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獸醫學
一.中獸醫學的基本特點:
1.強調整體概念:(1)家畜本身的整體性:家畜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2)家畜與自然環境的相關性2.突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辨證:就是分析患畜的癥狀和體征資料,辨別疾病的證侯;施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證候),確定治則和治法,給予相應的治療。“證”與“病”、“癥”的概念及區別
1.病:即疾病,是一種病理過程。是指有特定病因、病機、發病形式、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個完整的病理過程,如上呼吸道感染、痢疾等。2.癥:即癥狀,指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和具體臨床表現,如發熱、嘔吐等。也是疾病的客觀表現,是認識疾病和進行辨證的主要依據。3.證:又稱證候,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是對許多具體癥狀或癥侯群進行分析,綜合後形成的概念,它概括了病因、發病部位、病理變化、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質,同時也指出了治療方向。如“脾虛泄瀉”證,指出病位在脾,邪正力量對比屬虛,癥狀為泄瀉,推測病因為濕,治療亦“健脾燥濕”。4.證與病的區別在一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可出現若干證,如肺炎是一種病,中獸醫辨證可分為風熱犯肺、痰熱蘊肺、肺陰不足等多種證,治療上應採用不同的治法,稱為“同病異治”;同樣,多種不同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可出現相同的證,如子宮脫、陰道脫、肛脫等均以中氣下陷為主證,均可用補中益氣法治療,稱為“異病同治”。由此可見,辨證論治不同於西醫的“辨病治療”和“對癥治療”。
第一章陰陽五行學說一、陰陽的含義1.陰陽是代表一切事物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的抽象概念。2.陰陽是相對的,無限可分。3.陰陽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二、陰陽的相互關係1.陰陽交感相錯:這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2.陰陽的對立制約:3.陰陽的互根互用:4.陰陽消長平衡:5.陰陽相互轉化:第二節五行學說一、五行的基本含義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簡稱“五材”。“行”:指運行或運動。“五行”—指五種物質及其不同屬性和運動方式。五材的屬性:木—性曲直,有生長、升發的特點;火—性炎上,有發熱,灼上的特點;土—性稼穡,有種植作物、滋育萬物的特點;金—性從革,有肅殺、變革的特點;水—性潤下,有滋潤、向下、寒冷的特點。三、五行的相互關係:正常關係:1.相生:即相互資生、促進。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依次孳生,迴圈無盡。”母子關係“2.相克:即相互制約、克制。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相克也是往復無窮的。“所勝與所不勝”五行反常的關係:3.相乘、相侮:是一種反常的相克關係(太過、不及)包括:相乘:指相克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限度。順序與相克順序相同。相侮:指反向相克,反克,順序與相克順序相反。五行乘侮規律示意圖第二章臟腑1.臟腑學說的概念臟腑--是內臟的總稱。臟腑學說古代稱“藏象”。藏--指內臟;象--即形象、表現。“藏象”--即指內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2.臟腑學說的內容髒:指五臟,即肝、心、脾、肺、腎(心包)。髒為“貯藏”的意思,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
