,在參考東.西各國之良規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戶籍法》單行法規。該法規突出了戶籍管理機構的地位;區分了人籍和戶籍;規定了民眾有呈報戶籍之義務,也規定了民眾對戶吏處置不當行為有提起訴訟抗告的權利。清政府戶籍制度實際上仍沿了清中后期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將人戶“編牌入甲”。不過,與保甲制度不同的是,清末編查人戶的機構是警察機關。1905年,清政府設立了巡警部作為全國警察管理機構,其職能之一便是“掌審定稽查戶口章程,管理各省地方戶籍,報告戶口,暨各省寺院僧道人數、教民人數,外國人入國籍,皆隸之”?!幾砸π闾m《戶籍、身份與社會變遷——中國戶籍法律史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晚清戶籍制度改革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政府戶籍制度改革的措施及特點。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圈地運動開始于十四世紀前后,當時英國的土地制度主要以敞田制為基礎。通過圈地,分散和條塊分割的敞田被代之以個人集中而自由的土地支配制度,更有利于個人方便而靈活地使用他的土地。這對于提高敞田上的生產效率及生產經營的靈活性都是至關重要的,也有利于開發荒地、沼澤地、荒原和第7頁/共7頁山區牧地。在原先的敞田制中,農民的土地都是被平均分配,限制了大規模的生產,不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圈地運動的開始,為新貴族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條件,新貴族在買入土地從事大規模生產時,也對農業技術的改良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英國圈地運動開創了農業革命的先河。——據禹繼杰《英國圈地運動中的三種轉變對工業革命的影響》等整理材料二農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不僅解決了英國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滿足了迅速發展的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業地租和利潤也支持了工業的發展。農業革命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工業化的進步又推動著農業革命向縱深方向發展。工業革命根據農業的發展需要生產出收割機、割草機、播種機、脫粒機、揚場機、松土機和切草機等。工廠生產的標準化農具部件使農具的修理和更新變得簡便易行。鐵制品工業向農業滲透的加深,工業產品在農業市場上的比例越來越大?!獡瘡姟队Φ剡\動與農業革命》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歸納英國圈地運動對農業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工業革命與農業革命的關系,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谱笾衅烀褡迓殞!嶒灨咧衅崭吒呷谌卧驴細v史試卷1.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鬃哟伺e目的是()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D.強調文化差異【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是禮治社會,禮儀是一個國家或者個人最高的行為準則,楚國國君自立為王并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當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禮儀”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編撰《春秋》是為了明確等級制度上下尊卑關系,以穩定社會,達到社會和諧,如果孔子承認了楚國國君為王的實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違背了自己遵從的“禮”。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時一直稱楚國國王為楚子、楚人,綜上可知孔子此舉目的是維護等級秩序,C項正確;《春秋》是中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孔子此舉目的并非實錄歷史事實,排除A項;孔子編撰《春秋》堅持稱楚王為“楚子”,無法達到提升周王權威的效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將各諸侯國的文化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強調文化差異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貢、慧眼識人的呂不韋等人為代表的富商巨賈走到歷史的前臺,帶動了中國商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據此可知,當時中國()A.商人成長為社會統治階層B.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形成C.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D.儒學興起帶動商業的繁榮【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私商崛起,第2頁/共15頁即商業經營方式由國家經營轉變為私人經營,C項正確;自戰國開始,中國一直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政治地位比較低,排除A項;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形成于明清時期,排除B項;儒學提倡“重義輕利”不利于商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3.公元188年,漢靈帝改刺史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這一職務。州牧不僅掌管監察,還集各州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于一身,如并州牧董卓、荊州牧劉表等。由此可知,這一改制()A.助推地方割據勢力的崛起B.增強了監察機構的獨立性C.旨在消除中央和地方矛盾D.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漢靈帝改刺史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這一職務。州牧不僅掌管監察,還集各州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于一身”可知,刺史(州牧)的權力得到增強,這會削弱中央集權,助推地方割據勢力的崛起,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刺史(州牧)權力的增強,刺史(州牧)已經由地方監察機構演變為地方行政機構,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地方權力的增強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更不可能消除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項;材料內容并不能體現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A項。4.明太祖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將原中書省的權力進行拆分,劃歸六部。