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摘要】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些都是來自儒家的文化,因為儒家的文化源遠流長對中華文化影響較大,大到國家政治,小到家庭生活,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本文講述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關鍵詞】儒家文化;中國文化;相互影響;一、前言儒家文化是早在孔子的時代創立起來的,經過后期的發展和不斷的改進,越來越符合中國社會的人們所追求的價值觀,當今社會,儒家文化的意義也越來越被世界廣為接受,事實證明,好的東西是經得起推敲和傳播的,這么多年儒家文化的屹立不倒也是在像我們講述著先人偉大的胸懷和智慧。儒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說到儒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他提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但是其背后所含的警世意義卻讓人深思,在封閉的古代,不像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傳播的途徑這么廣,那個時候儒家文化是孔子個人的魅力體現,可是要被全社會所接受和學習并不容易,所以孔子憑借著精湛的學術魅力廣收門徒,后來又周游列國,在周游列國的時候經歷了很多事情,讓孔子的胸襟更加廣闊,對待事情更加充滿智慧,也使得儒家文化經得起推敲和反復的領會。儒家文化的成型推廣也離不開漢武帝在公元前134年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舉動,雖然是皇權主義的專制,但是也使得儒家文化迅速的成為全國人民的信仰,使得儒家文化真正被大眾所熟知,并傳播開來。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時至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深入人心,因為早在公元前,祖祖輩輩的血液里就流著“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在漢武帝之后的科舉制度、北宋的理學,這些政治舉動都奠基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地位,促進了儒家文化的發展。三、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儒家思想古往今來都應用廣泛,受到人們的推崇,大到政治、教育、哲學等方面;小到每個家庭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都離不開儒家文化。修身、齊家、之國、平天下,這些看似平常的理念其實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細節。基本精神儒家文化基本的精神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仁:“仁”也通“人”,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核心,也是孔子主要為人處事的哲學觀點,“仁”體現在很多的方面上,在政治上,其意義就是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至今任是我國最主要的國家政策之一;“仁”在教育意義上就是“有教無類”,這影響的代表有我國的義務教育,是希望在該學習的時候不論貧窮或者是富有,都應該受到教育。義:是人們所熟知的“義氣”的“義”也是“宜”,是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做出的道德規范,是自強不息的精神觀念。禮:這是孔子一直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的道德規范和人們和平相處的基礎,這是儒家思想的社會哲學,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想必也是離不開儒家哲學“禮”的熏陶。智:人可以無知,但是不可以無智,孔子崇尚的“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味的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人。“智”也是指:知道、見解、聰明等。信:指的是信任、信用,這個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在現代社會也是人們極力推崇的思想,因為只有彼此之間的信任,才會有和諧的社會氛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更加融洽。恕:孔子核心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就包含了饒恕、寬仁的意義,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想問題,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不強加于別人身上,只有每個人都秉持著這樣的思想,就會有少一點紛爭,多一點包容。忠: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忠誠也是做人的基礎,只有對別人終成了,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雙方的關系才會融洽,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孝: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礎是“孝”,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對長輩的尊重,指的是對年長的人有孝敬之心,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都沒有,那何來的禮義廉恥呢?悌:原意是指對兄長的愛,后來衍生的意義是兄弟之間、人與人相處之間應該有的基本尊重和長幼有序的思想。儒家文化的民族性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民族的文化基礎是民族的魂,也是多民族長期沖突最后和諧發展的共同追求,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是民族的歷史,陪伴著民族歷史的是民族的文化。中華的民族性是指中華多民族文化的一體性,這有別于西方的文化,我們的文化是我們獨有的大民族所共同認知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例如美國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宣揚的就是自我價值,是個人的自由、自我意識的支配,而中國的文化儒家的哲學是強調人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需要團結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強調是社會的責任感。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而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其核心價值觀上,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儒家的倫理思想及家庭血緣親情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中國人觀念里,人和人的關系主要有五種: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這五種關系中,家族關系占三種,而君臣關系是父子關系的擴大,朋友關系是兄弟關系的擴大,“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就是這種關系的反映。儒家在這種倫理關系上強調血緣親情,而家國家國,國是家的擴大,把個人同家、國緊密地聯系起來,人是家庭的人,是社會的人。(二)中庸之道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庸之道在于:一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二是和而不同,和為貴。