腑:指六腑,即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腑”為暫寄的意思,共同功能是傳化物,對水穀進行受納、消化、吸收,並能排泄糟泊。
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胞宮。“奇”是異,“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態似腑,功能似髒,不同於一般的臟腑,故稱為奇恒之腑,其中膽為六腑之一,但唯其收藏清潔之液,也歸入奇恒之腑。
第一節臟腑的生理與病理一、心與小腸(一)心1.心主血脈,外應於舌。2.心藏神3.心主汗4.心開竅於舌,心華在面
(二)小腸:主化物,分別清濁。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別清濁。二、肺與大腸(一)肺1.肺主氣,司呼吸一指主呼吸之氣,進行氣體交換;二是指主宗氣;三是輔心行血2.肺主宣降:宣--宣發。降--即清肅下降。宣發:廢氣、水穀精微、衛氣。肅降:吸入清氣、布散精微和排除廢物/液、清潔呼吸道。3.通調水道:宣降共同完成。4.肺主一身之表,其華在毛5.肺開竅於鼻,在液為涕(二)大腸—主傳送糟泊。三、脾與胃(一)脾1.脾主運化(1)指運化水穀精微。(2)指運化水濕。2.脾主統血:3.脾主肌肉四肢:4.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二)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四、肝與膽(一)肝1.肝藏血:2.肝主疏泄:具疏通、開泄功能:(1)精神活動;(2)消化方面;(3)水液代謝;(4)調暢氣血運行;(5)調理沖任二脈3.肝主筋,”其華在爪:指全身筋膜依賴於肝血的滋養4.肝開竅於目,在液為淚(二)膽:主貯藏和排泄膽汁五、腎與膀胱(一)腎1.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2.腎主命之火3.腎主水4.腎主納氣5.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華在發,在液為唾6.腎開竅於耳,司二陰(二)膀胱:主小便第三章氣血津液一、氣(一)氣的含義:1.物質的概念(物質之氣):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微細的精密物質(如營氣、衛氣等),是構成畜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畜體賴以生存的精微物質及代謝產物。
2.功能的概念(功能之氣):指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
(二)氣的分類、生成、分佈及作用1.元氣(原氣、真氣、真元之氣)生成:先天之精化生而來,後天之精充養。2.宗氣生成: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氣與水穀精微之氣在肺中結合而成。作用:滋養各臟腑、組織、器官,尤對心臟重要。3.營氣生成:宗氣中具有營養作用的部分作用:主要滋養內臟器官,四肢百骸。4.衛氣生成:宗氣中具有溫養作用的部分作用:具有陽氣的功能,又有“衛陽”之稱。氣的功能:(1)推動作用:(2)溫煦作用:(3)防禦功能(4)固攝作用(5)氣化作用(6)營養作用(四)氣的病理氣來源於脾腎,出入升降於肺,疏散發洩於肝,隨血貫脈行於心。與五臟關係極為密切,常見病證:1.氣虛:即臟腑功能活動不足和衰退。多因體質素虛或久病失調所致。總的表現是精神倦怠,四肢無力,毛焦膁吊。不同臟腑氣虛表現亦有側重。2.氣陷:氣虛病變的一種,以氣的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徵,表現為內臟下垂,二陰垂脫。3.氣滯:指機體某一部分或某臟腑氣機阻滯,運行不暢。共同表現是悶脹、疼痛。4.氣逆:指氣機升降失常,氣上逆不順,一般多指肺胃之氣上逆及肝氣升發太過所致肝氣上逆的病變。二、血液的病理1.血虛:指血量不足,相當於西醫的“貧血”。原因:失血過多或脾胃功能不足而生成減少。表現:口唇蒼白,體弱乏力、耳耷頭低、動則氣喘、脈象沉細,治宜氣血雙補。方藥:四物湯2.出血:
血液流出血管外。原因:(1)血熱;(2)血瘀;(3)中氣下陷,脾不統血也可引起。表現:便血、尿血、子宮出血、衄血、咯血等。3.血瘀:一指血行不暢,二指出血瘀滯於局部(如血泡)。原因及表現:(1)熱入營血,大傷陰液,血液濃縮、運行緩慢或停滯。表現為高熱、沉鬱、口渴喜飲、便秘、尿短少、口色赤、脈象沉實。清熱涼血(2)長途奔走或重役之後,失去牽散,引起胸膊或蹄部血瘀。表現為疼痛(不通則痛),腰束頭低,四肢如攢,寸步難行,常常換腳,下跛斜走等。方藥:桃紅四物湯。(3)跌打損傷:導致局部出血、瘀阻。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發熱、功能障礙。活血化瘀4.血熱主證:身熱、躁動不安或昏迷,出血發癍,口幹津少,舌質紅絳,脈細數方藥:犀角地黃湯第四章經絡一、經絡系統的組成
1.經脈(1)十二經脈:前肢三陰經和三陽經,後肢三陰經和三陽經。(2)十二經別:由十二經脈分出的縱行支脈,其作用是加強表裏兩經的聯繫,通達某些正經未達的器官與部位,以補正經的不足,所以又稱別行的正經。
(3)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2.絡脈3.內屬臟腑部分
4.外連體表部分:二.經脈循行路線:口訣: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腹。第五章病因與病機
一、病因的分類
1.外感:
六淫、疫癘
2.內傷:
饑、飽、勞(役)、逸、(七情)
3.繼發病因:痰飲、瘀血
4.其他:
外傷、蟲獸傷、中毒第二節病因一、六淫
1.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是一年四季中正常的氣候變化,是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環境因素。
2.六淫:這是一種外感性致病因數。即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六種外邪,是六氣的“相對異常的氣候變化”。
相對異常:
(1)與往年相比→異常;
(2)以個體的適應能力為依據。3.六淫的致病特點:(1)由外部侵入;
(2)有季節性;
(3)可單一致病又可相互兼挾致病;
(4)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但多有化熱的趨勢;
(5)發病初期都在於表,統稱外感病。(一)風邪
1.特性與致病特徵:(1)風為百病之長①風邪是六淫中主要的致病因素,發病率最高;②其他淫邪常依附風邪侵害畜體。(2)風性輕揚開泄,故易汗、侵犯頭部(3)風性善行數變,故疾病遊走、多變(4)風性主動,故疾病有四肢、頸項強直等癥狀(二)寒邪1.特性與致病特徵:(1)寒性陰冷,易傷陽氣:
故畏寒
(2)寒性凝滯,易致疼痛:
故疼痛
(3)寒性收引:
故脈緊、惡寒、無汗(三)暑邪1.特性與致病特徵:(1)暑性炎熱,易致發熱:高熱、脈洪、汗多、大渴
(2)暑性升散,傷津耗氣:故汗多、神傷
(3)暑多挾濕,易困脾胃:
除暑熱外,尚見濕邪困阻癥狀(四)濕邪
1.特性與致病特徵:
(1)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易損脾陽:具水腫、泄瀉、腹脹
(2)濕性重濁,其性趨下:
故沉重、污濁、起於下部
(3)濕性粘滯,纏綿難退:
粘滯、難退反復(五)燥邪1.特性與致病特徵:
(1)燥性乾燥,易傷津液:均以傷津為特徵,表現皮毛乾枯,口、鼻、眼乾燥,糞幹尿少,乾咳無痰。(2)易傷肺陰:表現鼻咽乾燥,乾咳無痰或少痰,糞幹難下。(六)火(熱)邪1.特性與致病特徵:(1)火為熱極,其性炎上:
高熱、侵犯機體上部
(2)生風動血:
風證、脈傷出血
(3)傷津耗氣而擾心神:
津液耗損,正氣損傷,狂躁
(4)易致瘡癰:
犯血分而為瘡癰第三節病因病機病機過程總不外乎邪正消長、陰陽失調、升降失常三個主要方面。第六章診法四診四診合參察口色和切脈第一節問診定義:有目的地與畜主交談,調查瞭解病畜情況.內容:同西醫基本相同。一、察口色
觀察唇、頰、舌、齒齦等的顏色及舌苔、舌形、舌態、口津的變化。其中以舌為主,又稱望舌或舌診。(一)、方法與部位打開口腔,馬牛可徒手開口,豬用開口器或用木棍撬開。馬看唇、舌、臥蠶(舌下肉阜)、齒齦,牛看臥蠶、舌底、頰部,豬主要看舌。第二節望診(二)、正常口色:一般是顏色淡紅,舌體不胖不瘦,活動自如,微有薄白苔,口津不滑不燥。常描述為淡紅舌,薄白苔。有時受一些因素影響:1.季節:一般夏季偏紅,在冬季偏淡,故比喻為"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蓮花冬似雪。
2.種類和年齡:豬紅於馬,牛淡於馬;幼畜紅於老畜。
3.染色:采食青綠飼料或灌服有色藥物常形成染苔(三)有病口色:
包括口舌病色、病苔、舌形、舌態。犬正常口色1.病色
(1)白色:主虛證,為氣血虛衰之候。
(2)赤色:主熱證,為熱盛脈絡充盈的徵象。
(3)青色:主寒、痛、風,為寒凝、氣滯、血瘀之象。
(4)黃色:主濕證,為脾虛濕蘊之象。目黃者(黃疸)--陽黃-黃色鮮明如桔-肝膽濕熱,或血液原蟲病.--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慢性肝炎,肝脾濕盛.(5)黑色:青紫而灰暗之色,主寒極(黑而有津)、熱極(黑而無津)。各種舌色對比淡白苔舌紅舌青苔舌黑苔舌紫舌黃苔舌正常舌犬口色淡白、黃(焦蟲)犬高熱口色紅赤馬高熱結癥口色紫色馬結癥黏膜紫色
(四)、絕色危重癥或頻死期口色。青黑和紫黑為絕色。但要注意,絕色不僅指舌質的顏色,同時也包括舌形、苔色、苔質等各方面的光澤與枯夭程度。第四節切脈一.切脈:定義:用手指切按動脈,根據脈象的變化分析病情。(一)部位與方法部位:
馬--雙鳧脈(頸總動脈)或頜外動脈。牛、駝--尾動脈。豬、羊--股內動脈方法:三部九候。切脈時間:一般不少於3分鐘。切脈注意:應保持環境和人畜安靜。(二)脈象:
定義:脈動應指的形象,根據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速率、強度、節律、流利度、波幅等方面得出的一種總的概念。分類:家畜分為平、反、易三類。1.平脈:即正常脈象。家畜的正常脈象應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數一定,節律均勻,中和有力,連綿不斷。但需注意內外環境的影響:(1)季節:春弦夏洪,秋毛(浮)冬石(沉)。
(2)品種和年齡:不同動物脈動速率不同,小動物快於大動物,體瘦者偏浮偏虛,體胖者偏沉偏洪,孕畜偏滑,運動後偏數。2.反脈與主病(1)浮脈與沉脈:脈搏顯現部位深淺相反兩種脈象。①浮脈:”舉之有餘,按反不足”,浮取即得,沉取稍弱,脈搏比較浮淺,如水浮木,輕按就可越到脈跳。主表證。②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脈搏部位深,如石沉水底。主裏證。(2)遲脈與數脈:是脈搏快慢相反的兩種脈象。③遲脈:來去緩慢,主寒證。④數脈:去來急促,主熱證(3)虛脈與實脈:是脈動力量強弱相反的兩種脈象。⑤虛脈:三指舉按皆無力和虛軟,脈不充盈。主虛證—正氣不足,氣血虛弱,無力充盈和鼓動血脈。⑥實脈:三指舉按皆有力,來去俱盛。主實證—邪氣亢盛,正氣不虛,邪正相持,氣血壅盛。以上六種脈象稱為六要(綱)脈,可助診斷。明確病位深淺浮脈—表證沉脈—裏證確定疾病性質數脈—熱證遲脈—寒證判斷正邪盛衰實脈—實證虛脈—虛證脈證陰陽陽脈—陽證陰脈—陰證第六章辨證1.辨證:是中獸醫分析和認識疾病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在綜合分析四診材料的基礎上,明確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和病性,從而得出證型。2.辨證的方法及特點:(1)八綱辨證-辨證的總綱
(2)臟腑辨證-辨證的基礎
(3)氣血津液辨證
(4)六經辨證
(5)衛氣營血辨證-外感熱病辨證
(6)病因辨證-隨證求因第一節八綱辨證八綱:
即表、裏、寒、熱、虛、實、陰、陽,是概括證候類型的八個綱領。八綱辨證:是中獸醫學的一種主要辨證方法,為所有辨證方法的總綱。它是將四診收集的各種病情資料分析綜合,對疾病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歸納為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個具有普遍性的證候類型,以指導用藥和治療。八種證型包括:裏證表證概括病位的深淺寒證熱證概括疾病的性質虛證實證概括邪正的盛衰陰證陽證八綱中的總綱,疾病的類別一、表裏辨證(一)表證
1.病因和特點: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
2.證候特點:發熱、惡寒、苔薄白、脈浮,兼有咳嗽、流涕等肺部癥狀。(二)裏證
1.病因:(1)表邪不解入裏;(2)外邪直接侵犯臟腑;(3)饑飽勞逸內傷。
2.證候特點:多種多樣,以損傷的臟腑而異。二、寒熱辨證寒-陰盛則寒,陽虛則外寒;熱-陽盛則熱,陰虛則內熱。(一)寒證:成因:外感陰寒之邪;內傷久病,陽氣耗傷,陰寒內盛。臨床表現及病機:形寒肢冷-外寒束表或陽氣不足,機體失陽氣溫煦;口淡不渴-陰虛內盛,津液不傷;小便清長-陽虛不能溫化水液;大便溏泄-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運化失常;舌淡、苔白而潤滑-陽虛不化、寒濕內生,津液不傷。脈沉遲或澀-陽氣虛弱,鼓動血脈之力不足。治法:溫以祛寒。(二)熱證:成因:1.外感火熱之邪;
