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課BC476BC256東周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BC475BC770平王東遷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秦滅東周BC221統一六國大變革大發展時期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任務一:閱讀本課導言部分材料一:戰國時期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九鼎八簋。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了什么問題?由于血緣關系逐漸疏遠,分封制對地方的控制力相對有限,諸侯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漸瓦解,周朝王室衰微材料二: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參加,并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材料三: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以此為王者之事也。——《公羊傳·僖公四年》思考:為何齊桓公提出要“尊王攘夷”?這反應了當時怎樣的社會共識?任務二:閱讀子目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有關內容材料四:僅據《春秋》記載,在242年間,列國進行的戰爭共483次,朝聘盟會450次。這些軍事行動和朝聘盟會實際上是大國對小國的掠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上)》材料五: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戰國策〉書錄》戰亂頻繁權力下移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大夫出局部統一指“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的過程華夏認同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中原各國發展較先進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頻繁往來密切聯系民族大融合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鐵制農具大型水利牛耕技術商品貨幣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個體農耕成為可能井田制開始瓦解土地私有逐漸興起對土地等資源的需求大增奴隸主貴族階級沒落;新興地主階級崛起現有社會形態無法滿足相應需求各國對內改革對外征服富國強兵獲取資源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察能而授官”;軍事改革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戰之士;魏李悝改革秦商鞅變法趙趙武靈王變法韓申不害改革大行“術”治;開墾荒地兵器制造,軍事改革食有勞而祿有功;盡地力之教著《法經》;實行“武卒”制以能任官;著胡服,習騎射楚吳起改革燕樂毅改革齊鄒忌改革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廣納言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概覽核心:富國強兵,提高資源獲取效率材料一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使其)務本于內,而使秦人應敵于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通典·食貨》材料三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史記·商君列傳》經濟方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擴大了財政收入,為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意義材料四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五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六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史記·商君列傳》政治方面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使分封制逐漸瓦解,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對于社會的管理和控制意義三、思想啟蒙與百家爭鳴孔子及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出發點是愛人涉及個人倫理、道德修養要求道德自覺,推己及人政治思想“為政以德”,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世界觀“敬鬼神而遠之”優先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教育思想“有教無類”,開創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處事方式中庸,既貴賤分明又溫情和諧。“和而不同”老子及道家思想核心“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追求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強調順應自然倡導清靜無為世界觀對人類社會發展持消極悲觀態度希望回到“小國寡民”時代哲學思想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孔子與老子: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奠基者學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孔子1.核心:“仁”2.政治:為政以德;克己復禮3.教育有教無類、興辦思想、因材施教4.處事:中庸儒家孟子性善論;民本思想;主張仁政;重視教育荀子性惡論;隆禮重法;“天道有常”,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道家老子1.核心:“天法道,道法自然”2.政治:“無為而治”“小國寡民”3.哲學:“對立統一”樸素辯證唯物主義道家莊子逍遙自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陰陽家鄒衍“五行說”相生相克,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節儉法家韓非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權思想鐵器牛耕的應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商品經濟發展……經濟層面兼并爭霸,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