六部的長官主要由四大學士組成,四大學士將六部的各項事宜進行統籌梳理,最后將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給皇帝。這些做法有利于()A.提高內閣政治地位B.加強中央集權C.權臣集體參與決策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據“四大學士將六部的各項事宜進行統籌梳理,最后將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給皇帝”可知,此舉便于事項歸總,進而提高行政效率,D項正確;明成祖時設立內閣,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顯示出權臣參與決策,排除C項。故選D項。5.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條陳》記載:“北京大學發行雜志多種,專以提倡過激派偽說。平時教授學生亦本此旨。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審察學生舉動幾類俄國過激派之所為?!币韵聦Υ私忉屨_的是()A.“過激派偽說”指馬克思主義B.“政治問題”指俄國十月革命C“此次罷學風潮”指五卅運動D.“遠因”指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第3頁/共15頁【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中國)。根據材料“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審察學生舉動幾類俄國過激派之所為”可知,教育部主事認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近因是政治問題,而遠因則是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而在中國宣傳的學說,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對五四運動爆發的重要作用,因此,“過激派偽說”指馬克思主義,A項正確;“政治問題”指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排除B項;“此次罷學風潮”指五四運動,而五卅運動發生于1925年5月30日,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遠因”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6.近代中國鐵路軌距曾經五花八門,法國人修筑的滇越鐵路軌距使用米軌,俗稱窄軌;沙俄于19世紀末于中國東北修筑的中東鐵路,采用了俄制1520毫米的寬軌,與中國當時采用標準軌的四大干線京漢、京奉、津浦、滬寧接不上軌。這種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列強搶奪筑路權利B.鋼鐵工業基礎薄弱C.南北環境差異顯著D.鐵路建設軌距不同【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國鐵路軌距曾經五花八門,據所學可知,這是因為列強搶奪筑路權利,各自為政,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鐵路軌距問題,與鋼鐵工業基礎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南北環境差異,排除C項;鐵路建設軌距不同是材料反映的現象,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7.民國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確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間女學生人數增長緩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開始出現快速增長,1923年時更是比1919年增長了近一倍。促成這一時期女學生人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擴大C.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D.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民國時期(中國)。據材料“1912年至1916年四年間女學生人數增長緩慢”,“1918年至1919年開始出現快速增長”,“1923年時更是比1919年增長了近一倍”等信息及所學可知,這一時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促進了男女平等思想的傳播,成為女學生人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C項正確;民主共和思想是相對于君主專制、君主立憲的一種政治思想,與女學生第4頁/共15頁人數增長無必然的聯系,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擴大主要體現在救國道路的選擇變化方面,不是女學生人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國民革命興起于1924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1861年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理綱常為原國)政教風俗,歐洲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中國士大夫知此義者尚無其人。”兩人的觀點A.都停留在“中體西用”的層次B.都否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C.都認識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優越D.都認同向西方學習的主張【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1年至1876年中國。據材料“以中國之倫理綱常為原本,輔以中國富強之術。”可知,這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該思想主張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根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等,這體現出向西方學習;據材料“(英國)政教風俗,歐洲獨擅其勝”可知,該觀點認為西方的政教風俗好,釋放出學習西方的信號,綜合起來,D項正確;據材料可知,馮桂芬提出“中體西用”的觀點,但是郭嵩燾已經意識到西方的政治制度比較先進,排除A項;馮桂芬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肯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排除B項;材料中僅郭嵩燾意識到西方的政治制度的先進,馮桂芬僅意識到西方的科技先進,排除C項。故選D項。9.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視報》發表時評“電報與共和”,稱“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說者謂中國之革命為電報之革命”。并舉例“謀獨立以電報,舉都督以電報,以至停戰以電報,議和又以電報。主張君主以電報,主張共和又以電報”。這一時評A.折射出武昌起義后復雜的政治形勢B.有利于促進近代中國確立共和政體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爭D.強調了近代通訊對革命的決定意義【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和本質題。