2.外感疫癘和其他淫邪入裏化熱;
3.飲食不節,積蓄為熱;
4.陰虛陽亢證候及病機:
身熱肢暖-陽熱偏盛;口渴貪飲-津傷飲水自救;小便短赤-火熱傷陰,津液被耗;大便燥結-腸熱液虧;舌紅、苔黃、少津-熱盛津傷;脈數-熱盛,血流加速。治法:清熱瀉火。(三)寒熱證的鑒別
寒證熱證對寒熱的喜惡惡寒喜熱暖惡熱喜冷口渴口淡不渴口渴喜飲肢體末端厥冷溫熱小便清長短赤大便溏薄燥結舌、苔舌淡苔白舌紅苔黃脈象遲、沉或遲澀數、滑
三、虛實辨證是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正氣不足,“精氣奪則虛”,久病多虛。實-邪盛正不衰,“邪氣盛則實”,初病多實。
(一)虛證病因:1.先天不足;
2.後天失養,體弱勞傷,久病、慢性病失血、失治、誤治。一般癥狀:毛焦體瘦,精神倦怠,無力懶動,動則易汗,口色淡白,舌軟如綿,舌光無苔,脈虛無力。治法:補虛扶正。虛證各型特點
1.氣虛:主要指脾、肺、腎三髒功能衰退。除一般癥狀外,尚見多汗、自汗、動則尤甚,虛咳,垂脫癥,尿生殖系統疾病癥狀。
2.血虛:指血量不足,主要與心、肝、脾、腎有關。特殊表現口色蒼白,興奮或抑制,脈細弱。
3.陰虛:即虛熱證。特殊表現低熱不退或午後發熱、口幹、舌紅、糞幹、尿少、脈細數。
4.陽虛:即虛寒證。特殊表現畏寒肢冷,便溏,尿清長,口色青白,舌淡濕潤,脈遲澀。(二)實證:病因:1.外邪侵入(六淫、疫病);2.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的第二致病因素(痰飲、水濕、瘀血)。一般癥狀及病機:
高熱喘促-邪實正盛,交爭劇烈;
煩躁甚至神昏-實邪擾心,或蒙蔽心神;
腹脹、疼痛-實積胃腸,腑氣不通,胃腸氣機失暢;
小便不利-水濕內停,氣化不利;
脈沉有力-邪正相爭,搏擊於血脈;
舌苔厚膩-濕濁蒸騰。實證各型特點
1.氣滯:氣機不通暢,即臟腑功能失調。
2.血瘀:血行不暢。主要特點為局部疼痛,部位固定,皮膚及舌有瘀斑瘀點。
3.痰飲:4.蟲積:四、陰陽辨證(一)陰證和陽證作為八種辨證的總綱。一般說來:陰證-裏、虛、寒證--表現抑制、沉鬱、衰退、晦暗的徵象。陽證-表、實、熱證--表現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的徵象臨床習慣上:陰證--虛寒證;陽證--實熱證
第二節臟腑辨證臟腑辨證:就是辨別疾病所在的臟腑。它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癥狀進行分析歸納,推論病機、判斷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的辨證方法。臟腑辨證與其他辨證方法的關係:八綱辨證是總綱,初步確定證型。臟腑辨證是基礎,落實到具體臟腑,為論治提供具體依據。臟腑辨證的內容:1.髒病;2.腑病;3.臟腑兼病。
一、心與小腸病的辨證
心血虛、心陰虛:
病因:脾虛生血不足;大失血之後,熱病傷陰,勞傷、陰血暗耗。共同癥狀:心悸、躁動、易驚兼有癥狀:心血虛--神態蹣跚(眩暈),唇舌色淡,脈細弱。心陰虛--低熱不退,盜汗、口幹、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補血養心安神。歸脾湯和補心丹。心熱內盛:病因:1.六淫內鬱化火;2.過食辛熱、溫補之品。表現:神昏,高熱,燥渴,大汗,氣促喘粗,糞幹尿少,舌紅,脈數甚或狂躁,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刺痛,尿血等。治療:清心瀉火,養陰安神。香薷散或白虎湯。二、肝與膽的辨證
(一)肝血虛:病因:1.脾虛生血不足;2.失血過多;3.久病耗傷肝血主證:眼幹、視力減退、夜盲、肢體麻木或筋脈拘急,蹄甲乾枯,舌淡脈細。
治療:滋陰養血,平肝明目。四物湯(二)肝陰虛:病因:1.肝陰不足;2.久病陰虧。主證:神識癡呆,歪唇斜眼,肢體麻木,拘攣抽搐,站立不穩或癱瘓不起,舌紅,脈弦細。
治療:平肝熄風。鎮肝熄風湯。(三)肝風內動:病因:1.久病、失血、脫水、陰虛、血虧;2.邪熱內盛主證:麻木、震顫、抽搐。兼證:肝陽化風同肝陰不足;血虛生風
同肝血不足;
熱極生風高熱煩渴,角弓反張,神志昏迷,舌紅苔黃,脈弦數;
陰虛生風:潮熱消瘦,口咽乾燥,四肢蠕動。治療:熱極生風:清熱熄風鎮痙,羚羊鉤藤湯;
肝陽化風:平肝熄風。鎮肝熄風湯。陰虛生風:滋陰定風.大定風珠.