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禮、忠、孝等整體思想都是“中庸”之道,儒家沒有極端思想,儒家學說都是基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子貢問曰:“有一言可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不強迫,以和為貴,社會就不會有仇恨。仁、禮都是求和為貴,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講仁義禮智信,不偏激,無不及,此即中庸之道。(三)理性實用中國科學在歷史上曾長時期地走在其他國家和民族前列,到了近代,西方科學飛速發展,中國在與之比較中越顯巨大差異,中國不是沒有科學,只是缺少或沒有西方那么強烈的科學精神,這與各自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文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有關。儒家文化重視理性實用,以致我們現在在做什么事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做了有什么用,而不會純粹地去追求科學,探索自然的秘密。儒家重視學以致用,強調“躬行”,學習的目的就是實踐,儒家的這一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所以科學在國人眼中不如技術,只是近代以來,科學推動了技術的發展,沒有近代科學發展,就沒有現代技術的產生。四、儒家文化對中國政治和社會形成的影響凡事都有雙面性,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儒家文化對中國的政治、社會的影響也應當分為兩個方面來看:1.積極的影響(一)教育方面孔子的教學方法至今為止也是人們爭相學習的教育方法,孔子在教學上注意的是啟發教學和個人的獨立教學,這些教學方法應用于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這些至今廣為流傳。(二)禮儀方面儒家文化中強調的是尊老愛幼、尊重父母、長幼有序等道德禮儀方面的做人基礎,這是以人為本的重要理念,近年來很多西方國家也在逐漸的學習這種理念,這是中國民族的魂。(三)思想方面孔子崇尚思考和智慧,這也是當今社會人們所需要反省的一個問題,因為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達,傳播信息的速度更加快,傳播的層面更加廣,所以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容易,這也導致了人們思想上的滯慢,因為總有別人思考好的東西可以拿來用,所以自己思考,多加思考,對事物進行反思,也是孔子推崇的理念,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研究的思想。(四)治國方面“以德服人”這個思想在政治上面有著積極的影響,也是歷代帝皇的治國理念,現代社會的人性化也是由此演變而來的,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存在芥蒂,而是要像朋友一樣的相處,這樣社會的氛圍才會和諧。國家的治理之中,只有時刻的考慮老百姓的心聲,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做好事、做實事,這樣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掌聲。2.消極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儒家思想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階級思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在消極的影響面前,我們要學會揚長避短。(一)不重視科學的系統學習,孔子的文化里還是存在著一定的治人的政治思維,而不是學習的知識傳授,這跟當時的社會問題是分不開的,孔子也沒想到未來社會發展是這樣子的。(二)西方的學習重視的是理論與刨根問底式的學習,而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則是不偏不倚,有一點中間的意思,這就意味著沒有準確的答案,比較靠經驗得出的結果。(三)孔子的儒家哲學里強調一種付出與服從,而這種服從的絕對性又可能演變成一種盲從,所以這就造成了人性的壓抑,沒有特色與創造力,因為創新有時候需要大膽的嘗試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儒家思想里面思想的統一扼殺了這種創新的想象。(四)儒家思想的落后,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思想有其落后的一面,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經跟現代化的男女平等格格不入了,在現代推崇個性的時代,就顯得有點性別歧視了。因為每個時代的不同,人們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水平也不同,人們的價值觀與生活觀都在不斷的改變與發展,每個人對儒家思想文化的選擇與追求也不同,但是不論如何選擇,我們都應該將其好的一面發揚光大,其不符合時代意義的一面就要學會舍棄,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五、結束語在當今的世界,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交往越來越少,許多人都在不斷的抱怨,其實孔子早在很久以前就跟我說了“仁者愛人”,很多事情,我們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你對人付出多少,相應的,你就得到多少,所以我們不論在生活中、學習中、做人處事的問題中,都應該學習儒家文化的思想,讓自己不驕不躁,爭取更大的進步。參考文獻[1]劉彩紅.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認同[D].福建師范大學.2011(8):90-92[2]孫海峰.儒家文化普及經驗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4):20-22[3]李曉雨.儒家文化在科技進步中的困境與出路[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7):201-203[4]]胡曉娟.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D].濟南大學.2012(71):3-6如圖,已知拋物線y=ax2+bx+c經過點A(2,3),B(6,1),C(0,-2).(1)求此拋物線的解析式,并用配方法把解析式化為頂點式;(2)點P是拋物線對稱軸上的動點,當AP⊥CP時,求點P的坐標;(3)設直線BC與x軸交于點D,點H是拋物線與x軸的一個交點,點E(t,n)是拋物線上的動點,四邊形OEDC的面積為S.當S取何值時,滿足條件的點E只有一個?當S取何值時,滿足條件的點E有兩個?【答案】解:(1)將A,B,C三點坐標代入y=ax2+bx+c中,得QUOTE&4a+2b+c=3&36a+6b+c=1&c=﹣2,解得QUOTE&a=﹣12&b=72&c=﹣2。∴y=-QUOTE12x2+QUOTE72x-2=-QUOTE12(x-QUOTE72)2+QUOTE338。(2)設點P(QUOTE72,m),分別過A、C兩點作對稱軸的垂線,垂足為A′,C′。∵AP⊥CP,∴△AA′P∽△PC′C。∴,即QUOTE72﹣2m+2,解得m1=QUOTE32,m2=。∴P(QUOTE72,QUOTE32)或(QUOTE72,)。(3)由B(6,1),C(0,-2),得直線BC的解析式為y=QUOTE12x-2,∴D(4,0)。∵四邊形OEDC只能在x上方,∴n>0。又S=S△CDO+S△EDO=,∴。∵點E(t,n)在拋物線上,∴n=-QUOTE12t2+QUOTE72t-2,代入,得關于t的方程t2-7t+S=0,方程根的判別式△=49-4S。當△=0時,S=,,此時方程只有一解,滿足條件的點E只有一個,位于拋物線頂點處(圖1)。當△>0時,S<,由S>4,所以4<S<。此時點E的情況如下:設B′是拋物線上點B關于對稱軸的對稱點,即n=1,S=6。由t2-7t+6=0得t=1或t=6。此時點E的坐標為(1,1)或(6,1),即滿足條件的點E與點B′或B重合(圖2)。①當6<S<時,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根,此時,1<t<6,1<n<,故滿足條件的點E位于直線B′B上方的拋物線上。。故此時滿足條件的點E有兩個(圖3)。②當4<S<6時,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根,此時,0<n<1,而滿足條件的點E只能在點H與點B′之間的拋物線上。故此時滿足條件的點E只有一個(圖4)。綜上所述,當4<S<6或S=時,滿足條件的點E有一個;當6≤S<時,滿足條件的點E有兩個。【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