時空是1912年(中國)。據材料“中國之革命為電報之革命”可知電報作為各種政治信息傳遞的主要工具,從側面反映了武昌起義后政治形勢和國內局勢變化現狀,A項正確;“促進近代中國確立共和政體”,表述夸大,排除B項;清政府在1912年2月宣統退位后已結束統治,“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爭”表述錯誤,排除C項;“決定意義”,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10.1866年,洋務派創辦的同文館擬添設科學班并招收科甲正途人員。頑固派則宣揚學習西方是“奉夷為師,變而從夷,師事仇敵”。在這種言辭影響下,投考科學班的人員僅72人。這說明當時A.中體西用難以推動近代化B.爭論焦點是西學的價值第5頁/共15頁C.華夷觀念妨礙了西學傳播D.兩大派別的出發點不同【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6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頑固派則宣揚學習西方是‘奉夷為師,變而從夷,師事仇敵’。在這種言辭影響下,投考科學班的人員僅72人?!笨芍髣者\動時期,地主階級頑固派奉行的華夷觀念嚴重影響著西學在中國的傳播,C項正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動中國的近代化,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洋務派與頑固派對西學價值的爭論信息,排除B項;洋務派與頑固派的出發點都屬于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11.1862年,馬克思在《中國記事》中指出:“在中國這塊活的化石上,就開始鬧革命了。這種現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東西,因為在東方各國,我們經??吹缴鐣A不動而奪取到政治上層建筑的人物和種族不斷更迭的情形。”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太平天國運動()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義性B.帶有濃厚的舊式農民起義特征C.客觀上抵制了列強對華侵略D.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轉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862年中國。據題干及所學可知,馬克思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在社會基礎不動的情況下而奪取到政治上層建筑,這表明馬克思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并未使社會基礎發生變化,帶有濃厚的舊式農民起義特征,B項正確;馬克思并未強調太平天國運動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正義性,排除A項;馬克思并未強調太平天國反侵略的效果,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太平天國對社會轉型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12.辛亥革命前,中國近代產業工人不超過60萬人,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已有200萬人左右,大多數集中在上海、武漢、天津、青島、濟南等工業城市及礦區,且集中在鐵路、礦山、航運、造船、紡織、面粉等企業。這一狀況()A.反映了民族工業以輕工業為主B.動搖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的基礎C.孕育了中國民主革命新的力量D.表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據材料可知,中國近代產業工人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已達200萬人,數量增加速度快且比較集中,這表明無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積蓄了新力量,C項正確;材料表明工第6頁/共15頁人階級集中在鐵路、礦山、航運、造船、紡織、面粉等企業,既有輕工業,也有重工業,無法得出以輕工業為主的結論,排除A項;北洋軍閥政府統治的主要社會基礎是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排除B項;材料表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階級力量逐漸壯大,但無法看出是否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排除D項。故選C項。13.如表所示為1887—1931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數據統計。據表可得出的結論是,這一時期的中國()(單位:%)年份實際的對外貿易依存度6.4410.5212.05A.對外貿易總額逐年增加B.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加強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D.官僚資本膨脹影響經濟運行【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7—1931年(中國)。據材料可知,對外貿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國際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1887—1931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6.44增加到12.05,說明此時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加強,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對外貿易依存度,無法判斷外貿總額是否增加,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斷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也看不出官僚資本情況,排除CD項。故選B項。14.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要求共產黨員在“民族自衛戰爭和建立三民主義共和國”、“尊重國民黨和各民主黨派的獨立性”、“政治工作”、“行政工作”、“民眾運動”和“對待一切非共產黨員的態度”等六大方面成為“模范”。上述決議旨在()A.同國民黨爭奪三民主義解釋權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增強共產黨員的政治理論修養D.適應民族解放戰爭需求【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8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38年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要求共產黨員在“尊重國民黨和各民主黨派的獨立性”等六方面成為“模范”,這是為適應抗戰的需要做出的決定,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三民主義解釋權信息,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1937年已經建立,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為適應抗第7頁/共15頁戰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做出的努力,而非增強共產黨員的政治理論修養,排除C項。