血虛生風:養血熄風.加減複脈湯.(四)肝火上炎:病因:1.氣鬱化火;2.外感風熱。主證:目赤腫痛,煩躁易怒,便秘尿赤,或鼻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清肝明目。決明散或龍膽瀉肝湯(五)寒凝肝脈:病因:外感寒邪,肝經氣血凝滯。主證:形寒肢冷、少腹及睪丸牽引墜脹疼痛,睪丸硬腫,舌苔白滑,脈沉弦。治療:暖肝散寒。茴香散(六)肝膽濕熱:病因:1.外感濕熱之邪;2.腸胃運化失常,肝膽疏泄失常。主證:黃疸,寒熱往來,脅肋脹痛,小便短赤,大便不調,公畜陰囊濕疹或睪丸腫痛,母畜帶下腥臭、外陰瘙癢,舌苔黃膩,脈弦數。治療:
清肝利膽,茵陳蒿湯.三、脾與胃的辨證
(一)脾氣虛:病因:體質素虛,勞役過度或飲喂失調.主證:食少、納差、脘腹脹滿、大便溏薄、體瘦毛焦,少神懶動,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治療:益氣健脾,方如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二)脾虛寒(脾陽虛)
:病因:脾氣虛發展,或過食冷水冰料,或過用寒涼藥物。主證:脾氣虛+陽虛,畏寒肢冷,腸鳴腹痛、小便不利、口色青白、苔白滑、脈沉遲。治法:溫中健脾,方如理中湯。(三)脾氣下陷
(/中氣下陷/氣虛下陷):病因:1.脾胃氣虛;2.久瀉久痢;3.過度勞倦。主證:脾氣虛證+久瀉不止,垂脫癥。治法:益氣升提,方如補中益氣湯。(四)脾不統血:病因:久病脾氣、陽虛損,或勞倦傷脾,以致中氣虛、統攝無權。主證:脾氣/陽虛+各種慢性出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治法:益氣攝血,方如歸脾湯。(五)胃陰虛
:病因:火熱傷陰。主證:口舌乾燥,饑不欲食,幹嘔呃逆,腹脘不暢或隱隱作痛,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光紅,脈細數。治法:滋養胃陰,方如養胃湯。(六)濕熱蘊脾:病因:1.外感濕熱之邪(生物性因素);2.飲食不節,過食精料釀成濕熱。主證:厭食,脘腹脹滿,大便溏瀉不爽,小便短赤不利,黃疸、肌膚瘙癢,濕疹,苔滑膩,脈濡數。治法:清熱化濕,方如陳茵五苓散。(七)濕寒困脾:病因:1.感受寒濕之邪:飲喂冷水冰料,久臥濕地,涉水淋雨-急性病;
2.內濕素盛中焦被困,以致寒濕內生-慢性病。主證:脘腹脹悶,不欲飲食,腹痛溏瀉,腹體困重,口淡不渴,苔白膩,脈濡緩。治法:溫中化濕,方如胃苓湯。(八)胃寒:病因:1.脘腹受寒(受涼、過食冷水、飲料)-實寒,急性胃寒疼痛。
2.胃陽素虛(慢性胃炎),複飲食不潔,受寒-虛寒,慢性胃炎急性發作。主證:胃脘冷痛,口腔滑利或口流清涎、食少或食後作吐,腸鳴漉漉,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治法:溫中散寒,方如桂心散。(九)胃食滯:病因:1.暴飲暴食;2.飼喂難消化、易發酵或腐敗等料。主證:肚腹脹痛,厭食,噯氣酸臭,糞幹或泄瀉,舌紅苔厚膩,脈滑實。治法:消食導滯,方如曲蘗散或調氣攻堅散、保和丸。四、肺與大腸的辨證(一)肺氣虛:病因:1.久喘久咳耗傷肺氣;
2.脾及其他髒氣衰,氣化生不足。主證:喘咳無力,動則氣短,神疲少氣,自汗怕冷,皮燥毛焦,口色淡白,脈細弱。治法:補益肺氣,方如補肺散或定喘湯。(二)肺陰虛:病因:1.久病久咳耗傷肺陰;2.外部犯肺化熱或肝臟內傷日久,致肺陰耗損。主證: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或痰帶血絲,口咽乾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潤肺,方如百合固金湯。(三)風寒束肺:病因:外感寒邪,內舍於肺。主證:咳嗽氣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兼見惡寒發熱,形寒肢冷,頭身痛楚,苔白,脈緊。治法:宣肺散寒,方如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四)肺熱咳喘:病因:1.外感溫熱之邪;2.外感寒邪鬱而化熱。主證:咳喘息粗,咳吐黃稠痰,家畜鼻流黃粘稠或腥臭膿涕,咽痛口渴,常見發熱,舌紅,苔黃,脈數。治法:清宣肺熱,止咳平喘,方如麻杏石甘湯。肺熱成癰者,清熱排膿,可用千金葦莖湯。(五)風熱犯肺:主證:咳嗽、鼻流黃涕,咽喉腫痛,觸之敏感,耳鼻溫熱,身熱口幹,口色紅,脈浮數。治法:疏風散熱,宣通肺氣。方藥:銀翹散或桑菊飲。(六)大腸濕熱:病因:1.外感暑濕或疫癘;2.飲食不潔。主證:腹痛起臥,下痢膿血,裏急後重,或體有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利濕熱,方如郁金散或白頭翁湯。(八)大腸液虧:病因:1.大腸燥熱,耗傷津液;
2.胃陰不足,不能下及大腸;
3.老畜、產後陰虛。主證:大便秘結,乾燥難下,舌紅、少津、苔燥黃、脈細澀、口臭。治法:潤腸通便,方如當歸蓯蓉湯或麻仁湯。(九)大腸積滯:病因:1.過饑暴食;
2.草料突變,久渴失飲,齒病。主證:便秘,腹脹不適,口臭,舌紅苔黃厚,脈沉有力。治法:清積導滯,方用大承氣湯。(十)大腸冷瀉:病因:外感寒邪或內傷陰冷。主證:瀉糞如水,腸鳴如雷,或腹痛,形寒肢冷,尿少清,口色青黃,苔白滑,脈沉遲。治法:溫中散寒,滲濕利水,方用桂心散、橘皮散或豬苓散加減。五、腎與膀胱辨證(一)腎陽虛
1.腎陽虛衰:主指溫煦功能不足,典型的陽虛證。主證: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脊冷痛,陽萎早洩或宮寒不孕,舌淡苔白,脈遲無力。病因:(1)素體陽虛;
(2)老畜腎虧;
(3)久病傷腎;
(4)交配過度,耗傷腎陰等所致。治法:溫補腎陽,方如腎氣散,右歸丸。2.腎氣不固主證:小便頻數而清,甚至淋漓失禁,滑精早洩,母畜帶下清稀,胎動易滑,神疲,腰膝痿軟。見於腎病、不孕癥、遺精、遺尿病。病因:1.久病勞損傷腎;
2.老畜腎虧,幼畜腎氣不充,封藏固攝失職。治法:補腎固攝,方如縮泉丸、固精散。
(二)腎陰虛主證:形體瘦弱,腰胯無力,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滑精,不孕,舌紅少苔,脈細數。病因:1.久病;
2.配種過度;
3.失血失水;
4.過服溫燥劫陰之品等耗傷腎陰。治法:滋補腎陰,方如六味地黃湯(三)膀胱濕熱主證:尿急,尿頻,尿澀少而痛,尿黃赤混濁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苔黃膩,脈數。見於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結石。病因:外感濕熱之邪蘊結膀胱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方如八正散。第四節六經及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是用於外感熱病的辨證方法。一、六經辨證六經病癥的病變部位:太陽--主--表,少陽--主--半表半裏,陽明--主--裏,三陰--主--裏。邪正關係及病變性質:三陽病--正盛邪實,抗病力強,病勢亢奮,表現多熱多實,治宜祛邪。三陰病--正衰,抗病力弱,病勢虛衰,表現多寒多虛,治宜扶正。(一)太陽病證表證,病因為風寒襲表,治宜辛溫解表。共同癥狀是發熱、惡寒、脈浮。根據患者體質強弱及受邪輕重,又可分為兩類證候:兼有出汗、惡風的稱為太陽中風證--即表虛證;桂枝湯兼有咳喘、無汗的稱為太陽傷寒證--即表實證。麻黃湯(二)陽明病證裏熱證。經證:邪熱彌漫全身,腸中並無燥屎內結,表現大熱大汗、大渴大飲,脈洪大,舌苔黃燥。又稱陽明熱證。相當於高熱病初期。治宜清熱生津,方用白虎湯。腑證:胃腸燥熱成實,大便秘結不下,身熱、汗出,腹脹疼痛拒按,舌苔黃燥或焦黃起芒刺,脈沉實有力。為裏實熱證,又稱熱結腸胃,熱結便秘。治宜清熱瀉下蕩滌燥結。方如大承氣湯。(三)少陽病證是邪氣未除,正氣始虛,病邪內侵,結於膽腑,邪正分爭於表裏之間。又稱半表半裏證。主證:微熱不退,寒熱往來,食少納差,脈弦。見於痢疾,膽道感染,急性胸膜炎。治法:和解少陽,方用小柴胡湯。