故選D項。15.全面抗戰爆發前后短時期內,國民政府組織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將東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學校和大量戰略物資、工礦企業搶運到了云、貴、川等地。有史學家稱其為“東方的敦克爾大撤退”,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義在于A.阻止了日本掠奪中國資源B.使民族工業分布趨向平衡C.為遷都重慶奠定了基礎D.為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南沿海工業內遷,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國的民族工業,穩定了中華民族抗戰決心,為抗戰的勝利打下了物質基礎,D項正確;沿海工業內遷并未阻止日本掠奪中國的資源,排除A項;我國民族工業分布并不平衡,排除B項;材料與遷都重慶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先后組織了大批民主人士下鄉參觀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鄉以后,由于親眼看到了農民因受地主壓迫而貧困,所以他們“把農民的問題看成自己的問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隨同農民與地主進行斗爭”。據此可知,這一做法()A.保證了土地改革的完成B.增強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認同感C.推動了民主政治的探索D.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先后組織了大批民主人士下鄉參觀土地改革,民主人士因親眼看見農民因地主壓迫致貧而開始“把農民的問題看成自己的問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隨同農民與地主進行斗爭”,反映出該做法增強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認同感,B項正確;民主人士下鄉只是推進了土地改革的進行,并不能保證土地改革的完成,排除A項;民主人士下鄉并不屬于民主政治的探索,排除C項;民主人士并不屬于黨的階級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17.20世紀50年代初期是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成為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與此現象的形成沒有關聯的是A.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B.計劃經濟體制形成C.經濟落后,物資匱乏D.經濟建設屢遭挫折第8頁/共15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建設屢遭挫折應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以后,D項表述符合題意,D項正確;20世紀5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一個過渡時期,是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階段,A、B、C三項都符合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8.2012年是“十二五”關鍵之年,下面是《中國青年報》的特別報道《變遷:從“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題詞摘要主題詞“一五”(1953~1957)自力更生、工業增速“二五”(1958~1962)大躍進、趕英超美“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開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觀調控、經濟軟著陸“十五”(2001~2005)指令性計劃退場、市場配置資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開放、堅定不移《中國青年報》對從“一五”到“十一五”主題詞的概括,反映出我國()①經濟建設指導方針出現過“左”傾冒進錯誤②經濟發展環境經歷了從被封鎖包圍到與世界聯系越來越密切的變化③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④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故①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國面臨的環境由美國封鎖到經濟全球化,故第9頁/共15頁②符合;中國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形成計劃經濟體制到中共十四大后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故③符合;由經濟建設追求高速度的“左”傾錯誤到尊重經濟規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故④符合。所以正確選項是B項??键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一五計劃19.1961年5、6月間,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決定在三年時間內減少2000萬城鎮人口。其主要目A.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B.加快城市化的進程C.支援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D.緩解國家的經濟困難【答案】D【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據材料提到,1961年??決定在三年時間內減少2000萬城鎮人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國家經濟困難,其主要目的是緩解國家的經濟困難,故D正確。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不符合當時歷史背景,故A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加快城市化的進程,故B錯誤。當時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沒有開始,故C錯誤。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經濟困難時期【名師點睛】1959、1960、1961年,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遇到了嚴重困難。導致困難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1959、1960、1961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二是,蘇聯修正主義集團撕毀合同、撤走專家、逼還債務;三是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中的“左”傾錯誤。這是全國人民共同承認的。在這個共識中又有兩種不同見解:一種見解,認為主要原因是三年自然災害和蘇修逼債。另一種見解,認為主要原因是黨內的“左”傾錯誤,進而得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大刮浮夸風,大搞共產風,推行“左”傾路線,而最終導致嚴重經濟困難。20.從1979年開始,對于《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得出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以及按照這一“規律”而形成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中國一些學者陸續提出了公開的質疑,并掀起了關于“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的學術大討論。這一討論利于()A.突破蘇聯模式對中國改革的束縛B.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C.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及D.明確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第10頁/共15頁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學界對于蘇聯傳統經濟理論產生了懷疑,并由此掀起了廣泛的討論,這一討論有利于突破蘇聯模式對中國改革的束縛,A項正確;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排除B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群體主動探索的結果,而非這次討論推動的,排除C項;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于1992年,排除D項。故選A項。21.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見的藝術與科技活動相聯系的境況。藝術家為了求真寫實,以科學的方法來探討自然界的空間關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現的秘密。這反映出()A.理性主義影響了藝術風格B.近代西方科學革命的興起C.藝術創作擺脫了宗教束縛D.藝術革新與科學進步的關系【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據材料可知,文藝復興時期出現藝術與科技活動相聯系的境況,以科學的方法來探討自然界的空間關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現的秘密,體現了藝術革新受到科學進步的促進,D項正確;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思想內核,而文藝復興是人文主義,排除A項;近代西方科學革命興起于16世紀,而文藝復興是在14—16世紀,排除B項;藝術創作擺脫了宗教束縛,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22.自《大憲章》簽署后,英國議會成為國王與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合作以統治國家的平臺;后來逐漸發展為獨立議事、廣泛參與司法、立法和財政活動的重要機構;1689年的《權利法案》規定:議會選舉自由,議會言論自由,議會決定國家的賦稅等。材料反映了英國A.國王與議會實現權力平衡B.議會成為否定王權的重要機構C.議會主權原則的逐步確立D.議會成為代表民意的決策機關【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大憲章》和《權利法案》的簽署,逐步限制了國王的權力,擴大了議會的權力,C項正確;《權利法案》頒布后議會成為英國權力中心,國王和議會并不是權力平衡的關系,排除A項;《大憲章》和《權利法案》均沒有否定王權,而是對王權進行了限制,排除B項;議會成為代表民意的決策機關,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23.1917年2月,布爾什維克僅有黨員2.3萬人,到4月發展到10萬人,10月達到35萬人。而在9月的莫斯科杜馬選舉中,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得票率從7月的70%下降到18%。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彼得格勒和俄國其他工業中心。這一現象表明當時的俄國()A.沙皇專制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B.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逐漸喪失政權C.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具有必然性D.武裝起義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俄國)。材料核心內容是1917年2月到10月,布爾什維克的力量由小到大不斷增長,而7月到9月資產階級政黨的支持率呈現出急劇下降趨勢,可見,布爾什維克依靠正確的革命方針和策略,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這表明俄國十月革命發生成為必然,C項正確;“沙皇專制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揭示的是二月革命的原因,而材料展示了十月革命前布爾什維克的發展,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在十月革命前國內支持率下降,并非指其喪失政權,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武裝起義是布爾什維克的主張,受到資產階級政黨的反對,在黨內也有不同的聲音,排除D項。故選C項。24.1950年美國移民局因為愛因斯坦支持反戰并同情社會主義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國公民的資格。當時甚至連3歲的“童模”也要簽署一份“忠誠宣誓書”,保證自己堅決支持和擁護美國的制度,并經過政府審查后才能拿到拍廣告的錢。這反映出當時美國()A.經濟危機影響了政府決策B.種族歧視問題越來越嚴重C.資產階級代議制全面異化D.國內政策受國際局勢影響【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美國)。據材料“從材料“1950年美國移民局因為愛因斯坦支持反戰并同情社會主義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國公民的資格......保證自己堅決支持和擁護美國的制度,并經過政府審查后才能拿到拍廣告的錢”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美國移民局對社會主義者的各種限制,典型的體現出冷戰的特征,體現國際局勢對于國內政策的影響,B項正確;1950年,美國經濟發展較好,沒有爆發經濟危機,排除A項;本題主旨為“美國意識形態”,而“種族歧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資產階級代議制全面異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25.1988年,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發表《論脫鉤》,強調第三世界國家最終要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但“脫鉤”不是“閉關自守的同義語”,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圍內活動的資本主義價值規律統治”的影響。上述觀點反映了()A.逆全球化潮流的興起B.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向往C.民族獨立思想的覺醒D.