(四)太陰病證太陰病證為脾陽虛弱,寒濕內阻的虛寒病變。病位在裏,虛寒證。主證:腹脹、腹痛、嘔吐,下利清穀,苔白,脈遲緩。病因:三陽病失治損傷脾陽;脾氣素虛、寒邪直沖。治法:溫中散寒,方如理中湯。(五)少陰病證是心、腎機能衰退性病變,病情比較嚴重。
1.少陰虛寒證:主要為腎陽虛。主證:畏寒肢冷,倦怠卷臥,口不渴或喜熱飲,下利清穀,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微。治法:回陽救逆,方如四逆湯。
2.少陰虛熱證:為陰虛火旺,從陽化熱,表現少陰熱化證。主證:煩躁不安,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降火,如黃連阿膠湯。(六)厥陰證三陰病的最後階段,臨床上多表現為寒熱錯雜的證候。常見三種類型:
1.寒厥
2.熱厥
3.蛔厥二、衛氣營血辨證病變部位:衛分主表,病在肺與皮毛--相當於急性傳染病的前驅期。氣分主裏,病在胸膈、肺、胃、腸、膽等臟腑--相當於急性傳染病的明顯期.營分主裏,邪入心營,病在心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邊境管理區域協議書
- 2025年黨章黨史黨建知識競賽題庫150題及答案(二)
- DB36-T1796-2023-水稻側深施肥除草機插同步作業技術規范-江西省
- DB36-T1598-2022-大刺鰍成魚養殖技術規程-江西省
- 2025年銀行業中級考試模擬試卷:風險識別與評估核心策略精講
- 2025年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綜合評審論文模擬卷:實戰演練與策略優化
- 2025年高中化學有機化學命名與結構專項卷:名校同步練習實戰演練答案
- 2025年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考試高級模擬試卷:失能老人照護中的護理研究前沿
- 內科咯血窒息護理
- 2025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教學反思與總結案例分析試題集(含答案)
- 2025年瑜伽教練資格證考試題庫:瑜伽教練基礎瑜伽動作詳解試題
- 情緒管理小學生課件
- 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4年版)解讀課件
- SCI論文寫作與投稿 第2版-課件 0-課程介紹
- 2025-2030中國禮品酒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調查研究報告
- 空乘機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武漢各區2023-2024學年九下化學四調壓軸題分類匯編-第8題選擇題
- T-CEA 0055-2024 電梯用聚氨酯緩沖器
- 腦血管造影術的術前及術后護理
- 2025年福建泉州晉江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外墻涂料施工勞務合同范本(8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