改革全球治理體系的訴求【答案】D【解析】第12頁/共15頁【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埃及學者的意思是發展中國家要減輕對發達國家或者對資本主義世界國家的依賴,所以其目的是要改變當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反映了改革全球治理體系的訴求,D項正確;這一觀點實質上是要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并非是逆全球化興起,排除A項;當今世界的主流就是和平與發展,因此并非是對和平與發展的向往,排除B項;1988年的埃及早就是民族獨立國家了,所以并非是民族獨立思想的覺醒,排除C項。故選D項。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文官制度的發展是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很少受到外來的影響,不僅歷史悠久、從未中斷,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國文官制度的主宰和靈魂是皇帝,同時,文官機構又是支撐皇帝專制主義統治的重要支柱。中國自秦漢時起,便開始制訂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現,則是文官法成熟的標志。經過宋元至明清,以會典的形式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獨立體系。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官制度對世界各國文官制度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影響: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補等影響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紀末以來,馬可·波羅、利瑪竇等人也介紹了中國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這對于開闊西方人的視野,傳播東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幾詮垥x藩《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綜論》材料二19世紀50年代起,英國正式拉開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ぶZ斯科特和查理·屈維廉爵士的《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痛陳了當時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時提出了改革的原則性建議一)建立公開的、競爭性的考試制度,擇優錄用文官二)根據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為高級和低級兩大類三)對各部的文官實行統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轉調四)嚴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據他們的工作成績和勤奮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內閣頒布了《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樞密院令》,決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員會,獨立主持文官考選事宜。1870年,內閣又頒布了第二個改革文官制度的樞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須根據文官委員會的規定,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方能錄用。至此,英國文官制度最終形成。——摘編自顧新生《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官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說明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文官制度確立的歷史背景及其特征?!敬鸢浮浚?)因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然經濟;儒家思想。意義:提高了官員的素質;規范了官吏的選用和管理;增強了國家的治理能力;加強了君主專制;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第13頁/共15頁(2)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播;舊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公開考試,擇優錄用;職位分類,重視考核;專設機構,統一管理;漸進改革,日益完善;法制化,專業化。【解析】【詳解】(1)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產生的主要因素,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然經濟、儒家思想。意義:根據材料“中國文官制度的主宰和靈魂是皇帝,同時,文官機構又是支撐皇帝專制主義統治的重要支柱”可知,加強了君主專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文官選拔注重官員的綜合素養,因此文官制度提高了官員的素質;根據材料“中國自秦漢時起,便開始制訂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現,則是文官法成熟的標志”“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補等”可知,文官制度規范了官吏的選用和管理;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增強了國家的治理能力;根據材料“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官制度對世界各國文官制度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影響”可知,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2)背景:根據材料時間可知,這一時期正值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據題干中的“議會”“內閣”可知,這一時期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從思想角度分析,這一時期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播有助于公平的文官制度的確立;根據材料“1853年,斯坦福·諾斯科特和查理·屈維廉爵士的《關于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痛陳了當時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可知,舊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根據材料“建立公開的、競爭性的考試制度,擇優錄用文官”可得出公開考試,擇優錄用;根據材料“根據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為高級和低級兩大類”“嚴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據他們的工作成績和勤奮程度加以擢升”可得出職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